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8.2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议题式教学】8.2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七年级下
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八课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8.2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深刻领会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认同其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进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道德修养:掌握中华传统美德内涵,将其融入日常行为规范,培育良好道德品质,学会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做出正确道德判断与选择,提升道德实践能力。
健全人格:在践行美德过程中,塑造坚韧不拔意志品质,面对困难挫折保持乐观积极心态。
责任意识:明确传承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增强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福祉,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重点:从哪些方面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难点: 每个内容结合生活事例理解
总议题:中华传统美德如何“活”在当下?——从文化基因到生活行动的转化
子议题一:自强不息——面对“内卷”与“躺平”,如何找到自己的奋斗坐标?
子议题二:敬业乐群——从“摸鱼”到“匠人”,寻找工作的意义感
子议题三:扶危济困——当公益遇上“Z世代”,如何玩转善意?
子议题四:见义勇为——扶不扶?救不救?当代少年的“勇气算法”
子议题五:孝老爱亲——当“Z世代”遇上“银发族”,如何跨越数字鸿沟?
自学导航(P68-71)
如何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教学过程:
思考:如果失去传统美德,中华文明会失去什么?
知识回顾:中传统美德的价值?
①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②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 慧,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③运用好这些宝贵资源有助于我们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惑,提升社会道德水平,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总结:中华传统美德是进行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在生活中,我们要大力弘扬和践行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子议题一:自强不息——面对“内卷”与“躺平”,如何找到自己的奋斗坐标?
(视频)中国不跪,靠的是什么带来的底气?
自强不息
小结: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的精神动力。
我们该如何弘扬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
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应当自立自强、刚健有为,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不断开辟人生的新天地。
实践活动:设计“我的自强手账”,记录一周内突破自我的小事(如坚持晨跑、攻克难题)。
子议题二:敬业乐群——从“摸鱼”到“匠人”,寻找工作的意义感
工作摸鱼 指的是在工作时间内进行与工作无关的活动,如玩手机、聊天、看视频等,以偷懒的方式度过工作时间。
(视频)故宫里的钟表师
1.你感受到了王津对待工作的什么态度?
敬业
2.是不是只要工作,而不与他人交往呢?是不是所有的工作都只靠自己就能完成呢?
乐群
3.怎样传承敬业乐群的传统美德呢?
(1)对待学习和工作,我们要专心致志,爱岗敬业,尽职尽责。(2)我们要乐于与他人交往,在集体中与人和睦相处、团结协作
子议题三:扶危济困——当公益遇上“Z世代”,如何玩转善意?
“扶危济困”出自明朝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意思是形容为人行侠仗义,常救人于危困,声望极高。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名臣,他的收入很高,但生活水平却相当低,把多数的钱俸都用来救济穷人。皇帝曾封赏他百两黄金,他用来救济穷人,买地办学,兴建起一座苏州府学。到了晚年,他用自己的余财在家乡买了一千多亩良田,全部无偿捐了出来,成立了一个“范氏义庄”,由范氏族人共有共管,救济穷困人。
例:2004年底,印度洋突发海啸灾难。一对中年夫妇走进青岛市红十字会,为印度洋海啸灾区的灾民捐款五万元。当工作人员问其姓名时,他们留下了“微尘”的化名。在青岛市红十字会的记录中,这对热心公益事业、化名“微尘”的好心人,多次捐款且数额较大,却一直不愿透露真名。有人认为,“微尘”是值得尊重的人,不为名、不图利,只想以自己的方式做善事,那么人们就该尊重其选择。在青岛,“微尘”正在凝聚更多的爱心,越来越多的市民在捐款后也留下“微尘”“小小微尘”“微粒”等名字。现在,“微尘”已经成为诠释爱心的精神符号和青岛公益事业的品牌。
如果你想加入“微尘”,你会用哪些方式去表达善意呢?
资金捐增、物资捐赠、志愿服务、互联网众筹、参加公共活动(如、义卖、慈善跑等)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解释:人人都有同情、怜悯遭受苦难或不幸者的心情,这是人之常情。
助人者, 人恒助之。
解释:经常帮助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经常帮助他。
“仗义疏财”
解释:指讲义气、轻钱财,多指拿出钱来帮助有困难的人。
“雪中送炭”
解释:正当急需的时候给以物质上的帮助
我们应该如何传承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呢?
总结:当他人身处困境时,我们应当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正是有了这种美德,我们的社会才是一个充满爱心与温情的文明社会。
子议题四:见义勇为——扶不扶?救不救?当代少年的“勇气算法”
老人倒地扶不扶?
《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四条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这一规定被称为“好人条款”
是为了鼓励社会公众在紧急情况下勇于施以援手,减少因害怕承担法律责任而导致的冷漠现象。通过明确救助人在紧急救助过程中因过错造成受助人损害不承担民事责任,可以有效激励社会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 。
(视频)看了视频,你有什么感受?我们应如何传承这种美德?
当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时,当他人遇到危难时,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帮助他人。
注意:见义勇为并不是鼓励大家鲁莽冲动、不顾一切地行动,而是既要勇敢,也要智慧。
子议题五:孝老爱亲——当“Z世代”遇上“银发族”,如何跨越数字鸿沟?
例: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 ”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百善孝为先。“孝”的本质是“爱”和“敬”。
在现在这个数字时代,很多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不会扫码支付,不会用微信视频等,对他们来说,给我们带来方便的科技,对他们来说却是不方便,你觉得我们可以怎样帮助他们呢?
(视频)结合视频,说说我们应该怎样传承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总结:(1)我们应当孝敬老人,爱护亲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我们还要将爱的情感和责任扩展到全社会。
拓展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中践行传统美德,比如:
面对生活学习,我们要 自强不息,积极奋进
在与人交往时,我们要 诚实守信,友善待人
在工作时,我们要 敬业乐群,勇于担当
在公共场合,我们要 遵守规则,言行文明
与家人在一起时,我们要 孝亲敬长,友爱兄弟
在他人需要帮助时,我们要见义勇为,扶危济困
总结: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关键在于践行。我们要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让人生更加幸福,社会更加美好。
总结:.如何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①做自强不息的人。
②做敬业乐群的人。
③做扶危济困的人。
④做见义勇为的人。
⑤做孝老爱亲的人。
⑥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关键在于践行
课堂总结
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