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蜀相 》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 蜀相 》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字 自称
诗风 所处年代
代表作品 评价 子美
沉郁顿挫
少陵野老
公元712-770,经历了“安史之乱”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作者简介
杜甫诗风特点:沉郁顿挫(“沉郁”说的是其内容:感情深沉苍凉、境界开阔壮大;“顿挫”说的是其形式:语言刚健、音调铿锵和章法多变)。他的诗歌讲究语言的精炼,兼具“形式美”和“内在美”。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他虽然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中不难看出他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歌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作者简介
第一时期:35岁以前,读书壮游时期:《望岳》,望建功立业,兼济苍生,有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 的政治抱负。
第二时期:35-45岁,困守长安时期:《兵车行》《丽人行》,十年困苦生活,使杜甫看到了政治的黑暗,忧国忧民。
第三时期:45-48岁,陷贼与为官(任左拾遗)时期:安史之乱,目睹京城荒凉,朝廷腐败,写下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如: 三吏、三别。
第四时期:49-59岁,漂泊西南时期:成都浣花溪建草堂,过了一段安定时光,严武给予他很大帮助,后友人去世,杜甫携家人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晚年过得凄惨悲凉。《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经历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759年,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困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此时“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定居浣花溪畔第二年的春天,他探访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创作背景
(1)交代写作对象: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封为武乡侯。
(2)表达敬佩缅怀之情: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说明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
(3)点明题材:咏史怀古诗
题目解读
蜀 相(七律)
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八句四联、颔颈对仗、偶句押韵
讲究平仄:二四六分明
文本诵读
起承转合是我国古诗传统的章法之一。它讲究诗序的先后,注重诗意的分合,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注重表达的逻辑顺序。
起:起事,自然描述、或交代事情的起因、时间、地点等,可引出下文。
承: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与上句自然衔接,不可松泛。
转: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转笔有三:进一层转,推开一层转和反转。总的要求是转笔要能与前后相呼,活泼而不板滞为佳。
合:前三点的诗意合成,概括感悟点,进而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它是诗的精华所在。合笔往往有画龙点睛之妙。
起承转合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自问自答,点明地点
描述景象,凄清冷落
称赞业绩,表达仰慕
壮志未酬,痛苦悲伤




结构脉络
1.请依据“起承转合”章法理论梳理诗歌脉络
2.分析诗歌表达方式
首联、颔联:写景
颈联、尾联:抒情(议论)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探究首联
1.题目是“蜀相”,为何首句用“丞相”?
亲切,表达了杜甫的崇敬仰慕之情。
2.“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体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和缅怀。
3.对郁郁葱葱的翠柏(柏森森)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环境上:营造了庄严、肃穆的氛围;
②时间上: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
③情感上:用松柏的万古长青衬托诸葛亮的伟大和不朽。
探究颔联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述句意/描图景:
2.点手法:
3.悟感情/析作用:
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聆听。
融情于景,以乐衬哀
落寞和感伤
探究颔联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 ——《杜诗解》
请鉴赏“自、空”两字
(1)“自”是“独自”的意思,“空”是“白白地”的意思。
(2)青草翠绿映照台阶,却无人光顾;隔叶黄鹂叫声婉转动听,却无人倾听。
(3)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渲染了冷清寂寥的氛围。
(4)说明武侯呕心沥血的功业已被人遗忘,表现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武侯功业被人遗忘的惋惜。
知识链接
(1)释字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述句意/绘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明手法: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
(4)悟感情/点作用: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炼字题的答题思路
知识链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岑参 《白雪歌》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鸣。——[唐] 李华《春行即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宋] 李清照 《一剪梅》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宋]陆游 《书愤》
诗人用“自”“空”二字表达深沉感慨的例子
探究颈联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颈联写了哪些历史事件:
三顾:三顾茅庐
天下计:定计三足鼎立
两朝:
(开)帮助刘备开创基业
(济)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为报先帝,出师北伐,身死五丈原。
探究颈联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2.刻画了诸葛亮怎样的人物形象:
3.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雄才大略 赤胆忠心
以诸葛亮的典故,评述了诸葛亮定大计帮助刘备开创基业和辅佐刘禅匡济艰危,赞扬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这也是诗人敬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探究尾联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尾联中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是“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2.“英雄”具体指什么人?
3.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探究尾联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孔明
杜甫
志向抱负
境遇
遗憾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刘备三顾茅庐
辅佐两朝,六出祁山
遇到明主,知遇之恩
出师未捷身先死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早年仕途坎坷,
晚年漂泊西南,
疾病缠身,怀才不遇
壮志未酬身先老
探究尾联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英雄”指包括杜甫自己在内的历史上一切有志未遂的仁人志士。杜甫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表达对其事业未竟、赍志以殁的痛惜;
(3)抒发了自身壮志难酬的悲愤苦痛之情。
2.“英雄”具体指什么人?
3.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诸葛亮 杜甫
时代
才情
理想
过程
结果
君臣关系
探究尾联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诗人为什么会与诸葛亮这样一个悲剧英雄产生共鸣?
汉末三国 动荡不安
战争不断 安史之乱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统一大业未成 内心壮志未酬
君臣关系融洽,鱼水相得
佳句耽得诗圣成,笔落民间为唐书。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颠沛流离,矢志不移
仕途坎坷,壮志未酬
肃宗亲小远贤,有志难骋
探究尾联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诗人为什么会与诸葛亮这样一个悲剧英雄产生共鸣?
(1)过程:道路曲折,历经辛苦,前途未卜,引发共鸣。
(2)理想/结果:诗人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同时抒发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3)时代:籍蜀、唐危如累卵之际,为时代共鸣。
脉络回顾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写景
借景抒情
议论/抒情
借古喻今
自问自答,点明地点
描述景象,凄清冷落
称赞业绩,表达仰慕
壮志未酬,痛苦悲伤
主旨归纳
“有人问:长使英雄泪满襟袖的英雄,所指何人 答曰: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大智大勇者是,莫作‘跃马横枪’‘拿刀动斧’之类的简单解释。老杜一生,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亦英雄之人也。说此句实包诗人自身而言,方得其实。然而,老杜又绝不是单指个人。心念武侯,高山仰止,也正是寄希望于当世的良相之材。他之所怀者大,所感者深,以是之故,天下后世,凡读他此篇的,无不流涕,岂偶然哉!”
—— 周汝昌《唐诗鉴赏辞典》
主旨归纳
本诗怀古喻今,追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贵精神和赫赫战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和强烈怀念之情;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知识拓展
咏史怀古诗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怀古事——抒今情
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
内容/感情:
对古人:仰慕先贤之敬意,先贤失意之痛惜
对自己:建功立业之渴望,壮志未酬之怅惘,怀才不遇之感伤,年老体衰、功业无成之感慨……
对国家对时代:昔盛今衰之感慨,国运衰微之担忧,骄奢淫逸之批判,重蹈覆辙之告诫,人民疾苦之同情
对自然:物是人非之惆怅,沧海桑田之感慨,自然永恒之慨叹。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虚实结合、衬托、借景抒情……
知识拓展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所 见
所 闻
所 感
所 思
临古地

思古人

怀古事

抒今情
写 景
怀 古
抒 情
武侯祠
诸葛亮
英 雄
知识拓展
①要弄清史实,作者“怀”什么“古”;
②要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
③要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
④要分析写法,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如何赏析咏史怀古诗?
课堂练习
1.杜甫《蜀相》中“ , ”两句,写对诸葛武侯的评价。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也流露出诗人的一丝委屈和对肃宗的失望。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2.杜甫《蜀相》中“ , ”两句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是因景抒情的千古名句。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课堂练习
3.《蜀相》中,“ , ”两句诗,寄托了杜甫“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
4.《蜀相》中,“ ? ”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来衬托诸葛亮的形象,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