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2张PPT)政治制度第12课时【考情分析】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通过宰相制度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考 情 统 计 24年 湖南卷:西周血缘政治色彩浓厚;湖北卷:唐朝朝廷对藩镇节度使任命的限制;黑吉辽卷:宋代赦书的标准化23年 全国新课标卷:汉代刺史职能变化,州权加强;广东卷:周王干预诸侯国内政;福建卷:商王巡行宣示统治权力;湖南卷:战国时期秦国官僚制;辽宁卷:西周分封制下的文化传播22年 广东卷: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府机构变化;全国甲卷: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山东卷:多维视角下的隋代政区改革核心热考 (1)周秦之间政治制度的变化;(2)宰相制度的变化趋势;(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和演进趋势【课时结构】[结构图示] [主要线索]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1)夏、商、西周三代,是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早期国家建立在部族联合和分封制的基础之上,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官僚制产生。【课时结构】(2)从秦朝至清朝,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发展、完善时期。该阶段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主要体现在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两个方面,特点是皇权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政权组织结构更加紧密。【重要概念】1.家国同构:是 的显著特征。指 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 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体现了 的融合。“家”是小“国”,“国”是大“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社会家庭、家族和国家血缘宗法父权家长制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2.尚书:尚书一职源于 ,主管君主 。秦及汉初尚书仍在皇帝与丞相之间“掌通章奏而已”,地位不高。 ,设中朝增加尚书权力,尚书的地位逐渐提高。 开始成为国家 。隋唐时,尚书省下设六部。明朝废宰相制度,六部尚书地位提高, 。清沿置。先秦文书汉武帝为强化君权,削弱相权东汉尚书台行政中枢直属皇帝3.督抚制:是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总督与巡抚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总督和巡抚都是对上直接听命于 。总督可以管数省,侧重 ;巡抚只管一省,侧重 。皇帝军事民政课标问题一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学习探究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政治制度(1)夏朝:世袭制代替禅让制。(2)商朝:内外服制,已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3)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内 容 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给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和卿大夫继续分封,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特 征 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2.原始民主传统:制约 ,在春秋时期仍有一定影响。君主的权力二、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转型春秋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各国改革,君主权力加强,等产生。三、秦朝的政治制度1.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郡县制、官僚制监察官2.三公九卿制丞相 百官之长,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 廷议方式,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太尉 最高武官,掌军事御史 大夫 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又是最高九卿 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3.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吏都由 直接任命。4.文书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中央[对比思考] 与商代比较,为什么西周的政治制度更能有效巩固统治 (1)从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看①商代内外服制度,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度有限,主要通过自身实力威慑。②西周分封制下,中央与地方建立了血缘纽带,地方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周王室的义务,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力增强。有利于增强政治与文化认同感。(2)从权力继承来看①商朝虽然是血缘继承,但继承的原则不固定,容易引发贵族内部的纷争。②西周遵循宗法制,强调嫡长子继承制,解决了权力继承的矛盾,有利于凝聚宗族。[知识点拨] 秦朝能够推行文书制度的原因(1)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保证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2)秦朝重视驿道的修建和重视邮传系统的建设。(3)统一全国文字。(4)制定严格的法律体系进行保障。任务二 合作探究材料 《睡虎地秦墓竹简》在法律层面从文书形成,经过文书传递,再到文书安全保管与利用对秦朝文书工作制度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规定。秦简反映当时对文书上报的时限要求非常严格,如对农作物收成产量的文书上报时限规定在每年十月。还规定对私自倒卖文书以牟利的惩罚,实行流刑;在文书保管中如果将文书或者官印丢失,无论其最后是否找到所丢失的东西,都要按律处罚。虽然这些制度并不能称之为中国古代文书工作制度的成熟完善典范,但却对中国古代文书工作制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汉初文书传递中的“以次行”“以邮行”方式就是从秦朝文书传递制度中继承而来的。——摘编自邓君等《从<睡虎地秦墓竹简>看秦朝文书工作制度》[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文书制度的发展及其积极影响。[提示] 发展:法律化;制度化(制度严密);管理严格;种类多样。积极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巩固发展;有助于规范行政,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有利于及时传递政府决策,提高行政效率;为历朝文书档案工作奠定了基础。(2024·湖南卷,1)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周( )[A] 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B] 血缘政治色彩浓厚[C] 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D]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真题演练】B【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国人意见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袭制,这体现了西周血缘政治色彩浓厚,故选B项;材料只提到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不等于决定军国大事,A项表述绝对,排除;“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指的是国君利用神权治理国家和巩固统治,材料仅强调国人舆论影响国君废立,主体不一致,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材料时间为西周,排除D项。[深化拓展] 秦朝建立前后政治体制的巨大变化1.中央制度:最高统治者的称谓由“王”到“皇帝”,贵族制下“王”的控制力有限,中央集权体制下皇权加强,实行三公九卿制。2.地方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地缘治理取代血缘治理。3.权力主体:由商周时期世袭贵族把持政权到由皇帝任命的职业官僚掌握政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文书行政制度建立。4.议政方式:从国人议政到廷议。课标问题二 通过宰相制度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朝代 中枢机构 具体内容秦朝 三公九 卿制 统领众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太尉掌军事;是副丞相,协理国政,又是最高监察官;九卿分掌政务和皇室事务(家国一体色彩);廷议方式利于保障决策合理性丞相御史大夫西汉 中外朝制 汉武帝时,设立 ,相权向皇帝亲信手中转移,外朝丞相权力削弱;西汉晚期,中朝尚书权力增大东汉 尚书台 成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中朝尚书台中书省隋唐 三省六 部制 ①背景:魏晋南北朝时三省制雏形形成②分工: 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宰相议政机构为“政事堂”(提高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③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④变化:皇帝任用品位较低的官员,扩大任用宰相范围,削弱三省长官权力,加强皇权北宋 二府三 司制 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并称二府。设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掌军政;三司掌财政枢密院元朝 中书一 省制 总揽全国政务,统领六部,提高行政效率明朝 废宰相、 设内阁 ①过程:明太祖废宰相;后内阁参与军国大事商讨,拥有“票拟”权②地位:内阁为秘书机构,其权力来自皇帝清朝 军机处 雍正帝设军机处,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君主专制强化中书省任务二 合作探究[问题] 据任务一中表格指出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影响变动的主要因素。[提示] 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宰相被废除。主要因素:①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一是皇帝重用位卑的亲信,转移相权,如汉武帝设中朝,二是从制度层面上,分割相权,如三省六部制;②提高国家治理效率的需要,如唐代政事堂的设置。(2021·广东卷,2)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A] 皇权旁落 [B] 相权转移[C] 地方权力削弱 [D] 行政效率降低【真题演练】B【解析】 尚书台最早始于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当时只是尚书令,属中朝,是辅佐皇帝的近侍机构,用来制约以丞相为首的外朝,东汉时期,尚书令扩大成为尚书台,作用增强,“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根据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知当时丞相势力旁落,相权发生转移,故选B项。尚书台的设立是为了制约相权和加强皇权,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尚书台的职能扩大,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尚书台的职能扩大,体现出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D项。课标问题三 通过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朝代 行政层级 概况秦朝 郡、县二级制 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中央垂直管理地方西汉 郡县二级制 郡国并行制 (1)王国和侯国:地方王国威胁中央,汉武帝颁布“ ”,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2)刺史制度:监察地方豪强与郡国官员,加强中央集权(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东汉到魏 晋南北朝 州、郡、县 三级制 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州刺史有行政权及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推恩令隋唐 州、县二级制 ↓ 道、州、县 三级制 (1)隋朝废郡,以 统县,唐朝沿用州、县二级制(2)唐朝根据山川形势在全国划分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成为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3)唐中期以后,部分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势力,威胁中央州藩镇割据转运司宋 州(府、军、监)和 县二级制 ↓ 路、州(府)、 县三级制 (1)路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实体(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①文臣任知州,设通判监察并制约知州②设诸路 将大部分地方赋税运往中央③地方精锐部队编入中央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行中书省元 省、路、府、 州、县多级制 地方设置 ,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明清 省、府、县 三级制 (1)明初,废行中书省,设 分掌一省民政、司法、军政之权;后朝廷又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2)清承明制,巡抚成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三司任务二 合作探究[问题] (1)据任务一表格指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提示] (1)①服务于中央集权与国家治理的需要;②分权、相互制约是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③在继承前代制度基础上发展创新;④县级相对稳定,县之上变动较大;⑤监察区多变为新一级的行政区。材料 从秦到清,行政区划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但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互为消长的表征,也是经济开发程度的标志,文化地域差异的体现,有时甚至是军事行动的结果。政区的所有变化自然都是人为的,但同时又摆脱不了地理环境的制约。行政区划不但有可变性的一面,还有稳定性的另一面。任何朝代的行政区划都是由前朝承袭而来再加以改造,而不可能有凭空的创造。——摘编自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中国行政区划沿革》[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晰)[提示] (2)示例一:政治因素影响地方区划的设置演变阐述:秦统一后,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在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汉初在沿袭秦制的同时,又推行分封,形成郡国并行制。诸侯国实力强大,威胁中央统治。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分化削弱王国势力,又划分天下为十三州部,设置刺史监督地方,以加强中央集权。东汉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赋予刺史行政、军事大权,刺史演变为州牧,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州由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形成州、郡、县三级体制。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深受政治因素的影响,统治者为强化中央集权,不断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示例二:经济因素影响地方区划的设置演变阐述:秦统一后,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较快,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所设郡县数量较多,辖区小,人口稠密;长江以南地区地广人稀,设郡数量则较少。伴随南方地区的开发,经济重心逐步南移,海外贸易不断发展,南方人口超过北方,在江南地区新增设州县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总之,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与地方经济开发程度有密切关联,经济因素是统治者调整地方区划的因素之一。[方法指导] 观点(论题)自拟类问题设问类型:(1)“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2)“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3)“围绕……自行拟定论题,并对论题进行阐述。”(2021·河北卷,3)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 )[A] 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B] 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 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D] 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真题演练】C【解析】 西汉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而根据材料“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可知,魏国刺史拥有领兵权,即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故选C项;刺史职权的变化与“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无关,排除A项;地方刺史拥有领兵权,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保障了”说法绝对,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1.(2024·湖南株洲一模)《荀子·王霸篇》载:“彼持国者,必不可以独也。”《荀子·成相篇》云:“愚而自专事不治。主忌苟胜,群臣莫谏,必逢灾。”这( )[A] 与商周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有关[B] 表明贵族等级分封制走向解体[C] 与其“隆礼重法”思想一脉相承[D] 使“士”阶层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A【解析】 据材料“不可以独也”“愚而自专事不治”可知,荀子主张君主不可独裁专断,要多听群臣的意见,这与商周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有关,故选A项;B项与材料侧重君主不可专权相悖,排除;材料未体现荀子“隆礼重法”思想,排除C项;材料重在阐述君主要听取群臣的意见,不专制独裁,并非只听取“‘士’阶层”的意见,排除D项。2.(2024·山东德州期末)西周和春秋时期,“相”为礼宾之官。战国时期,“(相)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饰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相”的变化反映出( )[A] 贵族政治的确立[B] 君主集权的增强[C] 选官标准的提高[D] 等级制度的消亡B【解析】 “相”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是礼宾之官,到战国时期则成为百官之长,负责管理朝廷百官,论功行赏,将其政绩向君主汇报,反映出随时间的推移,君主权力逐渐增强,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官员来协助管理国家,故选B项;商周时期实行贵族政治,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排除A项;“相”职责的变化与选官标准的提高无关,排除C项;等级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直存在,排除D项。3.(2024·北京丰台期末)尚书一职源于战国,其在汉武帝以前是九卿的属官,职掌皇帝的笔札,地位很低。武帝、成帝时扩充尚书人数,武帝设四人,成帝又增加一人,分别主“丞相御史事、刺史二千石事、人庶上书事、外国四夷事、断狱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汉朝( )[A] 中央机构决策权力发生转移[B]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C] 尚书成为中央最重要的职官[D] 丞相权力得以强化A【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尚书由以前的“九卿的属官”到汉武帝时期成为国家事务的实际决策机关,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逐渐成为外朝执行机关,可见中央机构决策权力发生转移,故选A项;中央集权主要是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材料体现的是加强君主专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从体现“最重要”,且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设中朝,丞相权力被削弱,排除D项。4.(2024·湖南长沙期末)钱穆指出,唐制,中书舍人拟稿,亦由诸舍人各自拟撰,是谓“五花判事”。然后再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就此许多初稿中选定一稿,或加以补充修润,成为正式诏书,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这说明,中书省( )[A] 内部已形成了制约机制[B] 具备了辅助决策的职能[C]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D] 保证了中枢决策的科学B【解析】 据材料可知,诏书由中书省诸舍人各自拟撰,然后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选定或加以补充修润,最后由皇帝画敕完成,成为正式诏书,说明中书省具备辅助决策的职能,故选B项;虽然有“五花判事”,多人各自拟稿,但最后选定者是中书令或中书侍郎,不能体现制约机制的形成,排除A项;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诏令,最后决定权仍在皇帝手中,并没有限制皇权,排除C项;“保证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5.(2024·贵州高考适应性考试)宋真宗时期,王禹偁上疏提到:“臣本鲁人,占籍济上,未及第时,一州止有刺史一人、司户一人,当时未尝阙事。自后有团练推官一人,太平兴国中,增置通判、副使、判官、推官,而监酒、榷税算又增四员。曹官之外,更益司理。”材料意在强调当时北宋( )[A] 行政机构不断完善 [B] 地方事务日益繁杂[C] 官僚体系庞大臃肿 [D] 行政官员相互制约C【解析】 由题干材料中王禹偁提及家乡一州起初只有刺史和司户各一名官员,但当时政府事务都能完成,而后来政府却又增设众多属官,可见材料强调的是北宋官僚体系日益庞大臃肿,故选C项,排除A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北宋时期的冗官现象,没有涉及地方事务的繁杂和行政官员的相互制约,排除B、D两项。6.(2024·广东大湾区二模)军机处设立前,皇帝选用亲信顾问商议政务多凭个人需求和喜好,不拘官品和职务。军机处设立后,入值军机处,参与机要者有身份限制,三品以上才识广博的亲信为军机大臣,四品京堂以下至“阁部属之能者”为军机章京。这一变化( )[A] 分化了内阁事权[B] 规范了皇帝的用人权[C] 催生了权臣干政[D] 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B【解析】 据材料可知,军机处设立后,能够参与机要者有了一定的身份限制,相较于之前的皇帝用人多凭个人需求与喜好,这规范了皇帝的用人权,故选B项;题干未涉及这一用人变化对内阁事权的影响,排除A项;军机处没有决策权,不能形成权臣干政的局面,排除C项;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与之前相比,并不能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排除D项。7.(2024·山东聊城三模)西汉初年,统治者将国家的疆域划分为“关中核心区”“关外直辖地”和“关外王国”等若干区域(如下图所示)。其中,七个异姓侯区域均属“关外王国”。当时这样划分主要是为了( )[A] 分化诸侯国的势力[B] 彰显国家一统的理念[C] 执行推恩令的部署[D] 缓解关中地区的压力D汉初政治地理构建示意图【解析】 据图可知,这种划分一方面是为了利用“关外直辖地”屏障关中和制御“关外王国”,另一方面则是利用“关外王国”来抵御匈奴、越人等的袭扰和镇抚东土,进而缓解关中地区的压力,故选D项;由地图可知,关外王国所占面积大且连延成片,这不利于中央分化诸侯国势力,排除A项;这种疆域划分体现了一种多元治理思维而非“彰显国家一统的理念”,排除B项;推恩令是汉武帝实行的政策,与西汉初年的情况不符,排除C项。8.(2024·山东日照二模)东汉继承西汉制度,分封诸侯。但东汉的诸侯王亦多滞留京师,不治民,甚至久不就国,诸侯王国成为诸侯王租税收入的计算单位。这一现象有利于( )[A] 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 强化皇室宗族血缘纽带[C] 地方世家大族势力滋长[D] 减轻地方百姓经济负担A【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避免出现像西汉七国之乱的混乱局面,东汉将诸侯王滞留在京城,诸侯王不治民,只享有王国租税收入,中央政府实质上管辖诸侯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东汉诸侯王滞留京师,不治民,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这一现象说的是受封诸侯,与地方世家大族势力无关,排除C项;据材料“诸侯王国成为诸侯王租税收入的计算单位”可知,地方百姓经济负担没有减轻,排除D项。9.(2024·山东淄博二模)下面为唐前期京官兼任地方官的状况表。据此推知,唐前期( )道名 数量 道名 数量关内道 25 陇右道 6河南道 25 山南道 5河北道 16 剑南、岭南道 3河东道 17 淮南道 1[A] 治国理念出现显著变化 [B] 科举选官制度功能弱化[C] 地方官员行政能力匮乏 [D] 政治经济中心仍在北方D【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京官兼任地方官数量北方明显高于南方,说明唐前期政治经济中心仍在北方,D项正确;唐前期治国理念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排除A项;唐代科举选官制度功能不断加强,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京官兼任地方官的情况,无法得知地方官员的行政能力,排除C项。10.(2024·河北邯郸二模)洪武九年(1376年),明朝宣布改革行省领导体制,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号称“三司”。“三司”各司其职,每遇“大事”,布政使须“会都、按议”,再申报中央有关部门批准。特别是遇到地方“民变”或动乱,布、按二司无权调动军队,须向朝廷申报,再由都司出兵。据此可知,明初“三司”体制( )[A] 提高了中央与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B] 颠覆了传统地方行政管理体制[C] 形成纵横交错的地方治理网络体系[D] 对地方行政运作带来双重影响D【解析】 据材料,“三司”体制一方面使得地方行政更加规范,各司其职,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行政流程的复杂性,其行政效率不高,不利于应对突发情况,因此,“三司”体制对地方行政运作带来了双重影响,故选D项,排除A项;明朝虽废除行省体制,但省的格局并未变,并未完全颠覆传统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排除B项;“三司”只是分割了原行省的权力,不能说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地方治理网络体系,排除C项。11.(2024·湖南常德二模)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的变迁中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是第一级政区的变化很大,如秦汉为郡,汉末魏晋南北朝为州,唐末为道,宋代为路,元明清为省。这一特点反映了我国古代( )[A] 中央集权的需要[B] 传统政治的弊端[C] 君主专制的强化[D] 经济发展的要求A【解析】 据材料“第一级政区的变化很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级政区的面积和人口规模都较大,容易形成与中央对抗的割据力量,这是历代王朝调整第一级政区的主要原因,故选A项;地方行政层级的调整是为加强中央集权,并不能反映传统政治的弊端,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C项;第一级政区的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不大,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题,共17分)12.(17分)(2022·山东卷,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多维视角下的隋代政区改革高祖(文帝)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洎(到)于九载,廓定江表,寻以户口滋多,析置州县。炀帝嗣位,又平林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五年,平定吐谷浑,更置四郡。大凡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隋书》卷29《地理志》隋代分郡图——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材料二 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而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摘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17分)【答案】 改革史实举例:改革措施方面: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改州为郡;多次增置、裁并州(郡)县;建立了地方政区巡察制度。改革结果方面:郡县分布北密南疏;黄河中下游等地区郡县相对密集。分析说明:层次1:只列举隋代政区改革的具体史实,不能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联系。层次2: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具体史实,能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起联系,但只是从历史、地理、政治三个角度对材料二的观点加以印证。层次3: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具体史实,从历史、地理和政治角度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能对材料二的观点进行综合评述,并提出创新性认识。例如:行政区划改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单从某一方面进行解释;除历史、政治、地理的角度外,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解释等。(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共17分)第12课时 政治制度(时间:30分钟 总分:50分)一、选择题(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1.(2024·湖南株洲一模)《荀子·王霸篇》载:“彼持国者,必不可以独也。”《荀子·成相篇》云:“愚而自专事不治。主忌苟胜,群臣莫谏,必逢灾。”这( )[A] 与商周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有关[B] 表明贵族等级分封制走向解体[C] 与其“隆礼重法”思想一脉相承[D] 使“士”阶层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2.(2024·山东德州期末)西周和春秋时期,“相”为礼宾之官。战国时期,“(相)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饰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相”的变化反映出( )[A] 贵族政治的确立 [B] 君主集权的增强[C] 选官标准的提高 [D] 等级制度的消亡3.(2024·北京丰台期末)尚书一职源于战国,其在汉武帝以前是九卿的属官,职掌皇帝的笔札,地位很低。武帝、成帝时扩充尚书人数,武帝设四人,成帝又增加一人,分别主“丞相御史事、刺史二千石事、人庶上书事、外国四夷事、断狱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汉朝( )[A] 中央机构决策权力发生转移[B]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C] 尚书成为中央最重要的职官[D] 丞相权力得以强化4.(2024·湖南长沙期末)钱穆指出,唐制,中书舍人拟稿,亦由诸舍人各自拟撰,是谓“五花判事”。然后再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就此许多初稿中选定一稿,或加以补充修润,成为正式诏书,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这说明,中书省( )[A] 内部已形成了制约机制[B] 具备了辅助决策的职能[C]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D] 保证了中枢决策的科学5.(2024·贵州高考适应性考试)宋真宗时期,王禹偁上疏提到:“臣本鲁人,占籍济上,未及第时,一州止有刺史一人、司户一人,当时未尝阙事。自后有团练推官一人,太平兴国中,增置通判、副使、判官、推官,而监酒、榷税算又增四员。曹官之外,更益司理。”材料意在强调当时北宋( )[A] 行政机构不断完善 [B] 地方事务日益繁杂[C] 官僚体系庞大臃肿 [D] 行政官员相互制约6.(2024·广东大湾区二模)军机处设立前,皇帝选用亲信顾问商议政务多凭个人需求和喜好,不拘官品和职务。军机处设立后,入值军机处,参与机要者有身份限制,三品以上才识广博的亲信为军机大臣,四品京堂以下至“阁部属之能者”为军机章京。这一变化( )[A] 分化了内阁事权[B] 规范了皇帝的用人权[C] 催生了权臣干政[D] 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7.(2024·山东聊城三模)西汉初年,统治者将国家的疆域划分为“关中核心区”“关外直辖地”和“关外王国”等若干区域(如下图所示)。其中,七个异姓侯区域均属“关外王国”。当时这样划分主要是为了( )汉初政治地理构建示意图[A] 分化诸侯国的势力[B] 彰显国家一统的理念[C] 执行推恩令的部署[D] 缓解关中地区的压力8.(2024·山东日照二模)东汉继承西汉制度,分封诸侯。但东汉的诸侯王亦多滞留京师,不治民,甚至久不就国,诸侯王国成为诸侯王租税收入的计算单位。这一现象有利于( )[A] 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 强化皇室宗族血缘纽带[C] 地方世家大族势力滋长[D] 减轻地方百姓经济负担9.(2024·山东淄博二模)下面为唐前期京官兼任地方官的状况表。据此推知,唐前期( )道名 数量 道名 数量关内道 25 陇右道 6河南道 25 山南道 5河北道 16 剑南、岭南道 3河东道 17 淮南道 1[A] 治国理念出现显著变化[B] 科举选官制度功能弱化[C] 地方官员行政能力匮乏[D] 政治经济中心仍在北方10.(2024·河北邯郸二模)洪武九年(1376年),明朝宣布改革行省领导体制,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号称“三司”。“三司”各司其职,每遇“大事”,布政使须“会都、按议”,再申报中央有关部门批准。特别是遇到地方“民变”或动乱,布、按二司无权调动军队,须向朝廷申报,再由都司出兵。据此可知,明初“三司”体制( )[A] 提高了中央与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B] 颠覆了传统地方行政管理体制[C] 形成纵横交错的地方治理网络体系[D] 对地方行政运作带来双重影响11.(2024·湖南常德二模)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的变迁中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是第一级政区的变化很大,如秦汉为郡,汉末魏晋南北朝为州,唐末为道,宋代为路,元明清为省。这一特点反映了我国古代( )[A] 中央集权的需要 [B] 传统政治的弊端[C] 君主专制的强化 [D] 经济发展的要求二、非选择题(1题,共17分)12.(17分)(2022·山东卷,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多维视角下的隋代政区改革高祖(文帝)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洎(到)于九载,廓定江表,寻以户口滋多,析置州县。炀帝嗣位,又平林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五年,平定吐谷浑,更置四郡。大凡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隋书》卷29《地理志》隋代分郡图——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材料二 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而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摘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17分)第12课时 政治制度1.A 据材料“不可以独也”“愚而自专事不治”可知,荀子主张君主不可独裁专断,要多听群臣的意见,这与商周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有关,故选A项;B项与材料侧重君主不可专权相悖,排除;材料未体现荀子“隆礼重法”思想,排除C项;材料重在阐述君主要听取群臣的意见,不专制独裁,并非只听取“‘士’阶层”的意见,排除D项。2.B “相”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是礼宾之官,到战国时期则成为百官之长,负责管理朝廷百官,论功行赏,将其政绩向君主汇报,反映出随时间的推移,君主权力逐渐增强,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官员来协助管理国家,故选B项;商周时期实行贵族政治,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排除A项;“相”职责的变化与选官标准的提高无关,排除C项;等级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直存在,排除D项。3.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尚书由以前的“九卿的属官”到汉武帝时期成为国家事务的实际决策机关,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逐渐成为外朝执行机关,可见中央机构决策权力发生转移,故选A项;中央集权主要是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材料体现的是加强君主专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从体现“最重要”,且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设中朝,丞相权力被削弱,排除D项。4.B 据材料可知,诏书由中书省诸舍人各自拟撰,然后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选定或加以补充修润,最后由皇帝画敕完成,成为正式诏书,说明中书省具备辅助决策的职能,故选B项;虽然有“五花判事”,多人各自拟稿,但最后选定者是中书令或中书侍郎,不能体现制约机制的形成,排除A项;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诏令,最后决定权仍在皇帝手中,并没有限制皇权,排除C项;“保证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5.C 由题干材料中王禹偁提及家乡一州起初只有刺史和司户各一名官员,但当时政府事务都能完成,而后来政府却又增设众多属官,可见材料强调的是北宋官僚体系日益庞大臃肿,故选C项,排除A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北宋时期的冗官现象,没有涉及地方事务的繁杂和行政官员的相互制约,排除B、D两项。6.B 据材料可知,军机处设立后,能够参与机要者有了一定的身份限制,相较于之前的皇帝用人多凭个人需求与喜好,这规范了皇帝的用人权,故选B项;题干未涉及这一用人变化对内阁事权的影响,排除A项;军机处没有决策权,不能形成权臣干政的局面,排除C项;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与之前相比,并不能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排除D项。7.D 据图可知,这种划分一方面是为了利用“关外直辖地”屏障关中和制御“关外王国”,另一方面则是利用“关外王国”来抵御匈奴、越人等的袭扰和镇抚东土,进而缓解关中地区的压力,故选D项;由地图可知,关外王国所占面积大且连延成片,这不利于中央分化诸侯国势力,排除A项;这种疆域划分体现了一种多元治理思维而非“彰显国家一统的理念”,排除B项;推恩令是汉武帝实行的政策,与西汉初年的情况不符,排除C项。8.A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避免出现像西汉七国之乱的混乱局面,东汉将诸侯王滞留在京城,诸侯王不治民,只享有王国租税收入,中央政府实质上管辖诸侯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东汉诸侯王滞留京师,不治民,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这一现象说的是受封诸侯,与地方世家大族势力无关,排除C项;据材料“诸侯王国成为诸侯王租税收入的计算单位”可知,地方百姓经济负担没有减轻,排除D项。9.D 根据材料可知,京官兼任地方官数量北方明显高于南方,说明唐前期政治经济中心仍在北方,D项正确;唐前期治国理念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排除A项;唐代科举选官制度功能不断加强,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京官兼任地方官的情况,无法得知地方官员的行政能力,排除C项。10.D 据材料,“三司”体制一方面使得地方行政更加规范,各司其职,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行政流程的复杂性,其行政效率不高,不利于应对突发情况,因此,“三司”体制对地方行政运作带来了双重影响,故选D项,排除A项;明朝虽废除行省体制,但省的格局并未变,并未完全颠覆传统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排除B项;“三司”只是分割了原行省的权力,不能说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地方治理网络体系,排除C项。11.A 据材料“第一级政区的变化很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级政区的面积和人口规模都较大,容易形成与中央对抗的割据力量,这是历代王朝调整第一级政区的主要原因,故选A项;地方行政层级的调整是为加强中央集权,并不能反映传统政治的弊端,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C项;第一级政区的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不大,排除D项。12.改革史实举例:改革措施方面: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改州为郡;多次增置、裁并州(郡)县;建立了地方政区巡察制度。改革结果方面:郡县分布北密南疏;黄河中下游等地区郡县相对密集。分析说明:层次1:只列举隋代政区改革的具体史实,不能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联系。层次2: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具体史实,能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起联系,但只是从历史、地理、政治三个角度对材料二的观点加以印证。层次3: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具体史实,从历史、地理和政治角度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能对材料二的观点进行综合评述,并提出创新性认识。例如:行政区划改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单从某一方面进行解释;除历史、政治、地理的角度外,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解释等。(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共17分)第12课时 政治制度【考情分析】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通过宰相制度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考 情 统 计 24年 湖南卷:西周血缘政治色彩浓厚;湖北卷:唐朝朝廷对藩镇节度使任命的限制;黑吉辽卷:宋代赦书的标准化23年 全国新课标卷:汉代刺史职能变化,州权加强;广东卷:周王干预诸侯国内政;福建卷:商王巡行宣示统治权力;湖南卷:战国时期秦国官僚制;辽宁卷:西周分封制下的文化传播22年 广东卷: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府机构变化;全国甲卷: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山东卷:多维视角下的隋代政区改革核心热考 (1)周秦之间政治制度的变化;(2)宰相制度的变化趋势;(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和演进趋势【课时结构】[结构图示] [主要线索]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1)夏、商、西周三代,是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早期国家建立在部族联合和分封制的基础之上,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官僚制产生。 (2)从秦朝至清朝,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发展、完善时期。该阶段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主要体现在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两个方面,特点是皇权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政权组织结构更加紧密。【重要概念】1.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缘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家”是小“国”,“国”是大“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2.尚书:尚书一职源于先秦,主管君主文书。秦及汉初尚书仍在皇帝与丞相之间“掌通章奏而已”,地位不高。汉武帝为强化君权,削弱相权,设中朝增加尚书权力,尚书的地位逐渐提高。东汉尚书台开始成为国家行政中枢。隋唐时,尚书省下设六部。明朝废宰相制度,六部尚书地位提高,直属皇帝。清沿置。3.督抚制:是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总督与巡抚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总督和巡抚都是对上直接听命于皇帝。总督可以管数省,侧重军事;巡抚只管一省,侧重民政。课标问题一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政治制度(1)夏朝:世袭制代替禅让制。(2)商朝:内外服制,已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3)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内 容 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给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和卿大夫继续分封,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特 征 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2.原始民主传统:制约 ,在春秋时期仍有一定影响。 二、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转型春秋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各国改革,君主权力加强, 等产生。 三、秦朝的政治制度1.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2.三公九卿制丞相 百官之长,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 廷议方式,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太尉 最高武官,掌军事御史 大夫 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又是最高 九卿 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3.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吏都由 直接任命。 4.文书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对比思考] 与商代比较,为什么西周的政治制度更能有效巩固统治 (1)从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看①商代内外服制度,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度有限,主要通过自身实力威慑。②西周分封制下,中央与地方建立了血缘纽带,地方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周王室的义务,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力增强。有利于增强政治与文化认同感。(2)从权力继承来看①商朝虽然是血缘继承,但继承的原则不固定,容易引发贵族内部的纷争。②西周遵循宗法制,强调嫡长子继承制,解决了权力继承的矛盾,有利于凝聚宗族。[知识点拨] 秦朝能够推行文书制度的原因(1)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保证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2)秦朝重视驿道的修建和重视邮传系统的建设。(3)统一全国文字。(4)制定严格的法律体系进行保障。任务二 合作探究材料 《睡虎地秦墓竹简》在法律层面从文书形成,经过文书传递,再到文书安全保管与利用对秦朝文书工作制度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规定。秦简反映当时对文书上报的时限要求非常严格,如对农作物收成产量的文书上报时限规定在每年十月。还规定对私自倒卖文书以牟利的惩罚,实行流刑;在文书保管中如果将文书或者官印丢失,无论其最后是否找到所丢失的东西,都要按律处罚。虽然这些制度并不能称之为中国古代文书工作制度的成熟完善典范,但却对中国古代文书工作制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汉初文书传递中的“以次行”“以邮行”方式就是从秦朝文书传递制度中继承而来的。——摘编自邓君等《从<睡虎地秦墓竹简>看秦朝文书工作制度》[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文书制度的发展及其积极影响。【真题演练】(2024·湖南卷,1)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周( )[A] 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B] 血缘政治色彩浓厚[C] 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D]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深化拓展] 秦朝建立前后政治体制的巨大变化1.中央制度:最高统治者的称谓由“王”到“皇帝”,贵族制下“王”的控制力有限,中央集权体制下皇权加强,实行三公九卿制。2.地方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地缘治理取代血缘治理。3.权力主体:由商周时期世袭贵族把持政权到由皇帝任命的职业官僚掌握政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文书行政制度建立。4.议政方式:从国人议政到廷议。课标问题二 通过宰相制度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朝代 中枢机构 具体内容秦朝 三公九 卿制 统领众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太尉掌军事; 是副丞相,协理国政,又是最高监察官;九卿分掌政务和皇室事务(家国一体色彩);廷议方式利于保障决策合理性 西汉 中外朝制 汉武帝时,设立 ,相权向皇帝亲信手中转移,外朝丞相权力削弱;西汉晚期,中朝尚书权力增大 东汉 尚书台 成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隋唐 三省六 部制 ①背景:魏晋南北朝时三省制雏形形成 ②分工: 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宰相议政机构为“政事堂”(提高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③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 ④变化:皇帝任用品位较低的官员,扩大任用宰相范围,削弱三省长官权力,加强皇权北宋 二府三 司制 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并称二府。设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 掌军政;三司掌财政 元朝 中书一 省制 总揽全国政务,统领六部,提高行政效率 明朝 废宰相、 设内阁 ①过程:明太祖废宰相;后内阁参与军国大事商讨,拥有“票拟”权 ②地位:内阁为秘书机构,其权力来自皇帝清朝 军机处 雍正帝设军机处,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君主专制强化任务二 合作探究[问题] 据任务一中表格指出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影响变动的主要因素。【真题演练】(2021·广东卷,2)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A] 皇权旁落[B] 相权转移[C] 地方权力削弱[D] 行政效率降低课标问题三 通过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朝代 行政层级 概况秦朝 郡、县二级制 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中央垂直管理地方西汉 郡县二级制 郡国并行制 (1)王国和侯国:地方王国威胁中央,汉武帝颁布“ ”,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2)刺史制度:监察地方豪强与郡国官员,加强中央集权(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东汉到魏 晋南北朝 州、郡、县三级制 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州刺史有行政权及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隋唐 州、县二级制 ↓ 道、州、县三级制 (1)隋朝废郡,以 统县,唐朝沿用州、县二级制 (2)唐朝根据山川形势在全国划分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成为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 (3)唐中期以后,部分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 势力,威胁中央 宋 州(府、军、监)和 县二级制 ↓ 路、州(府)、 县三级制 (1)路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实体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①文臣任知州,设通判监察并制约知州 ②设诸路 将大部分地方赋税运往中央 ③地方精锐部队编入中央禁军,定期更换驻地元 省、路、府、州、县多级制 地方设置 ,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 明清 省、府、县三级制 (1)明初,废行中书省,设 分掌一省民政、司法、军政之权;后朝廷又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2)清承明制,巡抚成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任务二 合作探究[问题] (1)据任务一表格指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材料 从秦到清,行政区划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但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互为消长的表征,也是经济开发程度的标志,文化地域差异的体现,有时甚至是军事行动的结果。政区的所有变化自然都是人为的,但同时又摆脱不了地理环境的制约。行政区划不但有可变性的一面,还有稳定性的另一面。任何朝代的行政区划都是由前朝承袭而来再加以改造,而不可能有凭空的创造。——摘编自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中国行政区划沿革》[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晰)[方法指导] 观点(论题)自拟类问题设问类型:(1)“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2)“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3)“围绕……自行拟定论题,并对论题进行阐述。”【真题演练】(2021·河北卷,3)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 )[A] 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B] 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 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D] 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第12课时 政治制度课标问题一任务一一、2.君主的权力二、郡县制、官僚制三、2.监察官 3.中央任务二发展:法律化;制度化(制度严密);管理严格;种类多样。积极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巩固发展;有助于规范行政,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有利于及时传递政府决策,提高行政效率;为历朝文书档案工作奠定了基础。[真题演练]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国人意见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袭制,这体现了西周血缘政治色彩浓厚,故选B项;材料只提到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不等于决定军国大事,A项表述绝对,排除;“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指的是国君利用神权治理国家和巩固统治,材料仅强调国人舆论影响国君废立,主体不一致,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材料时间为西周,排除D项。课标问题二任务一丞相 御史大夫 中朝 尚书台 中书省 枢密院 中书省任务二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宰相被废除。主要因素:①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一是皇帝重用位卑的亲信,转移相权,如汉武帝设中朝,二是从制度层面上,分割相权,如三省六部制;②提高国家治理效率的需要,如唐代政事堂的设置。[真题演练]B 尚书台最早始于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当时只是尚书令,属中朝,是辅佐皇帝的近侍机构,用来制约以丞相为首的外朝,东汉时期,尚书令扩大成为尚书台,作用增强,“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根据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知当时丞相势力旁落,相权发生转移,故选B项。尚书台的设立是为了制约相权和加强皇权,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尚书台的职能扩大,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尚书台的职能扩大,体现出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D项。课标问题三任务一推恩令 州 藩镇割据 转运司 行中书省 三司任务二(1)①服务于中央集权与国家治理的需要;②分权、相互制约是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③在继承前代制度基础上发展创新;④县级相对稳定,县之上变动较大;⑤监察区多变为新一级的行政区。(2)示例一:政治因素影响地方区划的设置演变阐述:秦统一后,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在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汉初在沿袭秦制的同时,又推行分封,形成郡国并行制。诸侯国实力强大,威胁中央统治。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分化削弱王国势力,又划分天下为十三州部,设置刺史监督地方,以加强中央集权。东汉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赋予刺史行政、军事大权,刺史演变为州牧,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州由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形成州、郡、县三级体制。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深受政治因素的影响,统治者为强化中央集权,不断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示例二:经济因素影响地方区划的设置演变阐述:秦统一后,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较快,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所设郡县数量较多,辖区小,人口稠密;长江以南地区地广人稀,设郡数量则较少。伴随南方地区的开发,经济重心逐步南移,海外贸易不断发展,南方人口超过北方,在江南地区新增设州县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总之,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与地方经济开发程度有密切关联,经济因素是统治者调整地方区划的因素之一。[真题演练]C 西汉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而根据材料“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可知,魏国刺史拥有领兵权,即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故选C项;刺史职权的变化与“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无关,排除A项;地方刺史拥有领兵权,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保障了”说法绝对,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2课时 政治制度.docx 第12课时 政治制度(练习,含解析).docx 第五单元 第12课时 政治制度.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