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6课时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 学案 练习)202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 中国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第6课时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 学案 练习)202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 中国史

资源简介

(共60张PPT)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6课时
【考情分析】
课程标准 (1)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中外历史纲要上)
(2)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选择性必修1)
考 情 统 计 24年 黑吉辽卷: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广东卷:两税法的缺陷;江西卷:从诏令用纸看相权转移
23年 湖南卷: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古人对两税法的评价(非选择题);天津卷:两税法的意义
22年 湖南卷: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反映世家大族的没落;广东卷:南北朝时期到隋唐中央机构变化;山东卷:隋代政区改革(非选择题)
核心热考 (1)魏晋至隋唐的官员选拔和管理;(2)隋唐中枢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3)唐代赋税制度的调整
【课时结构】
[结构图示] [主要线索]
(1)选官制度由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变为科举制,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中枢机构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赋税制度由租庸调制转为两税法,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
(2)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为唐朝的繁荣提供了制度保障。
【重要概念】
1.九品中正制: 的选官制度。 任命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官职。九品中正制尊重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传统,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九品中正制将 ,前期选官标准重视 ,有利于加强 。后来选官标准只看重 ,形成
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央
选官权收归中央
家世、道德和才能
中央集权
家世
世家大族垄断
选官权
2.均田制:实行于北魏至唐朝前期。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 掌握的 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农民缴纳
的一种土地管理制度。均田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 对土地的兼并,有利于 的恢复和发展,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问题。
国家
无主荒地
租税并服
徭役和兵役
豪强大族
社会经济
土地兼并
3.租庸调制: 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和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 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以庸代役 ,

唐朝前期
均田制
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政府的赋税收入
也有了保障
官员选拔 三国两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背景 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
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标准 →家世
影响 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前期加强中央集权;后期成为维护 的工具
课标问题一 官员选拔与管理
学习探究
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
家世、道德和才能
士族特权
隋唐:科举制 背景 (1)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2)南北朝以来, 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要求参政
(3)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过程 (1)隋炀帝始建进士科
(2)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3)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
(4)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寒门庶族地主
殿试
特点 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标准 考试成绩(才学)
作用 (1)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
(2)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
(3)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中央集权
官员管理 魏晋南北朝 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法规大都流于形式
隋唐 吏部考核;唐朝以 和 为标准考核官员; 为最高监察机构;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
品德
才能
御史台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 ①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唐朝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欣喜之际写的一首诗《登科后》,描述了他登科后骑着马在京城游街时那种志得意满的情景。
②西安大雁塔唐朝进士题名帖
[问题] 材料中两则史料表明隋唐选官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该制度。
[提示] 变化:科举制形成。
评价:改变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改变了选拔官员的标准;将人才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促进了民间的学习风气;但仍然存在以地位、权势、功勋、金钱为依据的入仕门径。
(2021·江苏卷,3)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
“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
[A] 加强了君主集权 [B] 促进了阶级流动
[C] 消除了门第观念 [D] 激化了政治矛盾
【真题演练】
B
【解析】 唐代科举制使得出身低微的士子得以进入政坛,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级的流动,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加强君主集权无关,排除A项;唐代门第观念影响仍很大,排除C项;李德裕与李逢吉作为政敌,但同样为寒素开路,材料强调二者的共识而非矛盾,排除D项。
[深化拓展]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二、科举制高考思维方向
中央:三省六部制 发展
内容 中书省, ,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 ;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是宰相集体议政场所
课标问题二 行政管理制度
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
决策机构
审核诏令
政事堂
特点 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
评价 积极:分工明确,提高了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相权一定程度上也能制约皇权);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家国事务趋向分离)
消极:三省互相责难,影响办事效率
(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行政效率,
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行政效率
地方行政 ①隋朝:废郡,实行 二级制。②唐朝:分全国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道演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③唐中期以后: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 势力
法律教化 ①魏晋南北朝: ;②唐朝:《 》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颁行《大唐开元礼》,推广家训,强化基层教化
户籍制度 ①魏晋南北朝:东晋有“黄籍”“白籍”,后实行“土断”,使“白籍”人口本地化,承担赋役;②隋朝:“ ”,重新核定户籍;③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
基层治理 唐朝实行乡里制度、邻保制度
社会救济 隋唐既重视官方储备,也提倡民间积储;唐设专门机构收容贫弱
州、县
藩镇割据
律令儒家化
唐律疏议
大索貌阅
[图解历史] 唐朝中央政府机构运作示意图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 唐初,面对各个部门之间出现严重分歧,政令难以得到顺利贯彻的问题,朝廷设立了政事堂制度,每遇到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包括皇帝诏命在内的一切政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方能生效颁行。随着盛唐时代政事堂工作重心向分理行政倾斜,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正式在皇宫内设立了翰林学士院,选任擅长文学的亲信充任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和属员,不计官阶品秩,主要负责起草任命将相大臣、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并承担起了参与决策机务的工作。
——摘编自王小甫等《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问题] 根据材料,概括唐初至盛唐中央决策机制发生的变化、特点及其作用。
[提示] 变化:决策部门出现一体化的趋势;政事堂工作重心由辅助决策向分理行政倾斜;皇帝近臣参与机务决策。
特点:集体议政、集体决策。
作用:提高行政办事效率;有利于集思广益,保障了决策的合理性;分割了相权,强化了皇权;有利于保障国家政局的稳定。
(2024·江西卷,4)唐代诏令用纸书写,颁下州县的诏令需长时间传递,白麻纸招虫,不能耐久,故用黄麻;重大诏命或当朝宣命,无须久存,故用白麻。黄轻白重,遂为故事。大约到德宗时,中书只有黄麻可用,白麻已皆在翰林院。
这折射出(  )
[A] 行政效率提高 [B] 中央集权加强
[C] 决策事权转移 [D] 科举影响扩大
【真题演练】
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但到德宗时,书写重大诏命或当朝宣命的白麻都在翰林院,这体现了决策事权的转移,故选C项;诏命和宣命之权从中书省转移到翰林院并不会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项;中央集权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调整,而材料中涉及的是中央内部权力的分配,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内部权力的分配,与科举制无关,排除D项。
[深化拓展]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1.特点
(1)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2)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宰相权限及权威下降,宰相不再专职。
(3)宰相权力不断分化。设置多机构或多人分割相权。
2.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课标问题三 赋税制度
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
租调制 魏晋时期开始实行,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隋朝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征派力役
租庸调制 时间:唐前期推行
基础:均田制,但受田不足较为普遍
特点及影响:以 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 ,有利于保障政府的赋税收入

生产时间
两税法 时间:唐中期以后(780年)
背景: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困难
内容:每户按户等缴纳户税,按 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
影响 积极: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 为主的赋税制度;③减轻政府对农民的
弊端:税收总额按最高年份确定,两税外又额外征税,加重人民负担
田亩
人丁
人身控制
[知识点拨] 唐朝赋税制度的变化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一
敦煌户简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
户籍年代 均田户数 受足户数 平均每户应 受田亩数 平均每户
未受田亩数
高宗时期 1 0 101.0 69.0
武则天时期 4 0 143.5 102.0
玄宗时期 32 2 148.7 106.6
代宗时期 11 2 149.3 89.8
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助田3 000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
——改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
“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
——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提示] (1)问题:均田制下,受田受足户数严重不足;实际受田数远达不到应受田数。
原因:土地兼并导致国家手中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大地主、大官僚肆意侵吞土地;新开垦土地数量不多,人口的增加等。
[问题]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
[提示] (2)白居易、柳宗元都看到了两税法的弊病。白居易认为征钱带来了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柳宗元认为按户等征税导致富人贿赂官员逃税,穷人更加贫穷。上述看法切中了两税法的弊病,但没有看到其积极意义,如简化税收名目,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两人都主张恢复租庸调制,但租庸调制已经无法维持,这是因为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渐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导致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唐政府实行两税法。
(2024·广东卷,3)两税法以田地、杂产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属五县,“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税钱,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由此可见,两税法(  )
[A] 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 强化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 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
[D] 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真题演练】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改革对于杂税没有明确规定,这导致地方官无所适从,于是地方官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征税且最终被朝廷贬官,这说明两税法在征税规定方面存在问题,有一定的制度缺陷,故选A项;两税法不以丁身为本,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朝廷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排除C项;两税法虽然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但是并未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且D项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一、选择题(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1.(2024·广东湛江期末)东晋南北朝时期,间或举行的考试科目为秀才和孝廉两科。秀才主要考对策,有时兼及经文;孝廉则主要考查儒经。南朝梁武帝在各州郡县又设“州望”“郡宗”“乡豪”专司搜荐人才。这反映出当时(  )
[A] 九品中正制名存实亡
[B] 人才选拔出现集权趋势
[C] 门阀士族影响力削弱
[D] 考试选官开始受到重视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东晋南北朝时期,有时使用考试形式选拔人才,梁武帝时设置专司搜荐人才,人才选用呈现出一定的客观化与中央化的趋向,体现了人才选拔的集权趋势,故选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是主要选官形式,排除A项;据材料“设‘州望’‘郡宗’‘乡豪’专司搜荐人才”可知,梁武帝选官依靠地方望族,加强了门阀士族的影响力,排除C项;汉朝察举制下,已使用考试形式,“开始”表述错误,且材料中考试选官只是偶然行为,“重视”一词表达过度,排除D项。
2.(2024·山东青岛一模)唐朝散官番上制度是指获得文武散官者,需按固定分组和时间,到吏部、兵部为国家服役,服役期满后可参加吏部、兵部考试,合格后才有资格参加铨选,从而正式迈入仕途。这一制度(  )
[A]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B] 改变了选拔人才的标准
[C] 缘于科举制度的僵化
[D] 有利于后备人才的培养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散官番上制度在服役和考试的过程中,起到了培训候补官员的作用,故选D项;散官不仅有武散官,还有文散官,A项以偏概全,排除;散官为已经科考及第但还未成为职事官的候补官员,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得出科举制度的僵化,排除C项。
3.(2024·河北石家庄模拟)唐代宗(762—779年在位)曾下诏:“明经、进士与孝廉兼行”,(新创置)三礼、三传、三史、开元礼等科都不再以帖经试之而代之以大义和试策,以通经和明古今事体、知当今时务为主要的测试重点。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B] 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C] 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D] 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
D
【解析】 安史之乱发生于755—763年,由材料时间可知,唐代宗在位于安史之乱期间及以后,其面临藩镇割据、统治危机严重的局面。由材料“孝廉”受到重视,新设科目也注重了礼制,测试形式不再以识记为主,而改为策论。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一变化与社会失序、主弱臣强的形势相关,人才选用侧重道德及实际能力,故选D项。君主专制强化是在明清时期,且材料体现不出,排除A项。经世致用思潮是明清时期出现的,排除B项。从材料看不出科举选拔人员出身的变化,不能得出统治基础扩大,排除C项。
4.(2024·广东广州一模)唐朝初期,政务事项原则上都要先向尚书省申报,再以尚书省的名义奏报皇帝。唐高宗和武则天之后,却逐渐形成了“事无大小,皆悉闻奏”的局面,比如有太学生直接向武则天告假回家,还得到了武则天应允。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
[A] 监察制度日趋完善
[B] 官僚机构对皇权的限制愈加艰难
[C] 行政效率不断降低
[D] 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逐步加强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相比于唐朝初期,唐高宗、武则天时期,“事无大小,皆悉闻奏”,即事无大小都向皇帝汇报,说明皇权受尚书省的限制减小,故选B项;监察制度是监察百官的,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政务事项上奏直达皇帝,行政效率提高,排除C项;“中央政府”“地方”不符合题意,应为“君主专制”“大臣”,排除D项。
5.(2024·湖南长沙一模)下面为贞观和武周时期宰相来源及人数、占比变化统计表。这一变化(  )
B
[A] 反映了江南经济发展 [B] 有助于皇权的稳固
[C] 弱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D] 体现中枢体制异变
时期 宰相 总人数 (人) 宰相来源、人数、占比
关陇士族集团 山东庶族者 江南地区
人数(人) 占比(%) 人数(人) 占比(%) 人数(人) 占比(%)
贞观时期 23 7 30 11 48 5 22
武周时期 71 19 27 42 59 10 14
【解析】 据材料数据可知,相较于贞观时期,武周时期庶族地主任宰相者比例上升,占比超过半数,关陇士族集团占比减少,这有利于加强皇帝对宰相的控制,进而有利于皇权的稳固,故选B项;江南地区任宰相者占比较少,无法反映其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庶族地主进入统治阶层,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唐朝中央行政制度为三省六部制,材料只是宰相的来源变化,无法体现异变,排除D项。
6.(2024·广东深圳一模)唐朝德政碑一般在地方官员离任后,由当地吏民请立于交通要道,以供观瞻。碑文一般力赞官员德政,在朝廷允准立碑后由士人撰写。德政碑的颁赐说明朝廷(  )
[A] 不断完善地方监察管理体系
[B] 以民众口碑衡量官吏政绩
[C] 与地方共同构建良吏的形象
[D] 丰富地方官考课制度内容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朝德政碑是经朝廷允准立碑后由当地吏民立于交通要道,以供观瞻,这说明朝廷对德政官员加以推崇,与地方共同构建良吏的形象,故选C项;唐朝德政碑是对官员德政的褒扬,不属于监察管理体系,排除A项;民众口碑是衡量官吏政绩的因素之一,B项表述绝对,排除;唐朝德政碑是地方官员离任后由朝廷颁赐的,不属于地方官考课制度的内容,排除D项。
7.(2024·河北保定二模)唐玄宗于开元八年(720年)颁布敕令,其中规定:
“顷者以庸调无凭,好恶须准,故遣作样,以颁诸州,令其好不得过精,恶不得至滥。”这一规定有利于(  )
[A] 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B] 保障家庭手工业产品质量
[C]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 杜绝封建地方官吏的盘剥
B
【解析】 唐朝租庸调制下,户调纳绢或布等,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由此可知,庸调所纳物品主要为家庭手工业产品,唐玄宗的敕令体现关注庸调产品的质量,故选B项;“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不符合题意,材料重视庸调产品质量,排除A项;材料为规范产品质量,并没有增加赋税,排除C项;“杜绝”表述绝对化,排除D项。
8.(2024·山东济宁一模)下表为《通典·食货典》所记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与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户口数的变化。它反映出当时(  )
B
[A] 地主豪右公开隐匿大量人口 [B] 赋役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C] 众多藩镇迅速摆脱中央控制 [D] 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
天宝十四年 (755年) 乾元三年
(760年)
户 管户总数 8 914 781 1 933 174
课户 5 349 280 758 582
不课户 3 565 501 1 174 592
口 管口总数 52 909 309 16 990 386
课口 8 208 321 2 370 799
不课口 44 700 988 14 619 587
【解析】 课户、课口为向国家缴纳赋税的户数与人口数,据表格数据可知,与天宝十四年(755年)相比,乾元三年(760年)的课户与课口数量大幅度减少,导致政府财政收入锐减,联系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可知,赋役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故选B项;A、D两项与材料强调政府掌握纳税人口数量减少的主旨不符,排除;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有些藩镇独立性强,但大部分藩镇仍受中央控制,排除C项。
9.(2024·河南洛阳二模)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推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据唐时人说法,此制与租庸调制最显著的不同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据此可知,两税法(  )
[A] 限制了土地兼并
[B] 有利于人口自由流徙
[C] 保证了生产时间
[D] 减轻了农民徭役负担
B
【解析】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表明两税法不再区分主户和客户,而是按照实际居住地来登记和征税;“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则说明征税标准不再是人丁,而是根据财产(主要是土地)定出户等。这一改革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人口自由流动,故选B项。两税法的实施是土地兼并带来的结果,而非限制了土地兼并,排除A项。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与两税法不符,排除C项。两税法只是改变了赋税的征收方式,并没有减轻农民徭役负担,排除D项。
10.(2024·吉林长春一模)下面为唐中后期主要纳税物品折钱数量变化表(单位:文)。据此推知(  )
B
注:数据为当年各地多数地区大致数值。
[A]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C] 货币税已获得普及 [D] 土地兼并日趋严重
贞元元年 (785年) 贞元八年 (792年) 贞元九年 (793年) 长庆四年
(824年)
米(1斗) 200 70~80 40~70 50
绢(1匹) 4 000 1 500~1 600 800~900 800
【解析】 据表格数据可知,纳税物品的折钱数量迅速变少,说明纳税人的赋税负担大大加重了,这会激起人民的不满情绪,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重农,反而体现了农困,排除A项;明朝一条鞭法下赋役合并、一概征银,赋税的交纳形式主要为货币,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土地占有情况,不能反映土地兼并日趋严重,排除D项。
11.(2024·湖南湘潭期末)下图为唐朝两税法实施之后的中央与地方两税的分配情况(单位:万贯/万石)。据此可知(  )
[A] 两税法增加了政府收入
[B] 地方分权趋势日益明显
[C] 中央财政负担逐渐减轻
[D] 中央集权体制得到加强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唐朝两税法实施之后,地方留成额占比较大,说明地方势力强大,进而说明地方分权的趋势日益明显,故选B项;题干并未将两税法与之前的租庸调制下的税收总量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增加财政收入的结论,排除A项;中央提成额占比较小,说明中央财政困窘而非负担减轻,排除C项;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中央集权削弱,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1题,共17分)
12.(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阳(籍贯)户人荆不更(爵位)蛮强
妻曰嗛
子小(“小”“大”是课役身份的标志)上造(爵位)□
子小女子驼
臣(奴隶)曰聚
伍长(职务)
——里耶秦简户籍簿(节选)
户主邯寿寿年伍拾陆岁 白丁 课户见输
女娘子年拾叁岁    小女
一亡弟妻孙年叁拾陆岁  寡
计布二丈五尺
计麻三斤
计租二石
廿亩永业
肆拾肆亩已受 廿三亩口分
合应受田壹顷叁拾壹亩 一亩居住园宅
八十七亩未受
——(武)周大足元年(701年)沙州敦煌县效谷乡户籍
提取两项有关秦朝与唐朝户籍登记内容的不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7分)
【答案】 示例
信息1:与秦朝相比,唐朝户籍关于家庭成员信息记载更加翔实。
说明:政府为保证赋税收入,对人口的管理更加严格,防止人口不实。
信息2:除家庭成员信息外,秦朝户籍有爵位和职务信息,唐朝有赋税与受田信息。
说明:秦朝实行军功爵制和什伍制度;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17分)第6课时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时间:30分钟 总分:50分)
一、选择题(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1.(2024·广东湛江期末)东晋南北朝时期,间或举行的考试科目为秀才和孝廉两科。秀才主要考对策,有时兼及经文;孝廉则主要考查儒经。南朝梁武帝在各州郡县又设“州望”“郡宗”“乡豪”专司搜荐人才。这反映出当时(  )
[A] 九品中正制名存实亡
[B] 人才选拔出现集权趋势
[C] 门阀士族影响力削弱
[D] 考试选官开始受到重视
2.(2024·山东青岛一模)唐朝散官番上制度是指获得文武散官者,需按固定分组和时间,到吏部、兵部为国家服役,服役期满后可参加吏部、兵部考试,合格后才有资格参加铨选,从而正式迈入仕途。这一制度(  )
[A]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B] 改变了选拔人才的标准
[C] 缘于科举制度的僵化
[D] 有利于后备人才的培养
3.(2024·河北石家庄模拟)唐代宗(762—779年在位)曾下诏:“明经、进士与孝廉兼行”,(新创置)三礼、三传、三史、开元礼等科都不再以帖经试之而代之以大义和试策,以通经和明古今事体、知当今时务为主要的测试重点。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B] 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C] 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D] 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
4.(2024·广东广州一模)唐朝初期,政务事项原则上都要先向尚书省申报,再以尚书省的名义奏报皇帝。唐高宗和武则天之后,却逐渐形成了“事无大小,皆悉闻奏”的局面,比如有太学生直接向武则天告假回家,还得到了武则天应允。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
[A] 监察制度日趋完善
[B] 官僚机构对皇权的限制愈加艰难
[C] 行政效率不断降低
[D] 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逐步加强
5.(2024·湖南长沙一模)下面为贞观和武周时期宰相来源及人数、占比变化统计表。这一变化(  )
时期 宰相总 人数(人) 宰相来源、人数、占比
关陇士 族集团 山东庶 族者 江南 地区
人数 (人) 占比 (%) 人数 (人) 占比 (%) 人数 (人) 占比 (%)
贞观 时期 23 7 30 11 48 5 22
武周 时期 71 19 27 42 59 10 14
[A] 反映了江南经济发展
[B] 有助于皇权的稳固
[C] 弱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D] 体现中枢体制异变
6.(2024·广东深圳一模)唐朝德政碑一般在地方官员离任后,由当地吏民请立于交通要道,以供观瞻。碑文一般力赞官员德政,在朝廷允准立碑后由士人撰写。德政碑的颁赐说明朝廷(  )
[A] 不断完善地方监察管理体系
[B] 以民众口碑衡量官吏政绩
[C] 与地方共同构建良吏的形象
[D] 丰富地方官考课制度内容
7.(2024·河北保定二模)唐玄宗于开元八年(720年)颁布敕令,其中规定:“顷者以庸调无凭,好恶须准,故遣作样,以颁诸州,令其好不得过精,恶不得至滥。”这一规定有利于(  )
[A] 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B] 保障家庭手工业产品质量
[C]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 杜绝封建地方官吏的盘剥
8.(2024·山东济宁一模)下表为《通典·食货典》所记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与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户口数的变化。它反映出当时(  )
天宝十四年 (755年) 乾元三年 (760年)
户 管户总数 8 914 781 1 933 174
课户 5 349 280 758 582
不课户 3 565 501 1 174 592
口 管口总数 52 909 309 16 990 386
课口 8 208 321 2 370 799
不课口 44 700 988 14 619 587
[A] 地主豪右公开隐匿大量人口
[B] 赋役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C] 众多藩镇迅速摆脱中央控制
[D] 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
9.(2024·河南洛阳二模)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推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据唐时人说法,此制与租庸调制最显著的不同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据此可知,两税法(  )
[A] 限制了土地兼并
[B] 有利于人口自由流徙
[C] 保证了生产时间
[D] 减轻了农民徭役负担
10.(2024·吉林长春一模)下面为唐中后期主要纳税物品折钱数量变化表(单位:文)。据此推知(  )
贞元元年 (785年) 贞元八年 (792年) 贞元九年 (793年) 长庆四年 (824年)
米 (1斗) 200 70~80 40~70 50
绢 (1匹) 4 000 1 500~ 1 600 800~ 900 800
注:数据为当年各地多数地区大致数值。
[A]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C] 货币税已获得普及 [D] 土地兼并日趋严重
11.(2024·湖南湘潭期末)下图为唐朝两税法实施之后的中央与地方两税的分配情况(单位:万贯/万石)。据此可知(  )
[A] 两税法增加了政府收入
[B] 地方分权趋势日益明显
[C] 中央财政负担逐渐减轻
[D] 中央集权体制得到加强
二、非选择题(1题,共17分)
12.(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阳(籍贯)户人荆不更(爵位)蛮强
妻曰嗛
子小(“小”“大”是课役身份的标志)上造(爵位)□
子小女子驼
臣(奴隶)曰聚
 伍长(职务)
——里耶秦简户籍簿(节选)
户主邯寿寿年伍拾陆岁 白丁 课户见输
女娘子年拾叁岁    小女
一亡弟妻孙年叁拾陆岁  寡
计布二丈五尺
计麻三斤
计租二石
廿亩永业
肆拾肆亩已受 廿三亩口分
合应受田壹顷叁拾壹亩 一亩居住园宅
八十七亩未受
——(武)周大足元年(701年)
沙州敦煌县效谷乡户籍
提取两项有关秦朝与唐朝户籍登记内容的不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7分)
第6课时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1.B 据材料可知,东晋南北朝时期,有时使用考试形式选拔人才,梁武帝时设置专司搜荐人才,人才选用呈现出一定的客观化与中央化的趋向,体现了人才选拔的集权趋势,故选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是主要选官形式,排除A项;据材料“设‘州望’‘郡宗’‘乡豪’专司搜荐人才”可知,梁武帝选官依靠地方望族,加强了门阀士族的影响力,排除C项;汉朝察举制下,已使用考试形式,“开始”表述错误,且材料中考试选官只是偶然行为,“重视”一词表达过度,排除D项。
2.D 据材料可知,散官番上制度在服役和考试的过程中,起到了培训候补官员的作用,故选D项;散官不仅有武散官,还有文散官,A项以偏概全,排除;散官为已经科考及第但还未成为职事官的候补官员,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得出科举制度的僵化,排除C项。
3.D 安史之乱发生于755—763年,由材料时间可知,唐代宗在位于安史之乱期间及以后,其面临藩镇割据、统治危机严重的局面。由材料“孝廉”受到重视,新设科目也注重了礼制,测试形式不再以识记为主,而改为策论。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一变化与社会失序、主弱臣强的形势相关,人才选用侧重道德及实际能力,故选D项。君主专制强化是在明清时期,且材料体现不出,排除A项。经世致用思潮是明清时期出现的,排除B项。从材料看不出科举选拔人员出身的变化,不能得出统治基础扩大,排除C项。
4.B 据材料可知,相比于唐朝初期,唐高宗、武则天时期,“事无大小,皆悉闻奏”,即事无大小都向皇帝汇报,说明皇权受尚书省的限制减小,故选B项;监察制度是监察百官的,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政务事项上奏直达皇帝,行政效率提高,排除C项;“中央政府”“地方”不符合题意,应为“君主专制”“大臣”,排除D项。
5.B 据材料数据可知,相较于贞观时期,武周时期庶族地主任宰相者比例上升,占比超过半数,关陇士族集团占比减少,这有利于加强皇帝对宰相的控制,进而有利于皇权的稳固,故选B项;江南地区任宰相者占比较少,无法反映其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庶族地主进入统治阶层,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唐朝中央行政制度为三省六部制,材料只是宰相的来源变化,无法体现异变,排除D项。
6.C 据材料可知,唐朝德政碑是经朝廷允准立碑后由当地吏民立于交通要道,以供观瞻,这说明朝廷对德政官员加以推崇,与地方共同构建良吏的形象,故选C项;唐朝德政碑是对官员德政的褒扬,不属于监察管理体系,排除A项;民众口碑是衡量官吏政绩的因素之一,B项表述绝对,排除;唐朝德政碑是地方官员离任后由朝廷颁赐的,不属于地方官考课制度的内容,排除D项。
7.B 唐朝租庸调制下,户调纳绢或布等,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由此可知,庸调所纳物品主要为家庭手工业产品,唐玄宗的敕令体现关注庸调产品的质量,故选B项;“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不符合题意,材料重视庸调产品质量,排除A项;材料为规范产品质量,并没有增加赋税,排除C项;“杜绝”表述绝对化,排除D项。
8.B 课户、课口为向国家缴纳赋税的户数与人口数,据表格数据可知,与天宝十四年
(755年)相比,乾元三年(760年)的课户与课口数量大幅度减少,导致政府财政收入锐减,联系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可知,赋役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故选B项;A、D两项与材料强调政府掌握纳税人口数量减少的主旨不符,排除;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有些藩镇独立性强,但大部分藩镇仍受中央控制,排除C项。
9.B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表明两税法不再区分主户和客户,而是按照实际居住地来登记和征税;“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则说明征税标准不再是人丁,而是根据财产(主要是土地)定出户等。这一改革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人口自由流动,故选B项。两税法的实施是土地兼并带来的结果,而非限制了土地兼并,排除A项。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与两税法不符,排除C项。两税法只是改变了赋税的征收方式,并没有减轻农民徭役负担,排除D项。
10.B 据表格数据可知,纳税物品的折钱数量迅速变少,说明纳税人的赋税负担大大加重了,这会激起人民的不满情绪,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重农,反而体现了农困,排除A项;明朝一条鞭法下赋役合并、一概征银,赋税的交纳形式主要为货币,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土地占有情况,不能反映土地兼并日趋严重,排除D项。
11.B 由材料可知,唐朝两税法实施之后,地方留成额占比较大,说明地方势力强大,进而说明地方分权的趋势日益明显,故选B项;题干并未将两税法与之前的租庸调制下的税收总量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增加财政收入的结论,排除A项;中央提成额占比较小,说明中央财政困窘而非负担减轻,排除C项;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中央集权削弱,排除D项。
12.示例
信息1:与秦朝相比,唐朝户籍关于家庭成员信息记载更加翔实。
说明:政府为保证赋税收入,对人口的管理更加严格,防止人口不实。
信息2:除家庭成员信息外,秦朝户籍有爵位和职务信息,唐朝有赋税与受田信息。
说明:秦朝实行军功爵制和什伍制度;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17分)第6课时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考情分析】
课程标准 (1)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中外历史纲要上) (2)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选择性必修1)
考 情 统 计 24年 黑吉辽卷: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广东卷:两税法的缺陷;江西卷:从诏令用纸看相权转移
23年 湖南卷: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古人对两税法的评价(非选择题);天津卷:两税法的意义
22年 湖南卷: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反映世家大族的没落;广东卷:南北朝时期到隋唐中央机构变化;山东卷:隋代政区改革(非选择题)
核心热考 (1)魏晋至隋唐的官员选拔和管理;(2)隋唐中枢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3)唐代赋税制度的调整
【课时结构】
[结构图示] [主要线索] (1)选官制度由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变为科举制,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中枢机构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赋税制度由租庸调制转为两税法,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 (2)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为唐朝的繁荣提供了制度保障。
【重要概念】
1.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中央任命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官职。九品中正制尊重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传统,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前期选官标准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后来选官标准只看重家世,形成世家大族垄断选官权的局面。
2.均田制:实行于北魏至唐朝前期。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农民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的一种土地管理制度。均田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大族对土地的兼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3.租庸调制:唐朝前期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和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课标问题一 官员选拔与管理
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
官员选拔 三国两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背景 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标准         →家世
影响 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前期加强中央集权;后期成为维护      的工具
隋唐:科举制 背景 (1)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2)南北朝以来,        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要求参政 (3)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过程 (1)隋炀帝始建进士科 (2)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3)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    (4)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特点 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标准 考试成绩(才学)
作用 (1)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 (2)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      (3)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官员管理 魏晋南北朝 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法规大都流于形式
隋唐 吏部考核;唐朝以    和    为标准考核官员;     为最高监察机构;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 ①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唐朝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欣喜之际写的一首诗《登科后》,描述了他登科后骑着马在京城游街时那种志得意满的情景。
②西安大雁塔唐朝进士题名帖
[问题] 材料中两则史料表明隋唐选官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该制度。
【真题演练】
(2021·江苏卷,3)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
[A] 加强了君主集权 [B] 促进了阶级流动
[C] 消除了门第观念 [D] 激化了政治矛盾
[深化拓展]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二、科举制高考思维方向
课标问题二 行政管理制度
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
中央: 三省 六部 制 发展
内容 中书省,      ,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      ;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是宰相集体议政场所
特点 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
评价 积极:分工明确,提高了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相权一定程度上也能制约皇权);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家国事务趋向分离)
消极:三省互相责难,影响办事效率(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地方 行政 ①隋朝:废郡,实行    二级制。②唐朝:分全国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道演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③唐中期以后: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      势力
法律 教化 ①魏晋南北朝:        ;②唐朝:《        》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颁行《大唐开元礼》,推广家训,强化基层教化
户籍 制度 ①魏晋南北朝:东晋有“黄籍”“白籍”,后实行“土断”,使“白籍”人口本地化,承担赋役;②隋朝:“      ”,重新核定户籍;③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
基层 治理 唐朝实行乡里制度、邻保制度
社会 救济 隋唐既重视官方储备,也提倡民间积储;唐设专门机构收容贫弱
[图解历史] 唐朝中央政府机构运作示意图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 唐初,面对各个部门之间出现严重分歧,政令难以得到顺利贯彻的问题,朝廷设立了政事堂制度,每遇到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包括皇帝诏命在内的一切政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方能生效颁行。随着盛唐时代政事堂工作重心向分理行政倾斜,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正式在皇宫内设立了翰林学士院,选任擅长文学的亲信充任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和属员,不计官阶品秩,主要负责起草任命将相大臣、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并承担起了参与决策机务的工作。
——摘编自王小甫等《创新与再造——隋唐
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问题] 根据材料,概括唐初至盛唐中央决策机制发生的变化、特点及其作用。
【真题演练】
(2024·江西卷,4)唐代诏令用纸书写,颁下州县的诏令需长时间传递,白麻纸招虫,不能耐久,故用黄麻;重大诏命或当朝宣命,无须久存,故用白麻。黄轻白重,遂为故事。大约到德宗时,中书只有黄麻可用,白麻已皆在翰林院。这折射出(  )
[A] 行政效率提高
[B] 中央集权加强
[C] 决策事权转移
[D] 科举影响扩大
[深化拓展]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1.特点
(1)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2)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宰相权限及权威下降,宰相不再专职。
(3)宰相权力不断分化。设置多机构或多人分割相权。
2.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课标问题三 赋税制度
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
租调制 魏晋时期开始实行,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隋朝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征派力役
租庸调制 时间:唐前期推行 基础:均田制,但受田不足较为普遍 特点及影响:以  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      ,有利于保障政府的赋税收入
两税法 时间:唐中期以后(780年)
背景: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困难
内容:每户按户等缴纳户税,按    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
影 响 积极: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    为主的赋税制度;③减轻政府对农民的      
弊端:税收总额按最高年份确定,两税外又额外征税,加重人民负担
[知识点拨] 唐朝赋税制度的变化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一
敦煌户简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
户籍年代 均田 户数 受足 户数 平均每户应 受田亩数 平均每户 未受田亩数
高宗时期 1 0 101.0 69.0
武则天 时期 4 0 143.5 102.0
玄宗时期 32 2 148.7 106.6
代宗时期 11 2 149.3 89.8
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助田3 000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
——改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
——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
两税法变革补证》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
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
【真题演练】
(2024·广东卷,3)两税法以田地、杂产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属五县,“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税钱,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由此可见,两税法(  )
[A] 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 强化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 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
[D] 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第6课时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标问题一
任务一
家世、道德和才能 士族特权 寒门庶族地主 殿试 中央集权 品德 才能 御史台
任务二
变化:科举制形成。
评价:改变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改变了选拔官员的标准;将人才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促进了民间的学习风气;但仍然存在以地位、权势、功勋、金钱为依据的入仕门径。
[真题演练]
B 唐代科举制使得出身低微的士子得以进入政坛,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级的流动,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加强君主集权无关,排除A项;唐代门第观念影响仍很大,排除C项;李德裕与李逢吉作为政敌,但同样为寒素开路,材料强调二者的共识而非矛盾,排除
D项。
课标问题二
任务一
决策机构 审核诏令 政事堂 行政效率 州、县 藩镇割据 律令儒家化 唐律疏议 大索貌阅
任务二
变化:决策部门出现一体化的趋势;政事堂工作重心由辅助决策向分理行政倾斜;皇帝近臣参与机务决策。
特点:集体议政、集体决策。
作用:提高行政办事效率;有利于集思广益,保障了决策的合理性;分割了相权,强化了皇权;有利于保障国家政局的稳定。
[真题演练]
  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但到德宗时,书写重大诏命或当朝宣命的白麻都在翰林院,这体现了决策事权的转移,故选C项;诏命和宣命之权从中书省转移到翰林院并不会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项;中央集权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调整,而材料中涉及的是中央内部权力的分配,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内部权力的分配,与科举制无关,排除D项。
课标问题三
任务一
庸 生产时间 田亩 人丁 人身控制
任务二
(1)问题:均田制下,受田受足户数严重不足;实际受田数远达不到应受田数。
原因:土地兼并导致国家手中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大地主、大官僚肆意侵吞土地;新开垦土地数量不多,人口的增加等。
(2)白居易、柳宗元都看到了两税法的弊病。白居易认为征钱带来了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柳宗元认为按户等征税导致富人贿赂官员逃税,穷人更加贫穷。上述看法切中了两税法的弊病,但没有看到其积极意义,如简化税收名目,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两人都主张恢复租庸调制,但租庸调制已经无法维持,这是因为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渐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导致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唐政府实行两税法。
[真题演练]
A 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改革对于杂税没有明确规定,这导致地方官无所适从,于是地方官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征税且最终被朝廷贬官,这说明两税法在征税规定方面存在问题,有一定的制度缺陷,故选A项;两税法不以丁身为本,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朝廷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排除C项;两税法虽然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但是并未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且D项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