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2025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一、选择题(共48分,每小题1.5分)1.(2025·夹江模拟)浙江杭州良渚遗址的贵族墓地出土了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玉器,而其他墓葬中的随葬品则较稀少,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这说明当时良渚( )A.玉器是唯一生活用品 B.已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C.手工业生产条件简陋 D.贵族占有社会全部财富【答案】B【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浙江杭州良渚遗址的贵族墓地出土了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玉器,而其他墓葬中的随葬品则较稀少,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可知,随葬品多少反映了贵族和平民的身份和财富情况存在较大差异,说明当时已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B符合题意;“唯一”说法绝对化,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题干中随葬品多寡反映的阶级分化,与手工业生产条件简陋无关,排除C;“占有全部财富”说法绝对化化,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2025·夹江模拟)战国时期,流行于韩、赵、魏三国的布币基本外观形如农具铲,通行于齐国、燕国的刀币仿照刀的形状。据此可知,布币与刀币的形状( )A.受到生产工具的影响 B.标志着农业生产力提高C.最终被秦五铢钱取代 D.被中国古代货币所沿用【答案】A【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流行于韩、赵、魏三国的布币基本外观形如农具铲,通行于齐国、燕国的刀币仿照刀的形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币的形状类似于农具铲,刀币的形状类似于刀,这表明这两种货币的形状受到了当时生产工具的影响,A符合题意;布币和刀币的形状并不能直接标志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因为货币形状的变化不一定反映生产力水平,排除B;布币和刀币最终被秦圆形方孔半两钱取代,五铢钱汉武帝时期才出现,因此该选项错误,排除C;“被中国古代货币所沿用”说法错误,后世货币以圆形方孔为主流,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3.(2025·夹江模拟)经过汉初七十年休养生息,至汉武帝时马匹价高的状况已大有改观,养在马厩中的马匹多至40万匹,这客观上促进了骑兵训练。汉武帝时期马匹数量的增多( )A.为农耕生产提供了动力 B.是践行孔子仁政思想的结果C.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 D.为北击匈奴创造了物质条件【答案】D【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经过汉初七十年休养生息,至汉武帝时马匹价高的状况已大有改观,养在马厩中的马匹多至40万匹”分析可知武帝时期马匹数量大增的直接原因是汉初长期休养生息政策(如文景之治)积累的国力,马匹是古代骑兵作战的核心资源,汉武帝为彻底解决匈奴威胁,需要强大骑兵部队,为北击匈奴创造了物质条件,D符合题意;农耕动力主要依赖牛而非战马,排除A;养马与孔子仁政(轻徭薄赋、民生关怀)无关,汉武帝时期虽推崇儒学但实际政策偏向扩张,排除B;马匹增多是经济恢复的结果,而非促进经济恢复的原因,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4.(2025·夹江模拟)司马光主持编撰《资治通鉴》时,面对浩繁的史料,精心辨别真伪,审慎选择史料,如针对黄巢起义军退出长安的时间,先后参考了十种不同记载,最终舍弃了九种,采用了他认为最合理的史料。司马光的做法( )A.毫无科学性不值得信任 B.有助于提高史著的可信度C.完全客观再现历史全貌 D.缺乏实际意义无可取之处【答案】B【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面对浩繁的史料,精心辨别真伪,审慎选择史料,如针对黄巢起义军退出长安的时间,先后参考了十种不同记载,最终舍弃了九种,采用了他认为最合理的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光这种对史料的精心甄别和谨慎选择,能够最大程度地排除不准确或不可靠的史料,使史著所记载的内容更接近历史的真实情况,从而有助于提高史著的可信度,B符合题意;“毫无科学性不值得信任”表述错误,司马光的做法有利于提高可信度,排除A;“完全客观”表述绝对化,排除C;《资治通鉴》作为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对后世的历史研究、政治决策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严谨的史料处理方式为后人提供了可靠的历史资料,所以该做法具有实际意义,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资治通鉴》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资治通鉴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5.(2025·夹江模拟)据不完全统计,明成祖时期(1402年—1424年),有60个国家245次访问中国,其中苏禄、锡兰等6个国家的8位国王9人次到访中国。出现上述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郑和下西洋 B.明朝国力强盛有极高声望C.新航路开辟 D.明政府肃清倭患社会安定【答案】A【知识点】郑和下西洋【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明成祖时期(1402年—1424年),有60个国家245次访问中国,其中苏禄、锡兰等6个国家的8位国王9人次到访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明成祖时期的重大外交活动,船队远航至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等地,与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并邀请外国使节访问中国。因此出现题干现象的直接原因是郑和下西洋,A符合题意;明朝国力强盛有极高声望属于根本原因,而非直接原因,排除B;新航路开辟是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如哥伦布1492年航行)的事件,与明成祖时期(1402年—1424年)无关,排除C;肃清倭患主要是明朝中后期(如戚继光抗倭)的事件,与明成祖时期无关,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6.(2025·夹江模拟)时间 事件1842年 英国割占台湾岛1848年 葡萄牙霸占澳门1860年 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58—1864年 沙俄先后侵占中国东北、西北144万多平方公里土地据表可知( )A.美国尚未开始侵略中国 B.中国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答案】B【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沙俄侵占中国领土【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1842年英国割占台湾岛、1848年葡萄牙霸占澳门、1860年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58—1864年 沙俄先后侵占中国东北、西北144万多平方公里土地,综合分析表格信息可知反映了西方列强逐渐占领我国领土的史实,因此表格反映中国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呈现美国相关的信息,无法得出美国尚未开始侵略中国,排除A;1898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间不相符,排除C;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近代我国领土被割占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国近代侵略战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7.(2025·夹江模拟)20世纪初,康有为写下多篇文章,认为革命会造成流血破坏,因此要人们等待光绪复辟,实行君主立宪(注:资本主义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章炳麟则结合英、日等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历史,指出流血革命不可避免。上述材料中康有为与章炳麟的分歧在于( )A.是否实行君主立宪 B.民主革命的破坏力C.确立新制度的方式 D.能否学习英日制度【答案】C【知识点】戊戌变法;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康有为写下多篇文章,认为革命会造成流血破坏,因此要人们等待光绪复辟,实行君主立宪(注:资本主义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章炳麟则结合英、日等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历史,指出流血革命不可避免”可知,康有为与章炳麟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康有为主张避免流血革命,通过等待光绪复辟实现君主立宪;章炳麟则认为流血革命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必然过程。因此“确立新制度的方式”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两者均认同君主立宪的目标,因此是否实行君主立宪说法不是二人的分歧所在,排除A;题干强调的是确立新制度方式,与民主革命的破坏力和能否学习英日制度均无关,排除B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革命志士奋斗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康有为、章炳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8.(2025·夹江模拟)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巴黎和会暴露出的帝国主义贪婪、掠夺、扩张本性,使当时中国相当一部分先进青年开始怀疑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从而转向社会主义。上述文字( )A.阐述了思想转变的意义B.解释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原因C.描绘了俄国革命的全貌D.意在揭示帝国主义反动残暴的本质【答案】B【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使当时中国相当一部分先进青年开始怀疑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从而转向社会主义”分析可知当时中国部分青年思想转变的原因,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历史背景,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对比信息呈现思想转变的意义,排除A;材料强调中国青年的思想转变,不是强调俄国革命的全貌,排除C;意在揭示帝国主义反动残暴的本质不是材料强调的主要信息,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9.(2025·夹江模拟)中共中央曾在一份通电中,向全国人民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中共中央的这份通电最有可能发表于( )A.七七事变后 B.五四运动期间C.淞沪会战后 D.平津战役期间【答案】A【知识点】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以军事演习为名,向中国驻军发动突然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因此该通电发表的时间为七七事变后,A符合题意;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当时中国共产党还未成立,排除B;淞沪会战(1937年8月—11月)是七七事变后中国军队在上海与日军的重大战役,主要战场在华东,排除C;平津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是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之一,是中共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七七事变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七七事变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0.(2025·夹江模拟)如图是一幅名为《对症下药》的漫画。画中一位“懒惰病”患者正在医院就诊,医生给他开出了特效药——“责任制”,即医生左手中的瓶子所盛的药物。该漫画的背景是( )A.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中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C.一五计划有序推进 D.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答案】D【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画中一位‘懒惰病’患者正在医院就诊,医生给他开出了特效药——‘责任制’,即医生左手中的瓶子所盛的药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经营 自主权 ;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的经济利益、职工的经济收入与企业经营成果相联系,企业经营好,职工收入就多,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这就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D符合题意;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与题干中“责任制”不符,排除A;中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属于党的建设内容,与题干中“责任制”不符,排除B;一五计划是从1953年到1957年,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它的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与题干中“责任制”不符,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国有企业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1.(2025·夹江模拟)如图是12—15世纪欧洲大学数量变化图。图中欧洲大学数量的增加( )A.说明大学拥有较大自主权 B.表明大学成为学术文化中心C.证明近代大学发源于欧洲 D.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答案】D【知识点】西欧大学的兴起【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12—15世纪欧洲大学数量变化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15世纪随着欧洲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的兴起,促使了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而市民阶层的需要、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促进了大学的兴起。同时伴随着罗马、希腊文化的传播,欧洲大学数量不断增加,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D符合题意;题干提供的是大学数量的增加,并不能就此推断出当时大学具有较大的自主权,排除A;中世纪后期大学逐渐成为学术文化中心,但与题干中反映的数量增长不符,排除B;中世纪大学数量的增长表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并不能证明近代大学发源于欧洲,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西欧大学兴起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欧大学兴起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2.(2025·夹江模拟)新航路开辟后,美洲人种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既有土著印第安人,又有欧洲白人及非洲黑人;既有欧印混血人种,又有黑白混血人种。由此美洲成为世界上人种混合程度最高的地区。这说明( )A.世界各地联系加强 B.美洲粮食产量持续增多C.欧亚缺少直接交流 D.美洲人口数量迅猛增长【答案】A【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由此美洲成为世界上人种混合程度最高的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非洲和美洲之间的人口迁移,如殖民、奴隶贸易等直接促成了美洲人种的混合,人种混合是跨大陆人口流动的结果,反映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A符合题意;美洲粮食产量是否增多涉及的是生产力等方面是否发生变化,人种的融合涉及的是人口的迁移,排除B;新航路开辟后,欧亚之间建立直接联系,打破了世界间相对孤立的状态,排除C;材料涉及的是随着人口的迁移,人种的融合,无法依据此内容表明美洲人口是否速猛增至,因为殖民过程中伴随着民族压迫政策,印第安人和黑人大量死亡,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3.(2025·夹江模拟)罗马法是古代罗马社会法律的总称。它是近代资本主义法律的渊源,如《拿破仑法典》的编纂体例就受到《罗马民法大全》的影响,罗马法中关于债务、契约的内容也深刻影响到《拿破仑法典》。据此可知( )A.罗马法是资产阶级法律 B.西方法制文明传承中发展C.近代法律都照搬罗马法 D.古代与近代欧洲相差无几【答案】B【知识点】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罗马法是古代罗马社会法律的总称。它是近代资本主义法律的渊源,如《拿破仑法典》的编纂体例就受到《罗马民法大全》的影响,罗马法中关于债务、契约的内容也深刻影响到《拿破仑法典》”可知,罗马法对近代资本主义法律(如《拿破仑法典》)的编纂体例和具体内容(债务、契约等)产生了深远影响,说明西方法制文明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因此,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是西方法制文明传承中发展,B符合题意;罗马法是古代法律,而非资产阶级法律,排除A;“都照搬”表述绝对化,题干仅说明“影响”而非完全复制,排除C;“相差无几”与史实不符,古代与近代欧洲存在显著差异,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拿破仑法典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拿破仑法典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4.(2025·夹江模拟)蒸汽机通过燃烧煤产生动力。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天空浓烟密布,一些重要工业城市上空尘埃明显增多,以致日照时间大幅缩短。材料反映出第一次工业革命( )A.造成了巨大的能源危机 B.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C.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D.通过电灯改善照明条件【答案】C【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英国天空浓烟密布,一些重要工业城市上空尘埃明显增多,以致日照时间大幅缩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虽然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C符合题意;题干未提及能源短缺问题,无法得出造成了巨大的能源危机,排除A;“阻碍生产力发展”说法错误,与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事实相悖,排除B;电灯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物,与题干反映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不符,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5.(2025·夹江模拟)列宁认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参与起草合约的时任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也承认“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两位人物观点共同之处是认为《凡尔赛和约》( )A.加剧美苏对抗引发冷战 B.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C.使世界潜伏着战争危机 D.努力构建公平国际秩序【答案】C【知识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和“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可知,两位人物的观点都强调了《凡尔赛和约》存在严重问题,使世界潜伏着战争危机,C符合题意;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开始于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而《凡尔赛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产物,与冷战的开始时间相差甚远,二者没有直接关联,排除A;《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和约,其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维护战胜国的利益,而不是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世界多极化是在二战后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等因素逐渐形成的趋势,排除B;《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为了自身利益而制定的,对德国进行了不合理的惩罚和掠夺,并没有努力构建公平的国际秩序相反,它加剧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巴黎和会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凡尔赛条约》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6.(2025·夹江模拟)长期以来,苏联农业问题突出。二战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进行改革,但农业落后问题仍未能根本解决,农业产量波动较大。两场改革没有根本改变农业落后局面,主要是因为( )A.苏联致力于发展军事工业与美抗衡B.苏联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合发展农业C.没有根本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D.新经济政策未能调动生产者积极性【答案】C【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二战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进行改革,但农业落后问题仍未能根本解决,农业产量波动较大。两场改革没有根本改变农业落后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次改革均未触动斯大林模式的核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并没有根本改变农业落后局面,C符合题意;苏联致力于发展军事工业虽然会影响苏联农业发展,但并非是没有改变农业落后局面的主要原因,排除A;苏联拥有广阔的黑土带等适宜农业的区域,因此苏联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合发展农业说法错误,排除B;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时期实行的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无关,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苏联模式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苏联模式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二、2.本卷共6个大题,第33、34、35题为道德与法治,第36、37、38题为历史。17.(2025·夹江模拟)历史不仅有宏大的场景,也有细微的景象。在细微中仍然可以捕捉“大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意识到中国处于时代大变革的时期,认为面对外患不能以“成法制之”。1861年冯桂芬撰写的《校邠庐抗议》力主中国应迅即采西学,制洋器。受该主张的影响,曾国藩、李鸿章迫切希望建立“制器之器”工厂,于是一方面合奏清廷,另一方面加快了建厂的步伐。1865年6月,中国第一家制器之器的工厂终于在虹口开张,后来又搬至高昌庙。这就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摘编自辛元欧《江南精神的核心是创时代之新》(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什么运动的产物 根据材料,概括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建立的背景。材料二 1905年,造船业务正式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划分出来,成立江南船坞,实行商业化经营,史称“局坞分家”。船坞选聘既熟悉造、修船的一般技术,又熟悉上海的造、修船市场行情的英国工程师毛根,授以经营管理权。毛根利用其知识与人脉资源,招揽了大量的修造船业务。民国时期,更名为江南造船所。一战期间,该所承接了美国政府4艘运输舰的订单,产生了巨大利润。由于大量盈利,船坞不断购进新机器设备,招募技术熟练的工人,扩大生产规模。——摘编自辛元欧《江南精神的核心是创时代之新》(2)根据材料,指出江南船坞(江南造船所)商业化经营的表现。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江南造船所改名为江南造船厂,开始了辉煌的新生。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与支持下,江南造船厂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了多个“第一”,如1957年造出了新中国第一艘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军舰。80年代以来,江南造船厂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其船舶产品频频走向国际市场,为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建造了十多种类型的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船舶。——摘编自逄秀莉、瞿仁福《一个半世纪的坚守:走向深蓝的江南造船》等(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江南造船厂在50年代与80年代以来取得成就的有利条件。(4)结合所学知识,自行确定一个主题将上述材料串联起来,如“时代变迁: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到江南造船厂”(要求:不得使用示例)【答案】(1)运动:洋务运动。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加剧,中国面临内忧外患; 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认识到传统制度无法应对外患,主张学习西方技术;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提出“采西学、制洋器”思想,推动近代工业的建立。(2) 表现:独立经营,聘请外国专业人才; 市场化运作,积极开拓国内外修造船业务; 承接国际订单; 利用盈利更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3) 50年代有利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支持工业建设; 党和国家政策推动国防和船舶工业发展; 工人发扬艰苦奋斗精神。80年代有利条件: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船舶制造水平; 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推动企业走向世界。(4) 主题:中国近代工业的探索与振兴:从洋务运动到改革开放。【知识点】洋务运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特区;第一个五年计划【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江南船坞)是军事企业的典型代表。背景: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加剧,中国面临内忧外患; 根据材料一“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意识到中国处于时代大变革的时期,认为面对外患不能以‘成法制之’”分析可知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认识到传统制度无法应对外患,主张学习西方技术; 根据材料一“1861年冯桂芬撰写的《校邠庐抗议》力主中国应迅即采西学,制洋器”分析可知冯桂芬《校邠庐抗议》提出“采西学、制洋器”思想,推动近代工业的建立。(2)本题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二“船坞选聘既熟悉造、修船的一般技术,又熟悉上海的造、修船市场行情的英国工程师毛根,授以经营管理权”分析可知独立经营,聘请外国专业人才;根据材料二“造船业务正式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划分出来,成立江南船坞,实行商业化经营”分析可知市场化运作,积极开拓国内外修造船业务;根据材料二“该所承接了美国政府4艘运输舰的订单,产生了巨大利润”分析可知承接国际订单;根据材料二“由于大量盈利,船坞不断购进新机器设备,招募技术熟练的工人,扩大生产规模”分析可知利用盈利更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3)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江南造船厂的发展。50年代的有利条件:根据材料三“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与支持下”分析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支持工业建设, 党和国家政策推动国防和船舶工业发展;根据材料三“江南造船厂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分析可知工人发扬艰苦奋斗精神。80年代的有利条件:根据材料三“其船舶产品频频走向国际市场,为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建造了十多种类型的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船舶”和结合所学知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设立经济特区等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船舶制造水平,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推动企业走向世界。(4)本题江南造船厂的发展历程。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从江南造船厂的发展变迁中分析可知反映中国近代工业的变迁,由此可以得出中国近代工业的探索与振兴:从洋务运动到改革开放。故答案为:(1)运动:洋务运动。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加剧,中国面临内忧外患; 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认识到传统制度无法应对外患,主张学习西方技术;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提出“采西学、制洋器”思想,推动近代工业的建立。(2)表现:独立经营,聘请外国专业人才; 市场化运作,积极开拓国内外修造船业务; 承接国际订单; 利用盈利更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3)50年代有利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支持工业建设; 党和国家政策推动国防和船舶工业发展; 工人发扬艰苦奋斗精神。80年代有利条件: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船舶制造水平; 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推动企业走向世界。(4)主题:中国近代工业的探索与振兴:从洋务运动到改革开放。【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江南造船厂发展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18.(2025·夹江模拟)理解历史离不开解读材料,这要求我们阅读材料、找准有效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我讲的是总的效率。——《邓小平文选》(第3卷)(1)图文互转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请用简洁的语言文字描述材料一中的任一图示。(2)找到关键信息是读懂材料的基础。请概括材料二的核心历史信息。(3)用已学知识链接材料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充分理解材料。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中的地位。(4)学习历史最终是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请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美国的三权分立运行体制,在此制度下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分别为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所掌握,三个权力之间实行双向制约关系,以此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政治。(2)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同西方国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执行力强、行政效率高,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3)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4)认识:政治制度的选择必须要符合本国国情;政治制度的制定必须坚持民主化。【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根据材料一选择描述美国的三权分立政策和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三权分立运行体制,在此制度下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分别为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所掌握,三个权力之间实行双向制约关系,以此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政治。(2)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据材料二“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同西方国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执行力强、行政效率高,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3)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的政治制度体系中的地位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4)本考查对不同政治制度的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不同政治制度的选择和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的认识进行论述,如:政治制度的选择必须要符合本国国情;政治制度的制定必须坚持民主化。故答案为:(1)美国的三权分立运行体制,在此制度下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分别为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所掌握,三个权力之间实行双向制约关系,以此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政治。(2)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同西方国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执行力强、行政效率高,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3)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4)认识:政治制度的选择必须要符合本国国情;政治制度的制定必须坚持民主化。【点评】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不同政治制度的认识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1)图示描述:根据材料一选择描述美国的三权分立政策和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三权分立运行体制,在此制度下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分别为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所掌握,三个权力之间实行双向制约关系,以此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政治。(2)历史信息:根据材料二“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同西方国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执行力强、行政效率高,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3)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的政治制度体系中的地位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4)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不同政治制度的选择和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的认识进行论述,如:政治制度的选择必须要符合本国国情;政治制度的制定必须坚持民主化。19.(2025·夹江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代王朝也创造了辉煌的文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以“我心目中的_________”为题,写一则小短文。(要求:补齐横线处的文字,横线处填写一个具体朝代的名称;可以从该朝代的整体状况或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民族关系等任一方面进行阐述;史实正确)【答案】题目:我心目中的唐朝。阐述:唐朝是中国古代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的王朝。政治上,唐太宗完善三省六部制,重视纳谏,开创“贞观之治”;经济上,曲辕犁和筒车的使用推动了农业发展,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文化上,诗歌创作达到高峰,李白、杜甫等诗人名垂千古;对外关系方面,玄奘西行天竺、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唐朝的开放包容与制度创新,使其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知识点】“贞观之治”;鉴真与玄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盛世。属于论述题,以唐朝为例,根据题干要求从该朝代的整体状况或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民族关系等任一方面进行阐述,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运用贞观之治、筒车、曲辕犁、大都市长安、唐诗、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知识进行阐述。参考示例:题目:我心目中的唐朝。阐述:唐朝是中国古代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的王朝。政治上,唐太宗完善三省六部制,重视纳谏,开创“贞观之治”;经济上,曲辕犁和筒车的使用推动了农业发展,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文化上,诗歌创作达到高峰,李白、杜甫等诗人名垂千古;对外关系方面,玄奘西行天竺、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唐朝的开放包容与制度创新,使其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点评】本题考查大唐盛世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1 / 1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2025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一、选择题(共48分,每小题1.5分)1.(2025·夹江模拟)浙江杭州良渚遗址的贵族墓地出土了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玉器,而其他墓葬中的随葬品则较稀少,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这说明当时良渚( )A.玉器是唯一生活用品 B.已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C.手工业生产条件简陋 D.贵族占有社会全部财富2.(2025·夹江模拟)战国时期,流行于韩、赵、魏三国的布币基本外观形如农具铲,通行于齐国、燕国的刀币仿照刀的形状。据此可知,布币与刀币的形状( )A.受到生产工具的影响 B.标志着农业生产力提高C.最终被秦五铢钱取代 D.被中国古代货币所沿用3.(2025·夹江模拟)经过汉初七十年休养生息,至汉武帝时马匹价高的状况已大有改观,养在马厩中的马匹多至40万匹,这客观上促进了骑兵训练。汉武帝时期马匹数量的增多( )A.为农耕生产提供了动力 B.是践行孔子仁政思想的结果C.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 D.为北击匈奴创造了物质条件4.(2025·夹江模拟)司马光主持编撰《资治通鉴》时,面对浩繁的史料,精心辨别真伪,审慎选择史料,如针对黄巢起义军退出长安的时间,先后参考了十种不同记载,最终舍弃了九种,采用了他认为最合理的史料。司马光的做法( )A.毫无科学性不值得信任 B.有助于提高史著的可信度C.完全客观再现历史全貌 D.缺乏实际意义无可取之处5.(2025·夹江模拟)据不完全统计,明成祖时期(1402年—1424年),有60个国家245次访问中国,其中苏禄、锡兰等6个国家的8位国王9人次到访中国。出现上述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郑和下西洋 B.明朝国力强盛有极高声望C.新航路开辟 D.明政府肃清倭患社会安定6.(2025·夹江模拟)时间 事件1842年 英国割占台湾岛1848年 葡萄牙霸占澳门1860年 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58—1864年 沙俄先后侵占中国东北、西北144万多平方公里土地据表可知( )A.美国尚未开始侵略中国 B.中国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7.(2025·夹江模拟)20世纪初,康有为写下多篇文章,认为革命会造成流血破坏,因此要人们等待光绪复辟,实行君主立宪(注:资本主义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章炳麟则结合英、日等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历史,指出流血革命不可避免。上述材料中康有为与章炳麟的分歧在于( )A.是否实行君主立宪 B.民主革命的破坏力C.确立新制度的方式 D.能否学习英日制度8.(2025·夹江模拟)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巴黎和会暴露出的帝国主义贪婪、掠夺、扩张本性,使当时中国相当一部分先进青年开始怀疑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从而转向社会主义。上述文字( )A.阐述了思想转变的意义B.解释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原因C.描绘了俄国革命的全貌D.意在揭示帝国主义反动残暴的本质9.(2025·夹江模拟)中共中央曾在一份通电中,向全国人民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中共中央的这份通电最有可能发表于( )A.七七事变后 B.五四运动期间C.淞沪会战后 D.平津战役期间10.(2025·夹江模拟)如图是一幅名为《对症下药》的漫画。画中一位“懒惰病”患者正在医院就诊,医生给他开出了特效药——“责任制”,即医生左手中的瓶子所盛的药物。该漫画的背景是( )A.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中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C.一五计划有序推进 D.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11.(2025·夹江模拟)如图是12—15世纪欧洲大学数量变化图。图中欧洲大学数量的增加( )A.说明大学拥有较大自主权 B.表明大学成为学术文化中心C.证明近代大学发源于欧洲 D.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12.(2025·夹江模拟)新航路开辟后,美洲人种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既有土著印第安人,又有欧洲白人及非洲黑人;既有欧印混血人种,又有黑白混血人种。由此美洲成为世界上人种混合程度最高的地区。这说明( )A.世界各地联系加强 B.美洲粮食产量持续增多C.欧亚缺少直接交流 D.美洲人口数量迅猛增长13.(2025·夹江模拟)罗马法是古代罗马社会法律的总称。它是近代资本主义法律的渊源,如《拿破仑法典》的编纂体例就受到《罗马民法大全》的影响,罗马法中关于债务、契约的内容也深刻影响到《拿破仑法典》。据此可知( )A.罗马法是资产阶级法律 B.西方法制文明传承中发展C.近代法律都照搬罗马法 D.古代与近代欧洲相差无几14.(2025·夹江模拟)蒸汽机通过燃烧煤产生动力。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天空浓烟密布,一些重要工业城市上空尘埃明显增多,以致日照时间大幅缩短。材料反映出第一次工业革命( )A.造成了巨大的能源危机 B.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C.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D.通过电灯改善照明条件15.(2025·夹江模拟)列宁认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参与起草合约的时任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也承认“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两位人物观点共同之处是认为《凡尔赛和约》( )A.加剧美苏对抗引发冷战 B.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C.使世界潜伏着战争危机 D.努力构建公平国际秩序16.(2025·夹江模拟)长期以来,苏联农业问题突出。二战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进行改革,但农业落后问题仍未能根本解决,农业产量波动较大。两场改革没有根本改变农业落后局面,主要是因为( )A.苏联致力于发展军事工业与美抗衡B.苏联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合发展农业C.没有根本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D.新经济政策未能调动生产者积极性二、2.本卷共6个大题,第33、34、35题为道德与法治,第36、37、38题为历史。17.(2025·夹江模拟)历史不仅有宏大的场景,也有细微的景象。在细微中仍然可以捕捉“大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意识到中国处于时代大变革的时期,认为面对外患不能以“成法制之”。1861年冯桂芬撰写的《校邠庐抗议》力主中国应迅即采西学,制洋器。受该主张的影响,曾国藩、李鸿章迫切希望建立“制器之器”工厂,于是一方面合奏清廷,另一方面加快了建厂的步伐。1865年6月,中国第一家制器之器的工厂终于在虹口开张,后来又搬至高昌庙。这就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摘编自辛元欧《江南精神的核心是创时代之新》(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什么运动的产物 根据材料,概括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建立的背景。材料二 1905年,造船业务正式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划分出来,成立江南船坞,实行商业化经营,史称“局坞分家”。船坞选聘既熟悉造、修船的一般技术,又熟悉上海的造、修船市场行情的英国工程师毛根,授以经营管理权。毛根利用其知识与人脉资源,招揽了大量的修造船业务。民国时期,更名为江南造船所。一战期间,该所承接了美国政府4艘运输舰的订单,产生了巨大利润。由于大量盈利,船坞不断购进新机器设备,招募技术熟练的工人,扩大生产规模。——摘编自辛元欧《江南精神的核心是创时代之新》(2)根据材料,指出江南船坞(江南造船所)商业化经营的表现。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江南造船所改名为江南造船厂,开始了辉煌的新生。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与支持下,江南造船厂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了多个“第一”,如1957年造出了新中国第一艘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军舰。80年代以来,江南造船厂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其船舶产品频频走向国际市场,为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建造了十多种类型的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船舶。——摘编自逄秀莉、瞿仁福《一个半世纪的坚守:走向深蓝的江南造船》等(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江南造船厂在50年代与80年代以来取得成就的有利条件。(4)结合所学知识,自行确定一个主题将上述材料串联起来,如“时代变迁: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到江南造船厂”(要求:不得使用示例)18.(2025·夹江模拟)理解历史离不开解读材料,这要求我们阅读材料、找准有效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我讲的是总的效率。——《邓小平文选》(第3卷)(1)图文互转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请用简洁的语言文字描述材料一中的任一图示。(2)找到关键信息是读懂材料的基础。请概括材料二的核心历史信息。(3)用已学知识链接材料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充分理解材料。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中的地位。(4)学习历史最终是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请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19.(2025·夹江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代王朝也创造了辉煌的文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以“我心目中的_________”为题,写一则小短文。(要求:补齐横线处的文字,横线处填写一个具体朝代的名称;可以从该朝代的整体状况或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民族关系等任一方面进行阐述;史实正确)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浙江杭州良渚遗址的贵族墓地出土了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玉器,而其他墓葬中的随葬品则较稀少,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可知,随葬品多少反映了贵族和平民的身份和财富情况存在较大差异,说明当时已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B符合题意;“唯一”说法绝对化,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题干中随葬品多寡反映的阶级分化,与手工业生产条件简陋无关,排除C;“占有全部财富”说法绝对化化,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答案】A【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流行于韩、赵、魏三国的布币基本外观形如农具铲,通行于齐国、燕国的刀币仿照刀的形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币的形状类似于农具铲,刀币的形状类似于刀,这表明这两种货币的形状受到了当时生产工具的影响,A符合题意;布币和刀币的形状并不能直接标志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因为货币形状的变化不一定反映生产力水平,排除B;布币和刀币最终被秦圆形方孔半两钱取代,五铢钱汉武帝时期才出现,因此该选项错误,排除C;“被中国古代货币所沿用”说法错误,后世货币以圆形方孔为主流,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3.【答案】D【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经过汉初七十年休养生息,至汉武帝时马匹价高的状况已大有改观,养在马厩中的马匹多至40万匹”分析可知武帝时期马匹数量大增的直接原因是汉初长期休养生息政策(如文景之治)积累的国力,马匹是古代骑兵作战的核心资源,汉武帝为彻底解决匈奴威胁,需要强大骑兵部队,为北击匈奴创造了物质条件,D符合题意;农耕动力主要依赖牛而非战马,排除A;养马与孔子仁政(轻徭薄赋、民生关怀)无关,汉武帝时期虽推崇儒学但实际政策偏向扩张,排除B;马匹增多是经济恢复的结果,而非促进经济恢复的原因,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4.【答案】B【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面对浩繁的史料,精心辨别真伪,审慎选择史料,如针对黄巢起义军退出长安的时间,先后参考了十种不同记载,最终舍弃了九种,采用了他认为最合理的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光这种对史料的精心甄别和谨慎选择,能够最大程度地排除不准确或不可靠的史料,使史著所记载的内容更接近历史的真实情况,从而有助于提高史著的可信度,B符合题意;“毫无科学性不值得信任”表述错误,司马光的做法有利于提高可信度,排除A;“完全客观”表述绝对化,排除C;《资治通鉴》作为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对后世的历史研究、政治决策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严谨的史料处理方式为后人提供了可靠的历史资料,所以该做法具有实际意义,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资治通鉴》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资治通鉴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5.【答案】A【知识点】郑和下西洋【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明成祖时期(1402年—1424年),有60个国家245次访问中国,其中苏禄、锡兰等6个国家的8位国王9人次到访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明成祖时期的重大外交活动,船队远航至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等地,与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并邀请外国使节访问中国。因此出现题干现象的直接原因是郑和下西洋,A符合题意;明朝国力强盛有极高声望属于根本原因,而非直接原因,排除B;新航路开辟是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如哥伦布1492年航行)的事件,与明成祖时期(1402年—1424年)无关,排除C;肃清倭患主要是明朝中后期(如戚继光抗倭)的事件,与明成祖时期无关,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6.【答案】B【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沙俄侵占中国领土【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1842年英国割占台湾岛、1848年葡萄牙霸占澳门、1860年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58—1864年 沙俄先后侵占中国东北、西北144万多平方公里土地,综合分析表格信息可知反映了西方列强逐渐占领我国领土的史实,因此表格反映中国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呈现美国相关的信息,无法得出美国尚未开始侵略中国,排除A;1898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间不相符,排除C;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近代我国领土被割占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国近代侵略战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7.【答案】C【知识点】戊戌变法;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康有为写下多篇文章,认为革命会造成流血破坏,因此要人们等待光绪复辟,实行君主立宪(注:资本主义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章炳麟则结合英、日等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历史,指出流血革命不可避免”可知,康有为与章炳麟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康有为主张避免流血革命,通过等待光绪复辟实现君主立宪;章炳麟则认为流血革命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必然过程。因此“确立新制度的方式”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两者均认同君主立宪的目标,因此是否实行君主立宪说法不是二人的分歧所在,排除A;题干强调的是确立新制度方式,与民主革命的破坏力和能否学习英日制度均无关,排除B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革命志士奋斗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康有为、章炳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8.【答案】B【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使当时中国相当一部分先进青年开始怀疑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从而转向社会主义”分析可知当时中国部分青年思想转变的原因,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历史背景,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对比信息呈现思想转变的意义,排除A;材料强调中国青年的思想转变,不是强调俄国革命的全貌,排除C;意在揭示帝国主义反动残暴的本质不是材料强调的主要信息,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9.【答案】A【知识点】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以军事演习为名,向中国驻军发动突然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因此该通电发表的时间为七七事变后,A符合题意;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当时中国共产党还未成立,排除B;淞沪会战(1937年8月—11月)是七七事变后中国军队在上海与日军的重大战役,主要战场在华东,排除C;平津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是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之一,是中共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七七事变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七七事变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0.【答案】D【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画中一位‘懒惰病’患者正在医院就诊,医生给他开出了特效药——‘责任制’,即医生左手中的瓶子所盛的药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经营 自主权 ;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的经济利益、职工的经济收入与企业经营成果相联系,企业经营好,职工收入就多,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这就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D符合题意;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与题干中“责任制”不符,排除A;中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属于党的建设内容,与题干中“责任制”不符,排除B;一五计划是从1953年到1957年,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它的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与题干中“责任制”不符,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国有企业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1.【答案】D【知识点】西欧大学的兴起【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12—15世纪欧洲大学数量变化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15世纪随着欧洲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的兴起,促使了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而市民阶层的需要、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促进了大学的兴起。同时伴随着罗马、希腊文化的传播,欧洲大学数量不断增加,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D符合题意;题干提供的是大学数量的增加,并不能就此推断出当时大学具有较大的自主权,排除A;中世纪后期大学逐渐成为学术文化中心,但与题干中反映的数量增长不符,排除B;中世纪大学数量的增长表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并不能证明近代大学发源于欧洲,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西欧大学兴起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欧大学兴起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2.【答案】A【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由此美洲成为世界上人种混合程度最高的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非洲和美洲之间的人口迁移,如殖民、奴隶贸易等直接促成了美洲人种的混合,人种混合是跨大陆人口流动的结果,反映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A符合题意;美洲粮食产量是否增多涉及的是生产力等方面是否发生变化,人种的融合涉及的是人口的迁移,排除B;新航路开辟后,欧亚之间建立直接联系,打破了世界间相对孤立的状态,排除C;材料涉及的是随着人口的迁移,人种的融合,无法依据此内容表明美洲人口是否速猛增至,因为殖民过程中伴随着民族压迫政策,印第安人和黑人大量死亡,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3.【答案】B【知识点】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罗马法是古代罗马社会法律的总称。它是近代资本主义法律的渊源,如《拿破仑法典》的编纂体例就受到《罗马民法大全》的影响,罗马法中关于债务、契约的内容也深刻影响到《拿破仑法典》”可知,罗马法对近代资本主义法律(如《拿破仑法典》)的编纂体例和具体内容(债务、契约等)产生了深远影响,说明西方法制文明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因此,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是西方法制文明传承中发展,B符合题意;罗马法是古代法律,而非资产阶级法律,排除A;“都照搬”表述绝对化,题干仅说明“影响”而非完全复制,排除C;“相差无几”与史实不符,古代与近代欧洲存在显著差异,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拿破仑法典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拿破仑法典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4.【答案】C【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英国天空浓烟密布,一些重要工业城市上空尘埃明显增多,以致日照时间大幅缩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虽然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C符合题意;题干未提及能源短缺问题,无法得出造成了巨大的能源危机,排除A;“阻碍生产力发展”说法错误,与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事实相悖,排除B;电灯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物,与题干反映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不符,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5.【答案】C【知识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和“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可知,两位人物的观点都强调了《凡尔赛和约》存在严重问题,使世界潜伏着战争危机,C符合题意;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开始于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而《凡尔赛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产物,与冷战的开始时间相差甚远,二者没有直接关联,排除A;《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和约,其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维护战胜国的利益,而不是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世界多极化是在二战后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等因素逐渐形成的趋势,排除B;《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为了自身利益而制定的,对德国进行了不合理的惩罚和掠夺,并没有努力构建公平的国际秩序相反,它加剧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巴黎和会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凡尔赛条约》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6.【答案】C【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二战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进行改革,但农业落后问题仍未能根本解决,农业产量波动较大。两场改革没有根本改变农业落后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次改革均未触动斯大林模式的核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并没有根本改变农业落后局面,C符合题意;苏联致力于发展军事工业虽然会影响苏联农业发展,但并非是没有改变农业落后局面的主要原因,排除A;苏联拥有广阔的黑土带等适宜农业的区域,因此苏联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合发展农业说法错误,排除B;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时期实行的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无关,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苏联模式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苏联模式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7.【答案】(1)运动:洋务运动。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加剧,中国面临内忧外患; 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认识到传统制度无法应对外患,主张学习西方技术;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提出“采西学、制洋器”思想,推动近代工业的建立。(2) 表现:独立经营,聘请外国专业人才; 市场化运作,积极开拓国内外修造船业务; 承接国际订单; 利用盈利更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3) 50年代有利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支持工业建设; 党和国家政策推动国防和船舶工业发展; 工人发扬艰苦奋斗精神。80年代有利条件: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船舶制造水平; 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推动企业走向世界。(4) 主题:中国近代工业的探索与振兴:从洋务运动到改革开放。【知识点】洋务运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特区;第一个五年计划【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江南船坞)是军事企业的典型代表。背景: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加剧,中国面临内忧外患; 根据材料一“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意识到中国处于时代大变革的时期,认为面对外患不能以‘成法制之’”分析可知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认识到传统制度无法应对外患,主张学习西方技术; 根据材料一“1861年冯桂芬撰写的《校邠庐抗议》力主中国应迅即采西学,制洋器”分析可知冯桂芬《校邠庐抗议》提出“采西学、制洋器”思想,推动近代工业的建立。(2)本题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二“船坞选聘既熟悉造、修船的一般技术,又熟悉上海的造、修船市场行情的英国工程师毛根,授以经营管理权”分析可知独立经营,聘请外国专业人才;根据材料二“造船业务正式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划分出来,成立江南船坞,实行商业化经营”分析可知市场化运作,积极开拓国内外修造船业务;根据材料二“该所承接了美国政府4艘运输舰的订单,产生了巨大利润”分析可知承接国际订单;根据材料二“由于大量盈利,船坞不断购进新机器设备,招募技术熟练的工人,扩大生产规模”分析可知利用盈利更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3)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江南造船厂的发展。50年代的有利条件:根据材料三“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与支持下”分析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支持工业建设, 党和国家政策推动国防和船舶工业发展;根据材料三“江南造船厂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分析可知工人发扬艰苦奋斗精神。80年代的有利条件:根据材料三“其船舶产品频频走向国际市场,为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建造了十多种类型的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船舶”和结合所学知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设立经济特区等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船舶制造水平,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推动企业走向世界。(4)本题江南造船厂的发展历程。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从江南造船厂的发展变迁中分析可知反映中国近代工业的变迁,由此可以得出中国近代工业的探索与振兴:从洋务运动到改革开放。故答案为:(1)运动:洋务运动。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加剧,中国面临内忧外患; 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认识到传统制度无法应对外患,主张学习西方技术;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提出“采西学、制洋器”思想,推动近代工业的建立。(2)表现:独立经营,聘请外国专业人才; 市场化运作,积极开拓国内外修造船业务; 承接国际订单; 利用盈利更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3)50年代有利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支持工业建设; 党和国家政策推动国防和船舶工业发展; 工人发扬艰苦奋斗精神。80年代有利条件: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船舶制造水平; 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推动企业走向世界。(4)主题:中国近代工业的探索与振兴:从洋务运动到改革开放。【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江南造船厂发展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18.【答案】(1)美国的三权分立运行体制,在此制度下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分别为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所掌握,三个权力之间实行双向制约关系,以此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政治。(2)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同西方国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执行力强、行政效率高,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3)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4)认识:政治制度的选择必须要符合本国国情;政治制度的制定必须坚持民主化。【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根据材料一选择描述美国的三权分立政策和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三权分立运行体制,在此制度下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分别为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所掌握,三个权力之间实行双向制约关系,以此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政治。(2)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据材料二“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同西方国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执行力强、行政效率高,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3)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的政治制度体系中的地位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4)本考查对不同政治制度的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不同政治制度的选择和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的认识进行论述,如:政治制度的选择必须要符合本国国情;政治制度的制定必须坚持民主化。故答案为:(1)美国的三权分立运行体制,在此制度下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分别为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所掌握,三个权力之间实行双向制约关系,以此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政治。(2)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同西方国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执行力强、行政效率高,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3)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4)认识:政治制度的选择必须要符合本国国情;政治制度的制定必须坚持民主化。【点评】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不同政治制度的认识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1)图示描述:根据材料一选择描述美国的三权分立政策和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三权分立运行体制,在此制度下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分别为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所掌握,三个权力之间实行双向制约关系,以此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政治。(2)历史信息:根据材料二“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同西方国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执行力强、行政效率高,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3)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的政治制度体系中的地位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4)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不同政治制度的选择和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的认识进行论述,如:政治制度的选择必须要符合本国国情;政治制度的制定必须坚持民主化。19.【答案】题目:我心目中的唐朝。阐述:唐朝是中国古代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的王朝。政治上,唐太宗完善三省六部制,重视纳谏,开创“贞观之治”;经济上,曲辕犁和筒车的使用推动了农业发展,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文化上,诗歌创作达到高峰,李白、杜甫等诗人名垂千古;对外关系方面,玄奘西行天竺、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唐朝的开放包容与制度创新,使其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知识点】“贞观之治”;鉴真与玄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盛世。属于论述题,以唐朝为例,根据题干要求从该朝代的整体状况或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民族关系等任一方面进行阐述,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运用贞观之治、筒车、曲辕犁、大都市长安、唐诗、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知识进行阐述。参考示例:题目:我心目中的唐朝。阐述:唐朝是中国古代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的王朝。政治上,唐太宗完善三省六部制,重视纳谏,开创“贞观之治”;经济上,曲辕犁和筒车的使用推动了农业发展,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文化上,诗歌创作达到高峰,李白、杜甫等诗人名垂千古;对外关系方面,玄奘西行天竺、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唐朝的开放包容与制度创新,使其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点评】本题考查大唐盛世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2025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学生版).docx 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2025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