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西昌市2024-2025学年度下期期中检测高二历史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题卷6页,答题卡2页。全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其他试题用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题框内,不得超越题框区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总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总共48分。每小题有且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是长江中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期古代人类聚集部落遗址,考古学家在此发现了有规模达1200平方米的祭坛和长达2000多米的人工围壕,少数墓葬的陪葬品中有大量玉器,包括玉钺、玉斧等玉制兵器。这一考古发现表明当时()A 属于母系氏族时期 B.出现集中公共权力C.借助神权进行统治 D.手工业技术很发达2.西周建立后,为了在各地部署监察力量,在实行分封制的同时,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各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此举()A.延续了选举部落贤人为王的传统 B.强化了周王朝的中央集权C.客观上有利于文化认同观念形成 D.形成了较完善的监察制度3.西周时期,教育具有“学在官府、官师合一”的特点。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弟子中不乏出身下层者;墨子则进一步主张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以先行劳苦服役为入学条件。形成这一变化的根源是()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C.官学教育的明显退步 D.平民阶层的逐渐崛起4.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内史杂》明确规定“有事请也,必与书,勿口请”,并制定了专门的《行书律》,对危害文书安全与未准时送达的行为予以惩罚。这反映了秦朝()A.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B.官员考核制度较为严密C.行政管理注意维护君主权威 D.国家权力运作趋向理性5.汉武帝时期,面对王国势大,不法商人增多的情况,武帝采纳桑弘羊等人的建议,采取了中央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措施,有力地抑制了王国实力,打击了富商大贾,由此可知,汉武帝时期()A.边患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 B.王国问题已成为最大隐患C.经济政策渗透了法家思想 D.国家工商业发展异常艰难6.察举制在最初的操作过程中不试笔墨,民间的评议对朝廷的选官具有重要的价值。东汉阳嘉年间,左雄上言“郡国孝廉,就是古时候的贡士。出来做官就要协理风俗,宣扬教化,若不学无术,那就一点用的没有。请自今以后,被举荐者都先去公府,儒生测试儒学经术,文吏测试行政文书”。帝从之,颁下郡国。阳嘉新制()A.体现汉代儒学的独尊地位 B.完成选官制度重大变革C.蕴含向科举制演化的因子 D.利于选拔实际有用人才7.独孤信是北魏、西魏、北周时期的鲜卑名将。如表是关于其生平所任官职的史料。据表格能够判断的是()史料 来源大统六年(540年),侯景寇荆州,太祖(宇文泰)令信出武关。后被任命为秦州刺史......十四年,进位柱国大将军 【唐】《周书》六面为公文用印,具体为“大司马印”、“大都督印”、“刺史之印”、“柱国之印”、“令”“密” 【西魏】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谥号“河内戾公”(不悔前过曰“戾”);周故柱国大将军、雍州刺史 【北周】独孤信墓志A.墓志与其他史料记载存在冲突 B.独孤信深受北朝各代君主的信任C.独孤信先后任秦州及雍州刺史 D.论证史实需选择价值最高的史料8.马洛子造老君像是北周保定元年的道教造像,碑阴上层龛内雕刻着三尊并立神像,头戴道冠,身着道袍,蓄须拱手,下踏莲台。其形式明显受到同时期佛教造像的“三佛并立”的影响。这一现象表明()A.佛教本土化趋势较明显 B.道教得到了统治者推崇C.文化艺术在融合中创新 D.民众审美观念日渐趋同9.贞观元年唐太宗曾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到武则天时期,社会上告密成风,大兴冤狱。宰相刘祎之因拒认不经中书门下的武则天敕书,结果被赐死。由此可见()A.政治环境影响制度运行 B.制度运行取决于君主好恶C.三省制出现了质的变化 D.制度缺陷恶化了政治生态10.《唐律疏议》中有众多对老幼等群体的特殊规定,如“年七十以上,七十九以下,十五以下,十一以上及废疾,为矜老小及疾,故流罪以下收赎”。再如“九十曰耄,七岁曰悼,悼与耄虽有死罪不加刑”。这说明《唐律疏议》的制定()A.体现了礼法结合 法律特征 B.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为出发点C.展现了唐代开放的社会风气 D.严重破坏了法律制度的公平性11.北宋时期,百姓毁铜铸器的现象较普遍。据《张方平集》卷二《论钱禁铜法事》记载:“销熔十钱,得精铜一两,造作器物,获利五倍”。再有“江浙之民,巧伪有素,销毁钱宝,习以成风。奸民竞利,靡所不铸”。由此可知,北宋()A.“钱荒”加剧了财政危机 B.商品经济受到极大冲击C.新型货币产生具有必要性 D.社会治理出现失序状态12.“平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形式,宋代逐渐崛起,所谓“平话”就是讲史话本,只说不唱。宋元时期“平话”的代表作品有《梁公九谏》、《五代史平话》《全相平话五种》等,宋元话本的崛起()A.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 成熟 B.反映了市民文化诉求增强C.体现了社会文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D.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题材13.元代,为传递皇家文件、军情、官方文书等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邮政通讯机构-急递铺。关于急递铺的铺卒传递文书在《元史·兵志》中有如下记载:“皆腰革带,悬铃,持枪,挟雨衣,赍(带)文书以行,夜则持炬火,道狭则车马者、负荷者,问铃避诸旁,夜亦以惊虎狼也”。这表明元代急递铺()A.妨碍了民间的贸易往来 B.实现了边疆治理的内地化C.保障了元朝的长治久安 D.利于提高国家的治理效能14.明朝正德年间,王阳明在阐发自身良知之学时说道“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这一言论()A.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B.呼吁民众格物致知以求理C.关注社会底层民众处境 D.能够激发个体意识觉醒15.明初,政府对民间出海贸易有严格的规定:“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其现有者限三月销尽”。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上书曰“请开市舶,易私贩为公贩(合法商人)”,同年,隆庆皇帝解除海禁,民间贸易取得合法地位。据此可知,明朝中后期()A.民间海外贸易渐趋兴盛 B.海外贸易需求日益强烈C.海防建设不断受到关注 D.对外贸易格局发生变化16.历史地图包含重要的历史信息,关于王朝地图的绘制,雍正年间绘制的《雍正十排皇舆全图》(如图1)相对于明末绘制的《皇明一统方舆备览》(如图2)在疆域、详略等方面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且已采用西方现代测绘技术进行绘制,这一变化()A.反映了清朝强化疆域管控的战略意图B.凸显清廷近代主权意识 萌发C.西学东渐逐渐成为当时社会思潮主流D.表明中国传统地理学转型成功第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17题25分,18题12分,19题15分)17.中国古代历史就是一部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不断发展和巩固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秦统一中国以后,统一的国家机制更加规范及完善。在民族交融中,华夏民族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自秦汉以来,华夏民族往往将国家的强大、统一和民族的安全、和睦作为评判国家、民族强弱兴衰的基本标准,并形成民族与国家的一种深沉的、绵延的文化心理与社会理想。-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材料二秦国所创立的丞相制在中国宰相制度的发展史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纵观秦国有丞相以来的历史,没有一位丞相终身任职,即使像魏冉、范雎、蔡泽、吕不韦、李斯等著名的丞相亦没有老死在相位。唐朝中央行政机构最重要的是三省六部。唐朝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摘编自《中国古代史》下卷材料三清以前,历代实行两种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一是内地行郡县制,二是边疆少数民族行朝贡制-清朝一改历代王朝的传统做法,把郡县制深入推进到边疆地区,在此设治,一如内地,直接纳入到国家管理,废其世袭制,国家直接派官治理,一句话,一切由皇帝掌控。如:在东北地区,分设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李治亭《论清代边疆与国家“大一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华夏民族的发展呈现出的趋势。(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宰相制对秦国丞相制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这种发展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边疆地区管理体制的变化,并分析其积极意义。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现代历史学家陈寅恪讲到宋代对于中国历史的深远意义时说:“中国古今的社会之变,每一个朝代都会有变化,但是最重要的变化是在宋代。无论社会构造的变化还是文化状态的变化,在宋代都有非常明显的突出的变化一”。但从社会发展角度而言,宋朝也常被称为“积贫积弱”的王朝。宋朝“积弱”也不意味着宋人不能打仗,实际上从战争的防御角度来说,宋人反击辽、西夏、金、元的袭扰还是卓有成效的,但宋朝“积弱”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军事能力的强大与否,而是统治者主观运用客观实力水平较为低下的一种反映。-摘编自邓小南《宋代的忧患与繁荣》请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后汉书》中的《循吏传》与《汉书》中的《循吏传》相似,记载了许多地方官吏的治理事迹,尤其强调了他们的品行、治民理念和实际成效。例如,东平太守刘熙“知人善任,宽猛得当,民心安定,仓廪充实”;南阳太守邓禹“为政宽厚、关心民生、治理有方”;广陵太守王凤“讲求法制,赏罚分明,百姓富庶,治安良好”;另外,诸如冯唐、陈忠等也以忠诚、勤政、治理成效突出而入选《循吏传》。-摘编自《中国古代吏治史》材料二《资治通鉴》对“循吏”的定义和评价有所不同,强调了官吏应具备治国理政的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解决当时社会的突出问题。通过这些“循吏”的事迹,历史学家对官员的管理标准逐渐明确:不仅需要政治忠诚,还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展现治理智慧。明清时期,《大明一统志》与《清史稿》中的《循吏传》开始突出地方治理的具体成效,尤其是在边疆稳定、赋税管理和民生改善方面,展示了“循吏”作为地方管理者的重要作用。-摘编自《循吏之演变》(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后汉书》中“循吏”入选的标准。(2)根据材料二,简述历代对“循吏”评价标准的演变及其历史意义。西昌市2024-2025学年度下期期中检测高二历史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题卷6页,答题卡2页。全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其他试题用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题框内,不得超越题框区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总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总共48分。每小题有且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题答案】【答案】B【2题答案】【答案】C【3题答案】【答案】A【4题答案】【答案】D【5题答案】【答案】C【6题答案】【答案】C【7题答案】【答案】C【8题答案】【答案】C【9题答案】【答案】A【10题答案】【答案】A【11题答案】【答案】C【12题答案】【答案】B【13题答案】【答案】D【14题答案】【答案】D【15题答案】【答案】B【16题答案】【答案】A第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17题25分,18题12分,19题15分)【17题答案】【答案】(1)趋势:华夏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逐渐走向一体化;在民族交融中华夏民族不断壮大;强大、统一与民族和睦,逐渐成为华夏民族的不懈追求;华夏族内部的民族认同感不断增强。(2)发展:秦国实行一相制,唐代实行多相制;秦国丞相位高权重,唐代宰相之间的品级差别较大。影响:宰相成员增多,既便于集思广益,又能够互相牵制,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这样大大加强了君主专制。(3)变化:由行朝贡制改为实行郡县制;废除世袭制,由国家(皇帝)直接管理。积极意义: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大一统”的实现;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8题答案】【答案】观点:宋朝“积弱”本质上是统治者主观策略运用失当,而非军事能力绝对薄弱。宋代具有较强的军事防御能力。宋代在对辽、西夏、金等政权的防御战中常有亮眼表现。如在南宋时期,爱国将领岳飞与韩世忠等多次击退金军,证明宋军在本土防御中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而且宋代火药武器开始应用于战争,铠甲制造工艺精良,军队装备水平在当时世界处于前列。宋代统治者策略失误是导致“积弱”的重要原因。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确立“以文制武”原则,枢密院主官多由文官担任,武将地位低下,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加之,战略选择的短视性,习惯于以“岁币”换和平的妥协政策,如澶渊之盟。这种“花钱买平安”的策略虽换得一时安宁,却削弱了军事进取的动力,且使辽、金形成长期勒索的惯性。军事管理体制的低效也是导致“积弱”的重要原因。宋朝实行更戍法,军队定期换防,造成“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局面,严重削弱部队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宋朝实行募兵制使得宋代军队数量迅速增长,但多为老弱且训练废弛,使得军费占财政支出比例高达70%,形成“冗兵-财政危机一军力虚耗”的恶性循环。宋代并非缺乏军事对抗的硬实力,其防御战能力、技术装备均具优势,但统治者出于防范武将专权的政治考量,构建了重文轻武的制度体系,又在战略决策中频繁出现短视行为,导致客观实力无法转化为实际效能。这种“积弱”本质上是专制皇权为维护统治稳定,牺牲军事效率的结果,而非单纯的“军事无能”。【19题答案】【答案】(1)标准:具有高尚的品德;符合儒家“仁政”观念的治民原则;取得较好的地方治理成效。(2)演变:从强调品行道德到看重具体的治理成效;标准更加专业化与具体化;对于官员的专业能力日趋重视。影响:促进官僚制度的规范化与专业化,提高治理水平;有助于强化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秩序;为后世的吏治改革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