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综合素质测评班级开展“身边的文化遗产”主题学习活动,你所在的小组搜集整理了一些材料,请你完善。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1.【活动一·认识文化遗产】同学们针对本次学习活动的主题写了一段文字,请阅读并完成下面的小题。(共4分)我们身边有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如名胜古迹、民间技艺、民俗活动等,它们都__①__(章 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承载着人类的历史和智慧。文化遗产从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如别出心__②__(裁 栽)的苏州园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濒临消亡的山东琴书等。(1)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2分)承载( ) 濒( )临(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2分)①________ ②________2.【活动二·解读非遗标识】下面是小豫搜集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标及解读。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INCLUDEPICTURE"河南卷-9.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课件\\八语河南\\河南卷-9.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25秋课件\\八语河南\\河南卷-9.tif" \* MERGEFORMATINET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外部的圆形象征着循环,永不消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彰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表现出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向前的时代精神。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传达出古朴和质拙感,一方面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②图形中心造型的鱼纹隐含一“文”字,“文”隐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鱼生于水,寓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世代相传③鱼纹外抽象的双手上下围合,寓意同心协力,共同继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④内部的方形与外部圆形对应,象征天圆地方,表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空间有极大的广阔性A.①④③② B.④②③① C.②③④① D.③②④①3.【活动三·保护文化遗产】河南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古迹众多的省份。为提高同学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学校围绕此话题开展了“保护身边的文化遗产”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共8分)(1)在制作手抄报时,小文同学搜集到下面一则材料,请概括这则材料的主要内容。(20字左右)(2分)我国石窟寺多开凿于河流阶地,既反映了古人选址和建造的工程思维,又构成了独特的景观特点。石窟寺内包含洞窟构筑物、壁画、彩塑、石雕像、题刻题记等内容丰富、形制多样、艺术魅力深厚的文物类型。2024年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2 155处石窟寺和3 831处摩崖造像。(2)活动中,小语给同学们展示了下面这幅漫画,请你简要介绍漫画内容,并用一句话概括该漫画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2分)INCLUDEPICTURE"河南卷-10.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课件\\八语河南\\河南卷-10.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25秋课件\\八语河南\\河南卷-10.tif" \* MERGEFORMATINET(3)班长想号召全校同学一起参与保护文物的活动,以下是他以班委的名义拟写的一则倡议书,请你在横线上补全倡议书的内容,要求切合主题,表达得体。(4分)倡议书全体同学: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由于我们的保护意识不强,身边的许多文物受损,借此“保护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之机,学校向同学们发出如下倡议:①树立保护意识,爱护身边的一梁一柱、一碑一刻、一砖一石;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愿大家携起手来,从你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担负起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八年级(1)班班委2025年6月11日4.【活动四·赞颂文化遗产】请将空缺的古诗文名句补充完整。(8分)山川大地,楼阁林立,江河湖泊,遗迹众多。它们犹如璀璨的明珠,在古诗词里熠熠生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一片原野、万千草木与黄鹤楼隔江相望;“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贾亭与钱塘湖浑然一体;“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采桑子》),一圈波纹、几只鸥鸟让颍州西湖魅力无限;“⑦__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一截兵器让人遥想伤痕累累的赤壁。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一)【活动五·品味文化遗产】阅读下文,完成5~8题。(共16分)窗花舞张金凤①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经过剪刀轻灵的裁剪,给家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是窗花。②我去赶年集,总是特意寻找窗花。那手工剪出的红窗花,每一幅都经由一双灵巧的手抚摸过,充满智慧和爱意;剪刀裁出的线条简约而质朴,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INCLUDEPICTURE"河南卷-16.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课件\\八语河南\\河南卷-16.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25秋课件\\八语河南\\河南卷-16.tif" \* MERGEFORMATINET③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幼时乡下的冬日,红彤彤的炭火盆旁,女人守着针线笸箩,用小剪刀在红纸上勾画自己的梦。剪了一辈子窗花的奶奶,头白了,耳背了,眼花了,可仍能剪窗花。她说,剪刀有眼睛,心里有图谱。她戴着花镜盘腿而坐,小巧的剪刀在指尖轻盈地旋转、舞蹈。左旋右转之间,一朵朵美丽的窗花在她手中慢慢绽放:牡丹花团硕大、富贵华美;荷花在清澈的野塘袅袅出水,鲤鱼蹦出水面;怀抱大鲤鱼的胖娃娃,肉嘟嘟的脸上带着笑;园圃中,菜花尖上有蝴蝶、蜻蜓生动地伫立……剪着剪着,奶奶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光,勾起了她对劳动岁月的记忆,嘴角笑起两朵花儿。她剪出肌腱有力的农夫扬鞭驱健牛耕田,剪出忙于秋收的老者赶着满载的马车走在回家的路上。她也剪出悠然自得的休憩场景:戴斗笠的老人垂钓于湖畔,一圈圈细红的曲线就是湖水的涟漪;摇蒲扇的奶奶、纳鞋底的妇人在大树下安详地微笑,用故事拴住一帮穿肚兜的娃娃……④日头升上来又落下去,窗棂纸暗下去又亮起来。那些盛开在笸箩里的窗花,耐心地等着好日子到来。除夕的日子要重新封窗。棂子窗的木头骨架早被烟火熏染得结实而黝黑,初秋封上去的窗纸已经泛黄。它们被风摩挲过,被寒雨拍打过,被麻雀的嘴啄过,被小孩子的手指尖捅破过,一个个生动的日子都在它们身上留下痕迹。到年关,女人们刮掉旧窗纸,给窗棂掸去尘埃,贴上崭新的白纸。那雪白的新窗纸,将覆盖过往日子里的辛劳,给平实的生活增添浪漫。⑤新封的窗太素淡了,像茫茫的雪野,要开些花儿才有生机。过了年,春天就到了,是应该红红火火地开着花迎接它。于是,人们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年轻人的新房窗上贴的是喜鹊登枝、麒麟送子,从晨曦微明到月笼西窗,每一次抬眼看,窗上都流淌着幸福。姑娘们的窗上贴着嫦娥奔月、百鸟朝凤,这是她们自己剪的,把自己的心气和期盼都张贴在窗上。住着学生娃的屋子,窗子常常是无形的教科书,窗花有闻鸡起舞,有精忠报国。老人居住的窗上则贴着桃园结义、孟母三迁,老故事里的人生哲理,是一辈子的念想。⑥火红的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窗花是枝头飞翔的诗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⑦每年春节前,我都抽空剪几幅自己的窗花。如今的窗已经是宽大明亮的玻璃窗,窗花也由方寸宽窄发展到锦绣花团。⑧我的窗花师父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每年在老城区的石桥边卖窗花。十几年前她全家从农村迁到城里,离了土地,就在家剪窗花分给亲戚朋友。后来不断有人联系购买,这乡村里的老手艺竟然被城市人接纳和喜欢,于是她把剪窗花做成了自己的事业。平日里订购大图的居多,比如给老人祝寿的“松鹤图”,挂新屋的“大吉图”(雄鸡)、“百财图” (白菜)等。过年的窗花大多小巧,但是她最愿意剪这一类,边剪边想着一幅幅“喜鹊登枝”“狮子把门”“生龙活虎”都会贴在什么样的窗上,祝福什么样的人家,心里就欢喜。⑨老人的窗花有传统的样式,也有女儿给设计的新颖花样。我买窗花都是买双份,一份贴在窗上,一份收藏。慢慢地,自己也学着剪。从最简单的花样开始,从笨拙渐渐娴熟,线条由粗陋渐渐圆润。有一年,我竟也剪出几幅颇为满意的“百财图”,过年前分给亲友们张贴,皆大欢喜。⑩去年我买了一套胶州秧歌人物的窗花,共十二张,有小嫚、扇女、翠花、鼓子等,人物栩栩如生,动作鲜活动感。把它们一一张贴到窗上,屋里登时热闹起来。新年的阳光里,这些窗花就像活的一样,彩绸飞舞,扇子翻飞,耳畔似乎响起锣鼓唢呐的欢畅曲调。 不经意抬头往外看,见对面人家的玻璃窗上也贴着这种窗花。小区喇叭里响着热闹的《春节序曲》,屋角的红灯笼在风里晃动着。那一刻,我感觉窗花上的舞者都在舞动,舞得旖旎多姿,舞得虎虎生风。团团祥和的喜气笼罩着家家的春节。(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5.文章第③段说“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请你认真阅读③~⑤段,概括作者回忆了哪些事情。(4分)6.请结合上下文理解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词使用的妙处。(4分)那些盛开在笸箩里的窗花,耐心地等着好日子到来。7.第⑥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4分)8.联系下面的“链接材料”,以文中的“窗花”为例,谈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意义。(4分)链接材料: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他多次在不同场合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他常常在考察中点赞那些植根于人民群众朴素劳动、传承守护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活动六·文化遗产的创新】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9~11题。(共11分)材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材料二:在当下的“非遗”传承中,出现了一批“95后”“非遗”传承人,他们捕捉潮流元素,让中国“非遗”更有活力,也让中国“非遗”更加自信地走向国际。郎佳子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他创作了“烟熏妆”哪吒、“葛优瘫”等一些造型可爱的面人,将流行元素巧妙融入其中,这些作品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以往的面塑大都注重写实,郎佳子彧却更偏爱表达内心感受。他高中时的面人作品《花季》,生动地表现了高三学子面对高考压力时的心理、学习状态。由于现代人更在意作品传达的意义,于是他不仅创作反思当代人社交生活的作品,也用面塑作品回应社会热点事件,这些作品让人感到,“非遗”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郎佳子彧以影像的方式传播面塑作品,各种视频平台上的粉丝都等着他更新。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将“非遗”引入潮流,让“非遗”走进大众有了可能。材料三:创新是传统手工艺类“非遗”自力保护的内在要求,手工艺类“非遗”应在技艺上不断革新,不断超越。但在创新发展中,又不能为了创新而忘记传承。手工艺与纯艺术不同,它的本源是日常生活需要,因而,无论如何创新,都不应丢弃其生活器物的本性。例如在当代,由于远离了日常生活需要,苏绣传承一度出现了危机。此外,不能因为创新就远离本民族固有的审美心理。秦淮灯彩传承人说:“做灯是讲究寓意的,要讨喜,我创作过飞机灯,但不制作枪炮子弹灯,因为它们的寓意不吉祥。”9.下列对三则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是传统口头文学、美术书法等艺术形式,也可以是礼仪节庆等民间风俗。对“非遗”的保护意义重大。B.“95后”“非遗”传承人捕捉潮流元素,让中国“非遗”更有活力,更加自信地走向国际,郎佳子彧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C.苏绣因为盲目追求创新,远离日常生活需要,虽然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但其传统的内在精神已经荡然无存。D.秦淮灯彩传承人不制作枪炮子弹灯,做灯讲究吉祥的寓意,这符合中华民族固有的审美心理。10.结合材料二总结郎佳子彧面塑作品的特点。(4分)11.景泰蓝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述三则材料,能为景泰蓝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4分)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2~15题。(共11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①百姓。INCLUDEPICTURE"河南卷-17.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课件\\八语河南\\河南卷-17.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25秋课件\\八语河南\\河南卷-17.tif" \* MERGEFORMATINET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②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人。”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③,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④,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注释】①存:存恤,指爱护(养活)百姓。②耽:沉溺。③敝:同“蔽”,蒙蔽。④九重:深宫之内。12.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指前文所述的六个人和与这六人相似的其他人,也就是经得起考验的有志人士。B.“人恒过,然后能改”中的“恒”是常常的意思,强调人犯错误很正常,从错误中才能知道什么是正确的。C.“衡于虑,而后作”中的“作”在这里有“起作用”之意,强调除了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对人成才也起到重要的作用。D.“犹割股以啖腹”中的“割股”指割掉大腿的肉,太宗以此为喻,生动形象地阐明百姓对于国君的重要作用,不能损害百姓的利益。13.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4.【甲】文段第2段运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述了文段的论点。请你对此作简要赏析。(3分)15.读【甲】【乙】两文段,按照提示完成下面的填空。(4分)【甲】【乙】两文段都谈到了臣子对君主的作用,【甲】文段中的①“____________________”(填原文语句),强调朝廷要有②____________________的贤臣;而【乙】文段中的“以为朕之耳目”,表明贤臣犹如君主的耳目,不但要③________________,还要④________________。(后三个空各填一个四字短语)(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春 望杜 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6.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四、名著阅读(5分)17.名著《红岩》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请从下列角度中任选其一,结合名著内容,说说其思想意义。(5分)①传承革命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 ②爱国主义教育五、作文(5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任选一题作文。(50分)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赓续历史血脉,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我们义不容辞。(1)请以《我身边的文化遗产》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2)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答案一、1. (1)zài bīn(2)①彰 ②裁2. B3. (1)我国石窟寺景观独特,类型与数量众多。(2分)(2)示例:漫画中,一辆挖掘机正在拆除一处文物保护单位,旁边的一个人用手指着“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试图制止这种行为。(1分)这幅漫画通过简洁而生动的画面,揭示了一种社会现象:一些人缺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随意破坏文物,而另一些人则具有保护文物的意识,会对这种破坏行为进行劝阻。(1分)(3)示例:②发现破坏文物的行为,要敢于劝阻,勇于劝阻③主动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志愿活动,用行动助力文化遗产保护4. ①晴川历历汉阳树②芳草萋萋鹦鹉洲③孤山寺北贾亭西④水面初平云脚低⑤微动涟漪⑥惊起沙禽掠岸飞⑦折戟沉沙铁未销⑧自将磨洗认前朝二、(一)5. ①幼时乡下冬日女人们尤其是奶奶细致地剪窗花;②年关时节,人们张贴红彤彤的窗花。 (4分,每点2分)6. “盛开”一词与“窗花”巧妙搭配,将窗花写得鲜活灵动,化静为动,富有动态美;(2分)写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2分)7. 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2分)内容上用“窗花是枝头飞翔的诗歌”总承上文“窗花的美好”,用“是心头传承的薪火”总启下文窗花越来越被老百姓接纳和喜欢。(2分)8. 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②窗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形式多样而优美,栩栩如生、富有动感,凝聚着人们的智慧。③窗花承载着美好日子的喜气祥和,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念想和期盼。(4分,任答两点即可)(二)9. C 点拨:“苏绣传承一度出现了危机”的原因是“远离了日常生活需要”,并未提到“盲目追求创新”。10. ①包含了流行元素,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②更偏爱表达内心感受,如他高中时创作的《花季》就体现了这一特点;③反思当代人社交生活,回应社会热点事件,让人感到“非遗”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④以影像的方式进行传播,让“非遗”走进大众有了可能。(每点1分,共4分)11. ①创作景泰蓝作品时,加入潮流(流行)元素;②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创作作品;③作品可以表达人们的内心感受;④可以用影像的方式传播,借助视频平台新型传播方式;⑤创作贴近现实的、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作品。(4分,答出四点即可)三、(一)12. C 点拨:“作”这里是奋起,指有所作为。13.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的才干。14. 作者先从正面阐述个人身处逆境时需要努力奋发,才能有所作为;(1分)然后又从反面论证国家如果没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往往就会灭亡。(1分)由个人说到国家,正、反两个方面形成对比,有力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1分)15. 入则无法家拂士 执法严明 敢于进谏 居安思危【乙参考译文】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爱护(养活)百姓。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我常想能伤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都是由于追求欲望才酿成灾祸。如一味讲究吃喝,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目都受到蒙蔽,弄不清哪些政策是成功的,哪些政策是失败的,(帝王)不知道自己有哪些过错,于是渐渐导致国灭身亡。我既然住在深宫之内,不可能完全知道天下所有的事情,所以希望你们诸位起到我的耳目的作用。不要以为国家太平,边疆安宁,就不用心操劳国事了。”(二)16. 本诗前四句借景抒情,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饱含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颔联移情于物,诗人见花开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伤。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反映了诗人对家人命运的担忧,对和平的期盼,也展示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4分,言之有理即可)四、17. 示例一:《红岩》描写了许多革命志士面对刑讯威逼宁死不屈,面对金钱利诱毫不动心,为革命献身的场景,启示人们要牢记这些为革命献身的烈士,并将这种革命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示例二:《红岩》刻画了一批意志坚定、形象高大的共产党人形象,他们身上闪烁着耀眼的爱国主义光芒,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让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心中。(5分,合理即可)五、18. 略。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