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课件(共4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课件(共4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共47张PPT)
《经济与社会》必修二
《政治与法治》必修三
《哲学与文化》必须四
必修2—4 (分领域阐述: 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国际视野、公共参与)
《法律与生活》
(法治意识)
《逻辑与思维》
(科学精神)
选择性必修1—3(拓展延伸 ) 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什么、为何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修一
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
选必一
选必二
选必三
部编版高中思想政治
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业要求】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规律;确信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理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第四课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从世界到中国
从确立到发展
从发展到强大
完成开天辟地的救国大业
实现改天换地的兴国大业
创造翻天覆地的富国大业
开启惊天动地的强国大业
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与趋势
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
中国
没有辜负社会主义



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书的主线: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与趋势(第一课)+社会主义与中国(第二、三、四课)
(“两个逻辑”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人类社会发展五大形态:


马克思这样划分的依据是生产关系的性质。分析社会形态的特征,我们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入手。
决定
反作用
1.生产力
①劳动者
(谁来改造)
②生产工具
(怎么改造)
③劳动对象
(改造什么)
2.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和核心,决定②③)
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与关系如何(雇佣剥削、平等互助))
③劳动产品如何分配(平均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分配、按需分配)
含义: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含义: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构成要素
★构成要素
主导作用
生产资料
上层建筑
(文化、政治领域)
决定
反作用
意识形态
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
知识助学:
1.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始终。
2.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人类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4.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调整、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方法论】①调整上层建筑使之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并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②要全面深化改革。
一、公有制经济(为什么、怎么办)
1.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巩固发展要求,有利于推动
发 展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进 步
发 展
发 展
1.巴黎公社—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实践
2.十月革命—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现实
3.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4.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第二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条件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实践
理论
实践
①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②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③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④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介绍社会形态的更替,论证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基本规律。
层层递进讲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到多国的过程,展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高中思想政治(部编版)
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1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2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课标要求】
1.1 描述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1.2 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概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轨迹,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了解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能够列举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产生的标志,认同阶级和国家产生的过程。
2、科学精神:明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理解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3、公共参与:积极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共产主义奉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
不同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特点;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社会形态更替规律。
【教学难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可调和性。
小红、小凯在探险时发现了一台时光机,使用时光机,他们穿越到了过去......
小红睁开眼,眼前呈现出这样的场景:人们群居在洞穴中,穿着以兽皮和树叶为主,大家共同劳动,使用石头等简陋工具获取食物,平均分配......
小红穿越到了人类社会的哪个阶段?请以小红的视角向大家简单介绍这一历史阶段。
提示:结合图片及课本P1---3内容,从原始社会的历史地位、发展阶段、生产力状况、生产关系的特点、氏族制度及私有制的确立等角度介绍。
要求:声音洪亮,逻辑清晰,紧扣要点。
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一)原始社会——人类的童年期
1.地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是人类的童年。
2.两个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低下)
①旧石器时代(绝大部分时间)——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②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一万年前)——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原始社会,人们的劳动技能低下、生产工具(石器)简陋,劳动对象范围有限,因此生产力发展状况低下。
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低下
3.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的特点
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决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由于原始人使用简陋的工具,任何单独的个人都无法有效地同自然界斗争。人们只有联合起来集体劳动和行动,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
4.原始社会的社会管理方式
①基本单位:在原始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②管理方式:在氏族制度下,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
③氏族的发展: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
“相关链接”:
在氏族制度下,氏族内部没有人压迫人的现象。氏族议事会是氏族全体成年人行使平等表决权的民主集会。氏族长和军事首领是由氏族议事会选举产生的。氏族长负责处理氏族日常内部事务,他没有强制手段,全靠风俗习惯和自己的威望解决氏族内部的问题。军事首领负责对外作战。他们同大家一起劳动,没有任何特权。
我研究出青铜器,用它打出的粮食足够咱一家了!咱家单飞吧!
兄dei们,铜器是我造的,所以我就自己用了啊!你们想用你们自己造!
兄dei们,我种地的效率高,和你们一起种地平均分配很吃亏,我家想要一块地自己种!
想不想和我一样打出很多粮食?想不想吃饱穿暖?那你们就得听我的!
5.原始社会的解体
欧克
(1)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为家庭私有。
(2)最早归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后来土地变为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3)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
原始社会的解体: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共同劳动逐渐被个体劳动代替→生产工具和牲畜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
原始社会解体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由此可见: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就应该相应地发生变化。
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上层建筑也必须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探究与分享
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
私有观念的存在,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
私有观念是人所固有的,所以私有制天然合理,会永远存在。
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阐述理由
观点一
观点二
观点三
观点一是正确的,观点二、三是错误的。
原始社会后期,以生产工具的进步,即金属工具的出现为标志,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畜群分散到各个家庭饲养,土地分配给各个家庭去耕种,以个体家庭劳动为单位的个体劳动取代了以氏族公社为单位的共同劳动。个体劳动在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归个体家庭私有。因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开始盛行,私有制逐渐形成并发展。
严寒酷暑 环境恶劣
颠沛流离 居无定所
野兽出没 常遭袭击
没有医疗 高死亡率
采摘食物 食不裹腹
部落战争 经常发生
有人说“原始社会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意味着它是一个理想的社会”。你赞成吗?
不同意。原始社会虽然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但是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无法确保自身安全,更无法达到基本的温饱,且完全没有能力发展精神文明。所以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
2、奴隶社会——阶级社会的开始
1.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的产生
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出现了,前者处于剥削地位,后者处于被剥削的地位。
阶级: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材料一:在商朝统治的区域里,全部土地和人民在名义上均属商王所有。商王统管着各级大小奴隶主贵族,并把奴隶和土地分配给他们使用。
材料二:奴隶主尽量让奴隶营养最坏、居住最差、休息最少、劳动最重。希腊矿山中的奴隶劳动就说明了这一点。奴隶在矿坑中不能直立,葡匐劳动,要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才能换班。
材料三:尽管古罗马奴隶的劳动对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奴隶的劳动所创造的财富大部分流入奴隶主的腰包,奴隶自身只能得到有限的待遇和报酬,他们在经济领域中面临着严重的不平等和剥削。
请阅读材料,概括出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2.奴隶制生产关系特点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如何
产品如何分配
(1)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2)奴隶毫无人生自由,在奴隶的强制下劳动。
(3)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3、主要矛盾: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奴隶起义
起义失败,反抗的奴隶被钉死
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
(1)国家产生的原因: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奴隶主为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产生了。
(2)国家的本质: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产生
4.国家的产生(上层建筑)
材料:原始社会是无阶级剥削的社会,在绝大部分时间里,没有生产资料私有制,没有私有观念,人们过着财产共有、共同劳动的生活。在奴隶社会,奴隶主根本不把奴隶当人看待。在奴隶主心目中,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用极其野蛮的办法强迫奴隶当牛做马,奴隶从事最紧张、最繁重的劳动,稍有疏忽,就会受到惩罚。然而,正是奴隶,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以他们的艰苦劳动,创造了当时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
合作探究:有人认为,奴隶制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制度,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巨大倒退。请对上述观点进行判断,并结合材料通过分析奴隶制的生产关系特点对上述观点进行简要评析。
【要求:每位同学先自主思考,然后4人一小组交流讨论,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展示答案,限时6分钟。】
观点是片面的。
①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因此,奴隶制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
②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战俘不再被杀死,而是变成奴隶,保存了大量的劳动力
奴隶制
奴隶主占有大量生产资料和大量奴隶,集中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
简单分工协作,脑体分工,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熟练程度不断提高,
青铜工具广泛应用,生产力发展,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5.历史进步性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异同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不 同 点 生产资料
在生产中的关系
产品分配
相 同 点 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平等互助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
都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
从青铜器时代发展到铁器时代,生产力又实现了一次飞跃!大家肯定闻到了一种气息,一种要“变天”的气息!
青铜器时代
铁器时代
奴隶社会后期,当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时,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
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探 究与分享
材料一:在古罗马,奴隶主把生产工具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会说话的工具”,即奴隶;第二种是“有声的工具”或“手车叫的工具”,指耕牛一类;第三种是“无声的工具”,如大车等。在奴隶主眼里,奴隶和社畜、工具一样,是可以任意转让、出租、赠送、买卖甚至杀死的。
材料二:我国两汉时期,战乱使更多的农民被豪强地主所控制,他们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而且要服劳役,战乱时则被武装为私兵。他们不单立户口,而附于主家户籍,世代相袭,非自赎或主人方勉不得脱籍。但是,他们又都有自己的财产,且不像奴婢那样可以被买卖。
比较上述两段材料:
说说奴隶制生产关系与封建制生产关系有什么异同?
1.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②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是少量土地,
③产品分配关系:农民的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进步性: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三)封建社会——人身依附的绳索
给大家介绍一下俺们封建社会!
(1)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
耕作技术显着进步
采用休耕、轮作、选种等技术。
小贴士:土豆和玉米约16-17世纪传入中国。
京杭大运河
(2)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
(3)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4)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古代繁荣长安城
相关链接:封建制生产关系下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在
材料一:晚唐时有人曾说农民有“八苦”:一苦官吏苛刻;二苦高利贷重;三苦赋税繁多;四苦事事摊钱;五苦当差服役;六苦无处伸冤;七苦冻死无衣饥无食;八苦病不得医死不得葬。
材料二:毛泽东指出,中国的男子普通要受三种有系统的权力的支配,即政权、族权、神权,至于女子,还受夫权的支配,这四种权力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同时,封建时代的欧洲各国普遍存在着“金字塔”状的等级制度。
思考:从材料中分析农民受到了哪些剥削?
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上
情境探究
2.封建社会的剥削和压迫
(1)经济剥削:
①剥削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剥削的主要方式:收取地租(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
③剥削的其他方式:高利贷,苛捐杂税、各种徭役来剥削农民。
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地主阶级还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
(4)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2)政治压迫:
(3)思想钳制:
农户青黄不接时,可向朝廷申请贷款,年利率20%
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
材料一:14世纪的佛罗伦萨,有钱的羊毛商人,开设了与众不同的工厂,直接控制和组织呢绒的生产,他们把许多作坊组织起来,雇佣工人,对羊毛加工、洗刷、梳净,然后将其分给城市或农村的手工业者纺成线织成呢。其他技术较为复杂的工序,如染色等,则由较大的手工工厂完成。14世纪中期,在佛罗伦萨的城区和近郊从事呢绒生产的手工工厂约有200家,年产呢绒几万匹,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材料二:我国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较发达的江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苏州、杭州的丝织业,台湾、广东的制糖业,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广东的冶铁业,等等,不仅有分工精细的手工工场,而且在城市和乡镇出现了买卖劳动力的市场。
思考:结合材料,谈谈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和原因。并说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有怎样的特点?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雇佣劳动的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
(封建社会衰亡)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雇佣劳动的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
(封建社会衰亡)
注意:雇佣关系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建立起来的重要标志。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
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所有制形式
人与人在生产中的
地位和关系
分配形式
(四)资本主义社会——看不见的锁链
专家点评
名词解析——剩余价值
资本家在商品市场上购买的只是工人的劳动力,而雇佣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所付给工人的工资,超过的部分就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雇佣劳动创造的价值>工资→剩余价值(剩余劳动)→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的基本条件——人+资本
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
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历史上,西方资产阶级依靠暴力、通过掠夺使这两个条件形成。
圈地运动
黑奴贸易
殖民运动
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是一个充满侵略、征服、掠夺、残杀和奴役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3、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确立
钱,我有了,而且很多!现在,我想拥有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权利!
新兴资产阶级
查理一世
痴心妄想!
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
呵呵!真的是痴心妄想吗?
(1)背景: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显示出很大的优势。但是,封建制度的存在使新兴资产阶级的这种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只有推翻封建政权,才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2)方式:新兴资产阶级和思想家们提出“自由、平等、博爱”口号,利用劳动人民的力量,发动资产阶级革命。
(3)标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
(4)意义: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1)基本特征:生产(相对)过剩。
这种生产过生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相对生产过剩是指人们有需求但无购买能力。
绝对生产过剩是指生产的数量已经大于人们需求的数量。
(2)主要表现:
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3)直接原因: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4)根本原因: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 资本主义私人占有
生产资料 本应由劳动者共同占有 少数资本家占有
生产过程 本应按照社会需要进行管理、调节和控制 由追求最大限度利润和私人利益的少数资本家进行管理
产品交换 本应由劳动者共同占有,用于满足社会需要 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私人支配,成为他们的私产
本质 生产力 生产关系
“专家点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5.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主要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①内容: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阶级关系上的表现: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③地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
④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产阶级采取了各种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这会让资本主义避免灭亡的命运吗?
资产阶级所采取的各种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封建社会
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与进步性
封建国家显著特征
主要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与建立条件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意义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基本特征、主要表现)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发展趋势
生产力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原因、意义)
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和主要方式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力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生产中的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上层建筑
主要矛盾
石器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共同劳动
平等互助
金属工具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铁制农具
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占有绝大多数土地
农民依附于地主但有一定人身自由
地主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占有部分劳动成果
机器生产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受雇于资本家,出卖劳动力
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平均分配
人与自然的矛盾
阶级、国家产生
奴隶主专制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
封建君主专制、森严的等级制度。封建迷信、道德,君权神授等思想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自由平等博爱思想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氏族制度
氏族议事会
1.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生产力:旧石器天然食物→新石器原始畜牧业
生产关系:公有、平均分配、平等
上层建筑:氏族、部落管理
解体:生产力发展→个体劳动盛行→生产资料家庭私有(确立的标志:土地变成私有财产)
生产力:金属工具
生产关系:奴隶主占有全部
上层建筑:国家产生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意义: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主要矛盾
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经济危机的特征、表现、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后,终将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每一种社会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在初期都对社会历史有着积极影响。因此,对于一个社会形态的评价,要客观辩证、一分为二,不能孤立、片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