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海南省海南中学中考历史二模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分。1.如图所示为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出土的部分器物,其铭文中的四个字“太保墉燕”(意为“太保召公奭来到燕地建设都城”),填补了青铜时代城市设计记载的空白。据此可知,这些文物( )A. 属于研究西周青铜器的二手史料 B. 表明北京曾作为周朝都城而闻名C. 实证了姜太公辅佐武王伐纣灭商 D. 是分封制下北京建城发展的见证2.汉初,政府取消了诸多严苛的关卡禁令,商人得以穿梭往来于各地,贩卖粮食、丝绸、盐铁等各类物资,集市熙熙攘攘,店铺鳞次栉比。这反映了当时( )A. 废除重农抑商政策 B. 官营经济空前发达 C. 营商环境较为宽松 D. 贸易突破时空限制3.他的一生跌宕起伏,“身行万里半天下”,下表是其行迹的部分记录。据此可知,他是( )1097年4月,被贬琼州别驾,谪昌化军安置。1097年6月抵达琼州,七月抵达昌化军(今儋州)。1098年被逐出官屋,在城南买地建桄榔庵。1100年6月,从澄迈渡海北归。A. 鉴真 B. 苏轼 C. 海瑞 D. 丘濬4.元朝在驿道上每隔一定距离设“急递铺”,铺卒接紧急文书后日夜驰马传递,据《元史》载,此类文书“非边关急速者,不得入递”。这一做法说明元代( )A. 全国各地农民起义不断 B. 海外贸易依赖驿站运输C. 中央强化政令通达效率 D. 地方行省享有军事特权5.明代书坊刻印的《西游记》扉页曰:“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书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等情节广受百姓喜爱,“贩夫走卒,争相传诵”。该现象主要反映了( )A. 科举考试变化 B. 市民阶层壮大 C. 印刷技术进步 D. 文学体裁多样6.《海口大事记(1858-1926)》载,咸丰八年(1858年)五月,琼州(海口)被辟为通商口岸,并允许英、法等国在海口设立领事馆。该项内容依据的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7.如表系列事件共同反映的主题是近代中国( )时间 事件19世纪60年代 美国派军队进攻台湾1874年 日本派军队进攻台湾19世纪70年代 俄国出兵侵占新疆伊犁地区A. 台湾地区被美日俄三国侵占 B. 人民英勇抗击西方列强的侵略C. 边疆地区统治危机日益加剧 D.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8.传统的礼制,精华与糟粕同在。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废除“大人”“老爷”等旧称,改以“先生”“君”相称,并颁布法令要求官员廉洁奉公。此举意在( )A. 恢复传统文化 B. 强化民族认同 C. 践行民族主义 D. 破除等级观念9.五四运动以后一年中出现了诸如北京“工读互助团”、天津“觉悟社”、湖北“共存社”、湖南“俄罗斯研究会”、广东“新学生社”等三四百个进步社团。这些社团的活动( )A. 得到北洋政府的公开支持 B.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C.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D.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10.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如图所示战争( )A. 在国共两党矛盾激化背景下开展 B. 打击目标是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C. 揭开了中共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D. 致使武汉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了全国11.1945年《大公报》记者记录道:“毛先生抵渝时,万人空巷,民众高呼和平。然《双十协定》甫一签订,中原战火又起。”与此报道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A. 遵义会议 B. 西安事变 C. 重庆谈判 D. 皖南事变12.宣传画曾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如图宣传画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A.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C. 中共“八大”的召开 D.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13.2025年4月,为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6周年,我国自主研制的首艘两栖攻击舰海南舰首次在内地组织舰艇开放活动。它满载排水量达4万吨,具备立体登陆作战能力,搭载30余架直升机及气垫登陆艇,是当前全球第二大两栖攻击舰。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表明我国( )A. 科技创新赋能国防建设 B. 科教兴国战略初显成效C. 军事水平领先世界各国 D. 对外开放促进思想解放14.假如回到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作为一名公民参与城邦决策,最可能经历的场景是( )A. 首席将军独断专行地宣布开战,公民大会被迫服从B. 贵族议事会秘密商议税收政策,次日直接颁布实施C. 在集会中投票表决是否扩建卫城,议事会统计票数D. 城邦的常备军每日操练,由世袭将军指挥保卫城邦15.“……赶上了因发现美洲而赚得盆满钵满。在这之前,□可是个穷国,唯一的财富是矿藏。然而,由于垄断了美洲的黄金白银,它支配世界竟达一个世纪之久。”材料中“□”是( )A. 西班牙 B. 意大利 C. 葡萄牙 D. 荷兰16.下方时间轴中三个节点共同构成的历史进程是( )A. 封建王权在欧洲的全面崩溃 B. 资产阶级构建政治制度的探索C. 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 D. 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结构的剧变17.19世纪中叶,英国某工人团体最初以“提高工资”为口号组织罢工,屡遭镇压;后在其宣言中提出“夺取普选权,建立八小时工作制”,并引用《共产党宣言》“无产者失去的只是锁链”。这一转变说明马克思主义( )A. 为工人斗争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B. 主张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专政C. 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本质 D. 预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18.1916年,一名德军士兵在日记中写道:“这场战役就像一台巨大的绞肉机,每天吞噬数千人的生命。我们和法军反复争夺几米阵地,炮弹将土地翻了一遍又一遍。”这场战役是( )A. 萨拉热窝事件 B. 凡尔登战役 C. 诺曼底登陆 D. 斯大林格勒战役19.1945年,50国代表签署《联合国宪章》,规定“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友好关系”等宗旨,并设立安理会负责处理国际争端。尽管各国对具体条款存在分歧,但宪章最终获得广泛支持。此现象主要反映了( )A. 殖民体系瓦解推动新兴国家崛起 B. 经济全球化需要统一的贸易规则保障C. 美苏冷战迫使各国寻求军事结盟 D. 战后国际社会对和平秩序的共同诉求20.截至2025年,全球跨境电商平台用户突破40亿,商品和服务可在线购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支付系统支持多种货币实时结算,物流网络覆盖全球主要城市。这体现了( )A. 世界多极化 B. 文化多样化 C. 经济全球化 D. 教育智能化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21.隋唐以璀璨文明为笔,以开放胸怀为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隋唐成熟的行政制度对周边民族政权产生巨大影响,不少政权纷纷效仿中原制度。册封是中央政权维持天下体系的重要形式,中原王朝常以封官加爵的形式赐予周边民族各种称号,以促进双方的友好往来。面对中原王朝先进的文化、繁荣的经济辐射,边疆民族也乐意接受隋唐王朝的册封,并与之保持密切交往。隋唐五代的社会风气开放包容,接纳八方来客,将自身的制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各民族,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在推动民族交往的同时更促进了域外各族的革新与进步,国家治理的格局以别具风采的“大国气象”辐射到了更远的异域与他乡。——蒋爱花、杜峥弈《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与文化共融》(1) 根据材料,概述隋唐时期民族交往的基本特征。(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唐时期册封制度的作用。(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隋唐“大国气象”的总体表现及历史启示。22.某班开展“抗战岁月:民族脊梁与世界正义”主题探究学习,请你参与完成。【正义之士】材料一赵一曼 ① 赵登禹 ②(1) 材料一所列的中华民族抗日英雄①是 ______,②是 ______,根据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位英雄人物从个人事迹、精神品质两个角度作简单介绍。【正义之师】材料二随着法西斯战争的不断扩展,反法西斯力量不断觉醒、汇集和壮大。英国在法国投降后退守英伦三岛,决心“战斗到底,绝不投降”。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号召全国人民投入卫国战争。 1941年8月,美英签署《大西洋宪章》,倡导和平、自由和国际合作的理念。1942年1月,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夏一东《攸关人类命运的大决战》(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背景与特点。【正义之事】材料三英国《泰晤士报》于 1942年1月5日发表社论,盛赞“中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四年苦难中团结一致,并以全力挫败敌人”的壮举。美国《纽约时报》于同一天发表社论,高度评价“中国战场之重要”,并指出在日本突袭珍珠港的“一个月以前,许多美国人尚很难了解中国战局与美国有直接之关系,现在则尽人皆知:中国人在为我们战斗。”——陈谦平、陆卫军《第二次世界大战视阈下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3) 根据材料三,概括《泰晤士报》《纽约时报》对中国战场的评价。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23.科技让人类从“地域性历史”走向“全球性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改良为核心,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英国曼彻斯特的棉纺织厂通过集中化生产,将生产效率提升至手工时代的数十倍。这一过程不仅催生了工厂制度,更重塑了社会阶级结构,产业工人群体迅速壮大。——摘编自[英]艾瑞克 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材料二科技革命 核心领域 代表性发明第一次 机械制造、能源革新 蒸汽机、珍妮纺纱机第二次 电力应用、化学工业 发电机、内燃机、人造染料第三次 信息技术、生物工程 计算机、基因编辑技术——摘编自[美]戴维 S 兰德斯《国富国穷》(1) 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特征,并概括其推动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的共同表现。材料三这次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从 40年代末开始,发端于美国,很快扩展到西欧、日本、大洋洲和世界其他地区,席卷了各大洲。其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涵盖了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技术群体,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摘编自王扬《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影响》(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相较于前两次在技术影响范围上的显著变化。(3) 综上所述,任举两例说明科技如何推动“地域性历史”转向“全球性历史”。1.【答案】D2.【答案】C3.【答案】B4.【答案】C5.【答案】B6.【答案】B7.【答案】C8.【答案】D9.【答案】D10.【答案】B11.【答案】C12.【答案】A13.【答案】A14.【答案】C15.【答案】A16.【答案】B17.【答案】A18.【答案】B19.【答案】D20.【答案】C21.【答案】【小题1】基本特征:中原制度影响周边;册封促进友好往来;开放包容推动交流【小题2】作用: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促进民族友好往来;推动边疆民族发展【小题3】总体表现:政治制度成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关系和谐;对外交往频繁。启示:坚持制度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弘扬优秀文化;维护民族团结;坚持对外开放22.【答案】【小题1】①是杨靖宇;②是左权。示例:杨靖宇:杨靖宇在东北林海雪原坚持抗日游击战争,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孤身与敌人周旋,战斗到最后一刻,彰显出顽强的战斗意志、对祖国和民族的无限忠诚以及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小题2】背景:法西斯战争不断扩展,反法西斯力量需要团结起来共同抗击;英国在法国投降后坚守,决心战斗;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投入卫国战争;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倡导和平等理念,为联盟形成奠定思想基础。特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组成的广泛联盟;以维护和平、自由,抗击法西斯为共同目标;逐步形成,从美英理念倡导到多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正式确立【小题3】评价:都肯定了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认可中国军民团结抗战、为抗击日军付出巨大努力和发挥的关键作用。作用: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有力牵制和消耗了日军大量兵力,打乱了日本的侵略扩张计划;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贡献,支援了其他反法西斯战场;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彰显了中国抗战的国际意义23.【答案】【小题1】核心特征: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的改良和应用为核心,实现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力应用、化学工业等为核心,出现发电机、内燃机等发明。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为核心,涵盖计算机、基因编辑技术等。共同表现:都推动了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变革,促使生产从分散、手工等模式向更集中、规模化且适应新技术的模式转变,如第一次使工厂制确立,产业工人队伍壮大;后两次也促使生产组织和劳动力结构等不断调整来适应科技的发展【小题2】变化:前两次科技革命技术影响范围相对较窄,第一次主要在机器制造、能源等行业,第二次在电力、化工等领域;第三次科技革命涉及范围极广,涵盖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多个方面,形成庞大技术群体,相互渗透促进【小题3】示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蒸汽机应用推动交通工具发展,如火车、轮船,加强了地区间联系;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内燃机、电力应用促使汽车、飞机等出现,进一步扩大交流范围;第三次科技革命里,信息技术发展,如互联网,让全球信息实时交互,各国经济、文化等交流频繁,使人类从相对孤立的“地域性历史”走向联系紧密的“全球性历史”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