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4张PPT)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第11课时【考情分析】课程标准(1)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中外历史纲要上)(2)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了解明至清中叶商贸活动;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选择性必修2)考 情 统 计 24年全国新课标卷:清代租佃关系延续个体农耕方式;山东卷:明清政治相对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江苏卷:运河漕运影响城市发展;广东卷:明朝杭州商品经济发展;甘肃卷:明朝白银货币化;全国甲卷:明中后期知识受众范围扩大;湖南卷: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非选择题)23年全国新课标卷:白银大量流入刺激东南沿海经济发展;河北卷:明代耕织图说明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海南卷:中华文化在欧洲传播/科举文化影响世俗生活;北京卷:明代农业生产水平和商帮的分布;江苏卷:乾隆年间江南经济发展水平高;福建卷:清前期农业生产市场化;全国甲卷:“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观念;全国乙卷:“民德”隐含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非选择题)/孔尚任《桃花扇》(非选择题);天津卷:明清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状况(非选择题)22年江苏卷:明代中后期经济社会多元发展/黄宗羲(非选择题);广东卷: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和影响(非选择题)/清代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全国乙卷:明后期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湖南卷: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非选择题);辽宁卷:明清时期流人对东北文化发展的贡献;湖北卷:中国农书特点与农业南北差异(非选择题);北京卷:明代文化产品商品化;全国甲卷:李时珍与《本草纲目》(非选择题)/康熙年间文化领域的措施核心热考(1)明清时期经济新变化,尤其是商品经济繁荣及对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的影响;(2)明清时期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3)世界视野下,明清时期经济、科技领域的危机【课时结构】[结构图示][主要线索](1)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新的经营方式出现、商品经济繁荣。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文学艺术平民化、世俗化倾向加强;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早期西学东渐开阔了知识分子视野。(2)小农经济仍占主导,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程朱理学依然占据主流思想地位,传统科技没有出现突破;加之西方殖民者东来,中国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大势下面临诸多的发展隐忧。【重要概念】1.商帮: ,随着 的发展,商人队伍的扩大和商业竞争的需要,以 为中心,以 为纽带、以 为宗旨,以 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为场所的商人群体,即商帮逐渐形成。以等最为活跃,他们活动范围遍及 、远涉 ,促进了中国 和 的发展。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地域血缘乡谊乡亲相助会馆晋商、徽商全国海外商品经济对外贸易2.经世致用: 的重要思想。明末清初, 等人提倡将 同 相结合,致力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晚清 等经世派试图以 来解决中国的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介绍世界历史与现状的著作出版。明末至晚清时期顾炎武学术理论社会实践魏源西方先进的器物技艺民族危机3.“阳明心学”:宋明理学主要派别之一,明代思想家 所创立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其精神内涵包括“心外无物,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强调 ,以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 。王阳明主观能动性平等叛逆色彩4.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伴随商品经济发展,针对 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明清之际兴起了一批进步思想家,体现了 的特点。李贽反对孔孟权威,提倡个性自由,男女平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主张 ,强调 。这些思想一定程度冲击君主专制,丰富儒学内涵,但未跳出儒学体系,未成为官方思想,未推动社会转型。程朱理学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批判君主专制工商皆本经世致用5.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经济、政治、文化等向中国传播的过程,推动了中国的 。社会转型和近代化课标问题一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学习探究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发 展 农 业 外来 物种 传入 背景 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玉米等作物的自身优势表现 玉米、甘薯等传入中国影响 ①粮食产量提高,促进人口增长;②丰富食物种类,改变饮食习惯;③促进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④土地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经营方式 江南农业多种经营兴盛;农民兼营产品 或相关副业经济作物 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农产品 程度提高初级加工商品化手 工 业 ①部分手工业部门开设 、使用自由雇佣劳动;②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商 业 货币 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成为主要货币贸易 海外贸易、长途贸易、大额贸易发展商人 集聚,出现商帮,如徽商和晋商集镇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出现专业分工,成为地区贸易网络核心金融 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资本性借贷发展,出现庄票局 限 ①经济上: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 占据压倒优势 ②政治上:日益僵化的 ,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工场白银商业资本传统小农经济专制统治[图解历史] 多角度认识影响新经营方式缓慢发展的因素[地图解读]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角度 信息说明表层 推广路线 玉米、甘薯一是从东南沿海传入,二是从西南陆路传入,三是从西北陆路传入(选择性必修2)。玉米、甘薯的传播路径较多种植地区 玉米、甘薯种植范围广,其原因有产量大;耐寒、耐旱、适应性极强;有利于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市镇 出现大量工商业市镇,如佛山镇、朱仙镇等。明清时期,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工商业得到发展,出现大量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深层: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外传,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对经贸和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任务二 合作探究《耕织图·耙耨》材料 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用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谭晓成功致富。类似新现象,从明中期起逐渐多见。图为《耕织图·耙耨》部分,《耕织图》是康熙帝命人在南宋同名图画基础上改绘而成的,描绘了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问题] (1)提取文字信息,指出明朝中期以后农业方面出现的新变化。[提示] (1)“常熟”,表明区域为江南;“低价购买”体现商业化手段;“雇用贫苦乡民”体现新的经营方式,雇佣劳动;“改造为良田”体现土地利用与开发;“养鱼”“养猪”“果木蔬菜”“鸟类和昆虫”体现多种经营、农业技术提升与生态农业;“市场”体现农产品的商品化;“类似新现象……逐渐多见”体现农业新变化具有一定的广泛性。[问题] (2)观察《耕织图·耙耨》,图中体现的明清时期农业方面的局限性有哪些 [提示] (2)从工具看,农业技术延续传统;从主体看,仍为小农经济。[问题] (3)结合《耕织图·耙耨》图与说明文字,分析其史料价值。[提示] (3)图像史料,可用于研究清朝时期的绘画艺术、江南农业状况、清朝统治者对华夏传统的承续、改绘耕织图的目的及重农政策等,具有较高史料价值。[方法指导] 图像史料观察角度作者与 读者 图像作者是谁,身份如何,对他了解多少 图像的目标读者是谁 判断依据是什么 主题与 动机 图像主题是什么,对叙述某史事有何帮助 为何绘制图像 主动还是被动绘制图像,阐述理由。性质与 证据 于某史事/人物而言,图像为几手史料,阐述理由。于某史事/人物而言,图像为有意证据还是无意证据/直接证据还是间接证据 阐述理由。确定 语境 图像何时、何地绘制 绘制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 据图像内容、作画手法等,判断绘制时代是怎样的 运用 语境 社会背景/画家身份与经历,可帮助理解哪些历史 社会背景/画家身份与经历,影响了图像哪些技法、表现 生成 语境 据图像技法、内容等,理解社会背景/作画者经历是怎样的 图像对谁/群体产生怎样的影响 为何有如此影响 1.(2024·广东卷,6)明朝时,杭州西湖成为四方宾客“渴想”之地。“城中人不事耕种,小民仰给经纪,一春之计全赖西湖”,而官方意欲禁止游览。时人叶权认为:“若禁其游玩,则小民生意绝矣。且其风俗华丽,已入骨髓,虽无西湖,不能遽变。”这反映了当时( )[A] 商业经营方式改变 [B] 户籍管理制度混乱[C] 商业资本集聚明显 [D] 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真题演练】D【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朝时期,西湖地区当地人不愿从事农耕,弃农从商的现象非常多,且风俗崇尚华丽,这表现了西湖地区当时城市内商品经济繁荣的景象,故选D项;材料仅涉及小民依赖经纪为生,未提及雇佣关系,并未说明商业经营方式有所改变,排除A项;百姓弃农从商是个体自愿的社会行为,材料与户籍管理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信息说明西湖周边存在一定的商业活动,但与商业资本集聚明显无关,排除C项。2.(2024·全国新课标卷,28)清乾隆进士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借佃户王某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当时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 )[A] 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B] 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C] 抑制了商业货币经济[D] 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A【解析】 清代农业租佃关系下,农民仍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土地,这种现象实际上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A项正确;租佃关系盛行,土地兼并有所扩大,排除B项;租佃关系下土地买卖盛行,有利于推动商业货币经济,排除C项;清雍正时期实行摊丁入亩,以土地多少为课税依据,材料现象不会减少国家赋税来源,排除D项。[深化拓展] 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的原因、影响1.原因(1)海外贸易顺差,白银供给的大幅增加。(2)宝钞贬值,通货膨胀。(3)商品经济发展,货币的需求量增加。(4)政府的支持。2.影响(1)促进国家财政的货币化,有利于赋役制度改革,加重了人民的负担。(2)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和商业市镇的兴盛。(3)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展。(4)影响了社会风气(贱商观念的改变)。课标问题二 了解明清时期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思 想 背景 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②政治:君主专制强化,社会动荡③思想: 僵化,文化专制加强程朱理学代表 阳明 心学 核心理论:“致良知”评价:①强调 ,激励人们奋发立志;②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 和叛逆色彩;③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李贽 提倡 ,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黄宗羲 抨击 制度,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 ”顾炎武、 王夫之 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主观能动性平等个性自由君主专制工商皆本文 化 原因 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 壮大,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表现 小说 四大古典名著、吴敬梓《儒林外史》戏曲 明传奇(代表作家:汤显祖、孔尚任)、昆曲、京剧特点 平民化、通俗化、个性化市民阶层科 技 成就 医学:李时珍《本草纲目》,农学:徐光启《农政全书》,工艺学:宋应星《 》,地理学: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朝廷组织学者编纂大型典籍:《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西学 东渐 ①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传教士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②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天工开物西方科技知识[知识点拨] 明清小说的发展趋势和新内容(1)发展趋势:平民化、大众化、通俗化。(2)新内容:注重对商人的描绘(歌颂商人);反封建、反礼教,追求个性自由解放。任务二 合作探究材料一澳门的转口贸易把中国卷入全球贸易网络之中,使中国经济首次面对全球经济的新格局,晚明历史大变局的帷幕慢慢拉开。西班牙人的东来,大大拓展了历史大变局的深度与广度白银流入中国及广泛使用,刺激了政府的赋税改革,刺激了对外贸易……南方一些手工业作坊中出现了自由雇佣劳动的新经营方式…… 自约1600年起,与欧洲科学、技术、宗教的初期接触。人们或许会认为,这可以说得上是中国和东亚近代时期的开端 银子的价值远远超过了陈腐的本末说教,社会风尚焉得不大改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等[问题] (1)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对“晚明大变局”的理解。[提示] (1)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白银货币化(一条鞭法)、海外贸易兴盛、手工工场出现等。对外交往上:早期西学东渐,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思想上:黄宗羲等思想家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等新思想。材料二 “三言二拍”是明代五本著名传奇小说集的合称,其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商人形象,其中明确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故事有30多篇,而商人的结局也呈现出多元变化(如下表),凸显出独特的文化意蕴。主人公 人物经历阿寄 徐家仆人。他不忍看着分家后的徐家三房孤儿寡母被欺负,主动提议外出经商。他积累下了巨额财富,却分毫不取,送还给徐家程宰 “世代业儒”,自幼习诗,但在“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的风俗熏陶下,弃儒从商,最终成为徽州巨商蒋生 儒士冯少卿打破门户之见,将女儿嫁给商人蒋生施复、 吕玉 在经商途中捡到巨额财物,但他们没有将其据为己有,反而能设身处地地为失主着想,将失物归还给失主。最后,吕玉得以与走失多年的儿子团聚,施复更是避免了生命危险,生意越发红火——摘编自曹舒婉、李跃忠《“三言”“二拍”商人形象之结局研究》[问题]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三言二拍”主要以商人为主人公来叙事的原因。指出“三言二拍”中商人的形象和结局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提示] (2)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市民阶层文化需求的扩大;文学世俗化、平民化趋势的加强;商人阶层的政治经济地位有所提高;等等。信息:阿寄身为徐家仆人,经商致富后却将财富还给徐家;商人施复和吕玉捡到巨额财物后归还给失主,这些行为体现了儒家的“仁”“义”等思想,说明儒家思想的世俗化趋势。冯少卿作为传统儒士,打破门户之见,将女儿嫁给商人蒋生;程宰家“世代业儒”,但他却弃儒从商,最终成为徽州巨商,这些现象体现了社会对商业及商人价值的认同,说明商品经济的繁荣冲击了“士农工商”四民社会结构,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三言二拍”中对商人追求金钱加以肯定,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思想观念的变化。(2023·全国甲卷,27)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 )[A] “百姓日用即道”[B] “心外无物”[C] “存天理,灭人欲”[D] “工商皆本”【真题演练】A【解析】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着“即使是终日从事商业活动,也不会妨碍成为圣贤”的思想,并尽心实践圣人的学说。“百姓日用即道”指圣人之道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即熟读儒经者在从事商业活动的过程中,同样是在体悟和践行“圣人之学”,故选A项。“心外无物”强调认识万事万物的本质,只需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强调个人自我省思的重要性,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保存心中本具的天理,消灭人的私欲,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工商皆本”为明末思想家黄宗羲的看法,反对重农抑商,反映了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现实,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深化拓展]一、近代世界形势的变化对中国明清社会产生的影响1.政治上:欧洲殖民者侵略,占据澳门,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威胁着中国的封建统治。2.经济上:新航路开辟促进美洲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刺激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中国丝绸、瓷器等远销欧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并成为主要货币,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与赋役制度改革。3.文化上:西学东渐,客观上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4.外交上: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中国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二、明清时期社会风气的变化1.抑商观念被削弱:主张“四民异业而同道”“工商皆本”,知识分子也出现弃学经商现象。2.等级观念受冲击:社会上服饰、饮食、民居等逾越等级现象大量出现。3.正统思想受批判:统治阶级所提倡的正统思想即程朱理学受到批判,提倡思想解放、个性自由。4.节俭风尚受质疑:消费观念更新,社会上出现追求奢侈现象。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2024·山东淄博一模)康熙年间,“江南烟户业田多而聚居城郭者什之四五”。乾隆时苏州地区的一些豪绅宦室,更是“皆在城中,无有居乡者”,大批地主城居,甚至成为一种时尚。这一时期居城地主的大量存在主要得益于( )[A] 租佃关系得到发展 [B]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C] 户籍管理趋于混乱 [D] 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A【解析】 据材料“江南烟户业田多而聚居城郭者什之四五”“大批地主城居,甚至成为一种时尚”可知,清朝时期,大量地主居住在城中,说明地主虽然占有很多土地,却并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这主要得益于租佃关系得到发展,故选A项;清朝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弛,排除B项;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社会阶层流动是指个人或群体社会地位的变化,即从某一社会阶层到另一社会阶层的变化,地主居住在乡村还是城里与社会阶层流动无关,排除D项。2.(2024·河北秦皇岛二模)明清时期部分手工业中雇佣的帮工来源于学徒,行会对学徒有极其严格的限制,如嘉庆年间长沙《香店条规》中规定“本城各琢坊,无论三伙四计只许老板两年半带徒弟一名”,且“进师之日”应缴纳高额入帮会费。这些规定( )[A] 严格遵守家庭化技艺传承模式[B] 体现出行会规范市场运作的职能[C] 旨在强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D] 制约了手工业新经济因素的发展D【解析】 限制每个老板只能每隔两年半带一名徒弟,减缓了手工业中新劳动力的补充速度,影响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快速传播。高额的入帮会费抬高了学徒进入行业的门槛,减少了潜在学徒的数量,从而限制了手工业的自由竞争和创新能力。这些规定体现了行会对行业内部的控制,旨在维护行业稳定和师傅的利益,但同时也抑制了手工业新经营方式的发展,阻碍了手工业向近代化生产的转型,故选D项。由“部分手工业中雇佣的帮工来源于学徒”可知这并非家庭化技艺传承模式,排除A项。行会对学徒的规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规范行会内部的竞争等,但这并不属于规范市场运作,排除B项。这些规定是为了维护手工业行业稳定和师傅的利益,并非为了强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排除C项。3.(2024·广东湛江二模)下表所示为明代中后期部分地区冶铁业的发展概况。据此可知,明代中后期( )广东惠州 每山起炉,少则五六座,多则一二十座,每炉聚二三百人。在山掘矿,煸铁取利山西潞州 有苗氏者,富于铁冶,业之数世矣,多致四方之贾,椎、凿、鼓、泻、担、挽,所藉而食之者,常百余人福建尤溪 坊长大户,招集四方无籍之徒,每一炉多至五七百人[A] 经济社会呈现多元发展 [B] 朝廷放松社会控制[C] 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D] 社会经济活力增强D【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代中后期南方和北方地区均出现了大规模的冶铁业雇佣劳动生产的现象,这一现象表明明中后期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增强,故选D项;材料仅涉及部分地区冶铁业的发展概况,没有全面反映社会发展,不能说明经济社会多元化,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朝廷并未放松社会控制,排除B项;明代中后期经济结构依然以农业为主,排除C项。4.(2024·山东济南一模)南浔镇是湖丝的主要集散地,兴起于南宋,到明朝中后期日趋兴旺,成为“烟火万家”“舟航辐辏”的巨镇。每当新丝上市,“商贾骈坒,贸丝者群趋”,既有“乡农卖丝争赴市”,也有“客商大贾来行商”,“一日贸易数万金……”。这可用于说明( )[A] 江南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B] 商帮的兴起和发展[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D] 经济型市镇的繁荣D【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南浔镇到明朝中后期日趋兴旺,成为巨镇,其经济功能强,新丝上市时,商业贸易非常繁荣,这可用于说明经济型市镇的繁荣,故选D项;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材料中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了商业的发展,但未涉及商帮,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丝属于手工业产品,不是农产品,排除C项。5.(2024·湖南长沙二模)明中后期,“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如饶之瓷器,湖之丝绵,漳之纱绢,松之棉布,尤为彼国所重”。闽人“闻日本可市……即以财货往市之,得获大利而归”,吴越之民“往则载货扬航以市海为名,归则镕金附身”。上述现象的出现( )[A] 有利于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B] 动摇了小农经济的统治地位[C] 反映了商业航海技术的提升[D] 体现了重商主义思想的传播A【解析】 据材料“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以财货往市之,得获大利而归”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当时中日贸易中,中国商品大量出口,有利于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故选A项;封建社会小农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也没有形成重商主义思想,排除B、D两项;材料强调对外贸易的状况,而非航海技术的提升,排除C项。6.(2024·安徽芜湖一模)明末上海人陆楫在《禁奢辨》中说:综观天下“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者也”;清中期苏州人顾公燮认为:“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亦几于绝。”这表明( )[A] 传统的义利观遭到颠覆[B] 对商业的认识较为深刻[C] 工商皆本得到广泛认同[D] 民本思想获得新的发展B【解析】 陆楫在《禁奢辨》中的观点是在商业比较发达即比较注重消费的地方,人们更方便谋生,清中期苏州人顾公燮也认为相对奢华一些的生活为当地人提供了更多的生存机会,可见二者认识到商业发展对人们生活和谋生条件的改善有积极意义,对商业的认识较为深刻,故选B项;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影响下,儒家思想中传统的义利观不可能会遭到颠覆,会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中仅是陆楫、顾公燮二人对商业的认识,“广泛认同”说法有误,且材料未涉及工商皆本,排除C项;题干所述是对商业和消费观念与人民谋生之间关系的阐述,不涉及民本思想,排除D项。7.(2024·湖南衡阳二模)明末文人儒士乐于与商人交往,有些还直接投入经商活动中,常有“逐末者多衣冠之族”“士人或窜身市籍”的记载。士人与商人往来交友,为富商巨贾撰写传记等。这反映出( )[A] 社会风气渐趋败坏[B] 社会价值观念转变[C] 等级秩序遭到颠覆[D] 个性自由思想萌发B【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末文人儒士接受和认可商人及从事商业活动的行为,与将商业斥为末业、贬低商人社会地位的传统价值观念不一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带来了传统价值观念的变化,故选B项;社会风气败坏表现为道德缺失、价值观扭曲等,排除A项;此时是明末,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秩序及封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等级秩序仍然存在,排除C项;个性自由指重视个体的主体性和差异性,排除D项。8.(2024·江西南昌期末)李贽认为,“商君相秦,才十年卒至富强,而令秦成帝业,虽能杀其身,而终不能不用其法”,因此他将商鞅视为圣人。李贽还高度赞赏被朝廷批判的张居正,认为他功业卓著,是英杰宰辅。这体现出李贽( )[A] 对社会变革的期望[B] 反对君主专制制度[C] 对个性自由的渴求[D] 否定了儒学价值观A【解析】 李贽对历史上勇于改革的商鞅和张居正大加赞扬,体现出生活在明朝后期的李贽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变革的期望,故选A项;材料中李贽赞扬的是商鞅和张居正勇于实行变革,而非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项;李贽确实追求个性自由,但这并不是题目要表达的主旨,排除C项;李贽本身是儒学思想家的代表,材料中并未否定儒学价值观,排除D项。9.(2024·河南郑州一模)《五老图》是古代宣传尊老传统的代表性作品。北宋时期,“五老”多以袍服官帽、乐享晚年的形象出现;到了明清时期,则多取材于市井民众,以衣饰朴素、须发皓白、躬肩驼背的老人形象为主。这一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 )[A] 封建剥削日渐趋于沉重[B]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C] 教化手段的世俗化趋势[D] 民众审美出现阶层分化C【解析】 据材料可知,从北宋到明清宣扬教化的图画从原来官员的形象变成了市井民众,体现了世俗化的趋势,故选C项;材料并未涉及封建剥削,排除A项;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主要体现在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材料强调的是社会教化,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社会教化,并不涉及民众审美,排除D项。10.(2024·山东青岛一模)清朝初年,一些学者自觉不自觉地由中学西学相通相合的看法,转向“西学中源”说,即认为西学出于中国,中国文化是西方文化之源。“西学中源”说( )[A] 反映了学术思想上的天朝上国观念[B] 体现了中国传统科技的发达和进步[C] 开启了古代中国思想近代化的潮流[D] 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进程A【解析】 据材料可知,清朝初年一些学者对中学和西学的认识由中学西学相通相合转向“西学中源”,体现了其文化自大心理,即学术思想上的天朝上国观念,故选A项;材料强调清初部分学者对中学和西学关系认识的变化,而非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中国思想近代化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清朝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题,共20分)1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清时期各省引种玉米见于记载的年代省份 引种年代 省份 引种年代广西 嘉靖十年(1531年) 直隶 天启二年(1622年)河南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 湖北 康熙八年(1669年)江苏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山西 康熙十一年 (1672年)甘肃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江西 康熙十二年(1673年)云南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辽宁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福建 16世纪中叶前后 湖南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浙江 万历元年(1573年) 四川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广东 万历七年 (1579年) 台湾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山东 隆庆、 万历之际 贵州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陕西 万历二十五年 (1597年) 安徽 雍正年间玉米在中国传播的路线——据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玉米在中国传播的时空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8分)【答案】 (1)特征:传播时间长,传播速度逐渐加快;传入路径多,种植范围广,从沿海、边疆逐渐到全国各省;各省的引种时间与传播路径有关。(4分)影响因素:中外交通路线、社会环境、政府政策、耕地面积、人口等。(4分)材料二 甲:查有包稻一种,闽中名为番豆,种植不难,收获亦易……夏间成熟,取以为米、为面、为酒,无所不可,谷壳喂猪。……某前在楚北曾令民广种,获利甚溥,某于到任之初,即行劝令试种,现已成熟,梗大实密,已有成效,现在饬令各县广行劝谕,劝民种植。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福建福宁 知府李拔《请种包谷议》 乙:嘉庆六年(1801年)浙江一些地方官府提出“浙江各山邑,旧有外省游民,搭棚开垦,种植苞芦、靛青、番薯诸物,以致流民日聚,棚厂满山相望。山顶沙石乘雨而下淤塞法沟,争端滋起,大为禾稼之害。且户口庞杂,莫可究讦,往往因有山绅士居民贪其租利,容匿不法,至是为严立规条:……禁种苞芦”。——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清史资料》第七辑(2)分析说明材料二中清朝政府官员对玉米种植的不同态度。(12分)【答案】 (2)提倡:清朝初年,人口迅速膨胀,人地矛盾突出;玉米对环境的适应性强,用途广泛且产量高,经济效益高,可以短期内增加粮食产量。所以,清朝时期的一些地方官员大力提倡种植玉米,以缓解人口迅速增长的压力,稳定社会秩序。禁止:大量外地流民流入,不易管理;大量种植玉米导致生态破坏,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增加粮食产量。所以,清朝时期的一些地方官员禁止种植玉米,以加强对流民的控制,减少自然灾害。清朝的地方官员对玉米种植的“提倡”与“禁止”,都是以增加食物供给的总量、稳定社会秩序为出发点,他们的根本目的是相同的,只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12分)第11课时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时间:30分钟 总分:50分)一、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2024·山东淄博一模)康熙年间,“江南烟户业田多而聚居城郭者什之四五”。乾隆时苏州地区的一些豪绅宦室,更是“皆在城中,无有居乡者”,大批地主城居,甚至成为一种时尚。这一时期居城地主的大量存在主要得益于( )[A] 租佃关系得到发展[B]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C] 户籍管理趋于混乱[D] 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2.(2024·河北秦皇岛二模)明清时期部分手工业中雇佣的帮工来源于学徒,行会对学徒有极其严格的限制,如嘉庆年间长沙《香店条规》中规定“本城各琢坊,无论三伙四计只许老板两年半带徒弟一名”,且“进师之日”应缴纳高额入帮会费。这些规定( )[A] 严格遵守家庭化技艺传承模式[B] 体现出行会规范市场运作的职能[C] 旨在强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D] 制约了手工业新经济因素的发展3.(2024·广东湛江二模)下表所示为明代中后期部分地区冶铁业的发展概况。据此可知,明代中后期( )广东惠州 每山起炉,少则五六座,多则一二十座,每炉聚二三百人。在山掘矿,煸铁取利山西潞州 有苗氏者,富于铁冶,业之数世矣,多致四方之贾,椎、凿、鼓、泻、担、挽,所藉而食之者,常百余人福建尤溪 坊长大户,招集四方无籍之徒,每一炉多至五七百人[A] 经济社会呈现多元发展[B] 朝廷放松社会控制[C] 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D] 社会经济活力增强4.(2024·山东济南一模)南浔镇是湖丝的主要集散地,兴起于南宋,到明朝中后期日趋兴旺,成为“烟火万家”“舟航辐辏”的巨镇。每当新丝上市,“商贾骈坒,贸丝者群趋”,既有“乡农卖丝争赴市”,也有“客商大贾来行商”,“一日贸易数万金……”。这可用于说明( )[A] 江南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B] 商帮的兴起和发展[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D] 经济型市镇的繁荣5.(2024·湖南长沙二模)明中后期,“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如饶之瓷器,湖之丝绵,漳之纱绢,松之棉布,尤为彼国所重”。闽人“闻日本可市……即以财货往市之,得获大利而归”,吴越之民“往则载货扬航以市海为名,归则镕金附身”。上述现象的出现( )[A] 有利于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B] 动摇了小农经济的统治地位[C] 反映了商业航海技术的提升[D] 体现了重商主义思想的传播6.(2024·安徽芜湖一模)明末上海人陆楫在《禁奢辨》中说:综观天下“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者也”;清中期苏州人顾公燮认为:“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亦几于绝。”这表明( )[A] 传统的义利观遭到颠覆[B] 对商业的认识较为深刻[C] 工商皆本得到广泛认同[D] 民本思想获得新的发展7.(2024·湖南衡阳二模)明末文人儒士乐于与商人交往,有些还直接投入经商活动中,常有“逐末者多衣冠之族”“士人或窜身市籍”的记载。士人与商人往来交友,为富商巨贾撰写传记等。这反映出( )[A] 社会风气渐趋败坏[B] 社会价值观念转变[C] 等级秩序遭到颠覆[D] 个性自由思想萌发8.(2024·江西南昌期末)李贽认为,“商君相秦,才十年卒至富强,而令秦成帝业,虽能杀其身,而终不能不用其法”,因此他将商鞅视为圣人。李贽还高度赞赏被朝廷批判的张居正,认为他功业卓著,是英杰宰辅。这体现出李贽( )[A] 对社会变革的期望[B] 反对君主专制制度[C] 对个性自由的渴求[D] 否定了儒学价值观9.(2024·河南郑州一模)《五老图》是古代宣传尊老传统的代表性作品。北宋时期,“五老”多以袍服官帽、乐享晚年的形象出现;到了明清时期,则多取材于市井民众,以衣饰朴素、须发皓白、躬肩驼背的老人形象为主。这一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 )[A] 封建剥削日渐趋于沉重[B]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C] 教化手段的世俗化趋势[D] 民众审美出现阶层分化10.(2024·山东青岛一模)清朝初年,一些学者自觉不自觉地由中学西学相通相合的看法,转向“西学中源”说,即认为西学出于中国,中国文化是西方文化之源。“西学中源”说( )[A] 反映了学术思想上的天朝上国观念[B] 体现了中国传统科技的发达和进步[C] 开启了古代中国思想近代化的潮流[D] 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进程二、非选择题(1题,共20分)1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清时期各省引种玉米见于记载的年代省份 引种年代 省份 引种年代广西 嘉靖十年 (1531年) 直隶 天启二年 (1622年)河南 嘉靖二十二年 (1543年) 湖北 康熙八年 (1669年)江苏 嘉靖三十八年 (1559年) 山西 康熙十一年 (1672年)甘肃 嘉靖三十九年 (1560年) 江西 康熙十二年 (1673年)云南 嘉靖四十二年 (1563年) 辽宁 康熙二十一年 (1682年)福建 16世纪 中叶前后 湖南 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浙江 万历元年 (1573年) 四川 康熙二十五年 (1686年)广东 万历七年 (1579年) 台湾 康熙五十六年 (1717年)山东 隆庆、 万历之际 贵州 康熙五十七年 (1718年)陕西 万历二十五年 (1597年) 安徽 雍正年间玉米在中国传播的路线——据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等整理材料二 甲:查有包稻一种,闽中名为番豆,种植不难,收获亦易……夏间成熟,取以为米、为面、为酒,无所不可,谷壳喂猪。……某前在楚北曾令民广种,获利甚溥,某于到任之初,即行劝令试种,现已成熟,梗大实密,已有成效,现在饬令各县广行劝谕,劝民种植。 ——乾隆二十四年 (1759年)福建福宁 知府李拔《请种包谷议》 乙:嘉庆六年(1801年)浙江一些地方官府提出“浙江各山邑,旧有外省游民,搭棚开垦,种植苞芦、靛青、番薯诸物,以致流民日聚,棚厂满山相望。山顶沙石乘雨而下淤塞法沟,争端滋起,大为禾稼之害。且户口庞杂,莫可究讦,往往因有山绅士居民贪其租利,容匿不法,至是为严立规条:……禁种苞芦”。 ——摘编自中国社会 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清史研究室《清史 资料》第七辑(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玉米在中国传播的时空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8分)(2)分析说明材料二中清朝政府官员对玉米种植的不同态度。(12分)第11课时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1.A 据材料“江南烟户业田多而聚居城郭者什之四五”“大批地主城居,甚至成为一种时尚”可知,清朝时期,大量地主居住在城中,说明地主虽然占有很多土地,却并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这主要得益于租佃关系得到发展,故选A项;清朝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弛,排除B项;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社会阶层流动是指个人或群体社会地位的变化,即从某一社会阶层到另一社会阶层的变化,地主居住在乡村还是城里与社会阶层流动无关,排除D项。2.D 限制每个老板只能每隔两年半带一名徒弟,减缓了手工业中新劳动力的补充速度,影响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快速传播。高额的入帮会费抬高了学徒进入行业的门槛,减少了潜在学徒的数量,从而限制了手工业的自由竞争和创新能力。这些规定体现了行会对行业内部的控制,旨在维护行业稳定和师傅的利益,但同时也抑制了手工业新经营方式的发展,阻碍了手工业向近代化生产的转型,故选D项。由“部分手工业中雇佣的帮工来源于学徒”可知这并非家庭化技艺传承模式,排除A项。行会对学徒的规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规范行会内部的竞争等,但这并不属于规范市场运作,排除B项。这些规定是为了维护手工业行业稳定和师傅的利益,并非为了强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排除C项。3.D 据材料可知,明代中后期南方和北方地区均出现了大规模的冶铁业雇佣劳动生产的现象,这一现象表明明中后期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增强,故选D项;材料仅涉及部分地区冶铁业的发展概况,没有全面反映社会发展,不能说明经济社会多元化,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朝廷并未放松社会控制,排除B项;明代中后期经济结构依然以农业为主,排除C项。4.D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南浔镇到明朝中后期日趋兴旺,成为巨镇,其经济功能强,新丝上市时,商业贸易非常繁荣,这可用于说明经济型市镇的繁荣,故选D项;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材料中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了商业的发展,但未涉及商帮,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丝属于手工业产品,不是农产品,排除C项。5.A 据材料“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以财货往市之,得获大利而归”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当时中日贸易中,中国商品大量出口,有利于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故选A项;封建社会小农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也没有形成重商主义思想,排除B、D两项;材料强调对外贸易的状况,而非航海技术的提升,排除C项。6.B 陆楫在《禁奢辨》中的观点是在商业比较发达即比较注重消费的地方,人们更方便谋生,清中期苏州人顾公燮也认为相对奢华一些的生活为当地人提供了更多的生存机会,可见二者认识到商业发展对人们生活和谋生条件的改善有积极意义,对商业的认识较为深刻,故选B项;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影响下,儒家思想中传统的义利观不可能会遭到颠覆,会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中仅是陆楫、顾公燮二人对商业的认识,“广泛认同”说法有误,且材料未涉及工商皆本,排除C项;题干所述是对商业和消费观念与人民谋生之间关系的阐述,不涉及民本思想,排除D项。7.B 据材料可知,明末文人儒士接受和认可商人及从事商业活动的行为,与将商业斥为末业、贬低商人社会地位的传统价值观念不一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带来了传统价值观念的变化,故选B项;社会风气败坏表现为道德缺失、价值观扭曲等,排除A项;此时是明末,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秩序及封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等级秩序仍然存在,排除C项;个性自由指重视个体的主体性和差异性,排除D项。8.A 李贽对历史上勇于改革的商鞅和张居正大加赞扬,体现出生活在明朝后期的李贽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变革的期望,故选A项;材料中李贽赞扬的是商鞅和张居正勇于实行变革,而非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项;李贽确实追求个性自由,但这并不是题目要表达的主旨,排除C项;李贽本身是儒学思想家的代表,材料中并未否定儒学价值观,排除D项。9.C 据材料可知,从北宋到明清宣扬教化的图画从原来官员的形象变成了市井民众,体现了世俗化的趋势,故选C项;材料并未涉及封建剥削,排除A项;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主要体现在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材料强调的是社会教化,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社会教化,并不涉及民众审美,排除D项。10.A 据材料可知,清朝初年一些学者对中学和西学的认识由中学西学相通相合转向“西学中源”,体现了其文化自大心理,即学术思想上的天朝上国观念,故选A项;材料强调清初部分学者对中学和西学关系认识的变化,而非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中国思想近代化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清朝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排除D项。11.(1)特征:传播时间长,传播速度逐渐加快;传入路径多,种植范围广,从沿海、边疆逐渐到全国各省;各省的引种时间与传播路径有关。(4分)影响因素:中外交通路线、社会环境、政府政策、耕地面积、人口等。(4分)(2)提倡:清朝初年,人口迅速膨胀,人地矛盾突出;玉米对环境的适应性强,用途广泛且产量高,经济效益高,可以短期内增加粮食产量。所以,清朝时期的一些地方官员大力提倡种植玉米,以缓解人口迅速增长的压力,稳定社会秩序。禁止:大量外地流民流入,不易管理;大量种植玉米导致生态破坏,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增加粮食产量。所以,清朝时期的一些地方官员禁止种植玉米,以加强对流民的控制,减少自然灾害。清朝的地方官员对玉米种植的“提倡”与“禁止”,都是以增加食物供给的总量、稳定社会秩序为出发点,他们的根本目的是相同的,只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12分)第11课时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考情分析】课程标准 (1)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中外历史纲要上) (2)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了解明至清中叶商贸活动;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选择性必修2)考 情 统 计 24年 全国新课标卷:清代租佃关系延续个体农耕方式;山东卷:明清政治相对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江苏卷:运河漕运影响城市发展;广东卷:明朝杭州商品经济发展;甘肃卷:明朝白银货币化;全国甲卷:明中后期知识受众范围扩大;湖南卷: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非选择题)23年 全国新课标卷:白银大量流入刺激东南沿海经济发展;河北卷:明代耕织图说明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海南卷:中华文化在欧洲传播/科举文化影响世俗生活;北京卷:明代农业生产水平和商帮的分布;江苏卷:乾隆年间江南经济发展水平高;福建卷:清前期农业生产市场化;全国甲卷:“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观念;全国乙卷:“民德”隐含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非选择题)/孔尚任《桃花扇》(非选择题);天津卷:明清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状况(非选择题)22年 江苏卷:明代中后期经济社会多元发展/黄宗羲(非选择题);广东卷: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和影响(非选择题)/清代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全国乙卷:明后期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湖南卷: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非选择题);辽宁卷:明清时期流人对东北文化发展的贡献;湖北卷:中国农书特点与农业南北差异(非选择题);北京卷:明代文化产品商品化;全国甲卷:李时珍与《本草纲目》(非选择题)/康熙年间文化领域的措施核心热考 (1)明清时期经济新变化,尤其是商品经济繁荣及对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的影响;(2)明清时期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3)世界视野下,明清时期经济、科技领域的危机【课时结构】[结构图示] [主要线索] (1)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新的经营方式出现、商品经济繁荣。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文学艺术平民化、世俗化倾向加强;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早期西学东渐开阔了知识分子视野。 (2)小农经济仍占主导,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程朱理学依然占据主流思想地位,传统科技没有出现突破;加之西方殖民者东来,中国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大势下面临诸多的发展隐忧。【重要概念】1.商帮: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队伍的扩大和商业竞争的需要,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乡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为场所的商人群体,即商帮逐渐形成。以晋商、徽商等最为活跃,他们活动范围遍及全国、远涉海外,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2.经世致用:明末至晚清时期的重要思想。明末清初,顾炎武等人提倡将学术理论同社会实践相结合,致力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晚清魏源等经世派试图以西方先进的器物技艺来解决中国的民族危机,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介绍世界历史与现状的著作出版。3.“阳明心学”:宋明理学主要派别之一,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所创立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其精神内涵包括“心外无物,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强调主观能动性,以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平等叛逆色彩。4.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伴随商品经济发展,针对程朱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明清之际兴起了一批进步思想家,体现了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的特点。李贽反对孔孟权威,提倡个性自由,男女平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强调经世致用。这些思想一定程度冲击君主专制,丰富儒学内涵,但未跳出儒学体系,未成为官方思想,未推动社会转型。5.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经济、政治、文化等向中国传播的过程,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和近代化。课标问题一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发 展 农 业 外来 物种 传入 背景 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玉米等作物的自身优势表现 玉米、甘薯等传入中国影响 ①粮食产量提高,促进人口增长;②丰富食物种类,改变饮食习惯;③促进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④土地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经营方式 江南农业多种经营兴盛;农民兼营产品 或相关副业 经济作物 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农产品 程度提高 手 工 业 ①部分手工业部门开设 、使用自由雇佣劳动;②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 商 业 货币 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成为主要货币 贸易 海外贸易、长途贸易、大额贸易发展商人 集聚,出现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集镇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出现专业分工,成为地区贸易网络核心金融 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资本性借贷发展,出现庄票局 限 ①经济上: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 占据压倒优势 ②政治上:日益僵化的 ,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图解历史] 多角度认识影响新经营方式缓慢发展的因素[地图解读]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角度 信息说明表层 推广路线 玉米、甘薯一是从东南沿海传入,二是从西南陆路传入,三是从西北陆路传入(选择性必修2)。玉米、甘薯的传播路径较多种植地区 玉米、甘薯种植范围广,其原因有产量大;耐寒、耐旱、适应性极强;有利于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市镇 出现大量工商业市镇,如佛山镇、朱仙镇等。明清时期,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工商业得到发展,出现大量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深层: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外传,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对经贸和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任务二 合作探究《耕织图·耙耨》材料 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用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谭晓成功致富。类似新现象,从明中期起逐渐多见。图为《耕织图·耙耨》部分,《耕织图》是康熙帝命人在南宋同名图画基础上改绘而成的,描绘了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问题] (1)提取文字信息,指出明朝中期以后农业方面出现的新变化。(2)观察《耕织图·耙耨》,图中体现的明清时期农业方面的局限性有哪些 (3)结合《耕织图·耙耨》图与说明文字,分析其史料价值。[方法指导] 图像史料观察角度作者与 读者 图像作者是谁,身份如何,对他了解多少 图像的目标读者是谁 判断依据是什么 主题与 动机 图像主题是什么,对叙述某史事有何帮助 为何绘制图像 主动还是被动绘制图像,阐述理由。性质与 证据 于某史事/人物而言,图像为几手史料,阐述理由。于某史事/人物而言,图像为有意证据还是无意证据/直接证据还是间接证据 阐述理由。确定 语境 图像何时、何地绘制 绘制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 据图像内容、作画手法等,判断绘制时代是怎样的 运用 语境 社会背景/画家身份与经历,可帮助理解哪些历史 社会背景/画家身份与经历,影响了图像哪些技法、表现 生成 语境 据图像技法、内容等,理解社会背景/作画者经历是怎样的 图像对谁/群体产生怎样的影响 为何有如此影响 【真题演练】1.(2024·广东卷,6)明朝时,杭州西湖成为四方宾客“渴想”之地。“城中人不事耕种,小民仰给经纪,一春之计全赖西湖”,而官方意欲禁止游览。时人叶权认为:“若禁其游玩,则小民生意绝矣。且其风俗华丽,已入骨髓,虽无西湖,不能遽变。”这反映了当时( )[A] 商业经营方式改变 [B] 户籍管理制度混乱[C] 商业资本集聚明显 [D] 城市商品经济繁荣2.(2024·全国新课标卷,28)清乾隆进士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借佃户王某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当时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 )[A] 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B] 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C] 抑制了商业货币经济[D] 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深化拓展] 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的原因、影响1.原因(1)海外贸易顺差,白银供给的大幅增加。(2)宝钞贬值,通货膨胀。(3)商品经济发展,货币的需求量增加。(4)政府的支持。2.影响(1)促进国家财政的货币化,有利于赋役制度改革,加重了人民的负担。(2)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和商业市镇的兴盛。(3)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展。(4)影响了社会风气(贱商观念的改变)。课标问题二 了解明清时期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思 想 背景 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②政治:君主专制强化,社会动荡 ③思想: 僵化,文化专制加强 代表 阳明 心学 核心理论:“致良知”评价:①强调 ,激励人们奋发立志;②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 和叛逆色彩;③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李贽 提倡 ,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黄宗羲 抨击 制度,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 ” 顾炎武、 王夫之 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文 化 原因 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 壮大,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表现 小说 四大古典名著、吴敬梓《儒林外史》戏曲 明传奇(代表作家:汤显祖、孔尚任)、昆曲、京剧特点 平民化、通俗化、个性化科 技 成就 医学:李时珍《本草纲目》,农学:徐光启《农政全书》,工艺学:宋应星《 》,地理学:徐弘祖《徐霞客游记》 朝廷组织学者编纂大型典籍:《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西学 东渐 ①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传教士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 ②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知识点拨] 明清小说的发展趋势和新内容(1)发展趋势:平民化、大众化、通俗化。(2)新内容:注重对商人的描绘(歌颂商人);反封建、反礼教,追求个性自由解放。任务二 合作探究材料一澳门的转口贸易把中国卷入全球贸易网络之中,使中国经济首次面对全球经济的新格局,晚明历史大变局的帷幕慢慢拉开。西班牙人的东来,大大拓展了历史大变局的深度与广度白银流入中国及广泛使用,刺激了政府的赋税改革,刺激了对外贸易……南方一些手工业作坊中出现了自由雇佣劳动的新经营方式…… 自约1600年起,与欧洲科学、技术、宗教的初期接触。人们或许会认为,这可以说得上是中国和东亚近代时期的开端 银子的价值远远超过了陈腐的本末说教,社会风尚焉得不大改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等材料二 “三言二拍”是明代五本著名传奇小说集的合称,其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商人形象,其中明确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故事有30多篇,而商人的结局也呈现出多元变化(如下表),凸显出独特的文化意蕴。主人公 人物经历阿寄 徐家仆人。他不忍看着分家后的徐家三房孤儿寡母被欺负,主动提议外出经商。他积累下了巨额财富,却分毫不取,送还给徐家程宰 “世代业儒”,自幼习诗,但在“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的风俗熏陶下,弃儒从商,最终成为徽州巨商蒋生 儒士冯少卿打破门户之见,将女儿嫁给商人蒋生施复、 吕玉 在经商途中捡到巨额财物,但他们没有将其据为己有,反而能设身处地地为失主着想,将失物归还给失主。最后,吕玉得以与走失多年的儿子团聚,施复更是避免了生命危险,生意越发红火——摘编自曹舒婉、李跃忠《“三言”“二拍”商人形象之结局研究》[问题] (1)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对“晚明大变局”的理解。(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三言二拍”主要以商人为主人公来叙事的原因。指出“三言二拍”中商人的形象和结局反映出的历史信息。【真题演练】(2023·全国甲卷,27)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 )[A] “百姓日用即道” [B] “心外无物”[C] “存天理,灭人欲” [D] “工商皆本”[深化拓展]一、近代世界形势的变化对中国明清社会产生的影响1.政治上:欧洲殖民者侵略,占据澳门,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威胁着中国的封建统治。2.经济上:新航路开辟促进美洲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刺激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中国丝绸、瓷器等远销欧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并成为主要货币,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与赋役制度改革。3.文化上:西学东渐,客观上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4.外交上: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中国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二、明清时期社会风气的变化1.抑商观念被削弱:主张“四民异业而同道”“工商皆本”,知识分子也出现弃学经商现象。2.等级观念受冲击:社会上服饰、饮食、民居等逾越等级现象大量出现。3.正统思想受批判:统治阶级所提倡的正统思想即程朱理学受到批判,提倡思想解放、个性自由。4.节俭风尚受质疑:消费观念更新,社会上出现追求奢侈现象。第11课时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标问题一任务一一、初级加工 商品化 工场 白银 商业资本 传统小农经济 专制统治任务二(1)“常熟”,表明区域为江南;“低价购买”体现商业化手段;“雇用贫苦乡民”体现新的经营方式,雇佣劳动;“改造为良田”体现土地利用与开发;“养鱼”“养猪”“果木蔬菜”“鸟类和昆虫”体现多种经营、农业技术提升与生态农业;“市场”体现农产品的商品化;“类似新现象……逐渐多见”体现农业新变化具有一定的广泛性。(2)从工具看,农业技术延续传统;从主体看,仍为小农经济。(3)图像史料,可用于研究清朝时期的绘画艺术、江南农业状况、清朝统治者对华夏传统的承续、改绘耕织图的目的及重农政策等,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真题演练]1. D 据材料可知,明朝时期,西湖地区当地人不愿从事农耕,弃农从商的现象非常多,且风俗崇尚华丽,这表现了西湖地区当时城市内商品经济繁荣的景象,故选D项;材料仅涉及小民依赖经纪为生,未提及雇佣关系,并未说明商业经营方式有所改变,排除A项;百姓弃农从商是个体自愿的社会行为,材料与户籍管理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信息说明西湖周边存在一定的商业活动,但与商业资本集聚明显无关,排除C项。2.A 清代农业租佃关系下,农民仍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土地,这种现象实际上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A项正确;租佃关系盛行,土地兼并有所扩大,排除B项;租佃关系下土地买卖盛行,有利于推动商业货币经济,排除C项;清雍正时期实行摊丁入亩,以土地多少为课税依据,材料现象不会减少国家赋税来源,排除D项。课标问题二任务一程朱理学 主观能动性 平等 个性自由 君主专制 工商皆本 市民阶层 天工开物 西方科技知识任务二(1)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白银货币化(一条鞭法)、海外贸易兴盛、手工工场出现等。对外交往上:早期西学东渐,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思想上:黄宗羲等思想家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等新思想。(2)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市民阶层文化需求的扩大;文学世俗化、平民化趋势的加强;商人阶层的政治经济地位有所提高;等等。信息:阿寄身为徐家仆人,经商致富后却将财富还给徐家;商人施复和吕玉捡到巨额财物后归还给失主,这些行为体现了儒家的“仁”“义”等思想,说明儒家思想的世俗化趋势。冯少卿作为传统儒士,打破门户之见,将女儿嫁给商人蒋生;程宰家“世代业儒”,但他却弃儒从商,最终成为徽州巨商,这些现象体现了社会对商业及商人价值的认同,说明商品经济的繁荣冲击了“士农工商”四民社会结构,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三言二拍”中对商人追求金钱加以肯定,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思想观念的变化。[真题演练]A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着“即使是终日从事商业活动,也不会妨碍成为圣贤”的思想,并尽心实践圣人的学说。“百姓日用即道”指圣人之道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即熟读儒经者在从事商业活动的过程中,同样是在体悟和践行“圣人之学”,故选A项。“心外无物”强调认识万事万物的本质,只需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强调个人自我省思的重要性,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保存心中本具的天理,消灭人的私欲,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工商皆本”为明末思想家黄宗羲的看法,反对重农抑商,反映了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现实,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1课时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docx 第11课时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练习,含解析).docx 第四单元 第11课时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