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国历史纲要(上)第七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国历史纲要(上)第七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国历史纲要(上)第七单元检测卷
一、单选题
1.1933年1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了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训令,严肃查处腐败案件;1934年,建立了审计监督制度,临时中央政府颁布120多部法律、法令,初步建立起具有鲜明阶级性和时代特征的法律体系、这一系列举措( )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发展 B.提高了工人阶级生活水平
C.加强了人民政权廉政建设 D.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在中国近代史上,同样是反对签订不平等条约,1895年的“公车上书”没能阻止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而1919年的五四运动却使北洋政府拒绝了《巴黎和约》的签订。这两种不同结果的出现,主要是( )
A.政府外交政策的变化 B.列强对华态度的改变
C.斗争主导力量的差异 D.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
3.1927年3月,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先后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汉口《民国日报》等刊发,引起广泛关注。其目录节选如下:该报告( )
章题 节题 主要内容
第一章 农村革命 第一节农民问题的严重性 考察收获很大,农民问题至为关键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B.改变了国民党对农民运动的错误认识
C.明确农民阶级应掌握革命领导权 D.回应了共产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质疑
4.毛泽东在报告中写到“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我初到长沙时,会到各方面的人,听到许多的街谈巷议。从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无不一言以蔽之曰:‘糟得很。’”据此可知,材料所描绘的是哪个时期( )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5.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图是高一某同学制作的一张知识卡片,卡片横线上应填写( )
时间:1921年7月-8月初 地点:上海、嘉兴 事件:______ 意义: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四大
6.1919年10月,《星期评论》针对上海香烟厂女工因“情愿勤作夜工,可以多得工资”反对厂方增招女工而罢工一事发表社论《为甚么罢工?》,下面是该社论的部分内容。这体现出,当时中国( )
和文明工人最低的要求——生产方面的要求——“最低限的工资”和“最高限的时间”等要求比起来,恰恰成了一个反比例。在世界各国同盟罢工风潮最激烈的时期,我们看见了这一种“非文明”“不自觉”的罢工事件,真要痛哭流涕了
A.民族资本家超经济剥削深重 B.未能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相接轨
C.工人主体意识觉醒水平有限 D.民众对罢工认知局限在暴力层面
7.阅读下面示意图。最适合探究的主题是( )
A.工农红军长征壮举 B.八路军不辱使命
C.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D.毛泽东转战陕北
8.1920年夏,一批知识分子深入劳动界开展社会调查,足迹遍及上海、天津、南京、武汉、唐山等地,调查对象涵盖纺织、煤矿、兵工、造船、冶铁等行业的工人以及人力车夫和码头工人,涉及工人的劳动、生活、家庭、教育等情况。这反映出( )
A.劳工觉悟的提升 B.救亡之路的转向
C.研究方法的创新 D.新型政党的建立
9.1922年,《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一文提出“邀请民主派及革命的社会主义各团体开一个联席会议……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这可用于说明,中共( )
A.认识到北伐战争的重要性 B.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开辟出农村革命的新道路 D.探索与其他政党合作的可能
10.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各种矛盾在中国空前激化的产物,带有鲜明的政治主张和国际关系诉求,通过以青年学子为先锋队的全民族抗争,首次成功扭转了政府的外交决策。材料中的“它”( )
A.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兴起 B.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宣传了中共的救国主张 D.成为反蒋的第二条战线
11.《新申报》是民国时期上海颇有影响力的报刊之一。民国八年五月五日,该报印发了一份“号外”,内有“北京学生界发表宣言书,联合各校一致行动”等内容。这一“号外”的发行( )
A.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反映了爱国运动声势浩大
C.加剧了国民政府统治危机 D.促进了国共合作深入发展
12.1919年5月22日,福建省漳州市各阶层近万人在中心广场举行反帝爱国集会,控诉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响应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这表明五四运动( )
A.青年学生成为运动先锋 B.群众基础较为广泛
C.共产党员起了领导作用 D.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13.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自身是政治运动,而这政治运动实是文化运动之果,或者说,该运动的自身是政治。上的“国民自决运动”;而这政治。上的国民自决运动,实是导源于教育上的“学生自动主义”的。该学者意在说明( )
A.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组织者和主力军 B.新文化运动深入发展导致五四运动爆发
C.五四运动爆发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中国共产党发起和领导了五四爱国运动
14.1935年1月末到3月下旬,红军四渡赤水;3月下旬,南渡乌江;5月上旬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一胜利,得益于( )
A.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B.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已被纠正
C.遵义会议确立了正确的方针政策 D.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已被确立
15.下图印证的历史事件是( )
A.井冈山会师 B.古田会议 C.土地革命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16.下表是中国共产党于创建时期在上海创办或参与领导的部分学校,这反映了建党时期( )
时间 学校 概况
1920年秋 上海工人半日学校 第一所工人学校,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传播马列主义思想。
1920年9月 外国语学社 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先后选送数十人前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1921年10月 平民女校 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实行半工半读。
1922年10月 上海大学 成为全市青年运动的核心。
A.努力发动各阶层的民众 B.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
C.兴办平民学校成为工作中心 D.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17.1945年,国民政府颁布《民族保育政策纲领案》,指出保育之更重大的任务,不但要求民族体质健全,而且要求心智理性发展,以期中华民族千年万世续存于世界。这反映出国民政府的人口政策( )
A.更重视人口质量的提高 B.具有民族主义倾向
C.不追求人口数量的增长 D.鼓励民众优生优育
18.1930年毛泽东在江西寻乌县深入群众进行调查走访,撰写了八万余字的《寻乌调查》,下表为调查报告的部分内容。这一调查内容( )
寻乌县旧有土地关系(一石约等于六十千克粮食作物)
社会地位 每一群体的百分占比 社会地位 每一群体的百分占比
大地主 (收租五百石以上) 0.045% 贫农(不够食欠债的) 70%
中地主 (收租两百到五百石) 0.4% 手工工人(各种工匠、船夫、脚夫) 3%
小地主 (收租两百石以下的) 3% 游民(无业的) 1%
富农 (有余钱剩米放债的) 4% 雇农(长工及零工) 0.3%
中农 (够食不欠债的) 18.255%
A.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为土地革命展开提供了参考依据
C.有利于减租减息政策的推行 D.确立了党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下图为1933年3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第57期的“三八特刊宣传画。这一宣传
A.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B.塑造了新型的女性形象
C.推动了根据地土地革命 D.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20.如图是中国近代某次战争形势示意图。该战争的影响是( )
A.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B.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取得胜利
C.中国革命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D.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二、材料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1872年,李鸿章(1823—1901)《筹议海防折》
材料二 为了改变被奴役、被欺凌的命运,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努力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各种思潮竞相发声,包括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未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然而,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有一个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所说的“三千余年一大变局”的内涵,与李鸿章同时代的中国人为回答时代之问,做了哪些探索?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民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新的救国方案。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五四运动是影响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展的重要事件。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思考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紧紧围绕革命性这个核心问题来深化。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D A A C A B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B C C A B B C D
1.C
2.C
3.D
4.A
5.A
6.C
7.A
8.B
9.D
10.B
11.B
12.B
13.B
14.C
15.C
16.A
17.B
18.B
19.C
20.D
21.(1)内涵:①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②华夏文明遭受来自欧美近代文明的挑战,外来文明领先华夏文明;
③征服者来自东南海上不是来自北方草原;
④传统政治制度和治理方式遭遇挑战;
探索:
①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
李鸿章、曾国藩等发起洋务运动。
②农民阶级:发动旨在推翻清王朝的太平天国运动,提出改造中国的两个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发动了以“扶清灭洋”为号召的义和团运动。
③资产阶级: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进行了“戊戌变法”的维新改革。
孙中山组建以推翻清政府为目的的“兴中会”,并发起武装起义。
(2)原因:
①各阶级探索救亡图存的努力遭受重大挫折,各种救国方案但都未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②十月革命的胜利,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知识分子明确新的道路;
③五四运动显示出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知识分子看到了革命的力量;
④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壮大,准备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⑤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
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22.表现: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十月革命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