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甘肃省靖远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先秦诸子在著述中多次提道:天道为圆,地道为方,法天象地。把这些思想应用于钱币制度,就是:外为圆肉(即钱体),所以像天;内为方孔(即钱的穿孔),所以像地。于一钱之中,法备天地,天覆地载,万宇一统。材料可用来说明( )A.先秦冶炼技术日益成熟 B.秦朝中央集权的加强C.传统文化影响货币形制 D.货币形制走向规范化2.1799年,拿破仑颁布新宪法,规定一切行政权属于3个督政官,拿破仑自己为第一督政官。该宪法还规定凡法国成年男子(除仆役外)均有选举权,但立法的议员并非由人民选举产生而是由拿破仑圈定。上述规定( )A.践行了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 B.沉重打击了法国封建势力C.迎合了拿破仑独裁统治需要 D.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3.据《周礼》可知,周代分封制下仍有王畿和方国的理念,如王畿用挖沟植树的办法来固定疆界,方国(诸侯国)用测日影的方法来划定疆域。这反映出周初体制( )A.基本否定夏商政治体制 B.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D.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4.朱元璋要求选拔官吏“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康熙帝说:“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但科举制下的分科考试只能检验士人的才学,并不能考察出其品性。这一矛盾要求统治者( )A.完善科举考试程序 B.提倡“以德治国”的思想C.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D.实地考察士人的品格性情5.宗教改革前,西的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与基督教、经院哲学混为一体,各门学科都是神学的附庸,文化教育也被教会所垄断,学校办在教堂和修道院里,教师由僧侣担任,课程设置也以宗教的需要为目的。这反映出宗教改革前A.宗教和世俗文化矛盾尖锐 B.欧洲在科技文化水平上落后C.人们的思想深受宗教影响 D.文化教育居于社会基础地位6.下表所示为1929—1937年中国每银圆所兑换美元的比例变动情况。材料可用来说明( )时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1937年最高 45.43% 36.92% 26.30% 25.00% 34.31% 37.88% 42.13% 30.25% 30.25%最低 36.83% 24.54% 19.88% 19.09% 19.47% 13.19% 29.50% 29.44% 29.44%注:图中比对为银圆和美分数目。A.中国货币受世界银价影响较大 B.国民政府法币改革取得一定成效C.世界金融体系处于不稳定状态 D.世界经济危机导致金本位制崩溃7.1782年,英国吉尔伯特法规定济贫院只能收容那些贫困的年老体弱的人(生病者、残疾人)、孤儿等。此外,该法准许教区对健壮而无工作的贫民实施救济、济贫管理者应为贫民在农场找到工作,如其工资不够维持生计,可以从济贫税中提供补贴。英国这一法案( )A.缩小了社会阶层间贫富差距 B.拉开了政府救济的序幕C.肯定了教会的社会主导地位 D.营造了工业化有利环境8.下面是1679—1851年我国人口与土地数据图。促使这一时期人口增长的有利因素是( )A.美洲作物的引入 B.疆域的扩展C.耕作方式的变革 D.移民的涌入9.1924年,范旭东在投资永利制碱厂时,产品因质次而滞销,遂派侯德榜赴美考察技术,又多方筹集资金,同时得到一位美国制碱专家的协助,终于生产出优质纯碱,并且打入了国际市场。这一时期,永利制碱厂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南京国民政府的鼓励 B.民族资本家的积极探索C.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10.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荷兰议会授予该公司一系列经济、政治特权的条件是该公司支付25000荷兰盾的货币。而得到金钱的议会,又立即将这笔款项分文不动地向该公司入股,成为该公司的大股东。这反映了( )A.资本输出助推世界市场的形成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C.商业资本与国家政权紧密结合 D.东印度公司经济负担较沉重11.在城市构建中,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提出了“农业合作化”计划,以解决当时社会冲突及工人居住问题;英国建筑学家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念,主张加强城市与乡村的结合,将公园绿地融入城市土地使用规划中。这反映了英国的城市规划( )A.以解决工人住房为中心 B.在当时还处于理论阶段C.改善了民众的生活质量 D.已关注居住环境的改善12.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疫病防治事例摘录。这表明古代( )朝代 内容汉朝 赵瞿病癫(传染病),历年医不差,家乃赍粮弃送于山穴中唐朝 设“疠(瘟疫)人房”,“男女别坊,四事供承,务令周给”A.从环境卫生入手治疗疫病 B.处置疫病已采用隔离方法C.强化药物研制来救治病人 D.注重改善病人的居住条件13.西方一些史学家认为,如果没有从中国传入的纸,也就不会有文艺复兴,“纸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分”。这说明( )A.西方文明发展的持续动力来自中国 B.中国造纸术加速了西方近代化进程C.近代西方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深厚 D.西方造纸技术水平已远远超过中国14.古埃及是一个多神教国家,其统治集团会按照自己的目的选取自己的守护神,如阿蒙霍特普三世选择阿吞神,王后泰伊选择的是哈托尔女神;法老阿赫纳顿选择的是舒神,王后奈菲尔提提选择的是泰富努特女神。这一举措意在( )A.扩大统治者的权力范围 B.维护完整的宗教信仰体系C.为王权统治增强合法性 D.避免教会对统治者的操控15.下图为赫梯人作战(约公元前1300年)图。对此图解读恰当的是,当时赫梯人( )A.已拥有大兵团作战技能 B.掌握了先进的作战技术C.在对外交往中具侵略性 D.游牧文明色彩日益浓厚16.津巴布韦的马托博山文化景观中的洞穴、绝壁和巨石上残留着3500多年前的岩画,这里是整个非洲地区岩画最为密集的地方。但是当前森林砍伐和放牧活动将岩画暴露于太阳和雨水之下,人类导致的火灾经常肆虐这片土地,涂鸦更是直接破坏了古老的岩画。可见,该景观( )A.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B.主要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C.需要加大开发的力度 D.由于人为因素而遭到损坏二、材料题17.中国古代边疆政策自秦汉初具规模后,经隋、唐、元、明诸一统王朝的充实、完善,到清朝形成了完整体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至今仍存在于北京天坛公园中的“七星石”是明嘉靖九年(1530年)的杰作。“七星石”象征着泰山七峰,是“大一统”的另类表示。清王朝入主中原后,为表明满族亦为“华夏”一员,清乾隆皇帝诏令于东北方向增设一略小的镇石,有“华夏一家,江山一统”之意。“七星石”到“八星石”的变化,实际上是清朝统治者在多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给自己的定位,与雍正帝所说的“此揆之天道,验之人理,海隅日出之乡,普天率土之众,莫不知大一统之在我朝”是同一意思。——摘编自李元晖、李大龙《“大一统”思想的形成与实践——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的形成和发展》材料二 清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统一进程曲折复杂,形式多种多样。清朝统一边疆,一般采用和平招抚方法,使其接受中央管辖,纳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版图。清朝对一些边疆地区的民族政权,一时不能直接进行统治时,或借助其他力量进行间接统治,实行较为宽松的管理制度,但决不允许有破坏清朝大一统的行为出现,一旦时机成熟,即由间接统治向直接统治转变。对不肯接受清朝政府统一政策的边疆地区部族和政权,和平招抚方法无法奏效,他们甚至以武力对抗,清朝亦不惜以兵戎相见,但在一般情况下中央剿抚并用,尤其在武力征讨奏效后,即实施安抚政策。——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材料表达的主题理念,试列举两例清代以前中央王朝在西北地区践行这一理念的活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边疆治理清政府不同模式的具体运用。(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清朝边疆政策对今天的边疆治理的启示。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朝的妇女在婚姻自主中获得了极大的权利。……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所松动。女性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择偶权和自主离婚权。唐朝的婚姻生活中出现了“夫从妻居”“妒妇惧内”“男到女家成婚”等现象,甚至还出现了“张扬妒技”的现象。此外,唐政府鼓励妇女再嫁,以每年郡县的寡妇数量的减少列为政绩考核的一项。唐朝三嫁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最为典型的当属唐朝的公主,除去早期夭折和出家的公主,改嫁的公主竟然占到总数的23%,可见当时的再嫁之风是多么盛行。——摘编自张海灵《从婚姻生活看唐代妇女的社会地位》材料二 罗马人把嫁妆作为合法妻子的一个标志。罗马共和国早期,嫁妆的数目是很少的,甚至还有女儿出嫁没有嫁妆的现象。伴随着对外扩张,罗马的财富在快速增长,罗马的嫁妆观也发生变化,嫁妆的额度越来越大,嫁妆成为父系家族财产能力的象征,也是夫系家族地位和身份的象征。随着嫁妆额度的增长,嫁妆意义的扩大,嫁妆亦成为罗马社会财产转移的一个重要内容,规范嫁妆的法律也越来越丰富,至奥古斯都时出台了《侏利娅嫁妆法》,给予女儿嫁妆有了法律依据。女儿出嫁的嫁妆越来越多,特别是女儿离婚后,嫁妆又不能返还,父系家族对通过嫁妆发生的财产转移极度不满,这样就有了婚姻形式的变化以及对嫁妆返还的法律限定,妇女从此开始拥有自己的财产,拥有了财产权,提高了妇女在夫家的地位,也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摘编自何越《古罗马社会嫁妆与妇女地位》(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妇女的婚姻生活地位提高的表现,并简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罗马社会嫁妆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据不完全统计,1760—1833年,英国直接输入中国的白银总计3358万两,其中80%以上是用于支付购买中国的茶叶。鸦片战争后,由于茶叶与英国制成品没有竞争关系,英国同意中国茶叶出口税保持在值百抽十左右。茶叶税收成为清朝海关最主要的出口税收之一。茶叶出口既直接推动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增加了财政收入,也间接影响了国内经济的变化,促使国内生产布局向适应世界市场的合理方向发展。由于茶叶出口有利可图,市场对茶叶的需求量猛增,刺激了国内茶叶种植业的繁荣。茶叶贸易虽然促进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导致了中国对外贸易以初级产品为主和出口产品贸易结构单一,因此对中国经济有潜在的不利影响。——摘编自胡赤军《近代中国与西方的茶叶贸易》材料二 2016年,中国茶叶出口数量大幅增长,但贸易金额增幅却十分有限,整体贸易经济效益不显著。同时,国内茶叶出口企业普遍实力弱,规模小,知名度不高,影响了其国际竞争优势。在国际茶叶竞争市场上,中国茶叶整体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茶叶出口以中、低档茶叶为主,附加值低,利润微薄。中国茶叶出口多以大宗贸易形式,先出售给国外企业,再由其换包加工,冠以知名品牌,进入当地消费市场。由于缺乏有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品牌,中国茶叶也以出口发展中国家(地区)为主,而这些国家(地区)往往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购买力弱,消费层次低。长期以来,中国茶叶出口频繁遭遇发达国家(地区)市场的技术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导致茶叶出口贸易发展受阻。——摘编自郑国富《中国茶叶贸易发展的特征、问题与政策建议——基于2001~2016年的数据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鸦片战争后对外茶叶贸易对中国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代中国茶叶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此为中国茶业发展提出建议。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台山(属于今广东省)海口埠是近代华工出国出海的必经之地,此地兴起了码头文化,也产生了“银信”。先侨们将“银子和家书”融合一起,形成了侨批银信,他们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将汇款和家书汇至国内,家人拿到银信后可以去银号通兑(下图)。根据材料并结合华工在北美洲、大洋洲劳动的史实,以“苦难和开发”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参考答案1.C2.C3.B4.C5.C6.B7.D8.A9.B10.C11.D12.B13.B14.C15.B16.D17.(1)主题理念:“大一统”思想。活动:西汉,大败匈奴,设河西四郡;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等等。唐朝,灭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任举两例即可)(2)具体运用:清军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进贡,清政府以和平招抚方法,使其接受中央管辖;对西藏地区,清政府则通过对历世达赖和班禅的监控,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等措施,实现了由间接统治向直接统治转变;通过战争打败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分裂势力,平定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乱,以武力实现统一,维护了西北边疆的稳定。(答出三点即可)(3)启示:民族政策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民族观念要在继承“大一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言之有理即可)18.(1)表现:唐朝的妇女在婚姻自主中获得了一定的权利;唐朝的妇女在婚姻生活中的地位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唐朝的妇女在再婚中取得了一定的自主权。原因:唐朝时期社会环境较为宽松;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法律较为完善;等等。(2)变化:罗马共和国早期,嫁妆的数目很少甚至没有;伴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嫁妆的额度越来越大;到罗马帝国时期,嫁妆有了法律的保障。影响:推动了婚姻形式的变化;丰富了罗马法的内容;提高了妇女的地位;等等。19.(1)影响:增加了国家的货币收入;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税收来源,并使中国的财政收入不断提高;改善了中国的经济结构,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中国出口产品贸易结构的多样化。(2)主要问题: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相对有限;缺乏国际知名茶叶品牌;出口对象以发展中国家(地区)为主;技术性贸易壁垒导致出口受限。建议:扶持国内茶叶种植与加工企业的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和差异化销售战略;实施“以质取胜”与品质国际化战略。(任答两点即可)20.[示例]苦难与开发19世纪初,英、美等国相继通过法令,禁止奴隶贸易。殖民者被迫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英法等国签订了《北京条约》,允许华工出国,西方列强援引利益“一体均沾”条款,大量贩运华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拐、绑架等方式称为苦力。他们来到北美洲、大洋洲,出卖劳动力。19世纪7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华工人数已有十几万。华工干着最繁重的体力活,拿的却是微薄的工资。华工通过“银信”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养家糊口。 华工的辛勤劳作开发了一座座矿山,修建了一条条铁路。华工用自己的血汗加速了北美洲、大洋洲等地的开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