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单元 第39课时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课件 学案 练习)202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 世界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三单元 第39课时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课件 学案 练习)202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 世界史

资源简介

(共65张PPT)
第39课时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考情分析】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特点,以及出现的全球性问题,认识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历史潮流;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中外历史纲要下)
考 情 统 计 24年 北京卷:和平与发展、中国方案(非选择题);黑吉辽卷:低碳经济成为发展趋势,清洁能源日益受到重视;广东卷:新中国的国际担当(非选择题)
23年 全国新课标卷:发达国家推卸应承担的历史责任;海南卷:近代以来海上格局演变的特征及原因(非选择题);辽宁卷:国际移民对话机制的创立利于协调合作;河北卷:从全球治理角度说明开发北极应遵循的原则(非选择题);天津卷:日美贸易情况反映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
22年 湖南卷:20世纪以来国际社会限制战争权的背景(非选择题);天津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核心热考 (1)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以及出现的全球性问题;(2)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问题及应对举措;(3)全球治理问题
【课时结构】
[结构图示] [主要线索]
(1)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和平与发展遭遇严重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供的中国方案。
【重要概念】
1.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在经济上联系日益加强,从而
的过程。商品、服务和各种 的障碍日益减少,管理国际经济活动和交易网络的 不断出现, 迅速发展,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发展中国家面临挑战更加严峻。
经济活动的全球性
日益加深
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
组织结构
跨国公司
(2)逆全球化又称“去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对立面,也就是指一个把全世界各国及地区因为全球化而导致的 的一个过程,一般发生在经济危机和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在资本主义大国如美国、英国等都有这种现象,如英国脱欧,美国贸易保护、边境修墙、控制移民等。但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相互依赖及整合拉向回退
2.区域经济集团化:指 的几个国家,为获得区域内
和 ,为促进生产要素和商品在一定区域进行
为宗旨而建立的跨国性的区域经济集团。作为经济全球化的组成部分,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增强了世界经济的活力。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都是突出代表。
3.全球治理:面对全球性议题,共同解决。全球治理的主体:各国政府、公司、国际组织、社会组织。全球治理的客体:安全、生态环境、发展、核、公共卫生、贫困、恐怖主义等。
地理上相近
经济聚集
效应
互补效应
自由流动和
合理互补
课标问题一 当今世界的发展特点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学习探究
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
一、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美国 单极 世界 构建 背景 ①冷战结束,两极格局消失
②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做法 “9·11”事件之后,展开反恐行动;发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造成世界局部地区动荡不安
政治
多极化 趋势 发展 欧盟 1993年成立;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俄罗斯联邦 拥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推行多极化外交
日本 在保持经济大国的同时,追求 乃至军事大国地位
中国 正在发挥并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 总体实力增强,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知识点拨] 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的影响
(1)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2)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3)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4)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5)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1.经济全球化
进程 ①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向世界扩展
②工业革命后, 更加扩大,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迅速发展
③二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进程
④20世纪70年代以来, 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⑤20世纪90年代, 迅猛发展;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把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新的水平
⑥21世纪,随着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强劲时代潮流
世界市场
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跨国公司
影响 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剧增,人类社会的交往与联系也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存在 问题 ①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一国的经济波动或经济危机可能造成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
②出现“ ”现象
应对 坚持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利用机遇,合作应对挑战
逆全球化
2.区域经济集团化
组织 特点
欧洲联盟 经济一体化 的区域组织
北美自由贸易区 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成,是由发达国家和 组成的区域性经济集团
东南亚国家联盟 东南亚地区以 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
亚太经合组织 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机制
程度最高
发展中国家
经济合作
三、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性
社会信 息化 ①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带给人们便利的生活
②影响个人信息安全、个人生命财产安全
文化多 样性 ①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
②各国: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特性,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
③中国: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文明交流,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选择性必修3链接]
1.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现代社会移民 劳动 力的 全球 流动 背景 经济全球化、国际分工、生产国际化的深入发展
表现 主要由经济欠发达的南欧、东南亚、北非、拉丁美洲等地区流向经济发达的西欧、北美、大洋洲以及中东产油国等地区
结构 变迁 20世纪50—70年代,大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贸易、金融等行业就业机会增加,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
难民 战争、灾难、贫困等因素导致难民问题,国际社会努力为难民提供救助
多元文化 特质 多元文化并存、互相交融
典型 代表 美国:形成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移民文化,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显著,始终存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新加坡: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
2.《世界遗产公约》:1972年通过,目的是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2003年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不仅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而且表明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
任务二 合作探究
视角1 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材料一 海上格局指国家力量在海上的对比态势。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17世纪中后期,在与英国海战失利后,荷兰霸主地位被取代。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21世纪以来,“海上多极”趋势明显。
海上格局转换的焦点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力量对比的竞争;二是关于海洋规则的博弈。西方国家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在对海洋规则的理解上,各海洋强国存在严重的认识分歧。尤其在主权和安全理念方面,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与后发海洋国家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存在着较为尖锐的矛盾。国际秩序的建立或塑造离不开实力的支撑。
随着全球社会的发展,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由于海洋环境恶化、自然或人为灾害等全球性问题进一步发酵,人类正在迈入全方位认知、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新时代。
——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以来海上格局演变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海上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提示] (1)特征:海上霸主不断发生转移。
因素:大国实力对比的变化;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主权观念和海洋规则的博弈;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全球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协调。
视角2 经济全球化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新近出现的事物。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就处于不断扩张之中。从19世纪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如下表所示)。现有研究表明,1870年到1913年经济全球化达到一个小高潮。
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
年份 贸易指数 (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
(单位:10亿法郎)
1870 24 45.5
1880 36 68.8
1890 49 94.2
1900 68 118.2
1910 85 162.4
1913 100 192.4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等
[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在1870年到1913年达到小高潮的原因。
[提示]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普遍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垄断组织的出现;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通信技术的创新;等等。
材料三
——摘编自斯蒂芬·布劳德伯利等编著
《剑桥现代欧洲经济史》
[问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历程。
[提示] (3)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经济全球化发展总体呈下降趋势。
原因:两次世界大战阻碍了经济发展;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帝国主义国家对其实行经济封锁;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造成货币贬值、汇率混乱;很多国家提高关税,构筑贸易壁垒。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经济全球化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
原因:战后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际经济组织建立,国际协调加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市场经济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的推动。
(2023·天津卷,13)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减少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日美两国签订了多个限制日本纺织品出口的协定,而随后日本彩电对美出口激增;在美国压力下,日本限制了彩电出口,但此后日本汽车出口到美国的数量暴涨。该时期日美贸易情况(  )
[A] 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
[B] 体现了世界格局的根本变化
[C] 说明了日本国内市场的扩大
[D] 奠定了国际合作的全新基础
【真题演练】
A
【解析】 据材料“而随后日本彩电对美出口激增”“但此后日本汽车出口到美国的数量暴涨”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美贸易情况反映了两国经济联系比较密切,人为的规定无法改变这一状况,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故选A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格局依旧是美苏两极对峙,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日本对美国的贸易处于优势地位,未涉及日本国内市场情况,排除C项;美国限制日本纺织品、彩电出口,不属于国际合作,排除D项。
课标问题二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
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
和平与 发展 促进和平 的因素 (1)两次世界大战及冷战的经验教训
(2)联合国发挥了有效作用
(3)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紧密
表现 (1)和平:二战结束后,没有发生过新的世界大战,一些局部冲突得到政治解决
(2)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等各方面获得发展;
在世界经济、政治生活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
面临 问题 发展问题 (1)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不足,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经济复苏乏力
(2) 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和平问题 (1)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2)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3)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争夺等日趋激烈
(4) 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南北差距
霸权主义
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 主要国际组织 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
国际协调 (1)全球层面: 发挥积极作用
(2)地区层面
①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
②2009年首次召开的 国家领导人会晤,2015年成立的新开发银行
(3)中国方案
①中国坚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坚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 、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②倡导构建 ,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亚投行成立。推动国际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二十国集团
金砖
公平正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一 在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为基础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冲突的危机……
当前世界的特征是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与会国并不认为这种不同构成对稳定和平的不可克服的障碍……
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
政府首脑会议宣言》(1961)
材料二 我们必须尝试超越我们自己的日常争吵(或谈判)去看待危险的长期问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贫困和饥饿仍然在很多地区肆虐的世界,一个滥用资源而不顾其再生的世界,一个武器生产和销售超过任何时代的世界……
南北之间无论有何不同,分歧有多深刻,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利益。双方的命运休戚相关。
——(世界银行成立的)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
《北方和南方:争取生存的纲领》(1980)
[问题] (1)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世界的认识。
[提示] (1)材料一: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认识到,在旧秩序向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冲突的危机;他们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应该和平共处,以取代冷战状态和避免全面核灾祸。
材料二: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强调南北双方尽管存在分歧,但有共同的利益,命运休戚相关。
两则材料都强调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以及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必要性。
材料三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新旧问题与复杂矛盾叠加碰撞、交织发酵……
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和谐共生、合作共赢……
中华文化以和合理念为精神内核,秉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的倡议与行动》(2023)
[问题] (2)中国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三加以解释。
[提示] (2)材料三中提到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反映了当今世界面临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强调了各国之间紧密相连的命运和共同的责任;中华文化中的“和合理念”和“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来源之一;中国主张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际关系;中国还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这些措施体现了中国致力于通过国际合作和共赢发展来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2023·辽宁卷,16)2001年,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创立国际移民对话机制,秉持“开放和自由原则”,“向所有移民利益相关者开放”,让他们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讨论,“分享特定移民问题领域的政策方针和有效做法”。该机制(  )
[A] 有利于国际移民问题的协调合作
[B] 促进了移民社会文化认同
[C] 促使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
[D] 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真题演练】
A
【解析】 材料中国际移民对话机制的创立,“让他们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讨论”“分享特定移民问题领域的政策方针和有效做法”都“有利于国际移民问题的协调合作”,故A项正确;“国际移民对话机制”创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个供移民利益相关者对话、协调和合作的平台,无法推知其“促进了移民社会文化认同”和“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故B、D两项错误;国际移民包括各种原因的移民,劳动力移民只是其中的一种,且该机制“促使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夸大了其作用,故C项错误。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1.(2024·江西南昌三模)1946年到1989年,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所投的否决票为239票;1990年到2004年,安理会的否决票总共为18票,与之对应的是安理会正式会议大大增加,非正式磋商更是成倍增长。这表明(  )
[A] 美国的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B] 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C] 国际关系向民主平等迈进
[D] 全球治理机制臻于完善
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到1989年,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所投的否决票数量较多,1990年到2004年,其否决票数量大大减少,更为重要的是,安理会正式会议大大增加,非正式磋商更是成倍增长,体现出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上协商性增强,说明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国际关系向民主平等的方向迈进,故选C项;材料并未突出体现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多极化是发展趋势,该趋势尚未形成格局,排除B项;材料仅能够表明国际关系逐渐走向民主化,并不能扩大为“全球治理机制臻于完善”,排除D项。
2.(2024·河北保定二模)2023年7月,欧盟27国与33个拉美国家领导人举行峰会,宣布恢复欧盟与拉美地区伙伴关系。与此同时,美国通过举办全球事务高层峰会,将大批“全球南方”领导人召集到一起开展对话。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
[A] 西方国家奉行结盟外交政策
[B] 世界多极化格局日益发展
[C] 第三世界成为重要国际力量
[D] 国际关系开始民主化趋势
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盟和美国分别与拉美国家和大批“全球南方”国家开展对话和合作,这体现了欧盟和美国对第三世界的重视,反映出第三世界成为重要国际力量,其地位和影响力在国际关系中逐渐增强,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欧盟与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的重视,并未涉及西方国家的结盟外交政策,排除A项;世界多极化是发展趋势,尚未形成格局,B项说法有误,排除;欧盟与拉美国家领导人的峰会以及美国举办的全球事务高层峰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趋势,但不能据此得出“开始民主化趋势”,排除D项。
3.(2024·河北保定三模)下图所示为1991年、200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和净流出占全球 GDP的比重。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资本流动的国际化增强
[B] 国际金融动荡不断加剧
[C] 全球跨国投资格局转变
[D] 经济全球化的动力衰减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与1991年相比,200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和净流出占全球GDP的比重都有明显增长,这反映出投资的国际化提高,资本流动的国际化增强,A项正确;净流出占全球GDP的比重虽然在增加,但这不等于国际金融动荡,排除B项;材料呈现的是世界整体投资面貌,体现不出投资格局,排除C项;“经济全球化的动力衰减”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4.(2024·广东肇庆二模)《博鳌亚洲论坛新兴经济体发展2019年度报告》指出,根据全球贸易预警数据库统计资料,2009—2018年美国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高达1 693项,居全球首位。这反映了(  )
[A] 美国经济水平未受影响
[B] 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C] 各国大力加强经济干预
[D] 经济全球化发展遭遇困境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遭遇困境,D项正确;A项不属于美国施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本质,材料中也没有列举美国经济发展的数据,无法得出“美国经济水平未受影响”的结论,排除;非传统安全威胁指的是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只提及了美国的政策,没有提及其他国家,无法得出“各国大力加强经济干预”的结论,排除C项。
5.(2024·湖南长沙调研)有学者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史料大爆炸”,巨量史料展现在学者面前,而且能呈现史料之间的脉络关系,这主要得益于(  )
[A] 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
[B]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C] 文化多样性得到维护
[D] 史学理论取得了突破
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料的大量共享和脉络关系构建主要得益于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促进了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故选A项。
6.(2024·河北石家庄联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西方世界的人们通常在接受西方物质文化的同时,会用自己的“本土价值观”对其进行精神文化的过滤。该现象表明(  )
[A] 发展中国家面临机遇与挑战
[B] 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C] 世界的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D]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并存
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文化多样性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各国都在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特性,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非西方世界的人们在接受西方物质文化时,还保持着本民族的文化特征,这表明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并存,故选D项;材料内容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非西方国家仍然保持着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这与“发展中国家面临机遇与挑战”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要述及经济层面和文化层面,并没有涉及政治层面,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多极化”无关,排除C项。
7.(2024·广西南宁一模)冷战结束以来,地区民族冲突频发,欧洲联盟、阿拉伯国家联盟、非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等组织利用集体行动的优势,通过经济制裁、协商管控、武力干预等机制,取得了一定效果。这说明区域组织(  )
[A] 引领全球治理新动向
[B] 推动了区域多边治理
[C] 促成国际局势的稳定
[D] 加强合作以共谋发展
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联盟、阿拉伯国家联盟、非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都是地区性国际组织,它们利用集体行动的优势,在应对地区民族冲突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这说明区域组织推动了区域多边治理,故选B项;这些区域组织应对的是地区民族冲突,属于区域治理,不属于全球治理,排除A项;这些区域组织通过采取集体行动应对地区民族冲突,有利于促成地区局势的稳定,“促成国际局势的稳定”说法夸大,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这些区域组织在应对地区民族冲突方面的作用,没有关于这些区域组织加强合作的描述,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8.(2024·湖南娄底期末)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势头有了迅猛的发展。所有集团虽有一定的保护倾向,但都不是缩小而是不断扩大同其他集团的经济联系,加深着集团间的交错关系和相互渗透。从中,我们可以确认的是(  )
[A] 取消贸易保护政策已成为全球共识
[B] 和平合作促进世界发展和人类共赢
[C] 经济全球化对集团化起到瓦解作用
[D] 多极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且不可逆转
B
【解析】 材料说明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同时,经济全球化也在迅速发展,集团间的交错关系和相互渗透加深,世界经济已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只有和平合作才能促进世界发展和人类共赢,故选B项;“所有集团虽有一定的保护倾向”说明贸易保护还没有取消,且“成为全球共识”说法夸大,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集团间的相互联系更为密切,并未体现集团化的瓦解与世界多极化趋势,排除C、D两项。
9.(2024·江苏南通三模)20世纪80年代,由于发达国家实行通货紧缩政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减少了对某些初级产品的需求,世界市场上初级产品的价格随之大幅度跌落,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打击十分沉重。这主要反映出(  )
[A] 全球化进程中的南北差距
[B] 经济衰退冲击国际金融秩序
[C] 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D] 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前景黯淡
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方面,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而发展中国家仍对初级产品出口较为依赖,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政策调整与产业发展能够对发展中国家造成沉重打击,这表明在全球化进程中,南北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差距,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明确提到经济衰退或国际金融秩序受到冲击的情况,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排除C项;“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前景黯淡”说法错误,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排除D项。
10.(2024·山东潍坊二模)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应对热带病的路线图,以解决疟疾、血吸虫病等给贫困地区造成的困境。世界银行等多个组织共同签署了《关于被忽视的热带病的伦敦宣言》,并每年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定向捐助资金。这些做法(  )
[A] 构建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B] 体现了全球治理机制的互动
[C] 缩小了南北之间的经济差距
[D] 旨在促进国际间协调与合作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世界银行等多个组织共同签署了《关于被忽视的热带病的伦敦宣言》,并每年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定向捐助资金,不同的国际组织进行互动体现了全球治理机制的互动,故选B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A项;南北差距是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材料未涉及这两个主体,排除C项;促进国际间协调与合作并非目的,排除D项。
11.(2024·广东广州二模)2015年12月,中国提出中非“工业化合作、减贫惠民合作、公共卫生合作、和平与安全合作”等十大合作计划。2018年3月,合作计划的绝大部分项目已提前完成,且效果明显。这表明中国(  )
[A] 积极践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
[B] 致力于发展新型大国关系
[C] 发挥了全球治理中的主导作用
[D] 具有大国气度和责任担当
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与非洲展开十大合作计划,帮助非洲发展工业、减少贫困、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及维护和平与安全,并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气度和责任担当,故选D项;非洲不是我国周边的国家,不属于睦邻友好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中国与非洲的合作,不属于新型大国关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全球治理,且“主导作用”说法错误,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1题,共17分)
12.(17分)(2024·河北邢台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全球南方是指经历了非殖民化、冷战和冷战后全球化,通过发挥比较优势赢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并在百年变局中浮现出来的全球性新兴经济与政治力量。
全球南方国家共有殖民化与非殖民化时代的历史记忆,它们“遭遇”过西方现代性的冲击,曾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又在非殖民化进程中持续“觉醒”。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联合国为基石的战后国际秩序彻底否定了殖民扩张的合法性,全球南方的前身“第三世界”在非殖民化进程中,追求独立并按照现代民族国家的方式组织起来。
全球南方的浮现过程中,这些国家在国际事务上追求战略自主,其立场不受意识形态左右。广大全球南方国家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拒绝参与西方大国主导的对俄制裁与孤立。诞生于“万隆时代”的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等组织仍然存续,一些新的磋商机制也在不断产生与拓展。这些国家试图充当整合南北政策的桥梁角色,越来越强调自己的文明国家身份。可以说全球南方的浮现本身就是复杂多变的,处于不断演进之中。
——摘编自李东琪《全球南方的源流辨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南方”浮现的背景。(7分)
【答案】 (1)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冷战的对峙;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多极化趋势的发展;非殖民化成为世界潮流;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全球南方”浮现的特点。(6分)
【答案】 (2)越来越呈现出战略自主的姿态;注重维护联合国在国际秩序中的核心作用;兼顾历史基础与现实发展情况(或传统性与创新性并存);重视从文明角度进行自身的价值定位;动态演变。(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球南方”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原则。(4分)
【答案】 (3)独立自主,合作共赢,和平发展,顺应潮流,结合国情。(4分)第39课时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时间:30分钟 总分:50分)
一、选择题(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1.(2024·江西南昌三模)1946年到1989年,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所投的否决票为239票;1990年到2004年,安理会的否决票总共为18票,与之对应的是安理会正式会议大大增加,非正式磋商更是成倍增长。这表明(  )
[A] 美国的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B] 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C] 国际关系向民主平等迈进
[D] 全球治理机制臻于完善
2.(2024·河北保定二模)2023年7月,欧盟27国与33个拉美国家领导人举行峰会,宣布恢复欧盟与拉美地区伙伴关系。与此同时,美国通过举办全球事务高层峰会,将大批“全球南方”领导人召集到一起开展对话。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
[A] 西方国家奉行结盟外交政策
[B] 世界多极化格局日益发展
[C] 第三世界成为重要国际力量
[D] 国际关系开始民主化趋势
3.(2024·河北保定三模)下图所示为1991年、200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和净流出占全球 GDP的比重。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资本流动的国际化增强
[B] 国际金融动荡不断加剧
[C] 全球跨国投资格局转变
[D] 经济全球化的动力衰减
4.(2024·广东肇庆二模)《博鳌亚洲论坛新兴经济体发展2019年度报告》指出,根据全球贸易预警数据库统计资料,2009—2018年美国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高达1 693项,居全球首位。这反映了(  )
[A] 美国经济水平未受影响
[B] 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C] 各国大力加强经济干预
[D] 经济全球化发展遭遇困境
5.(2024·湖南长沙调研)有学者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史料大爆炸”,巨量史料展现在学者面前,而且能呈现史料之间的脉络关系,这主要得益于(  )
[A] 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
[B]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C] 文化多样性得到维护
[D] 史学理论取得了突破
6.(2024·河北石家庄联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西方世界的人们通常在接受西方物质文化的同时,会用自己的“本土价值观”对其进行精神文化的过滤。该现象表明(  )
[A] 发展中国家面临机遇与挑战
[B] 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C] 世界的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D]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并存
7.(2024·广西南宁一模)冷战结束以来,地区民族冲突频发,欧洲联盟、阿拉伯国家联盟、非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等组织利用集体行动的优势,通过经济制裁、协商管控、武力干预等机制,取得了一定效果。这说明区域组织(  )
[A] 引领全球治理新动向
[B] 推动了区域多边治理
[C] 促成国际局势的稳定
[D] 加强合作以共谋发展
8.(2024·湖南娄底期末)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势头有了迅猛的发展。所有集团虽有一定的保护倾向,但都不是缩小而是不断扩大同其他集团的经济联系,加深着集团间的交错关系和相互渗透。从中,我们可以确认的是(  )
[A] 取消贸易保护政策已成为全球共识
[B] 和平合作促进世界发展和人类共赢
[C] 经济全球化对集团化起到瓦解作用
[D] 多极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且不可逆转
9.(2024·江苏南通三模)20世纪80年代,由于发达国家实行通货紧缩政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减少了对某些初级产品的需求,世界市场上初级产品的价格随之大幅度跌落,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打击十分沉重。这主要反映出(  )
[A] 全球化进程中的南北差距
[B] 经济衰退冲击国际金融秩序
[C] 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D] 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前景黯淡
10.(2024·山东潍坊二模)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应对热带病的路线图,以解决疟疾、血吸虫病等给贫困地区造成的困境。世界银行等多个组织共同签署了《关于被忽视的热带病的伦敦宣言》,并每年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定向捐助资金。这些做法(  )
[A] 构建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B] 体现了全球治理机制的互动
[C] 缩小了南北之间的经济差距
[D] 旨在促进国际间协调与合作
11.(2024·广东广州二模)2015年12月,中国提出中非“工业化合作、减贫惠民合作、公共卫生合作、和平与安全合作”等十大合作计划。2018年3月,合作计划的绝大部分项目已提前完成,且效果明显。这表明中国(  )
[A] 积极践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
[B] 致力于发展新型大国关系
[C] 发挥了全球治理中的主导作用
[D] 具有大国气度和责任担当
二、非选择题(1题,共17分)
12.(17分)(2024·河北邢台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全球南方是指经历了非殖民化、冷战和冷战后全球化,通过发挥比较优势赢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并在百年变局中浮现出来的全球性新兴经济与政治力量。
全球南方国家共有殖民化与非殖民化时代的历史记忆,它们“遭遇”过西方现代性的冲击,曾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又在非殖民化进程中持续“觉醒”。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联合国为基石的战后国际秩序彻底否定了殖民扩张的合法性,全球南方的前身“第三世界”在非殖民化进程中,追求独立并按照现代民族国家的方式组织起来。
全球南方的浮现过程中,这些国家在国际事务上追求战略自主,其立场不受意识形态左右。广大全球南方国家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拒绝参与西方大国主导的对俄制裁与孤立。诞生于“万隆时代”的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等组织仍然存续,一些新的磋商机制也在不断产生与拓展。这些国家试图充当整合南北政策的桥梁角色,越来越强调自己的文明国家身份。可以说全球南方的浮现本身就是复杂多变的,处于不断演进之中。
——摘编自李东琪《全球南方的源流辨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南方”浮现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全球南方”浮现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球南方”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原则。(4分)
第39课时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1.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到1989年,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所投的否决票数量较多,1990年到2004年,其否决票数量大大减少,更为重要的是,安理会正式会议大大增加,非正式磋商更是成倍增长,体现出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上协商性增强,说明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国际关系向民主平等的方向迈进,故选C项;材料并未突出体现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多极化是发展趋势,该趋势尚未形成格局,排除B项;材料仅能够表明国际关系逐渐走向民主化,并不能扩大为“全球治理机制臻于完善”,排除D项。
2.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盟和美国分别与拉美国家和大批“全球南方”国家开展对话和合作,这体现了欧盟和美国对第三世界的重视,反映出第三世界成为重要国际力量,其地位和影响力在国际关系中逐渐增强,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欧盟与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的重视,并未涉及西方国家的结盟外交政策,排除A项;世界多极化是发展趋势,尚未形成格局,B项说法有误,排除;欧盟与拉美国家领导人的峰会以及美国举办的全球事务高层峰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趋势,但不能据此得出“开始民主化趋势”,排除D项。
3.A 据材料可知,与1991年相比,200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和净流出占全球GDP的比重都有明显增长,这反映出投资的国际化提高,资本流动的国际化增强,A项正确;净流出占全球GDP的比重虽然在增加,但这不等于国际金融动荡,排除B项;材料呈现的是世界整体投资面貌,体现不出投资格局,排除C项;“经济全球化的动力衰减”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4.D 据材料可知,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遭遇困境,D项正确;A项不属于美国施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本质,材料中也没有列举美国经济发展的数据,无法得出“美国经济水平未受影响”的结论,排除;非传统安全威胁指的是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只提及了美国的政策,没有提及其他国家,无法得出“各国大力加强经济干预”的结论,排除C项。
5.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料的大量共享和脉络关系构建主要得益于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促进了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故选A项。
6.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文化多样性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各国都在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特性,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非西方世界的人们在接受西方物质文化时,还保持着本民族的文化特征,这表明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并存,故选D项;材料内容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非西方国家仍然保持着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这与“发展中国家面临机遇与挑战”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要述及经济层面和文化层面,并没有涉及政治层面,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多极化”无关,排除C项。
7.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联盟、阿拉伯国家联盟、非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都是地区性国际组织,它们利用集体行动的优势,在应对地区民族冲突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这说明区域组织推动了区域多边治理,故选B项;这些区域组织应对的是地区民族冲突,属于区域治理,不属于全球治理,排除A项;这些区域组织通过采取集体行动应对地区民族冲突,有利于促成地区局势的稳定,“促成国际局势的稳定”说法夸大,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这些区域组织在应对地区民族冲突方面的作用,没有关于这些区域组织加强合作的描述,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8.B 材料说明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同时,经济全球化也在迅速发展,集团间的交错关系和相互渗透加深,世界经济已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只有和平合作才能促进世界发展和人类共赢,故选B项;“所有集团虽有一定的保护倾向”说明贸易保护还没有取消,且“成为全球共识”说法夸大,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集团间的相互联系更为密切,并未体现集团化的瓦解与世界多极化趋势,排除C、D两项。
9.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方面,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而发展中国家仍对初级产品出口较为依赖,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政策调整与产业发展能够对发展中国家造成沉重打击,这表明在全球化进程中,南北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差距,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明确提到经济衰退或国际金融秩序受到冲击的情况,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排除C项;“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前景黯淡”说法错误,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排除D项。
10.B 据材料可知,世界银行等多个组织共同签署了《关于被忽视的热带病的伦敦宣言》,并每年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定向捐助资金,不同的国际组织进行互动体现了全球治理机制的互动,故选B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A项;南北差距是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材料未涉及这两个主体,排除C项;促进国际间协调与合作并非目的,排除D项。
11.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与非洲展开十大合作计划,帮助非洲发展工业、减少贫困、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及维护和平与安全,并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气度和责任担当,故选D项;非洲不是我国周边的国家,不属于睦邻友好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中国与非洲的合作,不属于新型大国关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全球治理,且“主导作用”说法错误,排除C项。
12.(1)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冷战的对峙;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多极化趋势的发展;非殖民化成为世界潮流;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7分)
(2)越来越呈现出战略自主的姿态;注重维护联合国在国际秩序中的核心作用;兼顾历史基础与现实发展情况(或传统性与创新性并存);重视从文明角度进行自身的价值定位;动态演变。(6分)
(3)独立自主,合作共赢,和平发展,顺应潮流,结合国情。(4分)第39课时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考情分析】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特点,以及出现的全球性问题,认识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历史潮流;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中外历史纲要下)
考 情 统 计 24年 北京卷:和平与发展、中国方案(非选择题);黑吉辽卷:低碳经济成为发展趋势,清洁能源日益受到重视;广东卷:新中国的国际担当(非选择题)
23年 全国新课标卷:发达国家推卸应承担的历史责任;海南卷:近代以来海上格局演变的特征及原因(非选择题);辽宁卷:国际移民对话机制的创立利于协调合作;河北卷:从全球治理角度说明开发北极应遵循的原则(非选择题);天津卷:日美贸易情况反映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
22年 湖南卷:20世纪以来国际社会限制战争权的背景(非选择题);天津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核心热考 (1)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以及出现的全球性问题;(2)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问题及应对举措;(3)全球治理问题
【课时结构】
[结构图示] [主要线索] (1)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和平与发展遭遇严重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供的中国方案。
【重要概念】
1.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在经济上联系日益加强,从而经济活动的全球性日益加深的过程。商品、服务和各种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的障碍日益减少,管理国际经济活动和交易网络的组织结构不断出现,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发展中国家面临挑战更加严峻。
(2)逆全球化又称“去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对立面,也就是指一个把全世界各国及地区因为全球化而导致的相互依赖及整合拉向回退的一个过程,一般发生在经济危机和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在资本主义大国如美国、英国等都有这种现象,如英国脱欧,美国贸易保护、边境修墙、控制移民等。但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2.区域经济集团化:指地理上相近的几个国家,为获得区域内经济聚集效应和互补效应,为促进生产要素和商品在一定区域进行自由流动和合理互补为宗旨而建立的跨国性的区域经济集团。作为经济全球化的组成部分,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增强了世界经济的活力。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都是突出代表。
3.全球治理:面对全球性议题,共同解决。全球治理的主体:各国政府、公司、国际组织、社会组织。全球治理的客体:安全、生态环境、发展、核、公共卫生、贫困、恐怖主义等。
课标问题一 当今世界的发展特点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
一、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美国 单极 世界 构建 背景 ①冷战结束,两极格局消失 ②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做法 “9·11”事件之后,展开反恐行动;发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造成世界局部地区动荡不安
多极化 趋势 发展 欧盟 1993年成立;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俄罗斯联邦 拥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推行多极化外交
日本 在保持经济大国的同时,追求    乃至军事大国地位
中国 正在发挥并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 总体实力增强,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知识点拨] 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的影响
(1)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2)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3)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4)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5)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1.经济全球化
进程 ①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向世界扩展 ②工业革命后,      更加扩大,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迅速发展 ③二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进程 ④20世纪70年代以来,        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⑤20世纪90年代,      迅猛发展;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把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新的水平 ⑥21世纪,随着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强劲时代潮流
影响 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剧增,人类社会的交往与联系也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存在 问题 ①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一国的经济波动或经济危机可能造成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 ②出现“      ”现象
应对 坚持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利用机遇,合作应对挑战
2.区域经济集团化
组织 特点
欧洲联盟 经济一体化      的区域组织
北美自由贸易区 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成,是由发达国家和      组成的区域性经济集团
东南亚国家联盟 东南亚地区以      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
亚太经合组织 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机制
三、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性
社会信 息化 ①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带给人们便利的生活 ②影响个人信息安全、个人生命财产安全
文化多 样性 ①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 ②各国: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特性,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 ③中国: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文明交流,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选择性必修3链接]
1.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现代社会移民 劳动 力的 全球 流动 背景 经济全球化、国际分工、生产国际化的深入发展
表现 主要由经济欠发达的南欧、东南亚、北非、拉丁美洲等地区流向经济发达的西欧、北美、大洋洲以及中东产油国等地区
结构 变迁 20世纪50—70年代,大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贸易、金融等行业就业机会增加,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
难民 战争、灾难、贫困等因素导致难民问题,国际社会努力为难民提供救助
多元文化 特质 多元文化并存、互相交融
典型 代表 美国:形成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移民文化,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显著,始终存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新加坡: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
2.《世界遗产公约》:1972年通过,目的是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2003年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不仅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而且表明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
任务二 合作探究
视角1 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材料一 海上格局指国家力量在海上的对比态势。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17世纪中后期,在与英国海战失利后,荷兰霸主地位被取代。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21世纪以来,“海上多极”趋势明显。
海上格局转换的焦点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力量对比的竞争;二是关于海洋规则的博弈。西方国家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在对海洋规则的理解上,各海洋强国存在严重的认识分歧。尤其在主权和安全理念方面,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与后发海洋国家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存在着较为尖锐的矛盾。国际秩序的建立或塑造离不开实力的支撑。
随着全球社会的发展,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由于海洋环境恶化、自然或人为灾害等全球性问题进一步发酵,人类正在迈入全方位认知、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新时代。
——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以来海上格局演变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海上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视角2 经济全球化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新近出现的事物。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就处于不断扩张之中。从19世纪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如下表所示)。现有研究表明,1870年到1913年经济全球化达到一个小高潮。
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
年份 贸易指数 (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 (单位:10亿法郎)
1870 24 45.5
1880 36 68.8
1890 49 94.2
1900 68 118.2
1910 85 162.4
1913 100 192.4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等
材料三
——摘编自斯蒂芬·布劳德伯利等编著
《剑桥现代欧洲经济史》
[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在1870年到1913年达到小高潮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历程。
【真题演练】
(2023·天津卷,13)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减少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日美两国签订了多个限制日本纺织品出口的协定,而随后日本彩电对美出口激增;在美国压力下,日本限制了彩电出口,但此后日本汽车出口到美国的数量暴涨。该时期日美贸易情况(  )
[A] 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
[B] 体现了世界格局的根本变化
[C] 说明了日本国内市场的扩大
[D] 奠定了国际合作的全新基础
课标问题二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
任务一 填空并识记
和平 与 发展 促进和平 的因素 (1)两次世界大战及冷战的经验教训 (2)联合国发挥了有效作用 (3)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紧密
表现 (1)和平:二战结束后,没有发生过新的世界大战,一些局部冲突得到政治解决 (2)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等各方面获得发展;      在世界经济、政治生活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面临 问题 发展问题 (1)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不足,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经济复苏乏力 (2)      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和平问题 (1)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2)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3)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争夺等日趋激烈 (4)      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构建 人类 命运 共同 体 主要国 际组织 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
国际协调 (1)全球层面:        发挥积极作用 (2)地区层面 ①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 ②2009年首次召开的    国家领导人会晤,2015年成立的新开发银行 (3)中国方案 ①中国坚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坚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    、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②倡导构建        ,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亚投行成立。推动国际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任务二 合作探究
材料一 在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为基础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冲突的危机……
  当前世界的特征是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与会国并不认为这种不同构成对稳定和平的不可克服的障碍……
  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
政府首脑会议宣言》(1961)
材料二 我们必须尝试超越我们自己的日常争吵(或谈判)去看待危险的长期问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贫困和饥饿仍然在很多地区肆虐的世界,一个滥用资源而不顾其再生的世界,一个武器生产和销售超过任何时代的世界……
  南北之间无论有何不同,分歧有多深刻,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利益。双方的命运休戚相关。
——(世界银行成立的)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
《北方和南方:争取生存的纲领》(1980)
材料三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新旧问题与复杂矛盾叠加碰撞、交织发酵……
  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和谐共生、合作共赢……
  中华文化以和合理念为精神内核,秉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的倡议与行动》(2023)
[问题] (1)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世界的认识。
(2)中国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三加以解释。
【真题演练】
  (2023·辽宁卷,16)2001年,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创立国际移民对话机制,秉持“开放和自由原则”,“向所有移民利益相关者开放”,让他们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讨论,“分享特定移民问题领域的政策方针和有效做法”。该机制(  )
[A] 有利于国际移民问题的协调合作
[B] 促进了移民社会文化认同
[C] 促使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
[D] 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第39课时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课标问题一
任务一
一、政治
二、1.世界市场 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跨国公司 逆全球化
2.程度最高 发展中国家 经济合作
任务二
视角1
(1)特征:海上霸主不断发生转移。
因素:大国实力对比的变化;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主权观念和海洋规则的博弈;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全球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协调。
视角2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普遍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垄断组织的出现;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通信技术的创新;等等。
(3)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经济全球化发展总体呈下降趋势。
原因:两次世界大战阻碍了经济发展;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帝国主义国家对其实行经济封锁;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造成货币贬值、汇率混乱;很多国家提高关税,构筑贸易壁垒。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经济全球化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
原因:战后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际经济组织建立,国际协调加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市场经济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的推动。
[真题演练]
A 据材料“而随后日本彩电对美出口激增”“但此后日本汽车出口到美国的数量暴涨”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美贸易情况反映了两国经济联系比较密切,人为的规定无法改变这一状况,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故选A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格局依旧是美苏两极对峙,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日本对美国的贸易处于优势地位,未涉及日本国内市场情况,排除C项;美国限制日本纺织品、彩电出口,不属于国际合作,排除D项。
课标问题二
任务一
发展中国家 南北差距 霸权主义 二十国集团 金砖 公平正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
任务二
(1)材料一: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认识到,在旧秩序向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冲突的危机;他们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应该和平共处,以取代冷战状态和避免全面核灾祸。
材料二: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强调南北双方尽管存在分歧,但有共同的利益,命运休戚相关。
两则材料都强调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以及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必要性。
(2)材料三中提到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反映了当今世界面临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强调了各国之间紧密相连的命运和共同的责任;中华文化中的“和合理念”和“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来源之一;中国主张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际关系;中国还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这些措施体现了中国致力于通过国际合作和共赢发展来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真题演练]
 A 材料中国际移民对话机制的创立,“让他们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讨论”“分享特定移民问题领域的政策方针和有效做法”都“有利于国际移民问题的协调合作”,故A项正确;“国际移民对话机制”创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个供移民利益相关者对话、协调和合作的平台,无法推知其“促进了移民社会文化认同”和“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故B、D两项错误;国际移民包括各种原因的移民,劳动力移民只是其中的一种,且该机制“促使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夸大了其作用,故C项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