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牟外国语中学高一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小说要通过情节发展、人物塑造、艺术描写等手法体现作家的社会评价、情感评价,这里就有一个隐与显、曲与直的问题。有的作品爱憎褒贬溢于言表,议论臧否鲜明直露,我们姑且把这称作艺术描写的直笔;有的作品是非功过相互渗透,作者评论含蓄隐蔽,我们把这叫作艺术描写的曲笔。直笔和曲笔各有自己的美感效应。曲笔描写古已有之,为史家常用,历史的是非功过需要人们评说,然而正确的评说又常常和统治权势存在着矛盾,也常常和世俗观念存在着矛盾。中国古代史家有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有的冒着杀头的危险写下历史的真实,但也常常因不能过分直露地表现褒贬之意而用曲笔。自《春秋》始,就有这种寄臧否于言外的“春秋笔法”,以至有“《春秋》既出,而乱臣贼子惧”的说法。此后司马迁等进步、正直的史家继承了这个传统。“春秋笔法”基于生活的复杂性,以揭示生活底蕴为要务,小说更是要表现生活的复杂性,自然也离不开曲笔。小说的曲笔描写使作品更好地向真、深逼近,因而提高了小说的审美价值。由于曲笔不进行简单、绝对的臧否,褒贬,它对生活复杂内容的揭示,就要超越形而上学的见解,实现较大的思想深度。当读者从小说中感受到超乎自己,超乎世俗的真和深的认识时,思想便产生一个升华,获得一种提高了自己、丰富了自己的美感。曲笔描写也是现实主义深化的表现。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总是不对生活作简单化的肯定或否定。无论是作家有意为之也好,还是忠实描摹生活也好,曲笔描写总是更有助于发挥文学“形象大于思想”的特长,使杰出的作品 可以有着无尽阐释的余地。(摘编自鲁原《当代小说美学》)材料二:最早论及“春秋笔法”的是《左传》,其文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汗,惩恶而劝善。”可见,“春秋笔法”的要旨在于尚简用晦。在文学领域,《红楼梦》也多以隐晦婉曲的“春秋笔法”来刻画人物,从而造成读者对某些人物性格内涵理解的差异性。“春秋笔法”作为“曲笔”,它使人物形象的“形”与“神”之间充满了矛盾张力,这其间的空白需要读者循着作者“曲笔”提供的晦暗不明的方向,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去填充,也即文字之外的潜在层面的人物形象最终由读者塑成。但是审美接受者知识素养、鉴赏能力、审美趣味以及人生阅历、接受心境等主观因素的不同,都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他们的鉴赏水准。这势必会造成他们对同一人物形象的解读差异,有时甚至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自《红楼梦》诞生以来,人们对薛宝钗这一形象或褒或贬的不同态度,都与作者运用简约隐晦的“春秋笔法”有密切关系。姚燮认为“宝钗奸险性生,不让乃母”。哈斯宝则在对《红楼 梦》第三十八回的评点中说:全书那许多人写起来都容易,唯独宝钗写起来最难,乍看全好,再看就好坏参半,又再看好处不及坏处多,反复看去,全是坏,压根儿没有什么好。读她的话语,看她的行径,真是句句、步步都像个极明智极贤淑的人,却终究逃不脱被人指为最奸最诈的人。哈斯宝认为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作者写宝钗时没有用“直笔”,用的是曲笔,即“春秋笔法”。哈斯宝对宝钗的看法存在很大偏激,但他所揭示的造成人们对宝钗这一形象的认识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却是非常正确的。与贬钗派不同,另外一些人对宝钗却持中性或赞赏态度。俞平伯《红楼梦辨》继脂砚斋后又一次提出“钗黛皆美”观点。牟宗三《红楼梦悲剧之演成》则说宝钗“活脱是一个女中圣人”。应该说对宝钗性格解读的争议与作者深婉的“春秋笔法”关系极大,也即戚蓼生所谓的 “《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摘编自陈才训《“春秋笔法”与<红楼梦>审美接受》)材料三:金圣叹认为作家创作时,“真是将三寸肚肠,直回折到鬼神犹曲折不到之处,而后成文”, 而且往往是“目注彼处,手写此处”。也就是说“目注”与“手写”,即“意”与“笔”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曲折的,而不应直截,用笔应该曲折、迂回地来表达“意”。因此,我们阅读时,一定要首 先透过“用笔”,窥出“作者用意之妙”。金圣叹有关曲笔的论述,与中国传统的诗文批评理论 有相通之处。中国的文学批评和文学观向来深受中国史学的影响,史学家所谓的“春秋笔 法”,所谓的“寓褒贬于笔墨之外”的观念深深地影响了文学家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他们总是在努力探求诗文中的“微言大义”和“言外寄托”,总是在努力追求那些隐晦、曲折的表现手法,他们追求的诗文最高境界也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著一字尽得风流。金圣叹对曲笔的重视和研究,也正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对于《水浒传》中的人物关系,金圣叹有一段十分著名的话:“一部书中写一百七人最易,写宋江最难;故读此一部书者,亦读一百七人最易,读宋江最难也。”因为“盖此书写一百七人 处,皆直笔也,好即真好,劣即真劣。若写宋江则不然,骤读之而全好,再读之而好劣相半,又再读之而好不胜劣,又卒读之而全劣无好矣。”金圣叹认为,作者这里运用了曲笔描写,他没有从正面刻画宋江之“恶”,而是把它隐蓄于情节内涵之中,通过其他人物来映衬宋江的“恶”。 金圣叹以为“《水浒传》对于宋江,处处用《春秋》笔法责备他”。如第十一回,宋江杀了阎婆惜 之后,逃难出门,与父亲告别一段,本是父子离别的常情,并无多少深意,金圣叹却说:“无人处却写太公洒泪;有人处便写宋江大哭;冷眼看破,冷笔写成,普天下读书人慎勿谓《水浒》无皮里阳秋也。”(摘编自陈雪军《金圣叹论“曲笔”》)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小说的叙述与描写有直笔与曲笔之分,含蓄隐蔽的曲笔给读者带来的审美体验远高于鲜 明直露的直笔。《春秋》采用婉曲笔法,寄褒贬于言外,这种“婉而成章”写法产生的巨大艺术震撼力,令 乱臣贼子恐惧。现实主义作品不对生活作简单化的肯定或否定,而是采用曲笔来描摹生活,有助于提升 读者的思想深度。中国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一 定程度上受到史学的影响,因而文学研究应适当考虑史书 的写作艺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鲁迅在描写阿Q 时,直接展现他的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等性格特点,这种描写方式属于直笔 。材料一结尾处所说“形象大于思想”,指文学作品的形象往往超越读者的认知,从而给读者留出足够的阐释空间。材料三指出作家创作时“意”与“笔”间的关系应是曲折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理论中的“微言大义”等美学追求一脉相承。哈斯宝对宝钗的评点与金圣叹对宋江的评点多有相似之处,二人对这种认识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的看法也一致。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三则材料都围绕核心话题“曲笔”,以文学作品中具体人物的曲笔塑造为例展开细致分析,增强了说服力。材料一第二段所谈史学中的曲笔,为论述小说中的曲笔提供了历史背景,也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曲笔的本质和意义。从论证逻辑上看,材料二的第二段既对上一段作出了进一步阐释,又为下一段的具体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撑。材料二引用姚燮、哈斯宝、俞平伯、牟宗三等人的评语,意在说明“春秋笔法”对《红楼梦》中某些人物刻画的影响。4 .“春秋笔法”在史书撰写和文学创作中的运用目的有何不同 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4 分 ) 高一年级即将开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活动,拟邀请你作为学长参会并给予阅读指导,请结合材料,就“如何读懂《红楼梦》中的曲笔描写”这一话题,向同学们提出三条建议。 ( 6 分 )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最后的十五法郎陈星如蒂沃道夫是个爱讲老掉牙笑话的老推销员。最近,他说成了一笔大生意。解剖师乔治终于同意以十五法郎的价格收购他。蒂沃道夫对此很满意,他将节省下来一笔不小的费用,让别人心甘情愿地花钱为他置办一个好去处。蒂沃道夫为自己抓住了那天才般的灵光一现而感到骄傲。世界上再没有第三个人能想到将自己推销出去,蒂沃道夫一边擦拭着画框上的灰尘一边微笑着。画中的人是年轻时的蒂沃道夫,那时他凭借着英俊的面庞和善辩的口才,成了乌克里小镇上最优秀的推销员。无论是牛奶、牙膏、剃须力、巧克力或是别的什么,只要经过蒂沃道夫的手,就不愁销量不好。小孩们喜欢他,因为在他衬衫上衣的口袋里除了一支蓝色的水性钢笔,还有各种颜色的巧克力和糖果。老人们喜欢他,因为他踏实可靠的肩膀总会替他们分担那些难以承受的重物。男人们喜欢他,因为他对足球的了解毫不逊色于他的酒量。女人们喜欢他,因为他总是绅士又幽默,他从不介意将唇吻在粗糙皲裂的手指,他大方地称赞她们的美丽,将她们比作盛开的蔷薇,歌颂她们如野草莓一般的甜美动人。同时,他又是盲人的眼睛、病子的拐杖、聋哑人的嘴巴和耳朵,他的确是一个忠诚又贴心的好帮手。毫无疑问,蒂沃道夫是受人欢迎的,他也为此而自豪着。直到那一天,当那位优雅美丽的少妇用柔软的嗓音和泪水涟涟的眼睛不住哀求他时,尽管他的心脏颤抖得是那样厉害,就好像有千万只蝴蝶在他的胃里撞个不停,他也还是狠下心肠,不肯回头再看一眼,甚至不肯施舍一个吻或是一场美好的梦。蒂沃道夫的冷漠让这位年轻的少妇终日郁郁寡欢,不幸的婚姻如同没有星星的黑夜一样漫长。第二年春天,她用一把锋利的剪刀刺穿了自己的喉咙。从两周后,蒂沃道夫得知了这个消息。这个辜负他人真心的年轻人对这个消息的反应实在太过平淡,再精明的慧眼也无法从他脸上捕捉到一丝一毫悲伤的情绪,他照常做着自己的工作,日复一日。但不久之后,蒂沃道夫搬家了,人们都在猜测他的去向。蒂沃道夫离开的第一年,牛奶商哈克顿看着囤积在铁桶里的牛奶常常会想到:要是蒂沃道夫在就好了,这个聪明的年轻人总不会让这些牛奶全都洒进河里。蒂沃道夫离开的第二年,退休工卡米尔坐在轮椅上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不止一次想过:要是蒂沃道夫在就好了,这个善良的年轻人准会把报纸上的内容一字不差地读给他。蒂沃道夫离开的第三年,鼻涕虫莱诺抱着被扎破的足球一边哭一边想着:要是沃道夫在就好了,这个高大的年轻人会像哥哥一样抢起拳头揍扁那些欺负他的混蛋们。蒂沃道夫离开的第四年,人们几乎已经不再提起那个记忆中的年轻人了。蒂沃道夫离开的第五年,忘记他的人已经远远多过那些还记得他的人……到今天,蒂沃道夫已经六十九岁了,他一生未婚,没有儿女。他陆续搬过几次家,也换过几个城市居住,他做过木工也做过泥瓦匠,他换过许多工作,到老了又做回了推销员。他的邻居们都对他感到好奇,他们觉得这个年迈又独身的老人处处都透着古怪。他们好奇他的身份,因为他时常敲响邻居们的房门,去兜售一些谁也不缺的日用品或者过时的老物件起先,人们都很尊重他,认为他是个不得不自食其力的可怜的老人家而对他礼待有加。但后来,人们渐渐开始讨厌他,他总是有意无意地攀谈,一边喝酒一边讲述他的曾经。他热情得过头而让人难以招架,甚至不顾主人的意愿在家里长时间停留。直到主人再也无法忍受这漫长的应酬,却又不得不保持最后的礼貌请他出去,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人们不约而同地形成了共识,谁也不想再搭理这个胡搅蛮缠的老无赖。他们将他拒在门外,甚至为了躲避他而装作无人在家。他们听从了那些恶意者的挑咬,尽管那些话是他们曾不肯相信的,如今却也显得真实可信起来。“他或许心怀不轨。”“他肯定别有企图。”“他一定是想入室行窃。”……无论是哪一种,都值得人们对他保持十二万分的警惕。孩子们不被允许同他讲话,他们从父母的嘴里得知这个走路迟缓的老家伙是魔鬼的化身,在他弯曲的脊背下封印着漆黑色的乌鸦。他们偷偷用石子砸他。女人们都刻意躲避他,她们害怕自己被冠上“不贞”或是“不祥”的名号,那些流言蜚语会让她们一辈子都喘不过气来。甚至连那些和他同样衰老又贫穷的老人都不愿同他多说几句话,像他们这把年纪的人最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那些上下转动的眼睛。这里已经没有人愿意买蒂沃道夫推销的商品了,当然也没有任何家店铺愿意委托他。他是那样的衰老,以至于他无法再搬到另一个城市生活,他的生命被那些各式各样关闭着的门吞噬和咀嚼,他就静止在牙齿和舌头的运动中。他渐渐开始减少外出,甚至变得畏惧阳光,他吃得越来越少,睡觉也总是惊醒,但祷告的时间一天比一天长。某天,蒂沃道夫的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我曾推销过那么多物品,我为什么不试试看将自己推销出去呢 蒂沃道夫重新快乐起来,这将是他的最后一次销售,他希望自己能够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选自《小小说月刊》)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年轻时的蒂沃道夫几乎被所有人喜欢,而年老的他却遭到几乎所有人的唾弃。当一个人可有可无、不被需要的时候,他便失去了所谓的社会价值。B.面对少妇的哀求,蒂沃道夫只是冷漠回应,就连少妇自杀后他也面无表情,但不见得蒂沃道夫的内心没有矛盾和挣扎,他的搬走或许也与此有关。C.蒂沃道夫晚年时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讨厌和不屑,根本原因是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倍受喜爱和追捧的蒂沃道夫了。D.文末写蒂沃道夫重新快乐起来,这意味着他终于又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价值、作为推销员,他打算做的这件事或许别人未曾想过,是件一举两得的事。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展现了一种“克制的艺术”,如文中那位年轻的少妇与蒂沃道夫的恩怨,蒂沃道夫为何要突然搬家等,给了读者较大的解读空间。B.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先交代蒂沃道夫以十五法郎的价格推销出自己的故事结果,然后再从他年轻时写起。这样写更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C.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特别注重侧面描写的手法,蒂沃道夫离开的前几年里总有人想着他的方方面面,这些都不断印证着蒂沃道夫在小镇人们心中的美好形象。D.小说的讽刺意味强,以限知视角的方式展开行文,通过蒂沃道夫的一生,尤其是晚年时的蒂沃道夫遭受的恶意与冷眼讽刺了人性的冷漠。8.请结合全文,分析小说以“最后的十五法郎”为题的妙处。(4分)9.初时被喜欢、后又被讨厌和嫌弃,蒂沃道夫的经历与鲁迅笔下的“祥林嫂”这二一人物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两个人物的命运又不尽相同。造成两个人物命运的原因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三)阅读I(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留侯论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①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泰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泰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②,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柯、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单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泰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选自《苏轼文集》) 【注】①老人:指黄石公。《史记·留侯世家》:“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日:‘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脆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后老父约见张良于桥上,张良两次迟到,受到老父的责备。第三次张良“夜未半”即往,老父喜,送他一部书,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 山下黄石即我矣。”语毕,老父即离去。次日张良“视其书",才知道是《太公兵法》。②责、育:孟责、夏育,古代著名勇士。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卒然临之A而不惊B无故加之C而不怒D此其所挟E持者甚大F而其志G甚远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见,表被动,与《齐桓晋文之事》“百姓之不见保”的“见”用法相同。 所以,所用来,与《鸿门宴》“所以遣将守关者”的“所以”意思不相同。 “当韩之亡”的“之”与《烛之武退秦师》“行李之往来”的“之”用法不相同。 如,像,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如会同”的“如”字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开头一段是立论,提出能忍、不能忍这个话题。能忍,才是大勇;而豪杰之士所以能忍,又是因为抱负甚大,志向甚远的缘故。秦时的隐士对张良忍耐心的考验观察,其用意并不在书的授受。作者指出老人的行动所暗示的,都是圣贤间互相警示劝戒的道理。以韩信破齐后求封为齐王的事例,把刘邦之能忍归结为系由张良成全,说明了能忍对于张良、对于刘、项的事业的重大意义。结尾司马迁猜想张良形貌魁梧奇伟,而张良实际长相与他的志气并不相称。这样的写法表现出张良的弱点,使人物形象丰满,思致新颖。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14.文章在评论张良时写到荆轲、聂政和郑伯、勾践这两组历史人物,分别有什么作用?(5分)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南湖早春 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翠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注】唐宪宗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白居易奋而上疏,请求缉拿凶手,反被政敌诬为越职言事,被远贬江州。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首联写诗人在南湖踏春,描述了一幅雨后初晴、阳光温暖的早春图景。B.颔联写诗人通过眼中所见,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山杏吐艳、水蘋争绿等早春景象。C.颈联谓白雁“飞仍重”、黄鹂“舌涩”,一个“重”字巧妙描绘出早春白雁难以奋翅高飞的情态,“涩”则表现出了黄鹂鸣叫声的“呕哑嘲哳”。D.尾联诗人面对美好春景,发出了不是春光不够好,而是疾病缠身并无太多兴致去欣赏眼前美景的感叹。结合全诗内容及背景,分析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物描写来表达内心复杂情感。 (6分)名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 , ”为论证的立足点,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总结历史规律时指出,统治一个国家,如果光靠严刑和威慑的手段来对待百姓,老百姓会“ , ”,不利于国家的稳定。(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河流和树木做比,反面申述国君德行不深厚,是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们谈论健康、养生、消费等话题时,难免涉及食品内容。尤其是提到“过期食品”,准有人 A ,认为“过期食品不能吃”。孰料,偏偏有人反驳:你这也太偏激、太片面、太武断了吧。 市场、超市和家里都有过这样的场景:有人手拿包装食品, B 地翻看,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地寻找……寻找什么呢?寻找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这个“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尽管有的辅以提示,可有时还是给人“躲猫猫”的感觉。有的标注在“犄角旮旯”里,位置不好找;有的老年人戴上老花镜,还是看得“两眼一抹黑”;有的标注易蹭掉,易脱落,易涂抹。凡此种种,不仅给消费者造成不便和困惑,甚至带来食品安全的隐患。?从事食品、营养、医疗工作的专家们很是鼓励这般“较真”的询问。①针对食品过期后还能安全食用的困惑,②他们及时准确地开展科普宣传:③食品保质期是指食品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保持其品质和安全性的时间。④食品保质期之所以存在的意义,⑤是为了给消费者划定一个“放心食用”的期限,也就是最佳食用日期,告诉你什么时间能吃、好吃。从理论上讲,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不应该吃,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过了保质期的食品并不是说它一定就不安全了。在“保质期”内,食品的质量和口感最佳,但并不意味着过了这个日期食品就不能食用了。也就是说,(乙),也不等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在食品贮存条件达标、包装完好、色香味没有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即使过了保质期,也是可以食用的。过期食品的话题还有很多。比如,没有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的剩饭剩菜,再吃时必须慎重;过期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并非只有因食用被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生物型”中毒,还有因食用过量的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而导致的“化学型”中毒。 此外,食品保质期并不仅仅是个日期,它是由不可分割的期限、贮存条件两个元素构成的,如果贮存条件不符合常温、冷藏、避光等要求,食品保质期很可能会缩短,甚至丧失安全性保障。18. 第二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使用了“躲猫猫”“犄角旮旯”“两眼一抹黑”等熟语,请简要分析使用这些熟语的表达效果。 (3分)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分)20. 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4分)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22. 小月早餐想喝一杯燕麦片,却被妈妈以燕麦片已经过期一天会吃坏肚子为由制止了,妈妈把昨天的剩菜加热后让小月吃,她说蔬菜更有营养一些。你认为小月妈妈的行为合理吗?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5分)三、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作为乒乓球运动有史以来唯一一位超级全满贯运动员,马龙拿遍所有国际国内乒乓球大赛的冠军。他在谈到对人生与职业的热爱时,曾说:“只要心怀热爱,就永远是当打之年。”这一简单而深刻的观点,引发了人们的广泛讨论。有人认同这一观点,认为热爱可以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与转机;也有人对此持有疑虑,认为单靠热爱无法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结合具体的行动等。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月考卷语文答案D 思路点拨A.“含蓄隐蔽的曲笔给读者带来的审美体验远高于鲜明直露的直笔”错,根据材料一第一段“直笔和曲笔各有自己的美感效应”可知,曲笔和直笔各有美感,不能判定曲笔带来的审美体验远高于直笔。B.“这种‘婉而成章’写法产生的巨大艺术震撼力,令乱臣贼子恐惧”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可知,令乱臣贼子恐惧的是《春秋》这本书,而不是“‘婉而成章’写法产生的巨大艺术震撼力”。C.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可知,原文只是说“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总是不对生活作简单化的肯定或否定”,并没有说现实主义作品都是采用曲笔来描摹生活。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整合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思路点拨材料一结尾处所说“形象大于思想”,是指曲笔手法塑造的形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重解读的可能性,其意义往往超出了作者直接表达的思想,并没有“超越读者的认知”的意思。A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论证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材料一主要讨论了直笔与曲笔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其美学价值,并未深入到具体人物的曲笔描写。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答案①在史书撰写中,“春秋笔法”通过隐晦、含蓄的方式表达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以避免直接与统治权势或世俗观念发生冲突。②在文学创作中,“春秋笔法”则更多地通过曲折、隐晦的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和情节,以增加作品的深度和审美价值。(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命题透析本题考查运用文本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答案①阅读相关理论文章,了解曲笔的特点,提升鉴赏能力和审美趣味。②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以填充曲笔手法的空白和悬念。③在细节之处反复品读,透过“用笔”窥探作者的用意之妙。④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便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文中的曲笔之处。(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6.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C项“根本原因是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倍受喜爱和追捧的蒂沃道夫了”错误。蒂沃道夫被讨厌和不屑主要是由于人性的冷漠。他不再被需要,对人们来说失去了利用价值,所以人们甚至愿意接受挑唆,厌恶他、唾弃他。7.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D项“以限知视角的方式展开行文”错误。本文运用的是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相交替的叙述视角。8.【答案】①结构上,与文章的开头、结尾相呼应,使小说结构严谨;②内容上,“最后的”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张本。(4分。每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小说标题的作用。文章以“最后的十五法郎”为题,在结构和内容上均有巧思。结构上,文题与小说的开头、结尾相呼应,使小说结构严谨;内容上,尤其是“最后的”一词能够极大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叙事张本。如果学生从暗示主题、交代主要事件(内容)等方面作答且合理,亦可酌情给分。9.【答案】相同点:周围人的冷漠与恶意造就了二人的悲情命运,人们对归来的祥林嫂和重新做回推销员的蒂沃道夫的态度都经历了从好奇到取笑再到厌恶的过程,这使二人“无地自容”。(2分)不同点:①鲁镇的人对祥林嫂的讥讽与嘲笑推动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但彻底打垮她的是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礼教思想,人们的态度也源于此;(2分)②人们对蒂沃道夫的冷漠是基于他们不再需要他,但社会现实的一面却并未打倒他,他能够积极地想办法解决自己的问题。(2分)(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祥林嫂和蒂沃道夫虽然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却有相似的经历,从表面上看,他们受到的精神伤害的确对他们的命运走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从深层看,祥林嫂在街头的风雪中凄惨离世,虽然与人们的冷漠有关,但人们的冷漠归根结底来自封建社会传统礼教思想的束缚,因此祥林嫂的悲剧也是时代思想的悲剧;而蒂沃道夫虽然受到冷待,尽管已经老得走不动,却还是积极地想办法将自己“推销”了出去,没有过多的思想负担。他备受冷待的原因是“社会价值”的丧失,但最后,他通过推销自己重新找回了这种“社会价值”。(3分)BDF(译文: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每涂对一处给1分,多涂不给分。) (3分)C(C均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分)D(作者结尾说到张良的长相也是为了借其妇人女子之貌表现其“忍”的特质。) (8分) (1)秦国正值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土,那种安居在家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 (“方”“夷灭”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对句子大意给2 分。) (2)敬爱自己家里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家里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小孩。 (句子中第一处“老”“幼”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对句子大意给2分。) 14.(5分)①第三段写荆轲、聂政是从反面写出张良当初的鲁莽不忍;(2分)②第四段写郑伯肉袒牵羊和勾践卧薪尝胆,是引“忍而成事者”作衬,从正面衬托“子房之能忍,见其为天下勇”。(3分)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安居在家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气势是不可以凭借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因此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地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轻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于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三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这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 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因为不能忍耐,所以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精锐力量;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待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外柔内刚,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答案】15. C 16. ①以乐景写哀情:前两联中,首联“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描绘雨后初晴、阳光返照的清新景象,颔联“乱点翠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以“乱点”“平铺”展现山杏纷繁、水蘋茂盛的生机,色彩鲜艳。但诗人被贬,美好春景反衬出其内心哀伤。 ②以哀景衬哀情:颈联“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白雁羽毛湿重难飞,黄鹂声涩难畅,迟滞艰难之景,渲染凄凉氛围,契合诗人被贬后的压抑愁苦。 ③直抒胸臆:尾联“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诗人直言非江南春不好,而是自身衰病,致使无心赏春,直接抒发被贬后的郁闷、惆怅与前途之忧。17.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答案】18. 这三个熟语都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贴近生活,凸显了人们在生活中因“保质期”而产生的困扰,同时增强了科普文的通俗性,利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A 谈虎色变/忐忑不安 B 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不厌其烦 第①处,修改示例:针对食品过期后是否还能安全食用的困惑。 第④处,修改示例:食品保质期存在意义。 甲:食品过期还能不能吃 乙:过期不等于变质 22. ①小月妈妈的行为不合理。 ②燕麦片过期一天并不一定就不安全了,只要贮存条件合适,也可以适当食用。 ③剩菜虽然没有“保质期”,但有可能因细菌等污染而引起中毒。【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通过乒乓球运动员马龙的话,引出了人们关于“热爱”这一话题的讨论。对于“只要心怀热爱,就永远是当打之年。”这一观点,有人持肯定态度,认为热爱对于人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带来成功和转机;也有人持怀疑态度,认为热爱离不开实际的行动等。首先需要明确材料几个关键词的含义。“热爱”体现内心的情感与追求,是驱动人们前行的强大动力;“当打之年”意味着处于最佳状态,能取得优异成绩;“行动”是将热爱转化为实际成果的关键步骤。其次,思考材料两种观点之间的关系。热爱能激发人的潜能,让人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定信念,成就辉煌。但是仅有热爱不够,还需通过具体行动将热爱转化为实际成果,行动才能让热爱落地生根。可以说材料的两种观点其实并不矛盾,而是辩证统一的。热爱与行动相辅相成,热爱为行动提供动力,行动让热爱得以实现,二者缺一不可,共同助力人们实现人生价值,如苏炳添热爱短跑事业,通过科学训练和不懈努力,不断突破极限,成为亚洲飞人。考生在写作时,可以对这两种观点作辩证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写记叙文,考生要注意选取典型事例,通过多种描写手法来勾勒人物的形象,从而反映其“热爱”心中的事业并积极努力的品格。如果写成议论文,考生行文时可以先叙述马龙的事例,引出自己对“热爱”的看法;然后具体分析,阐明“热爱”对于人的重要性;最后,可以联系现实,呼吁提倡当代年轻人找到心中的“热爱”,并为之努力奋斗。立意:1.发现心中热爱,并努力实现它;2.保持热爱,执着追求;3.心怀热爱,奋斗不止;4.爱我所爱,无怨无悔;5.守心之热爱,搏时代潮头;6.坚持方能成就远,热爱可抵岁月长;7.热爱之途,不惧风雨。【例文】以热爱为笔,用行动作墨,绘就精彩人生马龙一句“只要心怀热爱,就永远是当打之年”掷地有声的话语,引发了大众对热爱与人生、职业关系的热烈探讨。热爱,究竟在人生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是成功的充分条件,还是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事实上,热爱是成功的强大动力源泉,而行动则是将热爱转化为实际成就的关键纽带,二者紧密相连,共同绘就了精彩的人生。热爱,宛如一座明亮的灯塔,在人生的茫茫大海中,为我们指引前行的方向,赋予我们不断奋进的力量。短跑名将苏炳添,对短跑事业怀着炽热的爱。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下降,伤病也如影随形,这对运动员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但苏炳添对短跑的热爱,让他毅然坚守在赛道上。每一次训练,他都全神贯注,不放过任何一个提升的细节。从起跑的姿势,到跑步时的步频、步幅,他不断地琢磨、改进。正是这份深沉的热爱,支撑着32岁的他,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中,跑出了9秒83的惊人成绩,成功晋级决赛,成为首位站在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赛道上的中国运动员,打破了亚洲人在短跑领域的极限,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然而,仅有热爱,而不付诸行动,热爱就如同无根之萍,无法结出成功的果实。李白小时候并不喜欢读书,他热爱自由和探险,常常偷偷溜出门去玩。虽然他对诗歌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最初并未将这份热爱转化为持之以恒的学习行动。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一位老婆婆在磨铁杵,老婆婆告诉他“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让他深受触动,才开始发愤读书,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这说明,如果李白没有将对诗歌的热爱转化为实际行动,而是继续贪玩,那么他可能永远无法成为“诗仙”,他的热爱也就无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就。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还有无数像苏炳添这样的追梦者,他们用热爱点燃希望,用行动铸就辉煌。他们的故事深刻地告诉我们,热爱能激发我们内心深处的潜能,让我们对生活充满无限热情;而行动则是将热爱转化为现实的必经之路,让我们的梦想照进现实。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积极探寻自己内心真正的热爱,并为之全力以赴。无论我们的热爱是追求科学真理、投身艺术创作,还是致力于社会公益,只要我们心怀热爱,勇往直前,用行动去践行,就一定能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实现人生价值。吾辈不妨以热爱为笔,饱蘸激情的墨汁,用行动作墨,挥洒奋斗的汗水,在人生的画卷上绘就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外国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第三次月考卷语文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