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教学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教学难点: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发展自主学习1.汉武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朝、唐朝中期儒学发展的表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唐朝道教发展的表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和武则天时期佛教发展的表现,南朝、隋唐反佛灭佛的原因、表现、结果。2.魏晋到隋唐时期文化、科技的表现。3.中外文化交流的表现。1.发展趋势三教兴起公元前136年,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汉武帝像董仲舒像儒家是一个学术流派,儒教是一种文化信仰。后人为与崇尚老庄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区分,从南北朝开始称儒家为“儒教”。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东汉末年,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兴起。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发展趋势国家分裂战乱频仍弑君篡权政权更迭社会动荡道德沦丧三纲五常董仲舒儒学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纲常礼仪败坏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凡所以修身正心,养生送死,举无其柄。——北魏《佛祖统纪》儒学理论自身缺陷,难以给人提供生老病死的解释和安慰百姓士人因果报应轮回来世修炼养生长生不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明哲保生消极避世三教兴起三教发展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发展趋势1、时空: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战乱频仍。2、政治:统治者利用宗教控制思想,巩固统治。3、经济:独立的寺院经济。4、佛道发展:佛道注重人生现实问题,给予精神寄托。5、儒学缺陷:儒学理论自身缺少思辨性、理论性,难以给人提供生老病死的解释和安慰。天下失序儒学失据魏晋玄学:儒道互补,儒学进入新阶段(玄学思辨性极强:注重抽象理论、辩证有无、探究本原)曹魏时,统治集团斗争激烈,知识分子被迫明哲保身,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悉心研究三玄之学,倾向于“玄虚淡泊”。政治上追求无为,生活作风任其自然,社会风气崇尚清谈。三教兴起三教发展【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动摇/佛道广泛传播原因。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发展趋势1、魏晋南北朝时,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这反映了( )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C.三教合一的局面开始出现D.理学形成拥有深厚民间基础A竹林七贤—阮籍“独不见群虱之处裈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阮籍三教兴起三教发展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发展趋势【探究】佛教盛行又会带来哪些问题?十分天下财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魏书·释老志》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南朝宋齐时期)范缜《神灭论》而佛有七八三教兴起三教发展①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②寺院经济不利于国家的赋税徭役;③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发展趋势三教兴起三教发展三教合一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思想变迁的主线是儒学地位的起伏。李白有“诗仙”之称。诗中体现出高远飘渺,逍遥自由:“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王维有“诗佛”之称。诗中体现出超脱尘世,领悟禅意:“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三教并行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发展趋势三教兴起三教发展三武一宗灭佛: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四次灭佛事件,但佛教发展并未受根本遏制。(1)统治者灭佛(2)南朝范缜反佛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而不是佛教所述的形神分离。南朝范缜三教合一三教并行(3)唐朝韩愈复兴儒学公元819年,唐宪宗尊迎佛骨,掀起全国性佛教狂热。韩愈直言上奏,痛斥佛教乃夷狄之教,劳民伤财,结果被贬千里之外潮州。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天命观和封建纲常反对佛教,进而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唐宪宗韩愈“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二、文学艺术历史时期 文学形式 代表人物 代表作东汉末年 建安文学 曹操父子 《蒿里行》东晋 田园诗 陶渊明 《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南北朝 骈文 徐陵、庾信 《哀江南赋》民歌 北方 南方 南朝《西洲曲》北朝《木兰诗》唐朝 诗歌 李白“诗仙” 杜甫“诗圣” 《静夜思》等《望岳》《登高》《春望》等文学注:下列红色字体内容不要求掌握诗中主人公是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无家别》[唐] 杜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谿。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学习拓展大诗人杜甫不仅有“诗圣”之名,其作品还被誉为“诗史”,真实而细致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爆发前后的社会状况,描述了唐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许多历史细节。二、文学艺术艺术形式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书法 (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绘画 (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送子天王图》雕塑 (三大石窟) 魏晋至隋唐: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寺很多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千佛洞)艺术东晋:王羲之,“书圣”隋唐: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王羲之《姨母帖》颜真卿《金刚金碑》怀素《自叙帖》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唐朝:吴道子,“画圣”二、文学艺术▲龙门石刻北魏《杨大眼造像记》▲王羲之《姨母帖》(摹本)▲ 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 柳公权《金刚经碑》二、文学艺术怀素《自叙帖》怀素(737-799年)俗姓钱,字藏真,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唐代书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二、文学艺术▲ 顾恺之《洛神赋图》(北宋摹本·局部)▲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的佛像佛像体态修长,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是北魏晚期的雕像代表。▲ 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隋唐时期的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二、文学艺术领域 时期 主要成就数学 南朝农学 北朝地理 西晋建筑 隋朝印刷术 唐朝火药天文学医药学祖冲之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贾思勰《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僧一行是世界上最早用科学的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唐中期书籍中记载了火药配方;唐末开始用于战争孙思邈《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三、科技赵州桥祖冲之《齐民要术》书影《禹贡地域图》三、科技玄奘西行空海来华鉴真东渡四、中外文化交流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往的“遣唐使” 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基督教教派)、祆( xiān )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哭晁卿衡李白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望乡晁衡卅年长安住,归不到蓬壶。一片望乡情,尽付水天处。魂兮归来了,感君痛苦吾。我更为君哭,不得长安住。阿倍仲麻吕(晁衡)官服图19岁来到长安开元年间考中进士56岁归国未果73岁终于长安四、中外文化交流课堂总结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儒学道教——从道家哲学思想体系中衍生出的宗教组织派别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文学艺术文学: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唐诗艺术书法: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绘画:顾恺之→吴道子雕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科技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祖冲之圆周率)、农学(《齐民要术》)、地理(《禹贡地域图》)隋唐时期:建筑(赵州桥)、印刷术(雕版)、火药、天文(僧一行本初子午线长度)、医学(《千金方》《唐本草》)佛教传入中国——玄奘西行佛教外传——鉴真东渡其他文化交流中外文化交流2.唐代韩愈对孟子特别推崇,在“道统”中将原先被列为上承孔子的颜渊,排斥在主线之外,以孟子上承孔子,而自承孟子,并且将儒学研究从章句训诂引导为对经典义理的探求。韩愈此举( )A.反映了唐朝的多元文化面貌 B.扭转了儒学面临的危机C.对宋代儒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D.顺应了三教合流的趋势1.有学者指出,经学作为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的独门学问,在儒术独尊的两汉,毫无疑问具有“国宪”一般地位。尤其在两汉统治者将经学研究与官禄结合起来的情形下,士人更“靡然乡风”,“咸资经术”。然而,经学在魏晋南北朝却受到前所未有的冷落。这一变化说明( )A.社会主流思想发生变化 B.社会群体阶层流动日益增强C.儒学统治地位趋向动摇 D.时代变化引发价值取向转移DC课堂练习5.唐代的宫廷乐舞,既有本土特色,还有汉族与少数民族交融的体现,以及来自印度、高丽、日本等外国的元素,形成了乐舞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时期。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思想的重构 B.主流思想的嬗变C.市民阶层的兴起 D.开明政策的实施4.唐代长安城的生活交融了西域的风尚,服饰、饮食、娱乐等皆受到影响。其中,贞观年间长安城社会生活深受西域影响的主要原因是( )A.唐朝政府设置了安西都护府 B.唐朝政府在六部下设鸿胪寺C.唐太宗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 D.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3.2007年4月27日,来自海峡两岸和香港的儒教、道教和佛教的代表在香港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教对话活动。从历史上看,“三教合一”的主张大约出现于( )A.先秦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DCD课堂练习本课背诵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动摇/佛道广泛传播原因。一、三教发展趋势1、时空: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战乱频仍。2、政治:统治者利用宗教控制思想,巩固统治。3、经济:独立的寺院经济。4、佛道发展:佛道注重人生现实问题,给予精神寄托。5、儒学缺陷:儒学理论自身缺少思辨性、理论性,难以给人提供生老病死的解释和安慰。三、佛教盛行带来问题:①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②寺院经济不利于国家的赋税徭役;③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四、三武一宗灭佛、南朝范缜反佛、唐朝韩愈复兴儒学五、文学、书法、绘画、雕塑、科技绘画:①魏晋: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女史箴图》《洛神赋图》。②隋唐: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唐朝吴道子画圣雕塑: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六、中外交流1.佛教西来与东传2.其他交流与开放(1)国际性大都市:都城长安。(2)使节和留学生:新罗、日本(3)海陆交通发达: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特点:连续性;水路并重;影响深远。范围广;渠道多;领域全;双向性;谢谢观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