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高中起跑线】历史初高中衔接 第二部分 专题四 明清时期(高中新知初探)(PDF版 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赢在高中起跑线】历史初高中衔接 第二部分 专题四 明清时期(高中新知初探)(PDF版 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第二部分
初高中历史知识衔接
夏自居,反映了中原华夏与戎狄蛮夷在频繁往来和密切
联系中,彼此交流交融,体现了中华文明兼容并包的特
征,故选A项;文化多元异彩纷呈指的是各民族文化共同
专题一
先秦和秦汉时期
发展,千姿共荣,但材料描述的是华夏文化与夷狄文化的
交流交融,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地城环境对文化样态
【初中知识回硕】
具有重要彩响,塑造了文化的地城性格,而材料强调的是
华夏文化与蛮夷文化的交融,二者没有关联,排除C项;
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华夏文化与蛮夷文化走向融合,体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开放性,与中华文化起源较早,源远
本课精练
流长的特征不符合,排除D项
2.答案:A
1.答案:C
解析:据材料“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等文物”
解析: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并结合所学可知,“民本思
潮”是儒家思想,儒家提侣“仁”“为政以德”“仁政”“民贵
可知,该遗址是河姆渡遗址,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派人的
君轻”等思想,“专制主义”是法家思想,法家主张以法治
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且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
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故选A项:
水稻的遗迹,与材科信急相符,故选C项;元谋人生活在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不符合题
距今约170万年,并未出现人工栽培稻,排除A项:北京
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并未出现人工栽培稻,
意,排除B项;名家主张辩论名实,杂家主张博采各家学
说之长,兼容并蓄,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哲学体系,不符合
排除B项:半坡遣址主要种植栗,并非水稻,排除D项。
题意,排除C项;兵家主张道过战争来达到政治和军事
2.答案:C
的,强调战争的重要性,并认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农家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
主张动耕桑,君民同耕,排除D项。
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长江中下
3.答案:D
游湿涧多而,可通风防潮,南方木材丰富,河姆渡人就地
解析:据材料“都江堰在修建过程中,李冰…多方面的
取材建造房屋;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作用”可知,都江堰在修建过程中因地制宜,且作用广泛
北方气候干燥寒冷,有利于保暖。综合可知,河姆渡人和
半坡人的房屋都体现了原始居民因地制宜的智慧,故选C
这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故选D项;经济重心南移
项: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排除A项:住干
开始于唐朗时期,都江堰修建于战国时期,时间上与材料
不符,排除A项:都江搌位于四川地区,与北方地区无关
栏式房屋的居民是河姆渡居民,他们种植水稻,排除B
排除B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军
项:半坡居民出现于黄河减域,排除D项。
机处的设立,与都江堰无关,排除C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部落联盟时期,炎黄部落联盟逐渐
4.答案:C
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即中华民族,所以后人尊崇炎帝和
解析:根据材料“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
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故选D项;与伏羲相关的传
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并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社
说是伏羲画卦,一画开天,在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和
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无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
文化传承中,伏羲位居三皇之首,不仅是创世英雄、民族
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
始祖,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奠基者,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耕地创造了条件,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
与中华文明也由此肇启,但他并没有被尊常为中华民族
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故选C项;楼车是汉代的
的人文初租,排除A项;蚩尤在涿鹿之战中被炎黄联盟击
播种工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曲辕犁是唐朝的
耕作工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D项
败,不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排除B项;盘古开天,夸父
5.答案:D
逐日是与盘古,夸父相关的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自
解析:根据材料“每个人都能成为弘道者”“将人的活动看
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但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做决定事物成数的关键”可以看出孔子和孟子对“人”的
4.答案:C
能动性的强调。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思想家注重以人为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刻有文字的甲骨最早出现在商朝,有力
本,以人性为主体,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对人自身力量
地佐证了商朝历史,故选C项:商朝没有种植棉花,不可能出
充满信任,故选D项:以法治国为法家思想,材料未体现
现棉纺织品,排除A项:商朝手工业没有出现瓷器,成熟的瓷
对以法治国的推崇,排除A项:道家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
器大量出现于东汉时期,景德镇瓷器大概出现于晋代,排除
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对贵族
B项;圆形方孔半两钱是秦朝的赏币,排除D项。
生活的批判,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
在自己的封土内,又将土地和平民、奴隶分赐给卿大夫,
本课精练
卿大夫再将所得土地和平民、奴隶分赐给士。这样层层
1.答案:B
分封下去,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因此,将周代贵族分为天
解析:结合所字可知,材料“一朝灭六国”指的是赢政灭掉
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的是西周的分封制,故选〔
六国,完成国家统一,故①正确;材料“立志平天下,西北
项:神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
驱虎狼”指的是秦始皇赢政击退匈奴成胁,故②正确;材
度,与题干“西周”不符,排除A项: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
料“役民致十万,长城起边疆”指的是秦始皇修筑万里长
世或逊位后,由君王的子孙继承君王的位置,与题干“将
城,故③正确;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为小豪,货币为圆形
周代贵族分为天子、诸侯、御大夫、士四个等餓”不符,排
方孔钱,材料未体现,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除B项;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实行的,与题干“西周”不
2.答案:B
符,排除D项。
解析:根据材料“奋六世之余烈…吞二周而亡诸侯”和
所学知识可知,发扬了六世先王遗留下来的功业,将周王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室的东周公和西周公,以及各诸侯国统统消灭,完成了统
本课精练
一的是秦始皇,故选B项;秦孝公是秦国的一位君主,他
主要支持商鞅进行了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但
1.答案:A
解析:据题千信息,春秋时期,齐景公演奏“夷狄之乐”,楚
他并没有实现统一六国的伟业,排除A项:汉高祖是刘邦
的庙号,他是汉湖的开国皇帝,排除C项:汉武帝是汉朝
庄王伊然以华夏传统政治逻辑行事,自认德可配鼎,以诸
73第二部分
初高中历史知识衔接
高中新知初探
GAOZHONGXINZHICHUTAN-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台湾: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
1.明朝的建立
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1)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大明。
1.明朝的边疆管理
(2)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1)对蒙古(鞑靼和瓦刺):时战时和
2.明朝的政治制度的变化
①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长城
(1)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
②瓦刺和鞑靼深入内地,包围北京,曾经俘虏明
立。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英宗。(土木堡之变)
(2)明成祖:①选拔文官到文渊阁值班,形成一个
③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
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一“内
受册封,双方基本维持和平局面。
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
(2)对藏族(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
②票拟与批红: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
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
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
管理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
(3)对东北(女真):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
为“批红”。
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3)明朝中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被比喻
2.清朝建立
为宰相
(1)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
(4)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魏忠
逐步统一各部。
贤)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
(2)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
力,还负责提督东厂和控制锦衣卫。
(3)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4)明朝灭亡:明末农民起义中,李自成建立大顺
1.郑和下西洋
政权,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1)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5)1644年,清朝多尔衮统军人关,打败李自成,
(2)概况: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郑和远航海外。
迁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
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
本课演练]
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1.(2025·云南昭通高一期末·9)“武宗初宠东宫
(3)影响
旧竖刘谨,别立内厂,使谨主事,并东西厂亦在监
①积极: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
察之中。武宗坐朝,有人投匿名书于路旁,数谨
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
罪恶。瑾便矫诏,诏百官三百余人,跪在午门外,
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加以诘责。”材料反映了当时
②消极: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A.皇权渐趋衰落
B.君主专制的加强
2.沿海危机
C.内阁权势膨胀
D.监察制度的完善
(1)东南沿海的“倭患”
2.(2025·云南保山高一期末·10)明末清初思想
①背景:明朝前期,朝廷严禁海外贸易,走私活动
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置相》中对明初废宰
猖獗,倭寇盛行。
相的做法进行评论:“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
②举措:明廷派戚继光等人平倭,戚家军。台州
者矣,虽谓百官之设,所以事我,能事我者贤之
九战九捷,福建广州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重创
不能事我者我否之。”由此可知,废宰相(
倭寇。
A.实现天下庶务彼此颉颃
③结果: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对
B.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
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C.整顿了腐败的官场风气
(2)欧洲殖民扩张与争夺
D.有利于贤明人才的培养
①背景: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开辟,明朝中后
3.(2025·四川绵阳高一期末·9)1911年,在斯里
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活动日益频繁
兰卡出土了用三种文字写成的《郑和布施锡兰山
②表现:澳门: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获得了在
佛寺碑》。碑文上书:“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
濠镜澳的租住权。
…诏谕诸番,海道之开,深赖慈右,人舟安利,
6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