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下面是在距今7300多年的安徽双墩遗址中发现的刻画在陶碗中的图样。据此可推知,该时期( )A.生产工具以陶器为主 B.人类开始向文明时代迈进C.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D.食物供给的来源呈多元化2.因黄河决口致灾,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亲临瓠子口督工堵口,作《瓠子歌》二首,将治水失利归咎于“天意未顺”,后“沉白马玉璧”祭祀河神,终成功堵口并免除灾区赋税。汉武帝的行为( )A.凸显出治国理念的重大转变 B.传承了敬天保民的思想C.表明神话传说影响政治走向 D.彰显了厚德载物的传统3.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移民倾向于从中原奔向周边地区,因此汉族文化也呈现从长安与洛阳向四周播散的状态;原居于周边的少数民族,则大量地涌向中原地区并带来了异彩纷呈的文化。这主要说明该时期移民( )A.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多元融合 B.增强了南北之间的理解与接纳C.引发了政治格局的剧烈变动 D.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4.下面是关于《唐律疏议》立法理念的流程图。据此可知,唐律( )A.呈现严刑峻法的特征 B.模糊了律令间的界限C.具备礼法结合的特点 D.秉持公正平等的思想5.南宋时,淮南士人李岩老,“岁有水旱,必损其粒米之直以售于乡。或以故衣败絮准焉,笑而不拒。其无以准者,又从而贷之,亦不受其息也”。安福县士人刘庭老遇“岁大侵,细民弃婴儿于野数百,君为粥以食之,至西成,以归其父母”。这可以用来说明南宋( )A.社会救济范围逐渐扩大 B.国家灾荒救济职责呈下移趋势C.乐善好施成为社会风尚 D.士人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6.元朝的《大都路房产典当赤契》记载了蒙古贵族阿速台将宅院典当给色目商人亦不剌金的交易。契约要求详细登记房产信息,并特别注明“如典期届满无力回赎,任凭买主永为祖业”的条款。该契约经御史台核查后加盖“大都路总管府印”。这反映出当时( )A.农商本末观念的转变 B.官府对民间经济进行管控C.“诸色户计”制度松弛 D.依族群分类实施产权管理7.有学者认为,一条鞭法的设立“可以说是现代田赋制度的开始。自从一条鞭法施行以后,田赋的缴纳才以银子为主体,打破二三千年来的实物田赋制度。这里包含的意义,不仅限于田赋制度的本身,其实乃代表一般社会经济状况的各方面”。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一条鞭法( )A.加剧了政治统治秩序的不稳定性B.改变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现象C.使得社会经济出现了结构性变化D.促使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瓦解8.康熙年间,法国传教士白晋、雷孝思等人主导了《皇舆全览图》的绘制工作,该图基于地球球体的科学认知,采用了经纬度坐标系,对边疆地区(如西藏、新疆、蒙古)的测绘填补了传统舆图的空白。这说明清初传教士的活动( )A.动摇了天朝上国观念的根基 B.有利于拓展国人的认知视野C.开创了中国实地测绘的先河 D.折射出清朝开明的文化政策9.清末,陈宝箴虽亦倡导维新,但他指出康氏所著《孔子改制考》“据一端之异说,征引西汉以前诸子百家,旁搜曲证,济之以才辩,以自成其一家之言,其失尚不过穿凿附会……·遂不觉其伤理而害道。”这说明维新派( )A.阵营内部存在着分歧 B.未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C.与封建官僚达成妥协 D.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10.1905年1月,学务大臣孙家鼐拟议《考验出洋毕业学生章程》规定:考试分两场,第一场按照出洋所学科目分别考试,第二场以经史命题作两篇论说。清廷依据此章,于五月初十日,在学务处举行第一场考试,又于六月初二日在保和殿对及格者举行第二场考试,考试规制等同传统殿试。清廷的这一做法体现出( )A.中国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B.选官方式呈现新旧并存特征C.文官考试制度已正式确立D.官制改革成为新政核心内容11.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提出“青年不死,即中华不亡”,“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他认为,只有青年深植社会、扎根人民,才能造就“菁菁茁茁之青年”,进而实现“青春中华”的理想。这一言论旨在( )A.推动救亡图存 B.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C.重塑中国文化 D.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2.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如陕甘宁边区司法机关审理的贪污案件,由1940年的644起下降为1941年下半年的153起,边区政府成为全国廉洁政治的模范。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A.民主革命任务发生了转变 B.注重提高边区的管理及执政水平C.摆脱了国民党的政治影响 D.构建起自下而上的权力监督机制13.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区的金融系统各自为政。解放军跨区运动作战,到达新解放区后,老解放区的货币就不便使用。冀中贸易公司在1948年1月至5月的工作报告中强调,冀中与南邻冀南地区因货币法定比值(1:10)与自然比值(约1:9)间的差异等原因限制了粮食的顺畅流人。这可以用来说明( )A.国民党政府滥发法币导致币制的混乱 B.解放区的货币改革势在必行C.货币统一是中共工作重心转移的关键 D.国共两党实力对比较为悬殊14.1954年,英国伦敦动物学会希望用麋鹿与中国交换动物资料,中国外交部、中科院等讨论决定“由中国动物学会出面接受”。1955年,中国建筑学会派团赴荷兰海牙参加国际建协大会。这体现出中国( )A.积极拓宽对外交往途径 B.践行全方位多边外交理念C.与西方关系走向正常化 D.实现了科技的国际化发展15.阅读下表,这反映出当时( )年份 文件名称 主要内容1982年 《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有计划地试办和发展社队集体商业,与商业部门联合加工农副产品1983年 《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 社队企业要建立生产责任制,试行经理(厂长)承包责任制A.中央政府侧重完善基层自治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渐趋完善C.国家重视激发农村经济活力 D.农村经济全面突破计划经济范畴16.山东省创演的民族歌大树《沂蒙山》,讲述了齐鲁大地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不民英雄的故事,歌颂了大德大义、感天动地的民族精神。歌剧吸纳了民间戏曲、民歌以及现代流行歌曲元素,以直击心灵的艺术感染力,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热烈反响,荣获2019年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工程”奖。这一歌剧体现出( )A.文艺工作者政治地位得到提高B.艰苦创业和勤俭节约精神得以弘扬C.市场经济建设的法治环境改善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发展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东汉政府设立“方丞”专管医方,太医令负责宫廷医疗,民间出现师徒传承制度,如华佗“游学徐土,兼通数经”。《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初年,系统记载了365种药物,首创“三品分类法”,确立中药四气五味理论。西域的胡桃、诃黎勒等药材丰富了中原药库。西南地区开窍醒神的麝香、凉血解毒的犀角等药材通过贸易进入内地。沉香、乳香、丁香等则通过“香药之路”输入,被称为“舶药”。冶铁技术提升促进制药工具改良,炼丹术推动药物炮制与制剂技术发展。当时发展出煎煮、浸泡、研磨、蒸馏等12类制药工艺,规范了药材采集、加工流程。张仲景提出“药性归经”理论,将药物与经络系统结合,指导临床用药。他还最早提出“治未病”理论,强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早期干预思想,华佗创编五禽戏,开创运动医疗健身先河。——摘编自王晓鹤《中国医学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东汉中医药学发展的成就。(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东汉中医药学发展的主要因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急于打开中国市场,其手段有:一是设立通商口岸;二是降低关税。在经过前期关税和船钞的大幅下降之后,晚清后期,关税制度特别是关税税率、船钞等变化不大。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中关于进口设备关税税率及生产产品在中国降低流通税率的诉求等,正是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帝国主义阶段变迁阶段对关税变迁的需求。——摘编自胡公启《晚清中国关税制度变迁及影响》材料二 1930年1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训令海关总税务司梅乐和,“查近日金价暴涨,银价跌落,致本年偿付关税担保外债,已有不敷之虞。兹为妥筹根本救济办法,业由政府决定自二月一日起,征收海关进口税,一律改用金单位计算”。日本大藏省认为,“既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中国因银价跌落而采用金制度;从前德国亦于马克跌落时,有此办法,已有先例。关税自主在即,自在可容喙。”进口关税征金使南京国民政府在偿债后还有大量的关余,这些关余大部分转为政府的行政费用。——摘编自叶玮《南京国民政府初期进口关税征金改革述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中国关税制度变迁的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进口关税征金改革的原因及其意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我国职业教育机构主要由国家行政部门和国有企业掌握,形成以中等专业学校(中专)、技工学校为主体的办学格局。政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中等专业学校培养“具有必要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定为基本方针,天津等地率先试办半工半读学校,技工学校普遍开设劳动课。《技工学校暂行办法(草案)》等颁布后,我国通过苏联模式实现标准化教学,并细化培养方案。1957年《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守则》颁布,将“服从国家分配”“爱护公共财物”等道德要求量化为毕业考核指标。材料二 继将职业高中审批权下放至县级政府后,1991年,国家教委允许学校根据市场需求调整20%的专业课程。同年,又要求企业技术人员兼任职教师比例不低于40%,提出建立“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体系。1996年《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办学体制。一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实践“厂校一体”培养模式。1998年,教育部在3000所职校推广“爱岗敬业”主题教育。1999年,教育部启动“三改一补”政策,将专科院校、成人高校、重点中专改制为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从1980年的13所增至1999年的474所。——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俞启定和霍震《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孙琳《新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变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中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共同之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中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不同,并分析推动20世纪90年代中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发展的因素。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一个朝代的兴亡、社会的变革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每一个时期农业发展的快慢,主要由此时的农业工具和农业技术的发展所决定……社会的变革,首先是从生产力的变革开始的。而在古代的中国,可以说是从农具的改革开始的。从人类会制造第一个简单的工具开始,从旧石器到新石器、石制工具到金属工具,简单工具到机械工具,每一次大的转变和飞跃不正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吗?——摘编自荆三林等《中国古代农具史分期初探》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B A C D B C B A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B B A C D17.(1)成就:民间医学教育制度出现;一系列医药学专著问世;中医学理论体系和中药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临床学的基础奠定;运动医疗健身与预防医学的萌芽。(2)主要因素:大一统秩序下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及民族交融的推动;政府的管理及对医药学的扶持;学术传承与名医实践的流行;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科技与工艺进步。18.(1)特征:半殖民地化特征;被动变迁;进程前快后慢;顺应资本主义国家侵略方式变化;财政功能弱化。(任答两点即可)(2)原因: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中国,为了强化统治;银价波动影响关税收入;稳定财政收支的需要;与国际经济接轨的要求;金价暴涨;中国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进展。(任答两点即可)意义:实现了晚清以来关税征金的设想;是中国关税自主权增强的成果;增加了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稳定了金融市场;促进了对外贸易;有利于增强外债偿付能力,稳定经济;客观上强化了国民党政府的专制统治。(任答两点即可)19.(1)共同之处: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导向;拥有制度化、法律化保障(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注重价值观和道德教育;强调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关注制度化、规范化的办学。(2)不同:前者办学主体单一化,后者办学主体多元化与社会化;前者主要是计划指导,后者以市场为导向;前者教育层次以中等教育为主,后者教育层次向高等延伸;前者培养工业化急需人才,后者培养人才服务于市场经济。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逐步确立;对外开放深化;产业升级的技术要求;新科技革命的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教育理念更新;政府的支持。20.示例:论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与牛耕技术的推广促进了社会转型。阐述:生产工具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与牛耕技术的推广引发了农业生产力质的飞跃,成为推动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核心动力。相较于传统的木、石农具,铁制工具更具破土深耕能力,其应用显著提升了耕作效率。这种技术突破使个体家庭耕作成为可能,直接冲击了依赖集体劳动的井田制。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政策正是在此背景下推行的,使得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畜力替代人力使耕作效率得到提升,集体劳作转向小农经济,从而改变了生产组织形式,为编户齐民制度奠定了基础。铁农具与牛耕使粮食产量倍增,农产品剩余促进了私营手工业与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商业都市的兴起。经济结构变化瓦解了“工商食官”制度,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引发生产关系剧变。进而各诸侯国相继推行赋税改革,这些都加速了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型,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构建。总之,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与牛耕技术推动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论断,展现了技术革新在社会转型中的基础性作用。(“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