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高一年级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中后期的青铜器铭文中开始出现以田易物的零星信息。如卫孟铭文记载:矩伯重获贵族身份后,为了参加周天子在丰都举行的朝会诸侯的典礼,用十三田(每田约百亩)向从事工商业的贵族裘卫换取一件玉璋、两件赤色玉琥、两件鹿皮披肩和一件杂色蔽膝。这反映出当时()A.私营工商业的繁荣发展 B.宗法礼乐制名存实亡C.土地私有化趋势的出现 D.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2.汉朝实行屯戍制度,对戍卒有一套严密的控制、管理及组织系统。屯戍制度规定,各部候长要按月编制戍卒名籍,移报候官署,并经候官向都尉府、太守府逐级移报。这一规定()A.有效解决了边疆问题 B.旨在配备戍卒物资供应C.加强了编户齐民推行 D.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3.《旧唐书·职官志》记载:“辨天下之四人,使各专其业。凡习学文武者为士,肆力耕桑者为农,巧作器用者为工,屠沽兴贩者为商。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参与)士。”这一规定表明当时()A.传统门阀士族势力仍然强大 B.社会分工呈现细化趋势C.传统观念制约社会阶层流动 D.选官用人标准发生改变4.陆九渊认为:“人精神在外,至死也劳攘(空劳无补)。须收拾精神,自作主宰,收得精神在内时,当恻隐即恻隐,当羞恶即羞恶,谁欺得你?谁瞒得你?”由此可知,陆九渊()A.宣扬个性自由与解放 B.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C.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D.揭示了“天理”的客观性5.有学者在论及某一制度时指出:它的两重身份使中央与地方紧密结合、浑然一体,较为妥善地解决了中央与一级政区衔接不良的空档问题,是春秋战国以来最值得重视的行政区划的一大变革。由此可推知,该制度是()A.秦朝郡县制 B.唐朝节度使制 C.宋朝通判制 D.元朝行省制6.《明史·烈女传》记载;胡氏27岁时丈夫去世便开始守节,不与男人打交道,直至51岁生病去世;陈氏刚出嫁不久丈夫就去世,她在家守寡30余年未出家门一步,临死时还要求死后不要用男人来抬棺。这些现象()A.反映出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B.有效提高了社会的道德水平C.佐证了封建纲常对女性的压迫 D.迎合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7.1876年,郭嵩涛曾论述与列强交往之道:“臣以为洋人之情在于通商,沿海居民谙习西洋语言文字,多能知之,洋人之势极于富强,天下臣民皆能知之,而不足与办理洋务,则明理审几之才固不易得也。”郭嵩涛的这一主张()A.强调开办通商口岸 B.认识到了列强侵略的本质C.崇尚中体西用思想 D.具有比较务实的政治理念8.1897年5月,湖南巡抚陈宝箴下令全省书院订阅《时务报》,并褒扬该报:“上年以来,上海设有时务报馆,月出三册,论议极为明通,所译西报,尤多关系,其激发志意,有益于诸生者,诚非浅鲜。”由此可推知,当时()A.报刊是变法主要阵地 B.维新变法思潮勃然兴起C.民族意识在不断觉醒 D.西学得到新式人才认可9.民国初年,在袁世凯和溥仪的周围聚集了两种形相各异而实质相同的复辟实体:一个企图复清朝之辟,拥戴溥仪复辟;一个力谋复帝制之辟,推动袁世凯称帝。两股复辟势力导致了“洪宪帝制”和“丁巳复辟”。这实际上表明当时()A.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B.权力重心逐渐下移C.军阀割据影响国会运作 D.民主共和道路曲折10.下图是1933年《红色中华》刊登的漫画作品《选举运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A.积极推动革命统一战线建立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C.致力于推进民主政权的建设D.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1.1948年5月,国民党长春市政府制定了《严密保甲组织及办理户籍登记纲要》,规定:“同一连坐不得超过十户,各户取具切结后,依连坐规约之规定互负监视之责”,“私藏军火不依法登记者;有及龄壮丁逃避不服兵役者”等将受连坐处罚。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A.国统区的统治危机严重B.解放战争即将进入战略进攻C.中共取得辽沈战役胜利D.中共 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12.1952年5月,《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全国各地国营贸易组织和合作社必须迅速地、坚决地恢复和发展日常的业务,要通过各地的土产交流会议、骡马大会、药材大会以及各种庙会的形式,组织和带动私营商业来实现土产的交流”。这一规定()A.促使土地改革转型 B.意在活跃城乡经济C.旨在恢复市场经济 D.缘于工商业 改造13.1961年4月,黑龙江省省委多次开会讨论了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的平均主义问题;会后通过决议规定:生产队经营管理上推行小段作业计划、生产责任制(包括责任田制度)、评工记分、定额管理、集体小包工和个人计件等方法。这些举措()A.迎合了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 B.变革了传统的人民公社体制C.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D.开启了农村经济体系的改革14.下面是我国某一时期新建成的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这些新工业中心建设的主要目的是()A.保障国家的国防安全 B.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C.践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D.促进国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15.下表是新中国“小康社会”概念 发展概况。这一概念的发展反映出我国()阶段 主要内容第一阶段:1979~2000年 在“三步走”战略中将“达到小康水平”作为第二步目标,核心是解决温饱问题,实现“总体小康”第二阶段:2000~2012年 中共中央提出要建设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强调覆盖全体人民、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第三阶段:2012(中共十八大)~2020年 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全面小康,强调覆盖领域、人口、区域的“全面性”,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A.社会生产资料以按需分配为主要方式 B.现代化建设坚持从国情出发C.扶贫工作主要围绕经济体制改革展开 D.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革16.2004年,内地与港澳启动“姊妹学校”计划,增进青年交流,同时港澳著名高校与内地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室,并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2009年,中央政府批准澳门大学在珠海横琴岛建设新校区,并授权澳门特区实施法律管辖。这()A.标志着祖国统一迈出了重要一步 B.彰显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制度优势C.说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D.是“一国两制”下教育领域的重大成果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形态各异的铜币开始流行,秦始皇兼并天下后,以圆形方孔铜钱作为本位货币。汉武帝时,收回了郡国铸币权,正式确定了中央对钱币的铸造、发行和管理权。唐高祖时,废轻重不一的古钱,此后铜钱钱文不书重量,而以“通宝”相称。截至元末,与铜钱并行流通的先后还有黄金、布帛、纸钞和银两。-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材料二洪武年间,政府允许民众以白银代替纸钞交税,目的在于吸纳民间私用的白银。至 15世纪末,私人交易中用称重的银定价已十分普遍。1508年,朝廷宣布官员的俸禄九成以白银支付,一成以铜钱支付。据估计,1600年至1645年间中国每年流入白银115吨,全球开始了以银换丝的新纪元。明政府后来废除了以力役和实物为基础的管理政策,并在没有发行白银货币的情况下,统一用白银征收赋税。从此,白银在明朝取代了官钞,成为主要货币。-摘编自黑田明伸《中国货币史上的用银转变:切片、称重、入账的白银》(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至元朝我国货币发展的基本趋势。(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银在明朝成为主要货币的主要原因及其对当时的意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的王朝改革可以分为开创式改革和中兴式改革。开创式改革是王朝的开创者(往往是开朝君主)总结前朝治乱的经验和教训而进行的创新性制度或政策变革。中兴式改革是王朝在出现危机之后所进行的变革。当把王朝改革分为开创式改革和中兴式改革之后,会显现出一幅奇特的图景:开创式改革往往为王朝出现盛世提供了制度或政策保障,相反中兴式改革通常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或效果。-摘编自冉小静《中国当代改革的使命和希望》材料二:改革开放是百年来中国发生的最伟大的历史变革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起,我国的改革开放从农村扩展到城市,从沿海辐射到内地;从经济体制延伸到政治、文化体制:从社会生活方式深入到人们的思维观念。经过4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的社会体制、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摘编自左亚文常晨晨《论新时代深化改革开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两例中国王朝改革中的“开创式改革”和“中兴式改革”,并指出这两种改革的不同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开放是百年来中国发生 最伟大的历史变革之一”的理解。(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07年,张人骏履任两广总督,在“以开发固主权”的海疆治理思想的影响下,先后四次下令赴东沙群岛调查。“风闻有外人在西沙(群)岛经营”,张人骏旋即委派副将吴敬荣等会同粤海关船员前往探查。得知西沙“出产甚富,可以生利”,他指出“应即派员设局,妥筹办理”。在东、西沙群岛的开发上,张人骏指出:“拟即在岛内设厂,先从采沙(鸟粪)入手”,然后“讲畜牧、兴树艺,以为久远之谋”。此外,张人骏强调,东沙群岛收回后,应“由中国自行垦辟,开作商埠,拟准外人通商”。他还计划以琼崖榆林港为中心,联动东沙、西沙群岛,将琼崖一东沙-西沙诸岛联动开埠通商,形成规模效应。离任之际,张人骏为保证岛务继续,专门上疏朝廷,强调“(东、西沙群岛)适当欧洲来华之要卫,为南洋第一重门户”,“既以杜外患而固吾圉,亦以裕国用而厚民生”,“一切未尽之事,不及统筹,应由新任督臣谕饬该司道等随时禀商核办”。-摘编自刘永连张莉媛《清末东沙、西沙群岛治理规划和开发模式述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张人骏开发东沙、西沙群岛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人骏开发东沙、西沙群岛的历史意义。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共产党百年外交路线及实践简介时间 简介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 公开要求取消列强在华特权,废除各种不平等条约;把苏联及其领导的国际革命力量作为最可靠的外部力量1935~1949年 不盲从苏联的意志;利用帝国主义之间争夺中国、瓜分中国的矛盾,联合英美等力量,集中力量对付中华民族最危险、最直接的民族敌人;抗战后接受美国在中国的调停,赢得美国与苏联对中共的认可,并极力避免美国直接出面干涉革命1949年 提出“废除一切卖国外交”“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主张;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4年 中印双方达成协议,签署了《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并互换照会。在协定的序言中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定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20世纪60年代 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一条线”战略20世纪70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关系逐渐正常化1978~2012年 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论断。形成“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对外战略;不参与集团政治对抗或成为世界革命的领袖,以及广结善缘,少树敌手。在此基础上,先后发展出和平发展观、“和谐世界”理念2012年至今 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与完善;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摘编自尚伟《中国共产党百年外交路线述论》根据材料的整体或部分内容,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外交”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2024~2025高一年级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题答案】【答案】C【2题答案】【答案】D【3题答案】【答案】C【4题答案】【答案】C【5题答案】【答案】D【6题答案】【答案】C【7题答案】【答案】D【8题答案】【答案】C【9题答案】【答案】D【10题答案】【答案】C【11题答案】【答案】A【12题答案】【答案】B【13题答案】【答案】A【14题答案】【答案】A【15题答案】【答案】B【16题答案】【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题答案】【答案】(1)趋势:货币形态逐渐由多样走向统一;从地方铸币到中央铸币;钱文内容由重量相称到年号相称;逐渐出现信用货币。(2)原因政府政策的转变;经济需求的推动:全球贸易的影响(国际白银输入)。意义: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简化税收制度,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加强中外经济联系和交流。【18题答案】【答案】(1)列举:“开创式改革”:唐朝贞观新政;“中兴式改革”:明朝张居正改革。不同特点:目的不同:“开创式改革”的目的是建立新制度,奠定王朝长治久安的基础,“中兴式改革”的目的是挽救统治危机,延续王朝存续;内容不同:“开创式改革”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的制度或政策创新,而“中兴式改革”多为局部政策调整,不触及制度核心;结局不同:“开创式改革”常推动王朝走向稳定,“中兴式改革”短期缓解危机,但难以扭转王朝衰落趋势。(2)观点: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中,中国共产党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基本国情,开创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打破“历史终结论”的西方叙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不断打破高度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同时,在“南方谈话”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并且在21世纪初期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破社会主义是计划,资本主义是市场”的传统观念,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之后,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疫情防控中展现的组织能力与民生优先理念,对比西方制度缺陷,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19题答案】【答案】(1)历史背景:清末民族危机加深,列强觊觎中国海疆;张人骏“以开发固主权”海疆治理思想 影响;外国势力在东沙、西沙群岛的经营活动引发清政府警惕;清末新政时期政府试图通过开发边疆增强国力。(2)历史意义:通过实地调查和开发举措,强化了中国对东沙、西沙群岛的主权归属;计划设厂采沙、发展畜牧树艺等经济活动,有利于开发海疆资源、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提出开作商埠、联动琼崖榆林港形成规模效应,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强调群岛作为“南洋第一重门户”的战略地位,有利于巩固海防、抵御外国侵略;其治理规划为后世海疆开发提供了重要历史借鉴。【20题答案】【答案】论题:中国共产党百年外交的变与不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制定了相应的外交策略。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中国共产党公开要求取消列强在华特权,废除不平等条约,将苏联及其领导的国际革命力量作为最可靠的外部力量。这一时期中国深受列强侵略,主权丧失,选择依靠苏联等国际革命力量,是为了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争取民族独立,从根本上维护国家利益。1949年新中国成立,提出“废除一切卖国外交”“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主张,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另起炉灶”使中国在新的基础上与各国建立平等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与苏联结盟,在当时冷战格局下,为新中国赢得了一定的国际支持和安全保障,符合国家利益需求。20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关系逐渐正常化。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能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中美关系正常化,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孤立封锁,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百年外交策略因时因势而变,但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安全和发展利益,追求和平发展的核心原则始终贯穿其中,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外交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