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北省2025年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模拟检测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甲骨文中“德”字早期作“彳直”,象征在道路中直视前方行走;商代晚期增加“心”旁,西周金文定型为“德”。有学者统计,商代甲骨文中“德”多与祭祀相关,西周则出现“明德”“敬德”等组合,使之具有道德的意涵。这一变化表明,西周时期( )A.文字载体发生变化 B.德主刑辅理念出现 C.人文意识已经萌发 D.为政以德思想发展2.《墨子·七患》记载“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礼记·王制》指出“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氾胜之书》记载“大豆保岁易为,宜古之所以备凶年也。上述观点均认为( )A.农业生产要注重精耕细作 B.国家和社会应重视备荒防灾C.政府应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官府是社会救济的主体力量3.唐蕃会盟碑(823年)碑文载:“今蕃汉两国,所守见管封疆……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务令万姓安泰,所思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渝替。”据此可知,唐蕃会盟( )A.促进了茶马贸易的兴盛 B.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C.扩大了唐朝的管辖范围 D.稳定了多元一体民族格局4.如表呈现了宋太宗,神宗时期路级机构职能占比的情况。这一调整意在( )时期 财政权占比 司法权占比 军事权占比太宗 45% 30% 25%神宗 60% 20% 20%A.分割地方财政权力 B.抑制地方势力 C.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D.削弱州府职能5.《崇祯历书》编撰者李天经曾道:“西洋历法密合天行,然其言地为圆球、五星绕日诸说,实与尧舜以来圣贤之道相悖、臣等斟酌损益,但取其测算之术而已。”这说明,当时中国士大夫( )A.致力推动文化交流 B.选择性吸收借鉴西方科技C.推崇经世致用思想 D.借助西学推动儒学的发展6.康熙朱批奏折(局部):“知道了。此事尔等密奏甚妥,凡地方事宜,必如此方得实情。”这反映出,奏折制度( )A.构建了直达皇帝的信息渠道 B.利于保证朝廷政令的畅通C.为官员互相监督提供了平台 D.确保了皇帝决策的合理性7.1907年,北京文明茶园开业并打破政府关于妇女禁入戏园的禁令。图为《图画日报》呈现的清末上海书场内专设女座的场景;同年,开明电影院也效仿另辟女座。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女性融入国际社会愿望强烈 B.女权运动提升女性社会地位C.社会变革中新旧观念的交织 D.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不断加剧8.1919年,鲁迅在致许寿裳的信中指出:“《新青年》主张废汉文者日众,钱玄同甚至提倡改用法文,然若尽弃传统,青年将成无根之木……宜别立新宗,非全盘推倒。”这体现了,知识分子( )A.着力批判封建伦理思想 B.改变了对西方文化的态度C.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思考 D.积极追寻社会改造新道路9.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颁布《革命遗址保护条例》,要求“各乡苏维埃指定专人巡视调查红军标语保存情况,对故意毁损者予以惩处”,同时强调“保护工作要发动群众参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意在( )A.积聚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力量 B.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C.扩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基础 D.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10.1982年,深圳蛇口工业区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但《人民日报》收到多封读者来信批评“标语充满铜臭”。邓小平视察后表态:“这个口号对,没有错!”这一口号的提出( )A.推动了特别行政区的经济建设 B.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C.践行了“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D.有助于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11.考古发现,公元前2000年的两河流域村落多建于高地,房屋以泥砖砌成,外围有排水沟渠。我国云南哈尼族梯田村落“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位一体:山顶森林涵养水源,村寨建于山腰,梯田开垦于下半山,利用沟渠实现水流循环。这反映出,古代村落布局( )A.军事防御优先 B.适应自然环境 C.强化族群认同 D.凸显等级秩序12.印度桑奇大塔浮雕(公元前1世纪)描绘佛陀以菩提树象征表现;犍陀罗佛像(1世纪)呈现希腊化写实风格;朝鲜三国时代金铜佛像(6世纪)多带“童颜”特征。这反映出( )A.佛教传播路径的地域差异 B.本土观念对宗教艺术的重塑C.古代印度文化的丰富多彩 D.宗教艺术世俗化的必然趋势13.12世纪,西欧骑士叙事诗《特里斯丹和伊瑟》描写了骑士特里斯丹因误饮本应是让爱尔兰公主伊瑟与国王马克永结同心的神奇爱情药水,而陷入禁忌之恋,随后因恋情暴露被流放,最终在忠诚与爱情的冲突中毁灭的悲剧故事。据此推知,该作品( )A.反映了王权对世俗爱情的束缚 B.凸显了人文主义者的精神追求C.折射出世人对美好爱情的追寻 D.体现了对教会禁欲主义的挑战14.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伊比利亚半岛后,迅速成为山区农民的主要粮食。到17世纪末,欧洲各地普遍种植玉米,其单位面积产量远超小麦。这体现出,当时欧洲( )A.人们的抗饥荒能力提高 B.商业革命的影响范围逐步扩大C.食物物种交流日益频繁 D.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过渡15.1800—1900年间,约5000万欧洲移民迁往美洲。美国移民局1892年报告显示:第一代移民中,大多保留着欧洲传统宗教节日和生活习俗;而第二代移民中,逐步接受了主流的美国习俗,英语使用率达89%。这表明( )A.美欧文化逐步融合 B.文化认同呈现代际差异C.欧洲移民信仰多元 D.经济收入影响文化重构16.1955年,美国国务院组织“爵士大使”全球巡演。东欧民众在其演出后热议:“如果美国政府支持这样的音乐,或许他们不像宣传中那样邪恶。”苏联则指责爵士乐是“资产阶级文化渗透”,并加强本土音乐创作。这反映出,当时( )A.文化宣传深受冷战影响 B.美苏加紧争夺中间地带C.东欧民众主权意识淡薄 D.美国文化输出遭到抵制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郡守举孝廉,先授试以职,待其政绩可观,方得入郎署……某县功曹张某,举孝廉后试为亭长,因督盗不力,坐免归田。——长沙走马楼东汉简牍材料二 东汉阳嘉元年(I32年),尚书令左雄针对察举制积弊,提出系统改革方案并获朝廷采纳。新制明确规定:被举荐者须年满四十,且必须通过严格的经学考试,成绩合格者方可录用。这一举措标志着察举制从以品德声望为主的选拔模式,向“年龄限制+文化考核”的制度化方向转变。——据《后汉书》卷六十一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阳嘉新制推行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土简牍与传世文献对研究东汉察举制的价值。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如表“中国” 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西周成王时的青铜器《何尊》铭文,其中有“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意思是我要在此“中国”定都,从这里开始治理天下之民,这里的“中国”一般意义上认为是指洛邑“华夏” “华夏”一词首见于《左传》襄公二六年,有“楚失华夏”的记载,“华夏”即指中原诸侯国,时人将天下的邦国分为“华夏”与戎狄蛮夷两个类别,形成“夷夏之辨”“中华” 唐代法律文件里正式界定了“中华”一词:“‘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非同远夷之俗,被发左衽,雕题文身之俗也”“中华民族” 1912年1月5日,孙中山发布《对外宣言书》,首次以政府文件形式肯定“中华民族”的称谓,指出“吾中华民族和平守法,根于天性,非出于自卫不得已,决不肯轻启战争”——摘编自晁福林《从“华夏”到“中华”——试论“中华民族”观念的渊源》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永徽六年(655年)朝堂辩论——废王(王皇后出身太原士族王氏)立武(武则天出身普通官宦家庭)之争长孙无忌:“皇后母仪天下,当择礼法世家。武氏侍奉先帝,立之恐天下议。”李勣:“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许敬宗:“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子乎?”——据《唐会要》卷五十二材料二 (陆九渊)谓:“六经皆我注脚”……又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此说颇令朱子不安。——[美]田浩《朱熹的思维世界》材料三 清儒戴震痛斥:“后儒以理杀人”,谓:“酷吏以法杀人,儒者以理杀人”,此实对皇权专制下异化理学的控诉。——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皇权加强角度解释李勣表态的含义。(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理学在明清时期受到批判的原因。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城市是行政中心和军事要塞,其经济功能相对较弱。城市居民主要是官僚、士兵和为他们服务的商人和手工业者。城市与乡村之间存在着严格的界限,城市居民享有特权,而农民则被束缚在土地上。——摘编自[德]马克斯·韦伯《城市:非正当性支配》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城市是经济中心,其发展得益于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城市居民主要是商人和手工业者,他们通过行会组织起来,维护自身利益。城市享有自治权,市民享有自由,这与封建领主的庄园经济形成了鲜明对比。——摘编自[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城市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差异。(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城市与中世纪西欧城市出现差异的原因。河北省保定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检测历史试题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B C B A C C A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B D A B A17.(1)原因:东汉中后期豪强大族操纵察举,威胁中央集权;察举制存在积弊;人才选拔缺乏客观标准,官员素质良莠不齐;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儒学教育发展,土人阶层壮大。(2)史料价值:出土简牍作为一手实物史料,直接呈现察举制“试职”的具体细节,可印证传世文献记载,弥补其对制度运行描述的不足;与《后汉书》等传世文献相互补充,有助于构建完整的东汉察举制演变脉络;二者互证可纠正单一史料可能存在的片面性,为研究东汉官僚制、社会变迁提供更可靠的依据。18.【示例】论题:“中国”一词的历史演化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阐述:“中国”一词的出现表明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带在黄河中下游;“华夏”一词表明,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水平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同时戎狄蛮夷逐步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中华”一词的出现表明,唐代国力强盛,对周边民族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少数民族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的称谓于此庄严地出现于现代国家的官方文件中,并郑重宣告于全世界,体现了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总之,“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可谓源远流长。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各族通过不断的交往,开始了相互融汇的过程;各个民族、各个社会阶层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也可)19.(1)深层含义:弱化门阀干预,将立后问题界定为“家事”,防止门阀士族干预皇权;强化君主专制,通过模糊“家国界限”,为高宗绕过传统程序直接行使皇权提供合法性;李勣作为朝廷重臣,表态支持皇权集中,为武则天上位铺路。(2)原因:理学存在内在矛盾;程朱理学渐趋僵化;理学依附皇权,成为封建统治工具;商品经济发展,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经世致用思潮兴起。20.(1)差异:中国古代城市是中央集权下的行政中心;中世纪西欧城市是封建割据下的自治共同体;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功能弱,以农业为基础;西欧中世纪城市是经济中心,以商业、手工业为主导;中国古代城市等级森严,居民有特权阶层,城乡界限分明;西欧中世纪城市社会相对平等,居民多为商人和手工业者,靠行会维护权益。(2)原因:中国实行中央集权,城市是国家行政体系的一部分,城市服务统治阶层;西欧中世纪处于封建割据状态,封建领主势力强大,城市为了摆脱封建领主的控制,通过斗争获得自治权;中国以农业经济为主,城市商业、手工业依附农业和官僚体系;西欧商业、手工业发展,促使城市成为商品交换和手工业生产的中心,推动城市繁荣;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强调等级秩序,影响了城市社会结构;西欧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虽有等级观念,但商业发展使市民注重利益和自由,氛围相对宽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