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中考真题】四川省广安市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历史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中考真题】四川省广安市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历史试卷

资源简介

【中考真题】四川省广安市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历史试卷
1.(2025·广安)文物是凝固的历史。“何尊是西周周成王时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宅兹中国’的记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以上介绍,体现了何尊这一文物的(  )
A.历史价值 B.艺术价值 C.科学价值 D.经济价值
【答案】A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何尊是西周周成王时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宅兹中国’的记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可知,何尊以实物史料提供了“中国”一词最早的证明,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A项符合题意;
B:艺术价值指其制作工艺的精美,题干未涉及艺术价值,B项不符合题意;
C:科学价值指其制作具有科学性,或者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题干未涉及科学价值,C项不符合题意;
D:经济价值指其可以带来经济利润,题干未涉及经济价值,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青铜文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025·广安)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主张(  )
A.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B.“无为而治”
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D.“兼爱”“非攻”
【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C项符合题意;
A: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A项不符合题意;
B:道家主张“无为而治”,B项不符合题意;
D:墨家主张“兼爱”“非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主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025·广安)为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西汉初年(  )
A.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B.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C.引种西域的核桃、葡萄 D.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因长期战乱导致经济凋敝,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或恢复社会经济),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因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稳定了社会秩序,B项符合题意;
A:隋唐时期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A项不符合题意;
C: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引种西域核桃、葡萄,C项不符合题意;
D:隋朝时科举制创立,西汉选官主要依靠察举制,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休养生息的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025·广安)《齐民要术·种谷》中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反映出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  )
A.不误农时,因地制宜 B.编订户籍,开通运河
C.家庭生产,自给自足 D.多种经营,商品生产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可知,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种谷》强调了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以高效进行农业生产,A项符合题意;
B:“编订户籍,开通运河”是隋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与农业技术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家庭生产,自给自足”是我国长期以来小农经济的特征,C项不符合题意;
D:“多种经营,商品生产”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齐民要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2025·广安)唐朝前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可以为此提供证明的是(  )
A.敦煌莫高窟第445窟壁画中的曲辕犁
B.司南(复原模型)
C.纸币铜版拓片
D.《姑苏繁华图》(局部)
【答案】A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曲辕犁、筒车等重要的生产工具,有效提高了粮食亩产量,敦煌莫高窟第445窟壁画中的曲辕犁可以佐证唐朝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A项符合题意;
B:司南(复原模型)可以佐证科技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
C:纸币铜版拓片(局部)可以佐证商业的繁荣,C项不符合题意;
D:《姑苏繁华图》可以佐证清朝时期商业的繁荣,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农业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025·广安)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水平领先,南方人口在总量和增长速度方面都超过了北方,社会经济长期稳定,政府财政收入和粮食供应都依靠江南地区。这表明(  )
A.中外物质、科技文化交流密切 B.王安石变法收到了一些实效
C.《天工开物》指导了社会生产 D.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水平领先,南方人口在总量和增长速度方面都超过了北方,社会经济长期稳定,政府财政收入和粮食供应都依靠江南地区”和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领先发展,南方人口总量和增速超过北方,社会经济稳定,且政府财政收入和粮食供应主要依赖江南地区。这表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涉及中外物质、科技文化交流密切,A项不符合题意;
B: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题干未涉及王安石变法收到了一些实效,B项不符合题意;
C:《天工开物》是明朝著作,南宋时期尚未出现,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2025·广安)毛泽东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这是在肯定张之洞、张謇(  )
A.实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
B.创办中国近代工业的贡献
C.培养国民独立人格挽救民族危亡
D.学习西方改革内政的主张
【答案】B
【知识点】张謇兴办实业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和结合所学可知,张之洞是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创办汉阳铁厂等重工业;张謇是实业救国倡导者,创办大生纱厂等轻工业。毛泽东话旨在肯定张之洞和张謇在创办中国近代工业方面的历史功绩,B项符合题意;
A:“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目标,但未完全实现,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且张謇非洋务派,A项不符合题意;
C:培养国民独立人格挽救民族危亡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强调的是“工业”,未提及学习西方改革内政的主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实业救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2025·广安)在世界古代史上,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的版图都曾横跨欧、亚、非三大洲。这客观上都有利于(  )
A.雅典民主政治发展 B.封君封臣、庄园制度发展
C.东西方文化的交汇 D.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答案】C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兴亡;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的版图都曾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和结合所学可知,亚历山大帝国推动希腊文化传播,拜占庭保存并传播古典文化,阿拉伯帝国促进东西方科技、文化交流,这客观上都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汇,C项符合题意;
A:雅典民主政治是古希腊城邦制度,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封君封臣、庄园制度发展是中世纪西欧的封建制度,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东西方文化的交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2025·广安)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都宜称人人生而平等,但1787年美国宪法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政治权利:法国1791年宪法把公民划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两种。这体现了(  )
A.人文主义思想 B.封建君主专制
C.君主立宪制度 D.资产阶级民主
【答案】D
【知识点】《独立宣言》;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都宣称人人生而平等,但1787年美国宪法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政治权利;法国1791年宪法把公民划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两种”可知,美法两国在宣言中宣扬平等,但宪法实际限制部分群体的权利。美国1787年宪法保留奴隶制,法国1791年宪法划分公民等级,说明资产阶级民主本质上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存在阶级、种族和性别局限。题干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涉及人文主义思想,A项不符合题意;
B:此时美国推翻的是英国的殖民统治,法国已推翻君主专制,封建君主专制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资产阶级民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2025·广安)“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这表明工业革命源于(  )
A.原有生产方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B.新航路开辟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条件
C.“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D.殖民扩张推动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完成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可知,市场需求扩大导致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从而引发工业革命。题干表明工业革命源于原有生产方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A项符合题意;
B:新航路开辟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条件,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属于政治前提,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殖民扩张推动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完成,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革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2025·广安)《共产党宣言》自发表以来已经有200多种文字的译本,传遍世界各个国家。2013年,《共产党宣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表明《共产党宣言》(  )
A.阐明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B.指导了无产阶级斗争
C.是全人类重要的精神财富 D.推动建立了巴黎公社
【答案】C
【知识点】马克思、恩格斯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共产党宣言》自发表以来已经有200多种文字的译本,传遍世界各个国家。2013年,《共产党宣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可知,题干说明《共产党宣言》超越了阶级、地域等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深远影响,是全人类重要的精神财富,C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涉及《共产党宣言》阐明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共产党宣言》指导了无产阶级斗争,B项不符合题意;
D:推动建立了巴黎公社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2025·广安)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这表明苏联模式(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损害农民利益
C.实行余粮收集制 D.排斥市场经济
【答案】D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和结合所学可知,“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的本质是通过国家计划直接管理经济,完全否定市场调节作用。市场经济以私有制和市场机制为基础,而苏联模式通过计划经济排斥市场,两者形成鲜明对比,D项符合题意;
A:题干强调“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核心是经济体制的性质,不是优先发展重工业,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损害农民利益,B项不符合题意;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苏联模式,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2025·广安)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的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表现在(  )
A.欧美主要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
B.互联网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
C.日本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D.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答案】B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基础设施,深刻改变人们生活、工作、交往等方式,B项符合题意;
A: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A项不符合题意;
C:日本在20世纪50—7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后,就已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C项不符合题意;
D: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2025·广安)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有着无比强大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包容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秦统一六国后,又统一了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击退匈奴进攻。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秦朝民族关系有怎样的发展?
(2)材料二
元朝、清朝的国家治理措施(部分)
朝代 国家治理措施(部分)
元朝 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兴修水利、鼓励农桑;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在澎湖设置巡检司。
清朝 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开垦土地,兴修水利:对西藏、新疆、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等进行有效管辖,奠定了我国今天的疆域基础。
——摘编自白寿葬总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元朝、清朝国家治理措施的相似之处 ,并分别指出元朝国家治理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清朝边疆治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莫定的重要意义。
(3)材料三:乾隆时,英国殖民者遣使入藏,试图与西藏地方建立直接联系,六世班禅明确表示:整个西藏都是在中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地方,西藏的一切无不听命于朝廷。19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新疆各族人民支持和拥护下,清军收复新疆领土。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的汉族、满族、朝鲜族等各族人民积极投身各种抗日团体和抗日义勇军。东北、华北等地的蒙古族和汉族人民成立蒙边骑兵、蒙汉同盟军、蒙汉抗日游击队等,开展抗日斗争。西藏宗教领袖第九世班禅额尔德尼和第十三世达赖喇嘛通电全国,声讨日本俊略罪行。新疆的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各族人民掀起大规模慕捐活动。其他少数民族人民也通过各种方式参加抗日斗争。
——摘编自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从材料三来看,各民族的中国国家认同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答案】(1)春秋时期:中原同边各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战国时期:中原同边各族逐渐融入华夏族。
秦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2)相似之处: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治理经验;有效管辖边颁地区;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任答2点)
重要意义:
元期:中央政府正式对西藏地区、台湾地区行使行政管辖权: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了各族间的了解与联系;各族以中原文化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加强。(任答1点)
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3)维护国家主权统一;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中华民族团结抗日;反对外来侵略。(任答3点)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周的‘戎’‘狄’‘蛮’
‘夷’等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可知,春秋时周边民族认同华夏。根据材料一“进入战国之后,内迁的‘戎’‘狄’‘蛮’‘夷’
逐渐融入华夏族”可知,战国时期,中原周边各族逐渐融入华夏族。根据材料一“秦统一六国后,又统一了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击退匈奴进攻”和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并控制边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2)根据材料二“元朝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清朝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可知,元、清均加强集权;根据材料二“兴修水利,鼓励农桑”“开垦土地,兴修水利”可知,元、清均实行了发展经济的措施;根据材料二“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对西藏、新疆、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等进行有效管辖”可知,元、清均为管理边疆采取了措施。根据材料二“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和结合所学可知,元朝设立的宣政院和巡检司,都促进了民族交融;根据材料二“对西藏、新疆、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等进行有效管辖,奠定了我国今天的疆域基础”和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如设驻藏大臣),奠定了我国今天的疆域基础。
(3)根据材料三“六世班禅明确表示:整个西藏都是在中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地方,西藏的一切无不听命于朝廷”可知,班禅强调主权;根据材料三“19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新疆各族人民支持和拥护下,清军收复新疆领土”可知,各族支持收复新疆;根据材料三“东北地区的汉族、满族、朝鲜族等各族人民积极投身各种抗日团体和抗日义勇军。……其他少数民族人民也通过各种方式参加抗日斗争”可知,各族支持抗日斗争。所以,各民族的中国国家认同表现在维护国家主权统一;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中华民族团结抗日;反对外来侵略。
故答案为:
(1)春秋时期:中原周边各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国时期:中原周边各族逐渐融入华夏族。秦朝: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2)相似之处: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治理经验;有效管辖边地区;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重要意义:元初:中央政府正式对西藏地区、台湾地区行使行政管辖权;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了各族间的了解与联系;各族以中原文化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加强。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3)方面:维护国家主权统一;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中华民族团结抗日;反对外来侵略。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秦朝民族关系有怎样的发展、元朝国家治理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清朝边疆治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各民族的中国国家认同表现,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5.(2025·广安)20世纪上半期,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
——摘自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比较材料一两幅地图,找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版图的2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2处变化的原因。
(2)材料二:自1931年9月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到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军基地、美国对日本宣战之前,中国人民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以巨大的民族牺牲坚持抗战,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1937-1945年,日军主力始终盘踞于中国战场。到停战时,中国战场牵制日军兵力大约相当于全部海外日军274万人的70%。中国的抗战,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救亡图存,有力支援了欧洲和太平洋战场上的抵抗力量,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实质性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摘编自徐蓝《百年巨变中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抗日战争研究》2025年第1期)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贡献。
(3)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贸易体系,将社会主义的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苏联经济不及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在东欧国家建立起与苏联类似的社会主义制度。苏联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垄断和竞争的产物。
——摘编自齐世荣、廖学盛主编《20世纪的历史巨变》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和苏联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盟友转变为战后的敌手的原因,以及由此对国际格局造成的影响。
【答案】(1)变化:奥匈帝国解体;奥地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独立:沙皇俄国统治被推翻,苏联建立等。(任答两处)
原因:奥匈帝国、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巴黎和会召开、《凡尔赛条约》签订、重划德国疆界;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苏维埃俄国,1922年底苏联建立。(“变化原因”需与“变化”相对应)
(2)历史贡献: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人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3)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
影响:随着冷战的发生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两极格局。
【知识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雅尔塔会议与二战胜利、性质及影响;美国的冷战政策;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图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可知,奥匈帝国解体为奥地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沙皇俄国统治被推翻,苏联建立。结合所学可知,奥匈帝国、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巴黎和会召开,《凡尔赛条约》签订、重划德国疆界;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苏维埃俄国,1922年底苏联建立。
(2)根据材料二“中国人民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以巨大的民族牺牲坚持抗战,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可知,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根据材料二“中国的抗战,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救亡图存,有力支援了欧洲和太平洋战场上的抵抗力量,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实质性的不可替代的贡献”和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3)根据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苏联经济不及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在东欧国家建立起与苏联类似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和苏联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盟友转变为战后的敌手,原因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为和冲突。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冷战的发生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两极格局。
故答案为:
(1)变化:奥匈帝国解体;奥地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独立;沙皇俄国统治被推翻,苏联建立等。原因:奥匈帝国、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巴黎和会召开,《凡尔赛条约》签订、重划德国疆界;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苏维埃俄国,1922年底苏联建立。
(2)历史贡献: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3)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影响:随着冷战的发生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两极格局。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版图的变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贡献、析、美国和苏联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盟友转变为战后的敌手的原因及由此对国际格局造成的影响,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6.(2025·广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2021年11月,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重点总结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
——摘编自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结合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材料一所列四个历史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分析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2)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
——摘自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根据材料二,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消楚)
【答案】(1)历史愈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任答3点)
(2)示例:
观点:坚持理论创新是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
选择的史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论述: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0年起,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我国进人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新成果,是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成功,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
评分说明:答案示例列出该观点可能涉及的史事、可能的论述,考生作答只需要“观点
正确,紧扣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述,运用涉及材料的两个以上的史实,能够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即可根据评分标准水平等级给分。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共十九大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用革命推翻旧政权,让人民成为国家主人,彻底扭转被压迫、被剥削命运;在各阶段探索适合中国的发展路径,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再到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步步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基,明确奋斗方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
(2)根据所学可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在不同阶段推动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理论创新让党能与时俱进,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与趋势,掌握主动权。所以提炼观点“坚持理论创新是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结合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影响进行阐述说明,最后得出结论即可。如: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0年起,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新成果、是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成功,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
故答案为:
(1)历史意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
(2)【示例】观点:坚持理论创新是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选择的史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论述: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0年起,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党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新成果、是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成功,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
【点评】本题为历史小论文试题,题干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逻辑思维能力,解题要注意理解题意,做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解题时要开放思维。
1 / 1【中考真题】四川省广安市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历史试卷
1.(2025·广安)文物是凝固的历史。“何尊是西周周成王时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宅兹中国’的记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以上介绍,体现了何尊这一文物的(  )
A.历史价值 B.艺术价值 C.科学价值 D.经济价值
2.(2025·广安)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主张(  )
A.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B.“无为而治”
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D.“兼爱”“非攻”
3.(2025·广安)为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西汉初年(  )
A.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B.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C.引种西域的核桃、葡萄 D.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4.(2025·广安)《齐民要术·种谷》中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反映出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  )
A.不误农时,因地制宜 B.编订户籍,开通运河
C.家庭生产,自给自足 D.多种经营,商品生产
5.(2025·广安)唐朝前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可以为此提供证明的是(  )
A.敦煌莫高窟第445窟壁画中的曲辕犁
B.司南(复原模型)
C.纸币铜版拓片
D.《姑苏繁华图》(局部)
6.(2025·广安)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水平领先,南方人口在总量和增长速度方面都超过了北方,社会经济长期稳定,政府财政收入和粮食供应都依靠江南地区。这表明(  )
A.中外物质、科技文化交流密切 B.王安石变法收到了一些实效
C.《天工开物》指导了社会生产 D.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7.(2025·广安)毛泽东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这是在肯定张之洞、张謇(  )
A.实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
B.创办中国近代工业的贡献
C.培养国民独立人格挽救民族危亡
D.学习西方改革内政的主张
8.(2025·广安)在世界古代史上,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的版图都曾横跨欧、亚、非三大洲。这客观上都有利于(  )
A.雅典民主政治发展 B.封君封臣、庄园制度发展
C.东西方文化的交汇 D.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9.(2025·广安)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都宜称人人生而平等,但1787年美国宪法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政治权利:法国1791年宪法把公民划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两种。这体现了(  )
A.人文主义思想 B.封建君主专制
C.君主立宪制度 D.资产阶级民主
10.(2025·广安)“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这表明工业革命源于(  )
A.原有生产方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B.新航路开辟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条件
C.“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D.殖民扩张推动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完成
11.(2025·广安)《共产党宣言》自发表以来已经有200多种文字的译本,传遍世界各个国家。2013年,《共产党宣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表明《共产党宣言》(  )
A.阐明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B.指导了无产阶级斗争
C.是全人类重要的精神财富 D.推动建立了巴黎公社
12.(2025·广安)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这表明苏联模式(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损害农民利益
C.实行余粮收集制 D.排斥市场经济
13.(2025·广安)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的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表现在(  )
A.欧美主要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
B.互联网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
C.日本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D.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14.(2025·广安)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有着无比强大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包容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秦统一六国后,又统一了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击退匈奴进攻。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秦朝民族关系有怎样的发展?
(2)材料二
元朝、清朝的国家治理措施(部分)
朝代 国家治理措施(部分)
元朝 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兴修水利、鼓励农桑;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在澎湖设置巡检司。
清朝 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开垦土地,兴修水利:对西藏、新疆、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等进行有效管辖,奠定了我国今天的疆域基础。
——摘编自白寿葬总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元朝、清朝国家治理措施的相似之处 ,并分别指出元朝国家治理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清朝边疆治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莫定的重要意义。
(3)材料三:乾隆时,英国殖民者遣使入藏,试图与西藏地方建立直接联系,六世班禅明确表示:整个西藏都是在中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地方,西藏的一切无不听命于朝廷。19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新疆各族人民支持和拥护下,清军收复新疆领土。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的汉族、满族、朝鲜族等各族人民积极投身各种抗日团体和抗日义勇军。东北、华北等地的蒙古族和汉族人民成立蒙边骑兵、蒙汉同盟军、蒙汉抗日游击队等,开展抗日斗争。西藏宗教领袖第九世班禅额尔德尼和第十三世达赖喇嘛通电全国,声讨日本俊略罪行。新疆的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各族人民掀起大规模慕捐活动。其他少数民族人民也通过各种方式参加抗日斗争。
——摘编自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从材料三来看,各民族的中国国家认同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15.(2025·广安)20世纪上半期,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
——摘自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比较材料一两幅地图,找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版图的2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2处变化的原因。
(2)材料二:自1931年9月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到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军基地、美国对日本宣战之前,中国人民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以巨大的民族牺牲坚持抗战,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1937-1945年,日军主力始终盘踞于中国战场。到停战时,中国战场牵制日军兵力大约相当于全部海外日军274万人的70%。中国的抗战,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救亡图存,有力支援了欧洲和太平洋战场上的抵抗力量,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实质性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摘编自徐蓝《百年巨变中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抗日战争研究》2025年第1期)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贡献。
(3)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贸易体系,将社会主义的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苏联经济不及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在东欧国家建立起与苏联类似的社会主义制度。苏联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垄断和竞争的产物。
——摘编自齐世荣、廖学盛主编《20世纪的历史巨变》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和苏联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盟友转变为战后的敌手的原因,以及由此对国际格局造成的影响。
16.(2025·广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2021年11月,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重点总结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
——摘编自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结合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材料一所列四个历史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分析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2)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
——摘自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根据材料二,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消楚)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何尊是西周周成王时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宅兹中国’的记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可知,何尊以实物史料提供了“中国”一词最早的证明,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A项符合题意;
B:艺术价值指其制作工艺的精美,题干未涉及艺术价值,B项不符合题意;
C:科学价值指其制作具有科学性,或者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题干未涉及科学价值,C项不符合题意;
D:经济价值指其可以带来经济利润,题干未涉及经济价值,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青铜文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C项符合题意;
A: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A项不符合题意;
B:道家主张“无为而治”,B项不符合题意;
D:墨家主张“兼爱”“非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主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因长期战乱导致经济凋敝,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或恢复社会经济),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因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稳定了社会秩序,B项符合题意;
A:隋唐时期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A项不符合题意;
C: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引种西域核桃、葡萄,C项不符合题意;
D:隋朝时科举制创立,西汉选官主要依靠察举制,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休养生息的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可知,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种谷》强调了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以高效进行农业生产,A项符合题意;
B:“编订户籍,开通运河”是隋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与农业技术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家庭生产,自给自足”是我国长期以来小农经济的特征,C项不符合题意;
D:“多种经营,商品生产”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齐民要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A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曲辕犁、筒车等重要的生产工具,有效提高了粮食亩产量,敦煌莫高窟第445窟壁画中的曲辕犁可以佐证唐朝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A项符合题意;
B:司南(复原模型)可以佐证科技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
C:纸币铜版拓片(局部)可以佐证商业的繁荣,C项不符合题意;
D:《姑苏繁华图》可以佐证清朝时期商业的繁荣,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农业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水平领先,南方人口在总量和增长速度方面都超过了北方,社会经济长期稳定,政府财政收入和粮食供应都依靠江南地区”和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领先发展,南方人口总量和增速超过北方,社会经济稳定,且政府财政收入和粮食供应主要依赖江南地区。这表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涉及中外物质、科技文化交流密切,A项不符合题意;
B: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题干未涉及王安石变法收到了一些实效,B项不符合题意;
C:《天工开物》是明朝著作,南宋时期尚未出现,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B
【知识点】张謇兴办实业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和结合所学可知,张之洞是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创办汉阳铁厂等重工业;张謇是实业救国倡导者,创办大生纱厂等轻工业。毛泽东话旨在肯定张之洞和张謇在创办中国近代工业方面的历史功绩,B项符合题意;
A:“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目标,但未完全实现,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且张謇非洋务派,A项不符合题意;
C:培养国民独立人格挽救民族危亡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强调的是“工业”,未提及学习西方改革内政的主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实业救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C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兴亡;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的版图都曾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和结合所学可知,亚历山大帝国推动希腊文化传播,拜占庭保存并传播古典文化,阿拉伯帝国促进东西方科技、文化交流,这客观上都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汇,C项符合题意;
A:雅典民主政治是古希腊城邦制度,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封君封臣、庄园制度发展是中世纪西欧的封建制度,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东西方文化的交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D
【知识点】《独立宣言》;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都宣称人人生而平等,但1787年美国宪法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政治权利;法国1791年宪法把公民划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两种”可知,美法两国在宣言中宣扬平等,但宪法实际限制部分群体的权利。美国1787年宪法保留奴隶制,法国1791年宪法划分公民等级,说明资产阶级民主本质上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存在阶级、种族和性别局限。题干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涉及人文主义思想,A项不符合题意;
B:此时美国推翻的是英国的殖民统治,法国已推翻君主专制,封建君主专制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资产阶级民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可知,市场需求扩大导致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从而引发工业革命。题干表明工业革命源于原有生产方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A项符合题意;
B:新航路开辟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条件,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属于政治前提,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殖民扩张推动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完成,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革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C
【知识点】马克思、恩格斯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共产党宣言》自发表以来已经有200多种文字的译本,传遍世界各个国家。2013年,《共产党宣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可知,题干说明《共产党宣言》超越了阶级、地域等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深远影响,是全人类重要的精神财富,C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涉及《共产党宣言》阐明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共产党宣言》指导了无产阶级斗争,B项不符合题意;
D:推动建立了巴黎公社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D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和结合所学可知,“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的本质是通过国家计划直接管理经济,完全否定市场调节作用。市场经济以私有制和市场机制为基础,而苏联模式通过计划经济排斥市场,两者形成鲜明对比,D项符合题意;
A:题干强调“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核心是经济体制的性质,不是优先发展重工业,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损害农民利益,B项不符合题意;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苏联模式,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B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基础设施,深刻改变人们生活、工作、交往等方式,B项符合题意;
A: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A项不符合题意;
C:日本在20世纪50—7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后,就已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C项不符合题意;
D: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1)春秋时期:中原同边各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战国时期:中原同边各族逐渐融入华夏族。
秦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2)相似之处: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治理经验;有效管辖边颁地区;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任答2点)
重要意义:
元期:中央政府正式对西藏地区、台湾地区行使行政管辖权: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了各族间的了解与联系;各族以中原文化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加强。(任答1点)
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3)维护国家主权统一;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中华民族团结抗日;反对外来侵略。(任答3点)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周的‘戎’‘狄’‘蛮’
‘夷’等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可知,春秋时周边民族认同华夏。根据材料一“进入战国之后,内迁的‘戎’‘狄’‘蛮’‘夷’
逐渐融入华夏族”可知,战国时期,中原周边各族逐渐融入华夏族。根据材料一“秦统一六国后,又统一了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击退匈奴进攻”和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并控制边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2)根据材料二“元朝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清朝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可知,元、清均加强集权;根据材料二“兴修水利,鼓励农桑”“开垦土地,兴修水利”可知,元、清均实行了发展经济的措施;根据材料二“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对西藏、新疆、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等进行有效管辖”可知,元、清均为管理边疆采取了措施。根据材料二“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和结合所学可知,元朝设立的宣政院和巡检司,都促进了民族交融;根据材料二“对西藏、新疆、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等进行有效管辖,奠定了我国今天的疆域基础”和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如设驻藏大臣),奠定了我国今天的疆域基础。
(3)根据材料三“六世班禅明确表示:整个西藏都是在中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地方,西藏的一切无不听命于朝廷”可知,班禅强调主权;根据材料三“19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新疆各族人民支持和拥护下,清军收复新疆领土”可知,各族支持收复新疆;根据材料三“东北地区的汉族、满族、朝鲜族等各族人民积极投身各种抗日团体和抗日义勇军。……其他少数民族人民也通过各种方式参加抗日斗争”可知,各族支持抗日斗争。所以,各民族的中国国家认同表现在维护国家主权统一;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中华民族团结抗日;反对外来侵略。
故答案为:
(1)春秋时期:中原周边各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国时期:中原周边各族逐渐融入华夏族。秦朝: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2)相似之处: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治理经验;有效管辖边地区;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重要意义:元初:中央政府正式对西藏地区、台湾地区行使行政管辖权;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了各族间的了解与联系;各族以中原文化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加强。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3)方面:维护国家主权统一;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中华民族团结抗日;反对外来侵略。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秦朝民族关系有怎样的发展、元朝国家治理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清朝边疆治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各民族的中国国家认同表现,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5.【答案】(1)变化:奥匈帝国解体;奥地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独立:沙皇俄国统治被推翻,苏联建立等。(任答两处)
原因:奥匈帝国、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巴黎和会召开、《凡尔赛条约》签订、重划德国疆界;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苏维埃俄国,1922年底苏联建立。(“变化原因”需与“变化”相对应)
(2)历史贡献: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人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3)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
影响:随着冷战的发生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两极格局。
【知识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雅尔塔会议与二战胜利、性质及影响;美国的冷战政策;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图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可知,奥匈帝国解体为奥地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沙皇俄国统治被推翻,苏联建立。结合所学可知,奥匈帝国、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巴黎和会召开,《凡尔赛条约》签订、重划德国疆界;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苏维埃俄国,1922年底苏联建立。
(2)根据材料二“中国人民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以巨大的民族牺牲坚持抗战,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可知,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根据材料二“中国的抗战,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救亡图存,有力支援了欧洲和太平洋战场上的抵抗力量,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实质性的不可替代的贡献”和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3)根据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苏联经济不及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在东欧国家建立起与苏联类似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和苏联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盟友转变为战后的敌手,原因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为和冲突。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冷战的发生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两极格局。
故答案为:
(1)变化:奥匈帝国解体;奥地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独立;沙皇俄国统治被推翻,苏联建立等。原因:奥匈帝国、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巴黎和会召开,《凡尔赛条约》签订、重划德国疆界;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苏维埃俄国,1922年底苏联建立。
(2)历史贡献: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3)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影响:随着冷战的发生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两极格局。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版图的变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贡献、析、美国和苏联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盟友转变为战后的敌手的原因及由此对国际格局造成的影响,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6.【答案】(1)历史愈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任答3点)
(2)示例:
观点:坚持理论创新是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
选择的史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论述: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0年起,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我国进人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新成果,是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成功,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
评分说明:答案示例列出该观点可能涉及的史事、可能的论述,考生作答只需要“观点
正确,紧扣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述,运用涉及材料的两个以上的史实,能够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即可根据评分标准水平等级给分。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共十九大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用革命推翻旧政权,让人民成为国家主人,彻底扭转被压迫、被剥削命运;在各阶段探索适合中国的发展路径,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再到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步步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基,明确奋斗方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
(2)根据所学可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在不同阶段推动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理论创新让党能与时俱进,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与趋势,掌握主动权。所以提炼观点“坚持理论创新是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结合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影响进行阐述说明,最后得出结论即可。如: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0年起,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新成果、是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成功,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
故答案为:
(1)历史意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
(2)【示例】观点:坚持理论创新是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选择的史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论述: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0年起,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党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新成果、是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成功,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
【点评】本题为历史小论文试题,题干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逻辑思维能力,解题要注意理解题意,做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解题时要开放思维。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