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法不可违 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1 法不可违 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依据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框要培养总目标中的“知道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能够初步认识到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规范和保障作用”“遵守规则和法律规范”,“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初步具备依法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学段目标中的“认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学段内容中的“认识犯罪的基本概念,了解刑罚的主要类型;认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培育和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和违法犯罪行为。”
(二)教材分析
本框是第四单元《生活在法治社会》的第十一课《远离违法犯罪》的第一框题《法不可违》。第十一课主要讲授违法行为及其承担的法律责任,落脚点在学生应遵法守法、严于律己。第一框和第二框主要是知识内容的教学,重点介绍三种违法行为及其承担的法律责任,让学生知道违法必究,明确法不可违。第三框主要从行为层面,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做到严于律己、遵纪守法,作一名合格的守法的社会公民。本框的内容为后面两框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对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以及民法典的内容有初步认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为学习本节课奠定了基础。但同时学生不清楚违法行为的分类,易混淆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不了解民事违法行为也应承担法律责任。另外,学生对违法行为的分类及其承担法律责任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希望通过学习区分违法行为,并能在生活中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二、教学目标
1.准确区分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并分析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认识到违法行为的危害性,树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型。
教学难点:准确判断复杂情境中的违法行为类型,并理解其法律后果。
四、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展示材料:播放视频 2025年3月17日,成都网民唐某因编造“艾滋病传播17万人”谣言被行政拘留5日。 设问: (1)视频中的唐某为何会被行政拘留?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预设学生回答: 生1:唐某的传播虚假消息扰乱了社会秩序,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生2:可以避免。必须增强法律意识,不做违法的事。 生3…… 追问: (3)查阅治安管理处罚法,找出唐某被行政处罚的依据。 预设学生回答:…… 补充材料: (4)结合唐某的案例分析法律有何重要作用? 预设学生回答:…… 情境任务: 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任务说明: 以真实情境为切入点,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增强法律意识,切入课题。
教师总结: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为人们是否实施某种行为提供了方向指引。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以上类似的事情可以避免这要求我们必须增强法律意识,不做违法的事。法律如同隐形的守护者,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今天开启“法不可违”之旅,一起揭开法律的神秘面纱,看看生活中哪些不经意的举动可能违法,又会带怎样的后果。通过学习让我们都能在法律的轨道上安全前行,做个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设计意图:以真实案例激发共鸣:通过成都网民编造艾滋病谣言被处罚的热点事件,结合视频直观呈现,引发学生对“网络言论边界”的思考,拉近法律与生活的距离。递进式问题链引导思辨:从“为何被处罚”到“如何避免”,层层追问,帮助学生理解法律对谣言的界定与惩戒逻辑,强化“法不可违”的认知。以唐某案例为切入点,通过追问“行政处罚依据”,引导学生查阅《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理解法律对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界定,理解法律的“惩戒功能”与“指引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法律既是不可触碰的红线,也是社会运行的轨道,为后续违法行为分类奠定价值认知基础。
探究新知
过渡: 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远离违法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 【情境材料1】 设问: 根据提示分析以下案例中的行为分别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需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案例一:高某过马路时,突然被一只没拴绳的小狗咬伤小腿。随后,小狗的主人程某赶来将狗带走。高某要求程某赔偿医疗费,程某则认为小狗乱跑不是自己的责任。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程某作为饲养人,未尽到管理责任,应赔偿高某医疗费、误工费等费用。 案例二:2025年2月24日,唐某、吴某(均为17岁)在上海某火锅店包间用餐时,醉酒后站上餐台向火锅内小便,并将视频上传网络。警方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两人处以行政拘留。 案例三:陈某为牟取非法利益,介绍他人非法收购走私入境的马来穿山甲(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陈某构成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判处陈某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预设学生回答:…… 补充材料: 材料1: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九条规定:“遗弃、逃逸的动物在遗弃、逃逸期间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动物原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承担侵权责任。” 材料2:《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规定:“扰乱车站、港口、码头、机场、商场、公园、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的”,可处警告或2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材料3: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教师总结: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应受惩罚的行为。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 展示相关链接: 教师补充: 情境任务: 结合材料,分析案例,思考问题并回答。 任务说明: 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认识违法行为的类别;同时推动学生将“不违法是行为底线”的认知转化为“主动守法”的自觉,实现法治教育从知识接受到行为内化的升华。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探究,我们明晰了违法行为的内涵和类别。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是民事违法行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接下来老师来考考大家,以下案例分别属于什么行为?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典型案例的横向对比,引导学生从违反法律类别和情节严重程度两个维度,自主建构违法行为分类框架。
【情境材料2】 展示材料: 设问: 上述情境都属于什么行为?会造成什么危害? 预设学生回答: 生1:张某在网络平台发表诋毁言论,侵犯他人名誉权,属民事违法,危害他人声誉与心理。 生2:造纸厂偷排废液至沙漠,违反环保法规,属行政违法,污染环境,损害生态与公众健康。 生3:该行为属于高空抛物罪,违反《刑法》第291条之二,故意从建筑物抛掷物品且情节严重。若未达到刑事犯罪标准,则可能违反《民法典》第1254条,需承担民事责任。 …… 设问: (1)结合以上三条法律法规,分析违法行为有何共性? (2)这对我们参与日常生活带来哪些启发? 预设学生回答: 生1: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生2:只要是违法行为,都损害了国家的,集体的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 生3:我们要遵守法律,捍卫法律尊严…… 情境任务: 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任务说明: 通过三个典型案例的横向对比,引导学生发现不同违法行为的共性特征,违反法律须担责。
教师总结:各位同学都发现了,只要是违法行为,都会对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造成损害,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我们要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典型案例(网络侵权、环境污染、高空抛物)的横向对比,引导学生发现不同违法行为的共性特征——违反法律规范、具有社会危害性、需承担法律责任,突破“只有犯罪才担责”的认知误区。结合《民法典》《刑法》等具体条文,帮助学生建立“行为—法律—责任”的对应关系,理解法律作为行为规范的系统性。通过分析案例中“个人权益受损、公共安全威胁、生态环境破坏”等多重危害,使学生直观感受违法行为对社会秩序的冲击,从而认同“法不可违”的底线思维。
总结升华
展示材料: “法律是保障自由和权利的工具,而非束缚人性的枷锁。自由不是放纵,而是在尊重他人权利中实现自我约束。” 情境任务:阅读感悟
教师总结:同学们,法律看似是一条条规则,实则是我们自由与权利的“守护者”——它不是束缚人性的枷锁,而是划定边界的“安全线”。自由从来不是随心所欲的放纵,而是“戴着镣铐的舞蹈”——这个“镣铐”,就是对他人权利的尊重与自我约束。就像我们行使自己的权利时,不能侵犯他人的财产权、人格权,不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这不是束缚,而是让每个人的自由都能真正落地的“保护罩”。希望大家记住:法律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在安全的轨道上追逐梦想,而唯有心怀对法律的敬畏,在约束中坚守底线,才能真正享受自由的美好。
设计意图:辩证思维的培养:借助“自由与约束”的辩证关系,帮助学生打破“法律限制自由”的认知误区,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法治观念,明白“真正的自由源于对规则的遵守”。
随堂练习
1.七年级学生李某,为了试探“有困难,找警察;有案件,请拨110”是否真实,多次用不同的公用电话拨打“110”电话 ,结果110次次紧急出动,次次扑空。李某的行为( C ) ①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②是谎报险情制造混乱的行为 ③损害了公安机关重承诺守信用的形象 ④扰乱了社会秩序,破坏了社会稳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小张骑电动车闯红灯,被执勤交警依法处50元罚款。下列对小张的行为认识正确的是( D ) A.违反刑事法律,承担刑事责任  B.违反经济法律,承担赔偿责任 C.违反民事法律,承担民事责任  D.违反行政法律,承担行政责任 3.违法行为按照情节严重程度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共同点是( A ) ①都属于违法行为 ②都对社会有危害性 ③都要负法律责任 ④都应受到刑罚处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材料分析题 小安班级发生了一件不太和谐的事情:同学小王擅自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几张恶搞其他同学的照片,并配以嘲讽性的文字,引起了相关同学的不满。其中一个被恶搞的同学甚至表示要好好“教训”一下他,让他“长长记性”。 如果你是小安,你会怎样劝说大家,帮助大家平息这场“风波”? 参考答案: ①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②法律保护肖像权。擅自发布恶搞照片,侵害了他人肖像权,对相关同学造成了伤害,不利于同学间的和谐相处。③我们要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法律,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预防违法犯罪。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二选一)
一、社会观察员 任务:观察生活或媒体报道中的真实案例(如交通违规、校园欺凌、网络诈骗等),记录1个具体事件。 分析要求: 1.该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属于哪类违法? 2.当事人可能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3.该行为对社会或他人造成了什么影响? 二、情景剧创作 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个5分钟短剧,呈现“从违法行为发生到承担后果”的全过程(如偷窃被发现、辱骂他人被起诉等)。 要求:台词需体现法律知识,结尾附上“法律点评”(说明违法类型及后果)。
2 /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