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A B D C D B A B B D C D D C 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14分)(1)名称:锦衣卫(或东厂)。(2分)说明:军机大臣只是传达皇帝旨意的工具,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使皇权大大强化。(2分)(2)意义:是古代防御北方蒙古族南扰的重要军事防御体系;为古代封建社会的农业经济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相对和平安定的生产环境;它是连接长城内外各个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特点: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习俗和习惯;笼络边疆民族上层;利用宗教来加强对边疆的控制;设机构进行管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意思相近即可,4分)(3)因素:八股取士的束缚;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的摧残;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读书人的功利心态。(答出其中任意两点,意思相近即可,2分)(4)认识: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耕文明开始衰落;中国的对外交往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符合题意,观点正确,言之有理,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2分)18.(12分)(1)制度:八股取士。(2分)原因:该制度禁锢思想,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2分)(2)特点:皇权至上;中央集权;等级森严。(任答两点,2分)举例: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1分)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1分)(3)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高产作物引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任答两点,2分)原因:人地矛盾突出;“多劳”倾向导致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发展缓慢(思想落后);等等。(任答两点,2 分)19.(14分)(1)变化:由宋代以海路为主,到元代海陆兼备。(2分)原因:宋朝并未真正实现大一统,民族政权并立,西北、东北商路被少数民族政权占据;元朝统治区域辽阔,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而且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4分)(2)质疑依据:明成祖反对穷兵黩武;耀兵异域不应该舍近求远。(2分)支持理由: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是当时的世界强国。(2分)(3)逆转:从主动、积极对外开放到闭关自守。(2分,类似亦可)启示:对外开放使国家富强,闭关自守导致国家落后。(2分)20.(12分)(1)方式:设立机构;签订盟约;抗击外来侵略。(任答两点即可,2分)(2)观点:民族交融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分)论述:唐朝时,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立唐蕃会盟碑,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辽宋西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先后出现了多次民族间的战与和,但和为主流,极大地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元朝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形成新的民族——回回,实行了行省制,实现了对广大疆域的有效管辖,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和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西藏和台湾地区的管辖,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朝时期,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册封达赖与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加强了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福建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东南海防。(6分)结论:国家统一、边疆安定自古以来是中央政府和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发展,凝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2分)从江县东朗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6月素养评估七年级 历史试卷(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年代尺有助于记忆历史。下列所示年代尺上的“?”处应填入( )A.忽必烈继承汗位 B.金灭北宋 C.蒙古灭金 D.朱元璋称帝2.明朝设立某机构“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可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如在明神宗时期的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该机构最可能是( )A.锦衣卫 B.御史台 C.都察院 D.尚书省3.★永乐十四年(1426年)至二十一年(1433年)间,远在东非的木骨都束和卜剌哇,三次派遣使节来华朝贡;永乐二十一年(1433年)九月,锡兰山(斯里兰卡)、阿丹(位于阿拉伯半岛)等国使臣来南京贡方物。材料体现了( )A.戚继光抗倭的胜利 B.郑和下西洋的壮举C.葡萄牙攫取租住权 D.郑成功打败荷兰人4.★明代有诗云:“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该诗表达了其作者( )A.收复中原失地的决心 B.宁死不屈的丹心品质C.不畏艰险的进取精神 D.捍卫国家安全的意志5.据统计,万历六年(1578年)明朝财政收入约为350余万两白银,支出则为380余万两白银。到万历十二年十二月,“皇上御极十三年,太仓粟可支七年,银亦可支二年。”这表明“一条鞭法”的实行(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C.给明朝财政状况带来转机 D.加重了农民徭役负担6.★1644年,在北京城先后出现了三个年号,依次是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和顺治元年。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A.“靖难之役”与大规模营建北京城 B.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并建立后金C.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D.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和清军入关7.★顺治帝苦读汉族典籍,明确宣布“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康熙帝进一步将“崇儒重道”国策具体化,提出了化民成俗,文教为先的十六条《圣谕》。这说明清朝统治者( )A.积极提倡学术自由 B.继承历代文化传统C.借鉴中原政治制度 D.只许传播儒家思想8.★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后,在施行《大清律例》的同时,允许当地各民族沿用原有的法律,同时注重保护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材料说明,清政府( )A.对新疆采取因俗而治政策 B.注重发展民族地区经济C.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事务 D.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9.★1754年,乾隆皇帝在改建承德避暑山庄丽正门时,以满、蒙、汉、维、藏五种民族文字题写门额。后来,又下令将清朝祖陵的石碑也用上述五种民族文字镌刻。其意在表达( )A.君权至上的思想 B.国家统一的理念C.民族平等的愿望 D.尊奉祖先的情感10.★明朝的内阁办公地距离皇帝寝宫1 000米,而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这让皇帝能随时召见军机大臣,了解国家大事。皇帝阅览官员呈报的奏折,军机大臣聆听皇帝口述上谕,回到军机处,凭借记忆拟定上谕,然后再赴养心殿,交皇帝定夺,这中间只需一个时辰,就成为正式的诏书。从1 000米到50米的距离变化最能体现的是( )A.明朝内阁权力弱化 B.君主专制的强化C.军机大臣跪受笔录 D.地方权力的削弱11.★据统计,明代从洪武到嘉靖200年间主要实行“海禁”,隆庆、万历以后部分“开禁”;清代于 1757— 1840年实行广州一口通商的“半闭关”。明清时期的“海禁”和“半闭关”( )A.维护了中国国家主权安全 B.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C.推动长途贩运贸易的兴起 D.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12.明末清初,汇票作为汇兑的工具已经流行。乾隆、嘉庆以后,汇兑业务发展迅速,专营汇兑的票号应时产生。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印刷技术提升 B.封建统治危机 C.商品贸易发展 D.耕地面积扩大13.图表分析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分析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的“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国人口统计表”,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年代 明洪武26年 (公元1393年) 明万历28年 (公元1600年) 清康熙39年 (公元1700年) 清乾隆59年 (公元1794年) 清道光30年 (公元1850年)人口数量 0.7亿 1.97亿 1.5亿 3.3亿 4.3亿A.1794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 B.明朝比清朝人口增长速度慢C.中国古代的人口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D.清朝前期中国人口快速增长14.★18世纪,瑞典生物学家林奈发现《本草纲目》中蕴藏着宝贵的知识财富,由此得到启迪,撰写出论文《自然系统》,震惊了世界科学界;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汲取并引用了《本草纲目》的理论和例证。这说明( )A.传统医学不断发展 B.古典文化开拓创新C.西方科学源于中国 D.古代科技影响世界15.★元明清时期中国戏剧空前繁荣。下面示意图中①处应为( )A.罗贯中《三国演义》 B.施耐庵《水浒传》 C.汤显祖《牡丹亭》 D.吴承恩《西游记》16.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最能概括这段历史全过程的演讲题目是( )A.帝国的彷徨 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 D.王朝的振兴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14分)七年级某班围绕“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开展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君主专制强化】材料一朝代 组织机构 作用明朝 ① 特务组织,对官吏和百姓进行严密的监视侦察清朝 ② 处理军政大事的权力枢纽,它的设置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朝①组织机构的名称。(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②组织机构的设置为何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2分)【边疆管辖加强】材料二明长城示意图 清朝十分重视边疆治理制度的建设。根据边疆民族的特点分别施治……对边疆民族的上层人物加强控制的同时在待遇、名位和礼遇方面加以厚待;在蒙古草原和青藏高原积极倡导喇嘛教,发挥宗教聚集人心、教化风俗、绥服边地的作用;在中央设立理藩院,掌管内外藩蒙古、回部及诸番杂部,在北部、东部、西北部、西部边疆设置军府,派将军、都统、大臣等官员监督、管领当地的军事与行政。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2)依据材料二,简述图中所示工程修建的重要意义,(2分)并概括清政府在边疆治理上的特点。(4分)【科技文化成就】材料三 从世界范围看,明清科技总体上逐渐从先进转为落后,而且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读书是为了做官,很少有人去攀登科学的殿堂,没能产生如同期西欧的天文、数学等近代科技。同时,因受封建制度束缚,人才培养不能和社会生产相结合,推动社会发展。——摘编自《从明清教育解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制约明清科技发展的因素。(2分)(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明清时期我国社会发展变化的认识。(2分)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这是明代考试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从明代下半期到清代末期三四百年间……真是中国历史上最斫(zhuó)丧人才的制度。——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材料一中论述的是明朝的什么制度?(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它“是明代考试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2分)材料二 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坐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历史上,故宫基本格局主要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建筑高大森严,显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内廷建筑则庭院错落,自成体系,富于情趣。前朝后寝,分工明确,不得随便逾越,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并举例说明。(4分)材料三 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但是清朝时期人口猛增,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经营规模进一步狭窄,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即使在地力尚算肥沃的江南地区,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陷于劳动力过量投入,结果略有增长却没有什么发展的“糊口小农”经济。——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农业发展的特点,(2分)并分析明清农业经济发展难以突破“糊口小农”经济的原因。(2分)19.(14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如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不能彼此孤立,需要互相交往。让我们在历史长河中,探寻古代中国的外交足迹,汲取历史的真谛,启迪人生的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1 宋代海路交通路线图) ,图2 元朝交通路线图(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比较从宋代到元代对外交通路线发生的变化,(2分)并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材料二 他(明成祖)以汉武帝穷兵黩武为殷鉴而特旨褒奖“安养中国,慎固边备”的主张。当有人进言用兵时,反被斥为“狂妄”。难以想象,在对外关系上惟恐穷兵黩武的朱棣会派郑和去耀兵。如果要耀兵异域,为何不在邻近的朝鲜、日本等国,而偏要舍近求远呢?——范金民《郑和下西洋动因初探》(2)材料二质疑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耀兵异域”,请根据材料归纳其质疑的依据。(2分)假如你支持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耀兵异域”,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2分)材料三 从对外关系上来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了……倭寇沿海骚扰,给南方各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至明清时期发生了什么逆转。(2分)从逆转带来的巨大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2分)20.(12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时期 内容唐朝 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宋朝 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宋真宗时,宋辽议和,签订盟约明朝 戚继光抗倭,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1)根据表格内容,归纳中央政府采取哪些方式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2分)(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①民族交融 ②边疆治理 ③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中任选一个除范例外的角度,将观点“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补充完整并加以阐述。(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总结提升。照抄范例不得分)【范例】观点: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论述:明朝中期,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武装抢劫,侵犯我国的国家主权,明王朝派将领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维护了东南边防的安宁和国家主权完整,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总结:综上可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入侵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答案.docx 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东朗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6月素养评估历史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