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海府实验学校等学校2025年中考模拟历史试题(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海南省海口市海府实验学校等学校2025年中考模拟历史试题(二)(含答案)

资源简介

海南省2025年中考模拟考试历史科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正确,每小题3分,共60分)
1.秦朝“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的制度设计是()
A.推行郡县制 B.统一了文字 C.统一了货币 D.土地私有制
2.唐初,降唐的东突厥酋帅有大批留于朝中任职,“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其部众“入居长安者近万家”。材料反映了唐朝()
A.开放的对外关系B.强大的军事实力C.开明的民族政策D.民本的治国理念
3.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用来运输官府物资;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又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元朝的这些举措()
A.有利于军政大权的集中 B.加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促进了中外经济的交流 D.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4.明清时期著名的商帮之一是徽商,徽商经营成功后,往往是一手抓票子,一手执“红顶”,继而大兴土木。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
A.商人为官导致政治的腐败 B.奢侈之风破坏了社会风气
C.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商业发展打破了封建制度
5.鉴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和劳资的尖锐对立,孙中山认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为此,他提出了()
A.驱除鞑虏 B.建立民国 C.平均地权 D.联俄联共
6.全民族抗战初期,某驻华记者曾这样报道:“在城市中区,几乎每两条横街间必有一具尸体。其中一大部分是十三日午后及晚上日军入城时或被枪杀,或被刺死的……这暴行实在是无可辩解的。”该报道描述的事件发生于()
A.1894年,旅顺B.1931年,沈阳C.1 937年,北平 D.1937年,南京
7.英国《泰晤士报》评论:“张学良之叛变,或已救助日本政府,盖日本之对华政策……已引起多数政治家之抨击也。”材料反映了()
A.国际人士对卢沟桥事变的急切关注 B.国际上对西安事变发展趋势的忧虑
C.张学良等遵守不抵抗政策受到批评 D.张学良联共抗日符合广大民众意愿
8.1945年,《大公报》发表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材料中的“毛泽东先生来了”指的是来()
A.北平 B.延安 C.南京 D.重庆
9.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资金少,困难很多,甚至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合作社。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 ”与日记描述相关的史事是()
A.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B.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10.在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历次会议中,召开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的一次重要会议是()
A.中共十七大 B.中共十八大 C.中共十九大 D.中共二十大
11.宋末元初,她在海南将黎族的棉纺技术与内地纺织技艺结合,创制棉籽搅车、三锭脚踏纺车、弹棉椎弓等工具,后返回内地,教乡人改进纺织工具,织成各种花纹的棉织品,促进了长江流域棉纺织业和棉花种植业的迅速发展。这里的“她”是()
A.冼夫人 B.黄道婆 C.庞琼花 D.宋庆龄
12.道光年间,海南沿海一带鸦片走私泛滥。林则徐奉旨查禁鸦片后,广东全境掀起了禁烟运动。曾奉林则徐之命,推动海南禁烟运动开展的是()
A.张岳崧 B.吕那改 C.林文英 D.陈侠农
13.近代国际法的概念和范畴与罗马“万民法”息息相关。罗马法中民事权利主体平等、契约自由等重要的私法原则和制度经近代国际法学家的移植、解释与演绎逐渐演变为近代国际法中的重要规则。材料体现了罗马法()
A.为欧洲民法奠定了基础 B.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
C.维护人民自由平等权利 D.至今日仍然完全适用
14.英国一位学者指出,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速度和广度令人难以置信,影响更深远的一点是:他留在身后的巨大遗产以及古希腊文明与波斯、印度、中亚及中国文明的交融汇合。这段话说明亚历山大东征()
A.给被征服地区带来巨大灾难 B.创造了横跨亚欧两洲的帝国
C.加强了对被征服地区的控制 D.促进了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
15.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地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日益流行开来。据此可知,这次改革对西欧的政治影响是()
A.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地位 B.形成封君保护封臣的观念
C.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D.有力地保障了封臣的权利
16.中古时期,人民以宗教为人生的依据,建筑便以哥特式最发达(图1),其建筑特征有引人向上的效力。后来,人民的希望和目的,又渐由天上移向地上,由世外移归世内,这一时期呈现的建筑特征(图2),又成为近世人生观的表征了。这种建筑风格的变化反映了()
A.西欧庄园制繁荣 B.文艺复兴的影响
C.自治城市的发展 D.启蒙运动的发展
17.蒸汽动力在希腊化时代的埃及已为人们所知道,但却仅被用于开关庙宇的大门。18世纪,为了从矿井里抽水和转动新机械的机轮,英国人研制开发出商业用途的蒸汽机。材料旨在说明()
A.工业革命推动商业发展 B.机器大生产成为主流
C.技术革新引发社会变革 D.生产需要促发展创新
18.“你们把钱存进银行,银行并不是把它锁在保险库里了事,而是用来通过各种不同的信贷方式进行投资……让你们的钱发挥作用,好使整个机构运转起来。”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这样说的目的是()
A.恢复银行信用 B.刺激人民消费 C.缓解就业压力 D.扩大生产规模
19.《知识产权协定》规定其组织成员国需要“通过多边程序达成加强的承诺以解决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争端,同时考虑到各国法律制度的差异。”该组织的总部设在()
A.纽约 B.日内瓦 C.伦敦 D.巴黎
20.20世纪70年代,当社会保障水平以“刚性”不断上升,政府所承担的财政压力是可想而知的;没有适当的激励机制来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而依靠政府补贴喝下午茶的“懒汉们”却越来越多。据此可知,福利国家制度()
A.弊大于利,必须取消 B.对改善困境毫无用处
C.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D.存在需要解决的弊端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有3小题,21小题13分,22小题13分,23小题14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1450-1572年期间,明代在海上的安全危机(即“嘉靖大倭寇”)全面爆发.到了1573-1644年期间,新的威胁又出现,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英国这些新来者在东南亚各地建立殖民地,以此为基地与中国进行贸易,中西关系也越来越密切,纠纷和冲突当然也随之增加。
——摘编自李伯重《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材料二:元朝以前的政治中心长期滞留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元代以后才移到东部(南京——北京),长期发展中“重本抑末”“重陆轻海”等观念不断延续和强化,加上明代之前,国力远远强盛于海上邻国,造成历代统治者对海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边疆战略思想进行调整,由原来单一“坚船利器”海防观念向全方位的海防观念转变,由原来被动的防御战略向主动的海防战略转变。
———摘编自郭渊《海疆危机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构建》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取得了以“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为标志的辉煌成就,为国防现代化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国防科技工业集聚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拥有比较完整的科技体系和国内一流科研设施,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我国高新技术研发和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的重要基地。目前,进一步增强军工科技创新能力,把军工的巨大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对于国家经济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与改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写出明朝海上危机的表现。(2分)结合所学,写出“新的威胁又出现”的历史背景。(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统治者对海防重要性缺乏认识的原因,(2分)写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海防战略发生的变化。(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取得辉煌成就的有利条件。(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现代的大学制起源于中世纪欧洲,迄今已有近900年历史。这既是欧洲经济复苏、城市兴起后,世俗国家和教会对高等教育各类专门人才需求的产物,也是市民阶级力量崛起、世俗文化教育兴旺的表现,从而为随后延续数百年之久的西方思想文化运动提供人才和知识的准备。
———摘编自姜守明《中世纪欧洲大学制的兴起与发展》
材料二:英国维多利亚时期(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小说、诗集、歌谣、礼品书等多种类型的书籍纷纷出版。这一时期的书籍插图创作与生产技术从手工走向机械,出现了手工绘制和机械印刷并存的书籍插图状态。彩色插图因印刷技术的日趋成熟而被广泛采用,书籍因此不再是贵族或中产阶级专享的阅读奢侈品,而逐渐演化为工人阶级和普通大众亦能接受的文化与教育生活必需品。
———摘编自张晓东、唐宗《浅析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书籍插图》
材料三:1825年,普鲁士实现义务教育制度……各邦政府还兴办了多种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和职工补习学校。在普通中学中,增设了自然科学课程,在高等学校中,贯彻教育、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针。这些改革使国民科学文化水平普遍提高,文盲率降低到欧美各国的最低水平,还培养出一大批像西门子那样的集企业家、科学家和工程师于一身的优秀人才,获得了发电机、电炉、煤气发动机、电车、合成燃料等一系列重大发明。到19世纪70年代末,德国不仅在生产技术上消除了与英国的差距,而且在电气、化学等新兴工业方面超过了英国,走在了世界前列。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大学兴起的社会背景。(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书籍及阅读方面发生的变化。(3分)结合所学,指出变化的原因。(1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德国教育发展的状况。(4分)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影响。(2分)
23.阅读下面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大事年表,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时间 事件
1949年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10月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
1953年12月 周恩来首次提出A_____
1955年10月 参加万隆会议,提出B
1971年10月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2月 C___(总统)访华
1972年9月 中日建交
1979年1月 中美建交
2001年12月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14年7月 成立中拉命运共同体
2017年9月 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
材料二:党的十九大以来,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国际关系分化组合更趋复杂,国际格局面临深刻调整,力量对比向更加均衡方向发展。面对保护主义的抬头、单边霸凌的逆流,中国……坚定地站在历史前进的正确一边。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请将材料一的大事年表填写完整。(3分)
(2)根据材料一的大事年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8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站在历史前进的正确一边”的内涵。(3分)
海南省2025年中考模拟考试历史科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正确,每小题3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C B C C D B D D
C D B A B D C B D A B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有3小题,21小题13分,22小题13分,23小题14分,共40分)21.(13分)
(1)表现:倭寇侵扰东南沿海;西方列强侵犯。(2分)
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1分)
(2)原因: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国力强盛。(1点1分,言之有理即可,共2分)变化:由原来单一“坚船利器”海防观念向全方位的海防观念转变,由原来被动的防御战略向主动的海防战略转变。(1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共4分)
(3)科技人才的努力;拥有比较完整的科技体系;拥有国内一流的科研设施。(1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共4分)
22.(13分)
(1)社会背景:欧洲经济的复苏;城市兴起;社会转型对人才的需求;市民阶级力量崛起;世俗文化教育事业兴盛。(1点1分,3点3分,言之有理即可,共3分)
(2)变化:出版书籍的类型比较丰富;插图制作技术更加先进和成熟;阅读群体更加大众化。(3分)
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1分)
(3)状况:政府重视教育;建立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贯彻教育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方针;重视自然科学课程。(1点2分,两点4分,言之有理即可,共4分)
影响:为教育发展提供新的契机,促进了德国教育发展;德国教育发展为两次工业革命奠定了人才基础;推动了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发展。(2分)
23.(14分)(1)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求同存异;C:尼克松。(1点1分,共3分)(2)变:外交政策灵活调整;外交范围不断扩大;国家影响力不断增强。(1点2分,两点4分,言之有理即可,共4分)
不变:维护中国核心利益为根本目的不变;独立自主的基本政策不变;和平共处的基本准则不变。(1点2分,两点4分,言之有理即可,共4分)
(3)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抵制单边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1点1分,3点3分,言之有理即可,共3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