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1张PPT)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第36课时【考情分析】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中外历史纲要下)考 情 统 计 24年 山东卷:二战后美国调整国家安全战略;湖北卷:二战后联邦德国致力于摆脱战败阴影23年 全国甲卷:美国对第三世界的宣传与争夺;湖北卷:冷战影响世界银行决策;山东卷:美苏冷战形势影响美国政府外交战略调整;江苏卷: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双方政策的务实性;福建卷:冷战的国际政治背景和文明相处方式(非选择题)22年 全国甲卷:美国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受冷战意识影响;湖南卷:通过建立共同制度,承担共同责任的方法实现欧洲的联合;山东卷:欧洲社会对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海南卷:美苏意识形态的斗争;江苏卷:美苏借助文化交流渗透冷战;广东卷:20世纪70年代,美国调整与西欧关系;全国乙卷:美苏英法围绕埃及的合作与争斗(非选择题)核心热考 (1)冷战的表现、特征和影响;(2)冷战与世界格局的演变【课时结构】[结构图示] [主要线索](1)二战后,美苏由于国家利益、社会制度等的冲突对立,战时盟友解体,开始近半个世纪的对峙与竞争,冷战主导了二战后国际政治的发展。(2)冷战的发生和发展也促成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重要概念】1.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援助”某些国家“复兴”的“使命”,以“ ”等。实际上是趁战后英法力量被削弱的时机,以“援助”手段排挤英法势力,加紧控制其他国家。成为美国首先对苏联进行 的重要标志,意识形态味道浓烈。霸权主义政策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冷战2.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是美国在二战后 的计划。二战对欧洲造成巨大的破坏,整个西欧处于混乱状态,政治生活也出现社会主义倾向。美国深恐苏联势力西进,担心欧洲国家购买力的下降会带来美国的经济危机,因此形成了援助欧洲的政策。美国通过这一政策进一步 , 。由于苏联和东欧国家拒绝参加该计划,遂成为“西欧复兴计划”。该计划1948年4月开始实行,1952年结束。经济援助欧洲加强了对西欧的领导抵消苏联的影响3.第三世界:泛指不属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的 的亚非拉和其他地区的 ,20世纪60年代以后被广泛使用。第三世界的崛起是20世纪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它的崛起发端于万隆会议,以为里程碑,越来越深入地 。经济不发达发展中国家不结盟运动参与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课标问题一 冷战的含义与背景学习探究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含义 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 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美苏背景 ①国际形势:二战后,西欧普遍衰落,美苏成为两大强国②国家战略:美国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之间发生了激烈碰撞③国家利益:二战后美苏国家利益的严重冲突④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二战结束,美苏失去战时同盟基础,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立[教材史料再读] 《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8课第一则“历史纵横”凯南的“长电报”和诺维科夫的“长报告”有何史料价值 [提示] 作为当年官方报告文件,是文献史料,属于研究冷战爆发原因的第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两则史料均从本国利益角度出发,带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个人主观色彩,需要更客观的史料加以判断验证。任务二 合作探究材料 以下是不同时期的高中历史教材对冷战含义的不同叙述。2008年版岳麓书社 高中历史教材 2019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材 叙述 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问题] 根据材料,说明2019年版教材与2008年版教材叙述的不同之处,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不同之处:发动冷战的责任,2008年版强调责任在美国,2019年版强调双方都有责任;冷战的内容方面,2008年版强调的是敌对,2019年版冷战内容更丰富,除了对峙之外还存在竞争的关系。原因: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意识形态不断淡化;更多档案资料的解封开放;学者研究的深入发展。(2021·河北卷,15)1946年夏,丘吉尔指出:“美国鹰停落在栖木上,它是一只有着可怕喙爪的强壮大鸟……葛罗米柯先生(苏联外交官)被派来每天用一把锋利的镰刀去戳它,戳它的喙,戳它的翅膀,戳它尾巴上的羽毛。鹰一直都保持着安静,但就此认为鹰的内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那就是大错特错了。”这反映了当时( )[A] 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B] 美苏两国间矛盾加剧[C] 美苏冷战序幕由此揭开[D]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真题演练】B【解析】 据材料可知,丘吉尔站在资本主义阵营的立场上,认为苏联不断挑起与美国的矛盾,这从侧面反映美苏两国间矛盾加剧,故选B项;1955年,华约成立,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排除A项;铁幕演说(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拉开了冷战序幕,排除C项;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表现在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要求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课标问题二 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一、冷战的发生与两极格局的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冷战的发生 ①开始标志:1947年3月,“ ”演说的发表②表现杜鲁门主义两极格局 的形成 ①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 正式形成②特点: ,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不完全性,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两极格局不对称性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20世纪50年代中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特点 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事件 第二次 和古巴导弹危机表现 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①西欧: 的成立和发展②日本:经济“起飞”,追求成为“ ”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①原因:苏联推行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②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柏林危机欧洲共同体政治大国中国崛起 以自力更生拥有“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重大事件为标志,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兴起 1955年万隆会议及1961年兴起的 ,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影响 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两弹一星不结盟运动[知识点拨] 冷战的基本特征大国之间的国家利益之争;明显的地缘政治色彩;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始终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三、冷战的终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20世纪八九十年代)1.美苏关系时期 特征 表现20世纪70年代 日趋紧张 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实施“战略防御计划”1985年以后 走向缓和 建立多层次对话机制;裁军取得重要进展;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等等和平演变2.苏联与中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3.两极格局的崩溃原因 ①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 ”攻势②国内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标志 1991年,苏联解体影响 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图解历史]任务二 合作探究材料 下面为某教授主编的近现代史专著的目录(节选)。冷战的起源 雅尔塔体系与冷战 战后美、苏国家大战略的对立 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美、苏、英在东欧、中欧和中近东的对抗与冲突 美苏冷战政策相继出台 冷战的爆发 冷战的高潮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冷战的演变与世界其他 力量中心的成长 东西方关系的变化与冷战高潮中美关系的紧张与松动西方阵营的分化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第三世界的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和两极格局的瓦解冷战态势的演变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中国对外政策的新发展发展中国家与新的国际关系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冷战的终结[问题] (1)阅读材料,为该书的目录(节选)拟定一个标题。[提示] (1)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问题]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组思考题。(要求:设计3~6个思考题;多角度、多层次涵盖材料的主要内容;体现创新性和思考深度)[提示] (2)思考题组示例:①绘制时间轴,梳理历史大事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历程划分阶段。②观察时间轴,获取信息,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呈现什么趋势。③组织讨论,你认为影响世界格局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④世界格局的演变给世界带来哪些方面的变化 通过查找资料进行印证。[问题] (3)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启示 [提示] (3)与热战相比,冷战是历史的进步;冷战双方在处理危机时的自我控制机制,应该成为人类处理危机的重要选择;克服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零和博弈和冷战思维,坚持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和平竞争与合作共赢,应该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1.(2023·山东卷,15)下图为1949—1985年财政年度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投资中用于国防研究的占比情况。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国内经济的发展状况[B] 对外战争的频度烈度[C] 国际科技竞争的压力[D] 政府外交战略的调整【真题演练】D【解析】 从图示看,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防研究投入居于高位,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趋于回落,70年代后期呈急剧上升之势。结合时代背景可知,20世纪50年代两极对峙格局形成,加之有热战(朝鲜战争),美国国防研究投入较高。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美苏关系有所缓和,国防研究占比下降,但60年代仍有小幅回升,这与越南战争有关。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防研究占比上升较快与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同时大搞军备竞赛,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有关,国防投入大增。综上可知,影响1949—1985年美国国防研究占比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外交战略的调整,故选D项。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不能解释其国防研究投入在50年代后期下降的原因,排除A项。1961—1973年,美国参与越南战争,投入巨大,但图示中国防研究占比并不高,排除B项。在材料涉及的时间段内,美国长期处于国际科技发展的前沿,始终面临来自世界各国的科技竞争压力,因此无法解释图像的明显波动,排除C项。2.(2022·湖南卷,15)让·莫内是二战后法国著名政治家,堪称“欧洲之父”。他在文章中写道:“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这里的“变化”是指( )[A] 消除国家边界,新建主权实体[B] 建立共同制度,承担共同责任[C] 淡化意识形态,实现求同存异[D] 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B【解析】 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国力受到严重消耗,欧洲衰落。在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过程中,西欧国家间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上联合道路,依据材料“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可知,让·莫内认为欧洲不会建立新的主权实体,而是通过建立共同的制度,承担共同责任的方法实现欧洲的联合,故选B项,排除A项。欧洲国家的意识形态并没有淡化,C项说法有误,排除。欧洲的联合是为了实现欧洲的振兴,并不是为了保卫世界和平,排除D项。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1.(2024·河南开封一模)史学界普遍认为冷战爆发是基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而导致的美苏双方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也有学者从战后英苏利益冲突的角度出发,认为是英国政府出于国家安全考虑而制定了“联美反苏”政策,美国加入后,因实力雄厚取得反苏阵营的领导权。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 两种观点之间相互矛盾故都不能成立[B] 英国诱因观点不具有普遍性难以成立[C] 客观历史事实的认定基于不同的解释[D] 多视角的分析开阔了史学研究的视野D【解析】 据材料“有学者从战后英苏利益冲突的角度出发”可知,这一角度与传统的美苏冷战的原因分析有较大不同,开阔了史学研究的新视野,故选D项;材料中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排除A、B两项;C项逻辑颠倒,应为“基于相同的客观历史事实有不同的历史解释”,排除。2.(2025·四川高考适应性考试)1946年9月,丘吉尔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发表演说,“战争是停止了,危险却并没有过去。如果我们要想建立欧洲合众国,那么我们现在就必须行动”。丘吉尔此言( )[A] 意在抵制马歇尔计划 [B] 开启欧洲联合进程[C] 正式拉开了冷战序幕 [D] 折射出英国的衰落D【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实力下降,已无力维持其在欧洲的霸权地位,丘吉尔提出建立欧洲合众国,反映出英国希望借助欧洲联合来维持自身影响力,折射出英国的衰落,故选D项;马歇尔计划是在经济上援助欧洲,丘吉尔的演说中没有抵制美国援助的信息,且马歇尔计划1947年才提出,排除A项;欧洲联合进程在此之前已经有一些基础和尝试,并非丘吉尔此言开启,排除B项;1946年丘吉尔发表富尔敦演说和次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的国情咨文,标志着“冷战”政策的开始,排除C项。3.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A] 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B] 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C] 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D]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B【解析】 本题依据时间断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是在美苏冷战时期,而冷战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长期对峙与竞争,材料“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即体现意识形态的对立,故选B项。4.(2024·天津期末)1958年,美苏两国签署了美国和苏联在文化、技术和教育方面交流的协议,美国声称希望美国的文化能够直接到达苏联,使得苏联人民能够从“正面”了解美国的真实情况,接受美国文化。这表明( )[A] 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B]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C] 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D] 和平与发展成为美苏关系主流C【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末处于美苏冷战时期,这一时期美苏两国签署交流协议,反映出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交流与对抗并存,故选C项;美国这一调整的主旨不是缓和与苏联的关系,而是通过文化交流手段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排除A项;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排除B项;冷战时期美苏关系为对峙与竞争,排除D项。5.(2024·山东烟台二模)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科学理论家提出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现代化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援外政策,核心就是通过美国的经济社会援助和美国经济发展经验促进第三世界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其意在( )[A] 推动落后地区的现代化进程[B] 削减苏联国际影响[C] 树立美国负责任的国际形象[D] 缓和美苏冷战形势B【解析】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冷战时期,美国的援外政策旨在与苏联争夺国际影响力,B项正确;A、C两项不是美国的目的,排除;材料现象会加速美苏对第三世界的争夺,不利于美苏冷战形势的缓和,排除D项。6.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中,美国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很多小型企业从大公司获得的分包合同也是如此。这反映美国( )[A] 冷战政策与公司发展相互影响[B] 已经把军备竞赛作为根本国策[C] 军工订单解决了严重失业问题[D] 国民经济军事化加剧战争危险A【解析】 从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中,美国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可以看出,美国的一些公司为美国的冷战政策服务,说明冷战政策与美国公司的发展相互影响,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美国把军备竞赛作为根本国策,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军工订单所产生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国民经济军事化,排除D项。7.(2024·山东济宁二模)下面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历史课程在印度大学的开设情况。◎1954年,巴纳拉斯印度大学和巴罗达大学率先将美国历史纳入硕士学位课程的选修课◎1959年,美国印—美教育基金会向加尔各答大学与旁遮普大学等高校派遣10名美国历史学家◎1960年,获美国资助前往美国深造的印度学者已有独自开设“1776年以来的美国史”等课程的能力◎1967年,开设美国课程的印度高校达到43所◎到1971年,印—美教育基金会共选派103名印度学者赴美研究美国历史,同期有近90名美国学者到印度讲授美国学它反映出( )[A] 美国热衷于在印度传播美国价值观[B] 非殖民地化是美国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C] 战后美国文化传播被赋予冷战内涵[D] 第三世界发展成为美国关注的核心问题C【解析】 美国通过加强对印度的文化传播同苏联学术模式和思想竞争,从而加强对印度的争夺,反映了战后美国文化传播被赋予冷战内涵,故选C项;A项仅为材料表象而非本质,排除;仅从美国历史课程在印度大学的开设情况,无法看出美国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排除B项;材料中仅提到美国历史课程在印度的开设情况,未提及美国对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态度及政策,不能体现出第三世界发展成为美国关注的核心问题,排除D项。8.(2021·广东卷,16)下表作为直接论据,可用来探究的论题是( )美国与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贸易出口额比较单位:百万美元D年份 美国对苏联、东欧国家 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1948年 397 5821949年 145 7651950年1—6月 41 268[A] 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及其历史背景[B] 两极格局与西方国家滞胀的根源[C] 世界贸易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D] 欧洲市场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解析】 1947年,马歇尔计划出台,排除A项。美苏两国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逐渐形成两极格局。西方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的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且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于1944年,排除C项。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美国对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出口额呈持续下降的趋势,而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出口额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这说明西欧国家与美国对苏联、东欧国家的态度存在分歧,欧洲市场与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D项正确。9.(2024·湖南邵阳一模)1961年贝尔格莱德会议召开时,正值柏林危机达到高潮,全体与会国家元首都给赫鲁晓夫和肯尼迪写了内容相同的个人信件,对于战争威胁发出警告,并呼吁和平的解决方案。这一集体行动( )[A] 反映南北斗争主导世界格局[B] 导致世界两极格局走向崩溃[C] 展示了第三世界政治影响力[D] 阻止了柏林危机向热战转化C【解析】 1961年贝尔格莱德会议是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材料中的这些“信件”表达了对战争威胁的担忧,并呼吁通过和平方式解决柏林危机。这一集体行动展示了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的政治影响力,故选C项。冷战时期,美苏主导两极格局,排除A项。B、D两项夸大影响,排除。10.(2024·广东湛江一模)20世纪60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欧洲是“从大西洋到乌拉尔山的欧洲”,而不是政治化的西欧和东欧。还宣布:法国不需要任何国家保护,法国政府单独控制本国的领土、领空、领海以及部队。戴高乐政府于1966年退出北约,并要求北约基地撤离法国。戴高乐政府采取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 争取国内选民的支持[B] 强化意识形态的对立[C] 彰显本国的经济实力[D] 提升法国的国际地位D【解析】 题干中法国总统戴高乐强调欧洲的团结及法国的独立性,这有利于法国摆脱美国控制,扩大其在欧洲的话语权,故选D项;A、C两项并非主要目的,排除;戴高乐强调欧洲整体性,弱化意识形态的对立,排除B项。11.(2020·海南卷,19)20世纪70年代以前,拉美各国外交政策的意识形态一直很浓。70年代,拉美大多数国家承认国际关系中的多种意识形态,主张不同社会政治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开展“多元外交”。这一变化( )[A] 顺应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B] 推动了亚非拉国家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C] 表明了“一超多强”局面的出现[D] 旨在应对欧盟国际地位提高带来的挑战A【解析】 拉美各国外交由强调意识形态到开展“多元外交”,积极摆脱美国的束缚,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故选A项;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两极格局瓦解后,“一超多强”局面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93年欧盟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题,共17分)12.(17分)(2024·山东烟台一模)195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农业贸易促进与资助法案》,以农产品作为对外援助的一种补充形式,被称为“美国农产品外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农业贸易促进与资助法案》的主要条款:受援国可与美国达成协议,从美国获得贷款,依据当地的汇率从美国进口农产品。这些农产品一般包括:小麦、蔬菜、油、玉米、大豆、棉花、面粉、高粱、大米等。禁止社会主义国家或者同美国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接受美国的援助。美国政府通过向其他国家(主要是欠发达国家)销售美国的“剩余农产品”,获得当地货币,销售所得用作在当地进行外交活动、购买战略物资和推销农产品的经费,其余部分作为对受援国的贷款或赠款,但其使用须经美国政府的同意,并接受美国政府的监督。——摘编自[美] 罗伯特·沃尔特斯《美苏援助对比分析》材料二1955—1957年美国农产品在世界所占份额商品 在世界出口中 所占的百分比/% 在世界生产中所占的百分比/%小麦 46.1 20.2玉米 63.9 59.2大米 14.8 1.8棉花 43.6 35.5大豆 82.0 51.3美国农产品外交历程(节选)时间 概况第一次世界 大战时期 “小麦赢得战争”是一条重要口号。赫伯特·胡佛在战时和战后领导了粮食援助工作第二次世界 大战时期 按照《租借法案》的规定,战时美国向欧洲盟国提供了60多亿美元的农产品援助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 马歇尔计划总额120亿美元援助中,有1/3以上是以农产品形式提供的——据美国全国计划协会研究报告、[美]唐纳德·怀特《美国的兴盛与衰落》等整理材料中哪些信息可以作为解释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实行农产品外交的证据 说明理由。(17分)【答案】 证据一信息:1954年禁止社会主义国家参与且主要援助欠发达国家、受援国需接受美国监督等,可以解释美国农产品外交具有明显的政治意图。(3分)理由:这说明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试图拉拢控制第三世界国家,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2分)证据二信息:销售美国的“剩余农产品”、美国农产品在世界所占份额等,可以解释美国实施农产品外交的经济目的——解决剩余粮食问题。(3分)理由:这说明美国农业发达,成为世界粮食生产和出口大国,需要不断开辟国际市场,减轻剩余粮食的压力。(3分)证据三信息:美国农产品外交历程,可以解释美国实行农产品外交的历史因素。(3分)理由:战后美国为增强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继续坚持这一屡屡成功的传统外交政策。(3分)第36课时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时间:30分钟 总分:50分)一、选择题(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1.(2024·河南开封一模)史学界普遍认为冷战爆发是基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而导致的美苏双方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也有学者从战后英苏利益冲突的角度出发,认为是英国政府出于国家安全考虑而制定了“联美反苏”政策,美国加入后,因实力雄厚取得反苏阵营的领导权。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 两种观点之间相互矛盾故都不能成立[B] 英国诱因观点不具有普遍性难以成立[C] 客观历史事实的认定基于不同的解释[D] 多视角的分析开阔了史学研究的视野2.(2025·四川高考适应性考试)1946年9月,丘吉尔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发表演说,“战争是停止了,危险却并没有过去。如果我们要想建立欧洲合众国,那么我们现在就必须行动”。丘吉尔此言( )[A] 意在抵制马歇尔计划[B] 开启欧洲联合进程[C] 正式拉开了冷战序幕[D] 折射出英国的衰落3.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A] 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B] 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C] 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D]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4.(2024·天津期末)1958年,美苏两国签署了美国和苏联在文化、技术和教育方面交流的协议,美国声称希望美国的文化能够直接到达苏联,使得苏联人民能够从“正面”了解美国的真实情况,接受美国文化。这表明( )[A] 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B]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C] 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D] 和平与发展成为美苏关系主流5.(2024·山东烟台二模)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科学理论家提出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现代化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援外政策,核心就是通过美国的经济社会援助和美国经济发展经验促进第三世界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其意在( )[A] 推动落后地区的现代化进程[B] 削减苏联国际影响[C] 树立美国负责任的国际形象[D] 缓和美苏冷战形势6.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中,美国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很多小型企业从大公司获得的分包合同也是如此。这反映美国( )[A] 冷战政策与公司发展相互影响[B] 已经把军备竞赛作为根本国策[C] 军工订单解决了严重失业问题[D] 国民经济军事化加剧战争危险7.(2024·山东济宁二模)下面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历史课程在印度大学的开设情况。它反映出( )◎1954年,巴纳拉斯印度大学和巴罗达大学率先将美国历史纳入硕士学位课程的选修课◎1959年,美国印—美教育基金会向加尔各答大学与旁遮普大学等高校派遣10名美国历史学家◎1960年,获美国资助前往美国深造的印度学者已有独自开设“1776年以来的美国史”等课程的能力◎1967年,开设美国课程的印度高校达到43所◎到1971年,印—美教育基金会共选派103名印度学者赴美研究美国历史,同期有近90名美国学者到印度讲授美国学[A] 美国热衷于在印度传播美国价值观[B] 非殖民地化是美国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C] 战后美国文化传播被赋予冷战内涵[D] 第三世界发展成为美国关注的核心问题8.(2021·广东卷,16)下表作为直接论据,可用来探究的论题是( )美国与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贸易出口额比较单位:百万美元年份 美国对苏联、 东欧国家 西欧对苏联、 东欧国家1948年 397 5821949年 145 7651950年1—6月 41 268[A] 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及其历史背景[B] 两极格局与西方国家滞胀的根源[C] 世界贸易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D] 欧洲市场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9.(2024·湖南邵阳一模)1961年贝尔格莱德会议召开时,正值柏林危机达到高潮,全体与会国家元首都给赫鲁晓夫和肯尼迪写了内容相同的个人信件,对于战争威胁发出警告,并呼吁和平的解决方案。这一集体行动( )[A] 反映南北斗争主导世界格局[B] 导致世界两极格局走向崩溃[C] 展示了第三世界政治影响力[D] 阻止了柏林危机向热战转化10.(2024·广东湛江一模)20世纪60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欧洲是“从大西洋到乌拉尔山的欧洲”,而不是政治化的西欧和东欧。还宣布:法国不需要任何国家保护,法国政府单独控制本国的领土、领空、领海以及部队。戴高乐政府于1966年退出北约,并要求北约基地撤离法国。戴高乐政府采取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 争取国内选民的支持[B] 强化意识形态的对立[C] 彰显本国的经济实力[D] 提升法国的国际地位11.(2020·海南卷,19)20世纪70年代以前,拉美各国外交政策的意识形态一直很浓。70年代,拉美大多数国家承认国际关系中的多种意识形态,主张不同社会政治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开展“多元外交”。这一变化( )[A] 顺应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B] 推动了亚非拉国家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C] 表明了“一超多强”局面的出现[D] 旨在应对欧盟国际地位提高带来的挑战二、非选择题(1题,共17分)12.(17分)(2024·山东烟台一模)195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农业贸易促进与资助法案》,以农产品作为对外援助的一种补充形式,被称为“美国农产品外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农业贸易促进与资助法案》的主要条款:受援国可与美国达成协议,从美国获得贷款,依据当地的汇率从美国进口农产品。这些农产品一般包括:小麦、蔬菜、油、玉米、大豆、棉花、面粉、高粱、大米等。禁止社会主义国家或者同美国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接受美国的援助。美国政府通过向其他国家(主要是欠发达国家)销售美国的“剩余农产品”,获得当地货币,销售所得用作在当地进行外交活动、购买战略物资和推销农产品的经费,其余部分作为对受援国的贷款或赠款,但其使用须经美国政府的同意,并接受美国政府的监督。——摘编自[美] 罗伯特·沃尔特斯《美苏援助对比分析》材料二1955—1957年美国农产品在世界所占份额商品 在世界出口中 所占的百分比/% 在世界生产中 所占的百分比/%小麦 46.1 20.2玉米 63.9 59.2大米 14.8 1.8棉花 43.6 35.5大豆 82.0 51.3美国农产品外交历程(节选)时间 概况第一次世界 大战时期 “小麦赢得战争”是一条重要口号。赫伯特·胡佛在战时和战后领导了粮食援助工作第二次世界 大战时期 按照《租借法案》的规定,战时美国向欧洲盟国提供了60多亿美元的农产品援助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 马歇尔计划总额120亿美元援助中,有1/3以上是以农产品形式提供的——据美国全国计划协会研究报告、[美]唐纳德·怀特《美国的兴盛与衰落》等整理材料中哪些信息可以作为解释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实行农产品外交的证据 说明理由。(17分)第36课时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1.D 据材料“有学者从战后英苏利益冲突的角度出发”可知,这一角度与传统的美苏冷战的原因分析有较大不同,开阔了史学研究的新视野,故选D项;材料中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排除A、B两项;C项逻辑颠倒,应为“基于相同的客观历史事实有不同的历史解释”,排除。2.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实力下降,已无力维持其在欧洲的霸权地位,丘吉尔提出建立欧洲合众国,反映出英国希望借助欧洲联合来维持自身影响力,折射出英国的衰落,故选D项;马歇尔计划是在经济上援助欧洲,丘吉尔的演说中没有抵制美国援助的信息,且马歇尔计划1947年才提出,排除A项;欧洲联合进程在此之前已经有一些基础和尝试,并非丘吉尔此言开启,排除B项;1946年丘吉尔发表富尔敦演说和次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的国情咨文,标志着“冷战”政策的开始,排除C项。3.B 本题依据时间断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是在美苏冷战时期,而冷战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长期对峙与竞争,材料“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即体现意识形态的对立,故选B项。4.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末处于美苏冷战时期,这一时期美苏两国签署交流协议,反映出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交流与对抗并存,故选C项;美国这一调整的主旨不是缓和与苏联的关系,而是通过文化交流手段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排除A项;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排除B项;冷战时期美苏关系为对峙与竞争,排除D项。5.B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冷战时期,美国的援外政策旨在与苏联争夺国际影响力,B项正确;A、C两项不是美国的目的,排除;材料现象会加速美苏对第三世界的争夺,不利于美苏冷战形势的缓和,排除D项。6.A 从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中,美国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可以看出,美国的一些公司为美国的冷战政策服务,说明冷战政策与美国公司的发展相互影响,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美国把军备竞赛作为根本国策,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军工订单所产生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国民经济军事化,排除D项。7.C 美国通过加强对印度的文化传播同苏联学术模式和思想竞争,从而加强对印度的争夺,反映了战后美国文化传播被赋予冷战内涵,故选C项;A项仅为材料表象而非本质,排除;仅从美国历史课程在印度大学的开设情况,无法看出美国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排除B项;材料中仅提到美国历史课程在印度的开设情况,未提及美国对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态度及政策,不能体现出第三世界发展成为美国关注的核心问题,排除D项。8. D 1947年,马歇尔计划出台,排除A项。美苏两国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逐渐形成两极格局。西方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的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且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于1944年,排除C项。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美国对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出口额呈持续下降的趋势,而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出口额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这说明西欧国家与美国对苏联、东欧国家的态度存在分歧,欧洲市场与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D项正确。9.C 1961年贝尔格莱德会议是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材料中的这些“信件”表达了对战争威胁的担忧,并呼吁通过和平方式解决柏林危机。这一集体行动展示了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的政治影响力,故选C项。冷战时期,美苏主导两极格局,排除A项。B、D两项夸大影响,排除。10.D 题干中法国总统戴高乐强调欧洲的团结及法国的独立性,这有利于法国摆脱美国控制,扩大其在欧洲的话语权,故选D项;A、C两项并非主要目的,排除;戴高乐强调欧洲整体性,弱化意识形态的对立,排除B项。11.A 拉美各国外交由强调意识形态到开展“多元外交”,积极摆脱美国的束缚,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故选A项;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两极格局瓦解后,“一超多强”局面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93年欧盟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12.证据一信息:1954年禁止社会主义国家参与且主要援助欠发达国家、受援国需接受美国监督等,可以解释美国农产品外交具有明显的政治意图。(3分)理由:这说明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试图拉拢控制第三世界国家,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2分)证据二信息:销售美国的“剩余农产品”、美国农产品在世界所占份额等,可以解释美国实施农产品外交的经济目的——解决剩余粮食问题。(3分)理由:这说明美国农业发达,成为世界粮食生产和出口大国,需要不断开辟国际市场,减轻剩余粮食的压力。(3分)证据三信息:美国农产品外交历程,可以解释美国实行农产品外交的历史因素。(3分)理由:战后美国为增强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继续坚持这一屡屡成功的传统外交政策。(3分)第36课时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考情分析】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中外历史纲要下)考 情 统 计 24年 山东卷:二战后美国调整国家安全战略;湖北卷:二战后联邦德国致力于摆脱战败阴影23年 全国甲卷:美国对第三世界的宣传与争夺;湖北卷:冷战影响世界银行决策;山东卷:美苏冷战形势影响美国政府外交战略调整;江苏卷: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双方政策的务实性;福建卷:冷战的国际政治背景和文明相处方式(非选择题)22年 全国甲卷:美国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受冷战意识影响;湖南卷:通过建立共同制度,承担共同责任的方法实现欧洲的联合;山东卷:欧洲社会对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海南卷:美苏意识形态的斗争;江苏卷:美苏借助文化交流渗透冷战;广东卷:20世纪70年代,美国调整与西欧关系;全国乙卷:美苏英法围绕埃及的合作与争斗(非选择题)核心热考 (1)冷战的表现、特征和影响;(2)冷战与世界格局的演变【课时结构】[结构图示] [主要线索] (1)二战后,美苏由于国家利益、社会制度等的冲突对立,战时盟友解体,开始近半个世纪的对峙与竞争,冷战主导了二战后国际政治的发展。 (2)冷战的发生和发展也促成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重要概念】1.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霸权主义政策,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援助”某些国家“复兴”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等。实际上是趁战后英法力量被削弱的时机,以“援助”手段排挤英法势力,加紧控制其他国家。成为美国首先对苏联进行冷战的重要标志,意识形态味道浓烈。2.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是美国在二战后经济援助欧洲的计划。二战对欧洲造成巨大的破坏,整个西欧处于混乱状态,政治生活也出现社会主义倾向。美国深恐苏联势力西进,担心欧洲国家购买力的下降会带来美国的经济危机,因此形成了援助欧洲的政策。美国通过这一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对西欧的领导,抵消苏联的影响。由于苏联和东欧国家拒绝参加该计划,遂成为“西欧复兴计划”。该计划1948年4月开始实行,1952年结束。3.第三世界:泛指不属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的经济不发达的亚非拉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20世纪60年代以后被广泛使用。第三世界的崛起是20世纪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它的崛起发端于万隆会议,以不结盟运动为里程碑,越来越深入地参与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课标问题一 冷战的含义与背景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含义 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 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背景 ①国际形势:二战后,西欧普遍衰落,美苏成为两大强国 ②国家战略:美国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之间发生了激烈碰撞 ③国家利益:二战后美苏国家利益的严重冲突 ④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二战结束,美苏失去战时同盟基础,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立[教材史料再读] 《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8课第一则“历史纵横”凯南的“长电报”和诺维科夫的“长报告”有何史料价值 [提示] 作为当年官方报告文件,是文献史料,属于研究冷战爆发原因的第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两则史料均从本国利益角度出发,带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个人主观色彩,需要更客观的史料加以判断验证。任务二 合作探究材料 以下是不同时期的高中历史教材对冷战含义的不同叙述。2008年版岳麓书社 高中历史教材 2019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材 叙述 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问题] 根据材料,说明2019年版教材与2008年版教材叙述的不同之处,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真题演练】(2021·河北卷,15)1946年夏,丘吉尔指出:“美国鹰停落在栖木上,它是一只有着可怕喙爪的强壮大鸟……葛罗米柯先生(苏联外交官)被派来每天用一把锋利的镰刀去戳它,戳它的喙,戳它的翅膀,戳它尾巴上的羽毛。鹰一直都保持着安静,但就此认为鹰的内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那就是大错特错了。”这反映了当时( )[A] 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B] 美苏两国间矛盾加剧[C] 美苏冷战序幕由此揭开[D]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课标问题二 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一、冷战的发生与两极格局的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冷战的发生 ①开始标志:1947年3月,“ ”演说的发表 ②表现两极格局 的形成 ①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 正式形成 ②特点: ,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不完全性,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20世纪50年代中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特点 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事件 第二次 和古巴导弹危机 表现 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①西欧: 的成立和发展 ②日本:经济“起飞”,追求成为“ ” 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①原因:苏联推行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②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崛起 以自力更生拥有“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重大事件为标志,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第三世界兴起 1955年万隆会议及1961年兴起的 ,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影响 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知识点拨] 冷战的基本特征大国之间的国家利益之争;明显的地缘政治色彩;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始终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三、冷战的终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20世纪八九十年代)1.美苏关系时期 特征 表现20世纪70年代 日趋紧张 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实施“战略防御计划”1985年以后 走向缓和 建立多层次对话机制;裁军取得重要进展;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等等2.苏联与中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3.两极格局的崩溃原因 ①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 ”攻势 ②国内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标志 1991年,苏联解体影响 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图解历史]任务二 合作探究材料 下面为某教授主编的近现代史专著的目录(节选)。冷战的起源 雅尔塔体系与冷战 战后美、苏国家大战略的对立 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美、苏、英在东欧、中欧和中近东的对抗与冲突 美苏冷战政策相继出台 冷战的爆发 冷战的高潮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冷战的演变与世界其他 力量中心的成长 东西方关系的变化与冷战高潮 中美关系的紧张与松动 西方阵营的分化 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第三世界的崛起 世界多极化趋势和两极格局的瓦解 冷战态势的演变 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 中国对外政策的新发展 发展中国家与新的国际关系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冷战的终结[问题] (1)阅读材料,为该书的目录(节选)拟定一个标题。(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组思考题。(要求:设计3~6个思考题;多角度、多层次涵盖材料的主要内容;体现创新性和思考深度)(3)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启示 【真题演练】1.(2023·山东卷,15)下图为1949—1985年财政年度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投资中用于国防研究的占比情况。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国内经济的发展状况[B] 对外战争的频度烈度[C] 国际科技竞争的压力[D] 政府外交战略的调整2.(2022·湖南卷,15)让·莫内是二战后法国著名政治家,堪称“欧洲之父”。他在文章中写道:“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这里的“变化”是指( )[A] 消除国家边界,新建主权实体[B] 建立共同制度,承担共同责任[C] 淡化意识形态,实现求同存异[D] 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第36课时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标问题一任务一美苏任务二不同之处:发动冷战的责任,2008年版强调责任在美国,2019年版强调双方都有责任;冷战的内容方面,2008年版强调的是敌对,2019年版冷战内容更丰富,除了对峙之外还存在竞争的关系。原因: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意识形态不断淡化;更多档案资料的解封开放;学者研究的深入发展。[真题演练]B 据材料可知,丘吉尔站在资本主义阵营的立场上,认为苏联不断挑起与美国的矛盾,这从侧面反映美苏两国间矛盾加剧,故选B项;1955年,华约成立,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排除A项;铁幕演说(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拉开了冷战序幕,排除C项;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表现在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要求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课标问题二任务一一、杜鲁门主义 两极格局 不对称性二、柏林危机 欧洲共同体 政治大国 两弹一星 不结盟运动三、3.和平演变任务二(1)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2)思考题组示例:①绘制时间轴,梳理历史大事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历程划分阶段。②观察时间轴,获取信息,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呈现什么趋势。③组织讨论,你认为影响世界格局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④世界格局的演变给世界带来哪些方面的变化 通过查找资料进行印证。(3)与热战相比,冷战是历史的进步;冷战双方在处理危机时的自我控制机制,应该成为人类处理危机的重要选择;克服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零和博弈和冷战思维,坚持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和平竞争与合作共赢,应该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真题演练]1.D 从图示看,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防研究投入居于高位,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趋于回落,70年代后期呈急剧上升之势。结合时代背景可知,20世纪50年代两极对峙格局形成,加之有热战(朝鲜战争),美国国防研究投入较高。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美苏关系有所缓和,国防研究占比下降,但60年代仍有小幅回升,这与越南战争有关。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防研究占比上升较快与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同时大搞军备竞赛,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有关,国防投入大增。综上可知,影响1949—1985年美国国防研究占比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外交战略的调整,故选D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不能解释其国防研究投入在50年代后期下降的原因,排除A项。1961—1973年,美国参与越南战争,投入巨大,但图示中国防研究占比并不高,排除B项。在材料涉及的时间段内,美国长期处于国际科技发展的前沿,始终面临来自世界各国的科技竞争压力,因此无法解释图像的明显波动,排除C项。2.B 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国力受到严重消耗,欧洲衰落。在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过程中,西欧国家间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上联合道路,依据材料“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可知,让·莫内认为欧洲不会建立新的主权实体,而是通过建立共同的制度,承担共同责任的方法实现欧洲的联合,故选B项,排除A项。欧洲国家的意识形态并没有淡化,C项说法有误,排除。欧洲的联合是为了实现欧洲的振兴,并不是为了保卫世界和平,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36课时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docx 第36课时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练习,含解析).docx 第十三单元 第36课时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