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从理论到实践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理论基石;2、明确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及局限性,知道其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3、了解十月革命的意义及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实践的过程;4、掌握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核心内容及其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二、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认同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解放的重大意义;2、科学精神:分析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释社会现象;3、法治意识:理解无产阶级斗争的形式及其对社会变革的作用,增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4、公共参与: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思考如何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贡献力量。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材料 2022年英国爆发"生活成本危机"大罢工,涉及铁路、邮政、医疗等多个行业。5月,铁路工会组织3万工人罢工要求加薪,导致全国80%列车停运;8月护士群体首次举行全国性罢工,抗议实际工资较2010年下降20%。这场持续半年的罢工潮折射出资本主义制度下劳资矛盾的激化——企业利润创新高的同时,工人实际收入却持续缩水。这与19世纪欧洲三大工人运动(里昂起义、宪章运动、西里西亚起义)形成历史呼应,都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根本矛盾。思考:为什么说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罢工与19世纪工人运动具有相同的社会根源?总议题:科学社会主义如何照亮人类解放道路?——从空想到实践的思想演进子议题一:为何空想社会主义无法实现理想社会?——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困境子议题二:科学社会主义如何指导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的实践力量子议题三:社会主义实践面临哪些挑战?——从苏联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探究新知子议题一:为何空想社会主义无法实现理想社会?——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困境议学情境一:19世纪初,英国企业家罗伯特·欧文倾尽家财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建立“新和谐村”,试图通过模范社区证明阶级调和与集体劳动能取代资本主义剥削。他设计八小时工作制、免费教育,甚至废除货币,但仅维持两年便因资金耗尽、内部矛盾宣告失败。同一时期,法国思想家傅立叶幻想用“法郎吉”合作社取代工厂,却连启动资金都需依赖资本家捐赠。这些乌托邦实验的破产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没有科学理论指引的善良愿望,终将在资本主义铁壁前撞得粉碎。议学问题一:结合欧文与傅立叶的失败案例,分析空想社会主义者无法实现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议学提示根本原因在于:1. 方法论缺陷:仅从“理性”“正义”等抽象原则批判资本主义(如欧文认为人性本善),未像马克思那样剖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规律。2. 阶级立场错误:主张阶级调和(如傅立叶期待资本家资助合作社),否定阶级斗争是变革动力,这与后来巴黎公社“武装起义”形成鲜明对比。3. 实践路径缺失:依赖个别慈善家(如欧文自掏腰包)而非组织无产阶级力量,正如教材指出“未找到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议学小结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1. 思想根源:仅从理性、正义原则出发设计社会蓝图,缺乏科学理论基础。2. 阶级局限: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忽视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3. 实践缺陷:未发现资本主义灭亡的经济根源,找不到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理论)1、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1)发展过程及特点(区别):16-17世纪文学描述---18世纪法律角度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19世纪最高阶段,提出了许多积极合理的设想。(2)积极意义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3)局限性: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弊端,设计。。蓝图。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找不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强大力量和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2、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1)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及其发展规律提供了经济条件(2)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知识梳理相关链接P12-13相关链接1、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决定性、夺取政权的武装斗争是最高方式)、思想理论斗争。2、三大工人运动:(1)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表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2)失败原因:---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社会经济还未发展到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子议题二:科学社会主义如何指导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的实践力量议学情境二:2023年德国柏林工人运动纪念展中,一组对比令人震撼:1834年里昂起义工人举着“面包或死亡”的潦草标语盲目冲击市政厅,而1890年五一游行时,队伍已高举《共产党宣言》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印刷体口号,有组织地要求八小时工作制。这种转变背后,是马克思在《宣言》中明确指出的斗争纲领——组建共产党、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当伦敦码头工人1889年运用“政治罢工”迫使资本家妥协时,恩格斯感慨:“他们终于读懂了《宣言》第2章。”议学问题二:《共产党宣言》如何解决空想社会主义未能回答的“怎样变革社会”问题?议学提示《宣言》的突破性在于:1. 指明领导力量:提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如1890年游行由社会民主党领导),解决“谁来组织”问题。2. 明确斗争形式:区分经济斗争(八小时工作制)与政治斗争(推翻政权),指导伦敦工人升级斗争策略。3. 揭示历史规律:运用唯物史观证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赋予斗争合法性,这正是里昂起义缺乏的理论武器。议学议学小结:《共产党宣言》的核心观点:1. 阶级斗争学说: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同样不可避免。2. 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没有特殊利益。3. 未来社会构想: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3、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理论) 唯物史观:揭示了 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主要内容意 义进步性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找到了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途径)剩余价值的来源、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方向。(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知识梳理:4、诞生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主要内容:①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②一个政党——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③一个目标——未来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④实现途径——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革命。(2)重要意义: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①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②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③马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④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理论)子议题三:社会主义实践面临哪些挑战?——从苏联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议学情境三:2022年哈萨克斯坦爆发“血色一月”事件,前共产党人托卡耶夫总统在平息骚乱后,却选择拆除首都的列宁雕像。这种矛盾映射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复杂性:苏联曾创造工业增速超资本主义国家的奇迹,却因僵化体制在1991年解体;而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使GDP从1978年的3679亿元跃升至2023年121万亿元。越南学者阮春成在《社会主义的自我革新》中写道:“当柏林墙倒塌时,我们以为历史终结了,但中国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仍在进化。”议学问题三:结合苏联解体与中国发展的对比,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如何保持生命力?议学提示生命力源于:1. 理论创新:中国将科学社会主义与国情结合,提出“初级阶段理论”,不同于苏联教条化执行计划经济。2. 实践调整: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完善生产关系(如允许市场经济),呼应教材中“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3. 人民立场:中国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体现《宣言》中“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根本立场。小结议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规律:1. 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趋势。2. 发展曲折性:苏联解体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挫折,非制度本质缺陷。3. 本土化要求:必须与各国实际相结合,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焕发生机活力二战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到实践一国到多国实践遭遇挫折巴黎公社伟大尝试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而为人所称颂”20世纪80-90年度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挫折,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历史终结”,它为社会主义发展积累经验和教训。向世界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实现了一国到多国实践的飞跃知识梳理:1、《共产党宣言》中写到:“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②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③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C巩固训练2、2024年7月27日至28日,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年会在广州召开。假如你是一位记者,对该年会的成功举办进行报道,准备围绕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撰写一篇评论文章,下列说法能够在文章中出现的是( )①《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使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②十月革命的胜利,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其他国家兴起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具体路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共产党宣言》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化思想,为无产阶级政党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完成下面第3-4题。D3、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将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比喻为“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并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在“资本主宰一切”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物化逻辑里,资产阶级只关注资本能否增殖、自身利益能否最大化获得。由此推断,《共产党宣言》( )①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②阐明了资产阶级剥削工人的秘密是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价值③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和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性④洞察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步性并批判了其根源性弊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 ③④D4、《共产党宣言》看到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不足,围绕现代化的产生、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地位、人类现代化的时代走向、实现共产主义的策略步骤等问题进行了基础性理论阐释与制度建构。可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①必须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根本目标,遵循《共产党宣言》的具体策略步骤②要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局限性,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③应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发挥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④要立足人类现代化的时代走向,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推动社会进步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产生的历史条件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理论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俄国十月革命(理论到现实的飞跃)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一国到多国(俄国→二战后多国→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强大生命力→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课堂小结思想来源历史前提理论基石创立者:马恩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生产力:旧石器天然食物→新石器原始畜牧业生产关系:公有、平均分配、平等上层建筑:氏族、部落管理解体:生产力发展→个体劳动盛行→生产资料家庭私有(私有制确立的标志——土地变成私有财产。)生产力:金属工具;生产关系:奴隶主占有全部上层建筑:国家产生(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意义:金属工具、城市出现、文字发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主要矛盾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经济危机的特征、表现、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产生的历史条件思想来源、历史前提、理论基石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创立者(马恩)、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理论。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俄国十月革命(理论到现实的飞跃)、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一国到多国(俄国→二战后多国→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强大生命力→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本课知识结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