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在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谥号。文是中国古代评价较好的谥号之一、隋文帝得到这个谥号的原因是( )A.渡江灭陈,完成统一 B.不恤民力,奢侈无度C.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D.修建运河,开创殿试2.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在大运河的影响下,余杭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材料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 )A.促使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推动了沿岸城市的发展C.加快了隋朝统一的进程 D.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3.下列图片反映了( )A.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 B.宋朝牛耕技术的改进C.元朝灌溉技术的提高 D.铁器和牛耕得到推广4.唐朝时期的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 )A.休养生息的政策 B.开放的社会风气C.繁荣的海外贸易 D.闭关锁国的政策5.“科举不重门第,对于有志于仕途者,均给予应试机会,这为出身贫寒者跨入上层社会,参与政治提供了条件。”材料中认为科举制( )A.保证官吏的廉明清正 B.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和公开C.考试内容丰富 D.加强了中央集权6.《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与此相关的举措是( )A.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B.分化事权,削弱相权C.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D.抑制武将,提拔文官7.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亲自控制军队,削弱相权,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该材料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重文轻武,中央集权C.藩镇割据,政权分立 D.废除丞相,八股取士8.“澶州之战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与这一局面有关的是( )A.开元盛世 B.澶渊之盟 C.宋金议和 D.元朝统一9.下面图示反映出我国古代不同历史阶段的共同特征是( )西夏 辽 西夏 金 西夏 金北宋 北宋 南宋A.大一统 B.政权分立 C.繁荣与开放 D.东西兼容10.南宋诗人林升有诗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句讽刺了( )A.澶渊之盟 B.靖康之耻 C.南宋偏安 D.岳飞抗金11.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恢复顺利,而北方战乱不休,故南北经济差异继续扩大。至“靖康之难”,北方再遭战火蹂躏,大批人口南渡,则又一次促使南北经济差异扩大。材料主要反映了( )A.少数民族的内迁 B.金与南宋的对峙C.宋代商贸的繁荣 D.经济重心的南移12.某历史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历史图片展,在某展厅出现了下列一组图片,那么该展厅的名字最合适的是( )清明上河图 南宋纸币铜版拓片 南宋海船 市舶司遗址A.宋代商业繁荣 B.宋代航海业发展 C.宋代国家统一 D.宋代民族融合13.包伟民在《宋代城市游民研究》一书中指出,宋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变革与转型的时期,与前代相比,宋代城市的经济功能凸显。以下描述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开封人口超过100万 B.商帮的兴起与发展C.商品交易中使用纸币 D.坊市的界限被打破14.《东京梦华录》记载: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干脯。梅家、鹿家鹅鸭鸡兔、肚肺、鳝鱼等,每个不过十五文。至朱雀门,白肠、红丝、辣萝卜……各类小吃不计其数,丰富多彩。材料反映宋朝( )A.东京商品经济繁荣 B.市民生活丰富多彩C.东京奢靡之风盛行 D.经济重心仍在北方15.下图说明两宋时期( )A.造船技术先进 B.财政仰给东南C.海外贸易发达 D.经济重心南移16.中国的节日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下面的图片和诗句反映的是哪一节日特色( )A.春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17.“蒙古民族的历史可以说从成吉思汗开始,根据《元朝秘史》记载,蒙古族的始祖是蒙古高原上的伟大英雄——成吉思汗。”他临终前留下遗言,要借道宋境进攻某一少数民族政权。这个少数民族政权是( )A.金朝 B.后金 C.清朝 D.西夏18.元朝时,全国共设有驿站约1500处,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是急递铺,用以传递朝廷和地方州郡的紧急文书。这些驿站和急递铺的设置说明元朝( )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中央与地方联系加强C.边疆地区战事不断 D.对外交流畅通无阻19.“一带一路”倡议中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源自汉朝时已形成的海上交通。中国古代海上交通范围大为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主要是在( )A.东汉 B.宋代 C.元代 D.明代20.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著作《新工具》中写道:“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是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下列发明与之对应正确的是( )A.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B.火药—印刷术—指南针C.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D.指南针—印刷术—火药21.下列哪位历史人物可以在《史记》和《资治通鉴》两部史学名著中都可以查到( )A.黄帝 B.汉高祖 C.明太祖 D.唐太宗22.郑和第4次下西洋访问过的莫桑比克沿海,已到达南纬33度以南,接近好望角之地,没有郑和所开拓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路,欧洲人无法这么快到达中国。材料意在说明郑和下西洋( )A.开拓了海外市场 B.开辟了新的航线C.到达非洲最南端 D.加强了中非交流23.明末学者黄道周曾这样评述某位历史人物:“因练三军,短长互组。南北并驱,利于险走。阵名鸳鸯,可暂可久。分守渐东,岛夷时吼。“该历史人物是( )A.戚继光 B.明成祖 C.渥巴锡 D.王安石24.下面思维导图的主题应是( )A.发达的中外交通 B.对外交往与冲突C.先进的科学技术 D.多民族国家的巩固25.清政府规定:“ 出海商人必须三年之内回国,否则不许入籍;严禁米粮、铁器的出口……”这体现了清政府的政策是( )A.休养生息 B.重文轻武 C.重农抑商 D.闭关锁国26.明代北京城以一条纵贯南北的中轴线为依据进行布设,外城包着内城南面,内城包着皇城,皇城包着紫禁城,城墙的外面绕以护城河,这样皇帝居住的紫禁城就成为全城中心,处在层层拱卫之中,北京城的四周布以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紫禁城俨然是“宇宙的中心”。由此可见北京城( )A.格局严谨,凸显皇权 B.人口众多,经济繁华C.城防坚固,交通不便 D.设计不当,充满迷信27.对于古代高明的政治家来说,这项工程从来不是“限制文明空间的环”。他们通过这项工程巧妙地控制、调节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把农业经济和游牧经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项“工程”指的是( )A.长城 B.都江堰 C.灵渠 D.大运河28.明清之际出现了一批科技巨著,《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提出了先进的药物分类法;《农政全书》集传统农业之大成,总结了明末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还吸收部分西方的灌溉技术;《天工开物》注意运用数据来说明生产的质量和效率。据此可知,明清科技( )A.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B.完成向近代科学的转化C.在传承中有所创新 D.突破了封建体制的束缚29.明代某部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著作,记收了谷类和棉麻作物栽培、食品加工、制陶、造纸、冶铸、舟车制造和珠玉采琢等生产技术。这部著作应该是( )A.《千金方》 B.《伤寒杂病论》 C.《三国演义》 D.《天工开物》30.“全面描写了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情世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在艺术上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材料评价的著作是( )A.《牡丹亭》 B.《徐霞客游记》 C.《红楼梦》 D.《西游记》二、综合题31.请阅读下列人物图片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1)请把材料的人物进行分类,并说明你这样分类的理由。(2)根据你的分类拟定一个主题或者观点或者关系加以论述。(主题或者观点要明确,关系论述要有理有据,不少于50字)。32.我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2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资料①:帝(宋太祖)曰:“……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续资治通鉴》资料②:若论制度,宋代大体沿袭着唐(朝)旧(制度)。只因宋初……不识大体,立意(决心)把相权拿归自己。材料三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即军机大臣只是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赵翼《檐曝杂记》(1)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分别是什么制度?图三和图二相比,中央机构发生了什么变化?(2)材料二资料①体现了宋太祖在军事上的什么措施?资料②中宋太祖是怎样“把相权拿归自己”的?(3)材料三与哪一机构的设立有关?它的设立有什么影响?(4)由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特点。33.国家版图是指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疆域,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象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时间 事件1624年 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 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1943年 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材料二 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后侵占我国台湾的是哪两个国家?(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对边疆进行有效治理的方式有什么特点?元朝设置了什么机构对东南地区进行管辖?有什么历史意义?(3)材料三中的A和B分别是什么地方或地区?清政府对A地区是如何进行管辖和治理的?(4)你如何看待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与治理?《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A2.B3.A4.B5.B6.A7.B8.B9.B10.C11.D12.A13.D14.A15.C16.C17.A18.B19.C20.A21.B22.B23.A24.B25.D26.A27.A28.C29.D30.C31.(1)皇帝:李世民、武则天。对外交流:鉴真、玄奘。和亲:文成公主、松赞干布。诗人:李白、白居易、杜甫。理由:通过身份的不同进行分类,李世民和武则天都为当时的统治者;鉴真、玄奘都是对外交流的代表人物;和亲的双方分别是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其他分类合理也可以)(2)盛唐的文化代表——唐诗。由于唐朝时期经济高度繁荣,文化由此正值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王杜甫等杰出人才,他们的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更展现了唐朝社会的繁荣和美好。32.(1)制度: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变化:明朝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2)措施:实行杯酒释兵权。宋太祖为防止丞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3)机构:清朝设置军机处有关。影响:军机处的设置,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4)特点: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利逐渐削弱。33.(1)荷兰、日本。(2)因地制宜;澎湖巡检司;①历史上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②加强了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3)A:西藏。B:新疆;①设立驻藏大臣②实行册封制度③平定叛乱④推行教育和文化政策⑤加强财政管理。(4)①边疆的管辖和治理需要统治者重视,妥善处理②边疆的安定意味着国土的巩固和发展,对进一步发展我国经济有促进作用③良好的边疆管理促进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