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光的世界 全章习题课件(共11份打包)2025-2026学年教科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章 光的世界 全章习题课件(共11份打包)2025-2026学年教科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9张PPT)
● 名师点拨/事半功倍
●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4.7 通过透镜看世界
1. 常用的开普勒望远镜由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组成, 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目镜起放大镜的作用,远处的物体经物镜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像成在目镜焦点以内的位置,这个实像经过目镜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2. 显微镜是用来观察细微物体及物体的精细结构的仪器,由两个凸透镜组成,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目镜起放大镜的作用,物体经物镜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像成在目镜焦点以内的位置,这个实像经过目镜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4.7 通过透镜看世界
1. 如图所示是简易天文望远镜的内部结构。远处的物体经过物镜成一个 ___________ 的实像,落在目镜 _______ 的位置;这个实像经过目镜成一个正立、______ 的 _____ 像。如果你想制作简易天文望远镜,没有现成的透镜,可以选用合适的 _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镜片来代替。
倒立、 缩小
4.7 通过透镜看世界
■考点 1 望 远 镜
焦点以内
放大

远视
2. 观察者看到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所成的像是( )
A. 物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B. 物镜和目镜都成实像
C. 物镜和目镜都成虚像
D. 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4.7 通过透镜看世界
D
■考点 2 显 微 镜
3. 小明在用显微镜观察上皮组织细胞时,通过调节,已使被观察物体处在视野的中央了,但像太小,观察不清楚,这时他应该 ( )
A. 使物镜远离物体,目镜位置不变
B. 使物镜靠近物体,目镜远离物镜一些
C. 使物镜远离物体,目镜靠近物镜一些
D. 使物镜位置不变,目镜靠近物镜一些
4.7 通过透镜看世界
B
4. 小阳学习了望远镜的原理之后,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望远镜,结构如图甲所示,其中物镜的焦距为 20 cm,目镜的焦距为 5 cm。经过调试,他看到了远处物体最大最清晰的像(成像原理的光路图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远处的物体经过物镜成像在物镜的焦点附近
B. 眼睛看到的是远处物体倒立的实像
C. 此时物镜和目镜之间的距离约为 25 cm
D. 物镜的作用相当于照相机,使远处物体成像在距离眼睛很近的位置
4.7 通过透镜看世界
B
4.7 通过透镜看世界
5. 第一位把望远镜指向太空的物理学家是_______。
4.7 通过透镜看世界
伽利略
6. 被观察物体经过显微镜的物镜成一个 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像,再经过目镜成一个 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像,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物体了,显微镜的物镜比目镜的焦距 ____(选填“长”或“短”)。
放大
4.7 通过透镜看世界
放大
短(共16张PPT)
● 名师点拨/事半功倍
●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 核心素养/中考新考法
4.8 走进彩色世界
1. 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
2. 不同的单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的程度不同。各单色光的偏折程度按照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增大。
3. 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利用这三种色光可以混合出各种色光。
4.8 走进彩色世界
1. 以下现象,反映了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
A. 雨后天空,弧状光带
B. 岸边树木,水中倒立
C. 水中铅笔,水面折断
D. 井底之蛙,所见甚小
A
4.8 走进彩色世界
■考点 1 光的色散
2. 如图所示,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照射在光屏上(未画出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光向斜上方偏转
B. 光按原来方向传播
C. 在光屏上呈现各种色光
D. 光屏上只呈现红、绿、蓝
三种色光
4.8 走进彩色世界
C
3. 一材拓题 教材 P94 素材改编 如图所示是牛顿曾经做过的光的色散实验。 实验中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 AB 范围内可以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则 A处应该是 ___ 光,B 处应该是 ___ 光。 该实验说明:我们平时看到的自然光是由 _________混合而成的。
4.8 走进彩色世界


多种色光
4. Photoshop 是电脑的一款专业图像处理软件,俗称“PS”。 用“PS”处理图像时,电脑屏幕显示的颜色都可由 R、G、B 三种颜色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如图所示。 R、G、B 三种颜色是指( )
A. 红、黄、蓝
B. 红、绿、黄
C. 红、绿、蓝
D. 品红、黄、青
4.8 走进彩色世界
C
■考点 2 光的三原色
5. 一材拓题 教材 P96 图改编 如图是光的三原色色光照射在墙壁上的示意图,图中 2 号区域(斜线阴影)为三原色叠加区域,图中区域 1 和区域 2 应标的颜色分别是 ( )
A. 蓝色、白色
B. 绿色、白色
C. 黄色、黑色
D. 黄色、白色
4.8 走进彩色世界
B
6. 如图所示是手机屏幕放大以后的图片,上面的发光点像素是数字图像处理中最基本的单位。每个像素可以由红、绿、______ 三原色按不同比例组合出不同颜色的色光。当三原色光等比例混合时,人眼将看到 ______ 光。

4.8 走进彩色世界

7.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色条,会看到排列有序的三色发光区域是 ( )
A. 红、绿、蓝
B. 红、绿、紫
C. 蓝、绿、紫
D. 红、黄、蓝
4.8 走进彩色世界
A
8. 下列现象与光的色散有关的是 ( )
A. 阳光下的树影
B. 汽车倒车镜
C. 池水变“浅”
D. 透过人工喷泉看到彩色光带
4.8 走进彩色世界
D
9. 光的世界变幻莫测奥妙无穷。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不同颜色的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B. 钻石表面闪烁的彩光是由于光发生反射形成的
C. 海市蜃楼是由于光发生折射形成的
D. 霓虹灯发出五颜六色的光是光的色散现象
4.8 走进彩色世界
C
10. 如图所示,一束绿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光屏上 a 点处形成一个绿色光斑。现保持入射光位置及方向不变,仅将绿光改为红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保持光屏位置不变,红色光斑仍在 a 点处
B. 保持光屏位置不变,红色光斑在 a 点上方
C. 保持光屏位置不变,红色光斑在 a 点下方
D. 将光屏向左移动,红色光斑仍可落在 a 点处
4.8 走进彩色世界
B
11. 2023 年 5 月 13 日,我省多个地区的人们看到太阳的周围出现一个彩色的光圈,如图。这是一种罕见的天象———日晕,它是光透过高空云层中的小冰晶 _______ 形成的,这种现象说明太阳光 ________(选填“是”或“不是”)单色光。
4.8 走进彩色世界
折射
不是
12. 如图所示,将一束太阳光照射到暗室内的三棱镜上,并将射出的光投射到竖直放置的白色光屏上,则光屏Ⅱ区域从下往上的颜色依次为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这些色光排列成的光带叫作 _______。
4.8 走进彩色世界
红、橙、黄、绿、蓝、靛、紫
光谱
13. 图甲是一束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的色散现象,小洛对产生此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思考,她推测若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入射, 它们不会会聚在主光轴上的同点。 如果图乙中凸透镜偏折后的光线分别经过 A、B 两点,你认为经过 A 点的是 ____ 光,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
4.8 走进彩色世界

紫光的偏折能力强
14. 小明自制了一些肥皂液,他用吸管沿着水平方向在太阳光下向空气中吹肥皂泡时, 在一些肥皂泡上看到了“小彩虹”,你能帮助小明解释这些现象吗?
4.8 走进彩色世界
阳光通过肥皂泡发生折射,由于不同颜色的光折射的角度不同,从而将太阳光分解成七色光形成“小彩虹”。(共14张PPT)
● 名师点拨/事半功倍
●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 核心素养/中考新考法
第 2 课时 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 巧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总是异侧倒,虚像总是同侧正。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2. 光屏上没有像的原因:一是发光物体、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二是发光物体在焦点上或焦点以内;三是像距太大,光屏无法移动到能接收到像的位置。
第 2 课时 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 一材拓题 教材 P82 实验改编 在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时,某实验小组用发光二极管制成的“F”形平面光源进行实验。
■考点 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 2 课时 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思思将光具座放在水平面上,将光源、凸透镜和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 调整三者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 __________。
(2)思思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 40 cm 刻度线处,将光源放在光具座 10 cm 刻度线处,再移动光屏到如图所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该像是 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接着,她将光源远离凸透镜一些,这时光屏应向 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以获得清晰的实像。
(3)乐乐将光源移至 20 cm 刻度线处,发现光屏在 60 cm 刻度线处可获得和光源等大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_____ cm。
第 2 课时 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同一高度
缩小

10
(4)乐乐将光源移至距离凸透镜 8 cm 处,发现凸透镜成的是放大的 _______(选填“虚像”或“实像”)。
第 2 课时 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虚像
2.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调整光源、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呈现一清晰倒立的像。现用黑纸把该凸透镜的左半部挡住, 则光屏上的像 ( )
A. 亮度不变,仍然完整
B. 亮度不变,像的右半部消失
C. 亮度变暗,像的左半部消失
D. 亮度变暗,仍然完整
D
第 2 课时 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易错点 误认为凸透镜的一部分被挡住后成像不完整
易错归纳
3. 艾力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当他把蜡烛移到距离透镜 34 cm 的地方时,在光屏上观察到如图所示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
A. 10 cm B. 20 cm
C. 30 cm D. 40 cm
A
第 2 课时 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 如图所示,小聪同学在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此时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 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需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C. 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动
D. 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
C
第 2 课时 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5. 某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如图所示,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此时水凸透镜的焦距大于 15 cm
B. 继续向透镜内注水,凸透镜的焦距会变大,像会变小
C. 用注射器从水透镜内向外抽水,水透镜的焦距会变小,像会变大
D. 从水透镜内抽水后, 再将光屏向右移动,可以看到比抽水前变大的像
D
第 2 课时 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6. 用 F 为焦点,焦距为 f 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实验中,发光物体和凸透镜的位置如图所示,图中光屏未画出,光屏上所成清晰的像在图中____(填序号)区域,像的箭头方向是竖直向 ______ 的,像的大小比发光物体要 _______。

第 2 课时 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7. 小明同学在实验室利用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第 2 课时 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元件摆放位置如图所示,在光屏中心呈现出清晰的烛焰的像,由此可知透镜焦距为________ cm。
(2)保持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把蜡烛放在刻度尺的 15.0 cm 处,可在蜡烛和凸透镜间合适位置添加一个焦距恰当的______ 透镜,仍能在光屏上承接到烛焰清晰的像;若不添加透镜,适当移动光屏可承接一个倒立、_____的实像。
(3)在实验中,小明更换了一个凸透镜,使三者还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并使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在透镜右侧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无法承接到烛焰的像(光具座足够长),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原因即可)
第 2 课时 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0

放大
此时蜡烛在凸透镜的焦点上或焦点以内(合理即可)
8. 科学思维 某小组探究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将光源和光屏分别竖直放置在水平光具座上的 A、C 位置,B 是 AC 的中点,如图 1所示。在 AB 之间朝向 A 观察,看到的光源形状如图 2 中的甲所示。
第 2 课时 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 B 处竖直放置一块平面镜,镜面朝向光源,小丽在 AB 之间观察平面镜中的像,小明在 BC 之间观察光屏。此后,小亮将平面镜更换为一个凸透镜,恰能在光屏上成等大的像,他在 BC 之间观察光屏上的像。上述实验过程中,小丽、小明和小亮观察到的分别是图 2 中的 ______(填序号)。
①甲、丙、戊 ②乙、丙、丁
③乙、乙、丁 ④乙、乙、戊

第 2 课时 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共16张PPT)
● 名师点拨/事半功倍
●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 核心素养/中考新考法
第 3 课时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1. 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特点: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放映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 有光聚集,能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在像的位置上没有光聚集,光屏上不能成像,这种像是虚像。所有的实像都是倒立的,所有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第 3 课时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1. 关于放大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放大镜是一个凸透镜
B. 放大镜成正立、缩小的像
C. 用放大镜不能观看远处的物体
D. 放大镜是一个凹透镜
A
第 3 课时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考点 1 放 大 镜
2. 一材拓题 教材 P85 图改编 如图所示,纸盒 A 的一端蒙上了一层半透明纸,纸盒 B 的一端嵌了一个凸透镜,两纸盒套在一起组成一个简易照相机。
第 3 课时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考点 2 照 相 机
(1)这个模型照相机的 ________ 相当于真实照相机的镜头。
(2)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把 A 端朝着 _______________,B 端朝着 ____________(均选填“较暗的室内”或“明亮的室外”)。
(3)为了看清楚像,要调整 A、B 间的距离,这时眼睛应对着 ____(选填“A”或“B”)端观察,直到看到 _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像。
第 3 课时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凸透镜
较暗的室内
明亮的室外
A
倒立
缩小
3. 如图所示是老师上课时所用投影仪的工作原理图。投影仪所成的像为 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像,为了使学生看到正立的像,投影片要 _____(选填“正着”或“倒着”)插入支架上。
第 3 课时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倒着
放大
■考点 3 投 影 仪
4. 一材拓题 教材 P84 图改编 如图甲、 乙所示是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情景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第 3 课时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考点 4 实像与虚像
D
A. 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则是反射(或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
B. 实像可以在光屏上呈现, 虚像则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但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
C. 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D. 实像一定是缩小的,虚像一定是放大的
第 3 课时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5. 我们经常提到的像有实像和虚像两种。下面列出了部分成像事例:①针孔照相机内所成的像;②在潜望镜中看到的景物的像;③放大镜中看到的物体的像;④投影仪屏幕上的像;⑤汽车后视镜中的像。其中属于实像的是______;属于虚像的是 ________。(填序号)
第 3 课时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①④
■易错点 不能正确区分实像和虚像
易错归纳
②③⑤
6. 易错题 小明用凸透镜先后两次观察书本上的字,分别看到如图甲、乙所示的情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图甲中成的是实像,图乙中成的是虚像
B. 图甲中成的是虚像,图乙中成的是实像
C. 甲、乙两图成的均是虚像
D. 甲、乙两图的成像原理均与投影仪相同
B
第 3 课时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7. 如图是小强用手机、 透镜和纸盒自制简易“投影仪”,它能将手机上的画面放大投射到白墙上,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手机到透镜的距离应大于 2 倍焦距
B. 观看白墙上的画面时,手机画面是倒立的
C. 若减小手机到透镜的距离,白墙上的画面将变大
D. 若用纸板遮住透镜的一部分,白墙上的画面仍然完整
第 3 课时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A
8. 现在超市或者商场购物支付可以“刷脸”,消费者结账时只需面对摄像头,即可迅速完成交易。若某付款用的摄像头的焦距为 20 cm,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消费者“刷脸”时距离该摄像头的距离应该小于 40 cm
B.“刷脸”时,面部经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虚像
C. 要想经过摄像头成的像变大,消费者应靠近摄像头
D. 要想经过摄像头成的像变大,消费者应远离摄像头
第 3 课时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C
9. 如图所示是我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天宫课堂中授课时演示水球光学实验的情景, 实验中通过水球可以观察到航天员王亚平 _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头像,这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它的成像原理和 _______(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相同。
第 3 课时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缩小
照相机
10. 透过图中晶莹剔透的露珠,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树叶放大的“叶脉”,这是利用了 ____________(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的原理,看到的“叶脉”是 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第 3 课时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放大镜

11. 如图甲是一幅立在桌面上的漫画,如图乙,透过水杯,漫画中的老鼠变“胖”了,还掉头奔向猫,此现象的成因与 _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工作原理相同。
第 3 课时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投影仪
12. 物理学与日常生活 如图所示,方形与球形鱼缸并列放置, 甜甜从侧面看到两缸中的鱼大小相同。忽略玻璃的影响,看到的鱼是光从_______________(选填“水中进入空气中”或“空气中进入水中”)时发生折射,从而形成鱼的 _____(选填“虚”或“实”)像,实际甲缸中的鱼要 _____(选填“大”或“小”)一些。
第 3 课时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水中进入空气中

大(共19张PPT)
第 4 章 光的世界 章末提升
脑图体系构建
光的
世界
光的传播
光源:① __________________
光的直线传播条件:② __________________
能自行发光的物体
真空中的光速约为 c=③____________
同种均匀介质
3×108 m/s
特点: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的反射特点: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面镜所成的像为正立的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章末提升
反射时光路是⑥__________ 的
光的
世界
光的反射定律
分类:⑤___________________
平面镜成像
原理:⑦______________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可逆
光的反射
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玻璃中时,传播方向不变
章末提升
光的折射特点: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的
世界
光的折射
现象: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池水变浅、铅笔错位、海市蜃楼等
u<f,成正立、 ______ 的虚像
f<u<2f,v>2f,成倒立、 ______ 的实像
章末提升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光的
世界
科学探究:
凸透镜成像
凸透镜: _________________,对光有 _________ 作用
认识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
会聚
凹透镜: ________________,对光有 _________ 作用
中间薄、边缘厚
发散
u>2f,f<v<2f,成倒立、 ______ 的实像
缩小
放大
放大
章末提升
光的
世界
科学探究:
凸透镜成像
凸透镜成像
规律的应用
照相机: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像和虚像
章末提升
光的
世界
跨学科实践:眼睛
近视眼
远视眼
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_________
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__________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
凹透镜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
弱,近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
凸透镜
章末提升
光的
世界
通过透镜
看世界
色散的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的三原色: _______________
走进彩
色世界
白光被分解成多种色光的现象
红、绿、蓝
一、光现象辨识
1. 如图所示,图中对应的物理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 )
A. 图甲:日食现象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 图乙:黑板反光看不清字与图乙的反射有关
C. 图丙:电视机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D. 图丁:光的色散现象说明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B
章末提升
考点整合应用
章末提升
二、 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应用
2. 一物体放在平面镜前 5 m 处,若将平面镜向物体移近 1 m,则镜中物体的像变动的距离为( )
A. 1 m B. 2 m
C. 3 m D. 4 m
B
章末提升
3. 如图所示是平面玻璃制的自动门,当人走进感应区域时,检测装置探测到人体信号,启动电动机把门打开。对于站在自动门正前方的顾客在左右两侧自动门中的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 )
A. 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的位置与原来像的位置重合
B. 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两个像的距离等于两侧自动门之间的间距
C. 在两侧自动门中成的像越来越小,直至不成像
D. 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A
章末提升
4. 如图是超市安装的一种刷脸自助储物柜。某顾客站在屏幕前 50 cm 处,按下“存”按钮,屏幕上方的摄像头启动,出现人脸缩小的像,柜门打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该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B. 该摄像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C. 该摄像头的焦距可能是 0.2 m
D. 该摄像头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
章末提升
C
三、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
5. 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将蜡烛放在凸透镜左侧适当位置,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分别测出物距 u 和像距 v,实验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章末提升
C
A. 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20 cm
B. 从第 1 次实验到第 5 次实验,成在光屏上的像越来越小
C. 当 u=45 cm 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清晰实像
D. 第 5 次实验后,在贴近凸透镜左侧放一眼镜片,向右移动光屏,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眼镜片对光起会聚作用
章末提升
章末提升
6. 舞蹈教室有一面平面镜(粗黑线代表平面镜),四位学生在平面镜前排练舞蹈,请你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分别用 A′、C′标出两位学生像的位置,并画出 C 同学通过镜子看到 A 同学的光路图。
四、 光学作图
章末提升
7. 物体 AB 经一薄透镜成像情况如图所示,其中 AC 是从物点 A 发出的一条射到凸透镜上的光线,请作出这条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章末提升
综合实践与创新探究
10.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哪种液体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入射角相同时,折射角越小,偏折本领越大)?
小明提出如下实验方案;先让一東单色光从空气直接斜射人透明的空水槽中,记录下此时光斑位置(如图甲所示);接着倒人水,记录对应的光斑位置;倒掉水后再倒入油,记录光斑位置通过分析就可得到实验结论。经讨论,同学们认为这一方案是可行的,于是进行了探究实验。
章末提升
章末提升
(1)要实现探究目标,他们应选择图乙中的图______(选填“A”“B”或“C”)进行实验(1=2=4≠3)。
(2)同学们正确操作并多次实验后,发现每次记录的容器底部三个光斑的位置均在人射点 0 的正下方左侧,且从左向右依次是在空气、水、油中的光斑。经分析可知:光从空气斜射人水中和油中时,______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C

油中光斑的位置更远离空气中的光斑位置,入射角相同时,光在油中的折射角小于在水中的折射角,说明油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共18张PPT)
● 名师点拨/事半功倍
●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 核心素养/中考新考法
4.2 光的反射定律
1. 在光的反射中,入射角是入射光束与法线的夹角,不是入射光束与反射面的夹角。光的反射定律可简记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2.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均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4.2 光的反射定律
1. 一材拓题 教材 P68 实验改编 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将一个可折叠的半圆形的屏(由两个大小相同的扇形 E,F 连接而成,用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竖直安装在平面镜 M 上,屏上的竖直线 ON 为屏 F 可转动的轴线。如图甲所示,一束光贴着屏 E 沿 AO 射到 O 点,经镜面反射后沿屏 F 上 OB 射出。
4.2 光的反射定律
■考点 1 光的反射定律
(1)将屏 F 向后折转,让入射光沿屏 E 射到 O点,如图乙所示。发现在屏 F 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______ 平面内。
(2)已知入射光线 AO 与 ON(法线)之间的夹角为 50°,则反射角为 ____°。
4.2 光的反射定律
同一
50
2. 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当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 20°时,反射角是 20°
B. 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
C. 入射角增大 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 10°
D. 入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增大,反射角会减小
4.2 光的反射定律
A
3. 习题衍生 教材 P72,T1 改编 如图所示,作出入射光线 AO 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 OB,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4.2 光的反射定律
4. 习题衍生 教材 P72,T2 高仿 小华想利用平面镜将太阳光束反射进一个水平山洞(如图所示),则他应怎样放置平面镜,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并标出入射角。
4.2 光的反射定律
5. 一材拓题 教材 P70 素材改编 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老师把一块平面镜 CD 竖立在讲台上,坐在 B 点的甲同学通过平面镜看到了坐在 A 点的乙同学。 根据________________ 可知,坐在 A 点的乙同学也可以通过该平面镜看到坐在 B 点的甲同学。
4.2 光的反射定律
光路的可逆性
■考点 2 光路的可逆性
6. 如图所示,三条互相平行的光线入射到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上,三条反射光线 ______(选填“会”或“不会”)平行射出,我们把这种反射称为 _________(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这种反射 ______(选填“遵循”或“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不会
4.2 光的反射定律
■考点 3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遵循
漫反射
7. 光斜射到镜面上时,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 40°,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
A. 0° B. 40°
C. 50° D. 100°
4.2 光的反射定律
D
■易错点 误将入射光线和镜面的夹角看作入射角
易错归纳
8. 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室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 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 A、B 两点,面向平面镜张望,则 ( )
A. 甲可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 甲、乙相互都可以看到
C. 甲、乙相互都看不到
D. 甲看不到乙,乙可看到甲
4.2 光的反射定律
D
9. 易错题 如图所示,在暗室中用手电筒照射挂在白色高墙上的小镜子,人在手电筒的位置看被照射部分 ( )
A. 墙和镜子看上去都较暗
B. 墙是明亮的,镜子是暗的
C. 墙和镜子看上去都较亮
D. 墙是暗的,镜子是明亮的
4.2 光的反射定律
B
10. 物理观念 为了保障汽车能在高速公路安全行驶,交通管理部门在交通标志白线上每隔 2 m,就安装一个叫“夜精灵”的玻璃凸起元件,如图所示。 夜间汽车行驶时,在灯光的照射下,司机能看到附近地上的“夜精灵”亮起来。“夜精灵”的工作原理是____________。
4.2 光的反射定律
光的反射
11. 如图,若入射光线沿 BO 方向射到镜面上,则其反射光线将沿 ______ 方向反射,由此可知,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______ 的。若将镜面以 O 为中心逆时针转 15°,则入射角是 ______。
4.2 光的反射定律
OA
可逆
30°
12. 科学探究“探究光的反射定律”装置如图所示,将白纸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一块平面镜竖直放在白纸板上,在白纸板上安装一支可自由移动的激光笔,使其发出的光紧贴白纸板入射。
4.2 光的反射定律
(1)图中的入射角是 ______。
(2)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重合,此时入射光线向右偏转一定角度,反射光线向 _____ 偏转。
(3)多次实验,在白纸板上画出入射光线和对应的反射光线后,发现没有量角器,为了得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一结论,你的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 光的反射定律
50°
入射光线垂直射向平面镜

把白纸板沿法线对折,观察反射光线与对应的入射光线是否重合
13. 如图所示,AO 为入射光线,OB 为反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4.2 光的反射定律
14. 科学思维 如图所示,一束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照到墙上的 E 点。若要使反射光射到墙上的 F 点,下列操作不可行的是 ( )
A. 平面镜不动,入射光向上平移一段距离
B. 平面镜不动,入射光绕入射点顺时针转动一定角度
C. 入射光不动,平面镜顺时针转动一定角度
D. 入射光不动,平面镜向右平移一段距离
4.2 光的反射定律
B(共17张PPT)
● 名师点拨/事半功倍
●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 核心素养/中考新考法
4.6 跨学科实践:眼睛
近视眼的成像特点是物体通过晶状体所成的像落在了视网膜的前方,应使用凹透镜来矫正;远视眼的成像特点是物体通过晶状体所成的像落在了视网膜的后方,应使用凸透镜来矫正。
4.6 跨学科实践:眼睛
1. 眼睛具有很好的调节功能,使得我们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如图所示,当我们看远处物体时,物体的像正好成在视网膜上;当我们改为看近处物体时,为了使近处物体的像也成在视网膜上,晶状体的形状和焦距的变化情况分别是 ( )
A. 晶状体变厚,焦距变短
B. 晶状体变厚,焦距变长
C. 晶状体变薄,焦距变短
D. 晶状体变薄,焦距变长
A
4.6 跨学科实践:眼睛
■考点 1 认识眼睛
2. 一材拓题 教材 P86 图改编 如图所示是人眼球的结构图,角膜、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 ______、缩小的实像,生活中与眼球的成像原理相同的是 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4.6 跨学科实践:眼睛
凸透镜
倒立
照相机
3. 一材拓题 教材 P88 图改编 如图所示为两个眼睛的成像光路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 图甲是近视眼,应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B. 图乙是近视眼,应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C. 图甲晶状体太厚,应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D. 图乙晶状体太厚,应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4.6 跨学科实践:眼睛
C
■考点 2 近视眼与远视眼
4.6 跨学科实践:眼睛
4. 一材拓题 教材 P88 实验改编 小明同学用凸透镜和光屏模拟眼睛。
(1)凸透镜可看作眼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屏可看作 ______。
(2)小明将远视眼镜放在发光物体和凸透镜之间,移动光屏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取走眼镜,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要使屏上的像变清晰,应向 _____________(选填“靠近凸透镜”“远离凸透镜”或“竖直向下”)的方向移动光屏,因为远视眼镜对光线具有 _______ 作用。
4.6 跨学科实践:眼睛
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
视网膜
远离凸透镜
会聚
5. 图中属于近视眼及其矫正原理图的是( )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4.6 跨学科实践:眼睛
B
易错归纳
■易错点 混淆近视眼和远视眼视力矫正的原理
6. 人眼的折光系统整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晶状体的调节可改变整个折光系统的焦距。某同学从看黑板到低头看课本的过程中,其眼球折光系统的焦距 ( )
A. 变小 B. 变大
C. 不变 D. 先变大后再变小
4.6 跨学科实践:眼睛
A
7. 某同学是近视眼,从戴上眼镜能看清书上的字迹,到摘下眼镜仍能看清书上的字迹,他应该 ( )
A. 将书靠近眼睛,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
B. 将书靠近眼睛,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正立的
C. 将书远离眼睛,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
D. 将书远离眼睛,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正立的
4.6 跨学科实践:眼睛
A
8. 王老师戴着眼镜坐在教室后排看书,听到教室前门有学生叫她,为了看清该学生的容貌,她摘下眼镜跟这位同学打招呼。 则 ( )
A. 王老师是近视眼
B. 王老师戴的眼镜镜片是凸透镜
C. 王老师眼睛的晶状体可能太厚,折光能力太弱
D. 王老师不戴眼镜看近处物体时,像会成在视网膜前方
4.6 跨学科实践:眼睛
B
9.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将发光物体放在距凸透镜 30 cm 处,在透镜另一侧距离透镜 16 cm 处的光屏上得到发光物体清晰的像,则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②照相机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工作的
③该透镜的焦距 f 一定满足 8 cm<f<15 cm
④将远视镜片放在发光物体和凸透镜之间,要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光屏应靠近透镜
A. 只有①③ B. 只有②④ C. 只有②③④ D. 只有①④
4.6 跨学科实践:眼睛
C
10. 正常眼睛观察物体最清晰而又不易疲劳的距离,叫作明视距离,约为 ______ cm;根据近视眼的结构,近视眼的明视距离比正常眼的明视距离 ______(选填“大”“小”或“相等”)。
4.6 跨学科实践:眼睛
25

11. 眼镜的度数等于镜片焦距(单位:m)的倒数乘 100 得到的数值。小明想帮爷爷配一副 200 度的老花眼镜,需要选择 _____ 透镜,焦距为_______ m。
4.6 跨学科实践:眼睛

0.5
12. 同学们为探究“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和矫正方法”,选择了如下器材:蜡烛(模拟所视物)、水凸透镜(模拟人眼晶状体,并与注射器相连)、光屏(模拟人眼视网膜)、光具座等。
(1)安装并调整好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置于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当向水凸透镜内注入水,使透镜更凸后,发现光屏上已无烛焰清晰的像,若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应在水凸透镜前放置一块 _____ 透镜;若撤去放置的透镜,应将光屏 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水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2)根据上述实验,可知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是晶状体的会聚能力变 _____。
4.6 跨学科实践:眼睛

靠近

4.6 跨学科实践:眼睛
13. 比较与分类推理 小乐拿着甲、 乙两副眼镜分别正对太阳光, 在下方纸板上承接到它们的“影子”甲′、乙′,如图所示。根据这一现象可以判断 ( )
A. 甲对光有会聚作用,是近视镜
B. 甲对光有发散作用,是近视镜
C. 乙对光有会聚作用,是近视镜
D. 乙对光有发散作用,是近视镜
4.6 跨学科实践:眼睛
B(共19张PPT)
● 名师点拨/事半功倍
●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 核心素养/中考新考法
4.4 光的折射
1.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 光路发生偏折的条件:“斜射”,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即折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不要误认为是“90°”。
4.4 光的折射
1. 习题衍生 教材 P79,T3 高仿 如图所示,能正确表示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的光路是 ( )
C
4.4 光的折射
■考点 1 光的折射特点
2. 一材拓题 教材 P77 图改编 如图甲所示是利用激光笔和水槽等器材观察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发生的折射现象,为了提高光在水中传播径迹的可见度,可采取的措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图乙所示是光在空气和水两种介质中传播时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其中 _____是入射光线,________ 是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折射角的大小是 ________。
4.4 光的折射
在水中加入有色液体(或增加一些悬浮杂质,也可以减暗环境光线,减小环境光线对水中光线的影响)
BO
MM′
35°
4.4 光的折射
3. 下列事例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B
4.4 光的折射
■考点 2 由折射形成的奇异现象
4. 当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我们就看见了它,这是因为光的_______(选填“反射”或“折射”)使光线“变弯”了,这种现象说明了光只有在 ______________ 中才能沿直线传播。
4.4 光的折射
折射
同种均匀介质
5. 习题衍生 教材 P79 素材改编 解释斜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弯折”的原因:
(1)请你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光传播的方向。
4.4 光的折射
(2)人们逆着光线看过去,感觉光线好似来自______(选填“A”或“A1”)点。
(3)筷子在水中的其他各点情形也是如此,所以我们看起来筷子 浸 在 水 中的部分好像向______(选填“上”或“下”)弯折了。
A1
4.4 光的折射

6. 远看浅浅的湖(河)水,一旦涉入水中后,才发现水的实际深度比看到的要深许多,水对眼睛的这种“欺骗”,对于想游泳的同学存在很大安全隐患,我们必须要警惕。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 光的直线传播 B. 光发生了折射
C. 光发生了反射 D. 某些人的幻觉
B
4.4 光的折射
■易错点 混淆生活实例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现象
易错归纳
7. 下列事例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
A. 平静的湖面上映出白云的“倒影”
B. 舞蹈演员用镜子矫正自己的动作
C. 游泳运动员在水面下看到池边的物体变高了
D. 人在路灯下行走,出现人影相随
C
4.4 光的折射
8. 海洋公园内,北极熊站立在方形透明水族箱内, 头在水面上、身体在水面下,水族箱外的游客居然看到了北极熊“身首异处” 的奇异场景,如图所示。游客看到熊身体的光路图是 ( )
A
4.4 光的折射
9. 较难题 如图所示,一束激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点为 O,折射光线射到容器底部的点为 A,当水面下降时 ( )
A. 入射角变大
B. 反射角变小
C. 折射角变小
D. A 点将向右移
4.4 光的折射
D
10. 将刻度尺斜插入水中,从水面上看去,水中尺子的刻度情况 ( )
A. 变得疏了
B. 变得密了
C. 一部分变疏一部分变密
D. 疏密没有变化
4.4 光的折射
B
11. 建筑物在河中的“倒影”看起来比建筑物本身“暗”一些,主要是因为有一部分光发生_____ 进入了水中。
4.4 光的折射
折射
12. 如图所示,将一枚硬币放在空碗底部,然后退到眼睛恰好看不到硬币的位置,保持眼睛、碗和硬币的位置不变,缓缓向碗里倒水,随着水面升高,又看到了“硬币”。其实看到的硬币是变浅的 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硬币上有 A、B 两点,先看到硬币上的 ______ 点。
4.4 光的折射
虚像
A
13. 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 AO 从空气射入玻璃时的折射光线 OB。
4.4 光的折射
14. 科学探究 学习光的折射时,老师为帮助学生理解“渔民叉鱼”现象,自制了一套装置。如图所示,不透明圆管是一根方向固定且不易形变的直管,将它固定在铁架台上,将小鱼模型固定在水中。
4.4 光的折射
(1)人眼从 A 处沿着不透明圆管看向水里,调整不透明圆管方向,直到沿着不透明圆管看到水中的“鱼”,这是鱼的 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2)用一根足够长的铁丝(鱼叉)沿不透明圆管叉向看到的“鱼”,______ 插到鱼;改用激光笔从 A 点沿着不透明圆管对着看到的“鱼”照射,光 ______ 照到鱼身上。(均选填“能”或“不能”)
(3)保持光照,接着从鱼缸侧面观察,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
(4)以上现象说明,鱼的像在实际鱼的 ______(选填“上”或“下”)方。
4.4 光的折射

不能

上(共18张PPT)
● 名师点拨/事半功倍
●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 核心素养/中考新考法
4.1 光的传播
1. 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通过实验,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2. 探究并了解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3. 了解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探究并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4. 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
课标链接·核心素养学段目标
第 4 章 光的世界
1. 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燃烧的蜡烛,发光的白炽灯等都属于人造光源。
2. 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同种均匀介质。仅是“同种介质”不能保证光沿直线传播,还需要保证该介质是均匀的。
3. 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小孔成像、影的形成;生活中的应用:工人使用激光水平仪施工、木工检查木块是否平直等。
4.1 光的传播
1. 一材拓题 教材 P64 素材改编 下列物体中不属于光源的是 ( )
A. 工作的白炽灯 B. 月亮
C. 萤火虫 D. 太阳
B
4.1 光的传播
■考点 1 光 源
2. 一材拓题 教材 P65 图改编 小明在探究光的传播情况时,看到的现象如下: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②用漏斗向水中缓慢注入浓糖水,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该实验是为了得到下列哪个结论 ( )
A. 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B. 光在浓糖水中沿直线传播
C. 光在任何液体中都可以传播
D.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4.1 光的传播
D
■考点 2 光是怎样传播的
3. 有三根相互距离约 1 米的长木杆竖直插在地面上,在早晨太阳照射下三根木杆的影子重合在一起,根据 _____________ 规律可知,这些木杆是在同一直线上排列的。
4.1 光的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
4. 习题衍生 教材 P67,T1 改编 晚上,室内明亮的灯光透过窗口,会在室外漆黑的地面上形成一块亮的光斑。如图所示,用点光源 S 表示室内的光源,请画出点光源 S 通过窗口照亮地面的范围。
4.1 光的传播
■考点 3 声传播的速度
5. 设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v1,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 v2,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为 v3,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是 ( )
A. v1<v2<v3 B. v1>v2=v3
C. v1>v2>v3 D. v1=v2=v3
4.1 光的传播
C
6. 习题衍生 教材 P67,T3 高仿 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在天文学上常用来作为长度单位,叫作天文单位,用来量度太阳系内天体的距离。(这只是个粗略的说法,在天文学中,“天文单位”有严格的定义,用符号 AU 表示。)已知火星到太阳的距离约为 1.5 AU,太阳光到达地球需要约 500 s 的时间, 则火星到太阳的距离约为__________ km。
2.25×108
4.1 光的传播
7. 小明同学在课外用易拉罐做成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中央有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 )
A. 蜡烛的正立像
B. 蜡烛的倒立像
C. 三角形光斑
D. 圆形光斑
4.1 光的传播
B
■易错点 误认为小孔成像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有关
易错归纳
8. 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 )
A. 璀璨宝石 B. 秋日夕阳
C. 点燃的生日蜡烛 D. 奥运圣火
4.1 光的传播
A
9. 下列光现象与日食的形成原因不同的是( )
A. 小孔成像 B. 水中倒影
C. 手影游戏 D. 林间树影
4.1 光的传播
B
10. 太阳光从空气进入河水中,它的传播速度( )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4.1 光的传播
B
11. 较难题 如图所示,早在两千多年前,墨子就在《墨经》中记录了小孔成像现象。关于小孔成像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蜡烛燃烧不断缩短, 烛焰的像向下移动
B. 光屏和蜡烛不动,小孔靠近蜡烛,烛焰的像变小
C. 蜡烛和小孔不动,光屏靠近小孔,烛焰的像变大
D. 所成的像是由实际的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来解释
4.1 光的传播
D
12. 过程开放 小明透过玻璃窗观看远处的烟花时,总是先看到亮光后听到声音,这是因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明想象如果有一种玻璃,光在这种玻璃中运动速度较慢,通过半厘米厚需要 10 年,小明同学这样幻想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真实现了,这种玻璃可以有什么作用?提出一个设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理即可)。
4.1 光的传播
大于
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人们可以用慢玻璃欣赏十年前的景色(答案不唯一)
13. 科学思维 小宇同学在实验室研究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1)他将一个点光源放在 O 点照亮一个不透明的物体 AB,如图所示,此时右侧的墙壁上会出现 AB 的影子,在墙壁上标出影子的范围,用 A′B′表示。
(2)保持 AB 位置不变,如果使光源靠近 AB,影子的范围将会 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1 光的传播
变大
14. 如图所示,窗口前有一位学生经过,请在图中画出在室内可以看到这位学生全身的范围。
4.1 光的传播
15. 科学推理 夜晚路灯下站着小明和大明两人,地上留下了他们的影子如图所示,请通过作图确定路灯灯泡 S 的位置。
4.1 光的传播(共15张PPT)
● 名师点拨/事半功倍
●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 核心素养/中考新考法
第 1 课时 认识透镜
1.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都是相对于原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而言的。
2. 巧记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1)平行必过焦点;(2)过焦点必平行;(3)过光心传播方向不变。
第 1 课时 认识透镜
1. 一材拓题 教材 P80 图改编 在如图所示的透镜中,属于凸透镜的是 _______,它们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属于凹透镜的是 _____,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ABD
第 1 课时 认识透镜
■考点 1 透镜的分类
中间厚、 边缘薄
CE
中间薄、边缘厚
2. 小明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1)小明的操作方案如图所示,他的方案 _________(选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采用正确的操作方案, 适当调整位置后,在白纸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经过测量得出光斑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为 20 cm,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_______ cm。
第 1 课时 认识透镜
不合理
■考点 2 焦点和焦距
太阳光没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入射
20
3. 一材拓题 教材 P81 图改编 如图所示为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 )
A. 为了便于观察,实验时,一般选择让平行
于主光轴的光射向凸透镜和凹透镜
B. 实验时,需要观察光通过透镜后的偏折
方向,与进入透镜的光对比,从而得出结论
C. 实验表明,凸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凹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D. 凸透镜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又叫发散透镜
第 1 课时 认识透镜
C
■考点 3 透镜对光的作用
4. 要想利用焦距为 f 的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变成平行光,可以把小灯泡放在主光轴上的( )
A. M、Q 点
B. O 点
C. M、N 两点
D. N、P 两点
第 1 课时 认识透镜
■考点 4 三条特殊光线作图
D
5. 请画出入射光线通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第 1 课时 认识透镜
6. 会聚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 ( )
A. 可能变成会聚光束
B. 可能变成平行光束
C. 可能变成发散光束
D. 以上情形都有可能
D
第 1 课时 认识透镜
■易错点 误认为经过凹透镜的光线一定发散
易错归纳
7. 如图所示,光线经过甲、乙两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如图所示,下列对两透镜类型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 甲透镜的折射光线比入射光线更向主光轴靠拢,说明甲透镜是凸透镜
B. 乙透镜的折射光线比入射光线更向主光轴靠拢,说明乙透镜是凸透镜
C. 甲透镜的折射光线会聚于一点, 说明甲透镜是凸透镜
D. 乙透镜的折射光线是发散的,说明乙透镜是凹透镜
第 1 课时 认识透镜
B
8. 回归教材 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凸透镜的焦距分别是 2 cm 和 3 cm,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B. 凸透镜都有两个焦点
C. 甲透镜的焦距更短,其折光本领较乙透镜弱
D.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都能
会聚于焦点
第 1 课时 认识透镜
C
9. 下列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 )
第 1 课时 认识透镜
A
10. 模型建构 为了提高防火意识,消防部门当众演示了一个令人惊奇的实验。将装有水的球形鱼缸摆放在窗边,让阳光透过鱼缸照射到窗帘上,窗帘上聚光点的温度迅速上升,一会儿,窗帘被点燃了。这是因为有水的球形鱼缸相当于 _____ 透镜,对光有 _______ 作用。
第 1 课时 认识透镜

会聚
11. 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最亮的光斑, 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 L。 小明认为凸透镜的焦距一定大于 L,为了检验小明的推断是否正确,可将凸透镜慢慢远离白纸,若观察到纸上呈现的光斑先 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则其推断是正确的。
第 1 课时 认识透镜
变小
12. 如图所示,两透镜焦距相同,且其中一个焦点 F 刚好重合,根据已知光线作出原先的入射光线和后来的折射光线。
第 1 课时 认识透镜
13. 物理学与日常生活 如图,在注有清水的试管内留有一空气泡, 使太阳光从试管的正上方向下照,观察试管下方的白纸,可以发现白纸上空气泡下方处较 ______(选填“亮”或“暗”),这是因为太阳光射向空气泡和水如同射向______ 透镜一样,折射光线会 _______(选填“发散”或“会聚”)。
第 1 课时 认识透镜


发散(共17张PPT)
● 名师点拨/事半功倍
●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 核心素养/中考新考法
4.3 平面镜成像
1.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平面镜成像时,物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
2. 平面镜的应用实例主要是利用了平面镜的三个功能:一是能形成清晰的像,二是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三是扩大视野空间。
4.3 平面镜成像
1. 一材拓题 教材 P74 实验改编 在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 A,在玻璃板后放上另一支相同的蜡烛 B 并与蜡烛 A 的像重合(如图),下列关于此实验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
B
4.3 平面镜成像
■考点 1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A. 选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从而便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B. 把蜡烛 A 远离玻璃板一些,蜡烛 B 需靠近玻璃板方能再次与蜡烛 A 的像重合
C. 实验时,玻璃板需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D. 蜡烛 B 与蜡烛 A 的像能完全重合,
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
4.3 平面镜成像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现有一只蜻蜓立于距水面 0.6 m 处的荷尖上。池中水深 2 m,则蜻蜓在水中的像距水面 ( )
A. 2 m B. 1.4 m
C. 0.6 m D. 2.6 m
4.3 平面镜成像
C
3. 在一些狭小的房间的墙壁上常挂上几面大镜子,这是因为平面镜能够 ( )
A. 扩大视野空间 B. 改变光路的性质
C. 使房间内更明亮 D. 形成实像
4.3 平面镜成像
A
■考点 2 平面镜的应用
4. 一材拓题 教材 P75 图改编 如图是某位同学发明的能同时看到昆虫背部和腹部的观察箱。 昆虫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 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昆虫向图中左侧爬动一段距离后,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中昆虫的像将 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3 平面镜成像
虚像
不变
5.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 AB 在平面镜 MM′中的像 A′B′。
4.3 平面镜成像
■考点 3 平面镜成像作图
6. 如图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
B. 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
也将向上移动
C. 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
D. 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 45°,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
D
4.3 平面镜成像
■易错点 将平面镜成像时物与像的关系弄错
易错归纳
7. 夜空中月亮慢慢升起,关于该过程中月亮在平静的水面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像成在水面上 B. 像和月亮一样大
C. 像是实像 D. 像静止不动
4.3 平面镜成像
B
8. 如图所示,物体 AB 高 1.6 m,平面镜 CD 高 0.6 m,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为 2 m。下列关于物、像、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物体通过该平面镜不能成完整的像
B. 像高与平面镜的高相同,为 0.6 m
C. 物体与像的距离为 2 m
D. 像高与物体的高相同,为 1.6 m
4.3 平面镜成像
D
9. 科学推理 当用图甲中的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发现不便得到像和物之间角度的关系。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选用图乙中的____(选填“a”“b”或“c”)棋子进行实验,分析可得像与物关于镜面 _________。
4.3 平面镜成像
a
对称
10. 我们去商场买衣服、去理发店理发都要用到平面镜,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 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为了节约空间,鞋店的试鞋镜一般都比较小巧,如图所示是某鞋店的试鞋镜,试鞋镜与水平地面 _______(选填“垂直”或“不垂直”)放置时,才能看到试鞋效果。
4.3 平面镜成像
相等
不垂直
11. 如图所示,S 是一个发光点,S′是它在平面镜中成的像,SA 是 S 发出的一条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和光线 SA 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
4.3 平面镜成像
12. 小琳在照镜子时发现,她面镜,像也面镜。于是她想: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她按如图所示摆放器材,进行实验。
4.3 平面镜成像
(1)她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确定 __________。
(2)实验中,她在玻璃板前侧放置点燃的蜡烛 A,将蜡烛 B 放在玻璃板后侧并移动,在玻璃板的 _____(选填“前”或“后”)侧观察,直到 B 与 A 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变 A 的位置,重复实验,分别测出 A 和 B 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实验数据如上表所示,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4.3 平面镜成像
像的位置

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3 平面镜成像
13. 跨学科 数学 在学校里,仪表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图所示,甲、乙、丙三位同学此时正站在宽度为 2.25 米的仪容镜前,甲同学正对着镜子的右边缘。三位同学站立的地面铺有正方形地砖。 保持三位同学的位置不变,沿水平方向移动仪表镜,使得三位同学能够互相看到对方,应该向 ______(选填“左”或“右”)至少平移 _____ 格。

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