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二章 声现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同步课件①声音的产生。②声音传播到我们的耳朵。我们听到声音,需要经历三个过程:③鼓膜振动引起听觉。新课引入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播声音。探究:请大家思考一下,在我们教室里可以什么活动可以发出声音?敲桌子拨动张紧的橡皮筋唱歌打鼓… 等学生实验声是怎么产生的?要求:器材:桌子、尺、橡皮筋、纸条2人一组,机会均等地参与实验的全过程;并要记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从中概括出共同特征。实验后以小组为单位,小结一下:自己小组做了哪几个实验,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得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实验1:把橡皮筋张紧到一定程度后,用手拨动。①你听到声音了吗?②橡皮筋在做怎样的运动?______________③这声音是由什么引起的?______________④当橡皮筋停止振动时,你还能听到声音吗 实验2:用一把尺,想办法使发出声音,然后观察尺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当尺停止振动时,观察能否听到声音?橡皮筋振动引起的声音的产生小练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所有生物都靠声带振动发声C.振动停止,发音停止D.敲击课桌发声,是由于课桌振动发声B小思考声音怎样传播出去?老师说话的声音是怎样传到同学们的耳朵里的?小实验实验三:真空中的闹钟发出的声音我们能听到吗?结论:声音在空气中可以进行传播声音的产生:探究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通过四个教学活动体验说明:活动1:敲鼓,出现波形=产生的声音,观察鼓面,手摸鼓面;手压停鼓面,波形消失=声音消失活动2:拨动橡皮筋,出现波形=产生的声音,观察橡皮筋活动3:学生发出声音,手摸自己的喉咙,感受振动活动4:学生站在大音响前,同身体感受声音带来的振动站在大音响前,同身体感受声音带来的振动声音的传播气液固振动的传播(常识引导)声音的传播振动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振动的传播声音的传播(自主探究)实验探究1、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轻敲桌面或抓桌子,另一个学生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感受听到的声音。2、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前后对比小结:你把耳朵贴在桌面上,你能听到敲击声吗? ,此时的声音是由什么物体传播 的? 。能桌子实验3声音的传播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认为是什么物体将声音传到对方耳朵的?土电话板书1实验4声音的传播1、声音靠介质传播。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1、打雷时,我们和雷电有接触吗?但我们却能听到隆隆的雷声。我们与雷电之间似乎没有什么看得见的物质,难道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此声音是由什么物体传播的? 。空气(假设)请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样的实验来检验这个假设?现象真空中声音的传播声速1、其中“340”数字表示什么?2、声速跟什么有关?3、固体、液体、气体中的声速有哪些不同?15 C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当声波碰到一个障碍物(如悬崖)时,它会反射回来,我们会再听到这个声音.这种反射回来的声音称为回声。北京天坛三大声学建筑回音壁、三音石、圜丘条件: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如果相差不到0.1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回 声玻璃鱼缸中养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上沿,金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A.鱼缸→空气→水→鱼B.空气→水→鱼C.鱼缸→水→鱼D.水→鱼C练一练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2.回声要想把原声与回声区别开,从发出声音到再返回耳朵的时间大于0.1秒。当障碍物离声源太近时,声波很快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人们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但觉得声音更响亮。结合以上的学习,利用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及听到回声的条件,请你算一算,障碍物至少和声源相距多少m,能把回声和原声才可以区分开?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s以上,距发声体至少17m,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