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第30课时 文官制度、法律教化、民族国家与国际法(课件 学案 练习)202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 世界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单元 第30课时 文官制度、法律教化、民族国家与国际法(课件 学案 练习)202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 世界史

资源简介

(共59张PPT)
文官制度、法律教化、民族国家与国际法
第30课时
【考情分析】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及影响(选择性必修1)
(2)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选择性必修1)
(3)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选择性必
修1)
考 情 统 计 24年 江苏卷:维也纳体系;北京卷:《万国公法》
23年 山东卷: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湖南卷:薛福成谈“公法”/近代欧洲国家主权意识
22年 辽宁卷:英国文官分类管理制度;山东卷:《万国公法》;北京卷:国际法
核心热考 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主权意识的增强;近代国际法的形成、影响
【课时结构】
[结构图示] [主要线索]
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高效的官员录用制度,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探索和建立起考试选拔的文官制度,以规避政党更替造成的政府工作动荡。西方法律发展也有自己的路径,在罗马法的基础上,英国和法国分别发展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强调司法独立,保护个人权利。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规范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的国际法也逐渐形成并成熟。
【重要概念】
民族国家: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出现是一个历史过程,它是对传统的继承发展。它的前提是中央集权国家的出现,以及人民对国家、民族认同意识的增强,最后发展到国家主权至上,人民对国家的忠诚取代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政府权力的合法性要得到国民的认可,民族国家形成。
课标问题一 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及影响。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学习探究
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
一、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
1.背景
传统官制 的弊端 “恩赐官职制”、个人徇私、“ ”等造成腐败泛滥,严重影响政府工作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
政党分肥制
国家管理职能
工业革命 的推动 工业革命后, 急剧扩展,亟须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
教育发展 的影响 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
政党更替
2.建立
(1)英国
时间 目的/原因 概况
18世 纪初 防止国王通过任命官员干预议会活动 规定除了大臣以外,其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
19世 纪初 保证政府工作不受 的影响 开始设立 职位。政府的官员分为政务官和
常务次官
事务官
1855年 人们对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中政府的管理能力强烈不满 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
1870年 进一步完善文官制度 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委员会有权独立决定文官的基本录用条件,文官制度最终确立
(2)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①美国: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建立了文官制度。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文官制度最终建立起来。
3.特点和影响
(1)特点
① 考试和 录用。
②政治 和忠实履职。
③职务 和论功晋升。
公开
择优
中立
常任
(2)影响
①积极: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 和 ,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②消极: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文官人数急剧膨胀,增加国家
;文官的层次越来越多,出现争权夺利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工作效率。
稳定性
持续性
财政负担
二、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1.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
进程 内容
渊源 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罗马民法大全》等
发展 “日耳曼法” 中古时期作为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
教会法 教会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和颁布
普通法系(“英美法系”) 以 为主要法律渊源,遵循先例;法官地位突出,可创立、解释先例;主要涵盖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民法系(“大陆法系”) 以 为主要法律渊源,强调宪法,一般不承认判例效力,明确立法和司法的分工,法官作用不太突出;主要涵盖法、德、意、日等
判例法
成文法
2.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局限
(1)基本特征
方面 特征
国家权力结构 坚持 、三权分立
法律内容 注重保护
司法实践 坚持 和
权力制衡
个人权利
程序公正
无罪推定
(2)局限
①确认了 ,每个人财产的多少往往决定着法律地位的高低。
②对个人权利的认定也有逐渐改进的过程。直到20世纪,黑人、原住民和妇女还在为享有完全的公民权积极斗争。
私有财产制度
3.宗教伦理与教化
(1)基督教的宗教伦理与教化
①表现
文化 教士搜集、抄录经典,保存了古典文化,但更重要的任务是宣讲教义
教育 开办学校,学习内容虽以宗教为目的,但在教育和文化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常 生活 介入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社会伦 理道德 告诫人们必须孝敬父母等,要求人们逆来顺受、忍受世间的一切痛苦
②影响:基督教的 和 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
(2)宗教改革后的新教
宗教伦理
主 张 ①反对 ,主张信徒自己阅读《圣经》,理解教义
②提倡节俭和 的态度
③鼓励人们发财致富
影 响 ①进步性: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
②局限性:仍坚持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束缚人们的行为,麻醉人们的思想;排斥其他教派,引起多次宗教冲突
教化作用
教皇权威
积极入世
(2022·辽宁卷,15)20世纪初,英国建立文官分类管理制度,采用品位分类的办法。品即官阶,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位即职位,代表权力、职资和任务。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改变。这反映了(  )
[A] 贵族传统的延续 [B] 官员地位的降低
[C] 党派干预的加强 [D] 政府职能的扩大
【真题演练】
A
【解析】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文官分类管理制度将品位分开,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的官阶不会随着官员的权力、职资和任务变动而改变,“等级”体现出英国贵族等级传统的延续,故选A项;官员地位的降低与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的官阶不变矛盾,排除B项;英国政府采用品位分类的办法管理文官不能说明其党派干预的加强,排除C项;文官职位变动而官阶不变,不能说明英国政府职能有所扩大,排除D项。
课标问题二 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
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1.专制王权国家
背 景 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②宗教改革运动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表 现 ①1534年,英国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②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
2.民族国家的形成
背景 ①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②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不仅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还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表现 ①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
②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
特点 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
[图解历史]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战争与和平法
国际 法形 成 背景 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国家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过程 ①1625年《 》确定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②1648年, 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 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③1815年, 体系以 、 为特征;国际法应用范围扩展;签订国际公约,制定战争法规;实行双重标准,导致国际冲突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国际会议
维也纳
大国协调
欧洲均势
外交 制度 建立 17世纪,欧洲国家的君主们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 逐渐建立
发展 1815年,维也纳体系建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
意义 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
近代外交制度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一 在拿破仑发动大规模征服西欧的战争以前,西欧民族主义情感并不强烈,特别是在封建贵族领主割据的情况下,国王很难得到民众的拥戴。中世纪西欧有一句谚语,“我的主人的主人不是我的主人”,民众对国王没有直接效忠的义务。欧洲人普遍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又分为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等几个教派,当时人们对同一教派的认同,超过对国王的认同。拿破仑战争之后,“欧洲已经不再是一盘散沙,许多民族都已团结起来,从而形成一个个结晶化的民族国家。它们各自分道扬镳,使他的个人神化主义的假定无法实现”。
——摘编自丁冬汉
《现代国家政治能力建构的逻辑》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拿破仑战争以前“西欧民族主义情感并不强烈”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拿破仑战争在欧洲民族国家形成中的
作用。
[提示] (1)原因:封君封臣制度的影响;基督教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作用:打击封建势力;促进民族意识觉醒,推动欧洲文化重构;强化国家意识。
材料二 近代国际法话语权体系依托资本主义国家崛起而实现,主要适用于欧洲主权国家之间。西方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优势,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法推广至全球,将非西方国家置于它们单方确立的国际法之下。在这一进程中,主权平等原则得到承认,但这只是欧洲范围内的有限承认,如柏林会议商讨非洲国家的国际公约时,列强是以西方的文明标准决定非洲国际事务,非洲国家却无从参与。近代国际法话语权体系偏离了主权平等原
则,这种单一性的话语权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法的“国际”属性。
——据冯胜勇《国际法史背后
国际法话语权体系的现代性反思》整理
[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国际法话语权体系。
[提示] (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崛起的产物;规范了国际秩序;将国际关系纳入法制化轨道;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平等;欧洲主导;损害了亚非拉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2023·山东卷,11)1648年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承认了瑞士和荷兰独立,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国界;1815年形成的维也纳体系,恢复了拿破仑战争前的欧洲均势,创立和重建了一些国家。这反映了欧洲(  )
[A] 国际协调机制更趋合理
[B] 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增强
[C] 各国完成了向民族国家转变
[D] 大国主导的政治格局被打破
【真题演练】
B
【解析】 从17世纪中期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承认瑞士和荷兰独立,到19世纪初维也纳体系创立和重建一些国家,均反映了对民族国家主权意识增强的认可,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协调机制,且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维也纳体系都体现出强权政治色彩,国际协调机制并不合理,排除A项;“各国完成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也纳体系强调大国协调,排除D项。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湖南长沙一模)1864年,赢得连任的林肯总统为争取在众议院中通过废除奴隶制的宪法修正案,专门安排政治掮客收买民主党的边缘议员,通过允诺这些落选者以行政职务换取对方支持,最终得以实现法律上废除奴隶制的目标。这(  )
[A] 反映了选官制度存在弊端 [B] 显示出种族歧视根深蒂固
[C] 根源于政党控制美国政治 [D] 推动了议会体制发展完善
A
【解析】 材料反映出林肯为换取民主党边缘议员的支持,允诺他们行政职务,这反映出官员的选拔过程中存在将官职作为礼品或商品,私相授受的情况,反映了选官制度存在弊端,A项正确;B项与材料无直接关联,排除;“根源于政党控制美国政治”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议会体制”,排除D项。
2.(2024·福建厦门模拟)下面是为英国建立常任文官制度时的报告,由此推知(  )
B
(1)通过建立适当的考试系统,选拔能干的人才从事公共服务。
(2)成绩突出的公共服务人员可以得到晋升,能够胜任工作的人员可以得到最高奖励,以此鼓励公共服务人员勤勉的工作态度和进取心。
——《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1854年)
[A] 选官制度改革具有渐进性
[B] 官员选拔优胜劣汰
[C] 政党分肥制度存在弊端
[D] 事务官地位得到提升
【解析】 据材料“选拔能干的人才”“成绩突出……晋升”“能够胜任工作的人员可以得到最高奖励”可知,这份报告强调选拔、提拔能力突出的人才和奖励胜任工作的人员等,体现官员选拔优胜劣汰,故选B项;材料只呈现1854年《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没有表述接下来文官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过程,无法体现选官制度改革具有渐进性,排除A项;政党分肥制存在弊端是英国官员录用制度改革的原因之一,且据材料不能推出政党分肥制度存在弊端,排除C项;事务官即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报告中是规定成绩突出的人员可以得到晋升,并没有提升事务官本身地位,排除D项。
3.(2024·湖南永州一模)下表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英国政府文官数量。
A
年份 1891年 1901年 1911年 1914年
文官数 量/人 79 241 116 413 172 352 280 900
年份 1922年 1939年 1943年 —
文官数 量/人 317 721 387 400 710 600 —
据表格可知,英国政府文官数量的变化(  )
[A] 适应了政府职能的扩大
[B] 缓和了社会的阶级矛盾
[C] 扩大了执政党的阶级基础
[D] 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主导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英国政府文官数量显著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以来,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文官数量的增加适应了政府职能扩大的需要,故选A项。文官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并不能缓和社会的阶级矛盾,排除B项。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保持中立,并不能扩大执政党的阶级基础,排除C项。文官数量的增加与强化政府对经济的主导之间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4.(2024·北京房山一模)一份法庭档案记载:农奴被控告对庄园主运草的任务没有完成。这几个被指控的农奴却坚持自己没有违反庄园规定的义务。为此,法庭查阅了有关佃户劳役的惯例,然后确认:这些农奴有义务在草地里或领主庭院中将牧草垛起,但没有义务将牧草装上马车。材料中讲到这一案件确认的法律依据有可能是(  )
[A] 《汉谟拉比法典》 [B] 《罗马民法大全》
[C] “日耳曼法” [D] 教会法
C
【解析】 中古时期,各日耳曼王国在记载和整理日耳曼人部落习惯法的基础上编纂了一批成文法,称为“日耳曼法”,作为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因此材料中案件确认的法律依据有可能是“日耳曼法”,C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涉及的是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贷等多个方面,排除A项。《罗马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排除B项。教会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和颁布教会法,排除D项。
5.(2024·山东威海测试)以下为1804年《法国民法典》部分条款内容。这些条款(  )
C
●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所有权是一种绝对、永久和排他的权利
●婚姻是世俗男女之间一种基于合意的关系
[A] 巩固了共和体制 [B] 摒弃了罗马法的原则
[C] 带有一定革命性 [D] 推动了司法程序公正
【解析】 据材料可知,这些条款有利于维护私人财产和权利不受侵犯,据此可知,这些规定带有一定革命性,故选C项;1799年,拿破仑发动军事政变,建立军事独裁统治,但他实行帝制,说明《法国民法典》并不是巩固了共和体制,排除A项;《法国民法典》部分内容是对罗马法的继承,而不是“摒弃”,排除B项;材料述及的是《法国民法典》部分条款的内容,与“司法程序”无关,排除D项。
6.(2024·广东茂名二模)中世纪初,西欧教会曾规定7代内禁婚,13世纪将限制缩小到4代,但在闭塞的社会里,都难以实施。从中世纪教堂结婚登记簿发现,“在一般村庄里大概至少有一半不自由人有一个共同的玄祖,其间包括未来的新娘和新郎”。这反映(  )
[A] 庄园经济影响社会交往 [B] 封建领主权力高度集中
[C] 教皇权威受到极大冲击 [D] 农奴漠视婚姻伦理观念
A
【解析】 据材料大意可知,中世纪时教会禁止近亲结婚,但是在闭塞的社会里很难实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西欧经济上实行庄园制,庄园经济上自给自足,相对封闭,在这种闭塞的社会里,社交圈子狭窄,因而会出现较普遍的近亲结婚现象,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世纪西欧庄园经济相对闭塞的环境影响婚姻关系,并未涉及封建领主的权力,且封建领主权力高度集中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中世纪西欧人们的婚姻关系主要受闭塞的环境影响,并非在冲击挑战教皇权威,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农奴的婚姻伦理观念主要受客观的闭塞的经济社会环境影响,并非农奴的漠视,排除D项。
7.(2024·山东潍坊二模)有学者认为,中世纪的西欧具有三个历史性特质
(如下表所示)。该学者意在说明中世纪西欧(  )
B
否定性 拒斥帝国形态,否定拜占庭为罗马帝国正朔与东正教为基督教正宗
生成性 生产自我系谱,基于地域族群共同体的表达
排他性 区隔其他族群,以方言打破了拉丁语“大一统”的格局
[A] 集权程度相对有限 [B] 蕴含民族国家形成的要素
[C] 传统文化逐渐消解 [D] 出现王权与教权并立格局
【解析】 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以看出:“否定性”表明中世纪西欧在政治上和宗教上寻求独立性和自主性;“生成性”意味着中世纪西欧开始形成基于地域和族群的身份认同,这是民族意识形成的重要基础;“排他性”表明中世纪西欧在语言上和文化上也开始出现分化,方言的使用加强了地方认同,也是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综合这三个特质可知,中世纪西欧蕴含民族国家形成的要素,故选B项。材料内容涉及政治、民族和文化三个方面,“集权程度相对有限”只涉及政治方面,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表明西欧在语言方面发生了分化,但“传统文化逐渐消解”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王权和教权的关系,排除D项。
8.(2024·福建南平三模)14世纪英格兰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把《圣经》译成英语,他认为“依《圣经》之言,英格兰王国是一个整体,而教士、贵族、公众都是它的成员”;15世纪捷克思想家扬·胡司主张用捷克语作礼拜,教权应服从俗权,神职人员应服从国家。他们的思想主张推动了欧洲(  )
[A] 近代民族意识的发展
[B] 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C] 人文主义思潮的萌发
[D] 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
A
【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英国宗教改革家与捷克的思想家都强调本民族语言的重要性,强调国家的重要性,教权应为国家的一部分,教权服从俗权,这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意识的发展,故选A项;民族解放运动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人文主义思潮在14、
15世纪已经萌发,排除C项;材料与国家主权意识无关,排除D项。
9.(2024·湖南怀化二模)16、17世纪英国的古物研究运动蓬勃发展,成立了“伊丽莎白古物学会”,并通过交换手稿、文献、通信以及聚会与互访等活动,交流研究心得和写作进展,互通学术信息,对英国的历史、法律、制度、宗教等方面进行相对系统的研究。该运动(  )
[A] 奠定了英国代议制度的基础 [B] 推动了近代科学革命的发展
[C] 提升了古物学家的社会地位 [D] 适应了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型
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伊丽莎白古物学会”对英国的历史、法律、制度、宗教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加强民众对英国的了解,进而加强国家认同,这适应了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型,故选D项;英国代议制在中世纪晚期便已经出现,且对历史等的研究并不能为代议制奠定基础,排除A项;材料强调对历史、法律等的研究,并非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其社会地位的变化,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0.(2024·广东汕头一模)有学者指出,如果根据君主主权乃至“朕即国家”的理论,法国大革命的起义者无疑都是叛国者,但最终被以“叛国罪”处决的,恰是试图勾结外国君主共同镇压革命的路易十六及其王后。这反映了当时法国(  )
[A] 大革命的进程具有激进性
[B] 人民的人权意识较薄弱
[C] 建立军事独裁具有必然性
[D] 民族国家观念内涵变化
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法国大革命中以“叛国罪”处死的是试图勾结外国君主共同镇压革命的路易十六及其王后,不是起义者,这说明民族国家观念的内涵发生变化,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叛国罪”处死对象的变化,不涉及大革命的进程,排除A项;法国大革命时期,人权意识较强,排除B项;材料体现“叛国罪”处死对象的变化,与军事独裁无关,且“必然性”说法错误,排除C项。
11.(2024·湖南衡阳二模)17世纪,荷兰学者格劳秀斯提出了“商业天赐说”:自然是上帝对人类的恩赐,天地初创,物皆共有,先占催生了私有财产权,而商业帮助人类交换私产,以满足彼此需求,否则人类将处于原始、野蛮中。该学说(  )
[A] 缓和了欧洲各国殖民冲突
[B] 掩饰了殖民国家侵略本质
[C] 奠定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D] 打破了西葡两国殖民霸权
B
【解析】 格劳秀斯的“商业天赐说”实质上以商业交换的名义,将殖民地定位为“财产”,掩饰了殖民国家侵略本质,故选B项;该学说会加剧欧洲各国的殖民冲突,排除A项;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西葡两国殖民霸权的信息,排除D项。
12.(2024·江苏如皋三模)阅读下面维也纳会议的部分内容。由此可见,维也纳会议(  )
B
内容 概况
外交制度 制定《关于外交人员等级的章程》,确认了外交代表的名称、等级和位次问题
会议分级 召开制度 如将讨论主权领土问题与功能合作领域的会议分开,此后国际上逐渐采用分委员会制、秘密会议和非正式磋商等形式开会
[A] 建立了近代外交制度
[B] 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C] 重建了欧洲的均势与和平
[D] 开创了和平解决争端的先例
【解析】 表格中明确提到了维也纳会议关于外交代表的规定和会议召开方式的改变,这些都是国际法和外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际法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故选B项;近代外交制度在17世纪时逐渐建立起来,而维也纳会议召开于1815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表格内容并没有涉及维也纳会议对于欧洲均势与和平的影响的内容,排除C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1题,共14分)
13.(14分)(2024·河北邯郸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法国民法典》1804年颁布实施,是第一部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的民法典,先后于1807年和1852年两次被命名为《拿破仑法典》。《法国民法典》以自由平等、所有权绝对、契约自由为立法原则,被誉为采取法律形式的《人权宣言》。虽然该法典编排欠缺条理,前后重复过多,但其语言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简明扼要,体现了立法者的法律平民化的理念。优美的文字也为许多文学家所赞叹。《法国民法典》是一部影响及于全世界的伟大法典,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葡萄牙、西班牙等都有过适用《法国民法典》的历史。海地、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智利、厄瓜多尔、阿根廷等国法典也借鉴了《法国民法典》。
《德国民法典》的制定长达22年,自1900年1月1日开始施行。编订者几乎没有考虑吸引读者、教育公众、扩大影响的社会目的,他们更倾向于运用日耳曼人善于逻辑理性和抽象思维的长处来表达思想,因此该法典被部分人评价为“法言法语”“深奥难懂”。《德国民法典》特别注意划分一般和特殊,将适用于多个领域的共同性规定放在特殊规定之前,从而形成单独的、实质性的“总则篇”,规定了分则四编中可以共同适用的概念、规章和原则。在立法技术和法典内容方面,《德国民法典》对瑞士、希腊、泰国、日本、韩国、中华民国都发挥过示范作用。
——摘编自杨昕燃《德国民法典与
法国民法典比较》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民法典》与《德国民法典》的异同点。(8分)
【答案】 (1)不同点:《法国民法典》颁布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德国民法典》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的时代产物;《法国民法典》语言通俗、简明、优美,《德国民法典》语言晦涩、专业性强;《德国民法典》逻辑性更强;《法国民法典》的影响更大、更深远。(任意三点即可,6分)
相同点: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法典;都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都对其他国家的民事立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都深受罗马法影响;都属于大陆法系。(任意两点即可,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法国民法典》向外传播的动因。(6分)
【答案】 (2)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拓展;拿破仑在欧洲的武力征服;法典自身的创新性,蕴含人文主义文化,符合社会发展潮流;语言通俗;欧洲国家在亚非拉地区的殖民统治。(任意三点即可,6分)第30课时 文官制度、法律教化、民族国家与国际法
(时间:30分钟 总分:50分)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湖南长沙一模)1864年,赢得连任的林肯总统为争取在众议院中通过废除奴隶制的宪法修正案,专门安排政治掮客收买民主党的边缘议员,通过允诺这些落选者以行政职务换取对方支持,最终得以实现法律上废除奴隶制的目标。这(  )
[A] 反映了选官制度存在弊端
[B] 显示出种族歧视根深蒂固
[C] 根源于政党控制美国政治
[D] 推动了议会体制发展完善
2.(2024·福建厦门模拟)下面是为英国建立常任文官制度时的报告,由此推知(  )
(1)通过建立适当的考试系统,选拔能干的人才从事公共服务。 (2)成绩突出的公共服务人员可以得到晋升,能够胜任工作的人员可以得到最高奖励,以此鼓励公共服务人员勤勉的工作态度和进取心。 ——《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1854年)
[A] 选官制度改革具有渐进性
[B] 官员选拔优胜劣汰
[C] 政党分肥制度存在弊端
[D] 事务官地位得到提升
3.(2024·湖南永州一模)下表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英国政府文官数量。
年份 1891年 1901年 1911年 1914年
文官数 量/人 79 241 116 413 172 352 280 900
年份 1922年 1939年 1943年 —
文官数 量/人 317 721 387 400 710 600 —
据表格可知,英国政府文官数量的变化(  )
[A] 适应了政府职能的扩大
[B] 缓和了社会的阶级矛盾
[C] 扩大了执政党的阶级基础
[D] 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主导
4.(2024·北京房山一模)一份法庭档案记载:农奴被控告对庄园主运草的任务没有完成。这几个被指控的农奴却坚持自己没有违反庄园规定的义务。为此,法庭查阅了有关佃户劳役的惯例,然后确认:这些农奴有义务在草地里或领主庭院中将牧草垛起,但没有义务将牧草装上马车。材料中讲到这一案件确认的法律依据有可能是(  )
[A] 《汉谟拉比法典》 [B] 《罗马民法大全》
[C] “日耳曼法” [D] 教会法
5.(2024·山东威海测试)以下为1804年《法国民法典》部分条款内容。这些条款(  )
●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所有权是一种绝对、永久和排他的权利 ●婚姻是世俗男女之间一种基于合意的关系
[A] 巩固了共和体制
[B] 摒弃了罗马法的原则
[C] 带有一定革命性
[D] 推动了司法程序公正
6.(2024·广东茂名二模)中世纪初,西欧教会曾规定7代内禁婚,13世纪将限制缩小到4代,但在闭塞的社会里,都难以实施。从中世纪教堂结婚登记簿发现,“在一般村庄里大概至少有一半不自由人有一个共同的玄祖,其间包括未来的新娘和新郎”。这反映(  )
[A] 庄园经济影响社会交往
[B] 封建领主权力高度集中
[C] 教皇权威受到极大冲击
[D] 农奴漠视婚姻伦理观念
7.(2024·山东潍坊二模)有学者认为,中世纪的西欧具有三个历史性特质(如下表所示)。该学者意在说明中世纪西欧(  )
否定性 拒斥帝国形态,否定拜占庭为罗马帝国正朔与东正教为基督教正宗
生成性 生产自我系谱,基于地域族群共同体的表达
排他性 区隔其他族群,以方言打破了拉丁语“大一统”的格局
[A] 集权程度相对有限
[B] 蕴含民族国家形成的要素
[C] 传统文化逐渐消解
[D] 出现王权与教权并立格局
8.(2024·福建南平三模)14世纪英格兰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把《圣经》译成英语,他认为“依《圣经》之言,英格兰王国是一个整体,而教士、贵族、公众都是它的成员”;15世纪捷克思想家扬·胡司主张用捷克语作礼拜,教权应服从俗权,神职人员应服从国家。他们的思想主张推动了欧洲(  )
[A] 近代民族意识的发展
[B] 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C] 人文主义思潮的萌发
[D] 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
9.(2024·湖南怀化二模)16、17世纪英国的古物研究运动蓬勃发展,成立了“伊丽莎白古物学会”,并通过交换手稿、文献、通信以及聚会与互访等活动,交流研究心得和写作进展,互通学术信息,对英国的历史、法律、制度、宗教等方面进行相对系统的研究。该运动(  )
[A] 奠定了英国代议制度的基础
[B] 推动了近代科学革命的发展
[C] 提升了古物学家的社会地位
[D] 适应了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型
10.(2024·广东汕头一模)有学者指出,如果根据君主主权乃至“朕即国家”的理论,法国大革命的起义者无疑都是叛国者,但最终被以“叛国罪”处决的,恰是试图勾结外国君主共同镇压革命的路易十六及其王后。这反映了当时法国(  )
[A] 大革命的进程具有激进性
[B] 人民的人权意识较薄弱
[C] 建立军事独裁具有必然性
[D] 民族国家观念内涵变化
11.(2024·湖南衡阳二模)17世纪,荷兰学者格劳秀斯提出了“商业天赐说”:自然是上帝对人类的恩赐,天地初创,物皆共有,先占催生了私有财产权,而商业帮助人类交换私产,以满足彼此需求,否则人类将处于原始、野蛮中。该学说(  )
[A] 缓和了欧洲各国殖民冲突
[B] 掩饰了殖民国家侵略本质
[C] 奠定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D] 打破了西葡两国殖民霸权
12.(2024·江苏如皋三模)阅读下面维也纳会议的部分内容。由此可见,维也纳会议(  )
内容 概况
外交制度 制定《关于外交人员等级的章程》,确认了外交代表的名称、等级和位次问题
会议分级 召开制度 如将讨论主权领土问题与功能合作领域的会议分开,此后国际上逐渐采用分委员会制、秘密会议和非正式磋商等形式开会
[A] 建立了近代外交制度
[B] 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C] 重建了欧洲的均势与和平
[D] 开创了和平解决争端的先例
二、非选择题(1题,共14分)
13.(14分)(2024·河北邯郸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法国民法典》1804年颁布实施,是第一部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的民法典,先后于1807年和1852年两次被命名为《拿破仑法典》。《法国民法典》以自由平等、所有权绝对、契约自由为立法原则,被誉为采取法律形式的《人权宣言》。虽然该法典编排欠缺条理,前后重复过多,但其语言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简明扼要,体现了立法者的法律平民化的理念。优美的文字也为许多文学家所赞叹。《法国民法典》是一部影响及于全世界的伟大法典,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葡萄牙、西班牙等都有过适用《法国民法典》的历史。海地、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智利、厄瓜多尔、阿根廷等国法典也借鉴了《法国民法典》。
《德国民法典》的制定长达22年,自1900年1月1日开始施行。编订者几乎没有考虑吸引读者、教育公众、扩大影响的社会目的,他们更倾向于运用日耳曼人善于逻辑理性和抽象思维的长处来表达思想,因此该法典被部分人评价为“法言法语”“深奥难懂”。《德国民法典》特别注意划分一般和特殊,将适用于多个领域的共同性规定放在特殊规定之前,从而形成单独的、实质性的“总则篇”,规定了分则四编中可以共同适用的概念、规章和原则。在立法技术和法典内容方面,《德国民法典》对瑞士、希腊、泰国、日本、韩国、中华民国都发挥过示范作用。
——摘编自杨昕燃《德国民法典与
法国民法典比较》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民法典》与《德国民法典》的异同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法国民法典》向外传播的动因。(6分)
第30课时 文官制度、法律教化、民族国家与国际法
1.A 材料反映出林肯为换取民主党边缘议员的支持,允诺他们行政职务,这反映出官员的选拔过程中存在将官职作为礼品或商品,私相授受的情况,反映了选官制度存在弊端,A项正确;B项与材料无直接关联,排除;“根源于政党控制美国政治”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议会体制”,排除D项。
2.B 据材料“选拔能干的人才”“成绩突出……晋升”“能够胜任工作的人员可以得到最高奖励”可知,这份报告强调选拔、提拔能力突出的人才和奖励胜任工作的人员等,体现官员选拔优胜劣汰,故选B项;材料只呈现1854年《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没有表述接下来文官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过程,无法体现选官制度改革具有渐进性,排除A项;政党分肥制存在弊端是英国官员录用制度改革的原因之一,且据材料不能推出政党分肥制度存在弊端,排除C项;事务官即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报告中是规定成绩突出的人员可以得到晋升,并没有提升事务官本身地位,排除D项。
3.A 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英国政府文官数量显著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以来,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文官数量的增加适应了政府职能扩大的需要,故选A项。文官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并不能缓和社会的阶级矛盾,排除B项。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保持中立,并不能扩大执政党的阶级基础,排除C项。文官数量的增加与强化政府对经济的主导之间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4.C 中古时期,各日耳曼王国在记载和整理日耳曼人部落习惯法的基础上编纂了一批成文法,称为“日耳曼法”,作为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因此材料中案件确认的法律依据有可能是“日耳曼法”,C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涉及的是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贷等多个方面,排除A项。《罗马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排除B项。教会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和颁布教会法,排除D项。
5.C 据材料可知,这些条款有利于维护私人财产和权利不受侵犯,据此可知,这些规定带有一定革命性,故选C项;1799年,拿破仑发动军事政变,建立军事独裁统治,但他实行帝制,说明《法国民法典》并不是巩固了共和体制,排除A项;《法国民法典》部分内容是对罗马法的继承,而不是“摒弃”,排除B项;材料述及的是《法国民法典》部分条款的内容,与“司法程序”无关,排除D项。
6.A 据材料大意可知,中世纪时教会禁止近亲结婚,但是在闭塞的社会里很难实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西欧经济上实行庄园制,庄园经济上自给自足,相对封闭,在这种闭塞的社会里,社交圈子狭窄,因而会出现较普遍的近亲结婚现象,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世纪西欧庄园经济相对闭塞的环境影响婚姻关系,并未涉及封建领主的权力,且封建领主权力高度集中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中世纪西欧人们的婚姻关系主要受闭塞的环境影响,并非在冲击挑战教皇权威,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农奴的婚姻伦理观念主要受客观的闭塞的经济社会环境影响,并非农奴的漠视,排除D项。
7.B 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以看出:“否定性”表明中世纪西欧在政治上和宗教上寻求独立性和自主性;“生成性”意味着中世纪西欧开始形成基于地域和族群的身份认同,这是民族意识形成的重要基础;“排他性”表明中世纪西欧在语言上和文化上也开始出现分化,方言的使用加强了地方认同,也是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综合这三个特质可知,中世纪西欧蕴含民族国家形成的要素,故选B项。材料内容涉及政治、民族和文化三个方面,“集权程度相对有限”只涉及政治方面,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表明西欧在语言方面发生了分化,但“传统文化逐渐消解”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王权和教权的关系,排除D项。
8.A 结合材料可知,英国宗教改革家与捷克的思想家都强调本民族语言的重要性,强调国家的重要性,教权应为国家的一部分,教权服从俗权,这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意识的发展,故选A项;民族解放运动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人文主义思潮在14、15世纪已经萌发,排除C项;材料与国家主权意识无关,排除D项。
9.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伊丽莎白古物学会”对英国的历史、法律、制度、宗教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加强民众对英国的了解,进而加强国家认同,这适应了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型,故选D项;英国代议制在中世纪晚期便已经出现,且对历史等的研究并不能为代议制奠定基础,排除A项;材料强调对历史、法律等的研究,并非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其社会地位的变化,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0.D 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法国大革命中以“叛国罪”处死的是试图勾结外国君主共同镇压革命的路易十六及其王后,不是起义者,这说明民族国家观念的内涵发生变化,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叛国罪”处死对象的变化,不涉及大革命的进程,排除A项;法国大革命时期,人权意识较强,排除B项;材料体现“叛国罪”处死对象的变化,与军事独裁无关,且“必然性”说法错误,排除C项。
11.B 格劳秀斯的“商业天赐说”实质上以商业交换的名义,将殖民地定位为“财产”,掩饰了殖民国家侵略本质,故选B项;该学说会加剧欧洲各国的殖民冲突,排除A项;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西葡两国殖民霸权的信息,排除D项。
12.B 表格中明确提到了维也纳会议关于外交代表的规定和会议召开方式的改变,这些都是国际法和外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际法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故选B项;近代外交制度在17世纪时逐渐建立起来,而维也纳会议召开于1815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表格内容并没有涉及维也纳会议对于欧洲均势与和平的影响的内容,排除C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排除D项。
13.(1)不同点:《法国民法典》颁布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德国民法典》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的时代产物;《法国民法典》语言通俗、简明、优美,《德国民法典》语言晦涩、专业性强;《德国民法典》逻辑性更强;《法国民法典》的影响更大、更深远。
(任意三点即可,6分)
相同点: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法典;都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都对其他国家的民事立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都深受罗马法影响;都属于大陆法系。(任意两点即可,2分)
(2)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拓展;拿破仑在欧洲的武力征服;法典自身的创新性,蕴含人文主义文化,符合社会发展潮流;语言通俗;欧洲国家在亚非拉地区的殖民统治。(任意三点即可,6分)第30课时 文官制度、法律教化、民族国家与国际法
【考情分析】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及影响(选择性必修1) (2)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选择性必修1) (3)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选择性必修1)
考 情 统 计 24年 江苏卷:维也纳体系;北京卷:《万国公法》
23年 山东卷: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湖南卷:薛福成谈“公法”/近代欧洲国家主权意识
22年 辽宁卷:英国文官分类管理制度;山东卷:《万国公法》;北京卷:国际法
核心热考 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主权意识的增强;近代国际法的形成、影响
【课时结构】
[结构图示] [主要线索] 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高效的官员录用制度,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探索和建立起考试选拔的文官制度,以规避政党更替造成的政府工作动荡。西方法律发展也有自己的路径,在罗马法的基础上,英国和法国分别发展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强调司法独立,保护个人权利。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规范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的国际法也逐渐形成并成熟。
【重要概念】
民族国家: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出现是一个历史过程,它是对传统的继承发展。它的前提是中央集权国家的出现,以及人民对国家、民族认同意识的增强,最后发展到国家主权至上,人民对国家的忠诚取代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政府权力的合法性要得到国民的认可,民族国家形成。
课标问题一 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及影响。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任务 填空并识记
一、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
1.背景
传统官制 的弊端 “恩赐官职制”、个人徇私、“        ”等造成腐败泛滥,严重影响政府工作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
工业革命 的推动 工业革命后,        急剧扩展,亟须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
教育发展 的影响 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
2.建立
(1)英国
时间 目的/原因 概况
18世 纪初 防止国王通过任命官员干预议会活动 规定除了大臣以外,其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
19世 纪初 保证政府工作不受      的影响 开始设立      职位。政府的官员分为政务官和     
1855 年 人们对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中政府的管理能力强烈不满 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
1870 年 进一步完善文官制度 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委员会有权独立决定文官的基本录用条件,文官制度最终确立
(2)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①美国: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建立了文官制度。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文官制度最终建立起来。
3.特点和影响
(1)特点
①    考试和    录用。
②政治    和忠实履职。
③职务    和论功晋升。
(2)影响
①积极: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     和     ,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②消极: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文官人数急剧膨胀,增加国家      ;文官的层次越来越多,出现争权夺利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工作效率。
二、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1.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
进程 内容
渊源 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罗马民法大全》等
发展 “日耳曼法” 中古时期作为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
教会法 教会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和颁布
普通法系(“英美法系”) 以     为主要法律渊源,遵循先例;法官地位突出,可创立、解释先例;主要涵盖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民法系(“大陆法系”) 以     为主要法律渊源,强调宪法,一般不承认判例效力,明确立法和司法的分工,法官作用不太突出;主要涵盖法、德、意、日等
2.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局限
(1)基本特征
方面 特征
国家权力结构 坚持      、三权分立
法律内容 注重保护     
司法实践 坚持      和      
(2)局限
①确认了        ,每个人财产的多少往往决定着法律地位的高低。
②对个人权利的认定也有逐渐改进的过程。直到20世纪,黑人、原住民和妇女还在为享有完全的公民权积极斗争。
3.宗教伦理与教化
(1)基督教的宗教伦理与教化
①表现
文化 教士搜集、抄录经典,保存了古典文化,但更重要的任务是宣讲教义
教育 开办学校,学习内容虽以宗教为目的,但在教育和文化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常 生活 介入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社会伦 理道德 告诫人们必须孝敬父母等,要求人们逆来顺受、忍受世间的一切痛苦
②影响:基督教的      和      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
(2)宗教改革后的新教
主 张 ①反对      ,主张信徒自己阅读《圣经》,理解教义 ②提倡节俭和        的态度 ③鼓励人们发财致富
影 响 ①进步性: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 ②局限性:仍坚持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束缚人们的行为,麻醉人们的思想;排斥其他教派,引起多次宗教冲突
【真题演练】
(2022·辽宁卷,15)20世纪初,英国建立文官分类管理制度,采用品位分类的办法。品即官阶,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位即职位,代表权力、职资和任务。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改变。这反映了(  )
[A] 贵族传统的延续 [B] 官员地位的降低
[C] 党派干预的加强 [D] 政府职能的扩大
课标问题二 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
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1.专制王权国家
背 景 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②宗教改革运动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表 现 ①1534年,英国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②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
2.民族国家的形成
背 景 ①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②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不仅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还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表 现 ①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 ②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
特 点 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
[图解历史]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国际 法形 成 背景 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国家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过程 ①1625年《        》确定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②1648年,          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      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③1815年,     体系以      、      为特征;国际法应用范围扩展;签订国际公约,制定战争法规;实行双重标准,导致国际冲突
外交 制度 建立 17世纪,欧洲国家的君主们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        逐渐建立
发展 1815年,维也纳体系建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
意义 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一 在拿破仑发动大规模征服西欧的战争以前,西欧民族主义情感并不强烈,特别是在封建贵族领主割据的情况下,国王很难得到民众的拥戴。中世纪西欧有一句谚语,“我的主人的主人不是我的主人”,民众对国王没有直接效忠的义务。欧洲人普遍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又分为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等几个教派,当时人们对同一教派的认同,超过对国王的认同。拿破仑战争之后,“欧洲已经不再是一盘散沙,许多民族都已团结起来,从而形成一个个结晶化的民族国家。它们各自分道扬镳,使他的个人神化主义的假定无法实现”。
——摘编自丁冬汉
《现代国家政治能力建构的逻辑》
材料二 近代国际法话语权体系依托资本主义国家崛起而实现,主要适用于欧洲主权国家之间。西方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优势,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法推广至全球,将非西方国家置于它们单方确立的国际法之下。在这一进程中,主权平等原则得到承认,但这只是欧洲范围内的有限承认,如柏林会议商讨非洲国家的国际公约时,列强是以西方的文明标准决定非洲国际事务,非洲国家却无从参与。近代国际法话语权体系偏离了主权平等原则,这种单一性的话语权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法的“国际”属性。
——据冯胜勇《国际法史背后
国际法话语权体系的现代性反思》整理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拿破仑战争以前“西欧民族主义情感并不强烈”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拿破仑战争在欧洲民族国家形成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国际法话语权体系。
【真题演练】
(2023·山东卷,11)1648年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承认了瑞士和荷兰独立,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国界;1815年形成的维也纳体系,恢复了拿破仑战争前的欧洲均势,创立和重建了一些国家。这反映了欧洲(  )
[A] 国际协调机制更趋合理
[B] 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增强
[C] 各国完成了向民族国家转变
[D] 大国主导的政治格局被打破
第30课时 文官制度、法律教化、民族国家与国际法
课标问题一
任务
一、1.政党分肥制 国家管理职能 2.(1)政党更替 常务次官 事务官 3.(1)公开 择优 中立 常任 (2)稳定性
持续性 财政负担
二、1.判例法 成文法 2.(1)权力制衡 个人权利 程序公正 无罪推定 (2)私有财产制度 3.(1)宗教伦理 教化作用 (2)教皇权威 积极入世
[真题演练]
A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文官分类管理制度将品位分开,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的官阶不会随着官员的权力、职资和任务变动而改变,“等级”体现出英国贵族等级传统的延续,故选A项;官员地位的降低与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的官阶不变矛盾,排除B项;英国政府采用品位分类的办法管理文官不能说明其党派干预的加强,排除C项;文官职位变动而官阶不变,不能说明英国政府职能有所扩大,排除D项。
课标问题二
任务一
二、战争与和平法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国际会议 维也纳
大国协调 欧洲均势 近代外交制度
任务二
(1)原因:封君封臣制度的影响;基督教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作用:打击封建势力;促进民族意识觉醒,推动欧洲文化重构;强化国家意识。
(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崛起的产物;规范了国际秩序;将国际关系纳入法制化轨道;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平等;欧洲主导;损害了亚非拉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真题演练]
B 从17世纪中期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承认瑞士和荷兰独立,到19世纪初维也纳体系创立和重建一些国家,均反映了对民族国家主权意识增强的认可,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协调机制,且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维也纳体系都体现出强权政治色彩,国际协调机制并不合理,排除A项;“各国完成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也纳体系强调大国协调,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