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授课课件(共2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授课课件(共27张PPT)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课程导入
战争历时 4年零3个月(1914.7—1918.11.11)
参战国家 三十多个国家
战争范围 14个国家的400万平方千米以上土地
卷入人口 超过15亿
参战人员 7000多万
伤亡人员 3000多万,另有1000万人因饥饿和瘟疫死去
经济损失 3400多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清单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三对矛盾、两大军事集团、萨拉热窝事件、三条战线、四场主要战役、华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国际联盟、“全体一致”原则
●重难点:一战发生的背景及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
本课重难点
本课核心概念
目 录
一、帝国争霸·秩序失衡: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二、三条战线·风云激荡: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为利分赃·秩序重构: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竞相奉行殖民扩张,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把亚洲、非洲的广大地区变成他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拉丁美洲国家仍未获得彻底独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1.帝国主义的形成,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一、帝国争霸·秩序失衡: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尖锐化
项目 英 德 法 美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3 2 4
1870-1913年工业增速(倍数)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对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争夺。
我们无意将任何人推入阴影,但是我们也要在阳光下取得一席之地……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向我们说道:“怎么办?世界已分割完!”
——德国外交部长标洛在议会的演说
依据以上内容,说明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经济实力和殖民地占有情况之间存在什么现象?
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现象:经济实力与所占殖民地面积呈倒挂现象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并积极扩军备战,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主要有:英德矛盾、法德矛盾、
德俄矛盾、俄奥矛盾等。
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
一、帝国争霸·秩序失衡: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两大集团利用这一突发事件,推波助澜,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
刺客是波斯尼亚的一个塞尔维亚族青年学生,名叫加弗里洛·普林西普。他行刺决不是孤身一人。在他的背后是塞尔维亚秘密组织“不统一毋宁死”,即众所周知的“黑手社”。“黑手社”于1911年成立于贝尔格莱德,其公开宣称的目的是实现“民族理想:团结所有的塞尔维亚人”。塞尔维亚政府并不支持这一组织。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现在不发动就永远没有发动的机会了。
——德皇威廉二世
有人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个突发事件,
是“一把枪挑起一场战争!”
一、帝国争霸·秩序失衡: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战争在收获的季节来到欧洲……年轻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兴高采烈……哲学家罗素评论说,英国人一般是赞成战争的,法国作家阿兰·福尼尔指出:“战争是美好的、正义的和伟大的”。 当欧洲国家政府正式宣战后,首都的人们在街头跳舞。当先遣队奔赴前线的时候,人们向士兵投以鲜花,希望他们很快凯旋归来。
——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鼓动民族仇恨的宣传运动,像在所有交战国一样,在德国也很快展开。报摊上出现了印有口号的明信片,例如“一枪干掉一个俄国佬!”“一刀捅死一个法国佬”“一脚踩死一个英国佬”“一拳打死一个日本佬”等等,社会民主党人集中火力向沙皇俄国开火,知识界和学术界则参加对英国的连续不断地谩骂。
——丁建弘《德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p290
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在1914年向下院保证:“如果我们参战,我们所遭受的伤亡会很少,甚至比我们不参战也多不了多少。”
一、帝国争霸·秩序失衡: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杜奥门特国家公墓
这里埋葬的全部是凡尔登战役牺牲的法军
德法两国死亡超过29万人,50多万人受伤
毒气、毒气!小伙子们得快点,笨拙的头盔要戴得及时,有人还在叫唤,绊倒在地下,像在烈火或石灰中的生机烧尽渐归暗淡:如果在那些难受的梦中,你跟随他可以车前车后移动,你会看见白色的眼珠在他们的脸上翻腾,像绞架上的罪人在扭曲。 ——英国诗人欧文《毒气》
然而战争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的愿望和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形成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他们原以为是单纯的军事较量,却变成了倾注全部国力的长期消耗的总体战。
——徐蓝《国际史视野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研究》
时间 战线及交战双方
战争阶段及重大战役(事件)
1914.8-1918.11
西线
东线
南线
英法—德
俄—德奥
俄-奥
第一阶段
(1914年)
第二阶段
(1915-1916年)
第三阶段
(1917-1918年)
马恩河战役
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美国、中国参战,同盟国战败
1.三条战线
二、三条战线·风云激荡:第一次世界大战
2.战争进程
(1)马恩河战役:1914年,德军进攻法国,9月,双方在马恩河激战,德军失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
(2)日本参战:1914年,对德国宣战的日本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第二年便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灭亡中国。
(3)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1916年,西线相继发生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4)日德兰海战:1916年,英德在日德兰海域进行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二、三条战线·风云激荡:第一次世界大战
(5)后期战况: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于1918年退出了战争。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第 次世界规模的大战
直接或间接卷入战争的国家达 个
1
33
造成 人死亡, 人受伤
1000万
2000万
战火影响的人口达 之多,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
15亿
2/3
直接经济损失达 美元
2700亿
二、三条战线·风云激荡:第一次世界大战
凡尔赛体系:
①对德国和约:《凡尔赛条约》(1919.6.28)。
②对奥地利和约:《圣日耳曼条约》(1919.9)
③对匈牙利和约:《特里亚农条约》(1920.6)
④对保加利亚和约:《纳伊条约》(1919.11)
⑤对土耳其和约:《色佛尔条约》(1920.8)与《洛桑条约》(1923.7)。
1、组成
三、为利分赃·秩序重构: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内容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责任,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
②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③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④限制美、英、日等国的海军军备。
⑤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⑥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三、为利分赃·秩序重构: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知识链接:凡尔赛体系
⑴ 概况:巴黎和会
①时间:1919.1.18-1919.6.28。
②地点:法国巴黎凡尔赛宫。
③代表:27个参会国。
④目的:协调列强在欧洲、中东的利益关系。
⑤结果:签订以《凡尔赛条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
⑵ 内容:
三大问题。处理德国问题、中国山东问题、建立国际联盟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责任,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
②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移交日本。
③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④建立国际联盟。
⑶ 影响:
确立了帝国主义列强在欧洲、中东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巴黎和会三巨头:美国总统威尔逊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
《凡尔赛条约》内容:
●关于战争责任。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
●重划疆界。重划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土耳其的疆界;德国丧失了13%的领土和10%的人口;阿尔萨斯、洛林重归法国,军事占领莱茵兰并设立非军事区,但泽为自由市;规定德奥永远不得合并。
西部:阿尔萨斯—洛林重归法国;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行政由国际联盟代管),期满后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1935年公民投票以压倒多数决定归属德国);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南部: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德奥永远不得合并;德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独立。
东部:德国承认波兰独立,并将波兹南等一部分领土划给波兰;为给波兰一个出海口,在东普鲁士与德国本部之间划出一条“波兰走廊”;德国交出但泽市(居民主要是德意志人)由波兰管理。
北部:在德国和丹麦之间的石勒苏益格地区实行公民投票以决定其归属(1920年投票结果,其北部重归丹麦,南部仍属德国)。
●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并分别从战败国获得领土,划定它们的边界。
凡尔赛体系承认了民族自决原则,欧洲出现了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奥匈帝国解体,分解出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三个国家。沙俄原领土上波兰、芬兰、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独立。
●瓜分德国的殖民地。德国在非洲和大平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战胜国英国、法国、比利时、日本以“委任统治”形式予以瓜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
●限制德国军备。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不得拥有军用飞机和潜水艇;德国海军只许拥有轻型战舰;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为非军事区,德国不得设防
●支付战争赔款。德国等战败国必须向协约国支付巨额赔款,其经济生活受到后者的限制与监督。由于和会未能就赔款总数达成一致,仅规定在1921年5月1日前由赔偿委员会确定赔款总额和赔偿方式。在此之前德国应先偿付价值200亿金马克的物资,并承担占领军的一切费用。
●维持黑海海峡地区的非军事化和国际共管。
●制定《国际联盟盟约》作为各项和约的第一部分,成立国际联盟。
知识链接:华盛顿体系
⑴ 概况:
①时间:1921.11.12-1922.2.6
②地点:美国华盛顿
③代表: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共9个参会国
④目的:协调列强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关系、限制海军军备竞赛、解决山东问题
⑤结果: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
⑵ 内容:
①限制美、英、日等国的海军军备。
②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③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⑶ 影响:
确立了(以美国主导的)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限制海军军备;解决中国山东问题
3、评价
⑴ 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统治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相对稳定时期(1919-1929)。
⑵ 承认了民族自决原则,出现了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改变了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
⑶ 战后建立了国际联盟维护世界和平,相比起军事对抗方式来说是一大进步。
三、为利分赃·秩序重构: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评价
①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法德矛盾)(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
对德和约的严苛使德国民族复仇情绪蔓延,成为后来法西斯上台的重要原因。
②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英美矛盾、英法矛盾、美日矛盾)
战胜国之间因分赃不均而产生新的矛盾(美国国会不批准和约)
英美矛盾(争夺世界霸权)、英法矛盾(争夺欧洲霸权)、美日矛盾(争夺亚太地区)
③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矛盾
协约国仇视苏俄,对苏俄革命进行武装干涉。
④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因没有真正按照民族自决原则处理领土问题,引起中东、东欧新兴国家间的矛盾。
◆战后列强对战败国殖民地实行委任统治形式,但一战使帝国主义力量被削弱,战后出现民族解放运动高潮。
⑷ 体系内部矛盾重重,具有不稳定性,不能维持长久和平,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隐患。
三、为利分赃·秩序重构: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由来:
2、成立: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首次提出。
3、成员国:
成立时44国,后增加到63国。
●苏俄与德、奥等战败国起初被排斥在外,后相继加入。美国因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影响未加入国际联盟。
1919年4月通过盟约,1920年1月10日正式建立,总部设在日内瓦。
4、宗旨:
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对战败国殖民地,由国联委托某些“先进国家”进行统治。
⑴ 委任统治原则:
●委任统治实质是一种新的、更隐秘的殖民统治政策。(才离狼窝,又入虎口)
⑵ 全体一致原则:
形成决议须得到全体会员国同意。
5、原则:
三、为利分赃·秩序重构: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国际联盟
拓展:美国“十四点原则”
十四点原则是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建立世界和平的纲领。
⑴ 内容:
①第一点:“必须公开缔约”。实际上是要打破英法企图私下瓜分世界的企图。
②第二点:“航行的绝对自由”。实际上是向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发出挑战。
③第三点:“消除一切贸易壁垒”。实际上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翻版。
④第四点:军备裁减到“维持国内安全的最低限度”。实际上是抵消美国当时在军事上弱于英法的劣势,使其充分发挥经济优势,谋求世界霸主地位。
⑤第五点:对殖民地做出“公正的调整”。实际上是想削弱英国殖民帝国的地位。
⑥第十四点:“成立国际联盟”。实际上是想借提出者的地位,充当该组织领袖,从而攫取该组织实际领导权。
⑵ 目的:
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谋求战后世界霸权。
⑶ 影响:
美国因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影响未加入国际联盟。“十四点原则”并未发生实际效果。
国联成为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6、评价:
⑴ 地位:是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⑵ 性质: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⑶ 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战后欧洲经济恢复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⑷ 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在制裁侵略方面作用有限,难以有效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⑸ 美国未加入国联,苏联加入国联较晚,国联实际受英法控制,使其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
⑹ 实质:国联成为英法维护自身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国联成为英法操纵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后来成为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工具。
三、为利分赃·秩序重构: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国际联盟
拓展:比较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不同 背景 一战结束,列强处理战后遗留问题。 美日争夺亚太地区霸权的矛盾激化;
列强海军军备竞赛激烈
内容 处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关系,共同策划反苏。 处理战胜国之间关系,共同支配中国。
影响 主要确立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中东、非洲的新秩序 主要确立战后帝国主义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
相同 性质 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过程 由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充满矛盾和斗争。 内容 涉及中国问题,侵犯中国主权。 结果 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三、为利分赃·秩序重构: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一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与战后国际秩序
第一次
世界大战
一战后国际秩序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
本课小结
性质
持续时间长、战争规模大/范围大、
破坏性大/人员伤亡大、科技含量高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其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军事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矛盾激化,两大敌对军事集团形成。
◆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1914.6.28)
◆思想原因: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原因
西线、东线、南线
三条战线
第一阶段(1914年)、第二阶段(1915~1916年)
第三阶段(1917~1918年)
三个阶段
四个特点
影响
◆空前浩劫:给参战各国带来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伤害。
◆格局动摇:极大的削弱了欧洲力量,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民族觉醒: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观念改变:这场空前惨烈的战胜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见下页
过程
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日德兰海战、索姆河战役
四大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与战后国际秩序
一战后
国际秩序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主要内容
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条约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剪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败国瓜分。
◆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组成
第一次
世界大战
评价
◆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统治新秩序,使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相对稳定时期(1919-1929)。
◆承认了民族自决原则,出现了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改变了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
◆战后建立了国际联盟维护世界和平,相比起军事对抗方式来说是一大进步。
◆体系内部矛盾重重,具有不稳定性,不能维持长久和平,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隐患。
由来、宗旨、原则、评价
国际联盟
见上页
本课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