资源简介 (共59张PPT)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第3课时【考情分析】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中外历史纲要上)(2)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了解秦朝官员选拔与管理、民族政策与边疆管理制度、基层治理(选择性必修1)考 情 统 计 24年 湖北卷:秦朝耕战国策;广东卷:秦朝乡里制度变化(非选择题);甘肃卷:秦朝文书行政的标准化;黑吉辽卷:秦始皇刻石原因及史料价值(非选择题)23年 浙江6月选考: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天津卷:项羽失败原因22年 未考查核心热考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历史意义【课时结构】[结构图示] [主要线索](1)秦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2)秦实行暴政,社会矛盾激化,以及未完成对东方六国文化的整合,最终灭亡。【重要概念】1.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 ,强调 大权独揽,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是 ,强调 的控制。2.乡里制度:中国古代 以下的 。具有 高度整合的特征。任务是 。决策方式皇帝管理方式中央对地方县基层组织宗法性与行政性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课标问题一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学习探究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1.秦统一条件角度 具体内容时代 背景 (宏观) 民心所向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经济发展 各地域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民族关系 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华夏族壮大,民族交融加强秦国 优势 (聚焦) 地理位置 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主观努力 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清明商鞅变法 富国强兵,奠定统一基础2.建立:公元前221年,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建立。政 治 中央 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三公九卿:三公指 (统领百官、行政权)、太尉(最高武官,掌军事)、 (副丞相、最高监察官);九卿分掌具体事务,体现“家国一体”。实行3.巩固丞相御史大夫廷议制度地方 郡县制:设郡、县两级行政机构,主要官员由 任免和考核,县下设乡、里和亭(实现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是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文书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选官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考核 上计制:每年岁末,郡国汇总,上报中央,御史参与审核监察 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中央官僚政治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等,构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开凿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文化 以法治国; ;焚书坑儒民族 关系 设立官职: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边疆管理: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其他 编户籍(分类登记制度);什伍组织;迁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统一文字意义 政治 制度 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影响深远疆域 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轮廓经济、 文化交流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构筑全国性道路网,促进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民族 关系 开发边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地图解读] 秦朝形势图与战国形势图比较解读识图角度 信息说明表 层 长城图例 北方原诸侯国间长城消失,长城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国家统一图例中前221年秦边界 南越与西南夷纳入国家版图,统一国家疆域扩大地图中的郡名;郡的分布 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加强,有利于国家统一;黄河流域的郡设置多、都城在咸阳,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在北方黄河流域深 层 (1)统一国家促进民族交融与边疆开发,推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 (2)秦朝将原东方六国纳入统一国家版图,其境内不同区域经济、文化、风俗差异较大,国家治理难度加大 任务二 合作探究材料一秦朝道路示意图[问题] (1)提取地图信息,分析秦朝陆路交通建设的特点及对统一的作用。[提示] (1)特点:以咸阳为中心;道路网四通八达。作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经济上,有利于各地经济交流和发展;文化上,促进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材料二 下面为出土于湖南的里耶秦简户籍簿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问题] (2)提取材料信息,说明材料二对研究秦朝社会治理有哪些史料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代户籍管理制度的作用。[提示] (2)史料价值:①材料来源:出土文献,是研究秦朝社会治理的第一手史料。②材料信息:一,“东成,为里名”,可研究秦朝的乡里制度;二,家庭人员构成及身份,可用于研究户籍登记格式与小家庭特征;三,“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可用于研究户籍制度的作用;四,文字,可用于研究秦统一后文字使用情况。作用:有利于加强国家对社会的管理与控制;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是国家征调赋役的重要依据。[问题] (3)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秦朝建立的大一统国家是夏商周早期国家的“升级版”的认识。[提示] (3)秦朝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广大;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用郡县制取代宗法分封制,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用地缘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政权组织结构更加严密,管理力度更为强化;构建了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统一,推动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和文化认同;奉行法家思想,以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统一的做法,奠定了我国历代学术思想服务于政治统治的基础。(2024·甘肃卷,2)秦政权制定多种律令来保障文书的制作、传递与保存,其中文书制作的格式和规范称为“式”。例如,里耶秦简中的行政文书,就严格遵循了“式”的要求。“式”的推行说明秦代( )[A] 统一了文字度量衡 [B] 依靠严刑峻法统治[C] 文书行政的标准化 [D] 地方治理日趋完善【真题演练】C【解析】 据材料可知,秦政权制定的“式”作为文书制作的格式和规范,里耶秦简中的行政文书严格遵循“式”的要求,这说明了秦代文书行政的标准化,故选C项;统一文字度量衡主要是在文字、长度、容量和重量等方面的统一,与“式”所体现的文书制作格式和规范不是同一范畴,排除A项;“式”的推行重点在于规范文书行政,而非强调严刑峻法统治,排除B项;“式”不仅仅针对地方的治理,且材料未体现地方治理不断完善,排除D项。[深化拓展]一、社会转型视角中的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1.地方单位:封国——郡县。2.地方基础:血缘——地域。3.行政特点:分权——集权。4.官员身份:贵族——官僚。5.产生方式:世袭——任命。6.选官标准:血缘——才能。7.任职时间:终身——任期。8.经济来源:封邑——俸禄。二、周秦之际政治文明的转型1.君主权力由分散到集中。2.地方权力由分权到集权。3.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4.大一统:从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观念上的“天下一家”到制度上的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真正形成。三、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1.奠定国家疆域:集全国之力北御匈奴,开拓西南及南方疆域。2.形成大一统观念:秦始皇开启了大一统工程,统一度量衡、车轨、文字。整合了天下的经济政治秩序,确立了大一统格局。3.形成民族与文化认同:秦朝建立大一统国家,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有利于强化华夏民族的祖先认同与文化认同,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原 因 ①秦朝暴政:大兴土木;赋役繁重; ;“焚书坑儒”。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爆发②其他:统一的政治、文化认同尚不稳固,六国旧贵族起兵反秦过 程 ①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②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③楚汉战争:刘邦击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课标问题二 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刑法严苛任务二 合作探究材料一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西汉]贾谊《过秦论》[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贾谊认为秦亡的原因是什么。[提示] (1)秦朝暴政酷法、仁义不施;焚书坑儒、摧残文化;不能审时度势、调整统治政策。材料二 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为吏之道》《语书》等律令文书,体现了秦的法制。其中《语书》记载了南郡(今湖北荆州)太守训告:国家的制度法令已经完备,官吏和百姓却不遵守,仍沉溺于乡俗陋习,致使君主制定的法令形同虚设,助长了歪风邪气,不仅有害国家,也不便于百姓。——摘编自《睡虎地秦墓竹简》[问题] (2)从材料二中可看出秦朝存在哪些社会问题 秦朝崩溃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提示] (2)社会问题:秦朝法律体系繁杂严苛;政府官员执行政令不力;忽视民意与多元文化融合;百姓尚未形成对秦政权的认同。启示:治国务必考虑人民的承受能力,爱惜民力;文化上的冲突、对抗不能靠暴力解决;政策措施要照顾到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不能急于求成;治国理念要随形势需要而调整;政府要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执政能力;约法省禁,重视休养生息。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4·广东佛山二模)下面为秦国历史上的部分君主情况表。称号 时间 重大事件秦襄公 公元前778—前766年 率兵救周有功,被赐封,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秦穆公 公元前659—前621年 灭掉西方戎族12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秦孝公 公元前361—前338年 任用商鞅进行变法,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秦王嬴政 公元前247—前221年 灭六国,一统天下这反映了秦的统一( )[A] 受益于法家思想的指导[B] 缘于数代秦王励精图治[C]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D] 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B【解析】 据材料由“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到“灭六国,一统天下”可知,秦的统一是数代秦王励精图治的结果,故选B项;“秦襄公”“秦穆公”时期没有法家思想指导,排除A项;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说法正确,但材料是历代秦王建国立制的历程,未体现历史发展潮流,排除C项;秦统一全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D项表述偏激,且与史实不符,排除。2.(2024·广东江门一模)据秦简记载,秦朝君主下“制书”或臣下“受制”问询、议论,都要制作“簿”书,写明制书“初到初受”的部门以及“上”的年月日、官府“别留”的天数、“传留”情况,并与回复的“对”一起呈上。据此可知秦朝( )[A] 户籍管理十分严格[B] 官僚体系效率低下[C] 君主专制统治强化[D] 行政运作趋于规范D【解析】 秦简记载了秦朝君主下“制书”或臣下“受制”以及问询、议论等的程序和规定,据此可知,秦朝行政运作趋于规范,故选D项;题干所述是秦朝君主下行政命令和臣下接受行政命令的相关程序和具体操作规范,与户籍管理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A项;“写明制书……年月日……天数……一起呈上”说明官僚体系效率较高,排除B项;君主专制强调皇帝大权独揽,专断独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3.(2024·山东济南期中)在地方管理上,从商朝附属国内居民多是聚族而居的内外服制,到西周“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分封制,再到秦汉实行郡县制,这一发展轨迹( )[A] 推动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向[B] 意味着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C] 使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得到遏制[D] 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最终确立A【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内外服制中的内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具有明显的血缘政治的特点。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受封者在其领地内享有世袭统治权,这仍然体现出血缘政治,但分封制不是直接聚族而居,而是分封到不同的地域,因此呈现出地缘政治的倾向。而秦汉时期的郡县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郡县的主要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所以,郡县制的设立使地缘政治取代血缘政治。因此,这一发展轨迹推动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向,故选A项;材料内容涉及的是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分裂割据,汉初发生过七国之乱,由此可得出,地方割据势力并没有逐渐得到遏制,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主流意识形态的最终确立是指儒家思想,而材料内容涉及的是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排除D项。4.(2024·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宗庙是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之所,其设置几乎贯穿古代中国。东周时期,诸侯国的宗庙多设于国都,由国君亲祭。秦统一后,除在都城设宗庙外,还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域设置祭祀秦始皇父亲的“太上皇庙”,并由地方官主持祭祀。该举措表明秦朝( )[A] 通过宗庙祭祀强化宗法制[B] 人伦秩序服务于国家治理[C] 力图践行以孝治国的理念[D] 郡县制逐渐取代了分封制B【解析】 据材料“秦统一后……秦始皇父亲的‘太上皇庙’,并由地方官主持祭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统治家族祭祀先祖之所,国家宗庙的设置在秦朝逐渐推广到全国县级行政区域,设立宗庙祭祀是古代王朝维护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祭祀祖先,帝王们可以加强人们对于政权的认同感,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故该举措表明人伦秩序服务于国家治理,故选B项;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材料举措是通过宗庙祭祀巩固统治,而非强化宗法制,排除A项;秦朝强调以法治国,而非以孝治国,排除C项;秦完成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5.(2024·福建泉州检测)下表为秦始皇东巡所立碑刻石部分记述。名称 记述《峄山刻石》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经时不久,灭六暴强”《之罘刻石》 “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义诛信行,威 旁达,莫不宾服。”《东观刻石》 “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外诛暴强。武威旁畅,振动四极,禽灭六王。阐并天下,甾害绝息,永偃戎兵。”表中有关秦灭东方六国之举的叙述,旨在( )[A] 谋求统一全国的合法依据[B] 揭露东方六国为战争祸源[C] 强化对秦王朝的政治认同[D] 宣扬了“君权神授”的思想C【解析】 材料中“六暴强”“六国……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等强调六国统治的暴虐;“讨伐乱逆”“奋扬武德”“外诛暴强”“永偃戎兵”等强调秦灭六国的正义性,树立秦朝结束暴乱、实现统一、安定百姓生活的国家形象。据此可知,三则史料都是颂扬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合理性,说明其目的是强化对秦王朝的政治认同,故选C项;材料都是秦统一六国之后强化政治认同的刻石,而非谋求统一六国的合法依据,排除A项;在三则史料中虽然提及了六国统治者的残暴,但这是为秦灭六国寻找借口,而非揭露东方六国是战争的祸源,排除B项;材料并未宣扬“君权神授”思想,排除D项。6.出土秦简《效律》是关于核验、审计各级官府物资账目的法律,其中有以下规定(赀,罚缴一定数量的财物)。据此可知,这一立法旨在( )C[A] 保障军备供给 [B] 打击不法商人[C] 加强吏治建设 [D] 提高生产水平衡制 误差 赀罚 衡制 误差 赀罚石 十六两以上 一甲 桶 二升以上 一甲钧 四两以上 一盾 桶 一升以上 一盾斤 三铢以上 一盾 斗 半升以上 一甲【解析】 据材料可知,该律例是对官府行为的监控,对于各级官府账目的核验和审计方面,如果度量衡的误差超过一定的比例则罚缴一定数量财物,其目的是规范和监督各级官府在统一度量衡过程中的行为,防止各级官府通过利用度量衡谋私,故选C项。保障军备供给需要针对粮食、兵器或其他方面进行立法,打击不法商人应该涉及商人违法的表现及处罚方式,生产水平的提高需要从劳动力、劳动对象及劳动工具入手,而材料中提到的是衡制的误差与赀罚,排除A、B、D三项。7.(2024·山东德州摸底)秦朝“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又修直道从甘泉至九原;西南“略通五尺道”。秦朝修建这些道路的目的是( )[A] 加强国家行政管辖[B] 建立完善的道路系统[C] 防止诸侯犯上作乱[D] 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A【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国家,为了能够更好地管理和控制领土,同时扩大秦朝的影响范围,修建了多条道路,由此可知秦朝修建多条道路主要服务于国家行政管辖,故选A项;建立完善的道路系统不是封建统治者的主要目的,不符合封建统治者的主要意图,排除B项;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C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秦朝修建多条道路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但这不是封建统治者的主要意图,而是客观影响,排除D项。8.(2024·山西太原一模)公元前219年开始,秦始皇先后平定了东瓯、南越和闽越,设闽中、桂林、南海等郡,并谪迁一部分人到南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河套地区置九原郡,并向此地大规模移民。这些举措( )[A] 主要得益于交通工具的改进[B] 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C] 旨在推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D] 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D【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兼并六国后,又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收复河套地区,通过设置郡县、大规模移民,实现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故选D项;秦朝设置边疆郡县并大规模移民主要得益于秦朝的政治与军事实力,排除A项;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早于材料中的时间,排除B项;秦朝设置边疆郡县主要目的是巩固国家统一,不是推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排除C项。9.(2024·重庆统测)战国时期秦国钱币已用作法律上的奖金、罚款和赎罪金。《秦律》把罚款叫作“赀布”,把赎“黥”“迁”(流放)罪的钱叫作“赎黥”“赎迁”。《秦律》规定对盗窃犯判刑的轻重,所盗窃财物折合成钱的数额是标准之一。这反映了当时( )[A] 秦币通行天下 [B] 秦法繁复严苛[C] 经济犯罪猖獗 [D] 商品经济发展D【解析】 据材料可知,货币在秦使用广泛,已经广泛运用于法律案件的奖惩,客观上印证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货币流通和社会对货币财富认同意识不断增强的趋势,故选D项;材料并未有秦币流通范围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主体强调货币用于法律案件的奖罚,B、C两项与材料强调主体不一致,排除。10.岳麓书院藏秦简中显示,秦律规定,30户以上的里置典、老各一人;不足30户,与邻近的里共置,如果没有邻近的里,则置典而不置老。里耶秦简中有一则“有27户人家的成里向上级启陵乡请求设置典,却因为已有一典而被驳回”的文书。这两处秦简可以用来研究秦朝( )[A] 法律制度的严苛 [B] 基层组织的结构[C] 基层自治的状况 [D] 行政效率的提高B【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里”“乡”都是当时重要的基层管理组织,“典”“老”是基层管理人员,不同户数规模设置不同的基层管理人员,体现了秦朝地方基层组织的结构分布,故选B项;材料并未具体体现法律的执行情况,排除A项;“里”是当时的基层组织,是国家治理地方的制度延伸,不存在自治的情况,排除C项;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里”不属于国家政府机关,无法体现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D项。11.(2024·湖南长沙适应性考试)史书记载,秦末陈胜在当佣工时曾对同伴说“苟富贵,无相忘”;项羽看到秦始皇东游时,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在咸阳服徭役时看到秦始皇出巡,感叹道“大丈夫当如此”。这反映当时( )[A] 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B] 封建等级关系森严[C] 政府鼓励积极进取 [D] 社会阶层流动性大D【解析】 据题干“苟富贵”“彼可取而代也”“大丈夫当如此”可知,当佣工时的陈胜、六国贵族后代项羽、服徭役时的刘邦等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他们在起义前就具有了一定的提升其社会地位的渴望,并且凭借其能力,在秦末起义中完成了阶级跃升,这反映当时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故选D项;题干仅是述及陈胜、项羽等人对迫切改变个人现状的渴望,并没有述及“社会矛盾”,排除A项;材料主旨在于“社会阶层流动性”,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内容属于陈胜、项羽、刘邦等个人想法,与“政府”态度无关,排除C项。12.研究发现,关于秦“严刑苛法”的说法多来自汉儒。陆贾在《新语》中说秦“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以暴虐为天下始”,晁错说秦“法令繁惨,刑罚暴酷”,董仲舒说秦“贪狼为俗”等。这些说法( )[A] 证明秦亡于严刑峻法[B] 准确揭示了秦朝灭亡原因[C] 受特定历史环境影响[D] 缺乏事实支撑没有可靠性C【解析】 材料强调秦朝实行“严刑苛法”“暴政”的说法多来自汉儒,汉儒之所以把秦朝的形象定位成“严刑苛法”,有其一定的主观因素,比如秦朝采用法家治国理政的思想而排斥儒家思想,引起儒学家的严重不满,还有就是为汉取代秦提供合理的依据,故选C项;材料明确强调秦朝的暴政来自汉儒的说法,而汉儒的说法可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不一定能够准确揭示秦朝灭亡的原因,故排除A、B两项;秦朝暴政的说法多来自汉儒,虽然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但不代表缺乏事实支撑没有可靠性,故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题,共14分)13.(14分)(2024·福建宁德三模)地图是地理信息的直观载体,也是不可或缺的图像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图1 战国形势图图2 秦朝形势图综合两幅地图及所学知识,提取两条与历史发展趋势相关的结论,并运用图中信息加以说明。(14分)【答案】 示例结论1:国家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2分)理由:从图1中出现的韩、赵、魏、秦等诸侯国并立,到图2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5分)结论2: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2分)理由:从图1的周及韩、赵、魏、秦等地方封国,到图2秦朝将全国划分为临淄、渔阳、陇西、南海等郡进行治理,再无封国。(5分)第3课时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时间:30分钟 总分:50分)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4·广东佛山二模)下面为秦国历史上的部分君主情况表。这反映了秦的统一( )称号 时间 重大事件秦襄公 公元前778— 前766年 率兵救周有功,被赐封,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秦穆公 公元前659— 前621年 灭掉西方戎族12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秦孝公 公元前361— 前338年 任用商鞅进行变法,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秦王嬴政 公元前247— 前221年 灭六国,一统天下[A] 受益于法家思想的指导[B] 缘于数代秦王励精图治[C]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D] 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2.(2024·广东江门一模)据秦简记载,秦朝君主下“制书”或臣下“受制”问询、议论,都要制作“簿”书,写明制书“初到初受”的部门以及“上”的年月日、官府“别留”的天数、“传留”情况,并与回复的“对”一起呈上。据此可知秦朝( )[A] 户籍管理十分严格 [B] 官僚体系效率低下[C] 君主专制统治强化 [D] 行政运作趋于规范3.(2024·山东济南期中)在地方管理上,从商朝附属国内居民多是聚族而居的内外服制,到西周“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分封制,再到秦汉实行郡县制,这一发展轨迹( )[A] 推动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向[B] 意味着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C] 使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得到遏制[D] 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最终确立4.(2024·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宗庙是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之所,其设置几乎贯穿古代中国。东周时期,诸侯国的宗庙多设于国都,由国君亲祭。秦统一后,除在都城设宗庙外,还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域设置祭祀秦始皇父亲的“太上皇庙”,并由地方官主持祭祀。该举措表明秦朝( )[A] 通过宗庙祭祀强化宗法制[B] 人伦秩序服务于国家治理[C] 力图践行以孝治国的理念[D] 郡县制逐渐取代了分封制5.(2024·福建泉州检测)下表为秦始皇东巡所立碑刻石部分记述。表中有关秦灭东方六国之举的叙述,旨在( )名称 记述《峄山刻石》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经时不久,灭六暴强”《之罘刻石》 “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义诛信行,威旁达,莫不宾服。”《东观刻石》 “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外诛暴强。武威旁畅,振动四极,禽灭六王。阐并天下,甾害绝息,永偃戎兵。”[A] 谋求统一全国的合法依据[B] 揭露东方六国为战争祸源[C] 强化对秦王朝的政治认同[D] 宣扬了“君权神授”的思想6.出土秦简《效律》是关于核验、审计各级官府物资账目的法律,其中有以下规定(赀,罚缴一定数量的财物)。据此可知,这一立法旨在( )衡制 误差 赀罚 衡制 误差 赀罚石 十六两以上 一甲 桶 二升以上 一甲钧 四两以上 一盾 桶 一升以上 一盾斤 三铢以上 一盾 斗 半升以上 一甲[A] 保障军备供给 [B] 打击不法商人[C] 加强吏治建设 [D] 提高生产水平7.(2024·山东德州摸底)秦朝“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又修直道从甘泉至九原;西南“略通五尺道”。秦朝修建这些道路的目的是( )[A] 加强国家行政管辖[B] 建立完善的道路系统[C] 防止诸侯犯上作乱[D] 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8.(2024·山西太原一模)公元前219年开始,秦始皇先后平定了东瓯、南越和闽越,设闽中、桂林、南海等郡,并谪迁一部分人到南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河套地区置九原郡,并向此地大规模移民。这些举措( )[A] 主要得益于交通工具的改进[B] 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C] 旨在推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D] 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9.(2024·重庆统测)战国时期秦国钱币已用作法律上的奖金、罚款和赎罪金。《秦律》把罚款叫作“赀布”,把赎“黥”“迁”(流放)罪的钱叫作“赎黥”“赎迁”。《秦律》规定对盗窃犯判刑的轻重,所盗窃财物折合成钱的数额是标准之一。这反映了当时( )[A] 秦币通行天下 [B] 秦法繁复严苛[C] 经济犯罪猖獗 [D] 商品经济发展10.岳麓书院藏秦简中显示,秦律规定,30户以上的里置典、老各一人;不足30户,与邻近的里共置,如果没有邻近的里,则置典而不置老。里耶秦简中有一则“有27户人家的成里向上级启陵乡请求设置典,却因为已有一典而被驳回”的文书。这两处秦简可以用来研究秦朝( )[A] 法律制度的严苛 [B] 基层组织的结构[C] 基层自治的状况 [D] 行政效率的提高11.(2024·湖南长沙适应性考试)史书记载,秦末陈胜在当佣工时曾对同伴说“苟富贵,无相忘”;项羽看到秦始皇东游时,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在咸阳服徭役时看到秦始皇出巡,感叹道“大丈夫当如此”。这反映当时( )[A] 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B] 封建等级关系森严[C] 政府鼓励积极进取 [D] 社会阶层流动性大12.研究发现,关于秦“严刑苛法”的说法多来自汉儒。陆贾在《新语》中说秦“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以暴虐为天下始”,晁错说秦“法令繁惨,刑罚暴酷”,董仲舒说秦“贪狼为俗”等。这些说法( )[A] 证明秦亡于严刑峻法[B] 准确揭示了秦朝灭亡原因[C] 受特定历史环境影响[D] 缺乏事实支撑没有可靠性二、非选择题(1题,共14分)13.(14分)(2024·福建宁德三模)地图是地理信息的直观载体,也是不可或缺的图像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图1 战国形势图图2 秦朝形势图综合两幅地图及所学知识,提取两条与历史发展趋势相关的结论,并运用图中信息加以说明。(14分)第3课时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1.B 据材料由“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到“灭六国,一统天下”可知,秦的统一是数代秦王励精图治的结果,故选B项;“秦襄公”“秦穆公”时期没有法家思想指导,排除A项;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说法正确,但材料是历代秦王建国立制的历程,未体现历史发展潮流,排除C项;秦统一全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D项表述偏激,且与史实不符,排除。2.D 秦简记载了秦朝君主下“制书”或臣下“受制”以及问询、议论等的程序和规定,据此可知,秦朝行政运作趋于规范,故选D项;题干所述是秦朝君主下行政命令和臣下接受行政命令的相关程序和具体操作规范,与户籍管理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A项;“写明制书……年月日……天数……一起呈上”说明官僚体系效率较高,排除B项;君主专制强调皇帝大权独揽,专断独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3. 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内外服制中的内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具有明显的血缘政治的特点。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受封者在其领地内享有世袭统治权,这仍然体现出血缘政治,但分封制不是直接聚族而居,而是分封到不同的地域,因此呈现出地缘政治的倾向。而秦汉时期的郡县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郡县的主要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所以,郡县制的设立使地缘政治取代血缘政治。因此,这一发展轨迹推动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向,故选A项;材料内容涉及的是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分裂割据,汉初发生过七国之乱,由此可得出,地方割据势力并没有逐渐得到遏制,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主流意识形态的最终确立是指儒家思想,而材料内容涉及的是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排除D项。4. B 据材料“秦统一后……秦始皇父亲的‘太上皇庙’,并由地方官主持祭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统治家族祭祀先祖之所,国家宗庙的设置在秦朝逐渐推广到全国县级行政区域,设立宗庙祭祀是古代王朝维护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祭祀祖先,帝王们可以加强人们对于政权的认同感,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故该举措表明人伦秩序服务于国家治理,故选B项;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材料举措是通过宗庙祭祀巩固统治,而非强化宗法制,排除A项;秦朝强调以法治国,而非以孝治国,排除C项;秦完成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5. C 材料中“六暴强”“六国……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等强调六国统治的暴虐;“讨伐乱逆”“奋扬武德”“外诛暴强”“永偃戎兵”等强调秦灭六国的正义性,树立秦朝结束暴乱、实现统一、安定百姓生活的国家形象。据此可知,三则史料都是颂扬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合理性,说明其目的是强化对秦王朝的政治认同,故选C项;材料都是秦统一六国之后强化政治认同的刻石,而非谋求统一六国的合法依据,排除A项;在三则史料中虽然提及了六国统治者的残暴,但这是为秦灭六国寻找借口,而非揭露东方六国是战争的祸源,排除B项;材料并未宣扬“君权神授”思想,排除D项。6.C 据材料可知,该律例是对官府行为的监控,对于各级官府账目的核验和审计方面,如果度量衡的误差超过一定的比例则罚缴一定数量财物,其目的是规范和监督各级官府在统一度量衡过程中的行为,防止各级官府通过利用度量衡谋私,故选C项。保障军备供给需要针对粮食、兵器或其他方面进行立法,打击不法商人应该涉及商人违法的表现及处罚方式,生产水平的提高需要从劳动力、劳动对象及劳动工具入手,而材料中提到的是衡制的误差与赀罚,排除A、B、D三项。7.A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国家,为了能够更好地管理和控制领土,同时扩大秦朝的影响范围,修建了多条道路,由此可知秦朝修建多条道路主要服务于国家行政管辖,故选A项;建立完善的道路系统不是封建统治者的主要目的,不符合封建统治者的主要意图,排除B项;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C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秦朝修建多条道路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但这不是封建统治者的主要意图,而是客观影响,排除D项。8.D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兼并六国后,又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收复河套地区,通过设置郡县、大规模移民,实现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故选D项;秦朝设置边疆郡县并大规模移民主要得益于秦朝的政治与军事实力,排除A项;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早于材料中的时间,排除B项;秦朝设置边疆郡县主要目的是巩固国家统一,不是推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排除C项。9.D 据材料可知,货币在秦使用广泛,已经广泛运用于法律案件的奖惩,客观上印证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货币流通和社会对货币财富认同意识不断增强的趋势,故选D项;材料并未有秦币流通范围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主体强调货币用于法律案件的奖罚,B、C两项与材料强调主体不一致,排除。10.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里”“乡”都是当时重要的基层管理组织,“典”“老”是基层管理人员,不同户数规模设置不同的基层管理人员,体现了秦朝地方基层组织的结构分布,故选B项;材料并未具体体现法律的执行情况,排除A项;“里”是当时的基层组织,是国家治理地方的制度延伸,不存在自治的情况,排除C项;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里”不属于国家政府机关,无法体现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D项。11.D 据题干“苟富贵”“彼可取而代也”“大丈夫当如此”可知,当佣工时的陈胜、六国贵族后代项羽、服徭役时的刘邦等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他们在起义前就具有了一定的提升其社会地位的渴望,并且凭借其能力,在秦末起义中完成了阶级跃升,这反映当时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故选D项;题干仅是述及陈胜、项羽等人对迫切改变个人现状的渴望,并没有述及“社会矛盾”,排除A项;材料主旨在于“社会阶层流动性”,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内容属于陈胜、项羽、刘邦等个人想法,与“政府”态度无关,排除C项。12.C 材料强调秦朝实行“严刑苛法”“暴政”的说法多来自汉儒,汉儒之所以把秦朝的形象定位成“严刑苛法”,有其一定的主观因素,比如秦朝采用法家治国理政的思想而排斥儒家思想,引起儒学家的严重不满,还有就是为汉取代秦提供合理的依据,故选C项;材料明确强调秦朝的暴政来自汉儒的说法,而汉儒的说法可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不一定能够准确揭示秦朝灭亡的原因,故排除A、B两项;秦朝暴政的说法多来自汉儒,虽然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但不代表缺乏事实支撑没有可靠性,故排除D项。13.示例结论1:国家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2分)理由:从图1中出现的韩、赵、魏、秦等诸侯国并立,到图2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5分)结论2: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2分)理由:从图1的周及韩、赵、魏、秦等地方封国,到图2秦朝将全国划分为临淄、渔阳、陇西、南海等郡进行治理,再无封国。(5分)第3课时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考情分析】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中外历史纲要上) (2)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了解秦朝官员选拔与管理、民族政策与边疆管理制度、基层治理(选择性必修1)考 情 统 计 24年 湖北卷:秦朝耕战国策;广东卷:秦朝乡里制度变化(非选择题);甘肃卷:秦朝文书行政的标准化;黑吉辽卷:秦始皇刻石原因及史料价值(非选择题)23年 浙江6月选考: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天津卷:项羽失败原因22年 未考查核心热考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历史意义【课时结构】[结构图示] [主要线索] (1)秦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2)秦实行暴政,社会矛盾激化,以及未完成对东方六国文化的整合,最终灭亡。【重要概念】1.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强调皇帝大权独揽,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乡里制度:中国古代县以下的基层组织。具有宗法性与行政性高度整合的特征。任务是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课标问题一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1.秦统一条件角度 具体内容时代 背景 (宏观) 民心所向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经济发展 各地域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民族关系 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华夏族壮大,民族交融加强秦国 优势 (聚焦) 地理位置 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主观努力 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清明商鞅变法 富国强兵,奠定统一基础2.建立:公元前221年,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建立。3.巩固政 治 中央 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三公九卿:三公指 (统领百官、行政权)、太尉(最高武官,掌军事)、 (副丞相、最高监察官);九卿分掌具体事务,体现“家国一体”。实行 地方 郡县制:设郡、县两级行政机构,主要官员由 任免和考核,县下设乡、里和亭(实现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是 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文书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选官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考核 上计制:每年岁末,郡国汇总,上报中央,御史参与审核监察 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等,构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开凿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文化 以法治国; ;焚书坑儒 民族 关系 设立官职: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边疆管理: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其他 编户籍(分类登记制度);什伍组织;迁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意义 政治 制度 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影响深远疆域 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轮廓经济、 文化 交流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构筑全国性道路网,促进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民族 关系 开发边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地图解读] 秦朝形势图与战国形势图比较解读识图角度 信息说明表 层 长城图例 北方原诸侯国间长城消失,长城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国家统一图例中前221年秦边界 南越与西南夷纳入国家版图,统一国家疆域扩大地图中的郡名;郡的分布 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加强,有利于国家统一;黄河流域的郡设置多、都城在咸阳,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在北方黄河流域深 层 (1)统一国家促进民族交融与边疆开发,推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 (2)秦朝将原东方六国纳入统一国家版图,其境内不同区域经济、文化、风俗差异较大,国家治理难度加大任务二 合作探究材料一秦朝道路示意图[问题] (1)提取地图信息,分析秦朝陆路交通建设的特点及对统一的作用。材料二 下面为出土于湖南的里耶秦简户籍簿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问题] (2)提取材料信息,说明材料二对研究秦朝社会治理有哪些史料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代户籍管理制度的作用。(3)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秦朝建立的大一统国家是夏商周早期国家的“升级版”的认识。【真题演练】 (2024·甘肃卷,2)秦政权制定多种律令来保障文书的制作、传递与保存,其中文书制作的格式和规范称为“式”。例如,里耶秦简中的行政文书,就严格遵循了“式”的要求。“式”的推行说明秦代( )[A] 统一了文字度量衡 [B] 依靠严刑峻法统治[C] 文书行政的标准化 [D] 地方治理日趋完善[深化拓展]一、社会转型视角中的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1.地方单位:封国——郡县。2.地方基础:血缘——地域。3.行政特点:分权——集权。4.官员身份:贵族——官僚。5.产生方式:世袭——任命。6.选官标准:血缘——才能。7.任职时间:终身——任期。8.经济来源:封邑——俸禄。二、周秦之际政治文明的转型1.君主权力由分散到集中。2.地方权力由分权到集权。3.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4.大一统:从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观念上的“天下一家”到制度上的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真正形成。三、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1.奠定国家疆域:集全国之力北御匈奴,开拓西南及南方疆域。2.形成大一统观念:秦始皇开启了大一统工程,统一度量衡、车轨、文字。整合了天下的经济政治秩序,确立了大一统格局。3.形成民族与文化认同:秦朝建立大一统国家,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有利于强化华夏民族的祖先认同与文化认同,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课标问题二 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原 因 ①秦朝暴政:大兴土木;赋役繁重; ;“焚书坑儒”。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爆发 ②其他:统一的政治、文化认同尚不稳固,六国旧贵族起兵反秦过 程 ①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 ②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③楚汉战争:刘邦击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任务二 合作探究材料一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西汉]贾谊《过秦论》材料二 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为吏之道》《语书》等律令文书,体现了秦的法制。其中《语书》记载了南郡(今湖北荆州)太守训告:国家的制度法令已经完备,官吏和百姓却不遵守,仍沉溺于乡俗陋习,致使君主制定的法令形同虚设,助长了歪风邪气,不仅有害国家,也不便于百姓。——摘编自《睡虎地秦墓竹简》[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贾谊认为秦亡的原因是什么。(2)从材料二中可看出秦朝存在哪些社会问题 秦朝崩溃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第3课时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标问题一任务一3.丞相 御史大夫 廷议制度 中央 官僚政治 统一文字任务二(1)特点:以咸阳为中心;道路网四通八达。作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经济上,有利于各地经济交流和发展;文化上,促进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2)史料价值:①材料来源:出土文献,是研究秦朝社会治理的第一手史料。②材料信息:一,“东成,为里名”,可研究秦朝的乡里制度;二,家庭人员构成及身份,可用于研究户籍登记格式与小家庭特征;三,“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可用于研究户籍制度的作用;四,文字,可用于研究秦统一后文字使用情况。作用:有利于加强国家对社会的管理与控制;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是国家征调赋役的重要依据。(3)秦朝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广大;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用郡县制取代宗法分封制,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用地缘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政权组织结构更加严密,管理力度更为强化;构建了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统一,推动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和文化认同;奉行法家思想,以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统一的做法,奠定了我国历代学术思想服务于政治统治的基础。[真题演练] C 据材料可知,秦政权制定的“式”作为文书制作的格式和规范,里耶秦简中的行政文书严格遵循“式”的要求,这说明了秦代文书行政的标准化,故选C项;统一文字度量衡主要是在文字、长度、容量和重量等方面的统一,与“式”所体现的文书制作格式和规范不是同一范畴,排除A项;“式”的推行重点在于规范文书行政,而非强调严刑峻法统治,排除B项;“式”不仅仅针对地方的治理,且材料未体现地方治理不断完善,排除D项。课标问题二任务一刑法严苛任务二(1)秦朝暴政酷法、仁义不施;焚书坑儒、摧残文化;不能审时度势、调整统治政策。(2)社会问题:秦朝法律体系繁杂严苛;政府官员执行政令不力;忽视民意与多元文化融合;百姓尚未形成对秦政权的认同。启示:治国务必考虑人民的承受能力,爱惜民力;文化上的冲突、对抗不能靠暴力解决;政策措施要照顾到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不能急于求成;治国理念要随形势需要而调整;政府要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执政能力;约法省禁,重视休养生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3课时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docx 第3课时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练习,含解析).docx 第一部分 第一单元 第3课时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