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宜宾市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历史(考试时间:60分钟;全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并将答题卡背面座位号对应标号涂黑。2.答选择题时,务必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务必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如图中的文物可以直接佐证的是(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碳化粟和黍A. 渔猎采集的进步 B. 原始农业的产生C. 早期国家的出现 D. 贫富差距的扩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出土稻谷,东胡林遗址出土碳化粟和黍,这些都是原始农业种植的农作物,直接佐证了原始农业的产生,B项正确;渔猎采集主要是获取野生食物,图中是稻谷、粟和黍,属于农作物,不是渔猎采集的成果,排除A项;早期国家出现的标志有城市、文字、礼仪性建筑等,材料中文物体现的是农业,无法佐证早期国家出现,排除C项;贫富差距扩大需要体现财富分配不均等相关证据,图中农作物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2. 考古发现,秦始皇陵兵马俑不同坑位的陶俑在服饰、发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有专家认为,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之一,是秦军来自多个不同的地区。由此推知,秦朝( )A. 统一国家的组织能力 B. 军纪严明装备精良C. 统治阶级的奢靡享乐 D. 兵役徭役十分繁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之一,是秦军来自多个不同的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兵马俑的差异反映秦军来自不同地区,说明秦朝能够整合各地兵员。秦朝建立后,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具备统一征调、管理各地资源的能力,符合题干中“多地区来源”的推论,A项正确;“军纪严明装备精良”强调的是军纪装备,与地域差异无关,排除B项;题干侧重于秦始皇陵兵马俑在服饰、发饰等方面存在的地域差异,没有体现“统治阶级的奢靡享乐”,排除C项;兵役徭役繁重虽符合史实,但未直接解释地域差异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3. 某博物馆为筹办“中国古代科举制”的主题展,选取了“书中自有千钟粟”“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等诗句。它们共同反映了科举制( )A. 加强了官员的监察管理 B. 推动了社会重学风气C. 规范了人才选拔的程序 D. 实现了社会公平公正【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可知,“书中自有千钟粟”指读书可获回报,“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表明高官多由读书人担任。两者均体现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依据,促使社会重视读书学习,B项正确;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而非官员的监察管理,排除A项;科举制的确通过考试流程(如童试、乡试、会试等)规范了选拔程序,但诗句并未涉及“程序规范”的内容,而是侧重读书的结果与回报,排除C项;“实现了社会公平公正”过于绝对,科举制虽打破门第限制,但仍有阶级局限性,如门第观念仍然遗存,排除D项。故选B项。4. 两宋时期,政府在泉州、广州等地都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蕃坊”;同时,还设立“蕃学”,专供外商子弟接受教育。这些做法( )A. 改变了以农为本的理念 B. 体现了开放的对外政策C. 推动了民间私学的发展 D.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中宋朝政府设立“蕃坊”供外商居住,并设“蕃学”教育外商子弟,表明宋朝对外商采取包容和优待措施,旨在促进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体现开放的对外政策,B项正确;宋朝仍以农为本,未改变重农理念,排除A项;“民间私学”与政府主导的“蕃学”无关,排除C项;儒学正统地位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已确立,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5. 建于晚清的宜宾滇南馆是川滇物资集散地,云南商帮贩运而来的山货、药材,都在此地及周边的街道、码头进行交易。宜宾滇南馆见证了( )A. 西南商贸发展 B. 高产作物传入C. 经济重心南移 D. 城市功能完备【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云南商帮贩运而来的山货、药材,都在此地及周边的街道、码头进行交易”可知,题干提到滇南馆是川滇物资集散地,云南商帮在此交易山货、药材,直接反映西南地区商贸活动的繁荣,A项正确;源自美洲的高产作物(如玉米、甘薯)传入中国主要在明朝,与题干中“晚清”时间不符,且题干未提及高产农作物相关内容,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与晚清无关,排除C项;题干仅涉及商贸活动,未体现城市行政、文化等其他功能,无法说明“功能完备”,排除D项。故选A项。6. 19世纪中期,诗人张维屏有感于广州三元里爆发的义举(如图),写诗道:“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该诗热情讴歌了( )三元里平英团旧址——三元古庙A. 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 B. 爱国官兵保家卫国的意志C. 农民起义推翻清朝的斗争 D. 知识分子投身革命的抉择【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三元里抗英是近代中国人民自发的反抗英国侵略的斗争。诗中 “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 ,体现出中国人民因英国侵略而愤慨,合力反抗,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A项正确;三元里抗英的主体是乡民,不是爱国官兵,排除B项;三元里抗英是反抗外来侵略,不是推翻清朝的农民起义,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知识分子投身革命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7. 孙中山在担任临时大总统期间,曾发布通令,要求所有政府官员树立公仆意识,“须知凡属官员,皆系为民服务,官规具在,莫不负应尽之责任,而无特别之利益。”这体现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A. 治理体系的完善 B. 人民主权的实现C. 实业救国的主张 D. 民主政治的色彩【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须知凡属官员,皆系为民服务,官规具在,莫不负应尽之责任,而无特别之利益”可知,题干中孙中山强调官员应“为民服务”,体现民主政治中公仆意识和服务理念,D项正确;“治理体系完善”侧重制度构建,题干未直接涉及,排除A项;“人民主权的实现”需民众直接行使权力(如选举),而材料仅强调官员责任,未体现主权落实,排除B项;“实业救国”属经济主张,强调发展近代工商业,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8.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墙上随处可见下图中的标语。这反映了当时( )一切行动听指挥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切缴获要归公A. 解放军注重舆论宣传 B. 人民政权民主实践C. 群众投身革命的热情 D. 共产党重视军队建设【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可知,标语体现纪律严明,属于军队建设内容,反映了当时共产党重视军队建设,D项正确;“解放军”名称出现于解放战争时期,与井冈山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红军)不符,排除A项;“民主实践”涉及政权建设,与标语中军队纪律无关,排除B项;“群众投身革命的热情”非标语直接反映,标语侧重军队自身规范,排除C项。故选D项。9. 下表列出了沈阳飞机制造厂研发制造国产战斗机的进程。从仿制到自制,从设计到试飞,再到生产定型,历时三十余年。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时间 相关进程1951年 沈阳飞机制造厂创建,命名为“国营112厂”1956年 第一架仿制的歼-5型战斗机试制成功1965年 歼-8型战斗机设计工作全面展开1969年 第一架摆脱仿制模式的歼-8型战斗机首次试飞成功1986年 国务院、中央军委常规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歼-8型战斗机生产定型A 艰苦创业,领先世界 B. 独立自主,和平共处C. 自主创新,开拓进取 D. 开放包容,互惠互利【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从仿制到自制,历时三十余年不断研发,体现了我国航空工业自主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沈阳飞机制造厂的发展,但未提及 “领先世界”,当时我国航空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差距,排除A项;“和平共处” 是外交政策,与航空工业发展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自主研发,没有体现 “开放包容,互惠互利”,排除D项。故选C项。10. 1988年《人民画报》刊登了一张照片(如图)。照片中,他们穿着印有“想家”的白布衫,表示“只有到家乡才脱下,放在死去的父母墓前”。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第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登上长城A. 两岸开展全方位交流 B. 三通政策顺利实现C. 台湾同胞的家国认同 D. 九二共识深入人心【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干“第一个台湾反乡探亲团登上长城”和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后,台湾和大陆关系恶劣,断绝往来,大量台湾同胞的家乡都在大陆,因两岸关系恶劣一直无法回家,从台湾返乡探亲团穿着“想家”的白布衫,并表示只有回到家才能脱下放在父母墓前,这充分体现了台湾同胞对家乡、对祖国的认同,C项正确;20世纪90年代以后两岸才开展全方位交流,排除A项;2008年两岸才实现了三通,排除B项;九二共识是1992年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排除D项。故选C项。11.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认为,众人往往凭感觉和情绪做出决策,很容易盲目行事,所以多数不一定代表正义。他最后被雅典法庭以引进新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的罪名判处死刑。据此可知,当时雅典( )A. 公民没有法制意识 B. 法庭是最高权力机关C 民主政治走向没落 D. 民主法制有一定局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众人往往凭感觉和情绪做出决策,很容易盲目行事,所以多数不一定代表正义”可知,题干中苏格拉底因批判多数人决策的盲目性而被雅典法庭判处死刑,说明雅典的民主制度存在缺陷:直接民主下,公民可能受情绪影响,导致司法不公,D项正确;雅典公民有法制意识,但存在滥用,排除A项;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而非法庭,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与民主政治走向衰落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2. 19世纪后半期,更多的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新技术的运用,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科学试验来追寻技术创新。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A.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B. 瓦特改进蒸汽机C. 卡尔·本茨制造出汽车 D. 美国研制原子弹【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世纪后半期”和“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科学试验来追寻技术创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80年代,卡尔 本茨成功研制出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果之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理论(如电磁学、热力学)与技术应用深度结合,企业通过实验室研究和有计划的试验推动创新,符合题干中 “精心的有计划的科学试验” 的描述,C项正确;珍妮机(1765年)和瓦特改良蒸汽机(18世纪)均属第一次工业革命,依赖工匠经验,时间不符,排除AB项;原子弹(1945年)属第三次科技革命,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3. 1871年,巴黎的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举行武装起义,围攻在普法战争中战败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建立巴黎公社。公社采取了诸如: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人民选举公职人员、工人合作社管理工厂等措施。据此判断,巴黎公社运动是( )A. 资产阶级革命 B. 无产阶级运动C. 群众爱国运动 D. 民族解放运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由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发起,采取打碎旧国家机器、人民选举公职人员、工人合作社管理工厂等无产阶级专政性质的措施,是无产阶级运动,B项正确;资产阶级革命是为了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发展资本主义,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建立政权的尝试,不是资产阶级革命,排除A项;群众爱国运动侧重因爱国情感发起的行动,巴黎公社主要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革命实践,不单纯是爱国运动,排除C项;民族解放运动是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统治的运动,与民族解放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4. 17世纪至20世纪,出现了一批被本国人民奉为英雄的历史人物(如图)。他们受到推崇的共同原因是( )郑成功 玻利瓦尔 扎格鲁尔 甘地(1642-1662) (1783-1830 ) (1857-1927) (1869-1948)A. 反抗侵略与压迫 B. 反对专制与独裁C. 谋求民主与平等 D. 追求科学与进步【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干“17世纪至20世纪,出现了一批被本国人民奉为英雄的历史人物”和所学知识可知,郑成功抗击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是反抗外来侵略;玻利瓦尔领导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属于反抗侵略与压迫;扎格鲁尔领导埃及华夫脱运动,为争取埃及独立而斗争,是反抗英国殖民侵略;甘地领导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也是反抗侵略与压迫。这些人物的主要事迹都是反抗外来侵略与殖民压迫,A项正确;这些人物的事迹重点并非反对专制与独裁,比如郑成功是反抗殖民侵略,不是反对本国专制独裁,排除B项;他们的主要行动是围绕反抗侵略,并非突出谋求民主与平等,像玻利瓦尔是为了民族独立反抗殖民统治,排除C项;他们的活动和追求科学与进步关联度不高,主要是民族解放斗争,排除D项。故选A项。15. 2002年,欧盟多数成员国开始使用统一货币——欧元。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是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使用有利于( )A. 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 B. 消除欧洲贫富分化C. 世界关税壁垒的打破 D. 推动世贸组织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是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可知,欧元的使用,让欧洲货币统一,统一货币消除了汇率波动,降低交易成本,加强了欧洲统一市场的运作,A项正确;欧元无法消除贫富分化,反而可能因经济差异加剧部分问题,排除B项;世界关税壁垒的打破主要依靠贸易协定(如WTO相关规则 )等,和欧元使用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世贸组织(WTO )1995年已成立,欧元2002年启用,与推动世贸组织建立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6. 某同学绘制了一组20世纪国际关系发展进程的思维导图(如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①②引发的战争推动了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B. ②③反映了两大社会阵营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C. ③④说明了综合国力深刻影响国际关系的变化D. ①②③④共同体现和平与发展始终是时代主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观察图片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③是苏联与美国对峙,呈现的是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随着时间推移,苏联因经济、军事等综合国力问题,在两极格局中逐渐处于劣势,最终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这体现了综合国力对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的影响。③符合题意;图④呈现了中、美、俄、欧、日等力量中心 ,展示的是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格局。在多极化进程中,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与变化,深刻影响着国际关系,如新兴经济体崛起推动国际关系更趋多元、平等。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图①“英、法、俄 ”代表三国协约与“德、意、奥”代表三国同盟,这是一战前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的对立,最终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殖民体系,并非推动了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图②“东京、柏林、罗马”代表二战前形成的轴心国集团的日本、德国、意大利 ,没有体现出两大社会阵营争夺世界霸权,②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①②对应战争时期,当时和平与发展并非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冷战结束后,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包括3小题,共52分。17. “中国”一词的内涵极其丰富,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演进为一个属于中华民族的地域、政治、民族、文化的概念共同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文物里的“中国”何尊及铭文拓片 何尊内底铭文记述了周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周成王迁都于洛邑,将之作为天下的中心,即“宅兹中国”的功绩,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尊体浑厚,装饰四条透雕扉棱,体现了周王朝的威严气度,也展现了西周早期青铜铸造的巅峰工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何尊铭文里“中国”一词的含义,并从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分析该文物的价值。材料二 地图里的“中国”1689年 这是中国第一次与欧洲国家签订的国际条约。“中国”也取代“大清国”第一次出现在国际文件中。从疆域属性的视角观察,清朝开始了由传统王朝国家向“主权国家”转变的趋向。 ——据许倬云《万古江河》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条约签订的历史原因,指出条约中使用“中国”一词的意义。材料三 文献里的“中国”(3)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内涵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时代背景。【答案】(1)含义:天下的中心(或指周成王迁都后的洛邑为天下中心)。价值:历史价值:是“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为研究“中国”概念起源、西周政治等提供一手资料。艺术价值:尊体与透雕扉棱体现周朝威严气度,展现西周早期青铜艺术高超水准与审美风格。科学价值:反映西周早期青铜铸造巅峰工艺,为研究古代青铜铸造技术、手工业发展等提供实物依据。(2)历史原因: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清政府进行雅克萨之战击败沙俄后,双方谈判签订条约。意义:“中国”一词首次在国际文件中取代“大清国”,体现了清朝国家主权意识的提升,推动清朝从传统王朝国家向主权国家转变,在国家概念演变、近代主权国家发展进程中有重要意义。(3)内涵:从强调建设民族主义国家,到阐述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中华民族是一个),再到升华为融入中华文明传承、铭刻在华夏儿女心中的民族文化与身份认同。时代背景:1900年,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需凝聚民族力量,催生民族主义国家诉求;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尖锐,需团结全民族抗日,推动中华民族整体性认知;2025年,在实现民族复兴进程中,传承中华文明,强化民族文化与身份认同。【解析】【小问1详解】含义:据材料一及图示信息“何尊内底铭文记述了周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周成王迁都于洛邑,将之作为天下的中心,即‘宅兹中国’的功绩”,结合所学知识,西周时期以洛邑(今洛阳)为天下中心,所以可得出何尊铭文里“中国”一词的含义是天下的中心(或指周成王迁都后的洛邑为天下中心)。价值:历史价值:据所学知识可知,何尊铭文是“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为研究“中国”概念的起源、西周的政治统治(如周成王迁都、政治理念)等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所以历史价值是是“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为研究“中国”概念起源、西周政治等提供关键一手资料。艺术价值:据所学知识可知,何尊尊体浑厚,装饰四条透雕扉棱,体现了周王朝的威严气度,其造型、装饰展现了西周早期青铜艺术的高超水准和审美风格,所以艺术价值是尊体与透雕扉棱体现周王朝威严气度,展现西周早期青铜艺术高超水准与审美风格。科学价值:据所学知识可知,何尊展现了西周早期青铜铸造的巅峰工艺,反映当时青铜铸造的技术水平,为研究古代青铜铸造技术、手工业发展等提供实物依据,所以科学价值是反映西周早期青铜铸造巅峰工艺,为研究古代青铜铸造技术、手工业发展等提供实物依据。【小问2详解】历史原因:据材料二及图示信息“1689年《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边界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17世纪中期,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等地筑城盘踞,清政府为保卫边疆,组织雅克萨之战,击败沙俄,之后双方进行谈判签订条约,所以可得出历史原因是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清政府进行雅克萨之战击败沙俄后,双方谈判签订条约。意义:据材料二及图示信息“‘中国’也取代‘大清国’第一次出现在国际文件中,从疆域属性的视角观察,清朝开始了由传统王朝国家向‘主权国家’转变的趋向”,结合所学知识,这一变化体现了国家主权意识的发展等,所以可得出意义是“中国”一词首次在国际文件中取代“大清国”,体现了清朝国家主权意识的提升,推动清朝从传统王朝国家向主权国家转变,在国家概念演变、近代主权国家发展进程中有重要意义。【小问3详解】内涵:据材料三“1900年: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1939年:中国之内决(计)没有五大族和许多小民族……凡是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2025年: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传承中一路走来,‘中国’二字镌刻在‘何尊’底部,更铭刻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可得出内涵是从强调建设民族主义国家,到阐述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中华民族是一个),再到升华为融入中华文明传承、铭刻在华夏儿女心中的民族文化与身份认同。时代背景:据材料三呈现的不同时间(1900年、1939年、2025年)及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时,中国面临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所以有建设民族主义国家的诉求;1939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尖锐,需要凝聚民族力量共同抗日,故强调中华民族的整体性;2025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传承中华文明,强化民族文化与身份认同,所以得出时代背景为1900年,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需凝聚民族力量,催生民族主义国家诉求;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尖锐,需团结全民族抗日,推动中华民族整体性认知;2025年,在实现民族复兴进程中,传承中华文明,强化民族文化与身份认同。18. 人口迁徙经历了区域到全球、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区域迁徙到全球迁徙A组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从事农耕,善于织布……内迁的各族领袖,大都仰慕中原文化。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自(南朝)沈约《宋书》 B组 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到达美洲,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欧洲移民的残酷压榨、杀戮和传染病,致使美洲劳动力极度匮乏。为发展种植园和开采金银矿等,西班牙继葡萄牙之后,从非洲贩运大批黑人到美洲。 17世纪,英国先后在北美建立起13个殖民地。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移民来到北美,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英国为生产棉花、烟草、蔗糖等原料,获取利润,也从事贩卖非洲黑人的活动。 ——摘编自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组图文对应的信息,概述图中人口迁徙的方向,并分析推动当时人口迁徙的原因。材料二 工业文明时代的人口迁徙中国农民工流向城市抽样统计表(1997—2003年)1997 1998 1999 2001 2002 20034461万人 5481万人 6683万人 8961万人 9400万人 1:1亿人——据任泽平《中国人口流动的格局》备注:2024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比已达67%;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贡献率占比约30%。(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文明时代人口迁徙的趋势。围绕“工业文明时代的人口迁徙”,自拟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答案】(1)A:方向: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人、羯人等 )向中原地区内迁;中原地区人口向江南地区迁徙。原因:少数民族受中原先进农耕文明吸引;受气候等环境因素影响。B:方向:欧洲人(西班牙、英国等国 )向美洲迁徙;非洲人被贩卖到美洲。原因:早期殖民扩张的开始;黑奴贸易。(2)趋势:人口呈现从农村向城市迁徙的趋势。论题:工业文明推动人口向城市迁徙,促进社会发展。论述:工业文明时代,人口向城市迁徙成趋势。英国因工业革命,城市人口占比剧增;中国随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民工涌入城市。这一进程为发展注入活力,深刻改变社会面貌 。综上,工业文明时代,人口向城市迁徙是必然趋势,既为工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又推动城市化与经济社会进步。(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A组:方向:根据材料一“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江南之为国盛矣”和所学知识可知,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人、羯人等 )向中原地区内迁;中原地区人口向江南地区迁徙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以来,北方战乱频繁,少数民族受中原先进农耕文明吸引,逐渐内迁,同时也受气候等环境因素影响,寻求更适宜生存发展的区域 。北方长期战乱(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战乱纷争 ),江南地区相对安定;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地广野丰” ),为躲避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组:根据材料一“欧洲移民的残酷压榨、杀戮和传染病”“从非洲贩运大批黑人到美洲”和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人(西班牙、英国等国 )向美洲迁徙;非洲人被贩卖到美洲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为拓展殖民地、掠夺财富(美洲的金银矿、种植园经济 ),推动人口向美洲迁移;同时,欧洲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开拓海外市场 。美洲原住民因欧洲殖民者的压榨、杀戮和传染病,劳动力极度匮乏;为满足美洲种植园和矿山对劳动力的需求,欧洲殖民者开展黑奴贸易,从非洲掳掠、贩卖黑人到美洲 。【小问2详解】趋势:根据材料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人口迁徙”可知,从1750年至1870年,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农村人口比例减少,人口呈现从农村向城市迁徙的趋势 。论题:根据材料“工业文明时代的人口迁徙”“中国农民工流向城市抽样统计表(1997—2003年)”和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开启工业文明时代,极大改变了人口迁徙格局与社会发展轨迹,人口向城市迁徙,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促进经济增长,深刻改变着世界与中国的发展面貌 。所以论题为“工业文明推动人口向城市迁徙,促进社会发展”。结合有关工业革命、中国人口迁有关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创造的大量就业岗位,拉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推动英国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经济繁荣与社会变革。改革开放后,工业文明加速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所以论述为:论述:工业文明时代,人口向城市迁徙成趋势。英国因工业革命,城市人口占比剧增;中国随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民工涌入城市。这一进程为发展注入活力,深刻改变社会面貌 。综上,工业文明时代,人口向城市迁徙是必然趋势,既为工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又推动城市化与经济社会进步。19. 综合探究题。一定时期文学作品往往蕴含了丰富的时代信息。材料一1895年,清政府割让台湾后,在内乏饷械、外无援军的情况下,不甘做亡国奴的台湾人民和部分留台清军组成义军,对日本的占领进行了顽强抵抗。台湾义军除少数人生还外,大部分战死,台湾全省沦陷,长达50年。 ——据陈旭麓主编《中国近代史》 春愁 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注:丘逢甲,反割台义军领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愁》创作的历史背景,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反侵略受挫的原因。材料二 埃德加·斯诺,美国记者,出生于中产家庭。他怀着对中国共产党的强烈好奇,进入陕甘宁边区,创作了纪实文学《红星照耀中国》。该书历经1937、1938、1944年等多次增补修改,在欧美引起巨大关注。部分内容梗概如下:描写了周恩来赴西安与蒋介石、张学良谈判的场景;记述了根据地要求大幅度削减地租和税收,耕种所有可耕地;介绍了游击战和持久战使日本在远离华北铁路和公路沿线的村庄据点付出了沉重代价;记录了毛泽东等领导人与群众同吃同住的场景,感叹他们竟能赢得千万民众的生死相随。斯诺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抗日必胜的信心,并认为在长期的革命中,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巨大的威望,最终得出结论:这颗闪亮的“红星”必将照耀全中国。——据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2)从材料二中选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对应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斯诺得出“‘红星’必将照耀全中国”这一结论的理由。(3)围绕“中国抗战·国际地位”,自拟论题,运用中外相关史事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结构完整)【答案】(1)历时背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1895年被迫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国力太弱,是落后的封建国家;列强掀起来瓜分中国的狂潮,国际环境不利。(2)事件:西安事变;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论持久战》的发表理由:中国共产党在政策上、军事战略上和领导作风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优势和生命力,获得民众的支持。(3)示例观点:中国的抗日战争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论述: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人民就率先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消耗日本的主要兵力。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使日本速战速决战略破产,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争取了备战时间中国军队还出国作战,如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与盟军协同抗击日军,有力支援了盟军在东南亚的作战。战争结束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这是对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重要贡献的认可,标志着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获得了重要地位,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综上所述,中国通过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抗争与巨大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进而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地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解析】【小问1详解】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一“1895年,清政府割让台湾”、“台湾全省沦陷,长达50年”、“去年今日割台湾”和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割让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和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诗中的“去年今日割台湾”就是对应这一历史事件,虽然台湾民众顽强抵抗,台湾最后还是沦陷。原因: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清政府在甲午战前政治腐败导致装备陈旧、训练不足,战争期间决策失误,指挥不力,故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根本原因;当时的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的农业国家,而日本已经是先进的工业强国,双方在国力上、军事装备等方面差距较大;甲午战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西方列强为了自身的利益对日本的侵略采取纵容和默许态度,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斗争中是孤立无援的。【小问2详解】事件:根据材料二“描写了周恩来赴西安与蒋介石、张学良谈判的场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对应的历史事件是1936年的西安事变,最后和平解决;根据材料二“记述了根据地要求大幅度削减地租和税收,耕种所有可耕地;介绍了游击战和持久战”和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对应的历史事件是抗日敌后根据地的建设,经济上农民减租减息,地主交租交息,军事上游击战为主;根据材料二“毛泽东等领导人”、“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抗日必胜的信心”和所学知识,可得出毛泽东为了坚定全国抗战的信心,发表了《论持久战》一文,正确分析了国内国际形势,坚定民众抗战必胜的信心。理由:根据材料二“根据地要求大幅度削减地租和税收,耕种所有可耕地”和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提出了合理的土地政策和税收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获得民众的支持;根据材料二“游击战和持久战使日本在远离华北铁路和公路沿线的村庄据点付出了沉重代价”和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游击战和持久战方针符合中国的国情,能有效的打击敌人,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卓越的战略智慧;根据材料二“毛泽东等领导人与群众同吃同住的场景,感叹他们竟能赢得千万民众的生死相随。斯诺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抗日必胜的信心”和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故中国共产党在政策上、军事战略上和领导作风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优势和生命力,获得民众的支持。【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首先紧扣“中国抗战·国际地位”的主题,自拟观点,结合中外相关史实,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一般从贡献、影响等方面入手。自拟观点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选取的史实为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中国远征军、联合国安五大常任理事国等史实加以论述 。论述如下:“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人民就率先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消耗日本的主要兵力。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使日本速战速决战略破产,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争取了备战时间中国军队还出国作战,如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与盟军协同抗击日军,有力支援了盟军在东南亚的作战。战争结束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这是对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重要贡献的认可,标志着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获得了重要地位,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再次强调观点,使论述结构完整。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宜宾市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历史(考试时间:60分钟;全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并将答题卡背面座位号对应标号涂黑。2.答选择题时,务必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务必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如图中的文物可以直接佐证的是(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碳化粟和黍A. 渔猎采集的进步 B. 原始农业的产生C. 早期国家的出现 D. 贫富差距的扩大2. 考古发现,秦始皇陵兵马俑不同坑位的陶俑在服饰、发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有专家认为,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之一,是秦军来自多个不同的地区。由此推知,秦朝( )A. 统一国家的组织能力 B. 军纪严明装备精良C. 统治阶级的奢靡享乐 D. 兵役徭役十分繁重3. 某博物馆为筹办“中国古代科举制”的主题展,选取了“书中自有千钟粟”“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等诗句。它们共同反映了科举制( )A. 加强了官员的监察管理 B. 推动了社会重学风气C. 规范了人才选拔的程序 D. 实现了社会公平公正4. 两宋时期,政府在泉州、广州等地都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蕃坊”;同时,还设立“蕃学”,专供外商子弟接受教育。这些做法( )A. 改变了以农为本的理念 B. 体现了开放的对外政策C. 推动了民间私学的发展 D.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5. 建于晚清的宜宾滇南馆是川滇物资集散地,云南商帮贩运而来的山货、药材,都在此地及周边的街道、码头进行交易。宜宾滇南馆见证了( )A. 西南商贸发展 B. 高产作物传入C. 经济重心南移 D. 城市功能完备6. 19世纪中期,诗人张维屏有感于广州三元里爆发的义举(如图),写诗道:“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该诗热情讴歌了( )三元里平英团旧址——三元古庙A. 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 B. 爱国官兵保家卫国的意志C. 农民起义推翻清朝的斗争 D. 知识分子投身革命的抉择7. 孙中山在担任临时大总统期间,曾发布通令,要求所有政府官员树立公仆意识,“须知凡属官员,皆系为民服务,官规具在,莫不负应尽之责任,而无特别之利益。”这体现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A. 治理体系完善 B. 人民主权的实现C. 实业救国的主张 D. 民主政治的色彩8.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墙上随处可见下图中的标语。这反映了当时( )一切行动听指挥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切缴获要归公A. 解放军注重舆论宣传 B. 人民政权的民主实践C. 群众投身革命的热情 D. 共产党重视军队建设9. 下表列出了沈阳飞机制造厂研发制造国产战斗机的进程。从仿制到自制,从设计到试飞,再到生产定型,历时三十余年。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时间 相关进程1951年 沈阳飞机制造厂创建,命名为“国营112厂”1956年 第一架仿制的歼-5型战斗机试制成功1965年 歼-8型战斗机设计工作全面展开1969年 第一架摆脱仿制模式歼-8型战斗机首次试飞成功1986年 国务院、中央军委常规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歼-8型战斗机生产定型A. 艰苦创业,领先世界 B. 独立自主,和平共处C. 自主创新,开拓进取 D. 开放包容,互惠互利10. 1988年《人民画报》刊登了一张照片(如图)。照片中,他们穿着印有“想家”的白布衫,表示“只有到家乡才脱下,放在死去的父母墓前”。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第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登上长城A. 两岸开展全方位交流 B. 三通政策顺利实现C. 台湾同胞的家国认同 D. 九二共识深入人心11.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认为,众人往往凭感觉和情绪做出决策,很容易盲目行事,所以多数不一定代表正义。他最后被雅典法庭以引进新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的罪名判处死刑。据此可知,当时雅典( )A. 公民没有法制意识 B. 法庭是最高权力机关C. 民主政治走向没落 D. 民主法制有一定局限12. 19世纪后半期,更多的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新技术的运用,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科学试验来追寻技术创新。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A.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B. 瓦特改进蒸汽机C. 卡尔·本茨制造出汽车 D. 美国研制原子弹13. 1871年,巴黎的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举行武装起义,围攻在普法战争中战败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建立巴黎公社。公社采取了诸如: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人民选举公职人员、工人合作社管理工厂等措施。据此判断,巴黎公社运动是( )A 资产阶级革命 B. 无产阶级运动C. 群众爱国运动 D. 民族解放运动14. 17世纪至20世纪,出现了一批被本国人民奉为英雄的历史人物(如图)。他们受到推崇的共同原因是( )郑成功 玻利瓦尔 扎格鲁尔 甘地(1642-1662) (1783-1830 ) (1857-1927) (1869-1948)A 反抗侵略与压迫 B. 反对专制与独裁C. 谋求民主与平等 D. 追求科学与进步15. 2002年,欧盟多数成员国开始使用统一货币——欧元。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是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使用有利于( )A. 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 B. 消除欧洲贫富分化C. 世界关税壁垒的打破 D. 推动世贸组织建立16. 某同学绘制了一组20世纪国际关系发展进程的思维导图(如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①②引发的战争推动了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B. ②③反映了两大社会阵营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C. ③④说明了综合国力深刻影响国际关系的变化D. ①②③④共同体现和平与发展始终是时代主题二、非选择题:包括3小题,共52分。17. “中国”一词的内涵极其丰富,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演进为一个属于中华民族的地域、政治、民族、文化的概念共同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文物里的“中国”何尊及铭文拓片 何尊内底铭文记述了周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周成王迁都于洛邑,将之作为天下的中心,即“宅兹中国”的功绩,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尊体浑厚,装饰四条透雕扉棱,体现了周王朝的威严气度,也展现了西周早期青铜铸造的巅峰工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何尊铭文里“中国”一词的含义,并从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分析该文物的价值。材料二 地图里的“中国”1689年 这是中国第一次与欧洲国家签订的国际条约。“中国”也取代“大清国”第一次出现在国际文件中。从疆域属性的视角观察,清朝开始了由传统王朝国家向“主权国家”转变的趋向。 ——据许倬云《万古江河》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条约签订的历史原因,指出条约中使用“中国”一词的意义。材料三 文献里的“中国”(3)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内涵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时代背景。18. 人口迁徙经历了区域到全球、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区域迁徙到全球迁徙A组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从事农耕,善于织布……内迁的各族领袖,大都仰慕中原文化。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自(南朝)沈约《宋书》 B组 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到达美洲,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欧洲移民的残酷压榨、杀戮和传染病,致使美洲劳动力极度匮乏。为发展种植园和开采金银矿等,西班牙继葡萄牙之后,从非洲贩运大批黑人到美洲。 17世纪,英国先后在北美建立起13个殖民地。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移民来到北美,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英国为生产棉花、烟草、蔗糖等原料,获取利润,也从事贩卖非洲黑人的活动。 ——摘编自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组图文对应的信息,概述图中人口迁徙的方向,并分析推动当时人口迁徙的原因。材料二 工业文明时代的人口迁徙中国农民工流向城市抽样统计表(1997—2003年)1997 1998 1999 2001 2002 20034461万人 5481万人 6683万人 8961万人 9400万人 1:1亿人——据任泽平《中国人口流动的格局》备注:2024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比已达67%;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贡献率占比约30%。(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文明时代人口迁徙的趋势。围绕“工业文明时代的人口迁徙”,自拟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结构完整)19. 综合探究题。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往往蕴含了丰富的时代信息。材料一1895年,清政府割让台湾后,在内乏饷械、外无援军的情况下,不甘做亡国奴的台湾人民和部分留台清军组成义军,对日本的占领进行了顽强抵抗。台湾义军除少数人生还外,大部分战死,台湾全省沦陷,长达50年。 ——据陈旭麓主编《中国近代史》 春愁 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注:丘逢甲,反割台义军领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愁》创作历史背景,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反侵略受挫的原因。材料二 埃德加·斯诺,美国记者,出生于中产家庭。他怀着对中国共产党的强烈好奇,进入陕甘宁边区,创作了纪实文学《红星照耀中国》。该书历经1937、1938、1944年等多次增补修改,在欧美引起巨大关注。部分内容梗概如下:描写了周恩来赴西安与蒋介石、张学良谈判的场景;记述了根据地要求大幅度削减地租和税收,耕种所有可耕地;介绍了游击战和持久战使日本在远离华北铁路和公路沿线的村庄据点付出了沉重代价;记录了毛泽东等领导人与群众同吃同住的场景,感叹他们竟能赢得千万民众的生死相随。斯诺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抗日必胜的信心,并认为在长期的革命中,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巨大的威望,最终得出结论:这颗闪亮的“红星”必将照耀全中国。——据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2)从材料二中选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对应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斯诺得出“‘红星’必将照耀全中国”这一结论的理由。(3)围绕“中国抗战·国际地位”,自拟论题,运用中外相关史事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结构完整)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年四川省宜宾市中考历史真题(原卷版).docx 2025年四川省宜宾市中考历史真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