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专项突破】查漏补缺:单选题-2024-2025学年历史七年级下册统编版(2024)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末专项突破】查漏补缺:单选题-2024-2025学年历史七年级下册统编版(2024)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专项突破】查漏补缺:单选题-2024-2025学年历史七年级下册统编版(2024)
1.杜甫在《北征》中写道:“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痛心山河破碎,深忧民生涂炭。“山河破碎”的原因是( )
A.隋朝灭亡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唐朝灭亡
2.五代时的将领安重荣说:“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主,宁有种耶!”这直接反映了五代时( )
A.军队战斗力强 B.政局相对稳定
C.武将专横跋扈 D.君主专制加强
3.导致右图中唐朝国势开始“走下坡路”的事件是( )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4.电影《长安三万里》再现唐诗下的盛唐景象,影片中有一位诗人的作品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他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他”是( )
A.王维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5.唐朝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变革和继承,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职权及决策程序。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唐朝中央行政机构的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科举制
6.隋文帝称帝后,“勤劳思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加强军队建设,国力强盛,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材料说明了隋朝能够实现统一的( )
A.原因 B.经过 C.结果 D.影响
7.下列国家的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的是( )
A.印度 B.日本 C.新罗 D.阿拉伯
8.城市发展见证历史变迁。下列古代城市中,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见证了公元589年中国重归统一的是( )
A.洛阳 B.涿郡 C.江都 D.大兴
9.根据下表《唐朝人口统计表》,分析人口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唐朝这一时期( )
时间 人口数
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1900万人
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4141万人
741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 4531万人
A.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重视文教事业进 C.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D.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10.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把唐朝称为“最具有世界色彩的朝代”。下列人物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杜甫 B.玄奘 C.王安石 D.魏征
11.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B.壮志难酬的忧国之心
C.对战乱带来的灾难充满忧伤 D.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
12.宋朝经济繁荣,但有一位历史学家却认为“宋人不再是东亚世界的中心,而面对北方的强邻,宋人可谓居于弱者的地位。”宋朝面临的这一现象是因哪一政策导致( )
A.重文轻武 B.重农抑商 C.削弱相权 D.王安石变法
13.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宋代风俗画中最著名的代表,从画中我们可能看到哪一场景( )
A.市民在勾栏看京剧表演 B.街边小贩在卖烤玉米
C.《西游记》话本畅销 D.大街小巷商客往来不绝
14.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对时间轴上③处历史阶段特征表述解读正确的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5.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写道:“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以上材料主要说明( )
A.民族交融的原因 B.民族交融方式多样
C.民族交融的影响 D.民族交融的主要目的
16.下面是我国经济重心变化示意图,图一、图二分别代表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其中,与图三相对应的时期最有可能是( )
A.隋朝 B.唐朝 C.南宋 D.明朝
17.苏辙《栾城集》中记载:“(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宋朝社会经济蓬勃发展 B.宋辽边境开设榷场
C.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D.岳家军的抵抗
18.从图1和图2.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隋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 B.中国的火药和火器已经传入了欧洲
C.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从元朝开始 D.火药武器的威力呈现出增强的趋势
19.图所示书法作品展示的文学体裁属于( )
A.诗 B.词 C.散文 D.小说
20.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材料表明元朝为加强辽阔疆域内的联系( )
A.修建运河 B.开辟丝绸之路 C.广设驿站 D.设置了市舶司
21.某同学通过分析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变化的示意图,写下了如下几项分析结论。其中出现错误的分析结论是( )
A.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B.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
C.当时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增加 D.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22.距离地面500公里左右的太阳同步轨道上,来自中国的“悟空”号正在遨游。每天,这颗1米见方的小小卫星绕地飞行大约15圈,用“火眼金睛”努力探测着宇宙高能粒子的踪迹。“悟空”号是世界上迄今为止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空间宇宙线探测器,也是我国第一颗空间天文卫星。“悟空”这一神话英雄是由哪部古典名著而家喻户晓的( )
A.《红楼梦》 B.《水浒传》 C.《三国演义》 D.《西游记》
23.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历史城区于2005年7月15日正式成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澳门曾经被哪一个殖民国家占据?( )
A.日本 B.荷兰 C.葡萄牙 D.英国
24.诗歌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气象。下面两首诗歌体现出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是( )
永乐满朝人济济,西洋万里水茫茫。 星牵沧海云帆耸,浪系天涯纽带长。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A.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B.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市场冲突并存
C.闭关锁国,一口通商 D.和平交往与暴力冲突兼具
25.“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这是元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口号,在众多的起义事件中,杀出重围,最终胜利的人物是( )
A.朱元璋 B.明成祖 C.皇太极 D.李世民
26.国学,从广义上来说,一般是指以先秦的经典和诸子学说为根基,并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以及与之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及历史学等,一整套中华独有并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其中从诗、词到散曲、小说这种文化逐渐下移的趋势从另一个角度表明( )
A.商品经济发展和自然经济解体
B.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扩大
C.地方权力削弱和中央集权加强
D.外来文化传入和儒家地位下降
27.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说:“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自秦以来,历代不断修整。明朝沿长城设置了“九边”,九边各镇不仅仅是明廷同蒙古贵族抗争的战场,也是汉族同蒙古族等游牧民族互市贸易的场所。这说明了长城( )
A.由防御功能变为互市贸易功能
B.具有促进民族经济交流的作用
C.划清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界线
D.打破了汉民族传统的民族观念
28.“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伟烈。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到于今,遗饼纪征东,民怀切。”郁达夫的这首《满江红·三百年来》称颂的是( )
A.岳飞抗金 B.鉴真东渡 C.戚继光抗倭 D.郑和下西洋
29.乾隆时期,四大徽班进京献艺,与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 和表演方法以及其他地方民间曲调,最终形成京剧。这说明京剧的发展( )
A.源于生活 B.优于昆曲 C.角色多变 D.博采众长
30.盛泽镇在明初是个仅有五六十户人家的小村,后来“以绫绸为业”,至清初成为居民万户的大镇, 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这说明清朝前期( )
A.工商业市镇发展 B.丝织业最发达 C.人地矛盾的尖锐 D.海外贸易复苏
《【期末专项突破】查漏补缺:单选题-2024-2025学年历史七年级下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C B D A C D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D C B C C D B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D C D A B B C D A
1.B
【详解】根据题干“《北征》”“‘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痛心山河破碎,深忧民生涂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山河破碎”的直接原因是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少数民族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B项正确;《北征》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后的状况,与隋朝灭亡无关,排除A项;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后期,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但与题干“杜甫”等信息不符,排除C项;907年,唐朝灭亡,但与题干“杜甫”等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主,宁有种耶!”可知,句意是:天子,只要兵强马壮者都可以做,不是天生的。这反映了五代时期武将专横跋扈,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五代时期武将专横跋扈,没有体现军队战斗力强,排除A项;五代时期,政权更替频繁,因此政局相对稳定说法错误,排除B项;五代是大分裂时期,政局动荡不安,因此君主专制加强不符合当时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根据“唐朝国势开始‘走下坡路’的事件”并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的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C项正确;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排除A项;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排除B项;黄巢起义是唐末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李白被称为“诗仙”,生活于盛唐时期,他诗歌的特点主要有,歌颂祖国山河壮美,抒发昂扬进取精神,表现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B项正确;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诗佛”,排除A项;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他被誉为“诗圣”,排除C项;白居易的诗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深受大众欢迎,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创立科举制,选拔官员和人才,唐朝经一部完善,这是选官制度,不是中央行政机构,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都是中央行政机构,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加强军队建设,国力强盛,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可知,隋文帝称帝后积极为灭陈统一全国做准备,这是隋朝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A项正确;588年,隋文帝杨坚命令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50余万,攻灭江南陈朝的大规模渡江作战。589年陈朝灭亡,这是隋灭陈的经过,与题干强调的原因不符,排除B项;589年陈朝灭亡,与题干强调的原因不符,排除C项;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期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位于朝鲜半岛的新罗的许多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C项正确;印度与唐朝的交流,更多通过玄奘西行,主要体现在文化方面,排除A项;日本派遣遣唐使来学习先进文化,排除B项;阿拉伯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先后有40多次,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根据题干及所学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完成国家统一,隋朝的都城是大兴,D项正确;洛阳是隋炀帝时期建造的陪都,排除A项;605年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开凿大运河,大运河北抵涿郡,涿郡不是隋朝的都城,排除B项;江都是隋朝南方的一个重要城市,不是隋朝的都城,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据题干“《唐朝人口统计表》”可知,649年至741年唐朝人口不断增加。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治世局面“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达到鼎盛时期。因此,唐朝前期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为人口的增长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清朝前期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与唐朝时期不符,排除A项;唐玄宗重视文教事业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但与人口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发展,与人口增加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由题干“最具有世界色彩的朝代”并根据所学知识,题目表明唐朝与世界的交往,玄奘曾经西行天竺取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可以体现唐朝对外交往,B项正确;杜甫是唐朝诗人,被称为“诗圣”,不符合题干,排除A项;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排除C项;魏征是唐朝著名宰相,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根据诗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句出自《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反映的是南宋与金之战,辛弃疾是南宋抗金英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忧国之心,B项正确;题干诗句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忧国之心,与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之情无关,排除AD项;题干诗句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忧国之心,无法体现诗人对战乱带来的灾难充满忧伤,排除C项。故选B项。
12.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宋人不再是东亚世界的中心,而面对北方的强邻,宋人可谓居于弱者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成为宋朝在与北方民族政权冲突中屡次失败的重要原因,A项正确;重农抑商是指重视农业发展,压制商业发展,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宋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采取分化事权,削弱相权的办法,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军队的力量,但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宋代风俗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街小巷商客往来不绝这一场景完全符合《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北宋都城东京的繁荣景象。画作中详细描绘了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展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其中就包括繁忙的商业活动和往来的商客,D项正确;京剧是清朝时期才逐渐形成的戏曲形式,因此这一场景不可能出现在《清明上河图》中,排除A项;玉米是在明朝中后期才从美洲传入中国的,北宋时期并无此物,所以这一场景同样不可能出现,排除B项;《西游记》是明代中期吴承恩所著的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故这一场景也不可能出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根据根据图示,③处的时间是907-1368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宋元时期,宋与少数民族建立辽、西夏和金政权并立,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第一个统一全国的正确,这说明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C项正确;①前221年到220年,是秦汉时期,是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时期,排除A项;②隋唐时期是封建国家的繁荣与开放,排除B项;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中“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可以得出,民族交融方式有友好交往、统治者的主动政策、民族斗争,说明民族交融方式多样,B项正确;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者引发某种事情的条件,材料没有提及民族交融的原因,排除A项;影响就是作用,材料没有提及民族交融的影响,排除C项;目的通常是指行为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借助意识、观念的中介作用预先设想的行为目标和结果,材料没有提及民族交融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根据材料“我国经济重心变化示意图”和所学可知,图三反映的是南方经济超越北方,在南宋时南方经济发展迅猛,经济重心完成南移,C项正确;隋朝时经济重心尚未开始南移,排除A项;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最终在南宋时完成,排除B项;明朝时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排除D项。故选C项。
17.C
【详解】根据题干“(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可知,苏辙是北宋官员,他记录了辽朝与北宋长期和平,双方休养生息和百姓安定。结合所学可知,辽宋订立澶渊之盟后保持了和平局面,因此材料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宋辽订立澶渊之盟,C项正确;宋朝社会经济繁荣是属于经济方面的,而材料问题是分析辽宋双方的和平局面的原因,这要从双方订立了盟约分析,排除A项;在边境开设榷场是宋辽签订盟约后,而材料的现象是宋辽签订盟约之后的结果,排除B项;岳家军的抵抗是南宋时期与金的对峙,而材料是宋辽,排除D项。故选C项。
18.D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元朝还用金属作筒,取代竹筒,发明了火铳,这比以前的突火枪威力更大。可知从图1和图2.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火药武器的威力呈现出增强的趋势,D项正确;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排除A项;中国的火药和火器已经传入了欧洲,从图片中无法体现,图片反映的是由宋朝的火器到元朝的火铳,排除B项;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从宋朝开始的,而不是元朝,排除C项。故选D项。
19.B
【详解】 根据题干及所学可知,书法作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是北宋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又称长短句,B项正确;从诗的字数看,四言诗、五言诗或七言诗,而材料书法作品的文学体裁是词,排除A项;散文是不押韵、 不重排偶的文章,唐宋是散文繁荣时期,而材料书法作品的文学体裁是词,排除C项;明代是小说的黄金时期,而该书法作品是宋词,排除D项。故选B项。
20.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朝在凡有人居住之地都设置了驿站,往来世界,就像在自己国内一样,可知材料表明元朝为加强辽阔疆域内的联系,是设置众多的驿站,C项正确;修建运河,与“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不符,排除A项;丝绸之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与“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不符,排除B项;宋朝设置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与“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1.C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依据题干“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变化的示意图”图示可知,人均耕地面积先增长后下降,“当时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增加”的结论错误,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依据题干“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变化的示意图”图示可知,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结论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依据题干“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变化的示意图”图示可知,清朝前期人口逐渐增长,结论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依据题干“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变化的示意图”图示可知,清朝前期人口逐渐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先增长后下降,说明人地矛盾尖锐,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结论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2.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悟空”这一神话英雄是《西游记》而家喻户晓的。《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其中孙悟空是主要角色之一,D项正确;《红楼梦》的主人公是贾宝玉,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水浒传》是反映北宋农民起义的小说,当中没有“悟空”这个神话英雄,排除B项;《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流传极广,当中没有“悟空”这个神话英雄,排除C项。故选D项。
23.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C项正确;澳门曾经被葡萄牙殖民者占据,不是日本,排除A项;荷兰侵占我国台湾,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排除B项;澳门曾经被葡萄牙殖民者占据,英国是在近代时发动鸦片战争侵略中国,排除D项。故选C项。
24.D
【详解】根据材料中“永乐满朝人济济,西洋万里水茫茫”,并结合所学知识,1405-1433年,在明成祖的支持下,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可知诗句描述的历史事件是郑和下西洋,体现对外关系的特点是和平交往,根据“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并结合所学知识,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时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可知诗句描述的历史事件是戚继光抗倭,体现对外关系的特点是暴力冲突,可以得出,材料中的两首诗歌体现出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是和平交往与暴力冲突兼具,D项正确; “对外开放,双向交流”的意思是中外双方互相交往交流,是唐朝的对外关系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是鸦片战争后,而题干中描写的事情发生在明朝,排除B项;我国实行“闭关锁国,一口通商”是在清朝,而题干中描写的事情发生在明朝,排除C项。 故选D项。
25.A
【详解】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民不聊生。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A项正确;明成祖并非明朝开国皇帝,排除B项;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排除C项;李世民是唐太宗,排除D项。故选A项。
26.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从诗、词到散曲、小说的文化逐渐下移,反映的是文学作品的逐渐通俗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 城市经济发展带来市民阶层扩大,对世俗文化的需求增长,B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A项;文化的下移和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文化的下移不是外来文化传入和儒家地位下降造成的,排除D项。故选B项。
27.B
【详解】据题干“九边各镇不仅仅是明廷同蒙古贵族抗争的战场,也是汉族同蒙古族等游牧民族互市贸易的场所”和所学知识可知,明长城修筑的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蒙古骑兵南下侵扰,明朝建立之后,在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镇等九个边防重镇,史称“九边重镇”,九边各镇不仅仅是明廷同蒙古贵族抗争的战场,也是汉族同蒙古族等游牧民族互市贸易的场所。汉族与游牧民族通过互市贸易促进了长城内外农、牧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长城成为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B项正确;根据题干“九边各镇不仅仅是明廷同蒙古贵族抗争的战场”,与“由防御功能变为互市贸易功能”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划清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界线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打破了汉民族传统的民族观念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28.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抗倭即明末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击日本海盗骚扰的斗争。材料“三百年来”“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可知指戚继光抗倭,C项正确;岳飞抗金是南宋岳飞抗击金军,排除A项;鉴真东渡指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和唐文化,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指明初郑和七下西洋,远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排除D项。故选C项。
29.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四大徽班进京献艺,与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以及其他地方民间曲调,最终形成京剧。”可知,京剧的形成吸收了汉调和其它剧目的曲调、表演方法,可得出京剧的形成博采众长,D项正确;源于生活强调京剧的剧目来自普通大众,形式喜闻乐见,材料并未涉及,排除A项;题干说明京剧的发展博采众长,接受了昆曲的特点并不能说明优于昆曲,排除B项;题干说明京剧的发展博采众长,没有涉及京剧的角色,排除C项。故选D项。
30.A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商业发达,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如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A项正确;没有与其他朝代的对比,无法得出清朝前期丝织业最发达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在强调盛泽镇发展成为工商业市镇,没有体现人地矛盾的尖锐,排除C项;题干中的信息是工商业市镇的发展,与海外贸易复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