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课件(共28张PPT)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3 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课件(共28张PPT)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3 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01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合作探究:请说说“法制”和“法治”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宪法中增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对新时代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出了全面部署。
1978年
1999年
2017年
1997年
2014年
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
①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强调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
②是静态意义的词,重在制度
③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
法治
法制
1、区别
2、联系
①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强调一个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
②是动态意义的词,重在治理。
③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法治VS法制
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
法治
法制
基础、前提
立足点、归宿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
重要性
(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重要性
(3)(P73三单元导言 ) 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
(4)(P74第七课导言)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
(2)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必要性
(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形成①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②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③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④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⑤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2)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具体内容
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个前提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一个制度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一个思想 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3个一
1个目标
353341关键词巧记,深入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具体内容P81
4个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①法律 规范体系
②法治 实施体系
③法治 监督体系
④法治 保障体系
⑤党内 法规体系
有法可依
立法工作
及时、系统、 针对、有效
科学、民主、 依法立法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重点和难点
党内监督
国家机关监督
民主监督
司法监督
群众监督
舆论监督
规范约束公权力
政治保障
组织保障
法治队伍
物质经费
制度保障
中央:党章、 准则、条例
各领域各层级党内法规制度
重要依据
有力保障
BY YUSHEN
P81 相关链接: 习近平法治思想
①内涵: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②意义: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P80相关链接:
第一,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第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第四,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第五,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六,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第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
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第八,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
法、全民守法;
  第九,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第十,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第十一,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要求:
(1)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2)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全面依法治国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对不同主体提出要求
中国共产党 依法执政,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
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国家行政机关(政府) 依法行政
监察委员会 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
司法机关(法院和检察院) 公正司法
社会和公民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0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原则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原则2
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原则3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原则4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全面依法治国原则
原则5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材料一:万山磅礴,必有主峰。“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深刻指出国际国内环境越是复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越是繁重,越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巩固执政地位、改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这说明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什么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治保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统一起来。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尊守宪法和法律权威,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1)原因:
(2)要求:
注意:党进行立法( ) 党制定法律( )
党公正司法( )
材料二:破解高空抛物坠物难题,维护小区业主合法权益,明确禁止高利放贷,胎儿依法享有继承权……
民法典是一本社会百科全书,从生老病死到衣食住行,它涉及到每个人的方方面面,与每个人休戚相关。民法典的积极成果必然惠及到千家万户,让人民享有更多的合法权益。
民为邦本,法系根基。这是一部有效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
这启示我们依法治国要坚持什么原则?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力量源泉)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2)要求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1)原因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材料三 2022年3月31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通报,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原副主任傅政华(正部级)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
700字长篇通报节选:经查,傅政华完全背弃理想信念,从未真正忠诚于党和人民,彻底丧失党性原则,政治野心极度膨胀,政治品行极为卑劣,投机钻营,利令智昏,为达到个人政治目的不择手段;参加孙力军政治团伙,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在重大问题上弄虚作假、欺瞒中央,长期结交多名“政治骗子”,造成恶劣影响;长期违规领用和携带枪支,形成严重安全隐患等。
这启示我们依法治国要坚持什么原则?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2)要求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1)原因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价值追求)
讨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否意味着法律对每个人都一模一样,没有差别?
知识拓展:如何正确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易混易错点:
(1)适用法律≠立法
“平等”是指公民在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即守法平等和司法平等), 不包括立法平等;
(2)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和歧视,但平等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允许合理的差别。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和歧视。没有正当理由给予优待,即为特权;没有正当理由加以限制或增加负担,即为歧视。
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针对特定群体,应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如法律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
注意:平等
同等、均等、一样
材料四 历时四年多,2017年的村医“做心肺复苏压断老人12根肋骨遭索赔10万”一案的二审判决结果终于出来了!好心施救的村医、药店老板孙向波不负民事责任,不用承担被救者的索赔。
《民法典》第184条:“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医师法》第27条第3款:“医师因自愿实施急救造成受助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这启示我们依法治国要坚持什么原则?
坚持依法治国和
以德治国相结合
不能让做好事的人吃亏!
①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②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1)原 因
(2)要 求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4.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精神支撑)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知识拓展——比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区别 实施方式不同
发挥作用不同
联系 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后盾
主要靠社会舆论、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等力量来获得实施和维护。
侧重点是保证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侧重点是通过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和规范良好道德行为,约束和制止不道德和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德治对法治的实施具有指导和保障作用,以德治国将更好地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法治为德治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是德治的发展与延伸,法治对德治理念的弘扬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是,学习借鉴不等于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
探究问题:从习近平所说分析我国依法治国坚持什么原则?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要 求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实践基础)
从中国实际出发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全面依法治国
原则
0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02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03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04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05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 ——为什么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是什么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要求 ——怎么办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政治保证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力量源泉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价值追求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精神支撑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实践基础
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课堂总结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这一重大立法任务。
这是一部有效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全国人大常委会10次审议,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3次组织全国人大代表研读讨论,针对意见反映集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专门召开座谈会……民法典立法适应发展、与时俱进,直面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痛点难点问题,积极回应社会热点诉求、满足新时代人民法治需求、对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
民法典的编纂以“保护民事主体权利”作为主线,把对人身权、人格权的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到规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到规制霸座行为、禁止高利放贷;从民法总则规定民事活动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到具体条文要求赡养父母、抚养未成年子女,民法典草案用一个个法条映照出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在“民”与“法”之间彰显为民情怀。
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民法典的编纂遵循了依法治国的哪些原则?
①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领导立法……
②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⑤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