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坚强的意志 坚定的信念 崇高的理想导课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和材料,说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原因、内容、影响。2.通过分析材料并结合教材,概括苏联工业化的背景、措施、结果、特点。3.阅读教材,说出苏联农业化集体化实施的开始时间、手段、典型做法、实质、评价。4.通过阅读教材和材料,说出苏联新宪法的内容、意义;苏联模式的特点及影响。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为了打退帝国主义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苏维埃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物质的保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随着内战结束,农民不堪忍受越来越严重的无偿征购,有意减产,以抗拒粮食征集。加上多年的战争,导致俄国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有1913年的一半,农民反抗的情绪日益严重。农产品和原料短缺,导致多数工厂停产,工人大量失业,开始罢工游行。——《全球通史》“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执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的苏俄,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单位:普特阅读文字和图片,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影响。怎样纠错?实行新经济政策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一)新经济政策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阅读课本,说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原因、内容、影响。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作用时间 1918—1920年 原因 国内战争 内容 农业 实行余粮征集制 工业 中小企业国有化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国家统一分配 影响 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 巩固了新生政权, 存在许多弊端。 经济困难,社会矛盾加剧征收粮食税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等实行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单一的公有制到多种所有制并存排斥市场到利用市场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1921年“新”的特点: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发展商品经济(计划和市场结合)。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新经济政策退一步:进两步:由完全公有制退到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1.扭转经济崩溃局面,促进经济恢复发展;2.最终公有制战胜私有制,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全球通史》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新经济政策(二)苏联的成立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历史上俄国名称变化1.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实施新经济政策;3.成立苏联。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列宁历史功绩: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 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1/8,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大国崛起》国内:苏联工业发展水平落后国外:受帝国主义的威胁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背景:2.措施:3.结果:4.特点:材料一: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 《大国崛起》材料二:由于苏联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苏联经济技术十分落后,而周围的资本主义国家技术先进,工业发达。如果苏联不能在短时期消灭这种落后性,不发展工业,不建立军事工业,不迅速巩固国防,帝国主义随时可能发动军事干涉和侵略,扼杀苏维埃政权。——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2.分析材料,结合课本,概括苏联工业化的背景、措施、结果、特点。经济上: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背景:2.措施:3.结果:4.特点:①经济(工业)落后 ②巩固苏维埃政权2.分析材料,结合课本P48,概括苏联工业化的背景、措施、结果、特点。1928—1937年实施并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经济上: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不同年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的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中的比例苏联13.7%西伯利亚铁路通车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大型钢铁厂苏联军事工业化莫斯科地下铁竣工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喀秋莎”火箭炮1.背景:2.措施:3.结果:4.特点:①经济(工业)落后 ②巩固苏维埃政权2.分析材料,结合课本,概括苏联工业化的背景、措施、结果、特点。1928—1937年实施并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经济上: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全球视野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借鉴苏联的这种模式进行的成功探索的案例是什么?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丘吉尔评价斯大林: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苏联工业化过程中需要的粮食和原料从哪来?经济上:二.农业集体化1.开始时间:3.典型做法:4.实质:5.评价:20世纪30年代初起行政手段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成公有制 P50“相关史事”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提供了资金。②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落后。任务三:阅读课本P49,说出苏联农业化集体化开始时间、手段、典型做法、实质、评价。 (指向目标3)材料一:全盘集体化运动使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它使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材料的供应得到了一定保障。另外,集体农业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吴于廑、齐世荣《世界现代史·上卷》材料二 苏联学者估计,集体化时期遭到迫害的有500万—1000万人。1932-1933年乌克兰、北高加索地区的大饥荒使300万—400万人饿死。政府忽视农民的物质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2.手段: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组建拖拉机站监督服务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工业化农业国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国农业集体化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消灭富农消灭剥削阶级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任务四:阅读课本P50,分析材料,说出苏联新宪法的内容、意义;苏联模式的特点及影响。 (指向目标4)1.苏联新宪法规定:2.苏联新宪法颁布的意义: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性质】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也标志着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3.苏联模式特点: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4.苏联模式影响:政治上: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材料一:苏联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道路。 ——《大国崛起》材料二:对俄国人民来说,五年计划是一件福祸兼有的事情……它们使国家在经济上和军事上强大起来,从而大大有助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积极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工轻)消极:没有尊重经济客观规律,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1.苏联新宪法规定:2.苏联新宪法颁布的意义: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性质】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也标志着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3.苏联模式特点: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4.苏联模式影响:积极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局限性:没有尊重经济客观规律,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阅读课本,分析材料,说出苏联新宪法的内容、意义;苏联模式的特点及影响。政治上: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①制定政策要从本国国情出发,遵守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②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列宁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时期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归纳●堂测1.列宁指出,“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苏俄(联)的下列举措最能体现上述主张的是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C.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2.1921年春,苏俄出现波及30多个省的严重饥荒,农民对苏维埃政权产生强烈抵触情绪,引发叛乱。为解决危机,苏俄调整农业政策,具体措施是( )A.实行余粮征集制 B.限制农产品产量C.实行农业集体化 D.征收粮食税BD3.《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指出: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实行急剧的转变。为此,1921年苏俄政府实行“急剧的转变”表现为(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C.开始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D.采取计划经济体制4.关于工业化资金来源问题,苏联党内进行了激烈争论,中央接受了斯大林的建议,从农业中抽取工业化的发展资金,除了向农民征收普通税外,还要通过扩大工、农产品的价格差来收取。后来,又不加限制地扩大这种价格差。这表明苏联工业化( )A.资金充足 B.以损害农民利益为代价C.发展迅猛 D.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B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