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物态变化 全章习题课件(共7份打包)2025-2026学年教科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章 物态变化 全章习题课件(共7份打包)2025-2026学年教科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15张PPT)
● 名师点拨/事半功倍
●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 核心素养/中考新考法
第 1 课时 汽 化
1. 对沸腾条件的理解:液体沸腾的两个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两者缺一不可。在解题过程中容易将“继续吸热”这个条件忽略掉。
2.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的大小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温度越高、液体与空气接触面积越大、液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越大,液体蒸发越快。
第 1 课时 汽 化
1. 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汽化的是( )
A. 铁块化成铁水
B. 盘子里的水晾干了
C. 湖水表面结冰
D. 冬天,屋檐下形成冰凌
第 1 课时 汽 化
■考点 1 从液体到气体
B
2. 一材拓题 教材 P71 实验改编 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安装实验器材时,应自上而下
B. 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断升高
C. 水在沸腾时水中的气泡上升情况如图乙所

D. 实验时加盖子是为了减慢水的沸腾,开小
孔是为了防止沸点变大
C
第 1 课时 汽 化
■考点 2 沸 腾
3. 如图是“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在第 4 min 时,水开始沸腾
B. 在第 4 min 到第 6 min 的过程中,水不吸热
C. 在第 6 min 后继续加热,水温仍是 100 ℃
D. 在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100 ℃
B
第 1 课时 汽 化
第 1 课时 汽 化
■考点 3 蒸 发
4. 如图所示是某游泳爱好者在游泳上岸后站立时的情景示意图,由图可知 ( )
A. 人身上的水分主要以沸腾的方式汽化的
B. 汽化必须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发生
C. 水在蒸发的过程中要吸热,使人体温度下降
D. 图中如果有风,身上的水分会汽化得慢一些
C
5. 习题衍生 教材 P76,T5 改编 如图所示是吐鲁番当地流行使用的坎儿井。 夏季井内的水温比外界低 5 ℃ ~10 ℃。下列关于坎儿井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降低水温,加快水的蒸发
B. 减小水面附近的空气流速,
减缓水的蒸发
C. 增大水的表面积,加快水的蒸发
D. 增加水的质量,减缓水的蒸发
第 1 课时 汽 化
B
6. 生活中常把碗放在锅里的水中蒸食物,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水 ( )
A. 同时沸腾
B. 稍后也沸腾了
C. 温度达到沸点,不会沸腾
D. 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
第 1 课时 汽 化
■易错点 误认为液体只要达到沸点就会沸腾
易错归纳
C
7. 小杨同学在 26 ℃的实验室里,将温度计放入一杯酒精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温度计观察,下列关于温度计的示数可能发生的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 )
A. 保持 26 ℃不变
B. 先下降,后上升到 26 ℃
C. 逐渐降低,最终示数低于 26 ℃
D. 先上升,后下降到 26 ℃
B
第 1 课时 汽 化
8. 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 )
A. 用塑料袋包装蔬菜并放入冰箱冷藏室内
B. 把湿衣服展开晾在通风向阳的地方
C. 夏天,人们使用电风扇吹风
D. 用扫帚把洒在地面上的水向四周扫开
A
第 1 课时 汽 化
9. 如图所示,用浸透酒精的毛巾擦拭扎紧的气球,然后摆动气球或给气球扇风,会观察到气球的体积明显缩小,这是因为用浸透酒精的湿毛巾擦拭扎紧的气球,然后摆动气球或给气球扇风会增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酒精的蒸发 _______(选填“加快”或“减慢”),而蒸发需要从周围 ______(选填“吸”或“放”)热,这样就 ________(选填“降低”或“升高”)了气球的温度,气球的体积就会发生变化。
酒精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
第 1 课时 汽 化
加快

降低
10. 物理学与日常生活 小李同学看到在沸腾的油锅中取铁球的表演后,得知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油的沸点为 287 ℃,醋的沸点是 60 ℃;当温度达到 _____ ℃时液体继续吸热就沸腾了,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 _____(选填“会”或“不会”)升高,只有当 ___________ 时,继续加热,液体温度才会升高。
60
第 1 课时 汽 化
不会
醋全部汽化
11. 小红在“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安装的器材如图甲所示。
(1)小红的装置中有一处错误,该错误会使测量温度比水的实际温度偏 _______。
第 1 课时 汽 化

(2)小红适当调整了 ________(选填“烧杯”或“温度计”)的位置后重新实验,利用收集的数据绘制了如图乙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 _______ ℃。
(3)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水还能继续沸腾一小会儿,此现象 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说明水沸腾时可以暂时不需要吸热。
第 1 课时 汽 化
温度计
98
不能
12. 科学推理 如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 A 和 B,A 中装有一些水,B 倒扣着放入盛水的容器中。用酒精灯给容器中的水加热,在水沸腾后继续加热的过程中,A 杯中的水 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沸腾。另外,B 杯中的水 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沸腾。
第 1 课时 汽 化
不能
不能(共17张PPT)
● 名师点拨/事半功倍
●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 核心素养/中考新考法
5.1 物态变化与温度
1.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2. 能描述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并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不同物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3. 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课标链接·核心素养学段目标
第 5 章 物态变化
4. 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课标链接·核心素养学段目标
第 5 章 物态变化
任何物体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温度。在读取温度计的温度值时,要先认清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分度值以及零刻度线的位置,之后再看所读温度值在零刻度线以上还是零刻度线以下,以上则为“+”,以下则为“-”。读出的温度值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的,摄氏度是摄氏温度的单位,不能省略。
5.1 物态变化与温度
1. 习题衍生 教材 P104,T1 变式 自然界中,水能以多种不同的状态呈现,其中不是液态的是( )
A. 白雾 B. 雪花
C. 晨露 D. 烧水时冒出的“白气”
B
5.1 物态变化与温度
■考点 1 认识水的物态变化
2. 一材拓题 教材 P102 素材改编 下列关于温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铁的熔点约为 100 ℃
B. 0 ℃的冰和 0 ℃的水一样冷
C.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一定是 0 ℃
D. -25 ℃读作零下 25 度
B
5.1 物态变化与温度
■考点 2 温 度
3. 一材拓题 教材 P102 图改编 用实验室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3.1 使用前“认”温度计 如图甲所示,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 __________,分度值为 _____ ℃。使用该温度计 ______(选填“能 ”或“不能”)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
-20 ℃~100 ℃
5.1 物态变化与温度
■考点 3 测量温度
1

3.2 使用时“放”温度计 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时,如图所示的四种方法中正确的是( )
3.3 读数 如图乙 A、B、C 三种读数方式中正确的是 ______,
示数为 _______ ℃。
A
5.1 物态变化与温度
B
90
4. 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 )
A. -26 ℃
B. -14 ℃
C. 26 ℃
D. 14 ℃
B
5.1 物态变化与温度
■易错点 读数时混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易错归纳
5. 估测题 以下有关物体温度的说法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 )
A. 人体的正常温度约为 37 ℃
B. 喝起来感觉到凉的水温约为 60 ℃
C. 冰箱冷冻室内“冻豆腐”的温度约为 4 ℃
D. 我国历史上的最低气温是 0 ℃
5.1 物态变化与温度
A
6. 如图所示是实验室常用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温度计的示数为 39 ℃
B. 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 0.1 ℃
C. 常用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D. 该温度计能测量的范围为 20 ℃~100 ℃
5.1 物态变化与温度
A
7. 如图所示,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热水的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温度计的玻璃泡可以碰到容器壁
B. 将玻璃泡浸入热水中马上读出温度
C.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可以离开被测热水
D. 在图中位置读数,测得温度值偏大
D
5.1 物态变化与温度
8. 小明练习用温度计测量某物体温度。如图甲所示是他在读数时的情景,读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此时温度计如图乙所示,则温度计读数为 ________。
温度计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5.1 物态变化与温度
手接触了温度计的玻璃泡
-4 ℃
9. 某疫苗需保存在低于 8 ℃的环境中,夏季运输过程中,为监测冷藏箱内温度,应选用如图 ____(选填“甲”或“乙”)所示的温度计置于其中,在接收点,为正确读数,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把温度计从冷藏室内取出来读数,当温度计示数如图中所示时, 温度 ________(选填“符合”或“不符合”)规定。

5.1 物态变化与温度
不能
符合
10. 小明自制了一支温度计(如图),在标准大气压下,把温度
计先后放入冰水混合物和沸水中,小明标出温度计中液柱达到的位
置分别为 A 和 B,请你在 A、B 处的括号内分别标出对应的温度;
小明将该温度计放入一杯水中,温度计中液柱的位置停留在 6.00
cm 处,则这杯水的温度是 ____ ℃。
0 ℃
5.1 物态变化与温度
100 ℃
25
11. 创新装置 如图所示,为某物理兴趣小组自制的“温度计”,直角玻璃管与烧瓶相连,烧瓶内是大气,玻璃管水平部分封有一段红色的水柱,烧瓶活塞不漏气。
(1)此“温度计”是根据 _______(选填“液体”或“气体”)热胀冷缩
的规律制成的。
5.1 物态变化与温度
气体
(2)若将烧瓶放到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在 A 处,B、C 是与 A 点相差 2 ℃的两点,则 A 处的温度是 ____,B 处的温度是____,C 处的温度是 ______。实际使用中发现该温度计玻璃管中液柱变化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准确。对此请你提出两条改进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 物态变化与温度
0 ℃
-2 ℃
2 ℃
换用更细的玻璃管
换用容积更大的瓶子(共16张PPT)
● 名师点拨/事半功倍
●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 核心素养/中考新考法
第 2 课时 液化、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和放热
物态变化中的“白气”:“白气”和“水蒸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水蒸气是气体,人眼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后形成的小水珠。“白气”的来源有两种情况:一是高温物体释放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二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第 2 课时 液化、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和放热
1. 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的是 ( )
A. 加在饮料中的冰块逐渐变小
B. 飞机在蔚蓝的天空飞过,留下长长的“尾巴”
C. 湿衣服晒干了
D. 打开瓶盖的酒精会越来越少
■考点 1 从气体到液体
B
第 2 课时 液化、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和放热
2. 习题衍生 教材 P115,T3 变式 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寒冷的室外进入到温暖的室内时,镜片上会“起雾”,这是 ( )
A. 水蒸发形成的
B. 冰融化形成的
C. 水凝固形成的
D. 水蒸气凝结形成的
D
第 2 课时 液化、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和放热
3. 一材拓题 教材 P115 图改编“热管”是 20 世纪 80年代研制出来的一种导热本领非常大的装置。如图所示,它是一根两端封闭的金属管,管内衬了一层多孔材料,叫作吸液芯,吸液芯中充有酒精或其他容易汽化的物质。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热管内物质在热端汽化吸热
B. 热管内物质在冷端液化放热
C. 热管内物质在冷端凝固放热
D. 热管可用于制作航天器的散热设备
C
■考点 2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和放热
第 2 课时 液化、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和放热
第 2 课时 液化、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和放热
4. 早餐店用多层蒸笼蒸馒头时,是上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小科多次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 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会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更多热量,使上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
液化
放出
第 2 课时 液化、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和放热
■易错点 误认为“白气”是水蒸气
易错归纳
5. 下列关于“白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夏天,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
B. 夏天打开冰箱门时,门的附近会出现“白气”,这是冰箱内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
第 2 课时 液化、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和放热
C. 夏天,空调器喷出“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形成的
D. 深秋清晨的河面上经常看到一团团的“白气”,这是河面上水汽化成的水蒸气
6. 缺水已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因此我们要珍惜每一滴水。在一些严重缺水的国家,露水也是重要的水资源,露水的形成属于 ( )
A. 熔化 B. 汽化
C. 液化 D. 凝固
C
第 2 课时 液化、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和放热
7. 利用如图所示的简易装置可以从海水中提取淡水,太阳照射容器中的海水,倾斜的玻璃板上就有淡水顺势流进另一个容器里。 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下述哪些物态变化 ( )
A. 先汽化后凝固
B. 先液化后汽化
C. 先液化后凝固
D. 先汽化后液化
D
第 2 课时 液化、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和放热
8. 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在使用冷暖空调的房间窗户玻璃表面,有时都会出现小水珠,那么,关于这种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B. 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C. 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D. 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
B
第 2 课时 液化、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和放热
9. 如图所示,有三杯水甲、乙、丙放在室温为 30 ℃的同一房间内,一杯是普通自来水,一杯是刚倒的冰水,一杯是刚倒的开水。请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杯中装开水的是 ______ 杯,装冰水的是 ______ 杯(前两空均选填“甲” “乙”或“丙”);丙杯外壁出现的水珠是 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液化
第 2 课时 液化、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和放热
10. 物理学与日常生活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因而污水净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图为小明设计的污水净化装置,在阳光照射下,污水吸热 _______ 变为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塑料膜 ________ 形成小水滴,小水沿塑料膜滑到最低处,滴入桶中得到干净的水。(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汽化
第 2 课时 液化、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和放热
液化
11. 在农户的养殖房内通常放置两支温度计,其中一支的玻璃泡在空气中,称为干泡温度计,另一支的玻璃泡被浸有水的棉花包裹,称为湿泡温度计, 湿泡温度计的示数通常比干泡温度计的示数低,是由于 ______________;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差异越大,说明空气的湿度越 _____(选填“大”或“小”)。
第 2 课时 液化、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和放热
水蒸发吸热

12. 质疑创新“伏天晒背”火了,如图甲所示,专家们也说这样非常有利于身体健康。某位养生达人如此解释:夏天从冰箱拿出的鸡蛋,常温下 10 min 后鸡蛋的表面就会布满水珠(如图乙所示),因为寒气慢慢从鸡蛋里面冒出来了,这就是排寒湿。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判断他的解释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第 2 课时 液化、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和放热
这种说法不正确;从冰箱拿出来的鸡蛋的温度低于常温,常温下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鸡蛋,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鸡蛋上,形成所谓的“排寒湿”现象。
第 2 课时 液化、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和放热(共15张PPT)
● 名师点拨/事半功倍
●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 核心素养/中考新考法
5.4 升华和凝华
1. 生活中常见易升华的物质有碘、樟脑、干冰。升华是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2. 凡具有如下字样的相关物态变化都是凝华现象,如霜、雾凇、灯泡变黑等。
5.4 升华和凝华
1. 有一种固体空气清新剂,打开后,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变小,在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汽化
B. 熔化
C. 升华
D. 蒸发
5.4 升华和凝华
■考点 1 升华和凝华现象
C
2. 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 )
A. 洒在地板砖上的水不见了
B. 刚出冷库的冻肉比原来重
C. 加在饮料中的冰块越来越小
D. 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
B
5.4 升华和凝华
3. 习题衍生 教材 P118,T3 变式 据报道,在新疆罗布泊沙漠,一个科学考察队看到沙丘上覆盖着约 5 cm~10 cm 厚的积雪,但不一会雪都不见了,沙子却还很干爽。该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能是积雪 _____(选填“熔化”或“升华”)了,积雪发生的状态变化是由 ___ 态变为 ___ 态。
5.4 升华和凝华
升华


4. 下列现象利用升华吸热的是 ( )
A. 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
B. 饮料加冰块会变得更凉
C. 游泳后上岸感到有点儿冷
D. 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变质
D
5.4 升华和凝华
■考点 2 升华和凝华中的吸热和放热
5. 英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激光橡皮”。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变成高温碳蒸气,字迹消失;经过特殊冷却装置,高温碳蒸气又直接变成碳粉,这样可有效地节约资源并保护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分别是:先 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_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后 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放热。
升华
5.4 升华和凝华
吸热
凝华
6. 冬天可以看到教室的窗玻璃上附着一层小水珠,当室外气温更低时,还会看到窗玻璃上结有冰花。下列关于水珠、冰花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们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 它们都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C. 它们都是附着在窗玻璃的室内一侧
D. 它们都是附着在窗玻璃的室外一侧
5.4 升华和凝华
C
7. 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升华的是 ( )
A. 图甲:“雾凇”的形成
B. 图乙:玻璃上形成水珠
C. 图丙:“雪人”没熔化却变小了
D. 图丁:太阳下湿衣服逐渐变干
C
5.4 升华和凝华
8. 近年来受暖冬的影响,有些滑雪场自然降雪较少,不得不采用人工降雪的方式增加雪量。其工作流程是:来自高压水泵的高压水与来自空气压缩机的高压空气在喷嘴处混合。利用自然蒸发和空气喷出后的体积膨胀带走热量而使雾滴凝结成冰晶,形成人工降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自然降雪是凝华现象
B. 人工降雪是凝华现象
C. 蒸发是液化现象
D. 自然降雪放热,人工降雪吸热
A
5.4 升华和凝华
9. 科学推理 水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可以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之间相互转化,如图所示,已知乙是水,则 ( )
A. 丙是冰
B. 甲是水蒸气
C. 由丙到甲的过程放热
D. 由丙到甲是熔化过程
C
5.4 升华和凝华
10. 物理学与日常生活 如图,饭店里有一道很流行的干冰烟雾菜,它是这样配置的:把盛有干冰的容器置于菜盘之下,上菜时,向容器里注入热水,干冰遇到热水迅速 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水中会产生大量的气泡,好像在“沸腾”,气泡内的气体主要是 _____________(选填“水蒸气”或“二氧化碳气体”),每次接触干冰的时候要用厚绵手套或
其他遮蔽物才能触碰干冰的原因是:干冰在发生上述
物态变化时,会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
大量的热,皮肤直接接触干冰,就会被 ______(选填
“烫伤”或“冻伤”)。
5.4 升华和凝华
升华
二氧化碳气体
吸收
冻伤
11. 如图所示,火箭穿过大气层时,由于和空气高速摩擦而使箭体表面温度很高,为了防止烧坏火箭, 科学家在箭体表面涂上一层特殊晶体物质(又叫“烧蚀层”),保护火箭外层,使温度不会升得太高。请你推断这层晶体物质在高温下,会发生哪些物态变化,以及这些物态变化的吸、放热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 升华和凝华
火箭表面涂抹的特殊物质在高温下会迅速的熔化、汽化,甚至升华,熔化、汽化和升华要吸热,可以保持火箭的温度不至于过高而被烧坏
12. 回归教材 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 800 ℃,碘的熔点为 113.7 ℃,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图甲的碘颗粒吸热会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图乙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 _______;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会 ________。
5.4 升华和凝华
升华
熔化
凝华
13. 科学推理 如图所示,年轻女子玩“泼水成冰”,致“二度烫伤”。中国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卞赟解释,“泼水成冰”的原理在于热水更容易________形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迅速 ______ 成小冰晶;同时热水张力小,易甩出小水滴,与空气接触降温凝结成冰。但零下十几摄氏度时,
水雾水滴结冰不完全,就容易洒到身上甚至被烫伤。
5.4 升华和凝华
汽化
凝华(共7张PPT)
● 名师点拨/事半功倍
●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5.5 跨学科实践:地球上的水循环
1. 自然界中云、雨、雾、霜等现象,都是水在三种状态之间发生物态变化形成的。
2. 地球上的淡水只占全球水储量的 2.78%,大部分淡水分布在极地冰川与雪盖、高山冰川和永久冻土层中,不便于人类使用。
5.5 跨学科实践:地球上的水循环
1. 一材拓题 教材 P121 图改编 海水是宝贵的水资源,是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 )
A. 海水变成水蒸气是升华过程
B. 雪是云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
C. 积雪液化成水后,汇入溪流流向大海
D. 水资源可以循环利用,不必节约用水
■考点 地球上的水循环
B
5.5 跨学科实践:地球上的水循环
2. 如图为飞机向空中播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实施人工增雨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雨是干冰直接变成的小水珠
B. 播撒的干冰主要作用是增加水蒸气
C. 播撒的干冰升华能使周围气温降低
D. 干冰播撒到空气中后会汽化吸热
C
5.5 跨学科实践:地球上的水循环
3. 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关于水在循环中的三态变化分析错误的是 ( )
A. 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汽化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B. 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固成小冰晶,小冰晶聚集变成雪花飘满大地
C. 高空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相互聚集结成大水滴下降成为雨
D. 积雪熔化成水,和其他降水一起渗入地下或汇入江河,流入大海
B
5.5 跨学科实践:地球上的水循环
4. 如图是大自然中的水循环现象。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 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 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5.5 跨学科实践:地球上的水循环
(1)请写出三个上图涉及的除汽化外的物态变化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面三种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_________。
(3)我国属于缺水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一项节水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 跨学科实践:地球上的水循环
液化
凝华
熔化
熔化
用淘完米的水浇花(答案不唯一)(共16张PPT)
第 5 章 物态变化章末提升
脑图体系构建
物态
变化
物态变化
与温度
定义:② ___________________
测量工具:③__________
实验室温度计的工作原理: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晶体
物体的冷热程度
固体
晶体:有固定的 ________
温度计
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
熔化和凝固
熔化:从⑤_______ 变成⑥_______ 的过程,该过程⑦_______ 热
凝固:从⑧_______ 变成⑨_______ 的过程,该过程⑩_______ 热
固态
液态

液态
固态

熔点
物质的三种常见状态:①____________________
固态、液态、气态
温度
章末提升
两种方式: _______________
定义:物质从 _____ 变成 _____ 的过程,该过程 ___ 热
物态
变化
汽化
汽化和
液化
液化
液态
气态
升华和凝华
升华:物质从 _____ 直接变成 _____ 的过程,该过程 _____ 热
液化:物质由 _______ 变为 ________ 的过程,该过程 _____ 热
凝华:物质从 _____ 直接变成 _____ 的过程,该过程 _____ 热

沸腾、蒸发
跨学科实践:地球上的水循环
气态
固态
气态

气态
固态

液态

教材图片 图片解读
(教科八上P114) 命题考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如图是一个简易冰箱,把它放在通风处,是通过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快水的蒸发,使饭菜温度降低,防止饭菜变质。
命题考点:蒸发吸热的应用
把它放在通风的地方,即使经过一天的时间里面的饭菜也不会变质。它是借助了②___________________ 来给食物降温的。
增加液体表面空气流速
章末提升
教材图片全解
蒸发制冷(蒸发吸热)
教材图片 图片解读
(教科八上 P116) 命题考点:凝华现象及特点
寒冷的冬天,窗户玻璃的③____(选填“内”或“外”)表面会形成“冰花”,这是由于水蒸气遇冷
④_____ 形成的,此过程是⑤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的。对着窗户玻璃哈气,一会儿玻璃
窗上开始“流泪”,原因是⑥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章末提升

凝华
放热
“冰花”遇热熔化(合理即可)
1. 以下温度中接近 23 ℃的是 ( )
A. 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温度
B. 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C. 成年人的正常体温
D. 石家庄市冬季最冷的气温
A
章末提升
考点整合应用
一、 温度和温度计
2. 测量液体温度时,下列操作及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 )
C
章末提升
3. 如图所示的自然现象中,由于液化形成的是( )
章末提升
C
二、 物态变化的辨识
4. 火星的昼夜温差有时可达到一百多摄氏度。如图“, 祝融号”火星车在集热窗中利用“正十一烷”材料进行保温。早上,该材料吸热,晚上,该材料放热,整个过程中基本没有气态物质出现,则该材料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 )
A. 先汽化后液化
B. 先熔化后凝固
C. 先液化后汽化
D. 先升华后凝华
B
章末提升
5. 冻干冰糖葫芦是先利用冻干机把山楂速冻,使其中含有的水分变成固体,然后在真空的条件下直接 ________ 失水变干,再把冰糖 ________ 后包裹在冻干山楂上制作而成,酥脆酸甜深受大家喜爱。(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升华
章末提升
熔化
章末提升
6. 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
三、 物态变化相关实验
章末提升
(1)为了使试管中的冰受热均匀,且便于记录各时刻的温度值,小明应选用 ________(选填“甲”或“乙”)装置来进行实验。
(2)如图丙所示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冰的熔点是 _______ ℃,熔化过程经历了 _______ min。
(3)通过实验可知,冰熔化过程中温度 _____,但要继续 _______ 热。

0
6
不变

章末提升
7. 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实验时,将热水倒入烧杯中而不是直接用冷水做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
缩短实验时间
章末提升
(2)小明平常在家中烧开水时,常常是听到水发出响声,就认为水烧开了,通过实验,小明知道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判断水是否烧开应根据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的现象。
(3)实验结束,小明应先 __________________(选填“取走温度计”“吹灭酒精灯”或“移走并熄灭酒精灯”)。
水中有大量
气泡生成
移走并熄灭酒精灯
章末提升
综合实践与开放探究
8. 学习了温度计的相关知识后,小明收集到如下的信息:自行车胎气打得太足,在阳光下容易爆裂;铁轨之间要留缝隙,否则天热易变形;加热装满冷水的水壶,水会从壶中溢出;乒乓球瘪进去一块儿,把它浸入开水里烫一下会重新鼓起来。
(1)可以初步得到如下结论:许多物体在温度 ______(选填“升高”或“降低”)时,体积会增大,这种现象叫物体的热膨胀。
升高
(2)查阅资料发现:不同物质的热胀冷缩的程度可以用体膨系数 β 来表示。下表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某些固体接近室温时的体膨系数;由表格看出,金属的熔点越 ______(选填“高”或“低”),体膨系数就越小。
章末提升

(3)小明利用形状相同的铝片和铜片铆在一起制做了如图丙所示的双金属片温度计(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双金属片会发生弯曲,从而带动指针左右偏转)。分析甲、乙两图可知,在相同条件下,灰色金属片是 _______(选填“铝片”或“铜片”),若图丙中央刻度线为 0 ℃,在气温为-100 ℃时,指针应在中央刻度线的 ________(选填“左侧”或者“右侧”)。
章末提升
铝片
左侧(共17张PPT)
● 名师点拨/事半功倍
● 考点集训/夯实基础
● 综合检测/巩固排查
● 核心素养/中考新考法
5.2 熔化和凝固
1. 晶体、非晶体的判断:(1)通过有无熔点来判断,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2)通过熔化过程中的现象来判断。晶体熔化过程:固态→固液混合态→液态。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固态→软→稀→液态。(3)从熔化图像来判断,关键是观察图像中是否存在一段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有则为晶体,没有则为非晶体。
2. 晶体熔化的条件:一是温度达到熔点;二是持续吸热。
5.2 熔化和凝固
1. 一材拓题 教材 P105 素材改编 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
A. 蜂蜡、玻璃是晶体
B. 钼铅矿、黄铁矿是非晶体
C. 岩盐、石英、钻石是晶体
D. 松香、石英是非晶体
C
5.2 熔化和凝固
■考点 1 认识晶体
2.《淮南子》完整记载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四个节气的物态变化属于熔化的是 ( )
A. 立春:冰雪消融 B. 寒露:露珠晶莹
C. 霜降:霜挂枝头 D. 冬至:千里冰封
5.2 熔化和凝固
A
■考点 2 固体的熔化
3. 小丽选择石蜡和海波探究“不同固态物质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是否相同”,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实验中采用 ______ 法进行加热。某时刻温度计 B 的示数如图乙所示,为 _____ ℃。
水浴
5.2 熔化和凝固
36
5.2 熔化和凝固
(2)在实验过程中,每隔 1 min 记录一次物质的温度,并把数据记录在下表中,分析实验数据可知,石蜡和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 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
不同
4. 婷婷的玩具灯笼里的灯泡不亮了,爷爷检查后发现是电路板的线断了,于是用电烙铁把断开的电路重新焊接好,则焊锡发生的变化是( )
A. 熔化 B. 先熔化后凝固
C. 凝固 D. 先凝固后熔化
5.2 熔化和凝固
B
■考点 3 液体的凝固
5. 习题衍生 教材 P110,T4 高仿 北方冬天天气寒冷,人们为了不让菜窖里的菜冻坏,常常在菜窖里放几桶水,这是利用水 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时会 ____ 热,使菜窖里的气温不致太低。
5.2 熔化和凝固
凝固

6. 萘的熔点为 80 ℃,80 ℃的萘处于 ( )
A. 固态
B. 液态
C. 固液共存状态
D. 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5.2 熔化和凝固
D
■易错点 不能正确判断处于熔点的晶体的状态
易错归纳
7. 下列物质中,均有固定的熔点的一组是( )
A. 冰、松香、金
B. 固态酒精、铁、海波
C. 萘、固态水银、玻璃
D. 铜、铝、石蜡
B
5.2 熔化和凝固
8. 易错题 如图所示,把装有碎冰块的试管插入装有碎冰块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当烧杯中的冰熔化一半时,试管中的冰 ( )
A. 也熔化一半
B. 全部熔化
C. 一点儿也不熔化
D. 达不到熔点
C
5.2 熔化和凝固
9. 小明探究“固体的熔化特点”实验时,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如图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乙物质属于晶体
B. 相等时间内甲物质固态升温比液态升温慢
C. 由图像可知,甲物质的熔点为 48 ℃
D. 由图像可知,甲熔化过程用了 8 min
C
5.2 熔化和凝固
10. 对于没见识过东北寒冷的南方人来说,对舌头舔铁柱被粘住的现象持怀疑态度,不少来自祖国五湖四海的朋友到此总是忍不住试一试,结果就出现了舌头被粘住的奇景,通过所学知识可知舌头被粘住的原因是舌头上的水遇冷 ________(选填“放热”或“吸热”)而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所致。
5.2 熔化和凝固
放热
凝固
11. 物理学与日常生活 环卫工人往结冰的桥面撒盐加快冰的熔化,激发了小明探究盐水凝固点的兴趣。他把两杯浓度不同的盐水放入冰箱冷冻室里,当杯内的盐水中出现冰块时测量它们的温度,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每支温度计的单位都是摄氏度),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______℃,从实验现象可知,盐水的浓度越高,其凝固点越 ______。
5.2 熔化和凝固
-5

12. 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冰熔化的特点。
(1)在该实验中,老师建议大试管里碎冰适当多放一些,其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小组在探究时,观察到碎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计示数略有升高,造成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另一小组将探究的结果填写在下表中。
5.2 熔化和凝固
延长冰熔化的时间,便于观察
没有及时搅拌,碎冰受热不均匀
从表中数据可初步得出结论: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 _________(选填“变化的”或“不变的”)。在探究固体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时,如果记录温度的时间间隔过长,可能会带来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 熔化和凝固
不变的
不能准确反映出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13. 科学推理 将某种金属制成的勺放入 15 ℃的水中,金属勺没有熔化;将该金属勺放入 45 ℃ 的水中,发现金属勺逐渐熔化。该金属的熔点可能是 ( )
A. 10 ℃
B. 30 ℃
C. 50 ℃
D. 60 ℃
5.2 熔化和凝固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