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2025年湖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本试题卷共6页。时量6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和本试题卷上,并认真校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相关信息;2.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2B铅笔填涂方框,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不留痕迹;3.非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否则作答无效;4.在草稿纸、试题卷上作答无效;5.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6.答题卡上不得使用涂改液、涂改胶和贴纸。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毛泽东在《贺新郎·读史》中写道:“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该词句描述的历史阶段属于( )A. 石器时代 B. 青铜时代 C. 铁器时代 D. 蒸汽时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只几个石头磨过”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以石头为工具,这与石器时代人们使用打制或磨制石器的特征相符,该词句描述的是人类早期使用石器的阶段,属于石器时代,A项正确;青铜时代的主要特征是广泛使用青铜器,材料中未提及青铜器相关内容,排除B项;铁器时代以铁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题干中没有涉及铁器,排除C项;蒸汽时代是工业革命后,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与题干描述的远古人类阶段完全不同,排除D项。故选A项。2. 小郑同学在学习某一历史事件时,设计了一张资料卡(见下图)。据此推测,他学习的是( )A. 商鞅变法 B. 孝文帝改革 C. 戊戌变法 D. 王安石变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在政治上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与资料卡内容完全契合,A项正确;孝文帝改革主要内容是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 ),与资料卡中推行县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等内容无关,排除B项;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进行变法图强,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训练新式军队等,和资料卡内容不匹配,排除C项;王安石变法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主要围绕理财、军事等方面,与资料卡内容差异明显,排除D项。故选A项。3.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颁布了一系列政令:让士兵还乡务农;奖励从事农业生产;鼓励生育,对增添丁口者给以免服徭役二年的优待。以上政令内容体现出刘邦采取的政策是( )A 以法治国 B. 休养生息 C. 垦边屯田 D. 闭关锁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由于长期战乱导致经济凋敝,刘邦采取的 “让士兵还乡务农”“奖励农业生产”“鼓励生育” 等措施,目的是减轻百姓负担,恢复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这正是汉初 “休养生息” 政策的典型体现,该政策通过宽松的统治方式,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国力,B项正确;“以法治国” 强调通过法律治理国家,而题干中刘邦的政令核心是鼓励农业生产、让士兵还乡务农和奖励生育,并未涉及法律制度的建设或强调法治的作用,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题干中刘邦的政令并未提及 “边疆” 或 “屯田”,而是面向全国范围的恢复生产措施,排除C项;题干中刘邦的措施旨在鼓励生产和人口增长,属于开放的发展策略,排除D项。故选B项。4. 据史书记载,撰写《齐民要术》的贾思勰亲自养过200只羊,因饲养不当,死去大半,后向羊倌请教,才学会养羊的方法。这反映了贾思勰重视( )A 环境保护 B. 理论创新 C. 文化传承 D. 劳动实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贾思勰亲自养羊,在失败后向羊倌请教,体现了他注重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知识,这与《齐民要术》作为农业科学著作强调 “实地考察、实践验证” 的特点一致,题干直接反映了他对劳动实践的重视,D项正确;题干中贾思勰养羊失败后向羊倌请教,核心是通过实践学习养殖技术,未涉及环境治理或生态保护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中贾思勰的行为是亲自养羊、因实践失败而请教,更侧重通过实际操作获取经验,而非理论层面的创新,排除B项;题干中贾思勰的经历是个人通过劳动实践积累经验,目的是撰写农业著作,并非强调对已有文化的传承,排除C项。故选D项。5. 为彻底解决藩镇权力过大的问题,宋太宗进一步废除节度使所统辖支郡,并扩大转运使的职权,施行路、州、县三级建制。这有利于( )A. 削弱皇帝权力 B. 杜绝官员贪腐 C. 强化中央集权 D. 增强地方实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为彻底解决藩镇权力过大的问题,宋太宗进一步废除节度使所统辖支郡,并扩大转运使的职权,施行路、州、县三级建制”可知,因废除节度使支郡、设置转运使和路级建制均是为了削弱地方权力,将财政、军事等权收归中央,C项正确;宋代措施旨在加强皇权,排除A项;杜绝官员贪腐不符合史实,且题干未直接涉及反腐,排除B项;增强地方实力与题干“解决藩镇权力过大”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6. 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看法或认识。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 隋朝开创科举制 B. 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C. 郑和七次下西洋 D. 京剧是清朝最有影响的戏剧之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京剧是清朝最有影响的戏剧之一” 中,“最有影响” 是对京剧在清朝戏剧地位的主观评价,属于历史观点,D项正确;“隋朝开创科举制” 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陈述,科举制的确在隋朝由隋文帝创立、隋炀帝完善,属于真实发生的历史史实,不包含主观评价,排除A项;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的客观事实,属于历史史实,而非观点,排除B项;郑和于1405—1433年先后七次率领船队远航西洋,这是明成祖时期对外交往的具体历史事件,是客观存在的史实记录,不涉及主观评判,排除C项。故选D项。7. 1860年,曾国藩提出:“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由此可知,曾国藩主张( )A.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B.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C. 宣扬民主革命思想 D. 开办近代民用工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可知,指向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创办军事工业,B项正确;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是维新派等的主张,排除A项;弘扬民主革命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排除C项;开办近代民用工业是洋务运动后期“求富”阶段的举措(如轮船招商局),而题干强调“造炮制船”的军事方面,排除D项。故选B项。8. 召开于1935年的某次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是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该会议的召开地是( )A. 上海 B. 古田 C. 遵义 D. 延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军事路线,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项正确;上海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等,但1935年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的会议不是在上海召开,排除A项;古田会议召开于1929年,着重强调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与1935年、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无关,排除B项;延安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遵义会议是在遵义召开,不是延安,排除D项。故选C项。9. 20世纪50年代初,鞍山钢铁厂的工人们提出:“工厂就是战场,机器就是枪炮,我们在后方多流汗多生产,志愿军就能少流血,多杀敌。”这反映出( )A. 抗美援朝激发了民众爱国热情 B. “一五”计划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C. 中国军队发扬了国际主义精神 D. “三大改造”提高了工人的积极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初,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时期(1950—1953年)。鞍山钢铁厂工人将工厂比作 “战场”,把生产与志愿军杀敌联系起来,体现了民众将个人生产与保家卫国的爱国使命相结合,说明抗美援朝战争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生产积极性,A项正确;“一五” 计划(1953—1957 年)的主要目标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工业化基础,但题干时间为 “20世纪50年代初”,且材料核心是工人支持抗美援朝的爱国行为,而非 “一五” 计划的成果,排除B项;题干主体是鞍山钢铁厂的 “工人们”,并非 “中国军队”,排除C项;“三大改造”(1953—1956年)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题干中工人支援抗美援朝的生产热情无关,且时间上与 “20 世纪50年代初” 的抗美援朝时期不完全重合,排除D项。故选A项。10. 下表中数据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我国(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业发展统计表(部分)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粮食产量(亿斤) 棉花产量(万担)1978 1397 6095 43341983 3121 7745 9274A.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C.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开始,我国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使得1978-1983年农业总产值、粮食产量、棉花产量大幅增长,C项正确;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我国外交领域的重大成果,主要影响国际政治地位等,与国内农业总产值、粮食产量、棉花产量增长,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以后,表格数据时间是 1978-1983年,此时城市改革尚未全面展开,且城市改革主要针对工业等领域,不是农业发展变化的原因,排除B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的,时间与表格数据不符,不是这一时期农业发展变化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1. 同学们在参观某展览时看到了如下一组图片。该展览主题最有可能是我国的( )A. 国防建设 B. 农业进步 C. 医学突破 D. 科技成就【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图片分别展现了不同领域的科技探索与实践,涵盖了航天、农业(水稻研究等 )、工业或其他科技研发场景,共同体现我国的科技成就,D项正确;图片中未体现国防相关内容,如军事装备、国防工程、军队建设等,排除A项;虽然中间图可能与农业相关,但仅一幅图不能代表整体是农业进步主题,且还有其他图涉及不同领域,排除B项;图片没有呈现医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如新药研发、医疗技术创新等 ),排除C项。故选D项。12. 有学者认为:“雅典民主政治在古代历史上确实发展到空前绝后的地步,但广大奴隶群众不仅毫无权利可言,而且被明目张胆地列为专政对象。雅典一切法制、政策都必须服务于剥削与统治奴隶的最高原则。”该材料意在说明雅典民主政治( )A. 是奴隶主阶级实行统治的手段 B. 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C. 是奴隶反抗奴隶主斗争的结果 D. 成为了个人争权夺利的工具【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雅典民主政治下,广大奴隶无权利且被列为专政对象,法制、政策服务于剥削和统治奴隶的原则,这表明雅典民主是奴隶主阶级用来维护自身统治、对奴隶进行专政的手段,A项正确;材料重点并非阐述雅典民主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开创性影响,而是强调其阶级本质,排除B项;雅典民主政治是古希腊城邦政治发展的产物,是奴隶主阶级为协调内部关系、巩固统治而建立的,并非奴隶反抗的结果,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雅典民主政治成为个人争权夺利工具的相关内容,主要围绕其阶级性展开,排除D项。故选A项。13. 若要介绍下图所示封建时代国家所取得的文明成果,可以入选的是( )A. 《荷马史诗》 B. 《哈姆雷特》 C. 《天方夜谭》 D. 《物种起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所示地区包含阿拉伯地区,《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 )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反映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属于该地区封建时代的文明成果,C项正确;《荷马史诗》是古希腊的文学作品,与图中所示的封建时代阿拉伯等地区国家无关,排除A项;《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莎士比亚的作品,并非图中地区的文明成果,排除B项;《物种起源》是 19 世纪英国达尔文的著作,与图中封建时代国家的文明成果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4. 在新航路开辟后的100多年间,印第安人人口减少90%~95%,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亚历山大东征 B. 欧洲早期殖民掠夺C. 美国南北战争 D.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人口锐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通过屠杀、奴役、疾病传播(如天花)和强迫劳动,直接导致印第安人口锐减,符合史实,B项正确;亚历山大东征发生在公元前4世纪,与题干时间完全不符,排除A项; 美国南北战争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远晚于题干所述时间段,排除C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发生于19世纪初,同样与题干时间不符,且独立运动与人口减少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15. 绘制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适合下列时间轴的主题是( )A.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B.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C.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D.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美国独立战争后制定 1787 年宪法确立联邦共和制;法国大革命及后续《拿破仑法典》推动法国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这些事件共同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国家初步确立的过程,B项正确;时间轴呈现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政治革命及相关法律文献,重点是政治制度变革,而非经济和社会发展,排除A项;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主要发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及二战时期,与时间轴中的17-19世纪事件无关,排除C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工人运动,如英国宪章运动等,时间轴中无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16. 2023年度全球互联网连接情况报告显示,欧洲、独联体和美洲有约90%的人口为互联网用户,而非洲只有37%的人口为互联网用户。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 政治制度的差异 B. 文明交流不充分C. 文化传统的不同 D. 经济发展不平衡【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非洲互联网用户比例远低于其他地区,根源在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基础设施(如互联网)的建设和普及,非洲经济相对落后,导致技术投入不足,D项正确;政治制度差异并非根本影响因素,不同政治制度国家都能发展互联网,所以该选项不符合,排除A项;文明交流不充分和互联网用户比例低无直接的关键联系,不是导致此现象的根源,排除B项;文化传统不同属于次要因素,和题干呈现的比例差异无紧密因果关联,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党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汉在制度、思想、文化、对外交流等领域不断改革,其政治制度和思想体系为后世取法借鉴,经过4个世纪的创新沉淀,新的“中国人”共同身份认同逐渐产生,“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成为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正式奠基。——摘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条秦汉时期有助于中华文明“统一性”奠基的具体举措。材料二注:上图是新疆出土的唐代纸质残卷。其内容为《论语》和其他诗句等。据考证为唐代西州高昌县12岁学生卜天寿所书写。(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纸质残卷”可用于研究的历史问题。示例:可用于研究唐代的造纸技术材料三 清朝时期,数以万开的汉人至云南、贵州经商、开矿,促进了当地的商业发展和市镇兴起……康熙年同。上百万人迁徙到云南、贵州等省,冒着瘴疠之气,开发出肥沃的谷地……乾隆时期,缅甸不断侵扰西南土司地区。清朝采取战和并用的策略,促成中缅和好,巩固了边境。——摘编自潘岳等编《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意义。【答案】(1)举措: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2)示例:可用于研究唐代的文化教育。(3)意义: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和发展,促进了各地区经济交流与边疆开发;推动了民族融合,加强了民族团结;巩固了边疆地区,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解析】【小问1详解】举措: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根据材料中“汉在制度、思想、文化、对外交流等领域不断改革”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 。汉朝初期虽实行郡国并行制,但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势力,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思想文化方面:秦朝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又推行隶书,文字的统一有利于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性。汉朝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在思想层面加强了全国民众的文化认同,有助于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小问2详解】示例:可用于研究唐代的文化教育。根据材料二图片信息及注释参考示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残卷内容为《论语》和其他诗句,且是12岁学生所书写,反映出唐代在新疆地区对儒家经典等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传播,体现了唐代的教育情况以及文化教育的影响力范围。【小问3详解】结合材料一、二、三中分别提到的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中原文明对边疆文化的影响力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对清朝时期各地的发展状况综合分析可知: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和发展,促进了各地区经济交流与边疆开发;推动了民族融合,加强了民族团结;巩固了边疆地区,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18. 在近代反抗列强侵略的英勇斗争中,湖南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近代湖南人民反抗列强侵略斗争活动简表时间 斗争活动 参与群体 结果鸦片战争期间 湖南营兵数千人开赴广州,在乌涌等地抗击英军 营兵 失利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湘军在辽东半岛的牛庄、营口、田庄合等地抗击日军 湘军 溃不成军五四运动期间 长沙爆发罢课、罢工、游行示威、抵制日货等方式的反帝爱国斗争,毛泽东等进步青年积极参与组织相关活动 青年学 生、工人、 部分民众 取得当时条件下能取得的最大胜利抗日战争期间 中共湖南地方各级组织和党员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促进湖南地区的国共合作和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全民族抗战期间,湖南承担了全国22次正面作战中的6次,平均每年供给壮丁26万多人、军粮1000万担、军布300万匹等 全省各族人民、各抗日团体、爱国人士、海外侨胞 完全胜利——根据刘泱泱、宋斐夫主编《湖南通史》(近代卷、现代卷)整理(1)根据材料,指出湖南人民反抗列强侵略所采取的斗争方式。(2)根据材料,概括湖南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参与群体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趋势的客观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湖南人民反抗列强侵略从失利到完全胜利的历史经验。【答案】(1)斗争方式:军事抵抗(如抗击英军、日军)、罢课罢工游行示威、抵制日货、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物资支援等(2)趋势:从单一军事力量(营兵、湘军)扩展到全民族各阶层共同参与。客观原因:民族危机加深促使社会各阶层觉醒,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推动全民团结抗战(3)历史经验:全民族团结抗战(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解析】【小问1详解】斗争方式:根据材料“鸦片战争期间,湖南营兵数千人开赴广州,在乌涌等地抗击英军”“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湘军在辽东半岛的牛庄、营口、田庄台等地抗击日军”可知,体现以军事力量直接对抗外敌,是武装斗争形式,即方式为军事抵抗;根据材料“五四运动期间,长沙爆发罢课、罢工、游行示威、抵制日货等方式的反帝爱国斗争”可知,这是和平请愿、经济抵制结合的斗争,借社会运动表达抗争诉求,体现的斗争方式为罢课罢工游行示威、抵制日货;根据材料“抗日战争期间,中共湖南地方各级组织和党员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全省各族人民、各抗日团体、爱国人士、海外侨胞参与,且湖南承担作战任务、供给壮丁军粮等”可知,既通过统一战线凝聚力量,也以物资保障助力抗战,是全面抗战的体现,即方式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物资支援等。故斗争方式:军事抵抗(如抗击英军、日军)、罢课罢工游行示威、抵制日货、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物资支援等。【小问2详解】变化趋势:根据材料“湖南营兵数千人开赴广州”“湘军在辽东半岛的牛庄、营口、田庄合等地抗击日军”可知,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时,参与群体是 “营兵”“湘军”,属于单一军事力量;根据材料“五四运动期间”“青年学生、工人、部分民众”“抗日战争期间”“全省各族人民、各抗日团体、爱国人士、海外侨胞”可知,到五四运动有“青年学生、工人、部分民众”,抗日战争扩展至“全省各族人民、各抗日团体、爱国人士、海外侨胞”,可见从单一军事群体到全民族各阶层共同参与。客观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列强持续侵略,尤其是日本全面侵华(如抗日战争),使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刺激社会各阶层意识到“覆巢之下无完卵”,推动不同群体觉醒抗争,即民族危机加深促使社会各阶层觉醒;中共倡导并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湖南地方各级组织和党员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促进湖南地区的国共合作和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团结”,为全民族参与抗战提供组织、政策支撑,让不同群体能凝聚起来。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推动全民团结抗战。故客观原因:民族危机加深促使社会各阶层觉醒,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推动全民团结抗战。【小问3详解】历史经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看,湖南人民抗争经验有:一是全民族团结,抗战时各阶层、团体等共同参与;二是中共领导,中共推动统一战线、促进合作;三是群众广泛参与,从学生工人到各族民众,凝聚力量,借团结、引领与参与,实现从失利到胜利的转变。故历史经验:全民族团结抗战(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19. 新旧职业交替见证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某历史社团就此开展“历史与职业生涯规划”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活动一【“职”起有因】同学们查阅闵成聿东等学者的相关论述,整理了以下信息: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人们被分成不同种类的劳动者,从事着不同行业,或畜牧业,或农业,或手工业,或商业……,各种职业应运而生。新职业的产生,进一步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加速了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求。(1)根据上述信息,指出社会生产力与新职业产生之间的关系。活动二【“职”抒己见】同学们根据《剑桥欧洲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绘制了以下图表:(2)根据上述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国1852—1910年间三大产业劳动力分布占比发生变化的时代背景。列举一个可能产生于该时期的新职业并说明理由。活动三【“职”引未来】同学们关注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问题,展开了以下讨论:(3)根据活动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应考虑的因素。【答案】(1)关系:相互促进。(2)背景:工业革命推动工业化加速;城市化进程与服务业发展;农业生产效率提升。职业:汽车装配工;理由: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工程师卡尔 本茨发明内燃机汽车,需要工人进行汽车零部件组装、整车生产。(3)因素:职业生涯规划需综合考量时代趋势、家国责任、专业能力、动态变化。【解析】【小问1详解】关系:根据材料“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人们被分成不同种类的劳动者,从事着不同行业……各种职业应运而生。新职业的产生,进一步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加速了社会发展”和所学知识可知,社会生产力与新职业产生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是新职业产生的根本原因,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分工会不断细化。新职业的产生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职业的出现意味着社会分工更加专业化,人们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才能,提高生产效率。【小问2详解】背景:根据材料“德国1852—1910年间三大产业劳动力分布占比统计图”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德国三大产业劳动力分布变化的时代背景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紧密相关。工业革命推动工业化加速,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德国展开,电力、内燃机等新技术广泛应用,德国工业(如钢铁、化工、汽车制造)迅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吸引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工业劳动力占比上升。城市化进程与服务业发展,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人口增加,消费需求、配套服务增长,服务业随之扩张,吸纳劳动力,使服务业占比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工业革命成果应用于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农业劳动力占比下降。职业及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能产生于该时期的新职业——汽车装配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工程师卡尔 本茨发明内燃机汽车,汽车产业逐渐兴起,需要工人进行汽车零部件组装、整车生产,因此“汽车装配工”成为适应工业发展的新职业,契合图表中工业劳动力占比上升的趋势。小问3详解】因素: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活动一“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各种职业应运而生”、活动二“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产业劳动力结构变化”和所学知识可知,社会生产力发展是职业演变根本动力。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需关注时代发展趋势,当下科技革命也会创造新兴岗位,顺应生产力发展选职业,才能契合社会需求。根据活动三“孙中山‘医国’投身革命,黄旭华科学报国,张桂梅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和所学知识可知,个人职业选择应结合家国情怀与社会价值 。孙中山放弃“医人”转向“医国”,黄旭华隐姓埋名造核潜艇,张桂梅扎根山区教育,都体现职业规划需呼应国家需要、民族使命,将个人理想融入家国责任,实现更高层次的人生价值。根据活动三“我国高校增设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专业”和所学知识可知,职业规划要考虑专业与能力的适配性 。高校调整专业,说明个人需结合自身兴趣、特长,选择适配的学习方向,通过提升专业能力为职业发展筑牢基础,适应岗位需求。根据活动一“新职业产生推动社会发展”、活动二“德国产业劳动力占比随工业革命变化”和所学知识可知,职业环境并非一成不变。规划时需具备动态眼光 ,关注职业发展趋势,像活动二德国农业劳动力占比下降,工业、服务业上升,提示个人要持续学习、适应变化,让职业规划具备灵活性与前瞻性。若其他角度也言之有理也可。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20世纪是资本主义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的历史;是世界人民反抗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的历史;是国际秩序由两极或单极化向多极化演变的历史……——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材料总结了20世纪历史发展的三个方面,请任选一个方面作为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或说明。(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答案】观点:20世纪国际秩序由两极或单极化向多极化演变。阐述:二战后形成美苏两极格局,如北约与华约对峙;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成立、日本崛起,多极化趋势初现;90年代苏联解体后,欧盟、中国等力量增强,推动多极化发展。【解析】【详解】根据题目要求,可选择“20世纪国际秩序由两极或单极化向多极化演变”作为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先有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1991 年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未形成单极格局,而是逐渐呈现多极化趋势 。这一演变孕育于两极格局演变中,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打破旧格局,世界力量分化组合、大国关系调整,经济全球化下政治发展不平衡及美国单边主义引发不满等推动,表现为美、欧、日、俄、中等形成政治经济力量中心,且该演变是长期曲折过程,单极与多极矛盾等是国际斗争焦点,目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所以阐述为:二战后形成美苏两极格局,如北约与华约对峙;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成立、日本崛起,多极化趋势初现;90年代苏联解体后,欧盟、中国等力量增强,推动多极化发展。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2025年湖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本试题卷共6页。时量6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和本试题卷上,并认真校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相关信息;2.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2B铅笔填涂方框,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不留痕迹;3.非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否则作答无效;4.在草稿纸、试题卷上作答无效;5.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6.答题卡上不得使用涂改液、涂改胶和贴纸。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毛泽东在《贺新郎·读史》中写道:“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该词句描述的历史阶段属于( )A. 石器时代 B. 青铜时代 C. 铁器时代 D. 蒸汽时代2. 小郑同学在学习某一历史事件时,设计了一张资料卡(见下图)。据此推测,他学习的是( )A. 商鞅变法 B. 孝文帝改革 C. 戊戌变法 D. 王安石变法3.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颁布了一系列政令:让士兵还乡务农;奖励从事农业生产;鼓励生育,对增添丁口者给以免服徭役二年优待。以上政令内容体现出刘邦采取的政策是( )A. 以法治国 B. 休养生息 C. 垦边屯田 D. 闭关锁国4. 据史书记载,撰写《齐民要术》的贾思勰亲自养过200只羊,因饲养不当,死去大半,后向羊倌请教,才学会养羊的方法。这反映了贾思勰重视( )A. 环境保护 B. 理论创新 C. 文化传承 D. 劳动实践5. 为彻底解决藩镇权力过大的问题,宋太宗进一步废除节度使所统辖支郡,并扩大转运使的职权,施行路、州、县三级建制。这有利于( )A. 削弱皇帝权力 B. 杜绝官员贪腐 C. 强化中央集权 D. 增强地方实力6. 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看法或认识。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 隋朝开创科举制 B. 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C. 郑和七次下西洋 D. 京剧是清朝最有影响的戏剧之一7. 1860年,曾国藩提出:“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由此可知,曾国藩主张( )A.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B.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C. 宣扬民主革命思想 D. 开办近代民用工业8. 召开于1935年的某次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是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该会议的召开地是( )A. 上海 B. 古田 C. 遵义 D. 延安9. 20世纪50年代初,鞍山钢铁厂工人们提出:“工厂就是战场,机器就是枪炮,我们在后方多流汗多生产,志愿军就能少流血,多杀敌。”这反映出( )A. 抗美援朝激发了民众爱国热情 B. “一五”计划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C. 中国军队发扬了国际主义精神 D. “三大改造”提高了工人积极性10. 下表中数据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我国(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业发展统计表(部分)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粮食产量(亿斤) 棉花产量(万担)1978 1397 6095 43341983 3121 7745 9274A.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C.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1. 同学们在参观某展览时看到了如下一组图片。该展览主题最有可能是我国的( )A. 国防建设 B. 农业进步 C. 医学突破 D. 科技成就12. 有学者认为:“雅典民主政治在古代历史上确实发展到空前绝后的地步,但广大奴隶群众不仅毫无权利可言,而且被明目张胆地列为专政对象。雅典一切法制、政策都必须服务于剥削与统治奴隶的最高原则。”该材料意在说明雅典民主政治( )A. 是奴隶主阶级实行统治的手段 B. 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C. 是奴隶反抗奴隶主斗争的结果 D. 成为了个人争权夺利的工具13. 若要介绍下图所示封建时代国家所取得的文明成果,可以入选的是( )A. 《荷马史诗》 B. 《哈姆雷特》 C. 《天方夜谭》 D. 《物种起源》14. 在新航路开辟后的100多年间,印第安人人口减少90%~95%,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亚历山大东征 B. 欧洲早期殖民掠夺C. 美国南北战争 D.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15. 绘制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适合下列时间轴的主题是( )A.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B.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C.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D.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16. 2023年度全球互联网连接情况报告显示,欧洲、独联体和美洲有约90%的人口为互联网用户,而非洲只有37%的人口为互联网用户。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 政治制度的差异 B. 文明交流不充分C. 文化传统的不同 D. 经济发展不平衡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党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汉在制度、思想、文化、对外交流等领域不断改革,其政治制度和思想体系为后世取法借鉴,经过4个世纪的创新沉淀,新的“中国人”共同身份认同逐渐产生,“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成为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正式奠基。——摘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条秦汉时期有助于中华文明“统一性”奠基的具体举措。材料二注:上图是新疆出土的唐代纸质残卷。其内容为《论语》和其他诗句等。据考证为唐代西州高昌县12岁学生卜天寿所书写。(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纸质残卷”可用于研究的历史问题。示例:可用于研究唐代的造纸技术材料三 清朝时期,数以万开的汉人至云南、贵州经商、开矿,促进了当地的商业发展和市镇兴起……康熙年同。上百万人迁徙到云南、贵州等省,冒着瘴疠之气,开发出肥沃的谷地……乾隆时期,缅甸不断侵扰西南土司地区。清朝采取战和并用的策略,促成中缅和好,巩固了边境。——摘编自潘岳等编《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意义。18. 在近代反抗列强侵略的英勇斗争中,湖南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近代湖南人民反抗列强侵略斗争活动简表时间 斗争活动 参与群体 结果鸦片战争期间 湖南营兵数千人开赴广州,在乌涌等地抗击英军 营兵 失利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湘军在辽东半岛的牛庄、营口、田庄合等地抗击日军 湘军 溃不成军五四运动期间 长沙爆发罢课、罢工、游行示威、抵制日货等方式的反帝爱国斗争,毛泽东等进步青年积极参与组织相关活动 青年学 生、工人、 部分民众 取得当时条件下能取得的最大胜利抗日战争期间 中共湖南地方各级组织和党员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促进湖南地区的国共合作和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全民族抗战期间,湖南承担了全国22次正面作战中的6次,平均每年供给壮丁26万多人、军粮1000万担、军布300万匹等 全省各族人民、各抗日团体、爱国人士、海外侨胞 完全胜利——根据刘泱泱、宋斐夫主编《湖南通史》(近代卷、现代卷)整理(1)根据材料,指出湖南人民反抗列强侵略所采取斗争方式。(2)根据材料,概括湖南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参与群体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趋势的客观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湖南人民反抗列强侵略从失利到完全胜利的历史经验。19. 新旧职业交替见证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某历史社团就此开展“历史与职业生涯规划”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活动一【“职”起有因】同学们查阅闵成聿东等学者的相关论述,整理了以下信息: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人们被分成不同种类的劳动者,从事着不同行业,或畜牧业,或农业,或手工业,或商业……,各种职业应运而生。新职业的产生,进一步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加速了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求。(1)根据上述信息,指出社会生产力与新职业产生之间的关系。活动二【“职”抒己见】同学们根据《剑桥欧洲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绘制了以下图表:(2)根据上述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国1852—1910年间三大产业劳动力分布占比发生变化的时代背景。列举一个可能产生于该时期的新职业并说明理由。活动三【“职”引未来】同学们关注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问题,展开了以下讨论:(3)根据活动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应考虑的因素。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20世纪是资本主义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的历史;是世界人民反抗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的历史;是国际秩序由两极或单极化向多极化演变的历史……——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材料总结了20世纪历史发展的三个方面,请任选一个方面作为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或说明。(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年湖南省中考历史真题(原卷版).docx 2025年湖南省中考历史真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