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2025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三模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2025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三模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中考三模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如图是2021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页的一幅图。这幅图反映了( )
A.北京人已经懂得了人工取火 B.北京人正在烧烤水牛等家畜
C.北京人学会了用火改善生活 D.北京人烧烤的食物中有甘薯
2.“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措施是( )
A.休养生息 B.平抑物价 C.盐铁官营 D.尊崇儒术
3.汤晓同学要做一期手抄报,搜集的素材有:北方各族的内迁、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回族的形成。由此判断,该期手抄报的主题是( )
A.国家统一 B.政权分立 C.社会变革 D.民族交融
4.“时间的车轮又轧出了同样的辙痕,这个朝代与秦朝是那么惊人的相似。一样的气吞万里如虎;一样的千古江山、尽归一姓;一样的雄才伟略、创制颇多;一样的残暴、好大喜功;一样的二世而亡。”这个朝代是(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5.谚语、民谣因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而具有史料价值。某朝代出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苏湖熟,天下足”“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等谚语、民谣。该朝代是(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6.《中国通史纲要》记载:“他设立了叫做’锦衣卫’的侦缉组织,专门罗织官员吏民的罪名,使人感到随时会有杀身灭家的灾难。”材料中的“他”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康熙帝 D.乾隆帝
7.下表呈现了元清两代对台湾的治理措施,其中体现的历史趋势是( )
历史时期 治理措施
元朝 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清朝 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中央官制的完善
C.海外贸易的繁荣 D.边疆管理的加强
8.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义律共交出二万零二百八十箱,共计二百数万斤,实一网打尽。林(则徐)在海滩挑成两个池子,前设涵洞,后通水沟,先由沟道引水入池,撒盐其中……再抛石灰煮之。共计二十三日,全数始尽销毁。”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B.鸦片战争 C.天京事变 D.黄海海战
9.以下是中国近代一位历史人物的年谱(部分)。空白处的内容应为( )
A.创办《民报》 B.领导辛亥革命
C.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D.领导护国战争
10.“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这昂扬的旋律和熟悉的歌词,曾唱响大江南北,成为当时的“中国最强音”。这首歌曲诞生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B.十年内战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系列的重要会议,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总结了红四军成立以来军队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的会议是( )
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三大
12.1950年以来,我国农村先后经历了从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再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政策调整。这些改革和调整从根本上是为了( )
A.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B.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扩大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D.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13.2024年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回顾历史,70年前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确立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14.1997年7月1日的一篇新闻报道中说,1841年1月英国侵略军将米字旗插上海岛,今天五星红旗在此升起。报道中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鸦片战争 香港回归祖国 B.第二次鸦片战争 澳门回归祖国
C.甲午中日战争 香港回归祖国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澳门回归祖国
15.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下列诞生于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的文明古国分别是( )
A.古埃及 古巴比伦 B.古印度、古巴比伦
C.古埃及 古罗马 D.古埃及 古希腊
16.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该向拿破仑表示感激,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这反映了拿破仑对外战争( )
A.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B.控制了欧洲大部分国家
C.摧毁了法国封建制度 D.激化了法国国内的矛盾
17.知识结构化的实现,来自于可视化的知识结构,即通常所说的思维导图。历史社团开展了“思维导图 寻找历史”活动。如图横线处最恰当的史事是( )
A.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B.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C.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18.2024年4月9日,中国第二十七批赴刚果(金)维和部队全体官兵被授予联合国“和平勋章”,这是联合国表彰维和人员的最高荣誉。这一表彰源于联合国的首要宗旨是( )
A.解决贸易争端 B.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C.促进亚太合作 D.加快欧洲一体化进程
19.世界社会主义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1848—1917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主要包括《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巴黎公社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等重大事件。这一时期,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是( )
A.社会主义思想从空想到科学 B.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到多国
C.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实践 D.社会主义革新从地区到全球
20.《机器时代的“享受”》(右图)描绘了19世纪后期,英国的有钱人乘坐汽船游览泰晤士河的场景:汽船在河中冒着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也使河水变得污浊不堪。这一场面反映出工业化带来的影响是( )
机器时代的“享受”
A.人口增长迅速 B.文化水平提高
C.贫富差距消除 D.环境污染严重
二、综合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在理解边疆与“大一统”关系时,应处理好几种关系:如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根据不同风俗和社会发展水平,采取特殊的、过渡性的管理方式,加强行政管控,使其逐渐融入“大一统”的治理体系之中;又如动荡与稳定的关系,在具体的政治行为中,治国者选派得力可靠的能臣来治边护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行政管控,确保边疆稳定和天下太平。
——摘编自李大龙等《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1)观察材料一的《明朝形势图》,指出明朝为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而采取的措施,并分析该措施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深远意义。当东南沿海面临外来侵扰时,明政府又采取了哪一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治国者在边疆治理上处理“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时采取的策略。例举清朝前期平定少数民族贵族叛乱的一项史实,并指出近代解决新疆危机的湖南能臣。
(3)综上,从边疆治理和国家统一的角度,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位战地记者在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某次战役时写道:“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击毁的大炮,几个月来都是如此……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
1944年6月6日,即进攻日,英国和美国军队……开辟了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这一新的威胁连同原子弹带来的灾难使得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战争正式结束。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
(1)材料一中“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开辟第二战场”分别指的是哪次战役?“战争正式结束”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材料二 冷战开始后,德国问题便成为冷战的焦点。美、英、法、苏等国在各自的占领区内推行有利于本国的政策。德国逐渐分裂为两个不同的经济、政治实体。1949年,德国正式分裂。
——摘编自《世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2)材料二中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是哪次会议提出的?德国分裂与冷战的关系是什么?
材料三 据不完全统计,约900万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丧生,2000多万人受伤;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民伤亡共8000余万人,参战国物资总损失高达4万亿美元以上。战后,大国的军费开支不减反增,世界人民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摘编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世界现代史》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战争的认识。
三、材料题
23.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战,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70号《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发布的有关抗日的纪念日有“七七”抗战纪念日、“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这是中国政府以法规的形式确定的抗日战争纪念日。
材料二 陈嘉庚年谱(部分)
时间 事件
1910-1911年 加入同盟会,汇款5万元支持孙中山
1912-1921年 在集美创办小学、师范、商科等学校;创办厦门大学
1937-1941年 组织“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累计捐款15亿元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坚定不移推动全民族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中国共产党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假设你是红色故事讲解员,请你向游客介绍上述三个纪念日设立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表格反映出陈嘉庚投身于中国近代哪些救亡图存的大事?请概括陈嘉庚的救国途径。陈嘉庚身上体现了哪些精神?
(3)《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能够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你得出的两个历史结论。
《2025年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中考三模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C
2.A
3.D
4.B
5.B
6.A
7.D
8.A
9.C
10.A
11.B
12.D
13.A
14.A
15.A
16.A
17.D
18.B
19.C
20.D
21.(1)措施:修长城
意义:使长城成为了各民族交往的纽带,增进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长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团结的民族精神,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举措:戚继光抗倭
(2)策略: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史实:平定准噶尔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湖南能臣:左宗棠
(3)认识:加强边疆治理、促进边疆发展:打击分裂势力和外来侵略,坚决维护国家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
22.(1)战役:凡尔登战役;诺曼底登陆;
标志: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2)会议:雅尔塔会议。
关系:德国分裂是冷战的产物,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对两极格局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3)认识: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沉重灾难;战争是残酷的,我们要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23.(1)介绍:“九一八”纪念日是为了纪念1931年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七七”抗战纪念日是为了纪念1937年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是为了纪念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2)大事: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加入革命组织;用资金支持革命与反侵略斗争;组建爱国团体;用教育途径救国。精神:热爱祖国;追求民主;心怀人民。
(3)结论: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或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②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或中国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