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福建省三明市五县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后《人民日报》迅速予以转载,带动各地党报纷纷转载,从而形成了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人民日报》的这一行为( )A.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内的影响 B.营造了利于改革的舆论环境C.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发生重大转移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1982年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营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集体经济是我国农村中的主要经济形式,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据此可知这部宪法( )A.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标志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C.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D.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3.1993年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1050.9万公顷,比1978年减少1007.8万公顷。农村社会商品的零售总额达到6417亿元,比1978年增长6.9倍。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经营体制改革的推进C.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D.乡镇企业的大量出现4.“改革该怎么改?开放该怎么开?改革开放的许多做法都是向西方学习,那我们还是社会主义吗?我们的做法对吗?如何促进国家的统一?”对这些问题的实践和探索,产生了(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5.下表为青岛海信公司发展大事记。表中信息反映出我国( )1979年 青岛电视机总厂成立,并被国家确立为电视机定点生产单位1984年 第一台彩色电视机下线,创造当年引进、当年投产的高速度1994年 青岛电视机厂改制为青岛海信集团公司1997年 青岛海信电器股票上市2006年 海信进入欧洲市场,以高科技的平板电视打入欧洲销售主渠道2007年 海信欧洲研发中心正式运转A.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 B.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C.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发展完善 D.逐步推进改革开放进程6.改革开放40年来的技术积累使得我国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了生产力的质变。当前,智能驾驶、脑机接口、深海空天开发、氢储能等行业上连前瞻性技术创新,下接实体制造业根基,为新质生产力提供物质载体与数字载体。据此可知,我国新质生产力( )A.得益于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 B.因美国科技封锁难以发展C.推动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D.加速了我国传统产业终结7.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数百名小朋友手持和平鸽模型灯笼表演了《闪亮的雪花》,表演中,一只“小鸽子”掉队了,被一只稍微大的“鸽子”拉回鸽群,共同汇成一个完整的心形。开幕式之后,“一鸽都不能少”“迷路的孩子早点回家”迅速登上热搜。这反映了( )A.“一国两制”成为两岸民众的共识 B.两岸关系翻开了历史性一页C.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D.民众希望两岸实现经贸合作8.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下列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B.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C.中共二十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D.中共二十大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9.有同学在考察现代中国外交时,分别以三句唐诗梳理其发展的过程和阶段特征:“花径缘客扫,蓬门为君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下列选项,属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外交成就的是( )A.开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一边倒政策B.和平共处,广泛发展同亚非各国友好关系C.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D.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10.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要求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材料旨在说明( )A.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 B.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C.阶级和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 D.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11.关于古希腊社会经济,西方学术界曾认为其以工商业为主,形成独特的海洋文明,与大河流域文明迥异。但20世纪50年代后,通过考古、碑铭等新材料研究,学者们重新评估,认为农业为古希腊的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土地是其最基本的财产形式。以下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人类认知随着时间推移而深入 B.应重新研究史料推翻传统观点C.最新的史料才能丰富历史研究 D.历史认知常在否定中得到发展12.亚历山大及其继承者在东方的土地上建立了300多座希腊城市,在每一座城市中都建有希腊式的会所、剧场和体育场,而希腊的巡回演出剧团则定期在这些城市的剧场中上演希腊的悲剧和喜剧。上述举措旨在( )A.保证公民的政治经济权益 B.改变东方国家的社会形态C.完善帝国的公共基础设施 D.增强被统治区的文化认同13.中世纪的西欧,每个领主在其领地内享有独立的经济、行政和司法特权,王室官吏包括国王在内也不能随便干预这些领主的领地事务,甚至国王本人未经允许也不能随便进入。下列言论与材料反映的制度最吻合的是( )A.“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B.“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我严惩不贷”C.“威令在你的口中,认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D.“朕愿下令赐给,从你们发现的岛屿和大陆获得的一切利润和收入”14.13—19世纪,教会、国王、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和妥协深刻地影响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政治制度的变化,下列能典型地反映这一时期王权权势变化趋势的是( )A.B.C.D.15.恩格斯说“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在罗马法中,凡是中世纪后期的市民阶级还在不自觉地追求的东西,都已经有了现成的了”。恩格斯意在表明罗马法( )A.巩固罗马的统治和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B.基本上适应近代欧洲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促进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发展D.为近代欧洲大多数国家的立法奠定了基础16.下图为“大航海时代前的世界贸易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A.欧洲商人直接同亚洲建立商业联系B.阿拉伯商人推动东西方的商品交流C.体现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运行路线D.形成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17.如图为古代世界中两个区域文明的示意图。与下列两图所示区域文明对应的是( )A.印加文明、东非一系列国家 B.玛雅文明、西非一系列国家C.印加文明、西非一系列国家 D.玛雅文明、东非一系列国家18.下图为16、17世纪西欧航海家开辟的航路示意图(部分)。这些航路的开辟( )A.助推了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B.开启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C.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D.丰富了人类对地球的认识19.马丁·路德提出“国家”应该分为两类,一类是“上帝的国”,另一类被称为“世界的国”。“世界的国”的组成人员就是所有的非基督徒,世俗的君主是他们的统治者。这种主张( )A.使人开始关注现实世界 B.痛斥了教廷的欺骗行为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D.建立了独立的新教教派20.在学习“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一课时,有同学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模式进行了以下整理。表中“典型国家”栏中①、②、③处应该填写的是( )模式 特点 典型国家模式1 渐进改革,政局相对比较稳定 ①模式2 暴力革命,政体演变循环反复 ②模式3 专制独裁,专制主义借尸还魂 ③A.美国、德国、英国 B.日本、英国、法国C.法国、美国、日本 D.英国、法国、德国21.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写道:“你们的羊,一向是那么驯服,那么容易喂饱,据说现在变得很贪婪、很凶蛮,以至于吃人,并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和城市蹂躏成废墟。贵族豪绅把每寸土都围起来做牧场,房屋和城镇给毁掉了,只留下教堂当作羊栏。”描绘了15-19世纪“羊吃人”的现象。他描绘的事件( )A.推动了小农经济发展 B.巩固了英国农奴制度C.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 D.扩大了英国国际市场22.这个时期,逐步出现了技术进步的制度化,更多的先进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他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一种技术创新,……科学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业中的成长孕育已经达到了这样的一种程度,以至于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属于此时期的创新成果的是( )A.大工厂制的建立 B.骡机的发明创造C.蒸汽机的改进使用 D.内燃机的创制应用23.下面为近代英国的两幅漫画,分别描述了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捏住鼻息在检查泰晤士河水的透明度和一位贵妇在看到被放大后的泰晤士水滴后的直观反应。这反映出当时( )A.环境保护已成为英国社会的共识B.环境污染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C.工业革命重视科研与工业相结合D.工业文明衍生出新的社会问题24.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分别提出以下口号“工作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没有给面包,就要革命”和“宁愿做自由人死在绞架上,而不愿过着奴隶生活”。这些口号反映出欧洲工人运动( )A.得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 B.提出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的要求C.受到启蒙思想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D.促使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二、材料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时间大事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84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1997年中共十五大2002年召开中共十六大2022年召开中共二十大召开上述材料是甲同学梳理的1978—2022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改革开放促民族复兴”的大事记年表,但是内容不完善。请为以上时间段补充一件“大事”,并结合所学知识为该“大事”写一段解说词。(要求:明确写出时间及对应的“大事”,解说词阐释合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材料二 罗马教廷把下列书籍列为禁书:书目 作者 生卒时间 节选内容(观点)《天体运行论》 哥白尼 1473—1543 如果真有一种科学能够使人心灵高贵,脱离时间的污秽,这种科学一定是天文学。《九十五条论纲》 马丁`路德 1483—1546 观点:主张因信称义,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材料三 启蒙运动思想家保障人权和实行法治的主张,崇尚知识、提倡科学的态度,以及对未来理性社会的种种设想,都已超出了国界,跨越了时代,有着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们卓越的见解为欧美的民主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刘宗绪《世界近代史》(1)概括材料一时间轴上所列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结合所学,简述①④事件的精神内核。(2)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材料二这两部著作被罗马教廷列为禁书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举例说明启蒙运动对欧美“民主进程”的深远影响。27.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开始建立广泛的直接联系,也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区域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促成地理大发现的动机、知识和必要的资力基本上都是中世纪的。海外航行最主要的目的是经济方面的——寻找亚洲的香料及其它奢侈品。在中世纪后期,这些物品通过伊斯兰教的、威尼斯的和热那亚的经纪人带进了欧洲的家庭。然而,这些东西从陆上通行已经谈不上,因为中亚的混乱局面使得陆上交通非常不安全。和海外探险的经济目的相辅相成的是宗教——即希望转化未受洗礼的异教徒,并寻找东方那些想象中的“迷失的基督教”,以求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伊斯兰教。此外,地理大发现所需要的最主要的知识及技术手段也和促动因素一样是中世纪的。——改编自(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西方文明史》(上卷)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下降;里斯本、塞维尔、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先后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此后,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办起了综合交易所。17世纪后,伦敦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的中心。为了有效垄断对外贸易,英、法、荷等国建立起一种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英国和荷兰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荷兰和法国分别成立西印度公司。——整理自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材料三 16世纪时,西班牙称霸欧洲,盛极一世。大量的黄金、白银进入欧洲,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这次物价上涨涉及了工业和农业的各种商品,上涨幅度前所未有,在时间上持续了一个世纪。——摘编自吴于瑾、齐世荣《世界通史》材料四 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同时,欧洲商船纷至沓来,中国传统的朝贡贸易体制逐渐被打破,晚明中国由此被纳入世界性贸易的网络之中,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也输入中国。自16世纪中叶开始,欧洲耶稣会士远涉重洋,相继来华,一种新颖的异质文化由此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幕。——改编自王家范、张耕华、陈江《大学中国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成地理大发现”的动因,并结合所学说明地理大发现所需要的“最主要的知识及技术手段”。(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航路的开辟后的欧洲在经济领域的变化。(3)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三欧洲市场“货币贬值、物价飞涨”的影响。(4)根据材料四,结合相关史实,论证明朝中后期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上图为古代世界文明交往示意图,请提取图中信息,围绕“文明交往”形成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准确,表达清晰,阐释充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B A D A C D C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D A B B B C D C D题号 21 22 23 24答案 C D D C25.示例一大事:1992年,南方谈话。解说词: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同时国内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明确改革开放目标,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1992年邓小平南巡并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南方谈话要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提出判断是非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决了困扰着人们的“市场是姓社还是姓资”等一系列问题,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力地推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条件。示例二大事: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解说词: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在国内外政治和经济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逐步放开对外贸易,吸引外资,提升国内产业竞争力等。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据的地位相对较低,处于世界经济体系的边缘,面对贸易壁垒、贸易保护等诸多问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化进程的重要举措。经过多轮谈判,中国于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促进了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26.(1)共同主题: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精神内核:事件①是人文主义;事件④是理性。(2)原因:《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否定了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九十五条论纲》主张因信称义,斗争的矛头直指罗马天主教会,动摇了教皇的宗教权威。(3)影响(举例):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如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为近代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如美国1787年宪法。27.(1)动因:对香料及其它奢侈品的需求(或对金银财富的需求);中亚混乱局面使陆上交通不安全(或奥斯曼帝国的威胁);希望转化未受洗礼的异教徒(或向海外扩张来传播基督教)。知识:相信地球是圆的;地理知识日益丰富(或季风和洋流知识、选择最有利季节出海等)。技术:造船技术不断提高;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2)变化: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出现商品交易所;创办证券交易所;建立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或建立东、西印度公司)。(3)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引发了“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物价飞涨使得他们的生活成本大幅增加,实际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加剧了社会矛盾。(4)影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或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代表人物有意大利人利玛窦等,他们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但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28.示例一观点:文明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阐释:古代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它不仅在农业、建筑和艺术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也通过贸易、战争和文化交流等方式与其他文明进行了深入的互动。这种交流和互动不仅让埃及文明吸收了其他文明的先进技术和文化,也推动了自身文明的发展和创新。古代罗马通过征服和统治广大的领土,与希腊、西亚、北非等地区的文明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这种交流让罗马文明得以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元素,如希腊的哲学、艺术和科学,西亚的农业技术和商贸经验等。这些元素的融合不仅丰富了罗马文明的内涵,也推动了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此外,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将丝绸、瓷器等商品传播到西亚、欧洲等地,同时也引入了中亚、西亚等地的文化和技术。这种交流和互动不仅丰富了中国文明的内涵,也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融合和发展。综上所述,古代文明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和互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这种交流和互动不仅让各个文明得以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元素,也推动了自身文明的发展和创新。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示例二:观点:文明交流的方式具有多样性阐释:技术传播是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古埃及的农耕技术通过交流传播到西亚、中亚等地,而中国的农耕技术也通过“丝绸之路”等渠道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这种技术的交流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推动了经济文化的繁荣。贸易往来也是文明交流的重要途径。通过贸易往来,中亚、西亚的商人们将地中海沿岸的商品带到中国,同时也将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带回欧洲。这种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加深了东西方之间的了解和交流。人员的相互往来也是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汉朝“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体现了古代中国通过外交手段与其他文明进行交流的努力。罗马商人到达洛阳,有助于增进双方之间的了解。综上所述,古代文明交流方式具有多样性。无论是技术传播、贸易往来还是外交使节的互访,都是不同文明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重要途径。这些交流方式不仅推动了各自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也为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