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1.(2024四上·罗湖期中)下列声音属于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是( )。
A.小鸟的叫声 B.狂风呼啸声 C.汽车鸣笛声
2.(2024四上·罗湖期中)“卷帘待明月,拂槛对西风”,“草根鸣蟋蟀,天外叫冥鸿。”请问蟋蟀和风声的发声体依次是( )。
A.空气、空气 B.翅膀、雨滴 C.翅膀、空气
3.(2024四上·罗湖期中)下列食物中都含有丰富糖类的是( )。
A.大豆、鸡蛋与瘦肉 B.菠菜、番茄与黄瓜 C.米饭、面条与馒头
4.(2024四上·罗湖期中)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我们会发现,当我们反复咀嚼米饭时,最初感觉到的是米饭的原味,但随着咀嚼时间的增加,逐渐会感受到一种甜味。这是( )和米饭发生作用的结果。
A.唾液 B.舌头 C.臼齿
5.(2024四上·罗湖期中)如图所示,用不同的力量拨动橡皮筋,当橡皮筋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橡皮筋的______会发生变化。
A.振动快慢 B.振动幅度 C.声音高低
6.(2024四上·罗湖期中)消化器官可以将食物转变成我们可以吸收的养料和能量。其中大肠的主要功能是( )。
A.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
B.进一步磨碎和分解食物,初步消化蛋白质
C.消化食物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
7.(2024四上·罗湖期中)当我们敲击鼓面时,会产生声音。为了更直观地观察到鼓面的振动情况,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
A.在鼓面涂上一些颜色
B.在鼓面撒些米粒
C.在鼓面贴一些胶带
8.(2024四上·罗湖期中)我们平常所说的把手机声音调小一些,实际上是改变手机的( )。
A.音高 B.音量 C.音调
9.(2024四上·罗湖期中)下列语句中,哪一句“高”的含义不同?( )
A.这音太高了,我唱不上去。
B.高声朗读文章。
C.听不清楚,把音量调高。
10.(2024四上·罗湖期中)将以下食物在纸上涂抹,能够留下清晰的痕迹的食物是( )。
A.花生 B.苹果 C.馒头
11.(2024四上·罗湖期中)在李白的诗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中,吹奏笛子时发出的笛声是( )振动产生的。
A.笛子 B.嘴唇 C.笛子中的空气
12.(2024四上·罗湖期中)把葡萄、西兰花、黄瓜归为一类,把牛肉、鲳鱼、鸭肉归为另一类,这是按照( )来进行分类的。
A.熟食和生食
B.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
C.主食和副食
13.(2024四上·罗湖期中)科科往一个试管里加水,然后吹装水的试管,从装水多到装水少的声音变化为( )。
A.从高到低 B.从低到高 C.都是高的
14.(2024四上·罗湖期中)下列行为能保护呼吸器官的是( )。
A.经常蒙头睡觉
B.经常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
C.经常挖鼻孔
15.(2024四上·罗湖期中)二胡是我国特有的弦乐器之一,它有一粗一细两根弦,用相同的力拨动时,它们发出的声音特点是( )
A.细弦音低,粗弦音高
B.细弦音高,粗弦音低
C.细弦和粗弦音高一样
16.(2024四上·罗湖期中)在古代战争中,人们常用耳朵贴地的方法来听有没有马蹄声,从而及早知道远处有没有敌人的骑兵,提前作好战斗的准备,这是因为( )。
A.马蹄声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防止敌人发现自己
C.声音在大地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17.(2024四上·罗湖期中)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表演环节中,古筝曲《烟雨染江南》从西子湖畔传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曲子结尾处,演奏家停止拨琴弦,琴声还能持续一会儿,主要原因是( )。
A.琴弦还在振动
B.人们还沉浸在音乐中
C.人耳的错觉
18.(2024四上·罗湖期中)在观察比较气球皮振动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声音音量相同时,声音离气球皮越近,气球皮振动幅度( )。
A.越大 B.越小 C.不变
19.(2024四上·罗湖期中)一位四年级的学生在体测时测量肺活量测试了两次,第一次测试结果是1500毫升,第二次是2000毫升,这名同学的肺活量应该记录为( )。
A.1500 B.1750 C.2000
20.(2024四上·罗湖期中)早餐时小临吃了2个鸡蛋、一碗肉丝炒面,喝了一杯牛奶,应记录为( )种食物。
A.3 B.4 C.5
21.(2024四上·罗湖期中)请认真看图,将耳郭、听小骨、鼓膜、耳蜗、听觉神经等结构填在下图括号里。
22.(2024四上·罗湖期中)请根据下列提示,将选项中的相应的营养素填入空白处。(填编号)
(1)主要构成人体肌肉、内脏、血液的成分是 。
(2)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能为身体提供热量的营养素是 。
(3)帮助调节身体机能,确保各系统正常运作的营养素是 和 。
(4)占人体重量的70%,对维持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的营养素是 。
(5)具有储存能量和保护内脏功能的营养素是 。
A.蛋白质 B.糖类 C.脂肪 D.水
E.维生素 F.矿物质
23.(2024四上·罗湖期中)探究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1)食物在口腔经历消化的过程中,舌头的作用是( )。
A.消化淀粉 B.搅拌食物 C.润滑食物
(2)食物在口腔经历消化的过程中,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作用。
请你在下图中标出三种牙齿的名称。
(3)其中犬齿的作用是( )。
A.切割食物 B.咀嚼食物 C.撕碎食物
(4)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牙齿极为重要。下面对牙齿保护不利的是( )。
A.每天早晚2次正确刷牙,如果有条件,中午饭后也可以刷刷牙
B.晚上睡觉前可以吃一些食物再睡
C.少吃一些酸性刺激食物
(5)食物在口腔经历初步消化之后,还要经历的路线应该是:食道→ → → 。
24.(2024四上·罗湖期中)中心湖公园位于城区中心地段,是一个绿荫环绕、湖水相伴的城中花园,是市民“遛娃”和孩子们结伴玩乐的聚集地之一。中心湖公园通过“微改造、精提升”融入儿童友好元素,成为孩子们户外游乐的好去处,让孩子们能在游玩中体验“玩中学,学中玩”的乐趣。
(1)科科和强强站在中心湖传声筒两侧,科科说,强强听。科科的 (填身体器官)振动发出声音,产生声波。声波再进入强强的外耳道,使耳朵的 产生振动,进而产生听觉。在这个游戏中,传声筒相当于耳朵的哪一个结构? 。
(2)中心湖公园有琴片,科科用不同的力度敲击同一个金属管,发现 (选填“音高”、“音量”或“音调”)会发生改变。
(3)如果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打击乐器上不同长度的金属管,科科发现最长的金属管发出的声音最 (选填“高”“低”“强”或“弱”)。
(4)夜幕降临,中心湖音乐喷泉响起。音乐高低起伏、动感优美,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观看,市民听到悦耳的音乐声是通过( )传入耳朵的。
A.空气 B.水面 C.地面
(5)科科用气球皮和纸筒制作了一个打击乐器——小鼓,他用力敲击鼓面时发出的声音较 (选填“强”或“弱”),此时鼓面振动的幅度较 (选填“大”或“小”)。
(6)强强想利用玻璃杯和水设计制作一个“水杯琴”,他在杯子中加入不同的水量,使得敲击杯口时杯子发出四个高低不同的声音。在以下玻璃杯中,声音最低的玻璃杯是哪一个?( )
A. B. C. D.
(7)科科和强强还和大家科普了护耳小知识。我们耳朵中的鼓膜非常脆弱,下列保护鼓膜的做法中,正确的是( )。
A.经常用水清洗耳朵
B.耳朵痒时自己用棉签挖耳
C.听见巨大声响时马上捂住耳朵或张开嘴巴
25.(2024四上·罗湖期中)呼吸对维持我们的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学们正在研究自己是如何呼吸的。
(1)先感受一下平静时候的呼吸,小明进行了两呼两吸,我们可以记为呼吸( )次。
A.1 B.2 C.4
(2)吸气时,空气经过呼吸器官的顺序是( )。
A.气管→肺→鼻腔或口腔
B.肺→气管→鼻腔或口腔
C.鼻腔或口腔→气管→肺
(3)同学们用下图呼吸模拟装置研究呼吸过程,用 (选填“气球”或“气球皮”)模拟肺,用 (选填“气球”或“气球皮”)模拟膈肌。
(4)吸气时“膈肌”向 (选填“上”或“下”)。
26.(2024四上·罗湖期中)小明生病了,医生给他开了一种装在胶囊里的药。他感到很好奇,问妈妈:“为什么药要装在胶囊里呢?胶囊吃到肚子里会发生什么?”妈妈告诉小明,胶囊是用淀粉做的,能够在身体里被分解,而且还能保护药物不被胃酸破坏,确保药物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释放出来。现在,小明想通过下面的问题来进一步了解胶囊的秘密。
(1)胶囊是淀粉,会被 分解(选填“唾液淀粉酶”或“舌头”)。
(2)直接服用胶囊内的药物( )。
A.会被胃酸破坏 B.对胃不好 C.两者都是
(3)胶囊在 慢慢消化(选填“胃”或“小肠”)。
(4)为什么胶囊要用淀粉制作?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周围的声音
【解析】【分析】小鸟的叫声属于动物的自然发声,狂风呼啸声是由大气流动等自然因素产生的,二者均属于自然声音。而汽车鸣笛声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为了交通出行、传递信号等目的,通过汽车这一人工制造的交通工具发出的声音,明显属于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2.【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蟋蟀通过翅膀摩擦振动发声,属于生物自身器官发声;风声是空气流动时与物体摩擦或振动产生的,发声体为空气。A 选项中蟋蟀发声体错误,B 选项中雨滴与风声无关,均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3.【答案】C
【知识点】食物中的营养
【解析】【分析】A选项中大豆、鸡蛋与瘦肉主要含蛋白质和脂肪,糖类含量少;B选项中菠菜、番茄与黄瓜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糖类含量较低;C选项中米饭、面条与馒头由谷物制成,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属于糖类,能为人体提供能量,故正确答案为C。
4.【答案】A
【知识点】口腔中的初步消化
【解析】【分析】米饭主要成分是淀粉,本身无甜味。当反复咀嚼时,口腔中的唾液腺分泌唾液,其中的唾液淀粉酶会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具有甜味。舌头主要起味觉感知作用,臼齿负责咀嚼粉碎食物,均不直接参与淀粉分解。故这是唾液与米饭发生作用的结果。
5.【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强弱
【解析】【分析】声音的强弱由振动幅度决定:用大力拨动橡皮筋时,其振动幅度大,声音强;用小力拨动时,振动幅度小,声音弱。而振动快慢影响声音高低,与声音强弱无关。因此,当橡皮筋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其振动幅度会发生变化。
6.【答案】A
【知识点】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使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B 选项是胃的功能,胃通过蠕动磨碎食物并分泌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C 选项是小肠的功能,小肠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大肠不参与食物的进一步磨碎、分解及主要营养吸收,故正确答案为A。
7.【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幅度小,直接观察不明显。在鼓面撒米粒,鼓面振动会带动米粒跳动,通过米粒的跳动可直观反映鼓面振动情况。A选项涂颜色仅改变鼓面外观,无法显示振动;C选项贴胶带对观察振动无帮助,还可能影响鼓面振动。故可行方法为B。
8.【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强弱
【解析】【分析】音高和音调均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如高音、低音的区别;而音量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调小手机声音是改变声音的强弱程度。平常说把手机声音调小,实际是改变其音量,故正确答案为B。
9.【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强弱;声音的高低
【解析】【分析】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这音太高了,我唱不上去,是指音高的高;高声朗读文章是指音量强;听不清楚,把音量调高是指音量强。
10.【答案】A
【知识点】食物中的营养
【解析】【分析】花生富含脂肪,在纸上涂抹时,脂肪会渗透纸张留下透明油迹,痕迹清晰。苹果主要含水分和糖类,涂抹后水分蒸发几乎无痕迹;馒头主要成分是淀粉,涂抹后可能留下少量粉末或模糊印记,不会有明显油迹。因此能留下清晰痕迹的是花生。
11.【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吹奏笛子时,嘴唇振动引起气流进入笛管,使笛子内部的空气柱产生振动从而发出声音。笛子本身和嘴唇并非发声的直接振动源,空气柱的振动才是笛声的成因。因此正确答案为C。
12.【答案】B
【知识点】食物的分类
【解析】【分析】葡萄、西兰花、黄瓜均来源于植物,属于植物性食物;牛肉、鲳鱼、鸭肉由动物加工而来,属于动物性食物。A选项中,两类食物均可生食或熟食;C选项中,主食通常指谷物类,该分类与题意无关。因此分类依据是植物性和动物性食物,选B。
13.【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高低
【解析】【分析】吹装水试管时,发声的是试管内的空气柱。水越多,空气柱越短,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水越少,空气柱越长,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从装水多到装水少,空气柱由短变长,振动频率由高变低,声音变化为从高到低,故选A。
14.【答案】B
【知识点】呼吸系统
【解析】【分析】A 选项中经常蒙头睡觉会使被窝内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不利于呼吸器官健康;
C 选项中经常挖鼻孔可能损伤鼻黏膜,破坏呼吸道第一道屏障,增加感染风险;
B 选项中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能让呼吸器官获取充足氧气,减少有害物质刺激,属于保护呼吸器官的行为。因此正确答案为B。
15.【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高低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二胡的弦振动发声时,弦的粗细会影响振动频率:细弦质量小、张力大,振动频率高,音调高;粗弦质量大、张力小,振动频率低,音调低。用相同的力拨动时,细弦振动更快,发出的声音音调更高,粗弦则音调更低,因此选 B。
16.【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且在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大地(固体)传声速度约 5200 米 / 秒,空气传声速度约 340 米 / 秒。贴地听声时,声音通过大地传播更快,能提前感知马蹄声,而 A 选项错误(声音可在空气中传播),B 选项非主要原因。因此选 C。
17.【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演奏家停止拨弦后,琴弦因惯性仍在振动,所以琴声会持续一段时间。B选项 “沉浸在音乐中” 和C选项 “人耳错觉” 均与物理原理无关,属于主观感受,并非琴声持续的本质原因。因此正确答案为A。
18.【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强弱
【解析】【分析】声音音量相同时,声源离气球皮越近,传递的能量越集中。声波作为机械波,能量随距离衰减更少,气球皮接收到的能量更多,振动幅度就越大。距离越近,能量损失越小,振动幅度越大,故正确答案为A。
19.【答案】C
【知识点】测量肺活量
【解析】【分析】肺活量测试时,为保证数据准确性,通常取多次测量中的最大值作为最终结果。该同学两次测试结果分别为1500毫升和2000毫升,2000毫升是较大值,能更真实反映其肺的最大通气能力,故应记录为 2000 毫升,正确答案为C。
20.【答案】B
【知识点】食物的分类
【解析】【分析】记录食物种类时,需按原材料独立区分。鸡蛋、肉丝(猪肉)、炒面(面粉)、牛奶均为不同食材,虽炒面含多种成分,但面粉、肉丝独立原料,故共4种,正确答案为B。
21.【答案】
【知识点】耳朵的结构
【解析】【分析】最外侧凹陷结构是耳郭,负责收集声波;中间椭圆形薄膜为鼓膜,声波使其振动;鼓膜内侧三块小骨是听小骨,传导振动至内耳;内耳螺旋状结构为耳蜗,将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连接耳蜗的细线状结构是听觉神经,将信号传至大脑。
22.【答案】(1)A
(2)B
(3)E;F
(4)D
(5)C
【知识点】食物中的营养;平衡膳食
【解析】【分析】(1)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和组织的基本成分,肌肉、内脏器官及血液中的血浆蛋白等均由蛋白质组成,其氨基酸结构是组织构建的基础,而糖类、脂肪主要供能,维生素等为微量营养素,无法替代蛋白质的结构作用。
(2)糖类(如葡萄糖、淀粉)在体内经氧化分解可快速释放能量,是人体最直接、最主要的供能物质。人体约 70% 的能量由糖类提供,相较于脂肪和蛋白质,其供能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如日常饮食中的米饭、面食等富含糖类,能直接为生命活动供能。
(3)维生素(如维生素 A、C)和矿物质(如钙、铁)虽不直接供能,但在代谢调节中起关键作用。维生素参与酶的合成与活性调节(如维生素 D 促进钙吸收),矿物质是激素、酶的组成成分(如铁是血红蛋白原料),二者协同维持机体渗透压、酸碱平衡及器官功能(如钙维持肌肉收缩)。
(4)水是人体含量最多的营养素,约占体重的 60%~70%,是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主要成分。它参与物质运输(如血液送氧)、体温调节(出汗散热)、代谢反应(作为溶剂)及组织润滑(如关节液),缺乏时会导致脱水、代谢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5)具有储存能量和保护内脏功能的营养素是脂肪。脂肪是身体能量的储存形式,它们包围和保护内脏,提供隔热和缓冲作用,同时参与细胞膜的构成和激素的合成。脂肪是高能量密度的营养素,对于长期能量的储存至关重要。
(1)主要构成人体肌肉、内脏、血液的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是人体细胞的基本组成成分,它们构成了人体的肌肉、内脏、皮肤、头发、酶、激素和抗体等。蛋白质在身体中起着结构支持和功能调节的作用。
(2)能为身体提供热量的营养素是糖类。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它们在体内被分解为葡萄糖,为细胞提供能量,尤其是大脑和肌肉在活动时的主要能源。
(3)帮助调节身体机能,确保各系统正常运作的营养素是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微量营养素,它们虽然需要的量不大,但对于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维生素参与酶的活化、代谢过程和免疫系统功能,而矿物质则参与骨骼的形成、神经传导、肌肉收缩等。
(4)占人体重量的70%,对维持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的营养素是水。水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它参与几乎所有的生理过程,包括调节体温、运输营养物质、排泄废物、润滑关节等。没有水,生命活动无法进行。
(5)具有储存能量和保护内脏功能的营养素是脂肪。脂肪是身体能量的储存形式,它们包围和保护内脏,提供隔热和缓冲作用,同时参与细胞膜的构成和激素的合成。脂肪是高能量密度的营养素,对于长期能量的储存至关重要。
23.【答案】(1)B
(2)
(3)C
(4)B
(5)胃;小肠;大肠
【知识点】口腔中的初步消化;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1)舌头在口腔消化中主要通过肌肉收缩完成搅拌功能,将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形成食团以便吞咽。选项 A 中消化淀粉的是唾液淀粉酶(由唾液腺分泌),而非舌头;选项 C 中润滑食物的是唾液中的水分和黏液,舌头不直接分泌润滑物质。舌头的机械搅拌属于物理消化,为后续咽、食道的运输做准备。
(2)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器官,我们的牙齿可分为门齿、犬齿、臼齿三类。不同形状的牙齿在我们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3)犬齿位于门齿两侧,齿尖锋利,主要功能是通过撕扯动作将肉类等坚韧食物撕裂成小块,适应捕食和处理纤维性食物的需求。选项 A 中切割食物的主要是门齿,选项 B 中咀嚼食物则依赖臼齿的研磨作用。犬齿的形态和功能在食肉动物中更为显著,人类犬齿虽退化,但仍保留撕碎食物的基本作用。
(4)睡前进食后,食物残渣易滞留口腔,口腔内细菌会分解残渣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釉质,增加龋齿风险。
(5)食物在口腔经历初步消化之后,还要经历的路线应该是:食道→胃→小肠→大肠。食道:食物通过食道从口腔输送到胃。胃:在胃中,食物进一步被消化,特别是蛋白质的消化。小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大部分的消化和营养吸收都在这里完成。大肠:大肠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一些电解质,并将未消化的残渣转化为粪便,最后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1)口腔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之一,是食物初步消化的场所。在初步消化食物的过程中,起搅拌和推送食物作用的是舌头。故选B。
(2)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器官,我们的牙齿可分为门齿、犬齿、臼齿三类。不同形状的牙齿在我们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3)不同形状的牙齿在我们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门齿有切割食物的作用;臼齿有磨碎食物的作用;犬齿有撕扯食物的作用。正常情况下,每个人有4颗这种犬齿。故选C。
(4)对于牙齿保护不利的行为是晚上睡觉前可以吃一些食物再睡。睡觉前吃食物可能会导致食物残渣留在牙齿上,增加蛀牙的风险,因为唾液在睡眠期间分泌减少,无法有效清洁口腔。故选B。
(5)食物在口腔经历初步消化之后,还要经历的路线应该是:食道→胃→小肠→大肠。
食道:食物通过食道从口腔输送到胃。
胃:在胃中,食物进一步被消化,特别是蛋白质的消化。
小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大部分的消化和营养吸收都在这里完成。
大肠:大肠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一些电解质,并将未消化的残渣转化为粪便,最后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24.【答案】(1)声带;鼓膜;鼓膜
(2)音量
(3)低
(4)A
(5)强;大
(6)A
(7)C
【知识点】声音的强弱;声音的高低;声音的高低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声音由声带振动产生,经空气传播至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传递至内耳形成听觉。传声筒通过管道聚拢声波,减少扩散,其引导声波传导的功能与外耳道(收集并传导声波至鼓膜)的作用一致,均为声音传递的通道。
(2)敲击力度影响物体振动的幅度(振幅),振幅越大,声音的能量越强,音量(响度)也就越大;而音高(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同一金属管振动频率固定,与敲击力度无关。例如轻敲时金属管振幅小,声音轻;重敲时振幅大,声音响,这体现了音量随力度变化的特性。
(3)敲击不同长度的金属管时,管体越长,振动频率越低,音调(音高)也就越低;管体越短,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声音的 “强”“弱” 由敲击力度决定,而题干中力度相同,因此不影响音量。例如编钟中长钟体发声低沉,短钟体发声清脆,正是长度对音调的影响所致。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音乐喷泉的声音主要通过周围的空气介质传播。空气作为常见的气体介质,能有效传递声波振动,使声音从喷泉装置传到人耳。水面和地面虽也能传声,但在开放环境中,空气是声音传播的主要途径。当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进而产生听觉。
(5)声音的强弱(响度)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敲击力度越大,鼓面振动幅度越大,产生的声音能量越强,响度也就越大;反之,力度越小,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例如擂鼓时用力越大,鼓声越响亮,正是振幅与响度的直接关联体现。
(6)在设计水杯琴时,含有最多水量的玻璃杯通常发出的声音最低,因为水的质量增加了,使得杯子振动的频率降低。故选A。
(7)鼓膜脆弱,巨大声响会产生强声波,可能震破鼓膜。捂住耳朵能减少声波进入外耳道,张开嘴巴可使咽鼓管张开,平衡鼓膜两侧气压,降低损伤风险。
(1)科科说话时,声音是由喉咙或声带的振动产生的。这是因为声带在气流的作用下振动,从而发出声音。声波通过空气传播,进入强强的外耳道,最终到达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是听觉产生的过程。传声筒在这个游戏中起到了传递声波的作用,类似于耳朵中的鼓膜,传声筒的两端分别模拟了耳朵的输入端和输出端。
(2)当科科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金属管时,改变的是声音的音量(响度),而不是音高或音调。力度越大,音量越大。
(3)敲击不同长度的金属管时,声音的音高会改变。通常情况下,较长的金属管振动频率较低,因此发出的声音音高较低。
(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到市民的耳朵。虽然声音也可以通过液体和固体传播,但在这种情况下,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选A。
(5)当科科用力敲击鼓面时,鼓面的振动幅度增大,因此发出的声音强度(音量)也更大。
(6)在设计水杯琴时,含有最多水量的玻璃杯通常发出的声音最低,因为水的质量增加了,使得杯子振动的频率降低。故选A。
(7)在遇到巨大声响时,捂住耳朵或张开嘴巴可以保护鼓膜。捂住耳朵可以减少声波对鼓膜的冲击,张开嘴巴可以帮助平衡耳内外压力,避免鼓膜受损。经常用水清洗耳朵和不当地使用棉签挖耳都可能损伤耳道和鼓膜,不是保护鼓膜的正确做法。故选C。
25.【答案】(1)B
(2)C
(3)气球;气球皮
(4)下
【知识点】呼吸的形成;呼吸次数;呼吸系统
【解析】【分析】(1)呼吸一次的定义是 “一呼一吸” 的完整过程。吸气时空气进入肺部,呼气时气体排出,两者合为一次呼吸。两呼两吸即两次 “呼 + 吸” 的循环,因此呼吸次数为 2 次。例如正常成年人每分钟呼吸约 12-20 次,也是以 “一呼一吸” 为一次计数单位,而非单独计算呼气或吸气的次数。
(2)吸气时,空气首先通过鼻腔或口腔进入人体,经咽、喉后进入气管,气管再分支为支气管,最终将空气输送至肺部。这一顺序符合呼吸系统的解剖结构:鼻腔或口腔是气体进入的起点,气管作为通道连接上呼吸道与肺,肺则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选项 A、B 的顺序均违背了气体流动的实际路径。
(3)在呼吸模拟装置中,用气球模拟肺,用气球皮模拟膈肌。在模拟呼吸过程中,气球可以膨胀和收缩,这类似于肺在呼吸时的膨胀和收缩,因此用气球模拟肺是合适的。气球皮可以拉伸和放松,类似于膈肌在呼吸时的运动,所以用气球皮模拟膈肌是恰当的。
(4)吸气时,膈肌收缩并向下移动,同时肋间肌收缩使肋骨上提、胸腔容积扩大。胸腔内气压降低,外界空气在气压差作用下进入肺部。这一过程类似用手向下拉动气球底部,使气球内部容积增大从而吸气。反之,呼气时膈肌舒张向上回升,胸腔容积缩小,气体排出。膈肌的上下运动是呼吸运动的关键环节。
(1)呼吸一次指的是一次完整的呼吸周期,包括一次吸气和一次呼气。因此,小明进行了两呼两吸,实际上完成了两个完整的呼吸周期,所以是呼吸2次。
(2)吸气时,空气经过呼吸器官的顺序是鼻腔或口腔→气管→肺。当我们吸气时,空气首先通过鼻腔或口腔进入,然后经过气管,最后到达肺。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故选C。
(3)在呼吸模拟装置中,用气球模拟肺,用气球皮模拟膈肌。在模拟呼吸过程中,气球可以膨胀和收缩,这类似于肺在呼吸时的膨胀和收缩,因此用气球模拟肺是合适的。气球皮可以拉伸和放松,类似于膈肌在呼吸时的运动,所以用气球皮模拟膈肌是恰当的。
(4)吸气时“膈肌”向下。在吸气过程中,膈肌收缩并向下移动,使得胸腔体积增大,肺内压力降低,空气因此被吸入肺中。所以,吸气时膈肌是向下的。
26.【答案】(1)唾液淀粉酶
(2)C
(3)小肠
(4)淀粉可以作为胶囊的一部分,帮助保护药物不受胃酸的影响。胶囊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通常是小肠)释放药物,这样可以提高药物的吸收率和疗效。
【知识点】口腔中的初步消化;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1)淀粉的分解需要淀粉酶的参与。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初步分解淀粉;而舌头的作用主要是搅拌食物,不具备分解淀粉的功能。胶囊进入口腔后,唾液淀粉酶开始对其表面的淀粉进行分解,随后进入胃和小肠,在胰淀粉酶等作用下彻底分解,从而释放药物。这一过程利用了淀粉可被酶分解的特性,实现药物的逐步释放。
(2)胶囊的淀粉外壳能保护药物免受胃酸破坏,若直接服用药粉,药物可能被胃酸分解而失效;同时,部分药物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胶囊外壳可避免药物直接接触胃部。因此,直接服用胶囊内药物既可能导致药效降低,又可能对胃产生不良影响,两者皆成立。
(3)胶囊在小肠慢慢消化。胶囊在胃中相对不易溶解,主要是为了保护药物不被胃酸破坏。当胶囊从胃进入小肠后,小肠中的环境更适合胶囊的溶解和药物的释放,因此胶囊在小肠中慢慢消化并释放药物。
(4)胶囊用淀粉制作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淀粉能被人体消化酶分解,如唾液淀粉酶、胰淀粉酶等,可使胶囊在体内逐步释放药物。另一方面,淀粉不与多数药物反应,且能保护药物免受胃酸破坏,还能避免药物直接刺激胃黏膜,确保药物在合适部位发挥作用。
(1)胶囊是淀粉,会被唾液淀粉酶分解。唾液淀粉酶是存在于唾液中的酶,它能够开始分解淀粉的过程。因此,胶囊在口中时,唾液淀粉酶就开始作用于胶囊中的淀粉,但主要的分解过程发生在小肠中。
(2)直接服用胶囊内的药物两者都是。如果直接服用胶囊内的药物,可能会遇到两个问题。首先,药物可能会被胃酸破坏,因为胃酸能分解某些药物,影响其疗效。其次,某些药物直接接触胃黏膜可能会对胃造成刺激,对胃不好。因此,胶囊的作用之一就是保护药物免受胃酸的影响,并减少对胃的刺激。故选C。
(3)胶囊在小肠慢慢消化。胶囊在胃中相对不易溶解,主要是为了保护药物不被胃酸破坏。当胶囊从胃进入小肠后,小肠中的环境更适合胶囊的溶解和药物的释放,因此胶囊在小肠中慢慢消化并释放药物。
(4)保护作用:淀粉作为胶囊的一部分,帮助保护药物不受胃酸的影响。
控释作用:胶囊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通常是小肠)释放药物,这样可以提高药物的吸收率和疗效。
减少刺激:直接服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胃黏膜造成刺激,胶囊可以减少这种刺激,对胃部较为温和。
1 / 1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1.(2024四上·罗湖期中)下列声音属于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是( )。
A.小鸟的叫声 B.狂风呼啸声 C.汽车鸣笛声
【答案】C
【知识点】周围的声音
【解析】【分析】小鸟的叫声属于动物的自然发声,狂风呼啸声是由大气流动等自然因素产生的,二者均属于自然声音。而汽车鸣笛声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为了交通出行、传递信号等目的,通过汽车这一人工制造的交通工具发出的声音,明显属于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2.(2024四上·罗湖期中)“卷帘待明月,拂槛对西风”,“草根鸣蟋蟀,天外叫冥鸿。”请问蟋蟀和风声的发声体依次是( )。
A.空气、空气 B.翅膀、雨滴 C.翅膀、空气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蟋蟀通过翅膀摩擦振动发声,属于生物自身器官发声;风声是空气流动时与物体摩擦或振动产生的,发声体为空气。A 选项中蟋蟀发声体错误,B 选项中雨滴与风声无关,均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3.(2024四上·罗湖期中)下列食物中都含有丰富糖类的是( )。
A.大豆、鸡蛋与瘦肉 B.菠菜、番茄与黄瓜 C.米饭、面条与馒头
【答案】C
【知识点】食物中的营养
【解析】【分析】A选项中大豆、鸡蛋与瘦肉主要含蛋白质和脂肪,糖类含量少;B选项中菠菜、番茄与黄瓜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糖类含量较低;C选项中米饭、面条与馒头由谷物制成,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属于糖类,能为人体提供能量,故正确答案为C。
4.(2024四上·罗湖期中)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我们会发现,当我们反复咀嚼米饭时,最初感觉到的是米饭的原味,但随着咀嚼时间的增加,逐渐会感受到一种甜味。这是( )和米饭发生作用的结果。
A.唾液 B.舌头 C.臼齿
【答案】A
【知识点】口腔中的初步消化
【解析】【分析】米饭主要成分是淀粉,本身无甜味。当反复咀嚼时,口腔中的唾液腺分泌唾液,其中的唾液淀粉酶会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具有甜味。舌头主要起味觉感知作用,臼齿负责咀嚼粉碎食物,均不直接参与淀粉分解。故这是唾液与米饭发生作用的结果。
5.(2024四上·罗湖期中)如图所示,用不同的力量拨动橡皮筋,当橡皮筋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橡皮筋的______会发生变化。
A.振动快慢 B.振动幅度 C.声音高低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强弱
【解析】【分析】声音的强弱由振动幅度决定:用大力拨动橡皮筋时,其振动幅度大,声音强;用小力拨动时,振动幅度小,声音弱。而振动快慢影响声音高低,与声音强弱无关。因此,当橡皮筋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其振动幅度会发生变化。
6.(2024四上·罗湖期中)消化器官可以将食物转变成我们可以吸收的养料和能量。其中大肠的主要功能是( )。
A.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
B.进一步磨碎和分解食物,初步消化蛋白质
C.消化食物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
【答案】A
【知识点】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使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B 选项是胃的功能,胃通过蠕动磨碎食物并分泌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C 选项是小肠的功能,小肠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大肠不参与食物的进一步磨碎、分解及主要营养吸收,故正确答案为A。
7.(2024四上·罗湖期中)当我们敲击鼓面时,会产生声音。为了更直观地观察到鼓面的振动情况,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
A.在鼓面涂上一些颜色
B.在鼓面撒些米粒
C.在鼓面贴一些胶带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幅度小,直接观察不明显。在鼓面撒米粒,鼓面振动会带动米粒跳动,通过米粒的跳动可直观反映鼓面振动情况。A选项涂颜色仅改变鼓面外观,无法显示振动;C选项贴胶带对观察振动无帮助,还可能影响鼓面振动。故可行方法为B。
8.(2024四上·罗湖期中)我们平常所说的把手机声音调小一些,实际上是改变手机的( )。
A.音高 B.音量 C.音调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强弱
【解析】【分析】音高和音调均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如高音、低音的区别;而音量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调小手机声音是改变声音的强弱程度。平常说把手机声音调小,实际是改变其音量,故正确答案为B。
9.(2024四上·罗湖期中)下列语句中,哪一句“高”的含义不同?( )
A.这音太高了,我唱不上去。
B.高声朗读文章。
C.听不清楚,把音量调高。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强弱;声音的高低
【解析】【分析】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这音太高了,我唱不上去,是指音高的高;高声朗读文章是指音量强;听不清楚,把音量调高是指音量强。
10.(2024四上·罗湖期中)将以下食物在纸上涂抹,能够留下清晰的痕迹的食物是( )。
A.花生 B.苹果 C.馒头
【答案】A
【知识点】食物中的营养
【解析】【分析】花生富含脂肪,在纸上涂抹时,脂肪会渗透纸张留下透明油迹,痕迹清晰。苹果主要含水分和糖类,涂抹后水分蒸发几乎无痕迹;馒头主要成分是淀粉,涂抹后可能留下少量粉末或模糊印记,不会有明显油迹。因此能留下清晰痕迹的是花生。
11.(2024四上·罗湖期中)在李白的诗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中,吹奏笛子时发出的笛声是( )振动产生的。
A.笛子 B.嘴唇 C.笛子中的空气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吹奏笛子时,嘴唇振动引起气流进入笛管,使笛子内部的空气柱产生振动从而发出声音。笛子本身和嘴唇并非发声的直接振动源,空气柱的振动才是笛声的成因。因此正确答案为C。
12.(2024四上·罗湖期中)把葡萄、西兰花、黄瓜归为一类,把牛肉、鲳鱼、鸭肉归为另一类,这是按照( )来进行分类的。
A.熟食和生食
B.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
C.主食和副食
【答案】B
【知识点】食物的分类
【解析】【分析】葡萄、西兰花、黄瓜均来源于植物,属于植物性食物;牛肉、鲳鱼、鸭肉由动物加工而来,属于动物性食物。A选项中,两类食物均可生食或熟食;C选项中,主食通常指谷物类,该分类与题意无关。因此分类依据是植物性和动物性食物,选B。
13.(2024四上·罗湖期中)科科往一个试管里加水,然后吹装水的试管,从装水多到装水少的声音变化为( )。
A.从高到低 B.从低到高 C.都是高的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高低
【解析】【分析】吹装水试管时,发声的是试管内的空气柱。水越多,空气柱越短,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水越少,空气柱越长,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从装水多到装水少,空气柱由短变长,振动频率由高变低,声音变化为从高到低,故选A。
14.(2024四上·罗湖期中)下列行为能保护呼吸器官的是( )。
A.经常蒙头睡觉
B.经常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
C.经常挖鼻孔
【答案】B
【知识点】呼吸系统
【解析】【分析】A 选项中经常蒙头睡觉会使被窝内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不利于呼吸器官健康;
C 选项中经常挖鼻孔可能损伤鼻黏膜,破坏呼吸道第一道屏障,增加感染风险;
B 选项中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能让呼吸器官获取充足氧气,减少有害物质刺激,属于保护呼吸器官的行为。因此正确答案为B。
15.(2024四上·罗湖期中)二胡是我国特有的弦乐器之一,它有一粗一细两根弦,用相同的力拨动时,它们发出的声音特点是( )
A.细弦音低,粗弦音高
B.细弦音高,粗弦音低
C.细弦和粗弦音高一样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高低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二胡的弦振动发声时,弦的粗细会影响振动频率:细弦质量小、张力大,振动频率高,音调高;粗弦质量大、张力小,振动频率低,音调低。用相同的力拨动时,细弦振动更快,发出的声音音调更高,粗弦则音调更低,因此选 B。
16.(2024四上·罗湖期中)在古代战争中,人们常用耳朵贴地的方法来听有没有马蹄声,从而及早知道远处有没有敌人的骑兵,提前作好战斗的准备,这是因为( )。
A.马蹄声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防止敌人发现自己
C.声音在大地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且在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大地(固体)传声速度约 5200 米 / 秒,空气传声速度约 340 米 / 秒。贴地听声时,声音通过大地传播更快,能提前感知马蹄声,而 A 选项错误(声音可在空气中传播),B 选项非主要原因。因此选 C。
17.(2024四上·罗湖期中)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表演环节中,古筝曲《烟雨染江南》从西子湖畔传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曲子结尾处,演奏家停止拨琴弦,琴声还能持续一会儿,主要原因是( )。
A.琴弦还在振动
B.人们还沉浸在音乐中
C.人耳的错觉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演奏家停止拨弦后,琴弦因惯性仍在振动,所以琴声会持续一段时间。B选项 “沉浸在音乐中” 和C选项 “人耳错觉” 均与物理原理无关,属于主观感受,并非琴声持续的本质原因。因此正确答案为A。
18.(2024四上·罗湖期中)在观察比较气球皮振动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声音音量相同时,声音离气球皮越近,气球皮振动幅度( )。
A.越大 B.越小 C.不变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强弱
【解析】【分析】声音音量相同时,声源离气球皮越近,传递的能量越集中。声波作为机械波,能量随距离衰减更少,气球皮接收到的能量更多,振动幅度就越大。距离越近,能量损失越小,振动幅度越大,故正确答案为A。
19.(2024四上·罗湖期中)一位四年级的学生在体测时测量肺活量测试了两次,第一次测试结果是1500毫升,第二次是2000毫升,这名同学的肺活量应该记录为( )。
A.1500 B.1750 C.2000
【答案】C
【知识点】测量肺活量
【解析】【分析】肺活量测试时,为保证数据准确性,通常取多次测量中的最大值作为最终结果。该同学两次测试结果分别为1500毫升和2000毫升,2000毫升是较大值,能更真实反映其肺的最大通气能力,故应记录为 2000 毫升,正确答案为C。
20.(2024四上·罗湖期中)早餐时小临吃了2个鸡蛋、一碗肉丝炒面,喝了一杯牛奶,应记录为( )种食物。
A.3 B.4 C.5
【答案】B
【知识点】食物的分类
【解析】【分析】记录食物种类时,需按原材料独立区分。鸡蛋、肉丝(猪肉)、炒面(面粉)、牛奶均为不同食材,虽炒面含多种成分,但面粉、肉丝独立原料,故共4种,正确答案为B。
21.(2024四上·罗湖期中)请认真看图,将耳郭、听小骨、鼓膜、耳蜗、听觉神经等结构填在下图括号里。
【答案】
【知识点】耳朵的结构
【解析】【分析】最外侧凹陷结构是耳郭,负责收集声波;中间椭圆形薄膜为鼓膜,声波使其振动;鼓膜内侧三块小骨是听小骨,传导振动至内耳;内耳螺旋状结构为耳蜗,将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连接耳蜗的细线状结构是听觉神经,将信号传至大脑。
22.(2024四上·罗湖期中)请根据下列提示,将选项中的相应的营养素填入空白处。(填编号)
(1)主要构成人体肌肉、内脏、血液的成分是 。
(2)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能为身体提供热量的营养素是 。
(3)帮助调节身体机能,确保各系统正常运作的营养素是 和 。
(4)占人体重量的70%,对维持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的营养素是 。
(5)具有储存能量和保护内脏功能的营养素是 。
A.蛋白质 B.糖类 C.脂肪 D.水
E.维生素 F.矿物质
【答案】(1)A
(2)B
(3)E;F
(4)D
(5)C
【知识点】食物中的营养;平衡膳食
【解析】【分析】(1)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和组织的基本成分,肌肉、内脏器官及血液中的血浆蛋白等均由蛋白质组成,其氨基酸结构是组织构建的基础,而糖类、脂肪主要供能,维生素等为微量营养素,无法替代蛋白质的结构作用。
(2)糖类(如葡萄糖、淀粉)在体内经氧化分解可快速释放能量,是人体最直接、最主要的供能物质。人体约 70% 的能量由糖类提供,相较于脂肪和蛋白质,其供能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如日常饮食中的米饭、面食等富含糖类,能直接为生命活动供能。
(3)维生素(如维生素 A、C)和矿物质(如钙、铁)虽不直接供能,但在代谢调节中起关键作用。维生素参与酶的合成与活性调节(如维生素 D 促进钙吸收),矿物质是激素、酶的组成成分(如铁是血红蛋白原料),二者协同维持机体渗透压、酸碱平衡及器官功能(如钙维持肌肉收缩)。
(4)水是人体含量最多的营养素,约占体重的 60%~70%,是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主要成分。它参与物质运输(如血液送氧)、体温调节(出汗散热)、代谢反应(作为溶剂)及组织润滑(如关节液),缺乏时会导致脱水、代谢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5)具有储存能量和保护内脏功能的营养素是脂肪。脂肪是身体能量的储存形式,它们包围和保护内脏,提供隔热和缓冲作用,同时参与细胞膜的构成和激素的合成。脂肪是高能量密度的营养素,对于长期能量的储存至关重要。
(1)主要构成人体肌肉、内脏、血液的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是人体细胞的基本组成成分,它们构成了人体的肌肉、内脏、皮肤、头发、酶、激素和抗体等。蛋白质在身体中起着结构支持和功能调节的作用。
(2)能为身体提供热量的营养素是糖类。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它们在体内被分解为葡萄糖,为细胞提供能量,尤其是大脑和肌肉在活动时的主要能源。
(3)帮助调节身体机能,确保各系统正常运作的营养素是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微量营养素,它们虽然需要的量不大,但对于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维生素参与酶的活化、代谢过程和免疫系统功能,而矿物质则参与骨骼的形成、神经传导、肌肉收缩等。
(4)占人体重量的70%,对维持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的营养素是水。水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它参与几乎所有的生理过程,包括调节体温、运输营养物质、排泄废物、润滑关节等。没有水,生命活动无法进行。
(5)具有储存能量和保护内脏功能的营养素是脂肪。脂肪是身体能量的储存形式,它们包围和保护内脏,提供隔热和缓冲作用,同时参与细胞膜的构成和激素的合成。脂肪是高能量密度的营养素,对于长期能量的储存至关重要。
23.(2024四上·罗湖期中)探究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1)食物在口腔经历消化的过程中,舌头的作用是( )。
A.消化淀粉 B.搅拌食物 C.润滑食物
(2)食物在口腔经历消化的过程中,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作用。
请你在下图中标出三种牙齿的名称。
(3)其中犬齿的作用是( )。
A.切割食物 B.咀嚼食物 C.撕碎食物
(4)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牙齿极为重要。下面对牙齿保护不利的是( )。
A.每天早晚2次正确刷牙,如果有条件,中午饭后也可以刷刷牙
B.晚上睡觉前可以吃一些食物再睡
C.少吃一些酸性刺激食物
(5)食物在口腔经历初步消化之后,还要经历的路线应该是:食道→ → → 。
【答案】(1)B
(2)
(3)C
(4)B
(5)胃;小肠;大肠
【知识点】口腔中的初步消化;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1)舌头在口腔消化中主要通过肌肉收缩完成搅拌功能,将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形成食团以便吞咽。选项 A 中消化淀粉的是唾液淀粉酶(由唾液腺分泌),而非舌头;选项 C 中润滑食物的是唾液中的水分和黏液,舌头不直接分泌润滑物质。舌头的机械搅拌属于物理消化,为后续咽、食道的运输做准备。
(2)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器官,我们的牙齿可分为门齿、犬齿、臼齿三类。不同形状的牙齿在我们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3)犬齿位于门齿两侧,齿尖锋利,主要功能是通过撕扯动作将肉类等坚韧食物撕裂成小块,适应捕食和处理纤维性食物的需求。选项 A 中切割食物的主要是门齿,选项 B 中咀嚼食物则依赖臼齿的研磨作用。犬齿的形态和功能在食肉动物中更为显著,人类犬齿虽退化,但仍保留撕碎食物的基本作用。
(4)睡前进食后,食物残渣易滞留口腔,口腔内细菌会分解残渣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釉质,增加龋齿风险。
(5)食物在口腔经历初步消化之后,还要经历的路线应该是:食道→胃→小肠→大肠。食道:食物通过食道从口腔输送到胃。胃:在胃中,食物进一步被消化,特别是蛋白质的消化。小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大部分的消化和营养吸收都在这里完成。大肠:大肠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一些电解质,并将未消化的残渣转化为粪便,最后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1)口腔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之一,是食物初步消化的场所。在初步消化食物的过程中,起搅拌和推送食物作用的是舌头。故选B。
(2)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器官,我们的牙齿可分为门齿、犬齿、臼齿三类。不同形状的牙齿在我们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3)不同形状的牙齿在我们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门齿有切割食物的作用;臼齿有磨碎食物的作用;犬齿有撕扯食物的作用。正常情况下,每个人有4颗这种犬齿。故选C。
(4)对于牙齿保护不利的行为是晚上睡觉前可以吃一些食物再睡。睡觉前吃食物可能会导致食物残渣留在牙齿上,增加蛀牙的风险,因为唾液在睡眠期间分泌减少,无法有效清洁口腔。故选B。
(5)食物在口腔经历初步消化之后,还要经历的路线应该是:食道→胃→小肠→大肠。
食道:食物通过食道从口腔输送到胃。
胃:在胃中,食物进一步被消化,特别是蛋白质的消化。
小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大部分的消化和营养吸收都在这里完成。
大肠:大肠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一些电解质,并将未消化的残渣转化为粪便,最后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24.(2024四上·罗湖期中)中心湖公园位于城区中心地段,是一个绿荫环绕、湖水相伴的城中花园,是市民“遛娃”和孩子们结伴玩乐的聚集地之一。中心湖公园通过“微改造、精提升”融入儿童友好元素,成为孩子们户外游乐的好去处,让孩子们能在游玩中体验“玩中学,学中玩”的乐趣。
(1)科科和强强站在中心湖传声筒两侧,科科说,强强听。科科的 (填身体器官)振动发出声音,产生声波。声波再进入强强的外耳道,使耳朵的 产生振动,进而产生听觉。在这个游戏中,传声筒相当于耳朵的哪一个结构? 。
(2)中心湖公园有琴片,科科用不同的力度敲击同一个金属管,发现 (选填“音高”、“音量”或“音调”)会发生改变。
(3)如果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打击乐器上不同长度的金属管,科科发现最长的金属管发出的声音最 (选填“高”“低”“强”或“弱”)。
(4)夜幕降临,中心湖音乐喷泉响起。音乐高低起伏、动感优美,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观看,市民听到悦耳的音乐声是通过( )传入耳朵的。
A.空气 B.水面 C.地面
(5)科科用气球皮和纸筒制作了一个打击乐器——小鼓,他用力敲击鼓面时发出的声音较 (选填“强”或“弱”),此时鼓面振动的幅度较 (选填“大”或“小”)。
(6)强强想利用玻璃杯和水设计制作一个“水杯琴”,他在杯子中加入不同的水量,使得敲击杯口时杯子发出四个高低不同的声音。在以下玻璃杯中,声音最低的玻璃杯是哪一个?( )
A. B. C. D.
(7)科科和强强还和大家科普了护耳小知识。我们耳朵中的鼓膜非常脆弱,下列保护鼓膜的做法中,正确的是( )。
A.经常用水清洗耳朵
B.耳朵痒时自己用棉签挖耳
C.听见巨大声响时马上捂住耳朵或张开嘴巴
【答案】(1)声带;鼓膜;鼓膜
(2)音量
(3)低
(4)A
(5)强;大
(6)A
(7)C
【知识点】声音的强弱;声音的高低;声音的高低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声音由声带振动产生,经空气传播至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传递至内耳形成听觉。传声筒通过管道聚拢声波,减少扩散,其引导声波传导的功能与外耳道(收集并传导声波至鼓膜)的作用一致,均为声音传递的通道。
(2)敲击力度影响物体振动的幅度(振幅),振幅越大,声音的能量越强,音量(响度)也就越大;而音高(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同一金属管振动频率固定,与敲击力度无关。例如轻敲时金属管振幅小,声音轻;重敲时振幅大,声音响,这体现了音量随力度变化的特性。
(3)敲击不同长度的金属管时,管体越长,振动频率越低,音调(音高)也就越低;管体越短,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声音的 “强”“弱” 由敲击力度决定,而题干中力度相同,因此不影响音量。例如编钟中长钟体发声低沉,短钟体发声清脆,正是长度对音调的影响所致。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音乐喷泉的声音主要通过周围的空气介质传播。空气作为常见的气体介质,能有效传递声波振动,使声音从喷泉装置传到人耳。水面和地面虽也能传声,但在开放环境中,空气是声音传播的主要途径。当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进而产生听觉。
(5)声音的强弱(响度)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敲击力度越大,鼓面振动幅度越大,产生的声音能量越强,响度也就越大;反之,力度越小,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例如擂鼓时用力越大,鼓声越响亮,正是振幅与响度的直接关联体现。
(6)在设计水杯琴时,含有最多水量的玻璃杯通常发出的声音最低,因为水的质量增加了,使得杯子振动的频率降低。故选A。
(7)鼓膜脆弱,巨大声响会产生强声波,可能震破鼓膜。捂住耳朵能减少声波进入外耳道,张开嘴巴可使咽鼓管张开,平衡鼓膜两侧气压,降低损伤风险。
(1)科科说话时,声音是由喉咙或声带的振动产生的。这是因为声带在气流的作用下振动,从而发出声音。声波通过空气传播,进入强强的外耳道,最终到达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是听觉产生的过程。传声筒在这个游戏中起到了传递声波的作用,类似于耳朵中的鼓膜,传声筒的两端分别模拟了耳朵的输入端和输出端。
(2)当科科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金属管时,改变的是声音的音量(响度),而不是音高或音调。力度越大,音量越大。
(3)敲击不同长度的金属管时,声音的音高会改变。通常情况下,较长的金属管振动频率较低,因此发出的声音音高较低。
(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到市民的耳朵。虽然声音也可以通过液体和固体传播,但在这种情况下,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选A。
(5)当科科用力敲击鼓面时,鼓面的振动幅度增大,因此发出的声音强度(音量)也更大。
(6)在设计水杯琴时,含有最多水量的玻璃杯通常发出的声音最低,因为水的质量增加了,使得杯子振动的频率降低。故选A。
(7)在遇到巨大声响时,捂住耳朵或张开嘴巴可以保护鼓膜。捂住耳朵可以减少声波对鼓膜的冲击,张开嘴巴可以帮助平衡耳内外压力,避免鼓膜受损。经常用水清洗耳朵和不当地使用棉签挖耳都可能损伤耳道和鼓膜,不是保护鼓膜的正确做法。故选C。
25.(2024四上·罗湖期中)呼吸对维持我们的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学们正在研究自己是如何呼吸的。
(1)先感受一下平静时候的呼吸,小明进行了两呼两吸,我们可以记为呼吸( )次。
A.1 B.2 C.4
(2)吸气时,空气经过呼吸器官的顺序是( )。
A.气管→肺→鼻腔或口腔
B.肺→气管→鼻腔或口腔
C.鼻腔或口腔→气管→肺
(3)同学们用下图呼吸模拟装置研究呼吸过程,用 (选填“气球”或“气球皮”)模拟肺,用 (选填“气球”或“气球皮”)模拟膈肌。
(4)吸气时“膈肌”向 (选填“上”或“下”)。
【答案】(1)B
(2)C
(3)气球;气球皮
(4)下
【知识点】呼吸的形成;呼吸次数;呼吸系统
【解析】【分析】(1)呼吸一次的定义是 “一呼一吸” 的完整过程。吸气时空气进入肺部,呼气时气体排出,两者合为一次呼吸。两呼两吸即两次 “呼 + 吸” 的循环,因此呼吸次数为 2 次。例如正常成年人每分钟呼吸约 12-20 次,也是以 “一呼一吸” 为一次计数单位,而非单独计算呼气或吸气的次数。
(2)吸气时,空气首先通过鼻腔或口腔进入人体,经咽、喉后进入气管,气管再分支为支气管,最终将空气输送至肺部。这一顺序符合呼吸系统的解剖结构:鼻腔或口腔是气体进入的起点,气管作为通道连接上呼吸道与肺,肺则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选项 A、B 的顺序均违背了气体流动的实际路径。
(3)在呼吸模拟装置中,用气球模拟肺,用气球皮模拟膈肌。在模拟呼吸过程中,气球可以膨胀和收缩,这类似于肺在呼吸时的膨胀和收缩,因此用气球模拟肺是合适的。气球皮可以拉伸和放松,类似于膈肌在呼吸时的运动,所以用气球皮模拟膈肌是恰当的。
(4)吸气时,膈肌收缩并向下移动,同时肋间肌收缩使肋骨上提、胸腔容积扩大。胸腔内气压降低,外界空气在气压差作用下进入肺部。这一过程类似用手向下拉动气球底部,使气球内部容积增大从而吸气。反之,呼气时膈肌舒张向上回升,胸腔容积缩小,气体排出。膈肌的上下运动是呼吸运动的关键环节。
(1)呼吸一次指的是一次完整的呼吸周期,包括一次吸气和一次呼气。因此,小明进行了两呼两吸,实际上完成了两个完整的呼吸周期,所以是呼吸2次。
(2)吸气时,空气经过呼吸器官的顺序是鼻腔或口腔→气管→肺。当我们吸气时,空气首先通过鼻腔或口腔进入,然后经过气管,最后到达肺。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故选C。
(3)在呼吸模拟装置中,用气球模拟肺,用气球皮模拟膈肌。在模拟呼吸过程中,气球可以膨胀和收缩,这类似于肺在呼吸时的膨胀和收缩,因此用气球模拟肺是合适的。气球皮可以拉伸和放松,类似于膈肌在呼吸时的运动,所以用气球皮模拟膈肌是恰当的。
(4)吸气时“膈肌”向下。在吸气过程中,膈肌收缩并向下移动,使得胸腔体积增大,肺内压力降低,空气因此被吸入肺中。所以,吸气时膈肌是向下的。
26.(2024四上·罗湖期中)小明生病了,医生给他开了一种装在胶囊里的药。他感到很好奇,问妈妈:“为什么药要装在胶囊里呢?胶囊吃到肚子里会发生什么?”妈妈告诉小明,胶囊是用淀粉做的,能够在身体里被分解,而且还能保护药物不被胃酸破坏,确保药物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释放出来。现在,小明想通过下面的问题来进一步了解胶囊的秘密。
(1)胶囊是淀粉,会被 分解(选填“唾液淀粉酶”或“舌头”)。
(2)直接服用胶囊内的药物( )。
A.会被胃酸破坏 B.对胃不好 C.两者都是
(3)胶囊在 慢慢消化(选填“胃”或“小肠”)。
(4)为什么胶囊要用淀粉制作?
【答案】(1)唾液淀粉酶
(2)C
(3)小肠
(4)淀粉可以作为胶囊的一部分,帮助保护药物不受胃酸的影响。胶囊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通常是小肠)释放药物,这样可以提高药物的吸收率和疗效。
【知识点】口腔中的初步消化;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1)淀粉的分解需要淀粉酶的参与。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初步分解淀粉;而舌头的作用主要是搅拌食物,不具备分解淀粉的功能。胶囊进入口腔后,唾液淀粉酶开始对其表面的淀粉进行分解,随后进入胃和小肠,在胰淀粉酶等作用下彻底分解,从而释放药物。这一过程利用了淀粉可被酶分解的特性,实现药物的逐步释放。
(2)胶囊的淀粉外壳能保护药物免受胃酸破坏,若直接服用药粉,药物可能被胃酸分解而失效;同时,部分药物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胶囊外壳可避免药物直接接触胃部。因此,直接服用胶囊内药物既可能导致药效降低,又可能对胃产生不良影响,两者皆成立。
(3)胶囊在小肠慢慢消化。胶囊在胃中相对不易溶解,主要是为了保护药物不被胃酸破坏。当胶囊从胃进入小肠后,小肠中的环境更适合胶囊的溶解和药物的释放,因此胶囊在小肠中慢慢消化并释放药物。
(4)胶囊用淀粉制作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淀粉能被人体消化酶分解,如唾液淀粉酶、胰淀粉酶等,可使胶囊在体内逐步释放药物。另一方面,淀粉不与多数药物反应,且能保护药物免受胃酸破坏,还能避免药物直接刺激胃黏膜,确保药物在合适部位发挥作用。
(1)胶囊是淀粉,会被唾液淀粉酶分解。唾液淀粉酶是存在于唾液中的酶,它能够开始分解淀粉的过程。因此,胶囊在口中时,唾液淀粉酶就开始作用于胶囊中的淀粉,但主要的分解过程发生在小肠中。
(2)直接服用胶囊内的药物两者都是。如果直接服用胶囊内的药物,可能会遇到两个问题。首先,药物可能会被胃酸破坏,因为胃酸能分解某些药物,影响其疗效。其次,某些药物直接接触胃黏膜可能会对胃造成刺激,对胃不好。因此,胶囊的作用之一就是保护药物免受胃酸的影响,并减少对胃的刺激。故选C。
(3)胶囊在小肠慢慢消化。胶囊在胃中相对不易溶解,主要是为了保护药物不被胃酸破坏。当胶囊从胃进入小肠后,小肠中的环境更适合胶囊的溶解和药物的释放,因此胶囊在小肠中慢慢消化并释放药物。
(4)保护作用:淀粉作为胶囊的一部分,帮助保护药物不受胃酸的影响。
控释作用:胶囊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通常是小肠)释放药物,这样可以提高药物的吸收率和疗效。
减少刺激:直接服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胃黏膜造成刺激,胶囊可以减少这种刺激,对胃部较为温和。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