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四川资阳市濛溪河遗址是国际罕见的旧石器时代综合性遗址,该遗址发现了大量石器,动物与植物遗存,发现了用火、切割、琢制、刻划等痕迹。该遗址实证了( )A.文字的产生与发展 B.人类行为的复杂化 C.早期族群区域交流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2.山西陶寺遗址发现墓地有一千多座,可以分为大、中、小型。大墓墓主使用木棺,棺内撒朱砂,随葬品精美丰富;小墓随葬品极少,有的甚至一无所有。这说明当时( )A.已出现等级分化 B.具备成熟国家形态 C.手工业较为发达 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3.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要对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等义务。同时,诸侯在自己封国内再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也对诸侯有相应义务。这表明西周( )A.政治结构具有层级性 B.统治集团权力集中 C.中央集权制不断加强 D.分封对象较为单一4.商代陵墓皆按亲族图谱事先排定,生前掌握重权的部落首领死后也将葬入预定墓位。西周晚期毛公鼎铭文记载:“……以乃族干(护卫)吾王身。”据此可知商周时期( )A.强调中华文化的同源共祖 B.以血缘为纽带维系统治C.部落首领的权力至高无上 D.分封等级观念深入人心5.有关吴越争霸,《国语》谓勾践“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史记》中也有:“勾践请为臣,妻为妾”的记载,而清华大学馆藏战国竹简则将勾践的形象塑造成末路英雄。这说明( )A.出土文献的真实性高于传世文献 B.二重证据可以还原历史实际情况C.多元史料能够丰富对历史的认知 D.不同时代立场影响历史评价标准6.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规定“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二者共同反映了( )A.选贤任能成为社会共识 B.儒法思想合流的趋势C.中央集权理念初步显现 D.社会阶层流动的需求7.秦始皇封禅泰山时,直接采用齐国“八神”祭祀体系,琅琊刻石记载“祀四帝”包含楚地东皇太一信仰。岳麓秦简《祠律》规定,秦故地雍城祭天沿用周礼,而江南地区保留“巫祠”传统。这说明秦朝( )A.对六国旧地的管理松散 B.推动宗教文化的大一统C.大力塑造华夏认同意识 D.国家治理较为灵活务实8.有学者指出,自秦孝公以来,惠、武、昭、孝、庄诸君善用法家三派思想,完成强秦的任务。始皇帝偏爱“势治”,完成统一。秦二世变“法治”为“刑治”,专任刑罚,民不聊生,二世而亡。该学者认为秦朝灭亡主要是由于( )A.残暴统治引起反抗 B.严刑峻法压榨百姓C.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D.治国理念走向极端9.汉景帝时期,民间流传“田租轻,徭役省,仓廪实,何以不护刘氏天”的说法。胶东王太后对其子说:“景帝仁德,赐田免税,方有吾家富足,当为朝廷守土。”这反映出( )A.军事征伐强化中央集权 B.郡国并行体制彻底终结C.休养生息政策成效显著 D.盐铁官营促进经济繁荣10.葛剑雄在《秦汉移民与社会经济》中指出:“秦汉时期,大量身份低微的戍卒、刑徒、商人等,或因军功赐爵,或因垦荒获田,或因经商致富,逐步改变原有社会地位,跻身于地主、官僚阶层。”这一现象说明秦汉时期( )A.社会阶层间流动性增强 B.重农抑商政策彻底瓦解C.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D.社会矛盾得到根本解决11.春秋战国时期,游侠从新兴士阶层分化而出,逐渐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在经历秦朝的短暂沉寂后,西汉初年又快速发展,逐渐形成游侠集团。汉武帝时期任用酷吏捕杀游侠,游侠群体逐渐式微。游侠群体的盛衰反映出( )A.封建社会形态日渐稳固 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社会主流观念的变迁12.据居延汉简《盐铁令》记载,汉武帝时期“郡国置盐铁官榷其利”,冶铸煮盐皆由大司农统管,并设均输官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史载当时“盐铁之利,岁入巨万,以佐赋税”。这些举措( )A.推动了豪强地主势力的崛起 B.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统筹管理C.说明民间商业活动完全禁绝 D.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13.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全国划分为山西、山东、龙门—碣石北及江南四大经济文化区;到了东汉,黄河流域已经可以大致归并为关东、关西两个基本文化区。这一变化反映出( )A.区域文化共同性增强 B.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C.行政区划发生重要变革 D.黄河流域成为文化中心1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遗存中有许多体现农耕劳作的墓室壁画,如甘肃酒泉市境内的诸多壁画墓,有月氏人“犁地图”“扬场图”、氐人“耙地图”;嘉峪关新城画像砖墓,有多幅胡人放牧、龟兹人采桑、汉人劳作图,甚至有龟兹人与孩童游戏图。这反映了( )A.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交流 B.中原政权具有强大吸引力C.边地农业的多种经营兴盛 D.多民族共同开发河西走廊15.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纷纷进入中原,通过实行改革接受了汉族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方式,为古老的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活力。“新活力”主要指的是( )A.和谐与兼收并蓄的特质 B.包容与互惠互利的品质C.融合与勤劳勇敢的品德 D.开放和积极进取的精神1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下列政权中,曾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①曹魏 ②西晋 ③前秦 ④北魏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良渚文化主要遗址分布于中国长江下游大湖流域,有着相当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手工业主要有陶器、石器、玉器和漆木器等。渔猎也是食物来源的一部分、猪和狗为主要的家言,并常常用于祭祀。在信仰方面,良诸文化有着共同的神徽崇拜。良渚时期、人的社会地位体现在穿戴上,最高等级的男性贵族头上会佩戴三叉形器,女性贵族则要在胸前佩戴玉璜,这反映了良渚时期的等级与礼治。——摘编自刘斌《良诸文化与中华五千年文明》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下移,诸子百家周游列国、讲学授徒、游说诸侯,各国间朝聘会盟、征战频繁等,促进了地域文化的形成,华夏民族出现了五彩斑斓、争奇斗妍的多元文化。当时社会氛围极为宽松开放,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活力的时期”。——摘编自齐秀生《春秋战国时期的多元文化与人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良渚文化的基本特征。(2)根据材料二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多元文化形成的原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建元五年(前136年),武帝置《五经》博士,后采纳董仲舒“尊崇儒术”的建议,在京师设太学、地方设学校养天下之士,以化导民俗、巩固统治。随着经学发展,越来越多的儒士经察举辟用入仕,“治学扬名、通经入仕”的观念深入人心。东汉时,除官学外,私投儒学之风盛行。众多儒生游学结交,与官僚士大夫往来密切,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摘编自孙立涛《汉代儒学教育模式与儒生成长之特点》材料二 宋代民间书坊蜂起,作为教材的童蒙书籍数量空前增长,其中儒学的普及作品占重要地位,如《童蒙须知》《小学》《训蒙绝句》等。朱熹继承北宋张载、程颐对慎终追远的思考和对民间祭礼的关注,形成家庭道德规范《朱子家礼》。宋代理学家在重新诠释六经的基础上,确立了“四书学”,内容通俗易懂,并借助书院开展讲学活动,配合族规、乡约、乡贤祠等基层机构的建设,将儒学思想传播到民间。——摘编自王瑞来《宋元变革视域下的江南儒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发展与汉代相比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代与宋代儒学发展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共同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东晋南朝时期,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他们与南方人民共同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工程。南方地区适宜广泛种植水稻等农作物,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同时,随着农业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农村集市。南方的城市如建康、扬州等日益繁荣,成为重要的商贸中心。商人们通过水路和陆路进行贸易,不仅贸易范围覆盖江南地区,还与北方及海外进行交流。——摘编自傅筑夫《中国古代经济史》材料二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地区的纺织、冶铸、造船等行业都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纺织业,技术不断提高,产品精美,畅销各地。南方地区的铁器制作技术日益精湛,不仅用于农业生产,还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造船业更是发达,南方所造船只不仅用于内河航运,还能够进行远洋航行。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种类日益丰富。政府采取了一些促进商业发展的措施,如降低商税、规范市场秩序等。同时,货币经济也逐渐发展起来,铜钱的流通量增加。——摘编自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漫画中国通史故事》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催生了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这场大辩论,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让我们受益至今。——摘编自易中天《先秦诸子文化》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与“百家争鸣”相关的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表述清晰,史论结合)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A A B C D D A C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B A D D D17.(1)特征:农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有共同的信仰;礼治社会,且出现等级分化。(2)原因:文化中心下移;百家争鸣,教育发展;争霸与兼并战争促进文化传播;社会氛围开放。(答出三点即可)18.(1)新特点:民间化与基层渗透;通俗化与普及化;理学体系化;教育形式多样化。原因:经济与技术发展;政治需求;社会结构变化;思想挑战与创新。(2)共同影响:巩固统治与强化思想控制;推动教育发展与社会教化;儒生阶层政治影响力增强;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19.(1)表现: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产量显著增加;纺织、冶铸、造船等行业蓬勃发展,产品畅销各地;冶铸业和造船业技术精湛;农村集市涌现;商业城市兴起;贸易范围广泛;货币经济逐渐发展。(2)条件:社会秩序相对稳定;自然环境较为优越;具有丰富的劳动力;生产技术的多元性。20.提示:百家争鸣:中国古代思想解放的先声。(这个论题旨在探讨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原因、表现以及它对后世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1、百家争鸣的背景与成因: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大变革之中,为思想解放提供了政治背景;经济上,土地私有和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基础;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崛起;社会上,私学兴起。2、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及其思想:可概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流派的基本思想和主张,如儒家主张实行仁政,以德治国,法家主张法术势结合,要求中央集权,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等。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百家争鸣是思想自由的典范,各学派在自由的环境中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新颖独特的见解,这种思想自由和创新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应该敢于创新,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