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5课时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时间:30分钟 总分:50分)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4·山东聊城二模)“从佃耕的农人那里收到的地租、牧群的头数、牲畜所需的饲料的量、下次播种所需的种子的量,以及关于灌溉设施和灌溉计划的一切复杂的细节,都得上账或记录。管理事项和账目,是用削成三角尘头的芦苇秆当笔,刻写在泥板上;然后将泥板烘干,以便于保存。”这可以说明( )[A] 收取地租成为西亚普遍现象[B] 象形文字已经逐渐走向成熟[C] 生产实际需要推动文字产生[D] 经济发展促使埃及文明稳定2.(2024·山东烟台一模)《汉谟拉比法典》对于土地的转让、出租、抵押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如“田园房屋由自行买得,则得以之遗赠其妻,亦得以抵偿债务”。这表明古巴比伦王国( )[A] 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B] 着力于强化国王的专制统治[C] 承认并保护土地的私有产权[D] 法律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3.(2024·河南安阳期末)古巴比伦国王在奖给大臣的石刻地契中,对背约者的诅咒是:“愿阿达德,天地之渠长,使碱土围其田,令大麦饥渴,绿色永绝!”另一石契碑的诅咒为:“愿阿达德败其田,绝粒麦于垅上,生碱草替大麦,取碱土代清泉!”由此可知,当时的古巴比伦( )[A] 面临着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B] 形成了完备的法律和契约体系[C] 封建庄园经济占据统治地位[D] 国王是政教合一的最高统治者4.(2025·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约公元前5000年,埃及拉姆拉山丘生活着一个混合了地中海与撒哈拉以南人种的族群。他们有花岗岩工具、陶质烘烤用具和碗盘,有用兽骨做成的配饰,以及女性佩戴的用云母片岩制成的罗非鱼式样的首饰。这可用于佐证当时埃及( )[A] 物质文化丰富多样[B] 同苏美尔文明交流频繁[C] 国家统一经济繁荣[D] 即将进入母系氏族社会5.(2024·湖南长沙二模)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录道:“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伏异路。内外宗枝,姻媾不杂。”文中描述的这一制度( )[A] 根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的宗教传统[B] 有利于古代印度各阶层的团结[C] 导致古代印度频繁遭受外族的入侵[D] 凸显了古代印度文化的等级性6.(2024·河北石家庄二模)根据下表得出的共同结论是( )出处 史料[古希腊] 亚里士 多德《雅典政制》 “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任何人都有自愿替被害人要求赔偿的自由,以及向陪审法庭申诉的权利,这一点据说便是群众力量的主要基础,因为人民有了投票权利,便成为政府的主宰了。”[古希腊] 普鲁 塔克《希腊罗 马名人传》 “一个人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英] 哈蒙德 《希腊史》 “他把国家置于党派或氏族之上,他要求一切公民都参与国家事务。……他的法律经宗教仪节而赋有神圣之意:每一个公民都宣誓遵从。”[A] 集体主义是城邦政治的重要原则[B] 城邦至上是希腊化世界的共识[C] 直接民主破坏了城邦秩序的稳定[D] 公民的参政权受到了法律保护7.(2024·山东青岛一模)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半岛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日照充足,但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地势崎岖、土地贫瘠,可耕地范围大约只有30%~40%。城邦居民的正常生活以及城邦秩序的维护逐渐依赖于粮食进口。这些状况( )[A] 阻碍了农耕文明的诞生[B] 导致人口总数趋于稳定[C] 决定了小国寡民的政体特征[D] 为城邦海外殖民提供了动因8.(2024·广东湛江一模)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在《贝希斯敦铭文》中宣称:“我统治他们,他们向我交纳贡赋。凡我对他们所下的命令,他们都执行;凡我制定的法律,他们也都遵守。”然而,直到公元前4世纪,帝国的官方文书,仍需要以帝国境内多种文字发布。这表明当时的波斯帝国( )[A] 君主专制统治加强[B] 官方文书适用范围广泛[C] 中央集权程度有限[D] 国家治理水平不断提升9.(2024·山东潍坊一模)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后,意图推行波斯的跪拜礼。有人认为,“用过分的礼拜把一个凡人捧上天,这就等于用敬人的方法去敬神,从而把神贬为凡人,使神受到不应有的污辱”,这一观点得到大部分希腊人支持。这反映了( )[A] 帝国统治方式的分歧[B] 文化交融中存在冲突[C] 人神之间关系的演变[D] 文明交流途径多样化10.(2024·山西太原一模)罗马共和国在《十二铜表法》颁布的第二年,又颁布了《瓦列里乌斯—赫拉提乌斯法》,其中规定,任何人不能选举人民对他没有上诉权的官吏,违者处以死刑,杀死违者的人不受法令制裁。这一规定( )[A] 否定了《十二铜表法》[B] 体现了平民的政治诉求[C] 对法律程序提出挑战[D] 限制贵族担任重要官职11.(2025·四川高考适应性考试)公元1世纪,罗马公民见到奥古斯都行举手致敬礼;到公元3世纪晚期,所有公民见到最高统治者都要俯伏在地。这一变化表明罗马( )[A] 奴隶制的盛行 [B] 君主权力强化[C] 实行政教合一 [D] 国力达到鼎盛12.(2024·山东潍坊二模)2世纪,印度地区出现了犍陀罗佛教艺术雕像。在一雕像中,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一手握金刚杵,一手持拂尘,身着希腊式服装,以佛教护法的身份出现在释迦牟尼的身旁。该雕像( )[A] 体现了佛教艺术西传的影响[B] 反映了种姓制度浸染佛教艺术[C] 凸显了印度文明世俗化倾向[D] 提供了东西方交流的一手史料二、非选择题(1题,共14分)13.(14分)(2024·山东潍坊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从苏美尔到波斯:管窥古代驿路体系的发展在古代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人员与信息的流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确保国家统治的稳定,人类文明早期阶段的许多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开展道路建设并发展驿路体系。视角一 苏美尔驿站的建立公元前3千纪。苏美尔城邦国家建立,沟通这些城邦之间往来的需求促使驿站系统初具雏形。到公元前21世纪,苏美尔人驿站的建设和管理更加完善,分为总管、生产部门、服务部等五大部门。苏美尔人驿站只服务于从事公务的政府人员。苏美尔人国家灭亡后,两河流域南部地区的驿站及交通网络迅速衰落。视角二 亚述邮驿制度的改进公元前1千纪的亚述帝国时期。国家内的邮驿采用了更为先进的中继系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信件和信使的分离,从而使信件在到达一个驿站后立刻换成新的信使和骡子进行传递。中继系统只提供给国家高级官员使用,从地中海岸边到亚述帝国腹地的御道全长达700多千米,利用中继系统在这条御道的首尾两端传递信息,只需花费不到5天的时间。视角三 波斯帝国道路的完善在继承亚述帝国邮驿系统的基础上,波斯帝国最终建立起闻名于世的交通网络。同苏美尔人和亚述人类似,波斯人的道路系统并不对私人商路开放。所有执行公务的人员在各级道路往来通行时,都需持有国王或地方总督签发的旅行许可文件。波斯帝国在御道每隔20千米左右的位置建设驿站,利用信使和专门挑选的快马类似接力赛跑一样依次传递信件,可以在12天内横跨超过2 500千米的距离。——摘编自李智《从苏美尔到波斯:古代西亚驿路体系的发展与特点》(1)根据材料,分析古代西亚驿路体系发展的原因,并概括古代西亚驿路体系发展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西亚驿路体系发展的认识。(6分)第25课时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1.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为了有效管理地租、牧群、资源分配和灌溉计划等复杂事务,人们发明和使用了一套书写系统。这可以看出生产实际需要推动文字产生和发展,故选C项。材料主要表明文字在生产实践中产生,没有体现“收取地租”的现象,排除A项。材料主要表现为文字的产生,并未具体到象形文字走向成熟,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生产实际需要推动文字产生”,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2.C 据材料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对土地的处分权进行了保护,体现出对于私有产权的保护与尊重,故选C项;材料是法律对土地的转让、出租和抵押的规定,不是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王权的规定,排除B项;《汉谟拉比法典》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但材料中对土地所有者私有产权的保护,不只涉及奴隶主贵族,排除D项。3.A 材料反映了古代西亚的两段石刻地契中,有对背约者的诅咒,内容的共同点是如违约,土地、水源将受到破坏,庄稼绝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些誓言反映了当时西亚出现了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法律,排除B项。封建庄园经济占据统治地位描述的是中古西欧的社会特征,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古巴比伦不是政教合一国家,排除D项。4.A 据材料可知,约公元前5000年埃及拉姆拉山丘的族群拥有多种材质的工具、用具和首饰,如花岗岩工具、陶质烘烤用具、兽骨配饰、云母片岩首饰等,这可以佐证当时埃及的物质文化丰富多样,故选A项;材料中未体现与苏美尔文明的交流,且此时苏美尔文明尚未真正产生,排除B项;仅从这一地区族群用具的情况不能推断出国家统一和经济繁荣,且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才实现初步统一,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族群物质生活情况,并没有其他更多信息,无法推断出埃及在当时即将进入母系氏族社会的结论,排除D项。5.D 由“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伏异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是印度种姓制度,其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凸显了古代印度文化的等级性,故选D项;婆罗门教的说教,为这一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但并不是这一制度产生的根源,排除A项;这一制度人为地将社会划分为森严的等级,不利于古代印度各阶层的团结,排除B项;这一制度导致古代印度社会缺乏凝聚力,可能给外族入侵以可乘之机,但不是导致外族入侵频繁的原因,排除C项。6.A 据材料“这一点据说便是群众力量的主要基础”“一个人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要求一切公民都参与国家事务”可知,亚里士多德等人在著作中多次强调群众的力量,且说明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重要性,这体现了集体主义是城邦政治的重要原则,故选A项;材料中亚里士多德强调群众力量的基础,并未强调城邦至上,且材料中不能得出空间为“希腊化世界”,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出直接民主对城邦秩序的影响,排除C项;仅第三则史料提到了“法律”,排除D项。7.D 据题干“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地势崎岖、土地贫瘠”“可耕地范围大约只有30%~40%”“依赖于粮食进口”及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古希腊人不得不从事商业活动和以对外殖民(或移民)的方式发展海外贸易,这说明题干所述状况为古希腊城邦海外殖民提供了动因,故选D项;“诞生”说法错误,材料中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利于农耕文明的发展,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古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对海外殖民(或移民)的影响,并没有述及对“人口”的影响,排除B项;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其小国寡民政体特征的影响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决定”因素,排除C项。8.C 据材料信息“帝国的官方文书,仍需要以帝国境内多种文字发布”可知,当时的波斯帝国并没有使用统一的官方文字,中央集权程度有限,故选C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央集权问题,不是君主专制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文书适用于哪些领域,不能得出“适用范围广泛”的结论,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从大流士一世到公元前4世纪,波斯帝国的官方文书仍需用多种文字发布,“国家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9.B 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后,意图推行波斯的跪拜礼,但受到希腊人的反对,体现了波斯文化在亚历山大帝国遭到反对,反映出希腊文化与波斯文化交融中存在冲突,故选B项;亚历山大继承了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但材料“跪拜礼”等强调礼节和文化,并非统治方式,排除A项;材料表明亚历山大的意图受到希腊人的反对,但并未说明这一政策的实行结果,体现不出神与人关系的演变,排除C项;亚历山大的意图仅体现其向波斯帝国学习,并未强调文明交流途径,排除D项。10.B 《瓦列里乌斯—赫拉提乌斯法》规定了任何人不能选举人民对他没有上诉权的官吏,即确认了人民有权对选举的官吏提出上诉,是对公民权益的维护,体现了平民的政治诉求,故选B项;材料中并没有关于否定《十二铜表法》的信息,排除A项;该法律并未对法律程序提出挑战,排除C项;这一规定主要针对公民的上诉权,并没有对贵族担任重要官职提出明确的限制,排除D项。11.B 罗马公民见到最高统治者由“行举手致敬礼”到“俯伏在地”,这一变化体现了最高统治者权威增强,说明罗马君主权力强化,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罗马公民对最高统治者行礼的变化,与奴隶制无关,排除A项;这一时期的罗马不是政教合一的国家,排除C项;罗马帝国在1—2世纪空前繁荣,3世纪之后,罗马帝国陷入危机,排除D项。12.D 根据材料“印度地区”“宙斯之子……一手握金刚杵,一手持拂尘,身着希腊式服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度出现的佛教艺术雕像有希腊文化的元素,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这一雕像为研究东西方交流提供了一手史料,故选D项;材料是印度地区出现的佛教艺术雕像中有希腊文化的元素,而非佛教艺术西传,排除A项;种姓制度是一种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的制度,排除B项;世俗化是指宗教的影响逐渐减弱,社会生活更加理性化、多元化和个人化,排除C项。13.(1)原因:加强帝国内部的交流;提升帝国对地方的统治效率。(2分)特点:驿路体系建设起步早;跨越范围广;建设和管理逐步完善;服务于国家治理的需要。(6分)(2)驿路体系的运营和发展反映着国家政权的兴衰;推动了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推动了人类文明整体的进步与发展。(6分)第25课时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课时结构】[结构图示] [主要线索] (1)伴随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逐渐迈向文明时代。 (2)古代文明受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限制,交流有限,呈现出多元并存、独立发展的格局。 (3)农耕文明的扩展,帝国的兴起,推动文明的交流与发展。【重要概念】希腊化时代: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1世纪)被称为“希腊化时代”。是希腊文明和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的古老文明相融合的一种进程。希腊化既有希腊文化对非洲、亚洲文化的影响,也是希腊文化东方化的过程。重点1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考情分析】课程标准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中外历史纲要下)考 情 统 计 24年 安徽卷:古代埃及王表;北京卷:古巴比伦的国家治理;广东卷:古代文明的统一性;黑吉辽卷:斯巴达城邦公民意识;福建卷:古埃及统治权力合法性的强化/世界历史文明版本资源(非选择题);江苏卷:文化的内涵(非选择题)23年 全国新课标卷:古巴比伦王国的君主专制;福建卷:古代西亚的审美观念;天津卷:古代埃及的社会认同;河北卷: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湖南卷:葡萄酒的历史(非选择题)22年 山东卷:古代多元文明的特点(非选择题);天津卷:《荷马史诗》;海南卷:考古与古希腊历史;北京卷:古代文明交流;辽宁卷:古代埃及的自然崇拜核心热考 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及其成因课标问题一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问题] 上图是根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第一目绘制的思维导图,请完成图中填空。阅读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第二目“历史纵横——古代西亚文明的起源”,提取与上图中相对应的人类文明产生的相关具体信息。课标问题二 了解各文明古国的发展特点并分析、认识其成因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区域文明 形成前提 政治成就 文化成就古代两河流域 (公元前3500 年左右)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水源 由城市国家到统一国家;君主专制制度;《 》 、《吉尔伽美什》、洪水和方舟传说、60进制、战车 古代埃及 (公元前3500 年左右) 尼罗河为农业和交通提供便利 统一国家; 、法老专制;官僚系统较完善 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字、世界上第一部 、金字塔、莎草纸 古代印度 (公元前 3千纪) 印度河流域平原广阔;恒河流域逐步得到开发 形成一系列国家; (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 婆罗门教、佛教、《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古代中国 (约公元前 2070年) 黄河、长江流域平原地区 王位世袭;宗法分封,家国一体 甲骨文、青铜器等古代希腊 (公元前 2千纪) 南部和爱琴海中的部分岛屿,多山少平原 ,小国寡民;斯巴达和雅典分别实行寡头政治和民主政治 神话、戏剧、建筑、历史学、哲学等[地图解读] 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信息 说明各文明区的分布区域 世界上早期文明主要诞生于亚非欧大陆中纬度地区的大河流域,与农业的产生与发展密切相关各文明区的分布范围不断扩大 农耕文明具有扩张潜能,文明区域不断扩大各文明区逐渐连成一片 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强交流深层:受地理和历史条件的影响,古代文明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同时,文明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交流任务二 合作探究[问题] (1)据任务一中表格内容,概括早期区域文明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问题] (2)结合任务一中表格内容,分析大河文明政治成就具有相似之处的原因以及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政治成就不同的原因。[问题] (3)请从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尼罗河流域、古代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三处文明发源地中,任选一处并为其撰写解说词。(要求:解说词的结构分标题、开头、主体、结语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成果、历史遗存、著名人物、重要发明等)【真题演练】1.(2024·安徽卷,10)古代埃及王表通常是指按照年代次序罗列统治者形象、名字和头衔的文献。约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王表中的大量王名写于王名框中,王名框上一般刻画有代表荷鲁斯神的鹰隼形象。新王国(前1550—前1069年)时期,王表形制臻于成熟。据此可知,古代埃及王表( )[A] 说明了象形文字的缘起[B] 融合了宗教与王权的观念[C] 呈现了埃及神庙的兴衰[D] 展示了分裂与统一的场景2.(2024·黑吉辽卷,12)古姆诺帕里亚节起源于公元前7世纪中叶,是斯巴达城邦为纪念战争胜利而创设的重要节日,在每年最炎热的7月举行,历时数天。这期间,人们吟唱颂歌以纪念众神和斯巴达英雄,还举行少年和成人的体育表演。据此可知,该节庆有助于斯巴达( )[A] 维护民主政治稳定[B] 繁荣城邦经济[C] 凝聚城邦公民意志[D] 形成多神崇拜[深化拓展] 古代世界文明发展多元化的原因影响文明多元性的主要因素有地理环境、国家制度、经济类型、民族性格等。古代西亚 文明 古埃及 文明 古印度 文明 古希腊 文明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两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青铜时代;君主专制 处于干旱地区,但尼罗河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的发展;青铜时代;君主专制 雨水丰 沛;铁器 时代;种 姓制度 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形成城邦制度;铁器时代;公民政治(集体统治)不同时空形成的不同文明的特点:古代西亚和埃及文明产生于青铜时代,生产力相对低下,人类仍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与自然斗争,个体的独立性有限,因而较早形成专制统治和地区性大国;印度在雅利安人征服和国家形成过程中出现了严格的种姓制度;希腊城邦国家产生于铁器时代,农民有较强的独立性,形成不同程度的集体统治。重点2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考情分析】课程标准 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中外历史纲要下)考 情 统 计 24年 全国新课标卷:古代波斯的农业经营;山东卷:古代不同区域的年名;湖北卷:罗马帝国的统治;甘肃卷:罗马法的内容23年 全国甲卷:罗马法;山东卷:古代区域文明交流;广东卷:希腊化时代;湖南卷: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江苏卷:波斯帝国税收来源;辽宁卷:亚述帝国的贵族生活22年 广东卷:历史上的地中海世界(非选择题);天津卷:透视法绘画的发展(非选择题)核心热考 (1)古代帝国的统治;(2)古罗马的政治制度、法律、文化;(3)古代区域文明的交流课标问题一 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一、古代文明的扩展类型 农耕文明扩张,游牧民族扩张,海洋文明扩张方式/途径 ①武力扩张:古代埃及、西亚文明向周边地区扩张,亚历山大帝国、罗马的跨地域扩张等 ②对外移民:印欧人迁徙,古希腊人以移民方式建立众多城邦国家等 ③商业贸易: 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的桥梁 原因 ①农耕文明:需要更多的土地来养育增加的人口,发达的社会分工,较高的劳动效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 ②游牧文明:气候变化,人口增长,驯养马匹,机动性强,且较早掌握先进的冶铁技术意义 ①促进各文明的交流碰撞,有利于新文明的产生 ②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推动帝国的兴起,巩固和扩大了文明区,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二、古代世界的帝国国家 兴亡 统治概况 共性波斯 帝国 公元前6世纪兴起于 高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公元前4世纪晚期,被马其顿灭亡 制度、君权神授;行省制;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 ①建立方式:武力征服 ②社会性质:奴隶制大帝国 ③统治地域:地跨亚欧非三大洲 ④治理方式:君主专制与行省制度;重视修建道路 ⑤影响:征服具有破坏性;文明交流融合创新亚历 山大 帝国 兴起于巴尔干半岛;公元前4世纪晚期入侵波斯帝国,建立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①继承 基本制度,君权神授;地方实行行省制 ②推广 罗马 帝国 公元前1世纪建立,发展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5世纪后期, 灭亡 行省制;以罗马法、基督教维系统治;贸易繁荣、交通发达[地图解读] 亚历山大帝国形势图与2世纪初的罗马帝国对比信息 说明图中两大帝国的 疆界、统治范围 两大帝国均地跨欧亚非三洲,将古代西亚、古代埃及、古代希腊罗马文明连接起来判图依据:亚历山大帝国(马其顿位置、向东方扩张、灭波斯帝国、时间为4世纪晚期) 判图依据:罗马帝国(罗马位置、地中海为内海)图中亚历山大的行军路线 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深层:古代帝国的兴起源于文明的区域性扩展;两大帝国内文化具有多元性,其形成促进了古代西亚、古代埃及、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传承、传播与交流;战争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任务二 合作探究材料 在埃及,亚历山大不惧旅途艰险,亲自朝拜阿蒙神谕宣示所,感动得僧侣们直呼他是神的儿子。在巴比伦,他下令将薛西斯毁坏的马都克庙宇连同其他任何被波斯毁坏的庙宇都一一重建,他还亲自祭祀马都克。他不仅在一般城市,即使一些重要的大城市如苏萨、巴比伦等地也任命当地贵族出任总督。他号召马其顿士兵与当地居民联姻,并给予他们免税的优惠政策。他带头娶波斯帝国末代君主大流士三世的女儿为妻。亚历山大曾让三万波斯青年穿上马其顿服装,按马其顿的军训制度进行操练,组成一支强悍的骑兵队伍。——摘编自宋慧娟《评亚历山大》[问题] 据材料概括亚历山大帝国进行统治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帝国的形成所带来的区域性影响。【真题演练】1.(2024·全国新课标卷,30)公元前5世纪,波斯的一份契约记载,有商人承租了国王的私有水源、土地,并以土地收成支付租费;另一份契约记载,商人将份地、农具和种子等租给他人,承租人需要按要求支付小麦、扁豆、芝麻等。据此可知,当时波斯( )[A] 开始出现经营借贷业务的商人[B] 地租的征收以实物为主[C] 成为西亚最早使用契约的国家[D] 国王占有全部生产资料2.(2024·湖北卷,11)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为了维护统治,建立禁卫军并给予他们特殊待遇。后续皇帝不但遵循给禁卫军发放大量赏金的惯例,而且发放金额越来越大。禁卫军甚至认为皇帝的任命必须征得他们的同意。这显示罗马帝国( )[A] 军人集团威胁政权稳定[B] 经济繁荣提升军人待遇[C] 皇帝赏赐增强军队战力[D] 边境压力增加军费支出[深化拓展] 古代帝国兴起的条件及区域性影响1.兴起条件地理 因素 依靠大河或海洋的有利条件,便利了对外贸易和扩张经济 因素 农耕经济发达,商业和对外贸易发展,增强了实力政治 因素 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统一,较为完备的官僚机构和军事实力文化 因素 具有发达的文化并向周边地区扩展、渗透外交 因素 利用自身优势和军事实力,进行殖民扩张;吸收和借鉴不同地区的文明2.区域性影响:各大帝国扩张,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1)波斯帝国: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西亚和北非文明区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促进了帝国商业的繁荣。(2)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帝国的建立及希腊化世界的形成推进了从中亚、印度到东地中海、欧洲之间古代各文明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交往。(3)罗马帝国:地中海地区保持了200多年的和平,帝国在1—2世纪空前繁荣;罗马化使帝国统治下有着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的各个地区成为一体,客观上维系了罗马帝国的存在,促进了罗马帝国的强盛。课标问题二 认识古代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领域 传播 途径 趋势技术 传播 农耕技术 西亚→中亚、欧洲、北非 贸易往来、 人口迁徙、 军事征服 等 文明之间 交往不断 加强,相 互影响不 断扩大冶铁技术 →埃及、希腊 文化 传播 神话故事 西亚→希腊雕塑艺术 埃及→希腊字母 文字 西亚腓尼基文字向东西方的传播演变商贸 往来 沟通东西方的商贸往来等 任务二 合作探究[问题] (1)据任务一表格内容,概括古代早期人类文明交流的特点。材料 通过交流和传播,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发明创造往往成为各族人民,乃至人类共享的文明财富。从全球范围来看,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地区永远是施惠者;同样,也不会有一个地区永世处于受惠者的地位。施惠和受惠的地位常常是互相转换的,有的历史时期施惠和受惠是交相进行的;施惠者和受惠者一身而二任,只有或多或少的量的不同。——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问题] (2)提取材料信息,结合世界古代史有关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真题演练】1.(2023·山东卷,10)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据下图可知,人类文明交往( )[A] 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融合[B] 推动了区域文化的统一[C] 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D] 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内核2.(2022·北京卷,11)英国学者马丁·贝尔纳在其著作《黑色雅典娜:古典文明的亚非之根》中,批判了关于希腊文明起源的传统观点,提出希腊文明的源头在西亚和北非。下列希腊文明成果,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字母文字 ②雕塑艺术 ③民主政治 ④冶铁技术[A] ①②③ [B] ①②④[C] ①③④ [D] ②③④第25课时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重点1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标问题一填空:①农耕畜牧;②私有制;③阶级;④城市。信息提取:①大麦、小麦;狗、绵羊和山羊的骨骼;定居生活——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发端;②从事农业生产,具有灌溉知识,使用金属工具——生产力发展,生产效率提高;③以城市为中心的聚落逐渐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出现、发展;④拥有政治、宗教与军事权力的统治者与奉献产品的民众——阶级分化出现。课标问题二任务一汉谟拉比法典 楔形文字 君权神授 太阳历 种姓制度 巴尔干半岛 城邦制度任务二(1)特点:独立发展,多元特征。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交通条件有限;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及生产方式的不同。(任答三点即可)(2)具有相似之处的原因:文明诞生都在大河流域,气候适宜,以平原为主,是早期农业的发源地;地域广阔,有利于实现统一,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君主专制。政治成就不同的原因: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古希腊山地多,平原少,不利于形成地域性统一国家;但三面环海,地处三洲交界的优越地理位置,有利于发展工商业,政治上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带有一定的民主因素。(3)示例:古代尼罗河流域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于东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为农耕文明在这里产生创造了条件。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实行法老专制统治。古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三季。金字塔建筑不仅体现了法老的至上权威,而且证明了埃及人在建筑上和数学上的较高水平。莎草纸是古代埃及的主要书写材料。古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赠礼,它内容丰富、辉煌灿烂,成为人类世界宝贵的财富。[真题演练]1.B 根据材料“王表中的大量王名写于王名框中,王名框上一般刻画有代表荷鲁斯神的鹰隼形象”可知,古代埃及王表的内容里既有展现王权的方面,也有展现宗教的方面,故选B项;材料主要阐述的是古代埃及王表形制的内容和发展,没有文字发展的相关内容,没有提及埃及神庙的兴衰,无法由此展现出分裂与统一的场景,排除A、C、D三项。2.C 据材料可知,古姆诺帕里亚节期间,人们吟唱颂歌以纪念众神和斯巴达英雄,还举行少年和成人的体育表演,设立公共节日、举行节庆活动,塑造公民的共同经历和情感,有利于增强公民集体意识,维护城邦团结,凝聚城邦公民意志,故选C项;斯巴达实行的是寡头政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方面的内容,排除B项;多神崇拜在斯巴达早已有之,并非通过节庆来形成,排除D项。重点2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课标问题一任务一一、丝绸之路二、伊朗 君主专制 波斯帝国 希腊文化 西罗马帝国任务二措施:尊重被征服地区的宗教习俗;重修被战争毁坏的庙宇;优待被征服地区的贵族(社会上层);鼓励与被征服地区民族通婚;推广希腊文化。影响: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了一定破坏;巩固和扩大了文明区域;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与发展;推动东西方的经济联系与贸易往来;加强了区域内各文明间的碰撞和交流。[真题演练]1.B 根据材料“以土地收成支付租费”“支付小麦、扁豆、芝麻等”可知,当时波斯地租的征收以实物为主,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开始”与“最早”,排除A、C两项;材料中商人占有份地、农具,而非国王占有全部生产资料,排除D项。2.A 根据材料可知,奥古斯都建立禁卫军原本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但由于给予的特殊待遇和后续皇帝逐渐增加的大量赏金,禁卫军甚至认为皇帝的任命应征得他们的同意,这显示出军人集团的势力膨胀,影响皇权,威胁政权的稳定,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禁卫军势力过大影响政权,并未涉及军人待遇的提升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中皇帝赏赐的目的是维护统治,而非增强军队战力,且材料未涉及禁卫军战力变化,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边境压力和军费支出的关系,没有体现边境压力的增加,排除D项。课标问题二任务一西亚 丝绸之路任务二(1)时间:历史悠久;范围:欧亚非三洲内部;领域:广泛,涉及经济、文化、技术等;方向:希腊文化深受西亚与埃及文化影响;趋势:交流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也不断扩大。(2)示例论题 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受到其他地区的影响,同时向外传播阐 述 地区 古希腊 古罗马“受惠” 方面 受到古代西亚、埃及文学、艺术和文字的影响 受到古代希腊科学知识、文学、史学、哲学的影响“施惠” 方面 文字、文学艺术等成就传播到西亚、北非和欧洲其他地区 法律、文学、史学、建筑、历法等成就传到西亚、北非和欧洲其他地区方式 (途径) 人口迁徙、经贸往来、对外战争等总结 世界各地区的文明成就在交流互鉴中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真题演练]1.A 罗马共和国晚期,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罗马的疆域日益扩大,这推动了罗马与其他地区尤其是西亚地区的文明交流。据图片可知,亚述宫殿门、安息宫殿门和罗马凯旋门在形制上具有相似之处,说明人类文明交往促进文化艺术的融合,故选A项。材料中亚述宫殿门、安息宫殿门和罗马凯旋门在整体建筑风格上仍然存在差异,“文化的统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文化中心分布的改变,排除C项。材料通过拱门形制体现不同文明的相互影响,“重塑”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2.B 西亚地区的腓尼基字母,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故①正确;希腊最初的雕塑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塑,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故②正确;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雅典首先开创的,故③错误;冶铁技术起源于西亚,从那里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故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共76张PPT)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25课时【课时结构】[结构图示] [主要线索](1)伴随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逐渐迈向文明时代。(2)古代文明受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限制,交流有限,呈现出多元并存、独立发展的格局。(3)农耕文明的扩展,帝国的兴起,推动文明的交流与发展。【重要概念】希腊化时代:从 之间大约300年(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1世纪)被称为“希腊化时代”。是 和的古老文明相融合的一种进程。希腊化。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希腊文明西亚、埃及以及印度既有希腊文化对非洲、亚洲文化的影响,也是希腊文化东方化的过程重点1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考情分析】课程标准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中外历史纲要下)考 情 统 计 24年 安徽卷:古代埃及王表;北京卷:古巴比伦的国家治理;广东卷:古代文明的统一性;黑吉辽卷:斯巴达城邦公民意识;福建卷:古埃及统治权力合法性的强化/世界历史文明版本资源(非选择题);江苏卷:文化的内涵(非选择题)23年 全国新课标卷:古巴比伦王国的君主专制;福建卷:古代西亚的审美观念;天津卷:古代埃及的社会认同;河北卷: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湖南卷:葡萄酒的历史(非选择题)22年 山东卷:古代多元文明的特点(非选择题);天津卷:《荷马史诗》;海南卷:考古与古希腊历史;北京卷:古代文明交流;辽宁卷:古代埃及的自然崇拜核心热考 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及其成因课标问题一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学习探究[问题] 上图是根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第一目绘制的思维导图,请完成图中填空。阅读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第二目“历史纵横——古代西亚文明的起源”,提取与上图中相对应的人类文明产生的相关具体信息。[提示] 填空:①农耕畜牧;②私有制;③阶级;④城市。信息提取:①大麦、小麦;狗、绵羊和山羊的骨骼;定居生活——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发端;②从事农业生产,具有灌溉知识,使用金属工具——生产力发展,生产效率提高;③以城市为中心的聚落逐渐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出现、发展;④拥有政治、宗教与军事权力的统治者与奉献产品的民众——阶级分化出现。课标问题二 了解各文明古国的发展特点并分析、认识其成因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区域文明 形成前提 政治成就 文化成就古代两河流域 (公元前3500 年左右)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水源 由城市国家到统一国家;君主专制制度;《 》 、《吉尔伽美什》、洪水和方舟传说、60进制、战车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古代埃及 (公元前3500年 左右) 尼罗河为农业和交通提供便利 统一国家; 、法老专制;官僚系统较完善 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字、世界上第一部 、金字塔、莎草纸古代印度 (公元前 3千纪) 印度河流域平原广阔;恒河流域逐步得到开发 形成一系列国家; (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 婆罗门教、佛教、《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君权神授太阳历种姓制度古代中国 (约公元前 2070年) 黄河、长江流域平原地区 王位世袭;宗法分封,家国一体 甲骨文、青铜器等古代希腊 (公元前 2千纪) 南部和爱琴海中的部分岛屿,多山少平原 ,小国寡民;斯巴达和雅典分别实行寡头政治和民主政治 神话、戏剧、建筑、历史学、哲学等巴尔干半岛城邦制度[地图解读] 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信息 说明各文明区的分布区域 世界上早期文明主要诞生于亚非欧大陆中纬度地区的大河流域,与农业的产生与发展密切相关各文明区的分布范围不断扩大 农耕文明具有扩张潜能,文明区域不断扩大各文明区逐渐连成一片 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强交流深层:受地理和历史条件的影响,古代文明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同时,文明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交流任务二 合作探究[问题] (1)据任务一中表格内容,概括早期区域文明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提示] (1)特点:独立发展,多元特征。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交通条件有限;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及生产方式的不同。(任答三点即可)[问题] (2)结合任务一中表格内容,分析大河文明政治成就具有相似之处的原因以及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政治成就不同的原因。[提示] (2)具有相似之处的原因:文明诞生都在大河流域,气候适宜,以平原为主,是早期农业的发源地;地域广阔,有利于实现统一,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君主专制。政治成就不同的原因: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古希腊山地多,平原少,不利于形成地域性统一国家;但三面环海,地处三洲交界的优越地理位置,有利于发展工商业,政治上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带有一定的民主因素。[问题] (3)请从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尼罗河流域、古代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三处文明发源地中,任选一处并为其撰写解说词。(要求:解说词的结构分标题、开头、主体、结语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成果、历史遗存、著名人物、重要发明等)[提示] (3)示例:古代尼罗河流域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于东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为农耕文明在这里产生创造了条件。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实行法老专制统治。古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三季。金字塔建筑不仅体现了法老的至上权威,而且证明了埃及人在建筑上和数学上的较高水平。莎草纸是古代埃及的主要书写材料。古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赠礼,它内容丰富、辉煌灿烂,成为人类世界宝贵的财富。1.(2024·安徽卷,10)古代埃及王表通常是指按照年代次序罗列统治者形象、名字和头衔的文献。约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王表中的大量王名写于王名框中,王名框上一般刻画有代表荷鲁斯神的鹰隼形象。新王国(前1550—前1069年)时期,王表形制臻于成熟。据此可知,古代埃及王表( )[A] 说明了象形文字的缘起[B] 融合了宗教与王权的观念[C] 呈现了埃及神庙的兴衰[D] 展示了分裂与统一的场景【真题演练】B【解析】根据材料“王表中的大量王名写于王名框中,王名框上一般刻画有代表荷鲁斯神的鹰隼形象”可知,古代埃及王表的内容里既有展现王权的方面,也有展现宗教的方面,故选B项;材料主要阐述的是古代埃及王表形制的内容和发展,没有文字发展的相关内容,没有提及埃及神庙的兴衰,无法由此展现出分裂与统一的场景,排除A、C、D三项。2.(2024·黑吉辽卷,12)古姆诺帕里亚节起源于公元前7世纪中叶,是斯巴达城邦为纪念战争胜利而创设的重要节日,在每年最炎热的7月举行,历时数天。这期间,人们吟唱颂歌以纪念众神和斯巴达英雄,还举行少年和成人的体育表演。据此可知,该节庆有助于斯巴达( ) [A] 维护民主政治稳定[B] 繁荣城邦经济[C] 凝聚城邦公民意志[D] 形成多神崇拜C【解析】据材料可知,古姆诺帕里亚节期间,人们吟唱颂歌以纪念众神和斯巴达英雄,还举行少年和成人的体育表演,设立公共节日、举行节庆活动,塑造公民的共同经历和情感,有利于增强公民集体意识,维护城邦团结,凝聚城邦公民意志,故选C项;斯巴达实行的是寡头政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方面的内容,排除B项;多神崇拜在斯巴达早已有之,并非通过节庆来形成,排除D项。[深化拓展] 古代世界文明发展多元化的原因影响文明多元性的主要因素有地理环境、国家制度、经济类型、民族性格等。古代西亚 文明 古埃及 文明 古印度 文明 古希腊文明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两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青铜时代;君主专制 处于干旱地区,但尼罗河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的发展;青铜时代;君主专制 雨水丰 沛;铁器 时代;种 姓制度 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形成城邦制度;铁器时代;公民政治(集体统治)不同时空形成的不同文明的特点:古代西亚和埃及文明产生于青铜时代,生产力相对低下,人类仍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与自然斗争,个体的独立性有限,因而较早形成专制统治和地区性大国;印度在雅利安人征服和国家形成过程中出现了严格的种姓制度;希腊城邦国家产生于铁器时代,农民有较强的独立性,形成不同程度的集体统治。重点2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考情分析】课程标准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中外历史纲要下)考 情 统 计 24年 全国新课标卷:古代波斯的农业经营;山东卷:古代不同区域的年名;湖北卷:罗马帝国的统治;甘肃卷:罗马法的内容23年 全国甲卷:罗马法;山东卷:古代区域文明交流;广东卷:希腊化时代;湖南卷: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江苏卷:波斯帝国税收来源;辽宁卷:亚述帝国的贵族生活22年 广东卷:历史上的地中海世界(非选择题);天津卷:透视法绘画的发展(非选择题)核心热考 (1)古代帝国的统治;(2)古罗马的政治制度、法律、文化;(3)古代区域文明的交流课标问题一 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学习探究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一、古代文明的扩展类型 农耕文明扩张,游牧民族扩张,海洋文明扩张方式/途径 ①武力扩张:古代埃及、西亚文明向周边地区扩张,亚历山大帝国、罗马的跨地域扩张等②对外移民:印欧人迁徙,古希腊人以移民方式建立众多城邦国家等③商业贸易: 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的桥梁丝绸之路原因 ①农耕文明:需要更多的土地来养育增加的人口,发达的社会分工,较高的劳动效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②游牧文明:气候变化,人口增长,驯养马匹,机动性强,且较早掌握先进的冶铁技术意义 ①促进各文明的交流碰撞,有利于新文明的产生②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推动帝国的兴起,巩固和扩大了文明区,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二、古代世界的帝国国家 兴亡 统治概况 共性波斯 帝国 公元前6世纪兴起于 高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公元前4世纪晚期,被马其顿灭亡 制度、君权神授;行省制;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 ①建立方式:武力征服②社会性质:奴隶制大帝国③统治地域:地跨亚欧非三大洲④治理方式:君主专制与行省制度;重视修建道路⑤影响:征服具有破坏性;文明交流融合创新亚历 山大 帝国 兴起于巴尔干半岛;公元前 4世纪晚期入侵波斯帝国,建立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①继承 基本制度,君权神授;地方实行行省制 ②推广伊朗君主专制波斯帝国希腊文化罗马 帝国 公元前1世纪建立,发展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5世纪后期, 灭亡 行省制;以罗马法、基督教维系统治;贸易繁荣、交通发达西罗马帝国[地图解读] 亚历山大帝国形势图与2世纪初的罗马帝国对比信息 说明图中两大帝国的 疆界、统治范围 两大帝国均地跨欧亚非三洲,将古代西亚、古代埃及、古代希腊罗马文明连接起来判图依据:亚历山大帝国(马其顿位置、向东方扩张、灭波斯帝国、时间为4世纪晚期) 判图依据:罗马帝国(罗马位置、地中海为内海)图中亚历山大的行军路线 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深层:古代帝国的兴起源于文明的区域性扩展;两大帝国内文化具有多元性,其形成促进了古代西亚、古代埃及、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传承、传播与交流;战争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任务二 合作探究材料 在埃及,亚历山大不惧旅途艰险,亲自朝拜阿蒙神谕宣示所,感动得僧侣们直呼他是神的儿子。在巴比伦,他下令将薛西斯毁坏的马都克庙宇连同其他任何被波斯毁坏的庙宇都一一重建,他还亲自祭祀马都克。他不仅在一般城市,即使一些重要的大城市如苏萨、巴比伦等地也任命当地贵族出任总督。他号召马其顿士兵与当地居民联姻,并给予他们免税的优惠政策。他带头娶波斯帝国末代君主大流士三世的女儿为妻。亚历山大曾让三万波斯青年穿上马其顿服装,按马其顿的军训制度进行操练,组成一支强悍的骑兵队伍。——摘编自宋慧娟《评亚历山大》[问题] 据材料概括亚历山大帝国进行统治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帝国的形成所带来的区域性影响。[提示] 措施:尊重被征服地区的宗教习俗;重修被战争毁坏的庙宇;优待被征服地区的贵族(社会上层);鼓励与被征服地区民族通婚;推广希腊文化。影响: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了一定破坏;巩固和扩大了文明区域;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与发展;推动东西方的经济联系与贸易往来;加强了区域内各文明间的碰撞和交流。1.(2024·全国新课标卷,30)公元前5世纪,波斯的一份契约记载,有商人承租了国王的私有水源、土地,并以土地收成支付租费;另一份契约记载,商人将份地、农具和种子等租给他人,承租人需要按要求支付小麦、扁豆、芝麻等。据此可知,当时波斯( )[A] 开始出现经营借贷业务的商人[B] 地租的征收以实物为主[C] 成为西亚最早使用契约的国家[D] 国王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真题演练】B【解析】根据材料“以土地收成支付租费”“支付小麦、扁豆、芝麻等”可知,当时波斯地租的征收以实物为主,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开始”与“最早”,排除A、C两项;材料中商人占有份地、农具,而非国王占有全部生产资料,排除D项。2.(2024·湖北卷,11)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为了维护统治,建立禁卫军并给予他们特殊待遇。后续皇帝不但遵循给禁卫军发放大量赏金的惯例,而且发放金额越来越大。禁卫军甚至认为皇帝的任命必须征得他们的同意。这显示罗马帝国( )[A] 军人集团威胁政权稳定[B] 经济繁荣提升军人待遇[C] 皇帝赏赐增强军队战力[D] 边境压力增加军费支出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奥古斯都建立禁卫军原本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但由于给予的特殊待遇和后续皇帝逐渐增加的大量赏金,禁卫军甚至认为皇帝的任命应征得他们的同意,这显示出军人集团的势力膨胀,影响皇权,威胁政权的稳定,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禁卫军势力过大影响政权,并未涉及军人待遇的提升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中皇帝赏赐的目的是维护统治,而非增强军队战力,且材料未涉及禁卫军战力变化,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边境压力和军费支出的关系,没有体现边境压力的增加,排除D项。[深化拓展] 古代帝国兴起的条件及区域性影响1.兴起条件地理 因素 依靠大河或海洋的有利条件,便利了对外贸易和扩张经济 因素 农耕经济发达,商业和对外贸易发展,增强了实力政治 因素 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统一,较为完备的官僚机构和军事实力文化 因素 具有发达的文化并向周边地区扩展、渗透外交 因素 利用自身优势和军事实力,进行殖民扩张;吸收和借鉴不同地区的文明2.区域性影响:各大帝国扩张,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1)波斯帝国: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西亚和北非文明区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促进了帝国商业的繁荣。(2)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帝国的建立及希腊化世界的形成推进了从中亚、印度到东地中海、欧洲之间古代各文明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交往。(3)罗马帝国:地中海地区保持了200多年的和平,帝国在1—2世纪空前繁荣;罗马化使帝国统治下有着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的各个地区成为一体,客观上维系了罗马帝国的存在,促进了罗马帝国的强盛。课标问题二 认识古代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领域 传播 途径 趋势技术 传播 农耕技术 西亚→中亚、欧洲、北非 贸易往来、 人口迁徙、 军事征服等 文明之间交往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不断扩大冶铁技术 →埃及、希腊文化 传播 神话故事 西亚→希腊雕塑艺术 埃及→希腊字母 文字 西亚腓尼基文字向东西方的传播演变商贸 往来 沟通东西方的商贸往来等丝绸之路西亚任务二 合作探究[问题] (1)据任务一表格内容,概括古代早期人类文明交流的特点。[提示] (1)时间:历史悠久;范围:欧亚非三洲内部;领域:广泛,涉及经济、文化、技术等;方向:希腊文化深受西亚与埃及文化影响;趋势:交流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也不断扩大。材料 通过交流和传播,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发明创造往往成为各族人民,乃至人类共享的文明财富。从全球范围来看,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地区永远是施惠者;同样,也不会有一个地区永世处于受惠者的地位。施惠和受惠的地位常常是互相转换的,有的历史时期施惠和受惠是交相进行的;施惠者和受惠者一身而二任,只有或多或少的量的不同。——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问题] (2)提取材料信息,结合世界古代史有关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提示] (2)示例论题 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受到其他地区的影响,同时向外传播阐 述 地区 古希腊 古罗马“受惠” 方面 受到古代西亚、埃及文学、艺术和文字的影响 受到古代希腊科学知识、文学、史学、哲学的影响“施惠” 方面 文字、文学艺术等成就传播到西亚、北非和欧洲其他地区 法律、文学、史学、建筑、历法等成就传到西亚、北非和欧洲其他地区方式 (途径) 人口迁徙、经贸往来、对外战争等总结 世界各地区的文明成就在交流互鉴中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1.(2023·山东卷,10)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据下图可知,人类文明交往( )[A] 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融合[B] 推动了区域文化的统一[C] 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D] 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内核【真题演练】A【解析】罗马共和国晚期,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罗马的疆域日益扩大,这推动了罗马与其他地区尤其是西亚地区的文明交流。据图片可知,亚述宫殿门、安息宫殿门和罗马凯旋门在形制上具有相似之处,说明人类文明交往促进文化艺术的融合,故选A项。材料中亚述宫殿门、安息宫殿门和罗马凯旋门在整体建筑风格上仍然存在差异,“文化的统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文化中心分布的改变,排除C项。材料通过拱门形制体现不同文明的相互影响,“重塑”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2.(2022·北京卷,11)英国学者马丁·贝尔纳在其著作《黑色雅典娜:古典文明的亚非之根》中,批判了关于希腊文明起源的传统观点,提出希腊文明的源头在西亚和北非。下列希腊文明成果,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字母文字 ②雕塑艺术 ③民主政治 ④冶铁技术[A] ①②③ [B] ①②④[C] ①③④ [D] ②③④B【解析】西亚地区的腓尼基字母,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故①正确;希腊最初的雕塑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塑,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故②正确;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雅典首先开创的,故③错误;冶铁技术起源于西亚,从那里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故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4·山东聊城二模)“从佃耕的农人那里收到的地租、牧群的头数、牲畜所需的饲料的量、下次播种所需的种子的量,以及关于灌溉设施和灌溉计划的一切复杂的细节,都得上账或记录。管理事项和账目,是用削成三角尘头的芦苇秆当笔,刻写在泥板上;然后将泥板烘干,以便于保存。”这可以说明( )[A] 收取地租成为西亚普遍现象[B] 象形文字已经逐渐走向成熟[C] 生产实际需要推动文字产生[D] 经济发展促使埃及文明稳定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为了有效管理地租、牧群、资源分配和灌溉计划等复杂事务,人们发明和使用了一套书写系统。这可以看出生产实际需要推动文字产生和发展,故选C项。材料主要表明文字在生产实践中产生,没有体现“收取地租”的现象,排除A项。材料主要表现为文字的产生,并未具体到象形文字走向成熟,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生产实际需要推动文字产生”,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2.(2024·山东烟台一模)《汉谟拉比法典》对于土地的转让、出租、抵押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如“田园房屋由自行买得,则得以之遗赠其妻,亦得以抵偿债务”。这表明古巴比伦王国( )[A] 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B] 着力于强化国王的专制统治[C] 承认并保护土地的私有产权[D] 法律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C【解析】据材料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对土地的处分权进行了保护,体现出对于私有产权的保护与尊重,故选C项;材料是法律对土地的转让、出租和抵押的规定,不是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王权的规定,排除B项;《汉谟拉比法典》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但材料中对土地所有者私有产权的保护,不只涉及奴隶主贵族,排除D项。3.(2024·河南安阳期末)古巴比伦国王在奖给大臣的石刻地契中,对背约者的诅咒是:“愿阿达德,天地之渠长,使碱土围其田,令大麦饥渴,绿色永绝!”另一石契碑的诅咒为:“愿阿达德败其田,绝粒麦于垅上,生碱草替大麦,取碱土代清泉!”由此可知,当时的古巴比伦( )[A] 面临着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B] 形成了完备的法律和契约体系[C] 封建庄园经济占据统治地位[D] 国王是政教合一的最高统治者A【解析】材料反映了古代西亚的两段石刻地契中,有对背约者的诅咒,内容的共同点是如违约,土地、水源将受到破坏,庄稼绝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些誓言反映了当时西亚出现了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法律,排除B项。封建庄园经济占据统治地位描述的是中古西欧的社会特征,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古巴比伦不是政教合一国家,排除D项。4.(2025·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约公元前5000年,埃及拉姆拉山丘生活着一个混合了地中海与撒哈拉以南人种的族群。他们有花岗岩工具、陶质烘烤用具和碗盘,有用兽骨做成的配饰,以及女性佩戴的用云母片岩制成的罗非鱼式样的首饰。这可用于佐证当时埃及( )[A] 物质文化丰富多样[B] 同苏美尔文明交流频繁[C] 国家统一经济繁荣[D] 即将进入母系氏族社会A【解析】据材料可知,约公元前5000年埃及拉姆拉山丘的族群拥有多种材质的工具、用具和首饰,如花岗岩工具、陶质烘烤用具、兽骨配饰、云母片岩首饰等,这可以佐证当时埃及的物质文化丰富多样,故选A项;材料中未体现与苏美尔文明的交流,且此时苏美尔文明尚未真正产生,排除B项;仅从这一地区族群用具的情况不能推断出国家统一和经济繁荣,且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才实现初步统一,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族群物质生活情况,并没有其他更多信息,无法推断出埃及在当时即将进入母系氏族社会的结论,排除D项。5.(2024·湖南长沙二模)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录道:“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伏异路。内外宗枝,姻媾不杂。”文中描述的这一制度( )[A] 根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的宗教传统[B] 有利于古代印度各阶层的团结[C] 导致古代印度频繁遭受外族的入侵[D] 凸显了古代印度文化的等级性D【解析】由“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伏异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是印度种姓制度,其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凸显了古代印度文化的等级性,故选D项;婆罗门教的说教,为这一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但并不是这一制度产生的根源,排除A项;这一制度人为地将社会划分为森严的等级,不利于古代印度各阶层的团结,排除B项;这一制度导致古代印度社会缺乏凝聚力,可能给外族入侵以可乘之机,但不是导致外族入侵频繁的原因,排除C项。6.(2024·河北石家庄二模)根据下表得出的共同结论是( )A出处 史料[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雅典政制》 “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任何人都有自愿替被害人要求赔偿的自由,以及向陪审法庭申诉的权利,这一点据说便是群众力量的主要基础,因为人民有了投票权利,便成为政府的主宰了。”[古希腊] 普鲁塔克 《希腊罗马名人传》 “一个人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英] 哈蒙德 《希腊史》 “他把国家置于党派或氏族之上,他要求一切公民都参与国家事务。……他的法律经宗教仪节而赋有神圣之意:每一个公民都宣誓遵从。”[A] 集体主义是城邦政治的重要原则 [B] 城邦至上是希腊化世界的共识[C] 直接民主破坏了城邦秩序的稳定 [D] 公民的参政权受到了法律保护【解析】据材料“这一点据说便是群众力量的主要基础”“一个人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要求一切公民都参与国家事务”可知,亚里士多德等人在著作中多次强调群众的力量,且说明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重要性,这体现了集体主义是城邦政治的重要原则,故选A项;材料中亚里士多德强调群众力量的基础,并未强调城邦至上,且材料中不能得出空间为“希腊化世界”,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出直接民主对城邦秩序的影响,排除C项;仅第三则史料提到了“法律”,排除D项。7.(2024·山东青岛一模)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半岛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日照充足,但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地势崎岖、土地贫瘠,可耕地范围大约只有30%~40%。城邦居民的正常生活以及城邦秩序的维护逐渐依赖于粮食进口。这些状况( )[A] 阻碍了农耕文明的诞生[B] 导致人口总数趋于稳定[C] 决定了小国寡民的政体特征[D] 为城邦海外殖民提供了动因D【解析】据题干“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地势崎岖、土地贫瘠”“可耕地范围大约只有30%~40%”“依赖于粮食进口”及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古希腊人不得不从事商业活动和以对外殖民(或移民)的方式发展海外贸易,这说明题干所述状况为古希腊城邦海外殖民提供了动因,故选D项;“诞生”说法错误,材料中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利于农耕文明的发展,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古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对海外殖民(或移民)的影响,并没有述及对“人口”的影响,排除B项;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其小国寡民政体特征的影响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决定”因素,排除C项。8.(2024·广东湛江一模)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在《贝希斯敦铭文》中宣称:“我统治他们,他们向我交纳贡赋。凡我对他们所下的命令,他们都执行;凡我制定的法律,他们也都遵守。”然而,直到公元前4世纪,帝国的官方文书,仍需要以帝国境内多种文字发布。这表明当时的波斯帝国( )[A] 君主专制统治加强[B] 官方文书适用范围广泛[C] 中央集权程度有限[D] 国家治理水平不断提升C【解析】据材料信息“帝国的官方文书,仍需要以帝国境内多种文字发布”可知,当时的波斯帝国并没有使用统一的官方文字,中央集权程度有限,故选C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央集权问题,不是君主专制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文书适用于哪些领域,不能得出“适用范围广泛”的结论,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从大流士一世到公元前4世纪,波斯帝国的官方文书仍需用多种文字发布,“国家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9.(2024·山东潍坊一模)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后,意图推行波斯的跪拜礼。有人认为,“用过分的礼拜把一个凡人捧上天,这就等于用敬人的方法去敬神,从而把神贬为凡人,使神受到不应有的污辱”,这一观点得到大部分希腊人支持。这反映了( )[A] 帝国统治方式的分歧[B] 文化交融中存在冲突[C] 人神之间关系的演变[D] 文明交流途径多样化B【解析】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后,意图推行波斯的跪拜礼,但受到希腊人的反对,体现了波斯文化在亚历山大帝国遭到反对,反映出希腊文化与波斯文化交融中存在冲突,故选B项;亚历山大继承了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但材料“跪拜礼”等强调礼节和文化,并非统治方式,排除A项;材料表明亚历山大的意图受到希腊人的反对,但并未说明这一政策的实行结果,体现不出神与人关系的演变,排除C项;亚历山大的意图仅体现其向波斯帝国学习,并未强调文明交流途径,排除D项。10.(2024·山西太原一模)罗马共和国在《十二铜表法》颁布的第二年,又颁布了《瓦列里乌斯—赫拉提乌斯法》,其中规定,任何人不能选举人民对他没有上诉权的官吏,违者处以死刑,杀死违者的人不受法令制裁。这一规定( )[A] 否定了《十二铜表法》[B] 体现了平民的政治诉求[C] 对法律程序提出挑战[D] 限制贵族担任重要官职B【解析】 《瓦列里乌斯—赫拉提乌斯法》规定了任何人不能选举人民对他没有上诉权的官吏,即确认了人民有权对选举的官吏提出上诉,是对公民权益的维护,体现了平民的政治诉求,故选B项;材料中并没有关于否定《十二铜表法》的信息,排除A项;该法律并未对法律程序提出挑战,排除C项;这一规定主要针对公民的上诉权,并没有对贵族担任重要官职提出明确的限制,排除D项。11.(2025·四川高考适应性考试)公元1世纪,罗马公民见到奥古斯都行举手致敬礼;到公元3世纪晚期,所有公民见到最高统治者都要俯伏在地。这一变化表明罗马( )[A] 奴隶制的盛行[B] 君主权力强化[C] 实行政教合一[D] 国力达到鼎盛B【解析】罗马公民见到最高统治者由“行举手致敬礼”到“俯伏在地”,这一变化体现了最高统治者权威增强,说明罗马君主权力强化,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罗马公民对最高统治者行礼的变化,与奴隶制无关,排除A项;这一时期的罗马不是政教合一的国家,排除C项;罗马帝国在1—2世纪空前繁荣,3世纪之后,罗马帝国陷入危机,排除D项。12.(2024·山东潍坊二模)2世纪,印度地区出现了犍陀罗佛教艺术雕像。在一雕像中,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一手握金刚杵,一手持拂尘,身着希腊式服装,以佛教护法的身份出现在释迦牟尼的身旁。该雕像( )[A] 体现了佛教艺术西传的影响[B] 反映了种姓制度浸染佛教艺术[C] 凸显了印度文明世俗化倾向[D] 提供了东西方交流的一手史料D【解析】 根据材料“印度地区”“宙斯之子……一手握金刚杵,一手持拂尘,身着希腊式服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度出现的佛教艺术雕像有希腊文化的元素,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这一雕像为研究东西方交流提供了一手史料,故选D项;材料是印度地区出现的佛教艺术雕像中有希腊文化的元素,而非佛教艺术西传,排除A项;种姓制度是一种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的制度,排除B项;世俗化是指宗教的影响逐渐减弱,社会生活更加理性化、多元化和个人化,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题,共14分)13.(14分)(2024·山东潍坊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从苏美尔到波斯:管窥古代驿路体系的发展在古代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人员与信息的流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确保国家统治的稳定,人类文明早期阶段的许多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开展道路建设并发展驿路体系。视角一 苏美尔驿站的建立公元前3千纪。苏美尔城邦国家建立,沟通这些城邦之间往来的需求促使驿站系统初具雏形。到公元前21世纪,苏美尔人驿站的建设和管理更加完善,分为总管、生产部门、服务部等五大部门。苏美尔人驿站只服务于从事公务的政府人员。苏美尔人国家灭亡后,两河流域南部地区的驿站及交通网络迅速衰落。视角二 亚述邮驿制度的改进公元前1千纪的亚述帝国时期。国家内的邮驿采用了更为先进的中继系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信件和信使的分离,从而使信件在到达一个驿站后立刻换成新的信使和骡子进行传递。中继系统只提供给国家高级官员使用,从地中海岸边到亚述帝国腹地的御道全长达700多千米,利用中继系统在这条御道的首尾两端传递信息,只需花费不到5天的时间。视角三 波斯帝国道路的完善在继承亚述帝国邮驿系统的基础上,波斯帝国最终建立起闻名于世的交通网络。同苏美尔人和亚述人类似,波斯人的道路系统并不对私人商路开放。所有执行公务的人员在各级道路往来通行时,都需持有国王或地方总督签发的旅行许可文件。波斯帝国在御道每隔20千米左右的位置建设驿站,利用信使和专门挑选的快马类似接力赛跑一样依次传递信件,可以在12天内横跨超过2 500千米的距离。——摘编自李智《从苏美尔到波斯:古代西亚驿路体系的发展与特点》(1)根据材料,分析古代西亚驿路体系发展的原因,并概括古代西亚驿路体系发展的特点。(8分)【答案】 (1)原因:加强帝国内部的交流;提升帝国对地方的统治效率。(2分)特点:驿路体系建设起步早;跨越范围广;建设和管理逐步完善;服务于国家治理的需要。(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西亚驿路体系发展的认识。(6分)【答案】 (2)驿路体系的运营和发展反映着国家政权的兴衰;推动了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推动了人类文明整体的进步与发展。(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25课时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docx 第25课时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练习,含解析).docx 第九单元 第25课时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