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教学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教学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唐文化以其博大的内容,恢弘的气势,雍容的风度,昂扬向上、坚定执著的进取精神,生动自然、兼容并蓄的开放性格,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艳丽明快的色彩而具有其独特的魅力。
——《中国大百科全书》
战国

东汉末年
春秋
魏晋南北朝
思考:判断图中三条线分别代表了儒释道哪派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中反应了什么现象?请简要说出你的理由。

儒家
佛教
道教
发展状况
(时间)
材料:唐以前儒、道、释三教发展状况示意图
思想与宗教
儒家
佛教
道教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太平道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民生凋敝。中央宦官与外戚尔虞我诈,轮番乱政;地方豪强地主与割据军阀为非作歹,又逢连年灾荒,以致出现"死相枕藉"、"民相食"的人间惨剧,正是在这种广大民众痛苦万状、已无生路的时势下,冀州巨鹿人张角创立了太平道,组建黄巾军,提出"致太平"的理想,以善道教化百姓,以推翻黑暗的东汉反动统治者为目标。
张角信奉黄帝和老子,认为黄帝时的天下是太平世界,是人类最美好的事情,在这个太平世界里,既无剥削压迫,也无饥寒病灾,更无诈骗偷盗,人人自由幸福。在此基础上,张角提出了"致太平"理想,这也是太平道的基本教义和宗教理想
张角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思想与宗教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请来了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汉明帝让两位高僧来洛阳传教,在他们居住的地方修建佛寺,这就是洛阳的白马寺。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思想与宗教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从事战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柏杨《中国人史纲》
世界的本原是
终极目标是

成仙
世界的本原是
终极目标是

成佛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思想与宗教
“菩萨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南朝梁开国君主。自幼饱读儒家经书。对阴阳、五行、星算无所不通,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时人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道释佛,随着他“舍身”同泰寺,要以皇帝之身出家(4次),他推崇佛教达到高潮。
山中宰相陶弘景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思想与宗教
国朝以李氏出自老君,极崇道教。高祖武德三年,晋州人吉善行于羊角山,见白衣老父,呼善行谓曰:“为吾语唐天子,吾是老君,即汝祖也。今年无贼,天下太平。”高祖即遣使致祭,立庙于其地,遂改浮山县为神山县,拜善行为朝散大夫。
高宗……追尊(老君)为玄元皇帝。玄宗……亲注老子《道德经》。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思想与宗教
“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
“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
——(北魏/北齐)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都下(指建康)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民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南史·郭祖深传》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思想与宗教
“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范缜《神灭论》
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运动的合称。
现藏于青州博物馆的北魏“龙兴寺佛造像(残件)”,是当时灭佛运动的实证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思想与宗教
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每次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
迎请佛骨在唐末愈演愈烈达到高潮。所谓迎请佛骨,就是每隔三十年把珍藏在塔基下地宫中的佛骨迎入长安城皇宫瞻仰。其中最盛大的一次是唐懿宗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佛骨先迎请到皇宫内供奉三天,再迎送到京城寺院轮流供养。自这次迎骨请佛骨之后,地宫关闭,与世隔绝1113年之久。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思想与宗教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
——韩愈《谏迎佛骨表》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原道》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1960年出土于南京西善桥宫山南朝墓葬,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荣启期鼓琴
阮咸拨阮
刘伶醉酒
向秀玄思
嵇康抚琴
阮籍吟啸
山涛贪杯
王戎清谈
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
——《晋书· 阮籍传》
(淝水之战捷报传来)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
——《晋书· 谢安传》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思想与宗教
《竹林七贤图》
1.文学新形式
东汉末年
东晋
南朝
南北朝
唐朝
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陶渊明的田园诗
骈文
民歌
(如《归园田居》《饮酒》)
(注重韵律与对仗)
(如《敕勒歌》、《木兰辞》等)
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建安文学: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的气概交织融合。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盛唐诗风昂扬激越,刚健清新;
中唐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多;
晚唐诗风凝重沉郁,感时伤事。
酒入豪肠,七分化作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忆李白》
二、文学艺术
2.书法新自觉
时间 特征 代表
东汉末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
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
隶草行楷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融汇南朝秀美和北朝雄健,创新风格。
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魏晋以前:自发阶段,实用性文字;
魏晋以后:自觉阶段,实用和审美兼具的文字。
颜真卿
《多宝塔感应碑》
柳公权
《金刚经碑》
笔势开张
端正劲美气势雄浑
方折峻丽骨力遒劲
遒劲森严
二、文学艺术
2022年全国乙卷25题
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自然形体,圆劲均匀。
横平竖直,方正严整。
中规中矩,
介于楷草之间。
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B
汉字演变趋势:由繁到简
二、文学艺术
3.绘画新灵动:①魏晋南北朝: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②隋唐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隋唐绘画以人物、宗教画为主;山水、花鸟画萌芽;文人画开始出现,强调写意传神。
顾恺之《女史箴图》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吴道子20岁时,就已“穷丹青之妙”,他擅画人物、山水等,创作大量的壁画作品。他的“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画法为后世之宗,并创造“吴带当风”的中国人物画风格。
二、文学艺术
4.雕塑新风貌:魏晋至隋唐时期,受佛教影响,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甘肃敦煌 莫高窟
十六国开凿,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中国石窟中绝无仅有。
千百年前中外文化交流的斧痕:
美美与共的大同之美
敦煌112窟 《伎乐图》局部 飞天壁画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
二、文学艺术
科技类别 代表人物 历史时期 科技成就
数学 祖冲之 南朝 算出圆周率的数值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农学 贾思勰 北朝 《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医学 孙思邈 唐朝 《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地理学 裴秀 西晋 绘制《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天文学 僧一行 唐朝 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雕版印刷 隋朝发明 唐朝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火药 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三、科技
此为868年唐朝印制的《金刚经》卷子,高23厘米,宽843厘米,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它原藏于敦煌藏经洞,1899年被发现,现存于大英图书馆。
▲ 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
三、科技
(一)佛教的交流互鉴
(1)高僧来华
1.互鉴中的文化吸收
(2)西行取经
①东晋:法显
②唐太宗时期:玄奘
那烂陀寺
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对中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四、中外文化交流
(一)佛教的交流互鉴
(1)唐朝鉴真六次东渡日本
2.互鉴中的文化输出
(2)唐朝空海来华取经
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唐招提寺
材料: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日本·长屋王《绣袈裟衣缘》
日本支援湖北高校物资
上书“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四、中外文化交流
(二)其他方面的交流互鉴
1.唐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
阿陪仲麻吕(晁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唐·李白《哭晁卿衡》
3.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
四、中外文化交流
从这张唐朝对外交通路线示意图中,总结一下其交通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1.特点
①海陆并行,辐射范围广;
②构建了以长安为中心的驿路网。
2.原因
①唐朝强大的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繁荣;
②唐代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
③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外之间的交流。
四、中外文化交流
本课小结
多元共生
灿烂求备风格多样
领先世界
远播海外
原因
领先
繁荣
帝国统一国力强盛政策开放有容乃大继承吸收
融合创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