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7届高一年级期末检测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上册,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西方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戏剧艺术,然而,近代以来,却不断
有人提出“中国无悲刷剧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团圆式的传统结局。胡适、鲁迅等人分别对
中国古典戏曲的大团圆结局提出过质疑。胡适先生说:“这种‘团圆的迷信’乃是中国人思想薄
弱的铁证。做书的人明知世上的真事都是不如意的居大部分,他明知世上的事不是颠倒是非,
便是生离死别,他却偏要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偏要说善恶分明,报应昭彰…故这种
“团圆'的小说戏剧…不耐人寻思,不能引人反省。”鲁迅先生说:“大概人生现实的缺陷,中国
人也很知道,但不愿意说出来…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往往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
给他报应,互相骗骗。一一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的问题。”中国古代真的就没有悲剧吗?答素是
否定的,那些认为“中国无悲剧论”的人大体都是以西方的悲剧标准来衡量中国古典戏剧的,并
没有看到中国社会发展和文学演变的实际情况。
“悲刷”一词是西方诗学的范畴。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刷不应由逆境转入顺境,而应相反,
由顺境转入逆境。”而中国古典戏剧的大围圈结局显然不符合这一标准。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
圆结局体现了古代艺术的审美理想一和谐美。在这种美学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古代形成了崇
尚圆满的民族心理,不大可能出现类似于西方戏剧那样真正悲惨的结局,而是安排一个相对完
满的结局来使原本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得到缓和,从而使整个作品显得均衡、稳定。
其实,中国古典戏剧中的大团圆结局只是一种表面意义上的团圆,实质上反映了另一种更
深切的“悲”。如《倩女离魂》中,倩女与书生王文举因家庭与礼教的重重阻挠而不能在一起,以
致卧病在床,只能依靠灵魂出窍的方式与心上人在一起。王文举金榜题名后,带待女回乡。最
终,倩女身、魂合一,与王文举喜结良缘。假如情女没有灵魂出窍,那么她与心上人最终能够喜
结良缘吗?显然不能,这种结局其实也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强烈控诉。
【高一年级期末检测卷·语文第1页(共8页)】
25-T-850A2027届高一年级期末检测卷·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中国戏剧则注重写意,对道具并不作要求”说法有误,材料二说的是“没有过多的道具要求”,并非“不作
要求”。)
2.D(“材料二总体上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说法有误,材料二采用的是并列式结构。)
3.B(材料一第三段指出,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园结局实质上反映了另一种更深切的“悲”。A项,埃斯库罗斯《被
缚的普罗米修斯》是西方戏剧,不能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B项,孟称舜《娇红记》中王娇娘和书生申纯“魂
化鸳鸯双飞于冢上”这一看似团圆式结局,实际上抨击了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反映了另一种更深切的“悲”。
C项,曹禺《雷雨》是近代悲剧,不属于中国古典悲剧,不能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D项,关汉卿《赵盼儿风
月救风尘》不屈于悲剧,不能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
4.①首先,指出“中国无悲剧论”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没有注意到中国社会发展和文学演变的实际情况。②其
次,强调“悲剧”是西方诗学的范畴,与中国古典悲的指导思想并不相同。③然后,从中国古典戏剧中的大
团圆结局的实质和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两方面,反驳了“中国无悲刚论”这一观点。④最后进行总结,强调
中国古典悲剧具有中国民族特色,体现一种普世的价值。(每点1分,意近即可,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可的情
给分)
5.①“窦娥托梦与父亲,最终得以申冤昭雪”这一结局,使得原本窦娥含冤而死的激烈矛盾冲突得到缓和,使整
个作品显得均衡、稳定。②窦娥托梦与父亲,最终得以申冤昭雪”只是一种表面意义上的团圆,实质上反映
了另一种更深切的“悲”。如果实娥的冤魂没有向父亲申诉,那么这宗冤案很可能不会得到平反。这一团园
式结局进一步突出了戏剧的悲剧性。③“窦娥托梦与父亲,最终得以巾冤昭雪”的结局寄寓了关汉卿对社会、
对普通劳动人民深沉的担忧和深切的关怀,体现了一种普世价值。(每点2分,意近即可,其他答案若言之有
理可的情给分)
6.B(“遭到了严子陵的直言拒绝”说法有误,根据文中“严子陵躲了起来,不愿意入朝”“这给了严子陵一个辞别
洛阳的好理由”可知,严子陵委婉拒绝人朝。)
7.B(“对于严子酸不愿为官造福一方的行为的不满”说法有误,第②句介绍东汉初年民生调敝的社会现实,照应
了下文“这问答当中严子陵一定把路上的想法融人了谈话当中”,体现了严子陵关心社稷安危、百姓安乐的一
面,并未表现作者的“不满”。)
8.①严子陵淡泊名利。严子陵不羡慕三公,只想做一个顺从于自己内心的人,因此他不愿做官。②严子陵深刻
了解刘秀。严子陵与刘秀是同窗,他深知刘秀不会因为劝谏就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③严子陵不愿损害皇
帝的声望。严子陵担任谏议大夫后如果对刘秀进行死谏,会损害刘秀的威望,这不符合严子陵的为人之道
(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4分)
9.①语言美:开头两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如“来了桐庐,去了桐君【,到了严子陵钓台”等,长短句结合,且
多用短句,句式错落有致,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节奏感,具有诗意美。②意境美:开头两段写“我”雨中到桐
庐的情景,“雨丝钻进脖子,有点冷”“山上依然跟他文中描写得差不多,也有一轮微月,寂寞,冷清”等,营造出
一种静谧、清冷的意境,充满了诗的韵味。(每点3分,意近即可,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可的情给分)
10.BG(原文标点为:吾每见主上,不论经国远图,但说平生常语,此非贻厥子孙者也。)
11.D(A项,“未睹克终之美放也”的“美”,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行为:“前史美之”的“美”,意动用法,认为美好。
两者用法不同。C项,“冀君实或见恕也”的“或”,或许。D项,“谓曾之不忠”的“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独立性;“子孙视之不甚惜”的“之”,代词,指土地。两者用法不同。)
12.B(“但在位五六年时就厌恶听到直言了”错,根据材料一“既五六年间,犹悦以从谏”可知,唐太宗在位五六年
时还乐于从谏。)
13.(1)国君不信任(臣子)就无法驱使臣子,臣子不信任(国君)就不能事奉国君,信任作为原则很重要。(“无
以”“使”“事”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作为一个臣子,应该上朝时竭尽忠诚,退朝时反省自己,弥补过失,对于美政要顺从施行,对于恶政要规
劝补救,这才是用来治理好国家的办法。(“竭”“过”“所以”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唐太宗鼓励大臣进谏,并能虚心纳谏,知错能改:②魏征敢于指出君王过错,尽忠直言,同时也善于进谏。
(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的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臣听说治理国家的基础,一定要依靠德行和礼义,国君所应该坚守的,只在于诚实信用。诚实信用树立以
后,臣子对国君就没有二心,德行礼义形成后,边远的人民就会前来归附。既然如此,德行,礼义、诚实,信用,就
是国家的钢领,贯穿于君臣、父子之中,不可片刻废弃。文子说:“同样的话语被人信任,那是因为信任建立在话
语的前面;同样的法令可以贯彻实行,那是因为有诚意在法令之外。”如果话说出来却不实行,是言而无信;法令
制定了却不被服从,是因为法令没有诚意。没有信用的言语,没有诚意的法令,对国君来说会败坏道德,对百姓
来说会危及自身。即使在颜沛流离的环境中,君子也不会那样做。
自从陛下登基,实行王道,已有十多年了,神成遍及四方,各国使者前来朝拜,国家粮仓日益充实,国土日益
【高一年级期末检测卷·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25-T-850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