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佛教的本土化和世俗化民族交融文化交融云冈石窟(山西大同)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图为第20窟 白佛爷洞龙门石窟(河南洛阳)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雕刻的卢舍那大佛粗犷雄健具有鲜卑族的异域民族风采温和亲切具备中原人的汉族文化特征思考:以下两座大佛造像,分别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以形写神和谐之美中西文化互鉴的斧痕:石窟艺术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体会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了解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一、儒学佛道多元并存二、文学艺术百花齐放三、科技成果独占鳌头四、中外文化美美与共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第8课兼收并蓄欣欣向荣(约公元220—960年)一、儒学佛道多元并存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战国秦东汉末年春秋魏晋南北朝思考:判断图中三条线分别代表了儒释道哪派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中反应了什么现象?请简要说出你的理由。唐儒家佛教道教发展状况(时间)材料:唐以前儒、道、释三教发展状况示意图思想与宗教儒家佛教道教一、儒学佛道多元并存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从事战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柏杨 《中国人史纲》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佛教、道教兴起的背景战争频仍,社会动荡,儒学倡导的“三纲五常”受到挑战,人们需要对生老病死的合理解释,心灵需要安慰一、儒学佛道多元并存汉至隋唐的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情况一、儒学佛道多元并存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尊道、礼佛、崇儒悬空寺,位于山西大同,始建于北魏太和15年(公元491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一、儒学佛道多元并存儒学一直是敬鬼神而远之,不能成为一种宗教信仰。虽然唐代统治者多次修订礼乐典制,使祭奠天地祖先的制度得以规范化,以维系中华民族敬天法祖、忠孝仁爱的传统,但终不能和有统一教义教规,统一信仰的宗教相匹敌,所以佛道依然有广大的活动空间。——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魏书·释老志》“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范缜《神灭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魏晋至唐灭佛的原因、表现及影响?①官方:三武一宗之厄。“三武一宗”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②民间反佛:代表人物是范缜。他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佛教盛行,广修寺庙,严重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原因:表现:影响:二、文学艺术百花齐放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现代绘画,题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隋唐时期社会风气也相当开放自由,尚武任侠,昂扬激越,呈现出积极进取,恢弘博大的气象。——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朝代 代表魏晋南北朝唐朝建安文学(曹操父子)田园诗(陶渊明)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诗歌风格各异文学—高峰,诗歌—“黄金时代“诗仙”李白:浪漫阔达豪放“诗圣”杜甫:沉抑顿挫,诗史“诗魔”白居易:平易直白二、文学艺术百花齐放盛唐中唐晚唐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这时的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诗风平实浅进,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思考社会变迁对唐诗的影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史观诗歌二、文学艺术百花齐放书法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朝代特征代表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书法成为一种艺术各种书体已完备东晋 王羲之“书圣”隋唐融合 创新代表王羲之《兰亭集序》颜真卿《多宝塔》柳公权《玄秘塔碑》二、文学艺术百花齐放书法魏晋南北朝朝代特征代表宗教画、人物画、山水花鸟吴道子“画圣”成就斐然专职画家顾恺之“以形写神”《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隋唐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女史箴图》吴道子《天王送子图》二、文学艺术百花齐放顾恺之《洛神赋图》(北宋摹本·局部)石窟石窟寺——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佛像温和慈祥,衣纹飘动流畅,更多体现了中原文化的风采。云冈石窟:深受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 ,佛像高鼻深目神情凝重,表现出西域人的特征。二、文学艺术百花齐放三、科技成果独占鳌头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齐民要术》书影《禹贡地域图》祖冲之曹植三、科技成果独占鳌头领域 成就(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地理学 西晋杰出的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农学 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数学 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三、科技成果独占鳌头(二)隋唐时期领域 成就建筑 隋朝工匠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雕版印刷术 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火药 唐中期的书籍已经记载了火药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天文学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三、科技成果独占鳌头科技内容应用性强,缺少理论探究。研究方法主要为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科技使用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缺乏进一步转化的动力主要成就全面繁荣,多项成就领先世界分布领域主要集中在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中国古代科技三、科技成果独占鳌头材料1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 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植曹丕也都只活了四十岁。 ——李泽厚《魏晋风度:就是人的觉醒》材料2 北魏、北齐制度大量吸收了关陇文化、南朝宋齐文化的成分,成为隋唐文化主要的来源之一。关陇文化之所以兴盛,盖张轨领凉州之后,河西秩序安定,经济丰饶,既为中州人士避难之所,复是流民移徙之区,百余年间纷争扰攘固所不免,但较之河北、山东屡经大乱者,略胜一筹。——改编自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魏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原因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和安定现实基础民族融合南北融合统治者重视探究与思考材料1 规模空前的统一和强盛,气派空前的宽容和摄取,呼唤来一个丰富浓烈的艺术世界。英国学者韦尔斯描述道:在整个第7、8、 9世纪中,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许许多多中国人生活在治理有序的、优美的、和谐的环境中。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材料2 进士科考时务策、贴经、杂文。天宝以下杂文专试诗赋,进士科实际已成为文学之科。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隋唐文化发展的原因分析经济基础民族融合科举制推动中外交流统一安定政策开放探究与思考四、中外文化美美与共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1.佛教西来与东传中亚天竺高僧来华鉴真东渡空海求法法显玄奘西行求法(1)佛教传入(兼收并蓄)(2)佛教外传(对外开放)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西游记》【明】吴承恩《大唐西域记》【唐】玄奘关于西域的历史地理著作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虚构神魔小说那烂陀寺《鉴真东渡图》高僧鉴真不畏艰险,东渡日本,促进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尊敬。△法显雕塑△玄奘雕塑四、中外文化美美与共2.其他交流与开放(1)国际性大都市:都城长安。(2)使节和留学生:新罗、日本两国派遣。(3)海陆交通发达: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买书银货则本国支给,而书粮,唐自鸿胪寺供给。” ——朝鲜史书《东史纲目》开元五年,来到中国求学,卒业后因“慕中国之风”而不肯离去,改名晁衡长留大唐。历任司经局校书、左拾遗、左补阙、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等职。阿倍仲麻吕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李白《哭晁卿衡》中华文化圈特点:范围广;渠道多;领域全;双向性;连续性;水路并重;影响深远。四、中外文化美美与共问题探究如:《霓裳羽衣舞》是唐代歌舞集大成之作。溯其本源,舞曲的主体部分系唐开元年间西凉(今甘肃武威)节度使杨敬述所进。《霓裳羽衣舞》受西域乐舞影响很大。该曲由印度佛曲《婆罗门曲》修改而来,具有印度乐舞艺术的特点。《霓裳羽衣舞》无论音乐、舞服、舞姿均体现了外来文化与固有传统溶于一炉。大明宫遗址博物馆《霓裳羽衣舞》兼收并蓄七百年 ——大国文化的自立与自信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儒学佛道多元并存二、文学艺术百花齐放三、科技成果独占鳌头四、中外文化美美与共思想领域的多元推动文艺、科技发展中外交流进而增强碰撞融合活跃多元儒佛道数/农/印/火:领先世界诗/书/画/雕:繁荣发展佛教西来与东传其他交流与开放文化自立文化自信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本课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