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6张PPT)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第31课时【考情分析】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中外历史纲要下)(2)认识工业革命对人类劳作方式、商业贸易、城市化、交通的影响(选择性必修2)考 情 统 计 24年 全国新课标卷:法国手工工场的发展;全国甲卷:工业革命带来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湖南卷:机器发明推动标准化生产;甘肃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伦敦成为重要贸易中心;安徽卷:全球联系的加强影响英国社会文化/德国文化创新助力工业发展;湖北卷:科技改变世界(非选择题);黑吉辽卷:英国文学旅游的兴起(非选择题)23年 河北卷:英法工业化的进程各具特色;海南卷:工业革命对服饰的影响;广东卷:中英早期工厂创办者身份的比较(非选择题);湖北卷:工业文明孕育艺术创新;辽宁卷:法国工业化程度有限22年 全国乙卷:工业革命助推德国海外扩张;全国甲卷: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广东卷:工厂制度管理与社会分化;北京卷:19世纪后期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铁路交通业的发展;重庆卷:德国工业化引起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辽宁卷:欧洲邮政体系的完善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江苏卷:科技创新与时代发展(非选择题)核心热考 (1)工业革命的背景、进程、特点;(2)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及对生产组织、生活方式、城市化进程、居住条件、交通运输等的影响【课时结构】[结构图示] [主要线索](1)18世纪下半叶,根本上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两次工业革命相继开展。(2)两次工业革命不仅推动生产力实现巨大发展,也引起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人类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开辟了人类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重要概念】1.自由主义: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的一种政治思潮。主张,实现毫无拘束的企业主的自由竞争,拥护有财产限制的选举权和两院制议会。2.垄断组织(1)含义:资本主义大企业之间为 以 而联合组成的 。个人活动和发展完全自由,提倡个人权利独占生产和市场攫取高额利润垄断经济同盟(2)形成(3)影响:一定程度减少生产的盲目性,促进生产力发展;破坏社会公平,阻碍竞争;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剧对外侵略扩张。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20世纪初形成。全世界基本上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各种文化交流与冲击、各种社会形态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课标问题一 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与进程学习探究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背 景 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直接原因: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的需求条件 政治前提: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政局稳定,政府鼓励经济发展经济 条件 农业资本主义(圈地运动):为工业发展提供农产品、和国内市场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技术积累;政府重视技术创新和发明专利保护自由劳动力棉纺织业第 一 次 工 业 革 命 主要 进程 (成就) 棉纺织技术改进: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 ,以“珍妮纺纱机”的发明为标志工厂出现:1771年,阿克莱特开办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动力革新: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开始在棉纺织工厂使用。 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生产技术史上的一次飞跃交通运输革命: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蒸汽机车。19世纪上半期,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扩展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从大西洋两岸逐步深入内陆完成 19世纪中期, 实现机械化蒸汽机机器制造业第 二 次 工 业 革 命 背景 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主要 进程 (成就) 电力技术广泛开发和应用,人类进入“ ”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新式快速交通工具(汽车、飞机)应运而生化学工业的兴起,用化学方法合成新材料,石油化工业获得发展旧产业部门(炼钢、纺织、采煤、机器制造和铁路运输等)焕发出新的活力电气时代不 同 点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范围 从英国开始,逐渐扩展到其他国家 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美德最为突出主要领域 以轻工业为主 以重工业为主科学技术与 生产结合程度 尚未紧密结合,生产经验的总结 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有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工业部门 传统工业部门 新兴工业部门(电力、石油、汽车等)主要标志 蒸汽机与“蒸汽时代” 电力技术与“电气时代”[知识点拨]1.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意义(1)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人类由此进入“蒸汽时代”。(2)推动了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的革命,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3)改变了工业的布局,促进了近代工业城市的兴起。(4)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5)蒸汽机导致煤的大量开采和使用,隐含“能源问题”,加剧环境污染。2.英国棉纺织业对世界各国的影响(1)美国南方种植园大量种植棉花,大部分销往英国,北方新兴纺织业对棉花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成为激化南北矛盾、导致美国内战爆发的因素之一。(2)鸦片战争后英国大量机器生产的棉纱、棉布涌入通商口岸,冲击中国传统家庭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3)在英国棉纺织品的打击下,印度传统的棉纺织业迅速衰落。任务二 合作探究材料 19世纪晚期,西方科技发展出现新趋势: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直接结合,许多大型企业建立了科学技术实验室,如德国西门子等;科学研究走上集体攻关道路,1873年德国“国立物理研究所”、1876年美国爱迪生实验室即在此背景下创立;各国大量创办理工学院和技工院校;企业在科研中的地位日益提升。1901年,美国82%的专利颁发给个人,18%颁发给公司;1932年,公司所获专利数超过国家颁发专利总数的一半。——摘编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等[问题] 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科学研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提示] 特点:①科学研究与生产直接结合;②科学研究集体化;③理工学院和技工院校大量创办;④企业在科研中的地位提高。影响:①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发展;②促进了垄断组织出现;③推动了一系列重大领域的突破。(2024·全国新课标卷,32)17世纪,法国某细布工场雇佣近1 700人,分属于制作轮子与刀具、清洗、上色、整经等部门。织布分为多道工序,其中压印、绣花等通常由妇女承担。这可用于说明( )[A] 生产方式变革的条件渐趋成熟[B] 机器大生产强化对工人管理[C] 现代工厂制度提高了生产效率[D] 工业革命促进女性地位提升【真题演练】A【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7世纪的法国某工场分工细致,雇佣人数较多,规模较大,这种较大规模的细致分工表明这一时期生产方式变革的条件逐渐成熟,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开始,在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出现了工厂和机器大生产,故B、C、D三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课标问题二 理解工业革命的深远影响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一、人口迁移、物种交换与疾病传播领域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 生产力的大发展:给实现工业化的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 也在欧美地区全面展开(农业机械日益普及,大农场建立,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 “电气时代”农业变革蒸汽时代垄断组织生产组织的重大变革(手工工场→工厂→垄断组织) 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①建立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倒班 制;严格的规章制度;生产流水线;科学管理) ②中小企业占多数,企业主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出现①进入大企业时代②经济管理由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结合到逐渐开始分离工厂经济结构 提高了 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重工业成为国家工业体系的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的兴起,传统产业升级;农业现代化、规模化阶级结构 ①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 两大对立阶级 ②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中间阶层的力量开始发展经济思想 三大思潮: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思潮兴起和发展工业无产阶级社会 生活 巨大 变化 城 市 化 表现: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电梯、钢筋混凝土等改善了 ;水网、照明等 日益完善影响:促进了人口转移、产业调整、科技进步和文化交流等。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矛盾、治安等问题交通 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水陆运输网促进了城际、国际的与贸易往来休闲娱乐 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增,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教育 女性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 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居住条件基础设施人口交流休闲娱乐初等教育贫富分化加剧社会问题 出现 社会 、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解决 在工人运动的推动下,欧美各国开始通过 来解决这些问题世界 世界各地联系日益紧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社会立法任务二 合作探究视角1 工业革命对世界体系形成的影响材料一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德]马克思、[德]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问题] (1)阅读材料一,试分析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关系。[提示] (1)工业革命促进了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工业、商业、航海业以及铁路运输业等不断发展,世界市场得到扩展,将世界紧密地连结在一起。世界市场又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化。世界市场将亚非拉都纳入其中,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为欧美工业化国家提供了广阔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视角2 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材料二 19世纪晚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法、英、美、俄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局相对稳定,社会各个领域迅速发展,被西方一些学者称为“美好年代”。但是,另外一些学者对此表示反对,认为“美好年代”与事实不符。“美好年代”中的巴黎时间 事件1872年 巴黎人口达到185万1874年 麦克-马洪作为第三共和国第二任总统入主爱丽舍宫1875年 巴黎歌剧院正式开放1879年 在巴黎安装第一个电话系统1883年 成立第一个女子高中——菲妮罗高中1884年 法律强制要求街道安设垃圾桶1885年 市议会允许妇女在巴黎医院担任实习生1889年 出版第一本电话簿;博览会参观人数达到2 500万人1897年 第一座电影院开业1900年 第二届夏季奥运会开幕;地铁1号线开通;法律通过允许妇女从事法律工作——据滕子辰《“美好年代”巴黎的城市改造》整理1905年 第一个地下公共厕所在玛德莲广场开放1906年 巴黎人口达到272万1907年 第一位女士获得在巴黎开出租车的执照1909年 巴黎建造第一条汽车单行道1912年 巴黎举办第一届世界网球锦标赛[问题] (2)巴黎是如何体现法国“美好年代”的 [提示] (2)从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角度作答:确立民主共和政体,政局稳定;通过立法等手段改进城市治理;保障女子的受教育权与劳动权;等等。从经济与社会生活角度作答:城市人口增多,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市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体育、歌剧、交通通信等)。从与世界联系、文化交流角度作答:巴黎举办博览会、国际赛事,提升了巴黎甚至法国的国际影响力,推动文化交流。(任意三个角度,言之有理即可)[问题] (3)你能从哪些角度去证明“美好年代”与事实不符 请举例说明。综上,评价一个时代应坚持什么原则 [提示] (3)“美好年代”与事实不符的体现:角度1: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社会矛盾尖锐,如贫富分化、工人运动、民主制度不健全等。角度2:资本主义列强间矛盾尖锐,如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军事、经济冲突不断,国际局势日益紧张等。角度3: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步形成,给亚非拉地区人民带来灾难。(任意三个角度,言之有理即可)原则:辩证地认识;多角度全面认识;坚持唯物史观。1.(2022·广东卷,13)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B] 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C] 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D] 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真题演练】B【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生产方式的转变催生了工厂制;生产方式的转变导致了工作方式的变化,工厂主因机器费用昂贵,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唱歌、打瞌睡……被禁止”,体现了工人工作境遇恶化且地位更低下,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加速了社会分化,故选B项。这一时期工业结构的变革指的是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A项。蒸汽时代普遍采用机器生产,而不是手工操作,且材料体现的是工人的工作境遇变化而非生活境遇,排除C项。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主要原因是其产量有限,而非物价上涨,且材料未涉及物价上涨,排除D项。2.(2024·甘肃卷,15)20世纪初的英国伦敦居民,可能身着英制衬衫,戴着瑞士手表,端着中国茶杯,喝着印度红茶,打电话订购美洲烟草,伦敦居民之所以能享有如此丰富的物质生活,原因是( )[A] 伦敦工业制造业高度发达[B] 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很完善[C] 英国流行奢靡的消费观念[D] 伦敦是全球重要贸易中心D【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伦敦作为全球重要的贸易中心,来自世界各地的更多种类的商品出现在商贸领域,故伦敦居民可以享受到如此丰富的物质生活,D项正确;英国伦敦居民享有的物质并非都是伦敦本土制造生产的,故无法得出伦敦工业制造业高度发达,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英国对社会的救济,无法得出其福利制度很完善的结论,排除B项;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并不等同于流行奢靡的消费观念,排除C项。[深化拓展]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演变和发展项目 工业革命前 (15世纪—18世纪 中期) 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中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殖 民 体 系 殖民 目的 积累原始资本 争夺市场和原料 对外寻求资本输出场所殖民 手段 掠夺财富 商品输出 划分势力范围,强占殖民地;资本输出经 济 体 系 生产 组织 工场手工业 工厂制度 垄断组织经济 思想 重商主义 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竞争意识世界 市场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世界市场扩展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政治体系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资本主义制度扩展 资本主义制度完善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4·吉林长春二模)18世纪上半叶,英国农村通过改良土壤、培育良种、采用新的耕作方法、开凿沟渠、灌溉排涝等方式,实现了粮食的增产。许多政治家也热衷于农业改革,提高了英国农业及畜牧业的收益。当时英国农业的发展( )[A] 使大量劳动力向农业转移 [B] 提高了劳动者的生活水平[C] 归功于农业机械化的普及 [D] 为产业革命提供一定条件D【解析】 据材料可知,18世纪上半叶,英国农村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粮食的增产,政治家推动农业改革,促进英国农业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故选D项。当时英国发生圈地运动,这一运动导致大批农民被迫离开土地,排除A项。粮食增产等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但劳动者不等于农民,排除B项。农业机械化出现于工业革命时期,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2.(2025·陕晋青宁高考适应性考试)从18世纪中期开始,英国的煤矿主、盐场主等企业主积极投资兴建运河。到1830年,英国可通航的内陆水道从1 000英里扩展至近4 000英里,满足了工农业对低运输成本的需求。英国的运河修建主要是为了( )[A] 扩大资本积累 [B] 优化产业布局[C] 推广机器生产 [D] 改善交通条件A【解析】 材料现象发生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企业主积极投资兴建运河,扩大了内陆水道通航里程,降低了运输成本,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多利润以扩大生产,从而扩大资本积累,故选A项;优化产业布局和推广机器生产都是修建运河可能带来的客观影响,而非主要目的,排除B、C两项;改善交通条件是手段,最终目的是扩大资本积累,排除D项。3.(2024·山东日照一模)下表为17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棉纺、毛纺、丝绸、金属等制成品出口构成情况(单位:%),其中③代表的是( )B项目 1699—1701年 1752—1754年 1800年① 85.0 61.9 28.5亚麻制品 — 3.3 3.3② 2.2 2.5 1.2③ 0.6 1.3 24.1④ 3.2 9.2 12.4其他制品 9.0 21.8 30.5[A] 毛纺织品 [B] 棉纺织品 [C] 丝纺织品 [D] 金属制品【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前,英国毛纺织业发达,因此1699—1701年占比最高,工业革命后棉纺织品逐渐取代毛纺织品成为主导的纺织品,因此毛纺织品出口应该是减少的,故①是毛纺织品;英国生丝原料短缺,丝纺织品出口量应该是极少的,故②是丝纺织品;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棉纺织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棉纺织品的产量大幅提升,因此棉纺织品出口的数量应该是不断提升的,并且是大幅提升,故③代表的是棉纺织品,故选B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偏重于轻纺工业,金属制品的出口量不可能如③增幅如此迅速,故④为金属制品。4.(2024·江苏苏州一模)1870—1894年,德国约有250万人流向海外,出境移民在德国是一种普遍性现象。1896—1913年,由德国流往国外的人口仅47.6万人,德国逐渐转变为入境移民国家。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帝国主义竞相扩军备战 [B] 君主立宪制在德国建立[C] 德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D] 劳动力大规模全球流动C【解析】 据材料“1896—1913年……德国逐渐转变为入境移民国家”及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工业得到迅速发展,这为国内创造了有利的就业环境,并且起到了吸引外来移民的作用,故选C项;材料只提及德国移民人口的变化,未涉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信息,排除A项;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实行君主立宪制,不能解释材料中人口流动现象,排除B项;材料空间为德国,不能得出“全球流动”的结论,排除D项。5.(2024·江苏苏州调研)1869年,巴黎的交易所拥有307种有价证券,总数达330亿法郎,几乎超过当时法国工业总产值的两倍。该史实可佐证,当时法国( )[A] 对外经济扩张依赖商品输出[B] 工业化进程受到影响[C] 商业革命激发经营方式创新[D] 证券金融业领先欧洲B【解析】 据材料可知,法国将大量资金投入金融业,这会使得工业资金投入相对不足,不利于工业化的进行,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法国对外经济扩张,排除A项;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后带来的商业领域的变化,与材料时间和内容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将法国的证券金融业与其他欧洲国家的证券金融业进行比较,无法得出“领先欧洲”的结论,排除D项。6.(2024·山东滨州期末)19世纪中期,当法国主动和英国商量共同占领埃及的时候,英国首相表示:“我们并不想要埃及,就像一个脑子正常的人,并不希望拥有沿途客栈一样。他所要的只不过是这些客栈对他开放,当他来到时,客栈会提供羊排、晚餐和驿马,如此而已。”这是因为英国( )[A] 无意扩大在埃及的权益[B] 经济扩张方式转变[C] 殖民霸权逐步衰落[D] 认识到埃及人民的反抗力量B【解析】 工业革命之后,英国生产力大发展,改变了早期殖民时期的经济扩张方式,由殖民扩张和掠夺转向掠夺工业原料和商品销售市场,故选B项;1882年,英国发动侵埃战争,占领了整个埃及,实际把埃及变成了殖民地,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此时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殖民霸权并未衰落,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埃及人民反抗的相关史实,排除D项。7.(2024·山东聊城三模)1815年,英国通过《谷物法》,严格限制谷物进口,该法案颁布后,谷物价格骤升。在多方反对下,1846年,议会最终废除了这一法案。推动《谷物法》废除的主要力量是( )[A] 工业资产阶级 [B] 传统土地贵族[C] 城市工人阶级 [D] 乡村小生产者A【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谷物法》的主要目的是限制谷物的进口,以保护英国农业。法案颁布后导致国内谷物价格上升,从而维护了土地贵族的利益。工业资产阶级主张自由贸易,认为自由贸易能够降低生活成本,促进工业品的出口。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增强,他们成为推动《谷物法》废除的主要力量,故选A项。传统的土地贵族和乡村小生产者依赖土地生活,维持《谷物法》,提升谷物价格有利于他们,所以他们不是推动《谷物法》废除的主要力量,排除B、D两项。《谷物法》是否废除对城市工人阶级的影响相对较小,城市工人阶级并不是推动《谷物法》废除的主要力量,排除C项。8.(2024·山东青岛二模)18世纪,英国教师的职责、行为规范、教师职业教育标准的制定仍以男性为依据。19世纪以来,大量男性“逃离”教师行业,大批女性进入教师行业。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工业化进程推动社会分工变化[B] 蒸汽时代教师生活境遇的改善[C] 机器生产使阶级结构发生变革[D] 工业革命促进教育体系的完善A【解析】 材料现象是“18世纪……教育标准的制定仍以男性为依据”变为“19世纪以来……大批女性进入教师行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反映了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深入,女性有机会进入更广泛的领域,体现了英国工业化进程中新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分工的推动作用,故选A项;材料主要是教师行业性别结构的变化,未涉及教师生活境遇的改善,排除B项;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材料主要是关于教师性别结构,与阶级结构变化无关,排除C项;仅通过教师性别结构的变化,不能得出教育体系完善的结论,排除D项。9.(2024·广东江门一模)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巴黎某新闻记者曾设想建立一种“社会工场”或由国家支持的工厂中心制度,在这些“工场”或工厂中心里,工人们自己安排工作并且是为自己劳动,而不受私人资本家的干预。这一设想( )[A] 宣告了无产阶级的伟大使命 [B] 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C] 引发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D] 反映工业化浪潮下对社会的思考D【解析】 材料时间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发生后,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相当恶劣,因此该新闻记者设想的建立一种工人为自己劳动而不受资本家干预的工厂,反映了工业化浪潮下对社会的思考,故选D项;《共产党宣言》宣告了无产阶级的伟大使命,排除A项;材料仅是一种设想,并未实现,无法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排除B项;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材料中这一设想并未引发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10.(2024·山东济宁一模)下面为西方某学者分析的经济危机新旧形态对照表。导致两种危机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A] 经济结构的变化 [B] 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C] 殖民体系的发展 [D] 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古典形态的经济危机 新式危机歉收和粮食危机 投资过剩和生产过剩供给不足引起粮食价格上涨 供给过剩引起价格体系的崩溃地域的、一国的规模 全球规模没有周期性的特点 显示了周期性的特点饥馑和死亡率的上升 破产和失业率的增加【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古典形态的经济危机主要体现在农业方面,由于农业的歉收和粮食危机,引发粮食价格上涨,带来饥馑和死亡率上升,这是典型的农业社会的特点,新式危机主要是由于投资过剩和生产过剩,周期性的引发经济危机,造成破产和失业率增加,这是典型的工业社会的特点,所以导致两种危机不同的主要因素是经济结构的变化,故选A项;经济政策是依据经济结构的变化而调整,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经济危机的不同,与殖民体系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结构的变化引发的经济危机,主要涉及经济方面,排除D项。11.(2024·北京门头沟一模)下表是19世纪中后期部分英国部级机构建立的时间,对表格中的信息说明正确的是( )B部门名称 建立时间济贫部 1847年公务部 1852年殖民地事务部 1854年地方政府事务部 1871年中央教育署 1899年[A] 各类部门的建立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 [B] 工业革命使英国政府职能进一步扩展[C] 文官制度的确立推动政府机构的改革 [D]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得以确立【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政府要管理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新的社会事务,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济贫部的设立,并不能说明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排除A项;1870年,英国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12.(2024·山东济宁一模)据统计,英国工业产品出口总额从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80年代增加了约5倍,但包括棉织品在内的纤维制品所占比例则从72%减少到44%。纤维制品的主出口地方面,19世纪20年代欧洲地区占5成以上,但到19世纪中叶欧洲所占比例锐减。这一现象可以用来实证( )[A] 欧洲国家发展的不均衡[B] 欧洲国家出现衰退[C] 世界经济中心发生转移[D] 世界市场不断拓展D【解析】 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80年代,英国工业产品出口总额增加了约5倍,反映英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的倾销。纤维制品出口占比大幅下降,根据时间可推测,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伴随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生产能力提高,其他种类的产品生产量和出口量增加;两者可用来说明世界市场的拓展。工业革命推动英国殖民扩张,获得了更多的商品倾销市场,故英国出口到欧洲以外的其他地区的产品增多,欧洲所占比例锐减,反映了世界市场不断拓展,故选D项。材料只反映了英国的情况,不能得知整体欧洲国家发展是否均衡,排除A项。此时期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国家整体发展处于上升阶段,排除B项。此时期世界经济中心仍旧在欧洲,没有发生转移,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题,共14分)13.(14分)(2024·湖北武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英国史学家马里欧特称赞约瑟夫·张伯伦是“在目前所评述的这段时期内,英国所有政治家中最富有代表性、也最有影响的人物”。◇生逢盛世1836年,约瑟夫·张伯伦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资产阶级家庭。1854年,加入叔父的螺钉生意,成为著名的螺钉生产商,产品不仅占据了国内市场,而且远销海外。◇社会变革1869年,建立全国教育同盟,强调教育改革“是补救的开始,它可以为工人阶级带来较高的工资和比较健康的生活,减少贫困和犯罪,改善居住条件”。1873年,成为伯明翰市长,大兴市政建设,改善道路、照明和供水,清除贫民窟,完成对市中心的改造,将一个脏乱差的重工业城市变成了英国最美丽的城市之一。◇殖民地会议1895年,面对各国激烈的殖民竞争和帝国内部的离心倾向,担任殖民地大臣的张伯伦,积极推动帝国扩张,并创立殖民地会议制度,宣扬帝国共同利益、责任。1897年,张伯伦召开第二次殖民地会议,要求改变帝国成员的薄弱联系,将帝国变成英国和各自治领的“合办企业”。◇关税改革运动1903年,面对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和美国、德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冲击,张伯伦组织“关税改革同盟”,修改自由贸易政策,向对英国产品设立关税壁垒的外国产品征收报复性关税,并对来自殖民地的商品实行关税优惠。注:约瑟夫·张伯伦(1836—1914年)是曾任英国首相的内维尔·张伯伦的父亲,著名政治家。——摘编自王蓓《约瑟夫·张伯伦和他的时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约瑟夫·张伯伦的改革措施进行评述。(14分)【答案】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飞速发展,同时社会问题凸显;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各国对殖民地的争夺日趋激烈;美、德等新兴工业强国冲击了英国霸主地位;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冲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6分)张伯伦进行教育改革、完善市政建设等措施,改善了民众的生活处境,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稳定;张伯伦主张帝国扩张,倡导帝国内部的联合与团结,应对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挑战和缓解帝国内部的离心倾向,维护了英国殖民霸权;张伯伦通过组织“关税改革同盟”,修改自由贸易政策等措施,来应对新兴国家的挑战和殖民地的离心倾向,符合英国社会发展的需要。(6分)张伯伦的举措是对英国现实问题的呼应,旨在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英国的霸主地位。(2分)第31课时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时间:30分钟 总分:50分)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4·吉林长春二模)18世纪上半叶,英国农村通过改良土壤、培育良种、采用新的耕作方法、开凿沟渠、灌溉排涝等方式,实现了粮食的增产。许多政治家也热衷于农业改革,提高了英国农业及畜牧业的收益。当时英国农业的发展( )[A] 使大量劳动力向农业转移[B] 提高了劳动者的生活水平[C] 归功于农业机械化的普及[D] 为产业革命提供一定条件2.(2025·陕晋青宁高考适应性考试)从18世纪中期开始,英国的煤矿主、盐场主等企业主积极投资兴建运河。到1830年,英国可通航的内陆水道从1 000英里扩展至近4 000英里,满足了工农业对低运输成本的需求。英国的运河修建主要是为了( )[A] 扩大资本积累 [B] 优化产业布局[C] 推广机器生产 [D] 改善交通条件3.(2024·山东日照一模)下表为17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棉纺、毛纺、丝绸、金属等制成品出口构成情况(单位:%),其中③代表的是( )项目 1699—1701年 1752—1754年 1800年① 85.0 61.9 28.5亚麻制品 — 3.3 3.3② 2.2 2.5 1.2③ 0.6 1.3 24.1④ 3.2 9.2 12.4其他制品 9.0 21.8 30.5[A] 毛纺织品 [B] 棉纺织品 [C] 丝纺织品 [D] 金属制品4.(2024·江苏苏州一模)1870—1894年,德国约有250万人流向海外,出境移民在德国是一种普遍性现象。1896—1913年,由德国流往国外的人口仅47.6万人,德国逐渐转变为入境移民国家。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帝国主义竞相扩军备战 [B] 君主立宪制在德国建立[C] 德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D] 劳动力大规模全球流动5.(2024·江苏苏州调研)1869年,巴黎的交易所拥有307种有价证券,总数达330亿法郎,几乎超过当时法国工业总产值的两倍。该史实可佐证,当时法国( )[A] 对外经济扩张依赖商品输出[B] 工业化进程受到影响[C] 商业革命激发经营方式创新[D] 证券金融业领先欧洲6.(2024·山东滨州期末)19世纪中期,当法国主动和英国商量共同占领埃及的时候,英国首相表示:“我们并不想要埃及,就像一个脑子正常的人,并不希望拥有沿途客栈一样。他所要的只不过是这些客栈对他开放,当他来到时,客栈会提供羊排、晚餐和驿马,如此而已。”这是因为英国( )[A] 无意扩大在埃及的权益[B] 经济扩张方式转变[C] 殖民霸权逐步衰落[D] 认识到埃及人民的反抗力量7.(2024·山东聊城三模)1815年,英国通过《谷物法》,严格限制谷物进口,该法案颁布后,谷物价格骤升。在多方反对下,1846年,议会最终废除了这一法案。推动《谷物法》废除的主要力量是( )[A] 工业资产阶级 [B] 传统土地贵族[C] 城市工人阶级 [D] 乡村小生产者8.(2024·山东青岛二模)18世纪,英国教师的职责、行为规范、教师职业教育标准的制定仍以男性为依据。19世纪以来,大量男性“逃离”教师行业,大批女性进入教师行业。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工业化进程推动社会分工变化[B] 蒸汽时代教师生活境遇的改善[C] 机器生产使阶级结构发生变革[D] 工业革命促进教育体系的完善9.(2024·广东江门一模)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巴黎某新闻记者曾设想建立一种“社会工场”或由国家支持的工厂中心制度,在这些“工场”或工厂中心里,工人们自己安排工作并且是为自己劳动,而不受私人资本家的干预。这一设想( )[A] 宣告了无产阶级的伟大使命 [B] 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C] 引发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D] 反映工业化浪潮下对社会的思考10.(2024·山东济宁一模)下面为西方某学者分析的经济危机新旧形态对照表。导致两种危机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古典形态的经济危机 新式危机歉收和粮食危机 投资过剩和生产过剩供给不足引起粮食价格上涨 供给过剩引起价格体系的崩溃地域的、一国的规模 全球规模没有周期性的特点 显示了周期性的特点饥馑和死亡率的上升 破产和失业率的增加[A] 经济结构的变化[B] 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C] 殖民体系的发展[D] 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11.(2024·北京门头沟一模)下表是19世纪中后期部分英国部级机构建立的时间,对表格中的信息说明正确的是( )部门名称 建立时间济贫部 1847年公务部 1852年殖民地事务部 1854年地方政府事务部 1871年中央教育署 1899年[A] 各类部门的建立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B] 工业革命使英国政府职能进一步扩展[C] 文官制度的确立推动政府机构的改革[D]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得以确立12.(2024·山东济宁一模)据统计,英国工业产品出口总额从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80年代增加了约5倍,但包括棉织品在内的纤维制品所占比例则从72%减少到44%。纤维制品的主出口地方面,19世纪20年代欧洲地区占5成以上,但到19世纪中叶欧洲所占比例锐减。这一现象可以用来实证( )[A] 欧洲国家发展的不均衡[B] 欧洲国家出现衰退[C] 世界经济中心发生转移[D] 世界市场不断拓展二、非选择题(1题,共14分)13.(14分)(2024·湖北武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英国史学家马里欧特称赞约瑟夫·张伯伦是“在目前所评述的这段时期内,英国所有政治家中最富有代表性、也最有影响的人物”。◇生逢盛世1836年,约瑟夫·张伯伦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资产阶级家庭。1854年,加入叔父的螺钉生意,成为著名的螺钉生产商,产品不仅占据了国内市场,而且远销海外。◇社会变革1869年,建立全国教育同盟,强调教育改革“是补救的开始,它可以为工人阶级带来较高的工资和比较健康的生活,减少贫困和犯罪,改善居住条件”。1873年,成为伯明翰市长,大兴市政建设,改善道路、照明和供水,清除贫民窟,完成对市中心的改造,将一个脏乱差的重工业城市变成了英国最美丽的城市之一。◇殖民地会议 1895年,面对各国激烈的殖民竞争和帝国内部的离心倾向,担任殖民地大臣的张伯伦,积极推动帝国扩张,并创立殖民地会议制度,宣扬帝国共同利益、责任。1897年,张伯伦召开第二次殖民地会议,要求改变帝国成员的薄弱联系,将帝国变成英国和各自治领的“合办企业”。◇关税改革运动1903年,面对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和美国、德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冲击,张伯伦组织“关税改革同盟”,修改自由贸易政策,向对英国产品设立关税壁垒的外国产品征收报复性关税,并对来自殖民地的商品实行关税优惠。注:约瑟夫·张伯伦(1836—1914年)是曾任英国首相的内维尔·张伯伦的父亲,著名政治家。——摘编自王蓓《约瑟夫·张伯伦和他的时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约瑟夫·张伯伦的改革措施进行评述。(14分)第31课时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1.D 据材料可知,18世纪上半叶,英国农村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粮食的增产,政治家推动农业改革,促进英国农业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故选D项。当时英国发生圈地运动,这一运动导致大批农民被迫离开土地,排除A项。粮食增产等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但劳动者不等于农民,排除B项。农业机械化出现于工业革命时期,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2.A 材料现象发生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企业主积极投资兴建运河,扩大了内陆水道通航里程,降低了运输成本,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多利润以扩大生产,从而扩大资本积累,故选A项;优化产业布局和推广机器生产都是修建运河可能带来的客观影响,而非主要目的,排除B、C两项;改善交通条件是手段,最终目的是扩大资本积累,排除D项。3.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前,英国毛纺织业发达,因此1699—1701年占比最高,工业革命后棉纺织品逐渐取代毛纺织品成为主导的纺织品,因此毛纺织品出口应该是减少的,故①是毛纺织品;英国生丝原料短缺,丝纺织品出口量应该是极少的,故②是丝纺织品;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棉纺织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棉纺织品的产量大幅提升,因此棉纺织品出口的数量应该是不断提升的,并且是大幅提升,故③代表的是棉纺织品,故选B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偏重于轻纺工业,金属制品的出口量不可能如③增幅如此迅速,故④为金属制品。4.C 据材料“1896—1913年……德国逐渐转变为入境移民国家”及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工业得到迅速发展,这为国内创造了有利的就业环境,并且起到了吸引外来移民的作用,故选C项;材料只提及德国移民人口的变化,未涉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信息,排除A项;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实行君主立宪制,不能解释材料中人口流动现象,排除B项;材料空间为德国,不能得出“全球流动”的结论,排除D项。5.B 据材料可知,法国将大量资金投入金融业,这会使得工业资金投入相对不足,不利于工业化的进行,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法国对外经济扩张,排除A项;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后带来的商业领域的变化,与材料时间和内容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将法国的证券金融业与其他欧洲国家的证券金融业进行比较,无法得出“领先欧洲”的结论,排除D项。6.B 工业革命之后,英国生产力大发展,改变了早期殖民时期的经济扩张方式,由殖民扩张和掠夺转向掠夺工业原料和商品销售市场,故选B项;1882年,英国发动侵埃战争,占领了整个埃及,实际把埃及变成了殖民地,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此时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殖民霸权并未衰落,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埃及人民反抗的相关史实,排除D项。7.A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谷物法》的主要目的是限制谷物的进口,以保护英国农业。法案颁布后导致国内谷物价格上升,从而维护了土地贵族的利益。工业资产阶级主张自由贸易,认为自由贸易能够降低生活成本,促进工业品的出口。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增强,他们成为推动《谷物法》废除的主要力量,故选A项。传统的土地贵族和乡村小生产者依赖土地生活,维持《谷物法》,提升谷物价格有利于他们,所以他们不是推动《谷物法》废除的主要力量,排除B、D两项。《谷物法》是否废除对城市工人阶级的影响相对较小,城市工人阶级并不是推动《谷物法》废除的主要力量,排除C项。8.A 材料现象是“18世纪……教育标准的制定仍以男性为依据”变为“19世纪以来……大批女性进入教师行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反映了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深入,女性有机会进入更广泛的领域,体现了英国工业化进程中新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分工的推动作用,故选A项;材料主要是教师行业性别结构的变化,未涉及教师生活境遇的改善,排除B项;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材料主要是关于教师性别结构,与阶级结构变化无关,排除C项;仅通过教师性别结构的变化,不能得出教育体系完善的结论,排除D项。9.D 材料时间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发生后,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相当恶劣,因此该新闻记者设想的建立一种工人为自己劳动而不受资本家干预的工厂,反映了工业化浪潮下对社会的思考,故选D项;《共产党宣言》宣告了无产阶级的伟大使命,排除A项;材料仅是一种设想,并未实现,无法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排除B项;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材料中这一设想并未引发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10.A 据材料信息可知,古典形态的经济危机主要体现在农业方面,由于农业的歉收和粮食危机,引发粮食价格上涨,带来饥馑和死亡率上升,这是典型的农业社会的特点,新式危机主要是由于投资过剩和生产过剩,周期性的引发经济危机,造成破产和失业率增加,这是典型的工业社会的特点,所以导致两种危机不同的主要因素是经济结构的变化,故选A项;经济政策是依据经济结构的变化而调整,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经济危机的不同,与殖民体系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结构的变化引发的经济危机,主要涉及经济方面,排除D项。11.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政府要管理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新的社会事务,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济贫部的设立,并不能说明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排除A项;1870年,英国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12.D 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80年代,英国工业产品出口总额增加了约5倍,反映英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的倾销。纤维制品出口占比大幅下降,根据时间可推测,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伴随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生产能力提高,其他种类的产品生产量和出口量增加;两者可用来说明世界市场的拓展。工业革命推动英国殖民扩张,获得了更多的商品倾销市场,故英国出口到欧洲以外的其他地区的产品增多,欧洲所占比例锐减,反映了世界市场不断拓展,故选D项。材料只反映了英国的情况,不能得知整体欧洲国家发展是否均衡,排除A项。此时期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国家整体发展处于上升阶段,排除B项。此时期世界经济中心仍旧在欧洲,没有发生转移,排除C项。13.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飞速发展,同时社会问题凸显;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各国对殖民地的争夺日趋激烈;美、德等新兴工业强国冲击了英国霸主地位;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冲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6分)张伯伦进行教育改革、完善市政建设等措施,改善了民众的生活处境,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稳定;张伯伦主张帝国扩张,倡导帝国内部的联合与团结,应对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挑战和缓解帝国内部的离心倾向,维护了英国殖民霸权;张伯伦通过组织“关税改革同盟”,修改自由贸易政策等措施,来应对新兴国家的挑战和殖民地的离心倾向,符合英国社会发展的需要。(6分)张伯伦的举措是对英国现实问题的呼应,旨在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英国的霸主地位。(2分)第31课时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考情分析】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中外历史纲要下) (2)认识工业革命对人类劳作方式、商业贸易、城市化、交通的影响(选择性必修2)考 情 统 计 24年 全国新课标卷:法国手工工场的发展;全国甲卷:工业革命带来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湖南卷:机器发明推动标准化生产;甘肃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伦敦成为重要贸易中心;安徽卷:全球联系的加强影响英国社会文化/德国文化创新助力工业发展;湖北卷:科技改变世界(非选择题);黑吉辽卷:英国文学旅游的兴起(非选择题)23年 河北卷:英法工业化的进程各具特色;海南卷:工业革命对服饰的影响;广东卷:中英早期工厂创办者身份的比较(非选择题);湖北卷:工业文明孕育艺术创新;辽宁卷:法国工业化程度有限22年 全国乙卷:工业革命助推德国海外扩张;全国甲卷: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广东卷:工厂制度管理与社会分化;北京卷:19世纪后期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铁路交通业的发展;重庆卷:德国工业化引起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辽宁卷:欧洲邮政体系的完善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江苏卷:科技创新与时代发展(非选择题)核心热考 (1)工业革命的背景、进程、特点;(2)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及对生产组织、生活方式、城市化进程、居住条件、交通运输等的影响【课时结构】[结构图示] [主要线索] (1)18世纪下半叶,根本上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两次工业革命相继开展。 (2)两次工业革命不仅推动生产力实现巨大发展,也引起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人类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开辟了人类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重要概念】1.自由主义: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的一种政治思潮。主张个人活动和发展完全自由,提倡个人权利,实现毫无拘束的企业主的自由竞争,拥护有财产限制的选举权和两院制议会。2.垄断组织(1)含义:资本主义大企业之间为独占生产和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而联合组成的垄断经济同盟。(2)形成(3)影响:一定程度减少生产的盲目性,促进生产力发展;破坏社会公平,阻碍竞争;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剧对外侵略扩张。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20世纪初形成。全世界基本上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各种文化交流与冲击、各种社会形态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课标问题一 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与进程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背 景 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直接原因: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的需求条件 政治前提: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政局稳定,政府鼓励经济发展经济 条件 农业资本主义(圈地运动):为工业发展提供农产品、 和国内市场 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技术积累;政府重视技术创新和发明专利保护第 一 次 工 业 革 命 主要 进程 (成就) 棉纺织技术改进: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 ,以“珍妮纺纱机”的发明为标志 工厂出现:1771年,阿克莱特开办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动力革新: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开始在棉纺织工厂使用。 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生产技术史上的一次飞跃 交通运输革命: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蒸汽机车。19世纪上半期,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扩展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从大西洋两岸逐步深入内陆完成 19世纪中期, 实现机械化 第 二 次 工 业 革 命 背景 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主要 进程 (成就) 电力技术广泛开发和应用,人类进入“ ” 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新式快速交通工具(汽车、飞机)应运而生化学工业的兴起,用化学方法合成新材料,石油化工业获得发展旧产业部门(炼钢、纺织、采煤、机器制造和铁路运输等)焕发出新的活力不 同 点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范围 从英国开始,逐渐扩展到其他国家 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美德最为突出主要领域 以轻工业为主 以重工业为主科学技术与 生产结合程度 尚未紧密结合,生产经验的总结 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有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工业部门 传统工业部门 新兴工业部门(电力、石油、汽车等)主要标志 蒸汽机与“蒸汽时代” 电力技术与“电气时代”[知识点拨]1.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意义(1)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人类由此进入“蒸汽时代”。(2)推动了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的革命,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3)改变了工业的布局,促进了近代工业城市的兴起。(4)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5)蒸汽机导致煤的大量开采和使用,隐含“能源问题”,加剧环境污染。2.英国棉纺织业对世界各国的影响(1)美国南方种植园大量种植棉花,大部分销往英国,北方新兴纺织业对棉花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成为激化南北矛盾、导致美国内战爆发的因素之一。(2)鸦片战争后英国大量机器生产的棉纱、棉布涌入通商口岸,冲击中国传统家庭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3)在英国棉纺织品的打击下,印度传统的棉纺织业迅速衰落。任务二 合作探究材料 19世纪晚期,西方科技发展出现新趋势: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直接结合,许多大型企业建立了科学技术实验室,如德国西门子等;科学研究走上集体攻关道路,1873年德国“国立物理研究所”、1876年美国爱迪生实验室即在此背景下创立;各国大量创办理工学院和技工院校;企业在科研中的地位日益提升。1901年,美国82%的专利颁发给个人,18%颁发给公司;1932年,公司所获专利数超过国家颁发专利总数的一半。——摘编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等[问题] 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科学研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真题演练】(2024·全国新课标卷,32)17世纪,法国某细布工场雇佣近1 700人,分属于制作轮子与刀具、清洗、上色、整经等部门。织布分为多道工序,其中压印、绣花等通常由妇女承担。这可用于说明( )[A] 生产方式变革的条件渐趋成熟[B] 机器大生产强化对工人管理[C] 现代工厂制度提高了生产效率[D] 工业革命促进女性地位提升课标问题二 理解工业革命的深远影响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领域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 生产力的大发展:给实现工业化的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 也在欧美地区全面展开(农业机械日益普及,大农场建立,农业现代化 水平提高)“ ” “电气时代”生产组织的重大变革(手工工场→工厂→垄断组织) 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①建立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倒班制;严格的规章制度;生产流水线;科学管理) ②中小企业占多数,企业主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出现 ①进入大企业时代 ②经济管理由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结合到逐渐开始分离经济结构 提高了 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重工业成为国家工业体系的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的兴起,传统产业升级;农业现代化、规模化阶级结构 ①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 两大对立阶级 ②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中间阶层的力量开始发展经济思想 三大思潮: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思潮兴起和发展社会 生活 巨大 变化 城市化 表现: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电梯、钢筋 混凝土等改善了 ;水网、照明等 日益完善 影响:促进了人口转移、产业调整、科技进步和文化交流等。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矛盾、治安等问题交通 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水陆运输网促进了城际、国际的 与贸易往来 休闲娱乐 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增,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教育 女性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 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社会问题 出现 社会 、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 解决 在工人运动的推动下,欧美各国开始通过 来解决这些问题 世界 世界各地联系日益紧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任务二 合作探究视角1 工业革命对世界体系形成的影响材料一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德]马克思、[德]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问题] (1)阅读材料一,试分析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关系。视角2 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材料二 19世纪晚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法、英、美、俄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局相对稳定,社会各个领域迅速发展,被西方一些学者称为“美好年代”。但是,另外一些学者对此表示反对,认为“美好年代”与事实不符。“美好年代”中的巴黎时间 事件1872年 巴黎人口达到185万1874年 麦克-马洪作为第三共和国第二任总统入主爱丽舍宫1875年 巴黎歌剧院正式开放1879年 在巴黎安装第一个电话系统1883年 成立第一个女子高中——菲妮罗高中1884年 法律强制要求街道安设垃圾桶1885年 市议会允许妇女在巴黎医院担任实习生1889年 出版第一本电话簿;博览会参观人数达到2 500万人1897年 第一座电影院开业1900年 第二届夏季奥运会开幕;地铁1号线开通;法律通过允许妇女从事法律工作1905年 第一个地下公共厕所在玛德莲广场开放1906年 巴黎人口达到272万1907年 第一位女士获得在巴黎开出租车的执照1909年 巴黎建造第一条汽车单行道1912年 巴黎举办第一届世界网球锦标赛——据滕子辰《“美好年代”巴黎的城市改造》整理[问题] (2)巴黎是如何体现法国“美好年代”的 (3)你能从哪些角度去证明“美好年代”与事实不符 请举例说明。综上,评价一个时代应坚持什么原则 【真题演练】1.(2022·广东卷,13)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B] 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C] 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D] 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2.(2024·甘肃卷,15)20世纪初的英国伦敦居民,可能身着英制衬衫,戴着瑞士手表,端着中国茶杯,喝着印度红茶,打电话订购美洲烟草,伦敦居民之所以能享有如此丰富的物质生活,原因是( )[A] 伦敦工业制造业高度发达[B] 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很完善[C] 英国流行奢靡的消费观念[D] 伦敦是全球重要贸易中心[深化拓展]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演变和发展项目 工业革命前 (15世纪— 18世纪 中期) 工业革命 (18世纪 60年代— 19世纪中期) 第二次工业 革命(19世纪 中后期— 20世纪初)殖 民 体 系 殖民 目的 积累原始资本 争夺市场和原料 对外寻求资本输出场所殖民 手段 掠夺财富 商品输出 划分势力范围,强占殖民地;资本输出经 济 体 系 生产 组织 工场手工业 工厂制度 垄断组织经济 思想 重商主义 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竞争意识世界 市场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世界市场扩展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政治 体系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资本主义制度扩展 资本主义制度完善第31课时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课标问题一任务一自由劳动力 棉纺织业 蒸汽机 机器制造业 电气时代任务二特点:①科学研究与生产直接结合;②科学研究集体化;③理工学院和技工院校大量创办;④企业在科研中的地位提高。影响:①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发展;②促进了垄断组织出现;③推动了一系列重大领域的突破。[真题演练]A 根据材料可知,17世纪的法国某工场分工细致,雇佣人数较多,规模较大,这种较大规模的细致分工表明这一时期生产方式变革的条件逐渐成熟,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开始,在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出现了工厂和机器大生产,故B、C、D三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课标问题二任务一农业变革 蒸汽时代 工厂 垄断组织 工业 无产阶级 居住条件 基础设施 人口交流 休闲娱乐 初等教育 贫富分化加剧 社会立法任务二视角1(1)工业革命促进了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工业、商业、航海业以及铁路运输业等不断发展,世界市场得到扩展,将世界紧密地连结在一起。世界市场又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化。世界市场将亚非拉都纳入其中,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为欧美工业化国家提供了广阔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视角2(2)从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角度作答:确立民主共和政体,政局稳定;通过立法等手段改进城市治理;保障女子的受教育权与劳动权;等等。从经济与社会生活角度作答:城市人口增多,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市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体育、歌剧、交通通信等)。从与世界联系、文化交流角度作答:巴黎举办博览会、国际赛事,提升了巴黎甚至法国的国际影响力,推动文化交流。(任意三个角度,言之有理即可)(3)“美好年代”与事实不符的体现:角度1: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社会矛盾尖锐,如贫富分化、工人运动、民主制度不健全等。角度2:资本主义列强间矛盾尖锐,如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军事、经济冲突不断,国际局势日益紧张等。角度3: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步形成,给亚非拉地区人民带来灾难。(任意三个角度,言之有理即可)原则:辩证地认识;多角度全面认识;坚持唯物史观。[真题演练]1.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生产方式的转变催生了工厂制;生产方式的转变导致了工作方式的变化,工厂主因机器费用昂贵,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唱歌、打瞌睡……被禁止”,体现了工人工作境遇恶化且地位更低下,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加速了社会分化,故选B项。这一时期工业结构的变革指的是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A项。蒸汽时代普遍采用机器生产,而不是手工操作,且材料体现的是工人的工作境遇变化而非生活境遇,排除C项。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主要原因是其产量有限,而非物价上涨,且材料未涉及物价上涨,排除D项。2.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伦敦作为全球重要的贸易中心,来自世界各地的更多种类的商品出现在商贸领域,故伦敦居民可以享受到如此丰富的物质生活,D项正确;英国伦敦居民享有的物质并非都是伦敦本土制造生产的,故无法得出伦敦工业制造业高度发达,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英国对社会的救济,无法得出其福利制度很完善的结论,排除B项;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并不等同于流行奢靡的消费观念,排除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31课时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docx 第31课时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练习,含解析).docx 第十一单元 第31课时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