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六区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徐州市六区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新石器时代中期,大多数聚落出现结构复杂的“大房子”,与众多中小型居址形成明显对比。“大房子”是部落公共活动中心,或部落首领住宅兼公共事务场所。“大房子”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 )
A.社会矛盾逐渐加剧 B.部落组织日益复杂
C.劳动分工更加明确 D.国家形态初步具备
2.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无取巧用意,纹饰原始,颇有图腾意味;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器制多轻便适用,每每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珑,标新立异。这一变化说明( )
A.宗法观念已经名存实亡 B.青铜铸造进入鼎盛时期
C.青铜器的礼乐功能弱化 D.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
3.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4.吐鲁番出土的一批质库帐历,记录了唐代长安普通居民的质典活动:他们为了借钱,抵押旧衣衫、铜镜等日常物品,并在赎回时支付本息。这批帐历可用来说明当时长安( )
A.对外联系频繁 B.商品经济活跃
C.汇兑业务发达 D.阶层分化严重
5.宋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变化莫过于改道为路,每一路各设四个监司官,称为帅、漕、宪、仓,分别掌管军政、财赋、刺举和刑狱、常平仓和农田水利等诸多事务。诸司互不统属、互异互补、互申互察。这一设置在当时( )
A.影响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B.出现了权力失衡的现象
C.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D.推动了刺史制度的形成
6.清代以前,帝王构建的“大一统”疆域观未包括长城以外地区。而清朝皇帝反复强调长城以外是国家“大一统”疆域的组成部分,官方的《大清一统志》也以昭示“一统之盛”“一统无外之盛”为宗旨。清政府的这一观点( )
A.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管理 B.适应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
C.反映出传统华夷观念已完全瓦解 D.直接促成了境内各民族的社会进步
7.洪仁玕在《资政新篇》讲到学习西方时呼吁“扩充其制,精巧其技,因时制宜,度势行法”,倡言“乘此有为之日,奋为中地倡”,“与番人并雄”。这一主张( )
A.体现农民政权性质 B.反映出民族忧患意识
C.顺应中体西用潮流 D.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
8.1900年9月,上海一家外国报纸评论说:“中国的被发现,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如果上海不是在1842年,而是在1742年就被占领,那么,今天就不会有义和团……不会有过去几个月里面中国所蒙受的永恒耻辱。”这一观点( )
A.深刻地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源
B.全面评价了西方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C.大肆渲染中国的闭关锁国而否定其近代转型
D.片面宣扬西方的文明而掩盖了其侵略的实质
9.下图为1912年刊登在《时报附刊之画报》上的一则留声机广告,配文为“世界进步——留声器授课”。这反映出( )
A.西方商品挤占国货市场 B.西方文化入侵方式更加隐蔽
C.商业营销迎合启蒙需求 D.新型授课手段广受大众欢迎
10.1928年,中共中央提出,农民运动的口号仅限于“全体农民起来反抗贪官污吏劣绅土豪,反抗军阀政府的苛税勒捐”,而在对地主阶级的政策上,提出了“不可简单地提出打倒地主口号,以打倒劣绅土豪的口号,实际上打倒大地主”。这一政策的实行( )
A.推动了古田会议的召开 B.扩大了苏维埃政权的阶级基础
C.适应了国民革命的需要 D.增强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力量
11.1937年1月,西北办事处规定:“苏维埃机关或部队,进驻到友军区域,为保证商业自由,及尊重当地市场习惯,在苏票未能在当地流通以前,一般的须使用友军的白票、现洋。”此规定旨在( )
A.完善抗日民主政权金融建设
B.落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
C.践行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思想
D.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和围剿
12.1948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注意总结城市工作经验的指示》,对于中央工委总结报告有关收复石家庄的城市工作经验予以肯定,同时责成各中央局、分局、前委对于人口五万以上的占领城市,逐一作出工作总结并限三至四个月内电告中央。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注意工作效率的提升 B.谋划城市经济的发展
C.探索工作重心的转移 D.明确城市管理的职责
13.1965年高教部直属高校内迁一览表。据此表可知高教部直属高校内迁( )
迁出高校 专业 迁入地
清华大学 无线电电子、机械、自动控制等 四川绵阳
华东化工学院 放射化工、稀有元素、石油天然气等 四川自贡
北京大学 无线电、雷达、物理等 陕西汉中
A.巩固了经济调整成果 B.实现了东西部教育均衡发展
C.适应了国际形势变化 D.源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
14.1987年,国务院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和今后改革的基本思路》的报告中指出,在改革的初始阶段,不可能完全按照现代发达市场经济的要求,一下子做到规范化的控制和管理。改革只能从搞活企业、调动基层经济单位和劳动者的积极性等最基本的环节入手。这表明( )
A.经济改革稳健推行 B.国营企业改革阻力重重
C.南方谈话影响初现 D.市场经济体制亟待完善
15.近年来,我国快递服务的发展出现了新思路,比如,菜鸟网络将“互联网+”、电子商务与快递业结合,使快递服务更具初慧性、安全性和快捷性,并引领未来我国快递的服务发展方向。由此可知,近年来我国快递行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源于( )
A.邮政企业的开拓与创新 B.快递公司的引领与推动
C.对外开放的深入与发展 D.信息网络的普及与运用
16.我国有许多大国重器。如下表,从大国重器的取名,可以看出( )
名称 解释
天宫 我国自主建设的大型空间站,神话传说中天宫是天帝的居所。
嫦娥 我国探月工程,名字取自中国古代传说“嫦娥奔月”。
玉兔 我国月球车,传说中玉兔善良敏捷,其与月球车的构造、使命既形似又神似。
北斗 我国自主研发卫星导航系统。“复移小凳扶窗立,教识中天北斗星”。北斗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指路明灯。
天问 我国行星探测任务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寓意探索真理征途漫漫。
A.科技进步与文化的自信 B.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C.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交流 D.中国科技与西方文化相结合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西南部族分布示意图(局部)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材料二 汉代河套地区濒临边境,与匈奴的冲突不断,汉政府派遣大量兵力驻守,因而需要数额巨大的粮草以维持军队生存和保障军事行动。为了维持河套地区守卫边境所需的军粮,汉文帝采取从内郡以入粟拜爵(即通过缴纳一定数量的钱粮就可以获得朝廷认可的爵位)的方式筹措粮食并运输到边郡,在爵位控制严格的西汉,实行入粟拜爵政策无疑是反常的。在主父偃的建议下,河套地区开始实行屯田,主要集中在河套外围的北侧和西侧,利用黄河沿线充足的水资源发展灌溉农业,所生产的粮谷可以就地为边境驻军解决粮食问题。
——摘编自漆侠主编《中国改革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加强西南地区治理的措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在河套地区实行屯田政策的背景及影响。
18.自唐宋以后,江南在全国经济中逐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葡西殖民者围绕中国的商品开辟了商业航线,中国的出口商品以生丝和丝织品为主,而进口的只有少量香料之类的商品。由于出现这种结构性的贸易逆差,美洲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经济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于是,中国江南丝织业市镇进一步发展,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加速形成,白银货币化的进程也随之开始。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和樊树志《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
材料二 五口通商后,长江中下游城市取代广州成为全国的外贸重心,江南作为上海的腹地,刺激了江南农村以外贸为目的商品生产的发展,丝茶出口增长,相关的手工业勃兴。随着上海、宁波等近代工业大都市兴起并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对周边农村地区形成极大的向心力。中外工业资本不断渗入乡间,一方面都市工业部门不断吸引农村人口,另一方面中小型加工企业扩散到农村市镇,把工业主义的触角直接伸向农村。在江南专业经济区域,最多的是机器缫丝厂和棉纺织厂。江南市镇并未超越传统形态,而是处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呈现出经济上的“半截子”近代化和社会上的“二元结构”特征。
——摘编自包伟民《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葡西殖民者的商业航线对明清江南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江南市镇“近代化”的有利因素,并对材料中仅仅是“‘半截子’近代化”做出合理解释。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料来源:张忠民主编:《近代上海城市发展与城市综合竞争力》,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材料二
——资料来源:王关兴《上海工人运动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王缓《上海工人阶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19-1927)》、陈光《冲突到稳定——上海劳资关系研究》。
提取材料相关联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题目,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持论有据,表达成文)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代严重的民族危机中,不少知识分子强调语言统一的重要性。1901年蔡元培提出,语言为“接续思想之记号”,文字“又语言之记号也”,传播思想不能“越语言而径凭文字”。因此,他提议“于初级学堂立官话一科”。1903年,京师大学堂的学生提出,“国人所赖以相通相结者,语言也,言不类则心易疑,此涣散之本也”,“统一语言”可以“以结团体”。
——摘编自王东杰《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语言文字工作开拓进取,砥砺前行,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力贫弱,百废待兴,文盲率高达80%以上。党和国家大力推动语言文字改革,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就启动相关工作。到50年代,我国相继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等专职机构,并围绕整理和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三大任务开展改革。
——摘编自王爱云《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文字改革(1949—1958)》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知识分子对语言统一重要性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语言文字工作如何促进国家建设。
江苏省徐州市六区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B A B B D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C A D A
17.(1)措施:设置郡县;修建道路(交通建设)划分不同的生产生活区;文化宣教;驻军监管;人口迁徙(徙民实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2)背景:汉匈之间边境冲突不断;西汉政府在边境地区驻扎大量军队;汉初社会经济逐渐恢复;西汉政府实行“入粟拜爵”的政策。
影响:解决了边境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有利于河套地区的农业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大规模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
18.(1)影响:促进江南市镇经济发展;推动商帮的形成; 白银大量涌入, 推动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成为通用货币;加强了江南同世界市场的联系。
(2)有利因素: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的影响;近代工业大都市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影响;机器大生产技术的传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交通条件便利。
解释:自然经济和传统手工业依然占主流;只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受到洋货的冲击;社会动荡,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19.示例1:民国时期,上海城市化进程加速。
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上海新建工厂不断增多,工人数量也急剧增加。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完成形式上的统一,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上海30人以上的工厂数量占全国一半左右;纺织、面粉等行业发展迅速,吸引大量外来人口,工人数量增长较快。上海工业的发展,人口不断增长,推动了上海城市化进程。
上海城市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城市居民居住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不断加剧,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劳资矛盾加剧。
示例2:民国时期,上海成为新思想传播和工人运动的中心。
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上海新建工厂不断增多,工人数量也急剧增加。
五四运动中,上海成为运动后期的中心,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这场爱国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俄国十月革命后,上海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中共一大、二大先后在上海召开,上海成为工人运动的中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人阶级为了改善生活、提高工资、维护自身起码的人身权利,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活动,先后发动了三次上海工人起义。
国民革命失败后,上海工人仍持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0.(1)认识:语言统一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可以强化民族认同;可以促进国家统一;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
(2)简析: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新中国开始大规模有计划的工业化建设,这些措施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便利了各地的交流,推动了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些措施有利于扫除文盲,提高民众文化素质,凝聚人民力量,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提供了前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