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高中起跑线】历史初高中衔接 第二部分 专题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高中新知初探)(PDF版 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赢在高中起跑线】历史初高中衔接 第二部分 专题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高中新知初探)(PDF版 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第二部分
初高中历史知识衔接
夏自居,反映了中原华夏与戎狄蛮夷在频繁往来和密切
联系中,彼此交流交融,体现了中华文明兼容并包的特
征,故选A项;文化多元异彩纷呈指的是各民族文化共同
专题一
先秦和秦汉时期
发展,千姿共荣,但材料描述的是华夏文化与夷狄文化的
交流交融,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地城环境对文化样态
【初中知识回硕】
具有重要彩响,塑造了文化的地城性格,而材料强调的是
华夏文化与蛮夷文化的交融,二者没有关联,排除C项;
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华夏文化与蛮夷文化走向融合,体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开放性,与中华文化起源较早,源远
本课精练
流长的特征不符合,排除D项
2.答案:A
1.答案:C
解析:据材料“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等文物”
解析: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并结合所学可知,“民本思
潮”是儒家思想,儒家提侣“仁”“为政以德”“仁政”“民贵
可知,该遗址是河姆渡遗址,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派人的
君轻”等思想,“专制主义”是法家思想,法家主张以法治
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且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
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故选A项:
水稻的遗迹,与材科信急相符,故选C项;元谋人生活在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不符合题
距今约170万年,并未出现人工栽培稻,排除A项:北京
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并未出现人工栽培稻,
意,排除B项;名家主张辩论名实,杂家主张博采各家学
说之长,兼容并蓄,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哲学体系,不符合
排除B项:半坡遣址主要种植栗,并非水稻,排除D项。
题意,排除C项;兵家主张道过战争来达到政治和军事
2.答案:C
的,强调战争的重要性,并认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农家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
主张动耕桑,君民同耕,排除D项。
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长江中下
3.答案:D
游湿涧多而,可通风防潮,南方木材丰富,河姆渡人就地
解析:据材料“都江堰在修建过程中,李冰…多方面的
取材建造房屋;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作用”可知,都江堰在修建过程中因地制宜,且作用广泛
北方气候干燥寒冷,有利于保暖。综合可知,河姆渡人和
半坡人的房屋都体现了原始居民因地制宜的智慧,故选C
这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故选D项;经济重心南移
项: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排除A项:住干
开始于唐朗时期,都江堰修建于战国时期,时间上与材料
不符,排除A项:都江搌位于四川地区,与北方地区无关
栏式房屋的居民是河姆渡居民,他们种植水稻,排除B
排除B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军
项:半坡居民出现于黄河减域,排除D项。
机处的设立,与都江堰无关,排除C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部落联盟时期,炎黄部落联盟逐渐
4.答案:C
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即中华民族,所以后人尊崇炎帝和
解析:根据材料“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
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故选D项;与伏羲相关的传
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并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社
说是伏羲画卦,一画开天,在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和
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无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
文化传承中,伏羲位居三皇之首,不仅是创世英雄、民族
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
始祖,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奠基者,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耕地创造了条件,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
与中华文明也由此肇启,但他并没有被尊常为中华民族
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故选C项;楼车是汉代的
的人文初租,排除A项;蚩尤在涿鹿之战中被炎黄联盟击
播种工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曲辕犁是唐朝的
耕作工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D项
败,不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排除B项;盘古开天,夸父
5.答案:D
逐日是与盘古,夸父相关的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自
解析:根据材料“每个人都能成为弘道者”“将人的活动看
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但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做决定事物成数的关键”可以看出孔子和孟子对“人”的
4.答案:C
能动性的强调。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思想家注重以人为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刻有文字的甲骨最早出现在商朝,有力
本,以人性为主体,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对人自身力量
地佐证了商朝历史,故选C项:商朝没有种植棉花,不可能出
充满信任,故选D项:以法治国为法家思想,材料未体现
现棉纺织品,排除A项:商朝手工业没有出现瓷器,成熟的瓷
对以法治国的推崇,排除A项:道家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
器大量出现于东汉时期,景德镇瓷器大概出现于晋代,排除
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对贵族
B项;圆形方孔半两钱是秦朝的赏币,排除D项。
生活的批判,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
在自己的封土内,又将土地和平民、奴隶分赐给卿大夫,
本课精练
卿大夫再将所得土地和平民、奴隶分赐给士。这样层层
1.答案:B
分封下去,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因此,将周代贵族分为天
解析:结合所字可知,材料“一朝灭六国”指的是赢政灭掉
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的是西周的分封制,故选〔
六国,完成国家统一,故①正确;材料“立志平天下,西北
项:神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
驱虎狼”指的是秦始皇赢政击退匈奴成胁,故②正确;材
度,与题干“西周”不符,排除A项: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
料“役民致十万,长城起边疆”指的是秦始皇修筑万里长
世或逊位后,由君王的子孙继承君王的位置,与题干“将
城,故③正确;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为小豪,货币为圆形
周代贵族分为天子、诸侯、御大夫、士四个等餓”不符,排
方孔钱,材料未体现,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除B项;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实行的,与题干“西周”不
2.答案:B
符,排除D项。
解析:根据材料“奋六世之余烈…吞二周而亡诸侯”和
所学知识可知,发扬了六世先王遗留下来的功业,将周王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室的东周公和西周公,以及各诸侯国统统消灭,完成了统
本课精练
一的是秦始皇,故选B项;秦孝公是秦国的一位君主,他
主要支持商鞅进行了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但
1.答案:A
解析:据题千信息,春秋时期,齐景公演奏“夷狄之乐”,楚
他并没有实现统一六国的伟业,排除A项:汉高祖是刘邦
的庙号,他是汉湖的开国皇帝,排除C项:汉武帝是汉朝
庄王伊然以华夏传统政治逻辑行事,自认德可配鼎,以诸
73第二部分
初高中历史知识衔接
高中新知初探
GAOZHONGXINZHICHUTAN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政权更迭
5.南朝(420~589年)
1.三国
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170
国号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灭亡
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
称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
256年司马
魏国国力较

220年
曹丕
洛阳
炎代魏称
强,在三国
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帝,建立西晋
鼎立局面中
6.北朝(439~581年)
路占上风。
(1)北朝: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6世纪前期,
263年曹魏

蜀、吴两国
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
221年
刘备
成都
权臣司马
(蜀汉)
则加强了对
昭灭蜀
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南方少数民
(2)北周与北齐: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
222年
族地区的
280年西晋
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

(229年
孙权
建业
治理
灭吴
北周,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
称帝)
割据局面。
2.西晋(266~316年)
二、经济: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1)建立与统一: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
1.原因:(1)北方人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
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280
技术和劳动力资源。
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2)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自然条件优越。
(2)西晋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
(3)国家政策的支持,统治者的重视(东晋)。
所灭。
2.表现:(1)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
3.东晋(317一420年)
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1)建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
(2)手工业方面:纺织、矿治、陶瓷、造船、造纸等
朝,史称东晋。
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2)士族制度: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
3.影响:(1)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的士大夫家族(豪强地主)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
(2)江南开发促进了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
治(九品中正制)、经济(占田荫客制)等方面特
(3)巩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南方经济的快
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逃到
速发展。
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
三、民族交融
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他们争权夺利,势力逐渐
1.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
衰弱。
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
4.十六国
社会转化。其主要表现是在经济上由渔猎、放牧
(1)建立: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
向农耕转化;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
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
律;文化上学习儒家文化。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
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程,也是中原封建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
(2)特点
播的过程。
①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形式
②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
(1)民族迁徙: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
典章制度。
们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北方人的南迁,与当地
③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
人交流融合。
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
(2)战争:长期混战中,原有的民族布局被打乱,
泛存在
各族人民频繁接触差距缩小。
(3)前秦: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
(3)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
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由于内
行汉化政策,促进民族大交融。
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统治基础脆弱,前秦政权
3.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5世纪后期)
在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曾经稍显缓和的民族矛
(1)背景: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5世纪后期,
盾又加剧了。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2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