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2025年中考历史三模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2025年中考历史三模试卷

资源简介

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2025年中考历史三模试卷
一、选择即(本大题共1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1.(2025·沿河模拟)“五一”国际劳动节,某校开展了以“探秘原始居民”为主题的研学活动。研学途中,历慎思同学收集了如下图片,他们探访的古人类遗址是(  )
图1 图2 图3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C.良渚遗址 D.陶寺遗址
2.(2025·沿河模拟)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材料意在强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
A.背景 B.过程 C.影响 D.措施
3.(2025·沿河模拟)2025年全国各省份第一季度GDP增速排名中,广东、江苏两省GDP总量依旧领跑,这表明南方依然是我国经济的重心,该现象最早确立于(  )
A.唐朝前期 B.南宋时期 C.元朝中期 D.清朝前期
4.(2025·沿河模拟)史明辨同学在历史课上记录笔记如下,他学习的主题是(  )
主题: 1.美国、日本侵略台湾 2.左宗棠收复新疆 3.中法战争 4.英国、俄国侵略西藏
A.西北危机 B.瓜分狂潮 C.东南危机 D.边疆危机
5.(2025·沿河模拟)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中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国思想革命的催化剂,那些对凡尔赛和会极度失望的知识分子,在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影响下,开始转向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徐中约意在强调(  )
A.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B.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C.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D.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民主革命运动
6.(2025·沿河模拟)绘制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是某同学绘制的时间轴,其序号与史实对应错误的是(  )
A.①重庆谈判 B.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③三大战役 D.④南京解放
7.(2025·沿河模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下列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建设的成就是(  )
A.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B.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C.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D.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8.(2025·沿河模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9.(2025·沿河模拟)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开始率军征战,历经10年,建立起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即亚历山大帝国。下列对亚历山大开始率军征战的时间表述正确的是(  )
A.公元前4世纪30年代 B.公元4世纪30年代
C.公元前3世纪30年代 D.公元3世纪30年代
10.(2025·沿河模拟)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689年,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
B.1775年5月,北美13个殖民地代表聚集费城,召开了第二届大陆会议
C.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法令废除农奴制
D.1868年,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11.(2025·沿河模拟)2025年4月10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对等关税”的税率进一步提高至125%,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对等关税”是(  )
A.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B.单边主义的体现
C.公平竞争的手段 D.解决贸易争端有效途径
12.(2025·沿河模拟)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时所产生的,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可以用来研究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哥伦比亚玻利瓦尔广场玻利瓦尔雕像
B.书籍《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的几个英雄人物》
C.印度国家甘地博物馆(新德里)收藏的甘地信件
D.小说《章西女王》
二、填空题(共5个小题,每题1分,共5分)
13.(2025·沿河模拟)【农学巨著,福耀中华】北朝贾思勰撰写的《   》,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对后世农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4.(2025·沿河模拟)【同仇敌忾·一致对外】下面是某同学创作学习卡片,“?”处应填写的历史事件是   
历史事件 概 况 照 片
? 时间:1936年12月12日
目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结果:和平解决
意义: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5.(2025·沿河模拟)【挺膺担当·外交智慧】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在中、印、缅三国总理的倡导下,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16.(2025·沿河模拟)【福泽东西·盛极千年】   延续一千多年,对东西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保存大量的希腊、罗马文化古籍,为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17.(2025·沿河模拟)【一战转折·人类浩劫】历时10个月之久的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交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因此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地狱”。
三、综合问答题:(15分)
18.(2025·沿河模拟)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之,……市井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
(1)材料一中,汉高祖对商人实行什么政策?结合所学解释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史实
时期 对外交往的事件 产生的影响
① 张骞出使西域 双方使者开始互相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开通了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即“丝绸之路”。
唐朝 ② 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明朝 郑和下西洋 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③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清朝 闭关锁国 ④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主管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序号处对应的历史时期及相关史实?概括以上三位在我国古代对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身上展现了什么共同的精神品质?
材料三 宋代,瓷器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宋人记载:“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货多瓷器,大小相套,无小隙也”,特别是广州、明州等地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对外贸易,大批瓷器从这些港口启运,源源不断地销往亚洲、非洲各地,其中尤以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居多,销往埃及和伊朗的数量也很可观。
——万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表现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出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科技原因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对于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你能得出什么历史感悟或启示?
四、材料解析题:(共31分)
19.(2025·沿河模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大声疾呼:“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二 在“左”的错误领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开始长征。红军在长征初期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在这种形势下,党召开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是党和红军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从此,中国革命就在正确路线指引下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
——摘编自洪向华《伟大的历史转折》
材料三 1978年冬,凤阳县小岗村18户村民立下了一张“分田到户”的字据,这件事情当时在全国引起极大争议。但是,1979年秋小岗村却迎来了从未有过的大丰收。小岗人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家家户户囤满了粮食。邓小平从这件事看到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方向,满腔热情地给予支持。
材料四 一百年来,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他”在新文化运动中宣传的核心思想。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其“会议”的名称。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此次“会议”召开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农村改革的方向”措施是什么?这一措施有什么重要意义?
(4)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给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哪些历史经验?
20.(2025·沿河模拟)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一
科技成就榜
1810年斯蒂芬森开始着手制造蒸汽机车,1813年他在附近煤矿观摩了用来从煤矿拉煤的“装有轮子的蒸汽锅炉”,斯蒂芬森回去后研制了“布卢彻”机车,能以6千米/小时的速度牵引8辆装有30吨煤的货车。他并不以此为满足,继续研究提高机车功率的方法,采用了蒸汽鼓风法,这个新设计使蒸汽机车进入实用阶段。经过努力,他终于在1814年发明了一台蒸汽机车……。1825年英国建成第一条铁路,同年九月“旅行者号”机车拖着三十多节小车厢正式试车,车厢载有450名乘客和90吨货物“旅行者号”火车以每小时24千米的速度跑完了40千米的路程。
1878年9月,爱迪生开始研究电灯,1879年10月21日,电灯研制成功,他为此试用了接近1600种材料进行试验,连续用了45个小时之后这盏电灯的灯丝才被烧断,这是人类第一盏有广泛实用价值的电灯,这种电灯有“高阻力白炽灯”、“碳化棉丝灯”多种名称,用碳化棉丝制成。1880年,爱迪生派遣助手和专家们在世界各地寻找适用的竹子,有6千种左右,其中日本竹子所制碳丝最为实用,可持续点亮一千多个小时,达到了耐用的目的,这种灯称之为“碳化竹丝灯”。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上述人物的代表性成就,并概括这两个成就各属于哪一领域的科技成果,根据以上材料,归纳上述人物体现的共同精神。
材料二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的卓越才智和特有经历对这一伟大思想体系的影成起了重要作用,但这一思想体系的产生的根源绝不应从他们的天才中去寻找,而是要从那个时代的历史条件中去寻找……科学社会主义是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为争取自身解放而斗争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那个时代的呼唤…如果说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依据,那么当时欧洲的二大思潮,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则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人民出版社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原因有哪些?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临时政府不顾人民的死活,继续进行世界大战,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对。1917年7月俄军在前线向德军发动进攻,遭到惨败。这一消息特到彼得格勒,首都50万工人、士兵举行示威游行,……由于形势的变化,布尔什维克党在8月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11月6日晚,列宁来到彼得格勒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到7日凌晨,20万起义工人和革命士兵迅速占领了彼得格勒的主要桥梁、火车站、邮电局、国家银行和政府机关,7日晚,起义者占顿冬宫,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请回答:
(3)根据材料三,分析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俄国革命成功的道路与中国革命有何不同?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住宅是干栏式房屋(图1),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种植水稻(图2),饲养猪、狗和水牛,制作陶器(图3)等,A项正确;
半坡居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排除B项;
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明其进入了早期国家阶段,与题干“原始居民”不符,排除C项。
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证明其进入了早期国家阶段,与题干“原始居民”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河姆渡遗址。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相关史实。
2.【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据题干“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北方经济、文化兴盛景象,感慨中原地区礼仪兴盛”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使北方经济、文化得到发展,这体现的是改革的影响,C项正确;
改革背景是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民族融合等问题,题干未体现,排除A项;
改革过程是具体推行汉化等措施的步骤,题干没涉及,排除B项;
改革措施如迁都、汉化政策等,题干未提及,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3.【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据题干“2025年全国各省份第一季度GDP增速排名中,广东、江苏两省GDP总量依旧领跑,这表明南方依然是我国经济的重心”和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南方经济全面超越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符合“最早确立”的时间要求,B项正确;
唐朝前期:此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安史之乱后才开始南移,排除A项;
元朝中期:经济重心早已在南方,非“最早确立”阶段,排除C项;
清朝前期,时间晚于南宋,经济重心南移早已完成,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经济重心南移,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史实。
4.【答案】D
【知识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解析】【分析】据题干“美国、日本侵略台湾;左宗棠收复新疆;中法战争;英国、俄国侵略西藏”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地区(台湾、新疆、西藏等)面临的列强侵略及中国的应对,反映的是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D项正确;
“西北危机”仅涵盖左宗棠收复新疆等西北相关内容,不全面,排除A项;
“瓜分狂潮”主要是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与题干时间及内容不符,排除B项;
“东南危机”只涉及台湾等东南部分内容,不全面,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晚清边疆危机,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晚清边疆危机的相关史实。
5.【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五四运动”是中国思想革命的催化剂,那些对凡尔赛和会极度失望的知识分子,在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影响下,开始转向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可知,徐中约在书中强调 “五四运动” 是 “中国思想革命的催化剂”,并指出知识分子因对凡尔赛和会失望,在俄国革命影响下转向马克思主义。这一表述的核心在于突出五四运动对思想领域的推动作用,即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引发了思想层面的变革因此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思想启蒙运动符合题意,C项正确;
爱国革命运动侧重反帝反封建的政治属性,与题干 “思想革命的催化剂” 的核心无关,排除A项;
社会革命运动强调社会结构变革,而题干未涉及社会层面的改造,仅聚焦思想领域,排除B项;
民主革命运动属于民主革命范畴,与题干强调的 “思想转向” 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五四运动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B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
【解析】【分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1947年6月,②是1946年6月,对应错误,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
重庆谈判1945年8-10月,①对应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三大战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③对应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南京解放发生于1949年4月,标志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崩溃,与时间轴“1949年4月”匹配,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时间轴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
7.【答案】C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据题干“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建设的成就”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起点,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作为该计划的核心项目之一,于1956年建成投产,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的突破,C项正确;
南京长江大桥于1968年建成通车,属于较晚的工业化阶段(1960年代),不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成就,排除A项;
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主要归功于大庆油田的开发,属于第二个五年计划之后的成就,排除B项;
青藏铁路于2006年全线通车,远远晚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知识的运用,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历史知识。
8.【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九大
【解析】【分析】据题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和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符合题意,D项正确;
毛泽东思想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但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排除A项;
邓小平理论形成于改革开放初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排除B项;
科学发展观提出于21世纪初,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史实。
9.【答案】A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公元前334年”和所学知识可知,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一个世纪为一百年,10年为一个年代。即公元前334年为公元前4世纪30年代,A项正确;
公元前334年,为公元前4世纪,并非公元4世纪30年代,排除B项。
公元前334年,为公元前4世纪,并非公元前3世纪30年代,排除C项。
公元前334年,为公元前4世纪,并非公元3世纪30年代,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亚历山大远征,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0.【答案】D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据题干“历史史实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的认识和评判”和所学知识可知,“1868年,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是对明治维新这一历史事件影响的评判,属于历史解释,D项正确;
“1689年,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项。
“1775年5月,北美13个殖民地代表聚集费城,召开了第二届大陆会议”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项。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法令废除农奴制”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历史解释,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史学理论的相关史实。
11.【答案】B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据题干“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和所学知识可知,单边主义指一国未经国际协商,仅凭自身意志采取行动。美国单方面提高对中国输美商品关税,未通过多边协商或国际规则约束,符合单边主义特征,B项正确;
经济全球化强调世界经济相互依存、贸易投资自由化等,美国加征关税是设置贸易壁垒,与经济全球化方向相悖,排除A项;
公平竞争手段需遵循公平、透明、非歧视的规则。加征关税是贸易保护行为,并非公平竞争手,排除C项;
解决贸易争端有效途径通常是多边协商、平等谈判等。加征关税会激化矛盾,不是解决争端的有效方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全球化,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2.【答案】C
【知识点】甘地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时所产生的”可知,印度国家甘地博物馆(新德里)收藏的甘地信件,是甘地本人在相关历史时期(涉及殖民地人民抗争等活动阶段 )直接产生的文字材料,能直接作为研究殖民地人民反斗争(甘地相关抗争活动等属于此范畴 )的一手史料,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C项正确;
哥伦比亚玻利瓦尔广场玻利瓦尔雕像,是对历史人物的艺术塑造,属于后人为纪念玻利瓦尔创作的艺术作品,并非直接在殖民地人民反斗争时期产生的一手史料,排除A项;
书籍《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的几个英雄人物》,是后人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相关内容的整理、撰写,经过了作者的加工,排除B项;
小说《章西女王》,是文学创作,基于章西女王的事迹进行艺术加工,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史学材料。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史学材料的相关知识。
13.【答案】齐民要术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贾思勰主张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齐民要术》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故答案为:齐民要术。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齐民要术》,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4.【答案】西安事变(或“双十二事变”)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学良、杨虎城在多次恳请无望的情况下,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故答案为:西安事变(或“双十二事变”)。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安事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5.【答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三国总理的积极倡导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故答案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6.【答案】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
【知识点】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续一千多年,兼收并蓄东西方文化、保存大量希腊罗马文化古籍,为文艺复兴提供滋养”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 )存在时间长达一千多年(395年—1453年 )。它地处欧亚非交界,在文化上既传承古希腊、罗马文化,又吸收东方文化(如波斯、阿拉伯文化等 ),形成独特文化体系,其保存了大量希腊、罗马古籍文献,在中世纪时,这些文化遗产在拜占庭得以留存,后来对文艺复兴运动起到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拜占庭帝国,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7.【答案】凡尔登战役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果的知识可知,历时10个月之久的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这场战役异常惨烈,交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因此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地狱”。
故答案为:凡尔登战役。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凡尔登战役,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8.【答案】(1) 对商人实行压制、歧视政策(或重农抑商政策)。原因:西汉初年经济敝,要求发展农业生产;害怕大商人势力强大,危害国家统治。
(2) ①汉朝(西汉)②鉴真东渡③印度洋④广州十三行
精神品质:勇于开拓、坚持不懈、不畏艰险、信念坚定等。
(3) 表现:瓷器是中国对外出口的大宗货物,对外销量可观;广州、明州等地是重要的大商港,设有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海路形成多条航线,对外贸易范围广泛等。(任意答出其中两项即可)
科技原因:造船业水平高超;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等。
(4) 感悟或启示:开放促进繁荣,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对外开放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等。
【知识点】对外开放;张骞的历史贡献;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1)政策:根据材料一“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之,……市井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可知对商人实行压制、歧视政策(或重农抑商政策)。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经济因长期战乱严重凋敝,农业是国之根本,需优先恢复。商人逐利的商业活动会吸引劳动力脱离农业,还会使资源流向商业,不利于农业生产,故压制商人以保障农业发展 。大商人经济实力强,可能垄断物资、操纵物价,甚至勾结地方势力,威胁国家统治秩序。汉高祖为维护统治,压制商人,限制其势力膨胀 。
(2)时期及相关史实:①:根据材料二“张骞出使西域”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 138 年起,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加强汉朝与西域联系,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东西方文明交融。所以①是汉朝(西汉)。
②:根据材料二“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和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是唐代高僧鉴真应日本邀请,历经六次航行、双目失明等艰辛,最终在 754 年抵达日本,传播佛法、建筑、医学等大唐文化,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事件。所以②是鉴真东渡。
③:根据材料二“郑和下西洋”和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明代的航海壮举,它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与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了中华文明,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对世界航海和中外交流影响深远 。所以③是印度洋。
④:根据材料二“闭关锁国”和所学知识可知,清代闭关锁国政策下,广州十三行成为仅存的官方对外贸易窗口,垄断中外贸易并兼具管理职能,既体现了清廷对海外交流的限制,又在有限范围内推动了中西经济文化往来。所以④是广州十三行。
精神品质: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鉴真和郑和都在艰难的环境下完成了任务,充满了坚强的意志,所以品质是勇于开拓、坚持不懈、不畏艰险、信念坚定等。
(3)表现:根据材料三“宋代,瓷器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销往埃及和伊朗的数量也很可观”可知瓷器是中国对外出口的大宗货物,对外销量可观;根据材料三“特别是广州、明州等地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对外贸易”可知广州、明州等地是重要的大商港,设有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根据材料三“源源不断地销往亚洲、非洲各地,其中尤以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居多”可知海路形成多条航线,对外贸易范围广泛等。
科技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为海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造船技术不断进步,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基础。
(4)感悟或启示: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加强开放、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角度作答,如:开放促进繁荣,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对外开放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等。
故答案为:(1) 对商人实行压制、歧视政策(或重农抑商政策)。原因:西汉初年经济敝,要求发展农业生产;害怕大商人势力强大,危害国家统治。(2) ①汉朝(西汉)②鉴真东渡③印度洋④广州十三行。精神品质:勇于开拓、坚持不懈、不畏艰险、信念坚定等。(3) 表现:瓷器是中国对外出口的大宗货物,对外销量可观;广州、明州等地是重要的大商港,设有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海路形成多条航线,对外贸易范围广泛等。(任意答出其中两项即可)科技原因:造船业水平高超;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等。(4) 感悟或启示:开放促进繁荣,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对外开放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等。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汉重农抑商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西汉重农抑商政策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对外交往。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宋代海外贸易繁荣,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答案】(1)人物:陈独秀;核心思想:民主与科学。
(2)名称:遵义会议。历史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3)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意义: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4)初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使命: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历史经验:要立足国情;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人民至上等。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1)人物:根据材料一“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和结合新文化运动知识,可知“他”是陈独秀。
核心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宣扬“民主(德先生 )”与“科学(赛先生 )”,抨击封建旧思想、旧文化,倡导用民主科学观念改造社会,开启思想解放潮流。
(2)名称:根据材料二“红军在长征中,党召开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可知,对应遵义会议。
历史意义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在党和红军危急时,实现“三个挽救”,是党从幼稚到成熟的标志,成为革命转危为安关键节点。
(3)措施:根据材料三“安徽小岗村18户村民立下‘分田到户’字据”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打破“大锅饭”,让农民获生产经营自主权,激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奠定基础,推动农村经济变革。
(4)初心使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使命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体现党的人民立场与民族担当。
历史经验:根据“材料一的新文化运动、材料二的遵义会议、材料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实际(如人口、资源等国情)探索发展;通过改革开放(如农村、城市改革,对外开放)融入世界、激发活力;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如脱贫攻坚、民生保障),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为其他国家提供可借鉴路径。
故答案为:(1)人物:陈独秀;核心思想:民主与科学。(2)名称:遵义会议。历史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3)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4)初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使命: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历史经验:要立足国情;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人民至上等。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文化运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考查遵义会议,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人物:根据材料一“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和结合新文化运动知识,可知“他”是陈独秀。
核心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宣扬“民主(德先生 )”与“科学(赛先生 )”,抨击封建旧思想、旧文化,倡导用民主科学观念改造社会,开启思想解放潮流。
(2)名称:根据材料二“红军在长征中,党召开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可知,对应遵义会议。
历史意义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在党和红军危急时,实现“三个挽救”,是党从幼稚到成熟的标志,成为革命转危为安关键节点。
(3)措施:根据材料三“安徽小岗村18户村民立下‘分田到户’字据”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打破“大锅饭”,让农民获生产经营自主权,激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奠定基础,推动农村经济变革。
(4)初心使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使命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体现党的人民立场与民族担当。
历史经验:根据“材料一的新文化运动、材料二的遵义会议、材料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实际(如人口、资源等国情)探索发展;通过改革开放(如农村、城市改革,对外开放)融入世界、激发活力;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如脱贫攻坚、民生保障),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为其他国家提供可借鉴路径。
20.【答案】(1) 斯蒂芬森发明蒸汽机车;爱迪生发明电灯;交通运输和电学领域;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等。
(2) ①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③欧洲三大思潮的理论成果;④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与继承等;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遭到人民反对;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军前线惨败;彼得格勒市民游行为革命奠定了群众基础)。革命道路的不同:俄国的革命道路是工人、革命士兵的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而中国革命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1)成就:根据材料一“经过努力,他终于在1814年发明了一台蒸汽机车”可得出,斯蒂芬森的代表性成就是发明蒸汽机车;根据材料一“1879年10月21日,电灯研制成功”可得出,爱迪生的代表性成就是发明电灯。
领域:据所学知识可知,斯蒂芬森发明蒸汽机车是交通运输的科技成果;爱迪生发明电灯是电学领域的科技成果。
精神:根据材料一“1813年他在附近煤矿观摩了用来从煤矿拉煤的……他并不以此为满足,继续研究提高机车功率的方法,采用了蒸汽鼓风法,这个新设计使蒸汽机车进入实用阶段;1878年9月,爱迪生开始研究电灯……他为此试用了接近1600种材料进行试验”可得出,斯蒂芬森和爱迪生共有的精神品质是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
(2)原因:根据材料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的卓越才智和特有经历对这一伟大思想体系的影成起了重要作用”可得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原因有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根据材料二“如果说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依据”可得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原因有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根据材料二“那么当时欧洲的三大思潮,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则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可得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原因有欧洲三大思潮的理论成果;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与继承等。
标志:据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3)原因:根据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临时政府不顾人民的死活,继续进行世界大战,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对”可得出,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遭到人民反对;根据材料三“1917年7月俄军在前线向德军发动进攻……由于形势的变化,布尔什维克党在8月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可得出,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有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军前线惨败;彼得格勒市民游行为革命奠定了群众基础)。
不同:根据材料三“11月6日晚,列宁来到彼得格勒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的革命道路是工人、革命士兵的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中国的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故答案为:(1) 斯蒂芬森发明蒸汽机车;爱迪生发明电灯;交通运输和电学领域;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等。(2) ①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③欧洲三大思潮的理论成果;④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与继承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3)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遭到人民反对;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军前线惨败;彼得格勒市民游行为革命奠定了群众基础)。革命道路的不同:俄国的革命道路是工人、革命士兵的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而中国革命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两次工业革命成果。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以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十月革命,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1 / 1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2025年中考历史三模试卷
一、选择即(本大题共1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1.(2025·沿河模拟)“五一”国际劳动节,某校开展了以“探秘原始居民”为主题的研学活动。研学途中,历慎思同学收集了如下图片,他们探访的古人类遗址是(  )
图1 图2 图3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C.良渚遗址 D.陶寺遗址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住宅是干栏式房屋(图1),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种植水稻(图2),饲养猪、狗和水牛,制作陶器(图3)等,A项正确;
半坡居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排除B项;
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明其进入了早期国家阶段,与题干“原始居民”不符,排除C项。
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证明其进入了早期国家阶段,与题干“原始居民”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河姆渡遗址。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相关史实。
2.(2025·沿河模拟)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材料意在强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
A.背景 B.过程 C.影响 D.措施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据题干“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北方经济、文化兴盛景象,感慨中原地区礼仪兴盛”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使北方经济、文化得到发展,这体现的是改革的影响,C项正确;
改革背景是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民族融合等问题,题干未体现,排除A项;
改革过程是具体推行汉化等措施的步骤,题干没涉及,排除B项;
改革措施如迁都、汉化政策等,题干未提及,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3.(2025·沿河模拟)2025年全国各省份第一季度GDP增速排名中,广东、江苏两省GDP总量依旧领跑,这表明南方依然是我国经济的重心,该现象最早确立于(  )
A.唐朝前期 B.南宋时期 C.元朝中期 D.清朝前期
【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据题干“2025年全国各省份第一季度GDP增速排名中,广东、江苏两省GDP总量依旧领跑,这表明南方依然是我国经济的重心”和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南方经济全面超越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符合“最早确立”的时间要求,B项正确;
唐朝前期:此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安史之乱后才开始南移,排除A项;
元朝中期:经济重心早已在南方,非“最早确立”阶段,排除C项;
清朝前期,时间晚于南宋,经济重心南移早已完成,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经济重心南移,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史实。
4.(2025·沿河模拟)史明辨同学在历史课上记录笔记如下,他学习的主题是(  )
主题: 1.美国、日本侵略台湾 2.左宗棠收复新疆 3.中法战争 4.英国、俄国侵略西藏
A.西北危机 B.瓜分狂潮 C.东南危机 D.边疆危机
【答案】D
【知识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解析】【分析】据题干“美国、日本侵略台湾;左宗棠收复新疆;中法战争;英国、俄国侵略西藏”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地区(台湾、新疆、西藏等)面临的列强侵略及中国的应对,反映的是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D项正确;
“西北危机”仅涵盖左宗棠收复新疆等西北相关内容,不全面,排除A项;
“瓜分狂潮”主要是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与题干时间及内容不符,排除B项;
“东南危机”只涉及台湾等东南部分内容,不全面,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晚清边疆危机,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晚清边疆危机的相关史实。
5.(2025·沿河模拟)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中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国思想革命的催化剂,那些对凡尔赛和会极度失望的知识分子,在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影响下,开始转向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徐中约意在强调(  )
A.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B.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C.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D.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民主革命运动
【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五四运动”是中国思想革命的催化剂,那些对凡尔赛和会极度失望的知识分子,在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影响下,开始转向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可知,徐中约在书中强调 “五四运动” 是 “中国思想革命的催化剂”,并指出知识分子因对凡尔赛和会失望,在俄国革命影响下转向马克思主义。这一表述的核心在于突出五四运动对思想领域的推动作用,即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引发了思想层面的变革因此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思想启蒙运动符合题意,C项正确;
爱国革命运动侧重反帝反封建的政治属性,与题干 “思想革命的催化剂” 的核心无关,排除A项;
社会革命运动强调社会结构变革,而题干未涉及社会层面的改造,仅聚焦思想领域,排除B项;
民主革命运动属于民主革命范畴,与题干强调的 “思想转向” 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五四运动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2025·沿河模拟)绘制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是某同学绘制的时间轴,其序号与史实对应错误的是(  )
A.①重庆谈判 B.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③三大战役 D.④南京解放
【答案】B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
【解析】【分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1947年6月,②是1946年6月,对应错误,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
重庆谈判1945年8-10月,①对应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三大战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③对应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南京解放发生于1949年4月,标志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崩溃,与时间轴“1949年4月”匹配,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时间轴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
7.(2025·沿河模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下列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建设的成就是(  )
A.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B.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C.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D.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答案】C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据题干“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建设的成就”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起点,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作为该计划的核心项目之一,于1956年建成投产,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的突破,C项正确;
南京长江大桥于1968年建成通车,属于较晚的工业化阶段(1960年代),不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成就,排除A项;
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主要归功于大庆油田的开发,属于第二个五年计划之后的成就,排除B项;
青藏铁路于2006年全线通车,远远晚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知识的运用,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历史知识。
8.(2025·沿河模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九大
【解析】【分析】据题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和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符合题意,D项正确;
毛泽东思想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但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排除A项;
邓小平理论形成于改革开放初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排除B项;
科学发展观提出于21世纪初,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史实。
9.(2025·沿河模拟)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开始率军征战,历经10年,建立起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即亚历山大帝国。下列对亚历山大开始率军征战的时间表述正确的是(  )
A.公元前4世纪30年代 B.公元4世纪30年代
C.公元前3世纪30年代 D.公元3世纪30年代
【答案】A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公元前334年”和所学知识可知,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一个世纪为一百年,10年为一个年代。即公元前334年为公元前4世纪30年代,A项正确;
公元前334年,为公元前4世纪,并非公元4世纪30年代,排除B项。
公元前334年,为公元前4世纪,并非公元前3世纪30年代,排除C项。
公元前334年,为公元前4世纪,并非公元3世纪30年代,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亚历山大远征,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0.(2025·沿河模拟)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689年,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
B.1775年5月,北美13个殖民地代表聚集费城,召开了第二届大陆会议
C.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法令废除农奴制
D.1868年,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答案】D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据题干“历史史实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的认识和评判”和所学知识可知,“1868年,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是对明治维新这一历史事件影响的评判,属于历史解释,D项正确;
“1689年,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项。
“1775年5月,北美13个殖民地代表聚集费城,召开了第二届大陆会议”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项。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法令废除农奴制”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历史解释,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史学理论的相关史实。
11.(2025·沿河模拟)2025年4月10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对等关税”的税率进一步提高至125%,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对等关税”是(  )
A.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B.单边主义的体现
C.公平竞争的手段 D.解决贸易争端有效途径
【答案】B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据题干“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和所学知识可知,单边主义指一国未经国际协商,仅凭自身意志采取行动。美国单方面提高对中国输美商品关税,未通过多边协商或国际规则约束,符合单边主义特征,B项正确;
经济全球化强调世界经济相互依存、贸易投资自由化等,美国加征关税是设置贸易壁垒,与经济全球化方向相悖,排除A项;
公平竞争手段需遵循公平、透明、非歧视的规则。加征关税是贸易保护行为,并非公平竞争手,排除C项;
解决贸易争端有效途径通常是多边协商、平等谈判等。加征关税会激化矛盾,不是解决争端的有效方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全球化,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2.(2025·沿河模拟)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时所产生的,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可以用来研究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哥伦比亚玻利瓦尔广场玻利瓦尔雕像
B.书籍《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的几个英雄人物》
C.印度国家甘地博物馆(新德里)收藏的甘地信件
D.小说《章西女王》
【答案】C
【知识点】甘地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时所产生的”可知,印度国家甘地博物馆(新德里)收藏的甘地信件,是甘地本人在相关历史时期(涉及殖民地人民抗争等活动阶段 )直接产生的文字材料,能直接作为研究殖民地人民反斗争(甘地相关抗争活动等属于此范畴 )的一手史料,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C项正确;
哥伦比亚玻利瓦尔广场玻利瓦尔雕像,是对历史人物的艺术塑造,属于后人为纪念玻利瓦尔创作的艺术作品,并非直接在殖民地人民反斗争时期产生的一手史料,排除A项;
书籍《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的几个英雄人物》,是后人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相关内容的整理、撰写,经过了作者的加工,排除B项;
小说《章西女王》,是文学创作,基于章西女王的事迹进行艺术加工,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史学材料。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史学材料的相关知识。
二、填空题(共5个小题,每题1分,共5分)
13.(2025·沿河模拟)【农学巨著,福耀中华】北朝贾思勰撰写的《   》,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对后世农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答案】齐民要术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贾思勰主张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齐民要术》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故答案为:齐民要术。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齐民要术》,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4.(2025·沿河模拟)【同仇敌忾·一致对外】下面是某同学创作学习卡片,“?”处应填写的历史事件是   
历史事件 概 况 照 片
? 时间:1936年12月12日
目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结果:和平解决
意义: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答案】西安事变(或“双十二事变”)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学良、杨虎城在多次恳请无望的情况下,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故答案为:西安事变(或“双十二事变”)。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安事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5.(2025·沿河模拟)【挺膺担当·外交智慧】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在中、印、缅三国总理的倡导下,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答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三国总理的积极倡导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故答案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6.(2025·沿河模拟)【福泽东西·盛极千年】   延续一千多年,对东西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保存大量的希腊、罗马文化古籍,为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答案】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
【知识点】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续一千多年,兼收并蓄东西方文化、保存大量希腊罗马文化古籍,为文艺复兴提供滋养”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 )存在时间长达一千多年(395年—1453年 )。它地处欧亚非交界,在文化上既传承古希腊、罗马文化,又吸收东方文化(如波斯、阿拉伯文化等 ),形成独特文化体系,其保存了大量希腊、罗马古籍文献,在中世纪时,这些文化遗产在拜占庭得以留存,后来对文艺复兴运动起到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拜占庭帝国,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7.(2025·沿河模拟)【一战转折·人类浩劫】历时10个月之久的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交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因此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地狱”。
【答案】凡尔登战役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果的知识可知,历时10个月之久的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这场战役异常惨烈,交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因此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地狱”。
故答案为:凡尔登战役。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凡尔登战役,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三、综合问答题:(15分)
18.(2025·沿河模拟)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之,……市井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
(1)材料一中,汉高祖对商人实行什么政策?结合所学解释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史实
时期 对外交往的事件 产生的影响
① 张骞出使西域 双方使者开始互相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开通了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即“丝绸之路”。
唐朝 ② 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明朝 郑和下西洋 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③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清朝 闭关锁国 ④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主管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序号处对应的历史时期及相关史实?概括以上三位在我国古代对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身上展现了什么共同的精神品质?
材料三 宋代,瓷器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宋人记载:“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货多瓷器,大小相套,无小隙也”,特别是广州、明州等地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对外贸易,大批瓷器从这些港口启运,源源不断地销往亚洲、非洲各地,其中尤以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居多,销往埃及和伊朗的数量也很可观。
——万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表现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出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科技原因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对于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你能得出什么历史感悟或启示?
【答案】(1) 对商人实行压制、歧视政策(或重农抑商政策)。原因:西汉初年经济敝,要求发展农业生产;害怕大商人势力强大,危害国家统治。
(2) ①汉朝(西汉)②鉴真东渡③印度洋④广州十三行
精神品质:勇于开拓、坚持不懈、不畏艰险、信念坚定等。
(3) 表现:瓷器是中国对外出口的大宗货物,对外销量可观;广州、明州等地是重要的大商港,设有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海路形成多条航线,对外贸易范围广泛等。(任意答出其中两项即可)
科技原因:造船业水平高超;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等。
(4) 感悟或启示:开放促进繁荣,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对外开放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等。
【知识点】对外开放;张骞的历史贡献;鉴真与玄奘
【解析】【分析】(1)政策:根据材料一“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之,……市井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可知对商人实行压制、歧视政策(或重农抑商政策)。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经济因长期战乱严重凋敝,农业是国之根本,需优先恢复。商人逐利的商业活动会吸引劳动力脱离农业,还会使资源流向商业,不利于农业生产,故压制商人以保障农业发展 。大商人经济实力强,可能垄断物资、操纵物价,甚至勾结地方势力,威胁国家统治秩序。汉高祖为维护统治,压制商人,限制其势力膨胀 。
(2)时期及相关史实:①:根据材料二“张骞出使西域”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 138 年起,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加强汉朝与西域联系,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东西方文明交融。所以①是汉朝(西汉)。
②:根据材料二“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和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是唐代高僧鉴真应日本邀请,历经六次航行、双目失明等艰辛,最终在 754 年抵达日本,传播佛法、建筑、医学等大唐文化,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事件。所以②是鉴真东渡。
③:根据材料二“郑和下西洋”和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明代的航海壮举,它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与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了中华文明,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对世界航海和中外交流影响深远 。所以③是印度洋。
④:根据材料二“闭关锁国”和所学知识可知,清代闭关锁国政策下,广州十三行成为仅存的官方对外贸易窗口,垄断中外贸易并兼具管理职能,既体现了清廷对海外交流的限制,又在有限范围内推动了中西经济文化往来。所以④是广州十三行。
精神品质: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鉴真和郑和都在艰难的环境下完成了任务,充满了坚强的意志,所以品质是勇于开拓、坚持不懈、不畏艰险、信念坚定等。
(3)表现:根据材料三“宋代,瓷器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销往埃及和伊朗的数量也很可观”可知瓷器是中国对外出口的大宗货物,对外销量可观;根据材料三“特别是广州、明州等地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对外贸易”可知广州、明州等地是重要的大商港,设有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根据材料三“源源不断地销往亚洲、非洲各地,其中尤以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居多”可知海路形成多条航线,对外贸易范围广泛等。
科技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为海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造船技术不断进步,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基础。
(4)感悟或启示: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加强开放、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角度作答,如:开放促进繁荣,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对外开放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等。
故答案为:(1) 对商人实行压制、歧视政策(或重农抑商政策)。原因:西汉初年经济敝,要求发展农业生产;害怕大商人势力强大,危害国家统治。(2) ①汉朝(西汉)②鉴真东渡③印度洋④广州十三行。精神品质:勇于开拓、坚持不懈、不畏艰险、信念坚定等。(3) 表现:瓷器是中国对外出口的大宗货物,对外销量可观;广州、明州等地是重要的大商港,设有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海路形成多条航线,对外贸易范围广泛等。(任意答出其中两项即可)科技原因:造船业水平高超;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等。(4) 感悟或启示:开放促进繁荣,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对外开放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等。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汉重农抑商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西汉重农抑商政策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对外交往。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宋代海外贸易繁荣,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材料解析题:(共31分)
19.(2025·沿河模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大声疾呼:“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二 在“左”的错误领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开始长征。红军在长征初期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在这种形势下,党召开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是党和红军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从此,中国革命就在正确路线指引下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
——摘编自洪向华《伟大的历史转折》
材料三 1978年冬,凤阳县小岗村18户村民立下了一张“分田到户”的字据,这件事情当时在全国引起极大争议。但是,1979年秋小岗村却迎来了从未有过的大丰收。小岗人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家家户户囤满了粮食。邓小平从这件事看到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方向,满腔热情地给予支持。
材料四 一百年来,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他”在新文化运动中宣传的核心思想。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其“会议”的名称。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此次“会议”召开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农村改革的方向”措施是什么?这一措施有什么重要意义?
(4)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给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哪些历史经验?
【答案】(1)人物:陈独秀;核心思想:民主与科学。
(2)名称:遵义会议。历史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3)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意义: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4)初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使命: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历史经验:要立足国情;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人民至上等。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1)人物:根据材料一“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和结合新文化运动知识,可知“他”是陈独秀。
核心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宣扬“民主(德先生 )”与“科学(赛先生 )”,抨击封建旧思想、旧文化,倡导用民主科学观念改造社会,开启思想解放潮流。
(2)名称:根据材料二“红军在长征中,党召开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可知,对应遵义会议。
历史意义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在党和红军危急时,实现“三个挽救”,是党从幼稚到成熟的标志,成为革命转危为安关键节点。
(3)措施:根据材料三“安徽小岗村18户村民立下‘分田到户’字据”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打破“大锅饭”,让农民获生产经营自主权,激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奠定基础,推动农村经济变革。
(4)初心使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使命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体现党的人民立场与民族担当。
历史经验:根据“材料一的新文化运动、材料二的遵义会议、材料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实际(如人口、资源等国情)探索发展;通过改革开放(如农村、城市改革,对外开放)融入世界、激发活力;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如脱贫攻坚、民生保障),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为其他国家提供可借鉴路径。
故答案为:(1)人物:陈独秀;核心思想:民主与科学。(2)名称:遵义会议。历史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3)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4)初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使命: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历史经验:要立足国情;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人民至上等。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文化运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考查遵义会议,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人物:根据材料一“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和结合新文化运动知识,可知“他”是陈独秀。
核心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宣扬“民主(德先生 )”与“科学(赛先生 )”,抨击封建旧思想、旧文化,倡导用民主科学观念改造社会,开启思想解放潮流。
(2)名称:根据材料二“红军在长征中,党召开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可知,对应遵义会议。
历史意义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在党和红军危急时,实现“三个挽救”,是党从幼稚到成熟的标志,成为革命转危为安关键节点。
(3)措施:根据材料三“安徽小岗村18户村民立下‘分田到户’字据”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打破“大锅饭”,让农民获生产经营自主权,激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奠定基础,推动农村经济变革。
(4)初心使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使命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体现党的人民立场与民族担当。
历史经验:根据“材料一的新文化运动、材料二的遵义会议、材料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实际(如人口、资源等国情)探索发展;通过改革开放(如农村、城市改革,对外开放)融入世界、激发活力;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如脱贫攻坚、民生保障),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为其他国家提供可借鉴路径。
20.(2025·沿河模拟)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一
科技成就榜
1810年斯蒂芬森开始着手制造蒸汽机车,1813年他在附近煤矿观摩了用来从煤矿拉煤的“装有轮子的蒸汽锅炉”,斯蒂芬森回去后研制了“布卢彻”机车,能以6千米/小时的速度牵引8辆装有30吨煤的货车。他并不以此为满足,继续研究提高机车功率的方法,采用了蒸汽鼓风法,这个新设计使蒸汽机车进入实用阶段。经过努力,他终于在1814年发明了一台蒸汽机车……。1825年英国建成第一条铁路,同年九月“旅行者号”机车拖着三十多节小车厢正式试车,车厢载有450名乘客和90吨货物“旅行者号”火车以每小时24千米的速度跑完了40千米的路程。
1878年9月,爱迪生开始研究电灯,1879年10月21日,电灯研制成功,他为此试用了接近1600种材料进行试验,连续用了45个小时之后这盏电灯的灯丝才被烧断,这是人类第一盏有广泛实用价值的电灯,这种电灯有“高阻力白炽灯”、“碳化棉丝灯”多种名称,用碳化棉丝制成。1880年,爱迪生派遣助手和专家们在世界各地寻找适用的竹子,有6千种左右,其中日本竹子所制碳丝最为实用,可持续点亮一千多个小时,达到了耐用的目的,这种灯称之为“碳化竹丝灯”。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上述人物的代表性成就,并概括这两个成就各属于哪一领域的科技成果,根据以上材料,归纳上述人物体现的共同精神。
材料二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的卓越才智和特有经历对这一伟大思想体系的影成起了重要作用,但这一思想体系的产生的根源绝不应从他们的天才中去寻找,而是要从那个时代的历史条件中去寻找……科学社会主义是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为争取自身解放而斗争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那个时代的呼唤…如果说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依据,那么当时欧洲的二大思潮,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则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人民出版社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原因有哪些?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临时政府不顾人民的死活,继续进行世界大战,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对。1917年7月俄军在前线向德军发动进攻,遭到惨败。这一消息特到彼得格勒,首都50万工人、士兵举行示威游行,……由于形势的变化,布尔什维克党在8月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11月6日晚,列宁来到彼得格勒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到7日凌晨,20万起义工人和革命士兵迅速占领了彼得格勒的主要桥梁、火车站、邮电局、国家银行和政府机关,7日晚,起义者占顿冬宫,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请回答:
(3)根据材料三,分析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俄国革命成功的道路与中国革命有何不同?
【答案】(1) 斯蒂芬森发明蒸汽机车;爱迪生发明电灯;交通运输和电学领域;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等。
(2) ①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③欧洲三大思潮的理论成果;④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与继承等;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遭到人民反对;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军前线惨败;彼得格勒市民游行为革命奠定了群众基础)。革命道路的不同:俄国的革命道路是工人、革命士兵的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而中国革命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知识点】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1)成就:根据材料一“经过努力,他终于在1814年发明了一台蒸汽机车”可得出,斯蒂芬森的代表性成就是发明蒸汽机车;根据材料一“1879年10月21日,电灯研制成功”可得出,爱迪生的代表性成就是发明电灯。
领域:据所学知识可知,斯蒂芬森发明蒸汽机车是交通运输的科技成果;爱迪生发明电灯是电学领域的科技成果。
精神:根据材料一“1813年他在附近煤矿观摩了用来从煤矿拉煤的……他并不以此为满足,继续研究提高机车功率的方法,采用了蒸汽鼓风法,这个新设计使蒸汽机车进入实用阶段;1878年9月,爱迪生开始研究电灯……他为此试用了接近1600种材料进行试验”可得出,斯蒂芬森和爱迪生共有的精神品质是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
(2)原因:根据材料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的卓越才智和特有经历对这一伟大思想体系的影成起了重要作用”可得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原因有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根据材料二“如果说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依据”可得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原因有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根据材料二“那么当时欧洲的三大思潮,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则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可得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原因有欧洲三大思潮的理论成果;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与继承等。
标志:据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3)原因:根据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临时政府不顾人民的死活,继续进行世界大战,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对”可得出,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遭到人民反对;根据材料三“1917年7月俄军在前线向德军发动进攻……由于形势的变化,布尔什维克党在8月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可得出,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有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军前线惨败;彼得格勒市民游行为革命奠定了群众基础)。
不同:根据材料三“11月6日晚,列宁来到彼得格勒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的革命道路是工人、革命士兵的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中国的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故答案为:(1) 斯蒂芬森发明蒸汽机车;爱迪生发明电灯;交通运输和电学领域;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等。(2) ①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③欧洲三大思潮的理论成果;④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与继承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3)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遭到人民反对;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军前线惨败;彼得格勒市民游行为革命奠定了群众基础)。革命道路的不同:俄国的革命道路是工人、革命士兵的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而中国革命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两次工业革命成果。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以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十月革命,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