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模块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模块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模块测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山东聊城三模)尧舜活动的晋南地区,出土了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陶寺都邑遗址,并在其中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确定节气的天文观测设施和着意展示来自不同地区仪式用品的大型“王墓”。《尚书·尧典》对其亦有“协和万邦”“光被四表”等记载。这体现了,当时(  )
A.部落战争的频现 B.早期国家的萌芽
C.官僚体制的确立 D.多元格局的出现
2.(2024·广东湛江二模)周代礼制对食肉有严格的限制,规定:天子食用牛;诸侯平时食用羊,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时食用猪、狗,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羊。战国时期,鸡、猪、狗、羊、鱼类成为各阶层主要的肉食来源。据此可推知,战国时期(  )
A.耕作方式发生变革 B.社会等级结构瓦解
C.贵族阶层已经消失 D.商品经济趋于繁荣
3.(2025·湖南长沙雅礼中学摸底)如表摘录了一些春秋到西汉初期,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言论,可见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言论内容
春秋时期 “河山以东强国六……秦僻在雍州”“秦与戎、翟同俗”
战国后期 “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无礼义之心”
西汉初期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A.心理隔阂的消弭 B.文化共同体的构建
C.各族同源的认同 D.“大一统”政体确立
4.(2024·T8联盟压轴卷)魏晋时期,州郡拥兵,刺史、郡守多带将军号。同时,以军将为都督,督一州、数州,或一郡、数郡,而都督兼领州刺史、郡太守,既统军事,又理民政。这表明魏晋时期(  )
A.职官设置双轨制 B.政权更迭频繁
C.地方政权军事化 D.中央集权加强
5.(2024·贵州贵阳测试)下表反映的是北周至隋的地方行政区划层级变化。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时间 州 郡 县
北周宣帝大象二年(580年) 211 508 1 124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 211 538 1 011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 190 — 903
A.“户不满千,二郡分领”
B.“罢废诸郡,以州统县”
C.“存要去闲,省并州县”
D.“户口滋多,析置州县”
6.(2024·湖南师大附中二模)淳熙八年(1181),以朱熹为代表的士大夫群体对岳飞的评价仍有一定的保留,如“若论数将之才,则岳飞为胜。然飞亦横,只是他犹欲向前厮杀”。至嘉定十七年(1224),史学家李埴评论岳飞时,却已摆脱了上述评价模式,变为“更称其勇与义、才与德兼二长”。这一变化(  )
A.反映了两宋崇文抑武的时代特征
B.源于士大夫群体对岳飞认知深化
C.体现了士大夫重视理学的教化功能
D.实质是学者对岳飞形象的政治评价
7.(2024·内蒙古名校联盟三模)明代六科给事中与十三道监察御史合称为“科道”,“明代乃以监察官员治天下”。下表所示为明代对科道官员选任的部分规定。据表可知,明代(  )
时间 内容
永乐年间 明成祖曾谕,“御史当用清谨介直之士”,“宜用有学识、达治体者”
正统初年 颁布《宪纲》认为“新进小生遽受斯职,未达政体而有可为之权……以好恶为是非,甚者贪秽无藉”
成化年间 著令:“今后初仕者,不许铨除风宪(不得选任为科道监察官员)”
A.科道官员行政权力扩大
B.官员监察制度成熟完备
C.科举取士标准趋于严格
D.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强化
8.(2024·山东日照二模)下表为近代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的言论。他们意在(  )
西人得其海道,视为利薮,而意大里亚、佛兰西、西班雅、荷兰、英吉利人岁载货易其金钱,既而乘其饥馑,先后各以兵分其地 梁廷枏《兰仑偶说》(1845年成书)
(非洲)东六部,则布路亚国(葡萄牙)服之;北四部……则佛兰西(法兰西)服之;西二十四部……则布路亚、荷兰、英吉利、佛兰西各国分踞之 魏源《海国图志》(1842—1852年刊发)
红夷东驶之舶,遇岸争岸,遇洲据洲,立城埠,设兵防,凡南洋之要津,已尽为西洋之都会。 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出版)
A.呼吁民众“开眼看世界”
B.揭露列强瓜分殖民地的野心
C.倡导“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D.唤醒国人对殖民入侵的警觉
9.(2024·四川绵阳三模)梁启超认为,必须等到多数国人具备公益心、自治力的国民资格,才能有国民政治。革命党人强调“建设新政府之模范,即为开浚人民之政治思想,培养人民之政治智识,习练人民之政治能力之一大机关”。二者的分歧在于(  )
A.革命与改良孰重孰轻
B.平民与精英孰优孰劣
C.立宪与共和孰是孰非
D.启蒙与变革孰先孰后
10.(202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二模)下表所示为1914—1922年能查明身份的中国产业资本家的来源。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产业 户数 创办人或主要投资者
总数 地主 商人 买办 华侨 其他
棉纺业 36 57 17 35 1 — 4
面粉业 42 55 8 26 7 8 6
轮船业 8 9 2 4 3 — —
合计 86 121 27 65 11 8 10
A.工业资本主要来自商业积累
B.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
C.轻工业与农业经济联系紧密
D.时局动荡影响土地收入
11.(2024·山东烟台二模)下表为1894—1930年美日英法四国在华银行设立情况统计表(单位:家)。以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1894年前 16 2 0 2
1895—1913年 5 15 5 33
1914—1930年 11 13 40 103
A.甲为英国,甲午战争后对华资本输出减弱
B.乙为美国,一战前后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
C.丙为法国,一战爆发前在华经济势力最小
D.丁为日本,甲午战争后侵华势力急剧扩大
12.(2024·广东茂名二模)下表为中国共产党的部分抗战文件,这主要说明(  )
时间 文件 主要内容
1931年9月20日 《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 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和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的严重危害。
1935年8月1日 “八一宣言” 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红军愿意与之携手抗日救国,呼吁全体同胞总动员共同抗日。
1936年12月19日 《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的任务的指示》 积极斡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争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A.国共两党根本矛盾已经消弭
B.国民党对日本侵略实行消极政策
C.中国共产党坚定抗战的决心
D.日本帝国主义企图迅速灭亡中国
13.(2024·河北邢台二模)下表为山西榆社县各阶级土地占有情况。表中数据的变化可用来解释(  )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雇工 赤贫
抗战前 人口(人) 1 928 5 554 17 890 19 234 2 283 6 495
土地(亩) 69 696.6 94 102 99 307.8 57 831 2 743.7 4 677.38
1946年8月 人口(人) 1 235 4 397 33 105 11 857 1 057 1 943
土地(亩) 12 316.3 34 703.2 165 422.2 44 777.3 3 311.1 3 950.47
A.中共的土地革命任重而道远
B.《中国土地法大纲》得到落实
C.乡村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D.解放战争胜利的深层次原因
14.(2024·辽宁丹东二模)下表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分配表。据此可知,“一五”计划(  )
项目 总计 工业 农业水利林业 运输邮电 贸易银行物资仓储 文化教育卫生 城市建设 其他
总额(亿元) 427.49 248.5 32.69 82.1 12.8 30.8 16 4.6
比重(%) 100 58.2 7.6 19.2 3 7.2 3.7 1.1
A.促使工业布局更趋合理
B.照搬了苏联的经济建设经验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D.兼顾了重点建设和民生改善
15.(2025·广东茂名摸底考)1954年7月,毛泽东提到“争取与法国改善关系,建立邦交”,并“团结一切愿意和平的力量,孤立和分化美国”。11月,中国转告相关人士,中方打算邀请“一个以法国议员为主的代表团来我国访问,希望其成员具有较高声望和地位,组织上代表性广泛”。这(  )
A.促使了中法两国实现了建交
B.旨在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C.导致资本主义阵营走向分化
D.体现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6.(2024·广东名校联盟联考)下面是每百元人民币工业固定资产提供的产值与利润表。这一状况说明我国(  )
产值 利润
1957年 138元 23.6元
1978年 103元 15.9元
A.亟需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C.人民生活支出有所提高
D.经济结构比例失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2025·广东肇庆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这些学者(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朱舜水等人)虽生长在阳明学派空气之下,因为时势突变,他们的思想也像蚕蛾一般,经蜕化而得一新生命。他们对于明朝之亡,认为是学者社会的大耻辱大罪责,于是抛弃明心见性的空谈,专注讲经致用的实务,他们不是为学问而学问,是为政治而学问……他们……断断不肯和满洲人合作,但求改变学风以收将来的效果。
——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嘉(庆)、道(光)年间,白莲教痛溃于腹地,张格尔变乱于西北,英吉利凭陵于东南,士大夫惊于商羊石燕之警,惧有梁倾压侨之祸,于是自陇亩而至庙堂,相与讨论朝章国故,古今利病,边陲离合,绝域政教,而史学兴焉,而经世之音振焉。喁于相望,遂与明末遗老相桴鼓(相互应合)矣。
——摘编自陆宝千《嘉道史学——从考据到经世》
材料三 明清时期,一些关心社会政治的士大夫与思想家,以“批判的武器”抨击封建专制和空谈误国的理学。于是,在17世纪出现了波澜壮阔的具有求实批判精神的经世致用思潮,形成了又一次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史上的高潮,解决了儒学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命脉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摘编自王俊义《略论清代学术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1)指出材料一中明清之际学风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8分)
(2)分析材料二中嘉道时期的经世学风“与明末遗老相桴鼓”的依据。(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影响。(4分)
18.(2024·湖北七市州高三3月联合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参谋本部乘机将大量专业人员派往东北和台湾,由此拉开了近代日本专业盗测中国的序幕。日俄战争后,参谋本部统一了测绘中国的比例尺,要求实地测绘十万分之一中国兵要地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日军在扩大盗测范围的同时,开始在中国大陆长期部署专业测绘人员。1913年,参谋本部解散临时测图部,留下16个测绘员,隶属于华北驻屯军司令部,组成土地调查班,标志着日本在华正式设立了永久性日常盗测机构。从九一八事变前日军在华盗测过程看,其顺序先是台湾、东北,接着是内蒙、山东、东南沿海、华北,再为华东、华中、华南,然后又回到东北。
——摘编自许金生《盗测中国——近代日本在
华秘密测量史概述》
材料二 全国抗战时期,出于独立军事作战与根据地发展建设之需要,中共在华北的地图绘制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如由八路军总部测图室调查制印的辽县、黎城、襄垣、武乡四县的分幅路线图,不仅标有四县的聚落户数,还将日军在“扫荡”过程中烧毁的房屋占比精确到每一个村落。1944年绘制的《太原敌军军事设备图》等17幅平面图,均系军区情报侦察人员实地调查密测并编绘成图,可以清晰呈现出日军驻城及矿区、飞机场等军事设置布局。县图是现存数量最多的行政区划图,图上直观呈现了县、区政府驻地、县界、区界、辖村详情等信息。
——摘编自白如镜《全面抗战时期
中共在华北的地图绘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华盗测的特征,并结合所学分析日本盗测行为的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全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北绘制地图的意义。(6分)
19.(2024·天津十二区县一模)央视春晚体现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以及中国人民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时间 部分春晚的特色内容
1983年 央视第一届春节晚会亮相。相声:山村小景
1984年 节目首次出现“小品”形式;张明敏(香港)一曲《我的中国心》首次亮相
1993年 央视春晚开始实行导演招标制。小品:《市场速写》
1997年 《春天的故事》引发全民传唱。 《公元一九九七》,演唱:韩磊、孙楠、彭羚(香港)等九位歌手
2000—2008年 反映北京申奥、抗震救灾、神舟上天等国家大事以及“空巢老人”“大忽悠”等社会现象也以各种形式呈现
2011年 首次推出网络春晚
2016年 出现许多反映中国梦的节目,如《丝绸之路》等
2019年 技术创新是晚会亮点,实现了通过5G网络实时传输4K高清视频结合VR技术向全国转播分会场节目
2021年 《向祖国报告》,嘉宾: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四位总设计师 “2020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奖个人及组织代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春晚:时代的眼睛”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格式完整,表述成文;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6分)
参考答案
1.B 2.A 3.D 4.C 5.B 6.C 7.D 8.D 9.D 10.A 11.D 12.C13.D14.D15.D16.A 17.(1)变化:从空疏浮泛的学风变为以拯弊救亡为目的的经世学风。
原因:明清易代,部分士大夫的抗清斗争以失败告终;陆王心学难以适应时代需求;明清之际,社会矛盾尖锐;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儒者的责任与担当意识。
(2)依据:都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发生的;都强调针砭时弊,应对时局;都是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都有助于近代中国学术思想的变革。
(3)影响:壮大了兴利除弊的时代呼声;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与时俱进,丰富了其思想内涵;促进了儒学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有积极作用。
18.(1)特征:服务于日本军事目标;规模大,范围广;组织严密,有计划性;专业性强,手段多样。
影响:便利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侵害中国领土主权,威胁中国领土安全。
(2)意义:为华北敌后抗战提供情报,配合正面战场抗战;揭露日军暴行,利于发动群众抗日;为后来解放华北和治理华北奠基;有利于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测绘能力和水平。
19.示例 春晚:时代的眼睛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40多年来人民物质生活不断改善。1992年的南方谈话推动思想解放,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促进央视春晚市场化的运作和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节目内容的涌现。
香港回归等重大事件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怀。中国加入WTO,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立,中国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迅速提升,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空前增强。这一时期春晚节目国家、社会、个人主题交织,市场化趋势明显,倡导服务社会、开放性趋势明显。
中共十八大召开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打造文化强国,树立文化自信,中国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并普及。这一时期春晚节目国家主题上升,科技化趋势明显。春晚承担了传播民族文化、塑造国家形象、讲述中国故事的宏大叙事功能,也包含着凝聚人心、交流情感与传播正能量的社会价值,实现了个人价值、社会效应和国家情怀的统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